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小女孩為什麼出家
⑴ 在緬甸,為何要讓所有的男孩子都出家當和尚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886年英國發動戰爭並佔領了緬甸,並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48年1月4日緬甸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緬甸有「萬塔之國」之稱,全國4800多萬人口中,有80%的人信奉佛教。走在緬甸的街頭巷尾,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身穿橘紅色袈裟、手持黑傘的僧侶。
因為男人出家當和尚可以還俗,還俗後可以酒照喝,肉照吃,媳婦照娶,而女人一旦出家當了尼姑,則終生不能還俗,必須伺候佛祖一輩子。
⑵ 為什麼緬甸男人都要當和尚
緬甸的男人雖然生活悠閑,但他們一生必須出家一次,出家次數不限,時間可長可短,有的終身當和尚,更多的則是幾年、幾個月甚至一兩個星期。一般男孩到了5- 15歲左右,家長就要准備出家儀式,這對每個家庭都非常重要。
在緬甸,無論是集鎮還是山野村落到處都能看到穿著僧服的小和尚,年齡大一點的十多歲,小的只有五六歲。經向當地人了解,在緬甸所有男人一生中都要有出家當和尚的經歷,出家的時間可以自由選擇,短則三個月、半年,長則若干年甚至一生,也可以一生中若干次出家,總之出家和還俗是自由的選擇,但是男人卻幾乎沒有選擇一輩子不出家一次的權利,如果一生中沒有出家的經歷,那就會被人瞧不起,在社會上沒有地位! 緬甸的僧侶著裝色彩是紫紅色,尼姑的著裝是粉紅色,小沙彌則是純白色,在熱帶的金色佛寺背景下分外耀眼。他們通常每天很早起床做晨課,念經文,用簡單的早餐,然後洗滌打掃,到中午11時左右,他們用一天中最後一頓飯。這就是「過午不食」。因此,出家雖然不用像普通人一樣工作,而是靠接受供養生活,但對於正在長身體的青壯年來說,下午和晚上都不吃東西還是一個相當嚴峻的考驗。 家長們將十歲左右的小男孩扛在肩膀上,敲鑼打鼓地送他去修行。在緬甸,對於貧寒的家庭來說,孩子去當和尚,意味著他將能吃飽穿暖。就算出家,緬甸男女也是不平等的。因為男人出家當和尚可以還俗,還俗後可以酒照喝,肉照吃,媳婦照娶,而女人一旦出家當了尼姑,則終生不能還俗,必須伺候佛祖一輩子。
⑶ 在緬甸為何會有很多的僧侶
緬甸是宗教意識很濃的國家。在緬甸的街頭巷尾,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身披袈裟、手持黑傘的僧侶,全國僧侶有十幾萬,僅仰光、曼德勒的和尚就有兩萬多人,平均300人中便有一個是和尚。
在緬甸形成一種規定,佛教徒中每個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都必須出家當一次和尚,社會上才承認其成人,還俗以後才能夠享有結婚的權力,出家的年齡一般在10歲上下,出家時間,在以前最短為一年,現在已縮短為7天。也可以幾個月、幾年,甚至終生為僧。因此,在緬甸有「出家容易,還俗也容易」的說法。
⑷ 著名超模Baby Mg為什麼剃度出家 剃度都哭了
aby Mg在緬甸麻嚴貢區Taza Setki佛教中心舉行了出家儀式,剃度成為尼姑。
她將在這個佛教中心出家一個星期並修行佛法。
⑸ 緬甸社會民眾分等級,為何和尚被稱為一等公民呢
原因在於緬甸是一個非常信奉佛教的國家,幾乎全國百姓都信奉佛教,所以連帶著和尚的社會地位也非常高。在緬甸國內公民共被分為四個等級,其中和尚為第一等,接下來依次為男人、女人,最末等的則是人妖。佛教自公元前三世紀就傳入緬甸境內,之後便在這個國家“紮根發芽”,如此已然成為緬甸民眾最為普遍的信仰。在緬甸5200多萬人口中有將近80%的人信奉佛教,算得上是“全民信佛”。
受佛教的影響,緬甸人民十分樂善好施,像公交站、公園等一些公共場所都有民眾自發放置的清水供路人飲用。有些緬甸人生前省吃儉用,但是臨死前卻大方地將自己的全部儲蓄拿來修建佛塔。由此可見,緬甸人對佛教真的非常信仰。
⑹ 為什麼緬甸的男人都要做和尚
因為緬甸是著名的佛教國家,和尚在緬甸具有很高的地位。
緬甸是宗教國家,幾乎是全民信仰佛教。佛教僧人是具有很高地位的,是受到全社會景仰的。緬甸本身是重男輕女,在緬甸和尚身份是一等公民,男人是二等,其次是女人,尼姑,最後是人妖。緬甸全國僧侶的數量有四十多萬,在街上隨處可見穿著橘紅色袈裟、手持黑傘的僧侶。
一般男孩子在5-10歲左右,家人就會准備讓男孩子出家的儀式,並且算是家庭比較重要的一件大事,就像重要節日一樣隆重,事關信仰,馬虎不得。孩子剃度以後,一般在寺廟里當一周、一個月或幾個月小沙彌後就可以還俗。還有的從此皈依佛門,成為佛家弟子。相比於男孩子,緬甸的女孩子如果出家成尼姑,就要終身為尼,不得還俗。
⑺ 緬甸男人為什麼非要出家當和尚
「萬塔之國」緬甸是個美麗又充滿色彩的國家 ,全國4800多萬人口中有80 %信奉佛教 ,千姿百態的佛塔在67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數不勝數 ,身穿橘紅色袈裟的僧人隨處可見。緬甸的男人雖然生活悠閑 ,但他們一生必須出家一次 ,出家次數不限 ,時間可長可短 ,有的終身當和尚 ,更多的則是幾年、幾個月甚至一兩個星期。除信仰因素外 ,出家的理由也千奇百怪 :窮人為了有個地方吃住 ,富人為了長命百歲 ,體弱者為消災去病 ,強壯者為福上加壽 ,運氣好要當和尚高興些日子 ,運氣不好也要當和尚去去晦氣 ,婚前為婚後幸福要出家 ,婚後為重溫婚前獨身生活也要去做和尚。每年春季 ,你都會發現 ,一些寧靜的緬甸村莊會突然熱鬧起來 ,因為這個時候許多小男孩要出家當和尚 ,小女孩也要進廟行「扎耳朵」禮。此時一隊隊的父母及和尚 ,就會帶著打扮得如小王子或小公主般的孩子 ,捧著供品 ,敲敲打打地走出村莊 ,繞塔而行 ,氣氛十分熱烈 ,場面非常溫馨。在緬甸 ,就算出家 ,男女也還是不平等。因為男人出家當和尚可以還俗 ,還俗後可以酒照喝 ,肉照吃 ,媳婦照娶 ,而女人一旦出家當了尼姑 ,則終生不能還俗 ,必須伺候佛祖一輩子。
⑻ 緬甸人認為哪兩件事最重要
出家、結婚。
細甸出家是結婚的必經之路。在緬甸男孩子長到十四五歲的時候,父母就有義務將他送到寺廟里當一次和尚。當和尚可以說是緬甸男子的成人儀式,如果不那樣做的話,他就別想找到願意與他成親的女子,甚至會被認為犯了天大的罪惡。
緬甸孩子出家容易,還俗也容易,只要脫下袈裟,就可以立地還俗了,手續不是特別麻煩。還俗後。男孩也就到了可以成家立業的年紀了。緬甸人將和尚置於非常值得尊重的地位。
⑼ 哪個民族有讓小孩子做和尚的習俗
泰族(泰語:ไทย):包括泰族(泰國的主體民族),越南泰族(越南),佬族(寮國),撣族(緬甸),傣族(中國)
⑽ 千人僧飯是有什麼說法
隱士的香奈爾
攻略號作者
關注
曼德勒
曼德勒必看——壯觀的千人僧飯!
節選自游記《初次遇見緬甸——蒲甘、曼德勒之旅》
馬哈伽納揚僧院壯觀的千人僧飯
位於烏本橋頭的馬哈伽納揚僧院 Maha Ganayon Kyaung
這是緬甸最大的僧院,從10歲的小沙彌到60幾歲的大住持,還有大德高僧,約有2000多僧人。 在各國佛教中,以緬甸僧侶的測試制度最為嚴格,通過律藏測試的人,稱為持律者;三藏全部通過的人,稱為三藏師,這是緬甸僧侶的最高榮譽(摘自網路)。這里的僧侶以學習佛學為主,不需要自己外出化緣。
緬甸男人一生必須要出家一次,出家次數不限,時間可長可短,多則幾年、少則幾個月甚至一兩個星期。只有這樣社會才會承認其成人,才會受到尊重,還俗後才能享結婚的權力,當然也可以從此皈依佛門,不過緬甸女子一旦出家做了尼姑則終生不能還俗。
穿著白袈裟的小孩兒相當於見習生,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勞動,考試合格後才能換上紅袈裟,正式進入寺院修行
進入僧院,會先經過一座小小的鍾樓,從鍾樓拐進去以後,便是很大的一片院落群了,一幢幢樹影婆娑的房屋是僧侶們們的宿舍、教室等。感覺這里像是個幽靜的世外桃源,僧侶在此精研佛學,不聞外世紛擾。
淘氣的小僧人。
所謂的「千人僧飯」,是因為這里的僧侶最多,每天上午10點,千名僧人會聚集起來共同午餐的場景頗為壯觀。
正在准備午飯的僧侶們。
上午10:15,佛學院准時敲鍾,上千僧侶從宿舍、從四面八方陸續走到餐廳外的小路上。
抱著與他們身量不相稱的大木缽的小僧侶。
這座僧院的外觀並不特殊,經過鍾樓前方的甬道,盡頭就是大食堂,甬道兩側是僧人們學習和住宿的地方。
每天10:30,一切就像變成了一場表演,各國慕名而來的遊客,舉著相機圍在僧人隊伍周邊,對著整個儀式狂拍,各種長槍短炮的陣勢,當然我也不例外。久而久之,這里變成了一處著名必游景點,本來是僧侶們正常的生活狀態卻因為遊客的逐漸增多而演變成了一種商業性質的「表演」這也是曼德勒的若干景點中最讓我感覺不舒服的地方。
而僧侶們似乎也習慣了,雖然不排斥,但也不會輕易讓你拍到,走動的僧侶或躲閃、或低著頭、或乾脆背過身,或面無表情地看著前方,總之是不給遊客好臉色看。
看他們的腳,年齡很小的僧侶因每日光腳行走,腳都已經變形,還有緬甸的蚊蟲在他們的身上留下的印痕。
托缽赤腳、整齊的排成兩排的僧侶,面無表情的有序緩緩前行。期間,僧侶和信眾沒有任何交流,只是靜默地接受信眾的施捨,僧侶的化緣缽中的東西也是五花八門,糖果、麵包、眼鏡、錢幣、書本等等。
不知道是否不同等級的僧侶用的缽也不一樣呢?
一些富裕的信徒到僧院布施,也有一些免費的志願者提供服務。下圖中不知是當日的施主還是義工,為每位進入食堂的僧人分發食物。
緬甸是小乘佛教國家,僧侶都要嚴格遵守「過午不食」和「托缽乞食」,每天只能吃兩頓飯,一餐在清晨4點鍾,一餐在上午10點鍾,從午後到午夜, 除喝水外, 不再吃任何東西。
佛學院里地位較高的僧侶會單獨吃,不但食物豐富,還有侍者為其服務。地位較低的僧侶就是一排一排地坐在長桌兩側,默默吃飯,沒有一點聲音。很多僧人並不在食堂里吃,只是坐一會兒就拿著各自的食物離開。
僧侶開始用餐後,施主、義工會進入食堂繞著餐廳走一圈,雙手合攏以表虔誠。
僧人食堂的門口擁著一群靠施捨討生計的人,無論是遊客還是僧侶會把當天布施的食物分給他們。
小女孩舉著空空的盆等待布施
得到食物的人們,即便是幾塊糖都會露出真實而滿足的笑容。
阿瑪拉普拉,原意為「不朽之城」,卻曾是緬甸短暫的國都,幾乎沒有遺留下什麼古都的痕跡,但它留下了一條柚木製成的堅固長橋,就算烏本橋千百年後還是會腐爛坍塌,但橋邊那座研究佛學的僧院所留下的根深蒂固的思想還是不朽。無論是獵奇的心裡還是超然眼光去看待,烏本橋和「千人僧飯」都是阿瑪拉普拉古城的「雙艷」。除此之外,他還留下了緬甸最重要、香火最旺的佛寺、佛像和一座名為敏貢的古城,這都是到緬甸旅遊的必去之處。
以上片段來自游記:《初次遇見緬甸——蒲甘、曼德勒之旅》
1
9
60
舉報
隱士的香奈爾
攻略號作者
TA的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