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為什麼打不過明朝
⑴ 東吁時期的緬甸為什麼這么強大,可以暴打明朝幾乎統一了中南半島再後來竟然還襲擊了大英帝國佔領了孟加拉
明朝出兵緬甸,最難的是路不好走,而且叢林氣候炎熱。軍隊實力還是明朝比較強的。之所以能襲擊英國,是因為英國在殖民地的軍隊不多。
⑵ 明朝與緬甸交戰,為何最後明朝賠地25萬平方公里
提起萬曆皇帝朱翊鈞,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他28年不上朝。他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是48年中卻有28年沒有上過朝,把國家大事都交給了大臣,可謂是奇葩皇帝了。
但是在萬曆在位期間卻發生了一件讓人憤怒的事情,萬曆向緬甸割讓25萬平方公里領土!
明軍乘勝追擊,鄧子龍率領軍隊軍隊收復了灣甸、耿馬。而劉綴率領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隴川,俘虜緬甸丞相岳鳳。岳鳳投降後,緬甸軍隊一觸即潰,明軍一路收復了蠻莫、孟養和孟璉,孟密土司也宣布內附,阿瓦緬甸守將莽灼也投降了明廷。
萬曆十二年(1584年)五月,緬甸軍隊再次入侵,攻佔孟密,包圍五章。明軍把總高國春又率軍擊敗了緬甸的入侵。自此緬甸東吁王朝的勢力被趕出木邦、孟養、蠻莫等土司地區,邊境地區的土司紛紛重新歸順明王朝.
自1584年(萬曆十三年)開始,由於朝廷腐敗,用人不當,明緬戰爭再次爆發,東吁王朝的緬軍再次向緬甸北部、雲南南部發動大規模擴張進攻
最後一次戰爭爆發在1606年(萬曆三十年),明朝最終由於剛剛經歷了援朝戰役(1592-1598)、播州之役(1598-1600),朝廷內部爭斗加劇,腐敗盛興,無暇顧及西南,因此最終戰敗,明緬戰爭導致明朝丟失了緬甸大部分控制權,疆域縮至雲南,也是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見證。
⑶ 戰力十分強悍象兵為遇到明軍為什麼卻接連遭遇慘敗
象兵是一種戰鬥力十分強悍的部隊,因為象的塊頭大,力氣大,在與以馬為主的騎兵交戰時,有著天然的優勢,而且象的耐力十分好,再加上塊頭大的原因,比馬更善於爬坡、渡河等,這些優勢也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象兵的戰力。
因為象的數量少,且受地區限制,用大象作戰的情況並不多見,但是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尤其是緬甸,喜歡用象兵作戰,一方面是他們國家人口少,軍隊力量弱,想藉助大象的力量,實現以弱勝強,另一方面,那些國家因為氣候、環境因素,大象數量多,也為象兵參戰提供了可能。
他回去將這種情況報告給了緬甸將領,緬甸將領竊喜,率兵沖明軍大營殺來,卻中了鄧子龍的計,被明軍包圍,遭受到了弓箭和火弩的襲擊,一時間慌亂不堪,踐踏致死者無數,戰力強悍的象兵,也被明軍攻擊薄弱處——鼻子,基本喪失了戰鬥力。
⑷ 明朝與緬甸的戰爭是什麼樣的
作者:小A
緬甸是個小國,但是是一個志氣很大的小國。
在緬甸人心中,他們就是無敵的存在,中國只要打仗就要靠人數取勝。
明朝時期,軍隊將版圖擴展至緬甸幾乎全境。
雖然明朝沒有強大到世界無敵,但是對付小小的緬甸依然綽綽有餘。
為了彰顯緬甸人的厲害,《琉璃宮史》開始編造故事了:「緬甸發生內亂。明耶覺蘇瓦王子出征,戰勝了毛東、毛蓋侯二人。毛東、毛蓋侯這倆兄弟不顧老婆孩子被擄走,直接跑到明朝地界去求援。」
這一求援不要緊,明朝直接派出大軍了。雖然明朝方面沒有任何記載,但是人家就是這么說,你能怎麼辦?
緬甸人也知道自己打不過明軍,於是寫道:「中國軍隊圍城時間長了,沒有糧食吃了。於是提出單挑,結果被緬甸人打贏了。然後明朝就撤軍了。」
更有意思的是,在接下來的記載,又出現了單挑的故事,緬甸人興許真的世面見得少,連同樣的故事不能用兩次這種事情都不知道。
還有一次,明朝真的發兵了。據《明史》記載:「遂拜蔣貴平蠻將軍??大發東南諸道兵十五萬討之。」
緬甸《琉璃宮史》這么寫:「陸軍中有戰象800頭、駿馬15000、士卒25萬??」
明朝才十五萬,這緬甸的25萬士卒數字明顯誇大了。結果不言自喻,明朝把緬甸揍了個稀巴爛。
打了敗仗的緬甸面子上過不去,於是就大筆一揮,記載道:「中國四位將軍率百萬大軍??」
你以為百萬就算完了嗎?人家緬甸敗得合情合理。
「緬王得知中國四員大將率駿馬20萬,士卒200萬來犯。」
看到,諸位應該明白緬甸史書里的數字是怎麼回事了。十五萬變成200萬,擴大了不止10倍。
當然,這本書里的東西從來就不能相信,比如這本書里的1.6億緬甸軍隊。
緬甸誇大中國軍隊數量不知一次,早在元朝時期,《緬甸大史》就說中國軍隊兩百萬。合著中國以來軍隊就是兩百萬。另一本書記載中國軍隊90萬,也是夠誇張的。事實上,據《元史》記載,當時的中國軍隊一共只有1.2萬人。
1.2萬人都能誇張成90萬,甚至200萬,可見緬甸人應該沒見過1萬以上的軍隊。
本公眾號文章均系小A本人原創,未經允許,不要轉載。
⑸ 大明曾被緬甸逼的迫放棄領土,真是實力不濟嗎
作為中國最後一個漢人所創建的封建王朝,明朝在我國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相比起漢朝的和親,宋朝的納貢,明朝的國策“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則顯得更加的讓人熱血以及振奮。然而這些口號也都是以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的。
不僅沒損失,還換來了西南方邊境的和平,促進了雲南等地的漢化,甚至使得明朝能夠更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草原之上。
——對於明朝而言,緬甸的威脅遠遠不如草原上的威脅來的大,草原勢力是心腹大患,而緬甸只是小疾。兩害取其輕,明朝更願意把注意力集中在草原上面,對於緬甸明朝是完全瞧不上的,能夠簡單解決就用最簡單的方式解決掉。
其實站在我們現在的上帝來看,明朝放棄如此多的領土,毫無疑問是錯誤的,而且有些窩囊,畢竟是大國居然讓地給小國,甚至還是在打了無數勝仗的情況下。但是站在當時的角度來看,明朝這項政策是完全正確的,是經過了朝廷深思熟慮作出了完美決策,因為在當時的格局下,明朝繼續佔有這些地盤確實是弊大於利。
⑹ 清緬戰爭清朝的失敗原因有哪些
征緬有五難。一是辦馬難,按滿兵一萬、漢兵三萬出兵規模算,戰馬、馭馬需十萬匹,急切難辦。二是辦糧難,按四萬兵、十萬馬算,單十個月就需兵糧四十二萬石,全省倉糧也不過三十五萬石,供應嚴重不足。三是行軍難,從內地永昌到邊境就路難走,邊外地形更差。四是轉運難,單從永昌運糧到邊境,按三夫運米一石算,就需百餘萬人次,而如果到了境外,國人不願意出境,境外人煙稀少,僱用役夫幾乎不可能。五是氣候難,水土不適,歷次戰事病故或因病失去戰鬥力者比戰場死傷還多。
緬兵部分裝備的是燧發槍(來自英、法在印度的東印度公司,或通過購買,或通過俘獲),射速、火力、對環境的適應都遠勝清兵。
緬甸戰略戰術對頭,北路堅守要隘,南路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終於將清兵擊敗、驅逐出境,但也暴露出了緬兵不擅長平野決戰、不善打殲滅戰的弱點。清軍不明敵情,盲目輕敵,純粹自取其敗。但清兵在作戰中也給緬兵沉重打擊,迫使緬甸不大敢野戰,而是選擇守勢。
緬兵善守,營內木柵為深埋地下的濕木,露出地面仍高二丈,內外均有深溝,溝旁又埋銳利竹木,緬兵在營內挖了不少深及三尺的土坑,兵員在其間既可躲避炮火,又可隱藏目標。木柵堅固無比,外加槍炮火力極猛。緬兵有木柵保護,槍炮難傷,而從柵隙處以火槍射擊,則命中奇高。
⑺ 明朝本來佔領了緬甸,為何最後被緬甸打得落荒而逃
因為當時緬甸誕生了最強的東吁王朝,將緬甸重新統一。還有當時明朝內憂外患,而且緬甸環境惡劣不適合居住,不僅無法為朝廷創收,還要花費大量財政去維持,這樣不劃算。
⑻ 咒水之難:緬甸對明朝的反戈一擊,數十位官員被殺皇帝被獻清朝你怎麼看呢
永曆帝朱由榔是南明最後一帝,在位十六年,曾長期與清朝相持,他的結局令人唏噓。
1659年,朱由榔在清軍入滇後逃入緬甸。
緬甸政府的態度,隨著明軍數次發兵入境和清朝態度的日趨強硬而逐漸倒向清朝。但在這段時間,永曆君臣雖然缺衣少食,還不時要受到嘲笑與侮辱,但總體上關系沒有破裂,生命還是有保障的,但1661年五月份發生的一件事,徹底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清除眾官員後,緬兵突入永曆的行在,把朱由榔太後、皇後、太子等二十五人集中在一所小屋裡,其餘內官、家屬們要麼自縊,要麼被殺,死者百餘人。至於其他數百名護軍,當然也被一起清除。
這就是咒水之難,此難以後,原來還有千把人的永曆君臣還殘存下200多人,都是婦女和內官,所謂朝廷已不復存在。
事後,莽白派人來解釋:緬王實無此意,蓋以晉、鞏兩藩殺害地方,緬民恨入骨髓,因而報仇爾。
這是指的李定國和白文選為了迎回永曆帝,率兵進入緬甸,遭緬軍阻攔而發生的交戰。
這當然只是說辭,為了讓雙方面子上好看點而已。哪怕這時莽白聲稱是朱元璋托夢讓他這樣做的,朱由榔又能說什麼呢。
⑼ 為什麼明朝打不過緬甸
南明小朝廷是這么個情況,實力強大些滴偏偏皇帝沒追求,皇帝有追求的偏偏實力一般,總的來說還是清朝逼著啊,畢竟緬甸國家太小了,連世界上最強的大明朝都敗了,緬甸想不送都難啊
⑽ 明朝其實是被緬甸滅掉的,是緬甸國王把永曆皇帝送給清朝吳三桂的,最後滅掉明朝的其實是緬甸
從狹義上來說,這是正確的。1661年,清軍攻入雲南,永曆政權滅亡。永曆帝流亡緬甸,被緬甸王莽達收留。後吳三桂攻入緬甸,莽白乘機發動政變,殺死其兄後繼位。1661年8月12日,莽白發動咒水之難,殺盡永曆帝侍從近衛,次年將永曆帝獻給吳三桂。永曆十六年(1662年,清康熙元年)四月二十五日,永曆帝在昆明遭絞死,終年40歲。死後廟號昭宗,謚號應天推道敏毅恭儉經文緯武禮仁克孝匡皇帝。清乾隆年間上謚號出皇帝。但真正把明朝滅掉的應該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