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首都為什麼從中國遷到內陸
Ⅰ 緬甸首都從仰光遷到內比都的原因是什麼
至今,關於緬甸政府遷都的原因都是眾說紛紜,大致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緬甸遷都是為了加強對於邊遠地區的控制,以及促進國家現代化建設,這條原因也是緬甸政府對外的公開說法。
內比都與仰光相比,更加靠近國家地理中心,它是一座最靠近緬甸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活動比較猖獗的城市,居中的地理位置,可以加強緬甸政府對於邊遠地區的控制,符合這個國家的長遠軍事發展戰略。
第二,有人認為緬甸遷都的真正原因,是為了躲避來自美軍或其他海上強敵的打擊威脅。就地理位置而言,瀕臨安達曼海的仰光不具備任何戰略防衛,非常容易遭受到來自於敵軍的直接打擊。內比都卻坐落在叢林山區,這里易守難攻的地形,可以幫助緬甸軍政府面對外敵攻擊。
近些年來,美軍對阿富汗、伊拉克動武的現狀,讓緬甸軍政府領導人非常忌憚美軍的突然入侵,所以緬甸當權者的安全思維,也就成為了緬甸遷都的原因所在。
第三,緬甸遷都是出於政治改革的需求。2003年8月,緬甸政府出台了「七步走」這一民主計劃,為了減弱軍隊干政的色彩,軍政府向國際社會一再保證將成功實施這一計劃。在現階段遷都計劃中,只有政府主要部門搬遷到了內比都,軍隊指揮機關則繼續留在仰光。
Ⅱ 歷史上緬甸為何要將首都遷往內比都
19世紀末,英國殖民者來到了緬甸,並且擊敗了當地的武裝,摧毀了緬甸當時的封建政府組織,將其變成了自身在南亞地區的一塊殖民地,而在英國殖民期間為了更方便的對緬甸進行傾銷,就直接選擇了沿海的港口城市仰光作為了緬甸殖民區域的首府。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英國人的經略之下仰光逐漸取代曾經的首都曼德勒成為了整個緬甸的經濟、政治中心,水平已經超出其他城市一大截。
這句話有給緬北的福利,同時也有給緬北的震懾。遷都說到底,還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內亂問題。
——的確,從經濟角度來看內比都確實是緬甸用來做國都的不二選擇,由於經濟基礎已經建設起來了,它對內的輻射作用效果顯然要比基礎更為薄弱的內比都要更強一些。若一直將國都定在這,在經濟上百利無一害。
但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再好,國防得不到保障又有何用呢?遷都前的緬甸,外有強敵虎視眈眈,內有緬北內亂一直不停歇,緬甸身為一個小國,能力十分有限,無法做到兼顧,所以它只能在圖存與經濟之間取捨一個,很顯然緬甸選擇了安全。
緬甸遷都是心酸的,在當時來看也是吃虧的,但這也是小國為了國家能夠穩定下來,出於無奈的求全之策。畢竟經濟衰退了點,可以重新再來;但國家沒了,就真的啥都沒了,伊拉克就是典型的例子。
Ⅲ 緬甸定都仰光已經150年時間,後來為何要遷往閉塞荒涼的內比都
因為去的地方更適合作為國度,能夠讓國家的經濟進一步發展。
Ⅳ 緬甸首都從仰光遷到內比都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為了內陸經濟發展。
對於遷都的原因,緬甸說是緬甸的國家重心過於靠海,廣大的內陸地區經濟發展不起來。如果遷都中部,就可以帶動中部地區的經濟崛起。中部地區的經濟好起來,緬甸就有更多的辦法,來加強對撣邦高原地區的管理。大家都知道,緬甸東北部向來比較「熱鬧」。
遷都的另一種說法:
仰光失去了首都地位,是因為仰光在戰略不是特別安全。前些年,緬甸的情況是比較特殊的,和美國不是很對付。仰光位於沿海,西南不遠就是印度最大的島嶼群——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扼守馬六甲海峽的西出口。仰光位於馬六甲海峽西出口的正北方向,美國的船隻要聚集在仰光附近的海域,是輕而易舉的。
Ⅳ 仰光做了一百多年首都,為何緬甸要遷都至內比都
緬甸的面積大約67.65萬平方公里,面積廣闊,有5個陸上鄰國,分別是孟加拉國,印度,中國,寮國和泰國。緬甸西面靠海偏北是孟加拉灣,偏南是緬甸海,緬甸的地勢基本上是東高西低,東北部是撣邦高原,緬甸的首都仰光建都已經100多年。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可以帶動內地經濟,更快的發展,緩和全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也是沒什麼很難的,把行政中心先遷往新首都,至於其他的工作可以慢慢推進。
Ⅵ 緬甸定都仰光已經150年時間,後來為何要遷往閉塞荒涼的內比都
緬甸要遷移到那比度是有原因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害怕美國會攻打他。
緬甸首都搬遷的第二個重要原因是鎮壓緬甸北部少數民族的武裝團伙和毒品團伙。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克倫族和卡亞族在內的少數族裔已組成軍事力量,以爭取自治和改善生活條件,與緬甸中央政府的對峙已經成為影響國家穩定和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此外,位於緬甸,寮國和泰國邊界的金三角地區的黑幫組織也使軍政府感到頭疼。
Ⅶ 緬甸首都從仰光遷到內比都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內比都相對位於海旁的仰光較有利防範海陸進侵,及控制勢力強大的少數民族,所以緬甸首都從仰光遷到內比都。
內比都,人口約80萬。內比都以前是緬甸中部的一個縣級城市,位於仰光以北390公里處,距緬北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約300公里,坐落在緬甸中部錫當河谷的一個小盆地內,周圍都是叢林山區,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有農業、林業和畜牧業3所大學。
2005年11月6日,緬甸政府部門開始分批遷往內比都。2006年3月,緬甸政府將緬甸聯邦新的首都命名為內比都。
2005年11月4日,各國駐仰光使節被約請到緬甸外交部聽取通報,而緬方並未預先告知通報內容。使節們已習慣了這種約請。正在交頭接耳之際,吳貌敏副外長表情凝重地匆匆走進新聞發布廳,向使節們宣布:緬甸政府決定從即日起將首都從仰光遷移至彬馬那。
他說,仰光是當年殖民統治者給緬甸確定的首都,並不代表緬甸人民的意志。緬政府決定遷都彬馬那,是由於它位於緬甸國家版圖的中心部位,放射能力強,有利於政府施政。
Ⅷ 緬甸定都仰光已經150年時間,後來為何要遷往閉塞荒涼的內比都
仰光仍然是緬甸最大的城市,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內比都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和仰光的差距還是很大的。2005年,緬甸宣布將首都從仰光遷至內比都,一個荒涼的內陸城市。當時也引起了外界的諸多困惑。那麼緬甸為什麼遷都呢?
(內比都原名賓馬納)
只是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內比都並沒有預想的那麼好,人口還沒有超過100萬。而且內比都是世界上最後一個手機之都,至今沒有國際航班服務。因為經濟水平低,沒有堵車,這個城市的落後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誇張。外界看到內比都的時候,街道寬敞整潔,但是路上沒有車輛,甚至沒有幾個紅綠燈,周圍的建築工地都是灰塵。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內比都的現狀還是讓人很難和一個國家的首都聯繫上。
Ⅸ 緬甸首都為何要從沿海的首光遷到內陸的內比都
緬甸位於印度支那半島西部,幅員遼闊,面積近70萬平方公里,居東南亞第二位。它擁有5500多萬人口,凸顯了人力資源的豐富性,而這一地區幾乎沒有國家能夠達到。 其首都內比都是一個歷史不到20年的首都。它的地理特點是內陸深,遠離大海。人口少、發展慢是其社會現狀。 內比都的地理位置一般位於該國中部,全球人口不足100萬。 緬甸政府2005年決定遷都。前首都仰光是緬甸最大的城市,人口近800萬。
為什麼緬甸政府選擇果斷放棄?搬到新都後,領導層有什麼更深層次的思考?作為內比都的新首都,發展的效果如何?這是政府最初的期望嗎? 長期以來,緬甸一直處於部落分裂狀態。直到公元11世紀,中國才真正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1044年,阿努魯莎國王吞並了鬆散的部落,建立了緬甸第一個神權王朝——巴甘王朝。 緬甸有許多不同的民族。他們在自己的領土上擴大分裂勢力。以緬甸人民為首的巴甘王朝的建立,促進了該地區的民族融合。各族人民都試圖從敵視中接受對方,這對當時的社會發展大有裨益。
Ⅹ 緬甸首都為什麼要內遷呢
為政治改革鋪路從政治上看,緬甸領導人把行政和軍事中心遷移當成應對未來的一步棋。仰光仍然是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政府雖然搬離了仰光,但仰光軍區司令卻「按兵不動」。目前,緬甸國內的政治改革是一種趨勢。今年12月5日,緬甸將召開制憲國民代表大會,這意味著緬甸軍人政府2003年向國際社會承諾的民族和解路線圖「七步走」行動開始付諸實施。雖然這是在緬甸軍人政府主導下的政治改革,但通過制憲、全民選舉議會、議會選出政府,最終會組成一個民選的文官政府。分析人士認為,未來的民選政府很可能繼續定都仰光,在這個過程中,戰略中心和軍隊統帥部在彬馬那,和政府保持一定距離,這對政治改革有利。當然,議會和文官政府都放在彬馬那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那樣的話,這次行動就是真正意義上的「遷都」了。緬甸將形成政治、軍事中心在中部山區,經濟、文化中心在南部沿海的格局。新的首都在一段時間內將基本上只能接受政府官員和公務員,而他們背後的多種政治勢力將被留在仰光,這無疑有助於保持軍方在未來政府中的影響力。以彬馬那為軍事和行政中心,從地緣上看,更便於控制緬甸全境的局勢。緬甸多山、多民族,軍隊統帥部和行政部門坐鎮中央,其力量覆蓋到一些偏遠地區的能力會得到加強。分析家們指出,這也許不是這次搬遷的動因,但搬遷的結果一定會產生這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