緬甸漢族都在什麼地區
A. 緬甸的果敢漢人自治區,為什麼不屬於中國
二戰結束後,各國的邊界都是由戰勝國劃定,所以我們不但丟了琉球、還丟了果敢、丟了藏南
B. 和中國雲南接壤的緬甸北部果敢地區,在這里大部分人都講漢語,學習漢
果敢族是緬甸東北邊境的世居民族,具有緬甸官方少數民族的地位,生活在緬甸撣邦北部,毗鄰中國雲南。在緬甸,他們被指從中國雲南省而來,居住在果敢縣的中國漢人。果敢族300多年前遷移至此,世代居住於果敢地區。1897年2月4日簽訂的《中英條約》,清廷把果敢割讓給英屬緬甸,果敢人於是從雲南人變成緬甸的一個少數民族。現今的果敢縣位於緬甸撣邦東北部,面積約1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
歷史淵源:
300多年前明朝滅亡之際,明朝的一些官員和百姓追隨永曆朱由榔(桂王)從廣西貴州和雲南一路逃亡最後流落緬甸。公元1661年十二月,吳三桂帶領十萬清兵開進緬甸,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朱由榔並押解回昆明,一年後永曆帝被吳三桂縊死在昆明的逼死坡。
但仍有不少隨朱由榔逃入緬境的文武官員、各類隨從和大批百姓仍死不降清,流落在現今緬甸北部和中國雲南西南的荒山野僻之地頑強生棲繁衍,其中包括大西張獻忠手下的名將李定國,他沿路護衛朱由榔進入緬甸,此後又長期在邊境地區與清軍周旋,朱由榔在昆明被殺後不久他即病故在現中老邊境勐臘縣;通過300多年艱苦而漫長的日子,這些流落他鄉的人員最終發展成了今天緬甸的果敢族(漢族)和這一區域被叫做其他稱謂的漢民族。
發展進程:
長期以來,果敢人民在同英國殖民者和日本侵略軍的斗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爭取民族利益的斗爭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緬甸耐溫排華的年代,緬甸國內一律取消漢語和漢字,更不允許教授漢文,為了保存自己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果敢人民被迫接受「果敢族」的稱謂,並將他們操地方言的漢語稱為果敢語,使用的漢字稱為果敢文,最終保證中華文化得以傳延。
1968年後緬甸人民軍進駐果敢,1989年果敢成立「緬甸撣邦民族民主同盟軍」,同年獲緬承認成立「撣邦第一特區」。該轄區於2002年實現了基本禁絕罌粟種植,在當地的民族歷史和禁毒的歷史上邁出了一大步。
C. 比果敢還親華會說漢語的自治區,是緬甸的哪個地區
緬甸東北部與中國雲南省接壤的地方,有一個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的自治區。此地在歷史上曾經屬於中國領土,在我國唐朝以及宋朝時期,就有他屬於中國領土的明確記載。
雖然佤邦被劃入緬甸,但是佤邦自身卻一直反對緬共,並且自發組建起義部隊。向緬甸政府進行談判,要求緬甸將佤邦設為自治州,擁有自治權。1989年4月17日,緬甸政府為了平息戰爭,最終選擇妥協,將其治理轄區稱為「緬甸撣邦第二特區」,佤邦宣布脫離緬共。
幾十年過去了,佤邦依然保留原本屬於中國的風土人情。佤邦裡面居住的很多民族,其中以傣族、漢族、苗族、回族等原屬於中國的民族人數最多。他們使用漢語作為官方用語,甚至是自治區政府中使用的公文都是漢字。
除此之外,佤邦的很多學校使用的教科書都是中國出版社出版的課本,他們非常願意學習中國文化,從內心裡將中國當做是真正的祖國。緬甸曾要求佤邦官方普及緬語,但是佤邦官方以他們為自治區為由拒絕。
D. 緬甸果敢族是中國人嗎
果敢人就是漢族人,和我們同族。由於緬甸政府採取緬化政策,不允許當地人說漢語,為保留漢語。改稱果敢人,說的是果敢語。果敢該地曾為哀牢百濮的地域,後哀牢內附東漢,該地屬於東漢永昌郡西南邊陲。三國時代蜀漢諸葛亮在平南時在諸葛炮樓山留下了遺跡。在大理國時期,劃屬永昌府孟纏甸范圍。元代,分屬雲南省鎮康路、孟定路孟纏甸的一部分。明代,其地流轉於傣族鎮康土司、孟定土司、耿馬土司、木邦土司。17世紀南明政權向西南方敗退,大規模的漢族平民隨著永曆帝的明軍遷徙到此。
清朝1897年《中英續議緬甸條約》果敢被劃入英屬印度的范圍。
二戰時期,中國國民政府,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五強之一。為得到中國在反法西斯的支持,英國廢除了不平等條約。果敢獨立。
1960,中緬劃界。當時中國與美(朝鮮戰爭)蘇(關系破裂)印(中印戰爭)關系緊張,國際形勢危險,國內自然災害,為得到緬甸支持,將果敢地區主動讓給緬甸。引起雲南人民的強烈不滿。
果敢從古至今,都是中國的。果敢人永遠是中國人的一部分。他們為了祖國,離開了祖國。
E. 緬甸有漢族嗎
在緬甸撣邦北部的盡頭,在中國雲南西南的底端,在一個遠離中原的地區,有一支漢民族已經在此生存繁衍了300多年。這支漢族就是生活在緬甸撣邦果敢及周邊的漢族,在緬甸被稱為果敢族。現在的果敢位於緬甸撣邦東北部,面積約1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15 萬。
F. 緬甸果敢老街這個城市的人民都是漢簇嗎
緬甸果敢老街這個城市有不少漢族人,但不是全部都是漢族,還有很多緬甸原住民,比如京族等民族。
G. 除了果敢和瓦邦地區,緬甸還有哪些地區說漢語用漢字
緬甸不只是有果敢還有瓦邦是說漢語,用漢字的,還有緬北的第四特區,因為那裡離得中國很近,也有很多的中國人在那裡。
現在緬甸使用漢語漢字最多的地方還是在緬北地區。因為那裡和中國離得最近,有很多雲南的華人會遷徙到這里。而且這里少數民族很多,它們有獨立的武裝,緬甸政府對那裡的影響力也是有限的。所以緬北地區形成了很多華人的聚居區,中國化程度很高,因而說漢語使用漢字也比較普遍。緬北是屬於緬共的地盤,間接的受中國的影響。
H. 緬甸東北部有幾個國中之國,其領導集體都是中國人
這個地方位於緬甸東北部的禪綁,面積5萬多平方公里。
即緬甸第一、第二、第四特區。這三個特區表面名義上是緬甸政府的特區,但實際上是三個獨立的政權,都有自己獨立的武裝軍隊。包括政權設置和施政綱領與中國一樣!官方語言和文字是漢字漢語。那裡的人都能說漢語!人民幣是那裡最主要的流通貨幣。手機信號是中國移動和網通的,電話區號是雲南的(緬甸軍政府不給他們裝電話)。電視信號也是接受中國的。是三個高度自治政權,有意思吧!但是這幾個小政權還很脆弱!因為緬甸政府的大緬族主義,緬甸軍政府一直想吃掉他們。由於這三個華人政權極其團結,緬軍才一直不敢動手。如果將來某一天緬甸政府想用軍事手段打擊這幾個華人政權,希望作為中國人我們能夠支持這幾個華人同胞政權。
這三個地區的人民分別在以彭家聲主席、鮑友祥主席、林民賢主席為核心的特區政府領導下為爭取民族平等同緬甸政府軍對抗幾十年,打的緬軍丟盔卸甲,(緬軍打仗不行,欺負這些少數民族老百姓在行,06年緬甸政府軍的士兵竟為搶100元人民幣打死一個華裔兒童)最後於90年代初與緬甸軍政府達成和解協議,結束戰爭。現在這三個特區正在同中國發展經濟,建設自己特色的高度自治的獨立特區政權。
那裡生活著百萬炎黃子孫,公元1659年,清兵的鐵蹄如疾風一般叩響了明王朝的殘山剩水,南明的末代皇帝永曆帝在死忠的孤臣黔國公沐天波(開國元勛沐英的後代)及其部下的簇擁下,逃進了滇緬邊境的野人山。後來吳三桂的大軍已飲馬怒江。緬王即獻出永曆帝,後那位亡國之君在昆明五華山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於緬桂樹下,中國的又一輪朝代更迭就此正式打上了句號。然而,在緬甸境內,事情並沒有了結。當時,前後腳追隨永曆帝竄入緬甸的南明軍民有數萬之多。明滅後他們繼續逃亡,藏匿於緬北果敢地區及金山角地區的熱帶叢林之中。其中進入果敢地區的漢人被稱作果敢族(即漢族)。
「那裡在一百多年前果敢縣,邦桑縣等原屬中國管轄,後來英國殖民者佔領的緬甸,對緬甸實行殖民統治,並強迫清政府簽定不平等條約,將這些地方(緬甸第一、第二、第四特區)劃歸英屬印度的緬甸殖民地。後來1960年代中緬兩國確定邊界條約。致使原先血脈相連的中國人被劃分到兩個國家。70年代後緬甸發生排華運動,漢人大量被迫害,果敢地區的漢民族為了避免緬族的迫害,爭取民族平等,改稱「果敢族」。
英帝國主義為了賺取巨額的利潤和毒害殖民地和中國人民的身體和精神素質在那裡傳播栽植罌粟。以後上百年來,軍閥、土司混戰,內戰延綿。在抗日戰爭中果敢人民同中國人民一道為打擊日本侵略軍作出可巨大的犧牲。
近年來這三個特區分別響應中國和聯合國要求於2002年,2005年杜絕了罌粟的種植。這些地區的人民在人民在以彭家聲主席、鮑友祥主席、林民賢主席為首的特區政府領導下始走前人不敢走的道路,毅然將一百多年前由英帝國主義播撒在果敢的罌粟給徹底禁絕了。由於這三個地區的禁種罌粟措施,使得中國減輕了毒品對國民侵害深度,消除了中國毒品來源的主要渠道。使中國的禁毒工作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為中國及世界的禁毒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在的果敢、邦康等地在完成了禁種罌粟的艱巨任務後,正在朝著發展生產、改善提高人民生活的方而努力奮進!
因為那裡的距離緬甸內地路程遠,交通不便,因而經濟文化同中國雲南聯系較為密切。對中國的經濟文化非常依賴。漢語是那裡的通用語言。那裡的人大部分都能說較為流利的普通話。那裡的政治制度與中國極為相 似,如縣級官員有縣長、縣委書記,部隊有司令員和政委等。人民幣是那裡最主要的流通貨幣。最重要和最可貴的是那裡的人民依然保持並宏揚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幾乎所有的記者采訪這三個特區的主要領導,他們均表示禁種罌粟以後特別需要國際社會的援助,而這些援助之中最重要的援助是教育。現在那裡的孩子70%沒有上過學那30%也僅僅是當地官員們的孩子!那些失學的孩子都會漢語可是不認識漢字。所以我呼籲商務部對外援助司能夠關注一下緬北的這三個特區(緬甸第一、第二、第四特區)的學齡兒童教育情況能夠在現代漢語教材(這些地區的學校教材與中國國內相同)和師資力量等方面給緬北三個特區予以援助!在緬北三個特區學生們的課外讀物很少,是不是可以發動國內的同學把自己的曾經學過的圖書捐獻給這些地區的兒童呢!佤邦主席鮑有祥說他們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教育第二才是供電,可以見得他們是多麼渴望得到好一點的教育啊!那裡的人民以前除了種大煙外沒有什麼技術,甚至連鋪石頭路也要請中國工人來做,希望中國政府能派出一些技術人士來教育那裡的人民!現在那裡正在搞替代種植,但是替代種植(如橡膠樹是6年)的收益期較長,暫時老百姓的生活還是有很多困難。而且即便到達收益期也不能馬上見效,因為農產品的加工需要技術,需要知識!然而這些都是那裡的人民所沒有的。所以國際社會教育援助就是所有援助中的重中之重。
其實幫助緬北三個特區就是幫助我們中國自己。這句話您一想就是這樣,幫助這些煙民讓他走新的生活,放棄罌粟種植,那麼是不是就提前進化了我們這個社會,讓毒源里邊的毒品無法進入到這個地方,讓更多的人社會更潔凈,讓更多的中國人遠離了毒品的禍害,所以我覺得就是我們幫助他們等於幫助我們自己,並且不但幫助我們中國,還幫助了整個世界凈化整個世界。
強烈呼籲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對外援助司和社會各界能夠在教育方面大力援助緬北三個特區,提高了境外教師的現代漢語教育教
I. 在緬甸的撣邦地區為何多漢族人
由於撣邦在地理上同我國雲南省相毗連,撣族與我國的傣族又是同源異流的民族,因而歷來同我國有很密切的關系。英國殖民者並吞緬甸前,撣邦土司一方面向緬甸國王納貢稱臣,同時也向中國皇帝進貢並接受其冊封。元、明、清三代在現今緬北的木邦、摩密、蠻莫、孟養等緬甸地方土司,均歸雲南布政司管轄。明末桂王永曆帝逃入緬甸時,曾以撣邦為基地與清政府作戰,隨永曆帝逃入撣邦的部分漢人後來與撣人通婚,並定居撣邦。現今的撣族還分為普通撣族與中國撣族(即漢擺夷)兩大類。後者不僅人數居多,文化較高,而且有中國漢族的血緣關系。由於長期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撣族很多生活習慣乃至服飾都與漢族相似。撣傣關系極為密切,雙方結親者甚多,他們跨國界而居,隔界河相望,通婚互市,走親串戚,親如一家。
撣邦在經濟上也同中國有密切的關系。我國古代有一條從四川成都,經雲南的大理、保山、德宏進入緬甸,再通往印度的重要交通線即「蜀身毒道」,被稱之為西南陸地的「絲綢之路」。在這條古商道上,中國商人與撣國(今緬甸)或身毒(即印度)的商人進行貨物交換,用絲綢或邛竹杖,換回金、貝、玉石、琥珀、琉璃製品等。古老的蜀身毒道的路線,與今天的川滇公路、川緬公路、緬印公路的走向大體一致,並且有不少路段完全重合在一起。交通是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從古到今兩國邊民的商業往來,邊民互市,源遠流長,始終沒有間斷過。
戰前雲南商人每年運大批布匹、食鹽、鐵器等日用品交換撣邦的白銀、葯材等土產。中國的礦工和建築工人在開發撣邦資源上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著名的南渡礦場(老銀廠)即為旅緬的中國人參加創建,二次大戰前該礦場工人有半數以上是中國人,雲南每年往撣邦謀生的季節工人約有七八萬人之多。1938年8月滇緬公路全線正式通車,中國同緬甸撣邦之間往返更密切。1942年日本侵佔緬甸後,「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轉戰於緬北撣邦一帶,抗擊日本侵略軍。戰後「中國遠征軍」返國,其中一部分人留在撣邦一帶專事買賣。目前,在撣邦境內有華僑七八萬人,他們大多數是雲南人,在當地多從事商業和建築事業,這些華僑華人對溝通撣邦城鄉物資交流和繁榮城鄉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J. 緬甸有幾個特區
緬甸有3個特區,緬甸撣邦果敢自治區、緬甸撣邦第二特區佤邦及緬甸撣邦東部第四特區勐拉。
這些地區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主體民族都是中華民族,果敢的果敢族就是中國漢族,佤邦的佤族也是中華民族之一的佤族,勐拉的愛伲族則是中華民族之一的哈尼族。這里毗鄰雲南省臨滄市,與緬甸貴概以怒江為界,與緬甸佤邦以南鄧江為界。
緬甸撣邦果敢自治區首府是老街,這里曾是滿清時期果敢土司所在地。清末這里被割讓給英緬,此後成為緬甸一部分。緬甸果敢族是緬甸承認的少數民族,其實就是漢族。老街距離雲南省臨滄市鎮康縣城非常近,兩地相距不過十幾公里。可以說是少有姐妹城市。
(10)緬甸漢族都在什麼地區擴展閱讀:
緬甸撣邦東部第四特區首府是勐拉,建城時期始於1989年,經過近三十年建設,這里猶如中國一個縣城。這里靠近中國的打洛口岸。
緬甸撣邦第四特區東北面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接壤,同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接壤的邊界線長288.5公里、同瀾滄縣接壤的邊界線長45.92公里。東面同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在湄公河上隔江而治,河道總長100餘公里,西北面同佤邦連接,西南面是國防軍守備的區域。
第四特區即原緬共「八一五」軍區,人口在幾支地方民族武裝中相對最少。於1989年4月19日宣告脫離緬共領導,成立了「緬甸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軍政委員會」,下設「軍事委員會」和「地方行政管理委員會」。現為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控制,擁有高度的自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