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4年是緬甸哪個王朝
❶ 緬甸歷代的政權更迭情況緬甸為何長期處於分裂和戰亂的狀態
緬甸古代主要的文明其實是南方的孟族人接受印度文化而成,緬族是後來從雲南遷入的
主要統一的緬人王朝:
1、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於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這是第一個緬族的王朝
2、東吁王朝(1531年-1752年)1531年緬人莽應體二度統一緬甸
3、貢榜王朝(1752年-1885年)
在這些緬族王朝中間,還有南方孟族和北方撣族、高族(哈尼族)建立的王朝
緬甸之所以長期處於分裂和戰亂,其實是國內的民族問題。
緬族雖然是主要民族,但並不佔絕對優勢,其他的主要勢力是南方的孟族,北方高原的撣族(就是傣族),西北地區的克欽族(景頗族和傈僳族),北部的佤族,此外還有欽族、克耶族、克倫族和若開族等等,很多部族都是割據一方的土皇帝,不歸政府管的
❷ 緬甸歷史是怎樣的緬甸官方歷史書是怎麼寫的緬甸的民族的來源是什麼
緬甸這個國家在我們的固有印象當中是一個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但是要說它的歷史,也是可以寫的很長的呢。緬甸至今可以確認的歷史大概有5000年左右,緬甸本身的官方歷史書和中國一樣,主要由皇室自主編纂。緬甸這個民族則是各個地方匯聚而來的人組成的民族,其中十分之七為緬族,這也是緬甸的主要民族,除了緬族之外,緬甸還有撣族、克倫族、孟族、克欽族、克倫尼族、欽族、若開族這些個法定的少數民族。
而當時有個人叫瓦里魯,他趁著蒲甘王國的衰敗,在下緬甸高舉旗幟,自立為王。但他自立為王不久又被人殺掉了。後來緬甸分為上中下三個區域,各個區域是自己做自己的,直至19世紀英國人將緬甸納為了殖民地。
❸ 緬甸的具體情況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西部,北界我國;西北與孟加拉國、印度為鄰;西南瀕臨孟加拉灣;東和寮國、泰國接壤,是東南亞中南半島上最大的國家。全國地勢北高南低,幾條大河流都源於我國,薩爾溫江上游是我國的怒江;伊洛瓦底江源自我國的龍川江。
緬甸屬季風性熱帶雨林氣候,但因地勢高低不同以及與海洋遠近的差距,全年明顯分為三季:3-5月為暑季;6-10月為雨季;11-次年2月為涼季。平均降水量3000-5000毫米,降水多為暴雨,7月降水最多。
全國領土面積約67萬多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萬,40多個民族,所有民族在語言方面主要分屬三大語系:漢藏語系、南亞語系、南島語系。主體民族是緬族。80%的人信奉佛教。
緬甸首都仰光(緬語意為無敵人)大金塔、和尚、尼姑、佛寺、佛塔眾多。有人稱緬甸為「萬塔之邦」。
緬甸
國名: 緬甸聯邦 (The Union of Myanmar)
獨立日:1月 4日(1948年)
國慶日:1月4日(1948年)
國旗: 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9∶ 5。旗面為紅色,左上角有一深藍色的小長方形,裡面繪有白色的圖案——14顆五角星環繞著一個14齒的齒輪,齒輪中空,內有一株谷穗。紅色象徵勇敢和果斷,深藍色象徵和平與統一,白色象徵純潔和美德。14顆五角星代表緬甸聯邦的14個省、邦,齒輪和谷穗象徵工業和農業。
國徽:中心為一個由谷穗環繞的有14個齒的齒輪,上面繪有緬甸地圖。谷穗兩側各有一個獅子,獅子被譽為緬甸的國獸,稱聖獅,是吉祥的標志。頂端為一顆五角星,在其兩側和谷穗周圍裝飾著緬甸花卉;底部的飾帶上用緬文寫著「緬甸聯邦」。
國花: 東亞蘭花
國樹:柚木
國鳥:烏鴉
國家政要: 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主席 丹瑞大將(Than Shwe),1997年11月任職。
自然地理:緬領土有676581平方公里。位於中南半島的西部,在西藏高原和馬來半島之間。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接壤,東北與中國為鄰,東南與寮國、泰國毗鄰,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海岸線長3200公里。屬熱帶季風氣候。森林覆蓋率占總面積的50%以上。
人口:5300萬人(2004年)。緬甸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全國8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約8%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緬甸語為官方語言,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已的語言,其中緬、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族有文字。
首都: 曾經為仰光 (Yangon),位於伊洛瓦底江入海分支仰光河左岸,是緬甸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仰光自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世界聞名的仰光大金塔,始建於2500多年前,高達百米,塔頂鑲著4300多顆寶石。整個高塔用20516張金片貼住,形成了晝夜金碧輝煌的外觀。1852年建成的仰光港,是緬甸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主要的稻米輸出港之一。2005年,緬甸軍政府突然遷都至仰光以北320公里的小城市彬馬那,並在彬馬那周圍建設了許多政府辦公設施。這一舉動讓許多人感到吃驚。彬馬那歷史以來就沒有作為首都使用過,只是當地的木材轉運中心,也不是交通樞紐。不過遷都以來,緬甸政府修建了許多仰光到彬馬那的高速公路,現在彬馬那的交通也十分方便。
2005年11月7日,緬甸政府發言人、新聞部長覺山准將說,緬甸政府部門已從6日起開始分批遷往緬甸中部城市彬馬那。覺山證實,已經開始搬遷的首批9個部門包括外交部、國防部、商業部和農業部等。其他政府部門也將陸續遷至彬馬那。彬馬那是緬甸中部的一個縣級城市,位於仰光以北390公里處,距緬北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約300公里,附近有勃固山脈依託,目前常住人口估計不足10萬。彬馬那現有農業、林業和畜牧業3所大學。
簡史: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英國於1824-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獨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緬甸貨幣>>> 元
緬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國」,佛教傳入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1000多年前,緬甸人就開始把佛經刻寫在一種叫貝多羅樹的葉子上,製成貝葉經。正如李商隱詩中提到「憶奉蓮花座,兼聞貝葉經」。在緬甸4640多萬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緬甸的每一個男人在一定時期內都必須削發為僧。否則,就會受到社會的蔑視。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廟必建塔,緬甸全國到處佛塔林立。因此,緬甸又被譽為「佛塔之國」。千姿百態、金碧輝煌的佛塔使緬甸成為旅遊勝地。
經濟:農業是緬甸國民經濟的基礎,農作物主要有稻穀、小麥、玉米、棉花、甘蔗和黃麻等。緬甸森林資源豐富,全國擁有林地3412萬公頃,覆蓋率為50%左右,是世界上柚木產量最大的國家。柚木質地堅韌、耐腐蝕,是人類用鋼鐵造船以前世界上最好的造船材料。緬甸將柚木視為國樹,被稱為「樹木之王」、「緬甸之寶」。緬甸盛產的玉石和寶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外交: 緬奉行獨立、積極的外交政策,不依附於任何大國和國家集團。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各國友好相處,重視發展同鄰國的睦鄰友好關系。
與中國關系:中緬兩國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相處。1950年6月8日兩國建交。50年代,兩國總理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60年10月,兩國政府簽定了中緬邊界條約,率先圓滿解決了歷史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中緬領導人一直保持互訪傳統,周總理曾9次訪緬,吳奈溫12次訪華。中緬友誼被稱頌為「胞波」(兄弟)情誼。2004年7月,欽紐總理對中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2006年3月,梭溫總理訪問中國。
歷史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ng 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國王(King Anawrahta,1044年-1077年在位)於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以小乘佛教為國教。阿奴律陀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在阿朗西都國王(King Alaungsithu,1111年-1167年)掌政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頂盛。當時建造的3000餘座寺廟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元朝統治者忽必烈率領元軍大舉入侵而結束了蒲甘王朝。此後,緬甸進入了撣族時期。
東吁王朝(1531年-1752年)
1531年緬人莽應體(Tabinshwehti,1531年-1550年)二度統一緬甸,成立東吁王朝而自稱為王,並於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Pegu)。之後莽應龍(Bayinnaung)即位,因多次與實力犟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Ayutthaya)交戰而耗盡了資源,最後因勃固城於1599年被阿卡族佔領而遷都阿瓦(Ava)。東吁王國最終在1752年沒落。1753年,緬人雍籍牙(Alaungpaya)出現,趕走當時攻佔阿瓦的孟族人,並建立大光城。
貢榜王朝(1752年-1885年)
1782年-1819年是波道國王(King Bodawpaya)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殖民時期(1885年-1948年)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後攻佔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的英緬戰爭,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國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於依洛瓦底江。鐵路和道路也獲興建和改善以彌補水路的不足。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Dr. Ba Maw)當選為英國控制下政府的首相,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自國內政。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在1942年5月佔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執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Gen. Aung San)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1942年他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的戰斗,然後在日軍支持下宣布緬甸從英國獨立。1943年,巴莫與昂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他們回國重組緬甸政府,昂山成為國防部長。1944年,昂山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1945年日本投降後,宣布緬甸獨立是有效的。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昂山則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昂山的繼承人德欽努(Thakin Nu)繼續領導獨立運動,在英國議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緬甸獨立之後,於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緬甸聯邦。
大事年表
1044年∶形成統一的國家。
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937年∶英國又將緬甸從英屬印度劃出,由英國總督直接統治。
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
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重新佔領緬甸。
1948年1月4日∶建立緬甸聯邦。
1974年∶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1988年9月∶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
1990年5月27日∶緬甸舉行首次多黨制大選。但軍政府不移交權力於政黨。
1997年11月15日∶緬甸成立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取消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
2005年11月7日∶緬甸政府突然宣布由仰光遷都至彬馬那。
中文全稱: 緬元
幣值換算
1緬元=100分
幣值: 1、5、10、25、50分及1緬元
文字介紹
國旗:
左上方深藍長方形中的白色圖案由稻穗和14個齒的齒輪組成,分別象徵農業和工業。齒輪外有14顆星圍繞,代表該國14個省、邦。紅色象徵勇敢,白色象徵純潔,深藍色象徵和平。
國徽:
中心為一個14齒的齒輪,上繪緬甸地圖。齒輪由稻穗環繞。稻穗兩旁各有一頭獅子,獅子被譽為國獸,是吉祥的標志。圖案頂端為一五角星,兩邊飾有緬甸花卉。底部飾帶上用緬文寫著「緬甸聯邦」。
輔幣名稱: 分
❹ 緬甸興盛時期的蒲甘王朝,它為緬甸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
緬甸興盛時期的蒲甘王朝統一了緬甸,統一了緬甸的文字。並且在文化和宗教上面蒲甘王朝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小乘佛教確立了在緬甸的統治地位,並且新建了很多的寺廟。為後世留下了眾多的佛教文化資料。對緬甸的文化藝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蒲甘王朝初期大量使用孟文。緬文系根據孟文發展而來。已發現的最早的緬文碑銘,是1058年的雷謝德碑。12世紀後,緬文成為緬甸最重要的文字。但由於小乘佛教的經典都用巴利文寫成,僧侶研習經典仍必須學習巴利文。蒲甘的寺塔中有大量佛像和壁畫。
❺ 緬甸的古代史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英國於1824-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獨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緬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國」,佛教傳入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1000多年前,緬甸人就開始把佛經刻寫在一種叫貝多羅樹的葉子上,製成貝葉經。正如李商隱詩中提到「憶奉蓮花座,兼聞貝葉經」。在緬甸5300多萬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緬甸的每一個男人在一定時期內都必須削發為僧。否則,就會受到社會的蔑視。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廟必建塔,緬甸全國到處佛塔林立。因此,緬甸又被譽為「佛塔之國」。千姿百態、金碧輝煌的佛塔使緬甸成為旅遊勝地。 緬甸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ng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國王(KingAnawrahta,1044年-1077年在位)於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以小乘佛教為國教。阿奴律陀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在阿朗西都國王(KingAlaungsithu,1111年-1167年)掌政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頂盛。當時建造的3000餘座寺廟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元朝統治者忽必烈率領元軍大舉入侵而結束了蒲甘王朝。此後,緬甸進入了撣族時期。 東吁王朝(1531年-1752年) 1531年緬人莽應體(Tabinshwehti,1531年-1550年)二度統一緬甸,成立東吁王朝而自稱為王,並於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Pegu)。之後莽應龍(Bayinnaung)即位,因多次與實力犟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Ayutthaya)交戰而耗盡了資源,最後因勃固城於1599年被阿卡族佔領而遷都阿瓦(Ava)。東吁王國最終在1752年沒落。1753年,緬人雍籍牙(Alaungpaya)出現,趕走當時攻佔阿瓦的孟族人,並建立大光城。 貢榜王朝(1752年-1885年) 1782年-1819年是波道國王(KingBodawpaya)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殖民時期(1885年-1948年)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後攻佔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的英緬戰爭,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國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於依洛瓦底江。鐵路和道路也獲興建和改善以彌補水路的不足。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Dr.BaMaw)當選為英國控制下政府的首相,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自國內政。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在1942年5月佔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執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Gen.AungSan)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1942年他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的戰斗,然後在日軍支持下宣布緬甸從英國獨立。1943年,巴莫與昂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他們回國重組緬甸政府,昂山成為國防部長。1944年,昂山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1945年日本投降後,宣布緬甸獨立是有效的。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昂山則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昂山的繼承人德欽努(ThakinNu)繼續領導獨立運動,在英國議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緬甸獨立之後,於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緬甸聯邦。
❻ 緬甸的歷史
1.緬甸聯邦共和國簡稱為緬甸,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之一。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
2.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舊稱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3.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7月,因經濟形勢惡化,緬甸全國爆發遊行示威。同年9月18日,以國防部長蘇貌將軍為首的軍人接管政權,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1997年改名為「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宣布廢除憲法,解散人民議會和國家權力機構。1988年9月23日,國名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為「緬甸聯邦」。2008年5月,緬甸聯邦共和國新憲法獲得通過,規定實行總統制。緬甸於2010年依據新憲法舉行多黨制全國大選。2011年2月4日,緬甸國會選出吳登盛為緬甸第一任總統。
❼ 在中國古代稱什麼緬甸為什麼
緬甸稱為洪沙瓦底。
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勃固、東吁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7)1784年是緬甸哪個王朝擴展閱讀:
緬甸在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活動。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
公元前200年驃人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漢書》稱諶離。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且建立蒲甘城。
蒲甘王朝是由阿奴律陀國王於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以上座部佛教為國教。阿諾耶塔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
❽ 緬甸君主列表
一、蒲甘王朝(107-1287)
驃苴低 (75) 丁未 167
低蒙苴 (57) 壬戌 242
苴蒙伯 (25) 己未 299
伯梯利 (20) 甲申 324
梯利干 (43) 甲辰 344
干兜立 (25) 丁亥 387
梯丹 (27) 壬子 412
[篡位者] (58) 己卯 439
泰羅年驃 (19) 丁丑 497
泰克丁 (7) 丙申 516
梯利干尼 (9) 癸卯 523
梯利伯 (15) 壬子 532
乾隆 (10) 丁卯 547
乾羅 (12) 丁丑 557
車台 (13) 己丑 569
東必 (16) 壬寅 582
東支 (15) 戊午 598
布波修羅漢 (27) 癸酉 613
瑞安梯 (12) 庚子 640
白當 (8) 壬子 652
白東 (50) 庚申 660
伽維 (6) 庚戌 710
敏維 (10) 丙辰 716
梯因迦 (8) 丙寅 726
梯因孫 (10) 甲戌 734
瑞降 (9) 甲申 744
東溫 (9) 癸巳 753
瑞穆 (23) 壬寅 762
牟羅 (17) 乙丑 785
修金尼 (27) 壬午 802
基流 (15) 己酉 829
頻耶 (32) 丙寅 846
丹尼 (28) 戊戌 878
沙里伽維 (9) 丙寅 906
梯因屈 (16) 乙亥 915
良宇修羅漢 (33) 辛卯 931
混羅恭驃 (22) 甲子 964
棄須 (6) 丙戌 986
須迦帝 (52) 壬辰 992
阿奴律陀 (33) 甲申 1044
修羅 (7) 丁巳 1077
江喜佗 (28) 甲子 1084
阿隆悉都 (55) 壬辰 1112
彌辛修 (1) 丁亥 1167
那羅多 (3) 丁亥 1167
那羅帝因迦 (3) 庚寅 1170
那羅波帝悉都 (37) 癸巳 1173
醯路彌路 (24) 庚午 1210
迦娑婆 (16) 甲午 1234
烏婆那 (4) 庚戌 1250
那羅梯訶波帝 (33) 甲寅 1254
苴 (11) 丁亥 1287
鄒聶 (27) 戊戌 1298
二、前勃固王朝(825——1057)
他摩羅 (12) 乙巳 825
毗摩羅 (17) 丁巳 837
阿他 (7) 甲戌 854
阿利因陀摩 (24) 辛巳 861
某僧 (17) 乙巳 885
只因陀 (15) 壬戌 902
彌加提波只 (15) 丁丑 917
喬沙兜多 (10) 壬辰 932
迦羅毗迦 (12) 壬寅 942
畢姿羅 (13) 甲寅 954
阿多他 (15) 丁卯 967
阿奴耶摩 (12) 壬午 982
彌伽提波尼 (14) 甲午 994
翳伽他曼多 (12) 甲辰 1004
烏波羅 (12) 丙辰 1016
般多利迦 (15) 戊辰 1028
帝沙 (14) 癸未 1043
三、勃固王朝(1287——1539)
伐麗流 (19) 丁亥 1287
恭勞 (4) 丙午 1306
修烏 (13) 庚戌 1310
修齊因 (7) 癸亥 1323
頻耶翳勞 (18) 庚午 1330
齊因分 (1) 辛未 1331
修翳楗恆 (1) 辛未 1331
頻耶宇 (37) 戊子 1348
羅娑陀利 (38) 乙丑 1385
頻耶縣摩耶娑 (3) 癸卯 1423
頻耶蘭 (20) 丙午 1426
頻耶伐流 (4) 丙寅 1446
頻耶干 (3) 庚午 1450
穆陶 (1) 癸酉 1453
信修浮夫人 (7) 癸酉 1453
達摩悉提 (31) 庚辰 1460
頻耶蘭 (35) 辛亥 1491
多迦逾畢 (14) 丙戌 1526
四、後勃固王朝(1740-1757)
斯彌陶佛陀吉帝 (7) 庚申 1740
莽噠喇 (10) 丁卯 1747
五、彬牙王朝(1312-1364)
僧哥速 (12) 壬子 1312
烏者那 (19) 甲子 1324
伽悉信 (7) 癸未 1343
苴尼 (9) 庚寅 1350
那曼都 (5) 己亥 1359
烏者那般 (1) 甲辰 1364
六、實階王朝(1315---1364)
修雲 (12) 乙卯 1315
答里必牙 (8) 丁卯 1327
瑞東帝 (4) 乙亥 1335
迦苴 (9) 己卯 1339
那羅多彌夷 (2) 戊子 1348
答里必尼 (2) 庚寅 1350
明波梯訶波帝 (12) 壬辰 1352
七、阿瓦王朝(1287——1555)
他拖彌婆耶 (4) 甲辰 1364
伽奴 (1) 戊申 1368
明吉斯伐修寄 (33) 戊申 1368
多羅般 (1) 庚辰 1400
伽諾山 (1) 庚辰 1400
明恭 (22) 庚辰 1400
梯訶都 (4) 壬寅 1422
迦犁夷旦瑜 (1) 丙午 1426
彌羅尼 (1) 丙午 1426
孟養他忉 (13) 丁未 1427
彌利苴 (3) 庚申 1440
那羅波帝 (26) 癸亥 1443
梯訶都羅 (12) 己丑 1469
明恭 (21) 辛丑 1481
瑞難喬信 (25) 壬戌 1502
思洪發 (16) 丁亥 1527
康孟 (3) 癸卯 1543
無毗那羅波帝 (6) 丙午 1546
悉都喬丁 (3) 壬子 1552
八、末羅汗王朝(1433——1785)
那羅彌迦羅 (1) 癸丑 1433
阿梨汗 (25) 甲寅 1434
迨婆修驃 (22) 己卯 1459
陶爾耶 (10) 壬寅 1482
婆修奴 (2) 壬子 1492
耶囊 (1) 甲寅 1494
沙林伽都 (7) 丁巳 1497
彌耶沙 (22) 辛酉 1501
迦沙婆提 (2) 癸未 1523
彌修烏 (1) 乙酉 1525
他多沙 (6) 乙酉 1525
明平 (22) 辛卯 1531
提迦 (2) 癸丑 1553
修羅 (9) 乙卯 1555
彌悉多耶 (7) 甲子 1564
彌波隆 (22) 辛未 1571
薩林沙 (19) 癸巳 1593
胡遜沙 (10) 壬子 1612
梯利都曇摩 (16) 壬戌 1622
明陀尼 (1) 戊寅 1638
那羅波帝只 (7) 戊寅 1638
他拖 (7) 乙酉 1645
僧陀都曇摩 (32) 壬辰 1652
梯利都利耶 (1) 甲子 1684
伐羅陀摩羅娑 (7) 乙丑 1685
牟尼都曇摩羅娑 (2) 壬申 1692
僧陀都利耶曇摩 (2) 甲戌 1694
那羅多修 (1) 丙子 1696
摩逾畢耶 (1) 丙子 1696
迦羅滿陀 (1) 丁丑 1697
那羅提波帝 (2) 戊寅 1698
僧陀毗摩羅 (10) 庚辰 1700
僧陀都利耶 (21) 庚寅 1710
僧陀毗沙耶 (3) 辛亥 1731
僧陀都利耶 (1) 甲寅 1734
那羅波伐羅 (2) 乙卯 1735
僧陀毗沙耶 (1) 丁巳 1737
迦多耶 (1) 丁巳 1737
摩陀利 (5) 丁巳 1737
那羅阿波耶 (19) 壬戌 1742
梯利都 (1) 辛巳 1761
僧陀波耶摩 (3) 辛巳 1761
阿波耶 (9) 甲申 1764
僧陀都摩那 (4) 癸巳 1773
僧陀毗摩羅 (1) 丁酉 1777
僧陀他提他 (5) 丁酉 1777
他摩陀 (3) 壬寅 1782
九、東吁王朝(1531——1752)
明吉瑜 (45) 丙午 1486
達彬瑞蒂 (20) 辛卯 1531
莽應龍 (30) 辛亥 1551
莽應里 (19) 辛巳 1581
良淵候 (5) 庚子 1600
阿那畢隆 (23) 乙巳 1605
彌利提波 (1) 戊辰 1628
他隆 (19) 己巳 1629
平達格力 (13) 戊子 1648
白莽 (11) 辛丑 1661
那羅伐羅 (1) 壬子 1672
彌麗 提 (26) 壬子 1672
娑尼 (16) 戊寅 1698
達寧格內 (19) 甲午 1714
摩訶陀摩耶娑底波帝 (19) 癸丑 1733
十、貢榜王朝(1753——1885)
雍籍牙 (8) 癸酉 1752
囊陀基 (3) 庚辰 1760
辛驃信 (13) 癸未 1763
新古王 (5) 丙申 1776
波道帕耶 (38) 辛丑 1781
孟魯 (1) 壬寅 1782
巴克勤基道 (18) 己卯 1819
礁拉瓦底 (9) 丁酉 1837
蒲甘 (7) 丙午 1846
曼同 (25) 癸丑 1853
錫袍 (7) 戊寅 1878
十一、緬甸聯邦(1948~)
蘇瑞泰 (4) 戊子 1948
巴寧 (5) 壬辰 1952
吳溫貌 (5) 丁酉 1957
奈溫 (19) 壬寅 1962
吳山友 (7) 辛酉 1981
吳盛倫 (1) 戊辰 1988
貌貌 (1) 戊辰 1988
蘇貌 (4) 戊辰 1988
丹瑞 壬申 1992
補充:
十二、緬甸歷代王朝世系 (一)
傳說時代
漢達瓦底(漢林)驃國
1、雅堂嘎(雅汀嘎耶)驃王(建立者)
......
嘎德耶(卡德耶)驃王
......
800、般陀瓦驃王 (末代王)
丹巴提巴驃國
1、巴杜馬山達都里耶王(建立者)
...
瓦盧那王
...
瓦達巴王
...
190、羯羅浮王(末代王)
麥克亞驃國
1、底利山達大臣(建立者)
...
嘉彬索延尼
...
160、梭吳蘇瓦(末王)
彬萊驃國
1、瓦那達伽錄竇巴王(建立者)
...
達摩東達王
...
97、瑟德達王(末王)
岡辛驃國
1、貝巴梨瓦那耶(建立者)
...
30、達哈達王(末王)
阿蘭格巴驃國
1、烏達伽(建立者)
...
26、巴巴達(末王)
育瓦部基驃國
1、阿薩伽(建立者)
...
50、伽雅那(末王)
萊蓋驃國(布蘭達巴國)
1、羅闍達摩(建立者)
...
40、杜答達耶(末王)
以上皆為緬甸傳說時期諸王朝,從第一個漢達瓦底國到最後的萊蓋驃國,總共1393代國王,若以每位平均在位18年來計,就得25074年,何況傳說中的國王一般在位時間都比較長,如育瓦部基驃國的阿薩伽王就在位五百年。顯然太離譜了,太不可信,權作參考。之後的太公王朝開始,緬甸進入信史,世系可信。
十三、迦毗羅衛太公王朝
1、阿畢羅闍
2、小甘羅闍
3、贍部提婆羅闍
4、僧伽薩羅闍
5、毗班那羅闍
6、提婆達羅闍
7、牟尼伽羅闍
8、那伽羅闍
9、因陀羅闍
10、薩穆蒂羅闍
11、提婆羅闍
12、摩哂陀羅闍
13、毗摩拉羅闍
14、悉訶努羅闍
15、敏伽那羅闍
16、甘薩羅闍
17、羯陵伽羅闍
18、頂兌羅闍
19、悉訶拉羅闍
20、漢薩羅闍
21、伐羅羅闍
22、阿朗羅闍
23、拘拉伽羅闍
24、都利亞羅闍
25、丁基羅闍
26、岱漆羅闍
27、摩堵羅闍
28、明拉基羅闍
29、丹蘇悉訶羅闍
30、陀寧偈羅闍
31、哂陀羅闍
32、莫梨耶羅闍
33、本那加羅闍
為中國春秋時期的秦國所滅,但我國史料中卻未載。
十四、 般遮太公王朝 (公元前?----前485年)
1、德多贍部提婆陀闍羅闍
2、德多岱亞羅闍
3、德多亞塔亞
4、德多丹宮亞
5、德多蘭弁亞
6、德多瑞
7、德多格龍亞
8、德多那伽亞
9、德多那伽乃
10、德多亞豪拉
11、德多榜榭
12、德我皎榭
13、德多新勞
14、德多新滕
15、德多岱漆
16、德多明基
17、德多摩訶羅闍 ?----公元前485
德多摩訶羅闍王無嗣,傳位於王後之弟凱巴都達,王朝遂中止。
頂兌王朝
1、大甘羅闍
2、穆杜塞達
......(不詳)
末代、丹補羅
為旦迎瓦底國所滅。
室利差(口旦)羅王朝(公元前484----公元94年)
1、摩訶丹婆瓦 前484---478
2、素拉丹婆瓦 前478---443
3、竺多般 前443---373
4、竺多仰 前373---351
5、仰邦 前351---301
6、仰曼 前301---251
7、葉坎 前251---220
8、坎朗 前220---182
9、賴開 前182---148
10、悉梨坎 前148---120
11、悉梨羅闍 前120---111
12、鄂達巴 前111---60
13、巴比仰 前60---公元6
14、仰牟卡 6---21
15、仰登卡 21---24
16、仰蒙薩粦陀 24---39
17、蓓粦陀 39---51
18、蒙薩拉 51---56
19、布翁納 56---59
20、達卡 59---62
21、達底 62---65
22、甘努 65---66
23、甘岱 66---69
24、貝闍 69---73
25、蘇蒙陀梨 73---80
26、阿蒂達羅 80---83
27、蘇般若(那伽羅岑那) 83---94
蒲甘王朝(167-1287)
1、薩牟陀梨 107---152
2、羅西姜 152---167
3、驃紹梯(驃苴低) 167---242
4、梯明尹(低蒙苴) 242---299
5、尹明拜(苴蒙伯) 299---324
6、拜丁里(伯梯利) 324---344
7、丁里姜(梯利干) 344---387
8、姜都律(干兜立) 387---412
9、底坦(梯丹) 412---439
10、牟克曼 439 ,大臣,在位僅三個月。
11、都耶 439---494 ,大臣。
12、達拉蒙帕耶(泰羅牟驃) 494---516 ,底坦之孫。
13、代傣(泰克丁) 516---523
14、丁里姜艾(梯利干尼) 523---532
15、丁里拜(梯利伯) 532---547
16、坎朗(乾隆) 547---557
17、坎臘(乾羅) 557---569
18、吞代(東台) 569---582
19、吞畢(東必) 582---598
20、吞漆(東支) 598---613
21、卜巴蘇羅漢(布波蘇羅漢)613---640
22、瑞翁蒂(瑞安梯) 640---652
23、貝東(白當) 652---660
24、貝當(白東) 660---710
25、鄂奎(伽維) 710---716
26、敏最(敏維) 716---726 ,篡位者
27、登卡(梯因迦) 726---734 ,王族後裔,被大臣擁立。
28、登空(梯因孫) 734---744
29、瑞朗(瑞隆) 744---753
30、吞屯(東溫) 753---762
31、瑞茂(瑞穆) 762---785
32、蒙臘(牟羅) 785---802
33、蘇欽涅(修金尼) 802---829
34、開盧(基流) 829---846
35、彬比亞(頻耶) 846---878
36、丹奈(丹尼) 878---906
37、色雷鄂奎(沙里伽維) 906---915 ,篡位之王族。
38登科(梯因屈) 915---931
39、良吳蘇羅漢(良宇修羅漢)931---964 ,篡位之農夫。
40、宮錯姜漂(混修恭驃) 964---1021 ,986年被廢,1018年被封為僧王。
41、基梭(棄須) 986---992
42、叟格德(須迦帝) 992---1017
43、阿奴律陀 1018---1059 原書所載有誤,據考,應為1044---1077
44、蘇盧(修羅) 1059---1061 原書所載有誤,據推算,應為1077---1082
45、江喜陀 1064---1092 原書所載有誤,據《妙齊提碑文》應為1084---1112
46、阿朗悉都(阿隆悉都) 1092---1167 原書所載有誤,據考,應為1112---1167
48、那臘都(那羅多) 1167---1171
49、明因那拉登卡(那羅帝因迦) 1171---1174
50、那臘勃底西都(那羅波帝悉都) 1174---1211
51、梯羅明羅(醯路彌路) 1211---1234
52、加蘇瓦(迦娑婆) 1234---1250
53、烏茲那(烏婆那) 1250---1255
54、那臘底哈勃德(那羅梯訶波帝) 1255---1286
55、覺蘇瓦(<忄喬>苴) 1286---1300 ,1298年被撣三兄弟廢黜,1300年被殺。
56、蘇涅(鄒聶) 1300---1327 ,一說1298---1327
57、蘇蒙涅 1327---1370 ,其後為蒲甘侯。
蒲甘王朝歷時長達1263年,竟然比中國最長的周王朝還長四百多年。
❾ 請簡要概括緬甸歷史的幾大部分
同下緬甸以孟人為主的白古王朝南北長期對峙。這個時期,戰爭頻繁,國無寧日,土地荒蕪,為緬甸歷史上社會經濟的衰退時期。上緬甸大部分地區受撣人的統治,緬人因不堪忍受撣...
❿ 緬甸的歷史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英國於1824-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獨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緬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國」,佛教傳入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1000多年前,緬甸人就開始把佛經刻寫在一種叫貝多羅樹的葉子上,製成貝葉經。正如李商隱詩中提到「憶奉蓮花座,兼聞貝葉經」。在緬甸5300多萬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緬甸的每一個男人在一定時期內都必須削發為僧。否則,就會受到社會的蔑視。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廟必建塔,緬甸全國到處佛塔林立。因此,緬甸又被譽為「佛塔之國」。千姿百態、金碧輝煌的佛塔使緬甸成為旅遊勝地。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ng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國王(KingAnawrahta,1044年-1077年在位)於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以小乘佛教為國教。阿奴律陀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在阿朗西都國王(KingAlaungsithu,1111年-1167年)掌政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頂盛。當時建造的3000餘座寺廟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元朝統治者忽必烈率領元軍大舉入侵而結束了蒲甘王朝。此後,緬甸進入了撣族時期。 東吁王朝(1531年-1752年) 1531年緬人莽應體(Tabinshwehti,1531年-1550年)二度統一緬甸,成立東吁王朝而自稱為王,並於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Pegu)。之後莽應龍(Bayinnaung)即位,因多次與實力犟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Ayutthaya)交戰而耗盡了資源,最後因勃固城於1599年被阿卡族佔領而遷都阿瓦(Ava)。東吁王國最終在1752年沒落。1753年,緬人雍籍牙(Alaungpaya)出現,趕走當時攻佔阿瓦的孟族人,並建立大光城。
貢榜王朝(1752年-1885年) 1782年-1819年是波道國王(KingBodawpaya)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殖民時期(1885年-1948年)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後攻佔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的英緬戰爭,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國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於依洛瓦底江。鐵路和道路也獲興建和改善以彌補水路的不足。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Dr.BaMaw)當選為英國控制下政府的首相,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自國內政。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在1942年5月佔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執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Gen.AungSan)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1942年他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的戰斗,然後在日軍支持下宣布緬甸從英國獨立。1943年,巴莫與昂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他們回國重組緬甸政府,昂山成為國防部長。1944年,昂山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1945年日本投降後,宣布緬甸獨立是有效的。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昂山則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昂山的繼承人德欽努(ThakinNu)繼續領導獨立運動,在英國議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緬甸獨立之後,於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緬甸聯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