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僧人穿僧裙怎麼穿

緬甸僧人穿僧裙怎麼穿

發布時間: 2022-09-20 22:51:57

① 僧人穿僧服為什麼要綁褲腿

褲腿寬松僧襪也是直筒的不莊重走路也不方便所以要綁一下

② 佛教僧人的衣服是怎樣的

一般寺廟和尚穿的衣服叫百衲衣,騷糞衣,根據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條布縫成的小衣,我國俗稱為五衣,是打掃勞作時穿的;一是七條布縫成的中衣,我國俗稱七衣,是平時穿的。
一是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縫成的大衣,我國俗稱祖衣,是禮服,出門或見尊長時穿的。三衣總稱為袈裟。袈裟本是一種顏色的名稱,因為佛制僧人必須穿染衣,避用青黃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種雜色,即袈裟色。
居士服,就是指居士穿的海青。其實,居士服是指居士可以穿戴的服飾,一般稱為俗服。而海青是我國僧團中主要的服裝之一。佛教尊重古制,出家人生活比較保守。為了整肅儀容、庄嚴道風,海青雖然不是法衣,但是到今天都還能夠遵守穿用著。晉以後,四眾弟子都可以穿海青。百丈以後,要求更加嚴格。
不論出家在家,所穿的海青是一樣的。海青雖然是脫胎於漢服,但是它究竟還有一些特異之處。海青的衣領,是用三層布片覆疊縫制而成的;這樣子叫做「三寶領」。在衣領的前面中段,還有五十三行藍色線條;這叫做「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實際上,無非是為了加強衣領的耐用而已。另外,俗袍的袖口是敞開的,而海青的袖口,卻是縫合起來的。
海青的顏色,一向是以青黑色為主。在家居士只能穿青黑色,只有少數名位崇高的出家長老——如方丈、首座、法師,才能穿黃褐色的海青。在我國的僧團中,除了袈裟,海青算是最尊勝的僧服了。穿著海青,大都是在禮誦、聽經、會賓、議事、以及晉見長老等重要的場合
和尚穿的衣服根據場合和材料製作的不同,其叫法也不同:
一、袈裟:和尚在正式做法事時所穿的衣服叫「袈裟」,是最重要的一種法衣。「袈裟」是梵語音譯,漢語的意思是壞色、不正色、染色、穢色等,因其顏色不正,故名「袈裟」。袈裟如果是用九條及九條以上的布拼接而成,就叫「九條衣」。另外還有七條、五條,共有三種,稱之為「三衣」。
二、納衣:這是古時對出家人所穿衣服的一種統稱,是文言文,意思是僧衣,納衣有五種:一有施主衣;二無施主衣;三往還衣;四死人衣;五糞掃衣。糞掃衣即拾取人家棄之不用與糞掃一樣的賤物來縫納而成的法衣,為十二頭陀行之一。
三、海青:海青的款式是腰寬袖闊,圓領方襟,比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出家人大都是在禮誦、聽經、會賓、議事以及晉見長老等重要場合所穿,其顏色一般為明黃色或暗黃色。在家佛弟子在做法事時也可以穿海青,但是只能穿咖啡色、黑色等暗色調的,而不能穿黃色的,以示和在家人的區別。
百衲衣是一種俗稱,從梵語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袈裟,袈裟並不是所有的佛教弟子都能夠有能力穿著的,雖然佛教服飾分著幾個種類,但是大多也是相像的。

③ 藏傳佛教僧人著裝各有什麼特色

在藏傳佛教中,比較大的宗派有:寧瑪派(俗稱紅教)、 薩迦派(俗稱花教)、噶當派、噶舉派(俗稱白教)、格魯派 (俗稱黃教)。

寧瑪派是藏族地區早期出現的藏傳佛教教派,該派僧人 穿紅色袈裟、僧裙,戴紅色僧帽,所以俗稱「紅教」。薩迦 派僧人戴紅色、蓮花狀僧冠,穿著紅色袈裟。噶舉派僧人一 般穿白色僧裙和上衣,所以俗稱「白教」。格魯派是在噶當 派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原來屬於噶當派的寺院,在15世紀 時都逐漸成了格魯派的寺院,現噶當派已不單獨存在於藏族 地區。格魯派的僧人戴黃色桃形僧帽,俗稱黃帽派或黃教。

④ 緬甸筒裙的穿法

你是男是女啊
男女穿法不一樣
男的叫龍旗,女的叫太門
男的穿法和中國的老式棉褲差不多,左一挽右一挽然後把布頭塞進腰裡,腰前有個大疙瘩
女士的就是順著貼過去塞進腰裡,前面是平的。

⑤ 泰國、緬甸的僧人和中國僧人穿的僧袍為何不一樣泰國、緬甸僧人為何不穿長衫非誠勿擾,謝謝

首先,南傳佛教是部派佛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小乘佛教(當然,他們自己從來不承認這個叫法),印度佛教發展是有階段的,最早出現的差別就是部派佛教的差別,上座部發展成了南傳佛教體系,而大眾部發展成了後來的大乘佛教,那麼,在著裝上自行發展就形成了區別,再者,印度,緬甸,泰國一帶都基本處於熱帶,亞熱帶氣候地區,人本身著裝就簡單,而大乘佛教漢傳進入中國,一開始主要是在北方傳播,氣候多數溫帶,亞寒帶地區,天氣涼,還按照印度式的穿著會凍死人的,於是僧衣也相對做了一些改良,客觀地說,東南亞的佛教僧衣應該更接近於印度原版,你看藏傳佛教的僧衣也同漢傳有著很大的區別,更像是加厚版的泰國僧衣;

⑥ 喇嘛僧裙穿法

穿法:先穿背心、然後穿裙子、裙子要打八個褶、前面三個褶、後面三個褶、左右各二個褶。然後扎腰帶、穿袈衣、在穿袈裟、袈裟穿時右肩在外、左肩披上斜達身上。

西藏僧人常穿服裝主要有3件:上身穿坎肩,下身著紅色僧裙,肩頭披單是一條比身體長的紅色袈裟。

喇嘛則一律穿紫紅的裙子,長齊腳面;上身穿一件背心(坎肩),外披一張有身長兩倍半的紫紅色的披單,稱為「袈裟」;腳穿特製的喇嘛靴,普通喇嘛打赤腳的也不少;按規定應戴的帽子,多半在念經時才戴,平時出寺廟一般不戴帽;僧官和活佛有規定的帽子,出門則要戴上。

無論式樣、顏色或質量,均要根據地位決定,地位較高的,他(她)們的坎肩上均鑲有緞子,長裙和披單則為毛料,鞋上也鑲有一塊緞子表示其地位。



喇嘛穿衣服露半個肩膀:

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略稱偏袒。為『通肩』一詞之相對語。即披著袈裟時袒露右肩,覆蓋左肩。原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禮法,佛教沿用之,即於比丘拜見佛陀或問訊師僧時,須偏袒,以從事拂床、灑掃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謂便於服勞、聽令使役,亦即以偏袒為敬禮之標幟。

⑦ 藏傳佛教的批單的穿法

我是一個藏族人,對你傳喇嘛的衣服 有點郁悶 軍裝跟喇嘛穿的明顯有區別,一個是有3000多年的,一個是改革後才弄的,這些衣服我們俗人不能穿,尤其是喇嘛的黃色帽子

對於你的問題,我會但我不會說,就是那種裹衣服一樣 但脫下來的時候會很簡單,因為他們時常要跪拜所以穿脫比較容易·

⑧ 在我國漢傳佛教中,僧人的著裝有什麼規定

漢族僧人的服飾在承襲古代印度佛教的某些舊制的同時,又有著很多的增制,在僧服顏色上則不如古代印度嚴格,在形制上除了法衣,還增加了常服。法衣是僧人在佛事和法會期間穿著的服裝,主要有三衣、五衣、縵衣、衲衣、袈裟、傳衣、金襕袈裟、紫衣、黃衣、法衣、威儀細、掛絡、偏衫、裙子、直綴、禪帶、卧具、袈裟袋、打包和鉤紐等。常服是僧人日常生活中所穿的衣著,主要有海青、衫、褂、帽冠和鞋襪等。佛教僧侶的衣服,根據佛的制度,只限於「三衣」或「五衣」。「三衣」即安陀會、郁多羅僧和僧伽黎。「五衣」是於「三衣」之外,加上僧只支和涅盤僧。這些僧服,特別是「三衣」,在顏色的選擇上有嚴格的限定。

據《毗尼母經》卷八中說:「諸比丘衣色脫,佛聽染用十種色,十種色者:一泥,二陀婆樹皮,三婆陀樹皮,四非草,五乾陀,六胡桃根,七阿摩勒菓,八佉陀樹皮,九施設婆樹皮,十種種雜和用染。如是等所應染者,此十種色。是衣三點作凈法:一用泥,二用青,三用不均色。用此三種三點凈衣。」又據《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八中說:「衣不得用黃、赤、青、黑、白五大色。又有純色,如黃藍、欝金、落沙、青黛及一切青者不得著用。紺黑青作衣也不許用,只可用皂、木蘭作衣,非純青、淺青及碧許作衣里。赤黃白色不純大的也許作衣里用。紫草、捺皮、虯皮、地黃、紅緋、黃櫨木都是不如法色。」

又據《十誦律》卷十五中說:若比丘得新衣,如青衣、泥衣、茜衣、黃衣、赤衣、白衣者,應以青、泥、茜三種色中,隨一壞是衣色。

《五分律》卷二十中說:「不聽著純青黃赤白黑色衣。」並且說黑色衣是產母所著,犯者波逸提。其餘四色犯者突吉羅。

又據《摩訶僧只律》卷二十八中說:比丘「不聽著上色衣,上色者,丘佉染,迦彌遮染、俱鞞羅染、勒叉染、盧陀羅染、真緋瓣欝金染、紅藍染、青染、皂色、華色,一切上色不聽。應用根染、葉染、華染、樹皮染,下至巨磨汁染。」

以上這些文字,主要說明三點:第一、「三衣」的顏色,不許用上色或純色;第二,所有新衣必須有一處點染上一塊別種顏色,以破壞衣色的整齊而祛除對衣服的貪著,即所謂「壞色」或「點凈」。第三,列舉了許多可染用顏色及不可用之顏色。

雖然在佛教律制中,禁止用上色、純色的僧服,但是染僧服還是有多種不同的顏色可用。在習慣上,用得最多的是赤色。例如釋迦如來的衣色,在《魏志》卷三十裴注中引《西戎傳》說:「浮屠太子也,父日屠頭邪,母雲莫邪,浮屠身服色黃。」但這是漢地人的記載,未必確實。在《大唐西域記》卷二中說:「那揭羅曷國有釋迦如來的僧伽胝袈裟,是細氊所作,色黃赤。」

又據《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十九中說:佛的姨母大世主與五百釋女在劫比羅城多根樹園聽佛說法,三請出家而佛不許。佛從劫比羅城去往販葦聚落的時候,大世主與五百釋女便自剃頭發,著赤色僧伽胝衣,追隨佛後,一直到相思林中,因阿難的懇求,才得到佛的允許而出家。

又據《大唐西域記》卷一中說:梵衍那國有阿難弟子商諾迦縛婆的九條僧伽胝衣是絳赤色。

又《善見律毗婆沙》卷二中說:阿育王時大德末闡提到罽賓犍陀羅吒國教化,在雪山邊阿羅婆樓池水上行,自著赤衣。

由以上這些事實來看,在初始一、二百年中,僧衣的顏色是習慣用赤色的。「三衣」總稱為「袈裟」,而「袈裟」的本義即「赤色」。如《四分律·衣犍度》卷三十九初雲:「如是十種衣應染作袈裟色持。」「袈裟」二字,據《一切經音義》卷五十九中說:「加沙字本從毛作『加沙』二形。葛洪後作《字苑》始改從『衣』。按外國通稱袈裟,此雲不正色。……真諦三藏雲:『袈裟此雲赤血色衣。』」用赤色的名稱作為「三衣」的總稱,這就說明在習慣上,「三衣」總是赤色的。

印度的佛教,在佛滅度後二百至五百年間,在教理上分化為二十部,在戒律上分為五部。於是「三衣」的顏色也各有不同規定,以標幟自己的宗派。如後漢安世高譯《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下末描述袈裟的顏色時說:「薩和多部者,博通敏智,導利法化,應著絳袈裟。曇無德部者,奉執重戒,斷當法律,應著皂袈裟。迦葉維部者,精進勇決,極護眾生,應著木蘭袈裟。彌沙塞部者,禪思入微,究暢玄幽,應著青袈裟。摩訶僧只部者,勤學眾經,敷演義理,應著黃袈裟。」又東晉失譯《舍利弗問經》中敘五部律眾的衣服與《大比丘三千威儀》所說大致相同,只是將薩和多部和曇無德部的衣色互易,說薩和多部應著皂色,曇無德部應著赤色。由此看來,雖然五部的衣色各各不同,但原來的赤色袈裟,在五部中卻還通用。據《一切經音義》卷五十九中引真諦三藏說:「外國雖有五部不同,並皆赤色。言者黑木蘭者,但點之異耳。」從現在東南亞各國都用黃衣來看,正是摩訶僧只部的流傳,從原本點凈的規定,而發展成為衣色的規定的。

據一些歷史記載,當初印度僧人剛來中國時,也是以身著赤色袈裟者為多,這自然也成為佛教傳承上的一部分內容。《弘明集》轉引《理惑論》說:「今沙門被赤布,曰一食,閉六情,自畢於世。」直到現在近兩千年,沙門的袈裟還是以赤色為主的。

但是,歷史上也曾有過一段時間,出現了僧侶的袈裟顏色相當混亂的現象。據《唐書》記載,唐武後朝,有僧法朗等重譯《大雲經》,托武後亦彌勒佛下生,為閻浮提洲主唐朝。這種附托自然是有利於武後易唐為周作輿論上的准備,因而有功於武後朝,武後亦依唐代三品以上官員服紫的規定,賜予沙門法朗等九人以紫袈裟。此後風行一時,在唐宋兩代,一直都以朝廷賜紫袈裟、緋袈裟作為沙門的榮耀,因而引起不顧戒律的約束,隨意選用袈裟顏色的混亂現象。不過,從漢代直到現在,總體上佛教僧侶的袈裟還是以赤色為主的。因太執著於「赤色」,遂以朱紅袈裟為最普遍,最尊重,殊不知,朱紅色恰恰是戒律中所不允許的「上色」和「純色」,而古之僧侶所披之赤衣,是紅而兼黑或紅而兼黃的。

由於漢地較之印度天氣寒冷,中國的僧侶們僅僅靠「三衣」或「五衣」是無法禦寒的。不僅漢人不習慣僅著「三衣」,即使是西來的大德高僧,只披袈裟也過不了漢地寒冷的冬季。因此,漢僧根據佛制有許蓄百一長物的規定,於三衣之外,又根據實際需要,再添置其他衣服,並在顏色上也形成一定的規制。

大約在東晉之時,由於佛教興盛,漢人出家的增多,那時便出現了不同於袈裟的僧服「緇衣」。所謂「緇衣」,是就漢地原有的那種寬袖大袍的傳統服裝基礎上,稍微改變其式樣而固定地成為僧侶們日常穿著的服裝,只是在顏色上作了規定。據宋贊寧《大宋僧史略》卷上引《考工記》雲:問:緇衣者色何狀貌?答:紫而淺墨,非正色也,七入為緇色。以再染黑為□色,即是雀頭色,又再染才成「緇」色。「纁」即是淺絳色,「緅」是青赤色,由「絳」而逐漸加深,最後成為「緇」色,即現在所說的「紅青」色,其實是微帶赤意的黑色。

黑色的緇衣,自東晉之時起,已很風行了。那時的僧徒們被稱為「緇衣」或「緇流」,可見僧人已普遍著緇衣了。據元釋念常撰的《佛祖通載》所記,南朝劉宋時,「時有僧慧琳者,以才學得幸於帝,與決政事,時號『黑衣宰相』」。另有齊初荊州竹林寺僧慧與玄暢,則被稱為「黑衣二傑」(《高僧傳·僧慧傳》)。此時,「緇衣」已成為了沙門的代號;緇衣和白衣,則成為後來僧侶的對稱,謂之「緇素」。

至於僧侶的常服,何以要選用「緇色」,雖然難以考定,但大致上是從中國傳統的宗教色「玄色」演化而來的。

最初,道士的服色為「緇色」。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束水注》卷六中雲:「地有固活、女疏、銅芸、紫范之族也。是以緇服思玄之士,鹿裘念一之夫,代往游焉。」稱道家采葯者為「緇服思玄之士」,可見緇色本是中國古代的宗教服色。早期的佛教受道家影響很大,因而佛教僧人在常服上也選用此色。當時,釋道之分只在用冠、用巾的不同,道士頂黃冠,結果「黃冠」成為道士的專稱,而「緇衣」則成為僧人的別號了。隨著佛教勢力的發展,僧徒驟增,穿緇衣的也就更多了。於是道士不得不改變他們的服色,而僧服則反客為主,使緇衣成為佛教僧徒的專門服色。但僧人之服緇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據《僧史略》載,北周武帝曾禁沙門服緇,令改服黃色,從此,僧侶常服的顏色便多樣起來了。宋贊寧《僧史略》卷上雲:「今江表多服黑色赤色衣,時有青黃間色,號為黃褐,石蓮褐也。東京關輔尚褐色衣,並部幽州尚黑色。」又雲:「昔唐末豫章有禪師見南方禪客多搭白衲,常以瓿器盛染色勸令染之。今天下皆謂黃衲為觀音衲也。」可見此時,僧服顏色不僅有黑色赤色,也有黃褐、石蓮褐之類,色彩較以前為多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在北方偏於保守,所以,地處北方的並部幽州保持著尚黑色的習慣,一直影響到現在,北方僧侶服黑色的依舊比較多。

到了明代洪武初年,朝廷正式制定了僧人的服色。明《禮部志稿》雲:「洪武十四年令,凡僧道服色,禪僧茶褐常服,青絛、玉色袈裟;講僧玉色常服,綠絛、淺紅色袈裟;教僧皂常服,黑絛、淺紅袈裟。」又雲棲的《竹窗隨筆》中說:「衣則禪者褐色,講者藍色,律者黑色。」據《山堂肆考》雲:「今制禪僧衣褐,講僧衣紅,瑜伽僧衣蔥白。瑜伽僧,今應赴僧也。」可見明末時僧侶衣制逐漸變更。現南京寶華山是律宗的祖庭,每當傳戒時,住持仍著黑常服紅袈裟,而求戒者著黃常服黑袈裟,此猶是明代舊制。現在僧侶的常服大多為褐、黃、黑、灰四色。在北方有黃綠色,稱之為湘色。在這五種顏色之中,又各任意深淺不一,是沒有具體一定的規制的了。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2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70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9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7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7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