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有哪些傳說
㈠ 緬甸的文化
緬甸
國名: 緬甸聯邦 (The Union of Myanmar)
獨立日:1月 4日(1948年)
國慶日:1月4日(1948年)
參考資料:
http://www.world68.com(緬甸網站導航)
國旗: 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9∶ 5。旗面為紅色,左上角有一深藍色的小長方形,裡面繪有白色的圖案——14顆五角星環繞著一個14齒的齒輪,齒輪中空,內有一株谷穗。紅色象徵勇敢和果斷,深藍色象徵和平與統一,白色象徵純潔和美德。14顆五角星代表緬甸聯邦的14個省、邦,齒輪和谷穗象徵工業和農業。
國徽:中心為一個由谷穗環繞的有14個齒的齒輪,上面繪有緬甸地圖。谷穗兩側各有一個獅子,獅子被譽為緬甸的國獸,稱聖獅,是吉祥的標志。頂端為一顆五角星,在其兩側和谷穗周圍裝飾著緬甸花卉;底部的飾帶上用緬文寫著「緬甸聯邦」。
國花: 東亞蘭花
國樹:柚木
國鳥:烏鴉
國家政要: 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主席 丹瑞大將(Than Shwe),1997年11月任職。
自然地理:緬領土有676581平方公里。位於中南半島的西部,在西藏高原和馬來半島之間。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接壤,東北與中國為鄰,東南與寮國、泰國毗鄰,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海岸線長3200公里。屬熱帶季風氣候。森林覆蓋率占總面積的50%以上。
人口:5300萬人(2004年)。緬甸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全國8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約8%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緬甸語為官方語言,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緬、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族有文字。
首都: 曾經為仰光 (Yangon),位於伊洛瓦底江入海分支仰光河左岸,是緬甸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仰光自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世界聞名的仰光大金塔,始建於2500多年前,高達百米,塔頂鑲著4300多顆寶石。整個高塔用20516張金片貼住,形成了晝夜金碧輝煌的外觀。1852年建成的仰光港,是緬甸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主要的稻米輸出港之一。2005年,緬甸軍政府突然遷都至仰光以北320公里的小城市彬馬那,並在彬馬那周圍建設了許多政府辦公設施。這一舉動讓許多人感到吃驚。彬馬那歷史以來就沒有作為首都使用過,只是當地的木材轉運中心,也不是交通樞紐。不過遷都以來,緬甸政府修建了許多仰光到彬馬那的高速公路,現在彬馬那的交通也十分方便。
2005年11月7日,緬甸政府發言人、新聞部長覺山准將說,緬甸政府部門已從6日起開始分批遷往緬甸中部城市彬馬那。覺山證實,已經開始搬遷的首批9個部門包括外交部、國防部、商業部和農業部等。其他政府部門也將陸續遷至彬馬那。彬馬那是緬甸中部的一個縣級城市,位於仰光以北390公里處,距緬北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約300公里,附近有勃固山脈依託,目前常住人口估計不足10萬。彬馬那現有農業、林業和畜牧業3所大學。
簡史: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英國於1824-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獨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緬甸貨幣>>> 元
緬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國」,佛教傳入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1000多年前,緬甸人就開始把佛經刻寫在一種叫貝多羅樹的葉子上,製成貝葉經。正如李商隱詩中提到「憶奉蓮花座,兼聞貝葉經」。在緬甸4640多萬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緬甸的每一個男人在一定時期內都必須削發為僧。否則,就會受到社會的蔑視。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廟必建塔,緬甸全國到處佛塔林立。因此,緬甸又被譽為「佛塔之國」。千姿百態、金碧輝煌的佛塔使緬甸成為旅遊勝地。
經濟:農業是緬甸國民經濟的基礎,農作物主要有稻穀、小麥、玉米、棉花、甘蔗和黃麻等。緬甸森林資源豐富,全國擁有林地3412萬公頃,覆蓋率為50%左右,是世界上柚木產量最大的國家。柚木質地堅韌、耐腐蝕,是人類用鋼鐵造船以前世界上最好的造船材料。緬甸將柚木視為國樹,被稱為「樹木之王」、「緬甸之寶」。緬甸盛產的玉石和寶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外交: 緬奉行獨立、積極的外交政策,不依附於任何大國和國家集團。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各國友好相處,重視發展同鄰國的睦鄰友好關系。
與中國關系:中緬兩國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相處。1950年6月8日兩國建交。50年代,兩國總理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60年10月,兩國政府簽定了中緬邊界條約,率先圓滿解決了歷史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中緬領導人一直保持互訪傳統,周總理曾9次訪緬,吳奈溫12次訪華。中緬友誼被稱頌為「胞波」(兄弟)情誼。2004年7月,欽紐總理對中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2006年3月,梭溫總理訪問中國。
歷史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ng 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國王(King Anawrahta,1044年-1077年在位)於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以小乘佛教為國教。阿奴律陀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在阿朗西都國王(King Alaungsithu,1111年-1167年)掌政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頂盛。當時建造的3000餘座寺廟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元朝統治者忽必烈率領元軍大舉入侵而結束了蒲甘王朝。此後,緬甸進入了撣族時期。
東吁王朝(1531年-1752年)
1531年緬人莽應體(Tabinshwehti,1531年-1550年)二度統一緬甸,成立東吁王朝而自稱為王,並於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Pegu)。之後莽應龍(Bayinnaung)即位,因多次與實力犟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Ayutthaya)交戰而耗盡了資源,最後因勃固城於1599年被阿卡族佔領而遷都阿瓦(Ava)。東吁王國最終在1752年沒落。1753年,緬人雍籍牙(Alaungpaya)出現,趕走當時攻佔阿瓦的孟族人,並建立大光城。
貢榜王朝(1752年-1885年)
1782年-1819年是波道國王(King Bodawpaya)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殖民時期(1885年-1948年)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後攻佔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的英緬戰爭,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國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於依洛瓦底江。鐵路和道路也獲興建和改善以彌補水路的不足。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Dr. Ba Maw)當選為英國控制下政府的首相,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自國內政。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在1942年5月佔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執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Gen. Aung San)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1942年他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的戰斗,然後在日軍支持下宣布緬甸從英國獨立。1943年,巴莫與昂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他們回國重組緬甸政府,昂山成為國防部長。1944年,昂山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1945年日本投降後,宣布緬甸獨立是有效的。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昂山則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昂山的繼承人德欽努(Thakin Nu)繼續領導獨立運動,在英國議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緬甸獨立之後,於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緬甸聯邦。
大事年表
1044年∶形成統一的國家。
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937年∶英國又將緬甸從英屬印度劃出,由英國總督直接統治。
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
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重新佔領緬甸。
1948年1月4日∶建立緬甸聯邦。
1974年∶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1988年9月∶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
1990年5月27日∶緬甸舉行首次多黨制大選。但軍政府不移交權力於政黨。
1997年11月15日∶緬甸成立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取消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
2005年11月7日∶緬甸政府突然宣布由仰光遷都至彬馬那。
中文全稱: 緬元
幣值換算
1緬元=100分
幣值: 1、5、10、25、50分及1緬元
文字介紹
國旗:
左上方深藍長方形中的白色圖案由稻穗和14個齒的齒輪組成,分別象徵農業和工業。齒輪外有14顆星圍繞,代表該國14個省、邦。紅色象徵勇敢,白色象徵純潔,深藍色象徵和平。
國徽:
中心為一個14齒的齒輪,上繪緬甸地圖。齒輪由稻穗環繞。稻穗兩旁各有一頭獅子,獅子被譽為國獸,是吉祥的標志。圖案頂端為一五角星,兩邊飾有緬甸花卉。底部飾帶上用緬文寫著「緬甸聯邦」。
輔幣名稱: 分
㈡ 請介紹一下「緬甸」這個國家——
一、地理位置
緬甸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其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和雲南接界,中緬國境線長約2185公里,其中滇緬段為1997公里;東部與寮國和泰國毗鄰,緬泰、緬老國境線長分別為1799公里和238公里;西部與印度、孟加拉國接壤;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海岸線總長2655公里。
二、氣候特徵
緬甸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國土的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為熱帶,小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北,處於亞熱帶。環繞緬甸東、北、西三面的群山和高原宛如一道道屏障,阻擋了冬季亞洲大陸寒冷空氣的南下,而南部由於沒有山脈的阻擋,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可暢通無阻。緬甸生態環境良好,自然災害較少。
緬甸全年氣溫變化不大,最冷月(1月)的平均氣溫為20℃-25℃;最熱月(4、5月間)的平均氣溫為25℃-30℃。各地氣溫年較差也不大。
雨量豐沛,降雨多集中在西南季風盛行的6、7、8三個月,其次為5月、9、10月,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達4000毫米以上,中部為雨影區,年降雨量不足1000mm,是緬甸的乾燥地帶。5-10月各地的降雨量佔全年降雨量的90%-95%左右。由於受季風的影響,緬甸全年可分為熱季(3月至5月中旬)、雨季(5月中旬至10月)、涼季(11月至次年2月)。
三、自然資源
1、礦產資源
緬甸礦藏資源豐富,有石油、天然氣、鎢、錫、鉛、銀、鎳、銻、金、鐵、鉻、玉石等。
石油是緬甸重要的經濟資源之一。主要分布於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仁安羌、稍埠、新固、仁安佳、蘭約、敏布、帕蘭永、約達亞、丹岱、畢道彬、仁安馬、英道、延別鳥(蘭里島)以及實兌南部諸島。據亞洲開發銀行能源評估報告,緬甸共有104個油氣開采區塊,其中內陸開采區塊53個,近海開采區塊51個。根據測量結果,約有1.6億桶石油和20.11萬億立方英尺天然氣。
2、森林資源
緬甸是世界上森林分布最廣的國家之一。1994年緬甸森林(包括43%的郁閉林和30%的疏林)總面積為3442萬hm2,約占國土總面積的51%,森林覆蓋率約為52.3%。
緬甸的森林資源較為豐富,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已發現有1347種高大的喬木樹種、741種小喬木、1696種灌木、96種竹類植物,36種藤本植物和841種花卉植物。在2088種喬木樹種中,已有85種應用於多種用途的木材生產。
2010年森林覆蓋率為41%,主要分布在北、西、南部。中部勃固山脈是柚木的主要產區。緬甸林業種類有2300種,其中喬木1200餘種,世界60%的柚木儲量和國際市場上75%的柚木均產自緬甸。盛產檀木、灌木、雞翅、鐵力、酸枝木、花梨木等各種硬木和名貴硬木,硬木潛在年產量約130萬噸。此外,緬甸還有豐富的竹類和藤木資源。竹類品種97種,竹林面積963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若開、緬中地區。藤木32種,年產量約7600萬根,主要分布在克欽、撣邦,有水藤、紅藤,只有小部分出口。
3、水力資源
緬甸國內河流密布,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欽敦江和湄公河,支流遍布全國。其中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和湄公河均發源於中國。伊洛瓦底江為緬甸第一大河,流域面積43萬平方公里,水量充沛,水流平緩,從北向南依次流經克欽邦、曼德勒和仰光等六個省份,最後從仰光注入印度洋,全長2,200公里,總落差4,768米,全河平均比降為2.13‰,入海口平均流量為13,600立方米/秒。薩爾溫江為緬甸第二大河,由雲南潞西出境進入緬甸,在緬境內1,660公里,流域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經過撣邦、克耶邦、克倫邦和孟邦,最後由莫塔馬灣歸入印度洋。湄公河由西雙版納進入緬甸,主要流經緬甸撣邦與寮國、泰國的邊境線。
四、文化
1、宗教
僧伽在整個緬甸是非常受到尊敬的。小乘佛教在西元前三世紀傳入緬甸,在西元十一世紀時成為緬甸居民普遍的信仰,並且延續至今。當時阿奴律陀聽取孟族僧人阿羅漢的建議,排除阿利僧派,定小乘佛教為國教。
在緬甸,男孩子一般都要做剃度,使佛教事業後繼有人,被認為是一件積德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從此可以「成人」,受到社會的尊重,是一件榮耀的事。孩子做剃度一般有3種形式:單獨一家一戶做剃度;幾家幾戶聯合起來給孩子做剃度;以政府各部門、街道、學校或集市為單位給孩子做剃度。
2、語言
緬甸語屬漢藏語系下的藏緬語族;居民以農耕為生;古文化在宗教、文學和政治制度等方面,深受印度文化影響。以蒲甘王朝為代表,建於十一世紀初,以蒲甘為首都。設行政組織,訂立法律,雕刻及繪畫藝術相當發達;並且以自創的緬甸文取代巴利文和梵文,並成為經書的正式文字。佛塔建築以「糾蘇吉剛佛塔」為其代表。
3、飲食
緬甸盛產稻米,人民以大米為主食。早餐常吃「饃亨卡」、椰子面、椰子粥、涼拌面、涼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種各樣的糕點小吃。
緬甸人有喝早茶的習慣。人們在茶館里喝咖啡、奶茶,吃點心。如麵包夾黃油、果醬、乳酪、肉包子、油條及油餅,還喜歡喝魚片湯、鴨肉粥等。
緬甸人在飲食方面較為節儉。常以魚蝦醬、辣椒、煮豆、酸菜葉湯佐飯。緬甸菜餚講究油、辣、香、鮮、酸、咸。宏調方法多以炸、烤、炒、涼拌為主。炸烤食物易於保存,
涼拌不需加熱,又能祛暑。緬甸瀕海多河,魚蝦豐富,易捕撈。在緬甸以魚蝦為原料製作的食品尤多。緬甸人喜歡將竹筍腌成酸筍,和其他蔬菜、肉類混炒,味道鮮美。
緬甸人的口味特點是酸、辣、清淡,不油膩,類似中國四川口味,一般餐桌都要求放上辣椒油。愛吃雞、鴨、魚、蝦、蝦醬、魚醬,喜食咖哩,要求略帶甜味,最好拌上番茄,除吃一般蔬菜之外,人們喜歡用水果做菜。如把芒果切成片,拌入黃豆粉、蝦米松,蝦醬油、洋蔥頭以及炒過的辣椒籽,吃起來又酸、又咸、又辣、又鮮。
4、習俗
緬甸人有名無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詞,以示性別、年齡、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稱「貌」(意為弟弟),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少年也稱「貌」,對平輩或兄長則稱「郭」(意為哥哥),對長輩或有地位的人則稱「吳」(意為叔伯)。如某男子叫「昂基」,隨著他的年齡和地位的變化,被稱作「貌昂基」、「郭昂基」或「吳昂基」。
緬甸婦女不論已婚與否,一般在名字前加「瑪」,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平輩也稱「瑪」(意為姑娘),對長輩或有地位的則稱「杜」(意為姑、姨、嬸)。如有一位叫「丹敏」的女子,隨著她的年齡和社會地位的不同,人們可稱她為「瑪丹敏」或「杜丹敏」,她本人自稱「瑪丹敏」。
五、著名旅遊景點
1、大金塔
大金塔是仰光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塔高110米,坐落於市內一座小山上,表面塗有72噸的黃金,塔頂由近3000克拉的寶石鑲嵌而成。整個建築群非常雄偉,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奪目而耀眼。傳說是保存有佛祖八根頭發的商人兩兄弟建成,已有2500年的歷史。
2、甘道基皇家太湖
在高大的合歡樹和棕櫚樹叢中.皇家大湖,如一顆碧綠的翡翠鑲在仰光市區,湖西的高崗上矗立著金光燦爛的大金塔;湖東是美麗的卡拉威宮,湖北面是綠樹成蔭的昂山公園,湖岸環繞著木走廊,是散步和欣賞湖濱美景的好地方,湖北建有一寬大的柚木平台,是遠眺、拍攝大金塔和卡拉威宮的絕佳位置,在這里還可以觀賞倒印在湖中美麗的日出和醉人的日落。
3、茵萊湖
位於仰光市北部,湖面寬闊,湖水清澈.湖畔綠樹成蔭.碧草如茵,繁花似錦,湖周有多個公園。不但是市民休憩之場所,更是情侶談情說愛的熱門首選。
㈢ 緬甸雷獸有哪些傳說
高黎項山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㈣ 緬甸人有什麼風俗
緬甸人一般不在星期二出門辦事,認為在這一天出門辦事,一次不能成功,至少辦兩次才行。贈送禮物:緬甸人崇拜佛教,樂善好施,但送給他人物品時,有一定的規定。一般來說,送物必須在星期一到星期六期間,星期天忌送他人物品,尤其禁止把衣服、沙籠送給別人。在星期一,緬甸人禁忌送牛給他人或向他人借牛使用;星期二,禁忌把木頭、竹子等送給別人;星期三,禁忌把稻穀贈給他人;星期四,禁忌向他人索借金銀製品。此外,緬甸人還禁忌在星期二、五、六借錢給別人。用手在緬甸、印度,有一個禁忌常會被初到者忽視,即當地人把左手看作是低下的、不潔凈的。這是因為他們上廁所時用左手(緬甸的廁所里,不論檔次高低,都有洗手設施,或是面盆,或是水龍頭,亦或只有一個筒易水池,加上一把水勺),所以平時送茶、上菜、接物、遞東西都不允許用左手,見面時更是禁忌用左手握手。
㈤ 緬甸烏尤河被稱為「流淌著翡翠的河流」,軍隊24小時把守,這是為何
緬甸烏尤河被稱為「流淌著翡翠的河流」,軍隊24小時重兵把守,這是為什麼?其實咔醬一開始看見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是一臉懵,為啥啊?難道是這個河流太美了嗎?總不能真流淌著翡翠吧!這也太天方夜譚了吧!其實,真實情況還就是這樣的,好奇的小夥伴們趕快跟著咔醬一起一探究竟吧~
其實這是一種地理現象造成的並不是什麼佛祖,在 瓜地馬拉,俄羅斯,日本這些地方也都有。但是具體是什麼神奇的地理現象造成的這樣的盛況,咔醬也不知道。畢竟這涉及到了咔醬的知識盲區!有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自己查閱資料了解一下~
㈥ 緬甸紅寶石的相關傳說
緬甸是紅寶石之鄉。關於紅寶石,那裡至今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古時候,緬甸稱「金地」,生活著一位美麗的龍公主。太陽王子被她深深吸引,下凡與公主結為夫妻。
後來,王子被召回。不久,公主產下龍蛋。王子大喜,派使者帶自己隨身的「火焰石」前去探望。使者因炫耀弄丟了信物。公主傷心離去。龍蛋破碎,化成紅寶石。傳說雖然凄美,但人們還是視紅寶石為吉祥之物,相信佩戴紅寶石能讓人聰慧、長壽、愛情美滿。紅寶石受人追捧,價格自然不俗,很多商人慕名而來,於是,坊間傳說緬甸有條「紅寶石通道」。
礦區管理十分嚴格
緬甸的紅寶石產區主要分布在中北部。位於曼德勒省的抹谷地區是著名的「寶地」,其中心距我國雲南邊境約160多公里。抹谷礦區寬約20公里,長約40公里,礦區東中部為紅寶石富礦。1996年,人們在抹谷地區發現了世界最大的紅寶石,重2萬多克拉(1克拉等於0.2克)。
除抹谷外,曼德勒北部40多公里的薩景城也出產紅寶石,但顏色不及抹谷寶石鮮艷;曼德勒以南40多公里處的加邁鎮一帶也有紅寶石礦。位於撣邦北部南坎鎮的彬弄和中部的孟休紅寶石產量不斷增加,被政府批准為國家紅寶石特區。
賣紅寶石的緬甸女商人
孟休礦區流傳著一個真實的故事。上世紀70年代孟休礦山開發前,山下有個村寨叫曼曬亮,人們在村旁河沙里常能看到美麗透明的紅沙粒。一次,一個貨郎到村裡做生意,他很討女孩喜歡,臨別時一個女孩就把平時在河邊撿來的漂亮紅沙粒裝了滿滿一瓶送給他。
貨郎走得又熱又累,覺得這瓶紅石子沒什麼用,為減輕負擔就扔了。後來開發孟休礦區,貨郎再來時才恍然大悟,原來扔掉的竟是一瓶「紅寶石」。
紅寶石價值連城,人們在礦區也比較容易得到,為此緬甸政府和當地少數民族武裝對礦區控制極嚴。一位當地礦井的保安隊長告訴記者,為防止工人偷藏紅寶石,下班時,無論男女保安都要對他們進行全身檢查:男工必須全裸蹲下大聲咳嗽3次;女工必須排隊進入專門的房間,由女檢查員對其進行全身檢查。「只要成功帶出去一顆好點的紅寶石,就相當於工人好幾年的收入!」
嚴格的檢查方式在礦區公司已經成了制度。對內部工人尚且如此,對外來人員就更嚴了,據說外來人員未經許可進入礦區,一旦被抓獲,可能被判監禁甚至死刑。
政府控制寶石買賣
顏色、凈度、重量、切工決定紅寶石的檔次,其中顏色很關鍵。一般來說,偏深的紅色最好,顏色太深價格反而低。紅寶石一般有裂紋,沒有裂紋的極少見。緬甸紅寶石含有豐富的金紅石包體,顏色分布不均,常呈濃淡不一的絮狀、團塊狀,表現出流動特點的旋渦狀,也稱「糖蜜狀」構造,這也是緬甸紅寶石的特點之一。
緬甸紅寶石的極品是抹谷地區出產的一種叫「鴿血紅」的寶石,品質豐潤,色烈如火,像當地一種鴿鳥的鮮血,因而得名。紅寶石礦比較少,市場供應不穩定,價格時常比鑽石還高。一位緬甸寶石商人說,兩三克拉以上品質好的紅寶石十分難找,如果想做一條項鏈,就更難了。
首都仰光和曼德勒有專門的珠寶玉石市場,品質高低不一,吸引很多旅遊者。其中,紅寶石首飾及工藝品價格從幾十美元到幾萬美元不等。店主介紹說,那些顏色鮮艷的紅寶石大多經過「火燒」。「火燒」是指高溫高壓加工增色。當然,價格也相對便宜。遇到大買主,店主才拿出看家寶貝,希望賣個好價錢。紅寶石經銷商、優雅珠寶店老闆給記者展示過手裡待價而沽的極品3克拉「鴿血紅」寶石,開價數萬美元。
開采出來的紅寶石必須向政府詳細報告數量和品質,然後在每年政府組織的珠寶交易會上出售原石或加工成首飾的成品、半成品。政府對銷售收入抽稅,稅率有人說是10%,有人說是30%,沒有明確說法,唯一能確定的是,政府要拿走銷售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很多商人為了增加開采利潤,瞞報開采數量,把高產礦說成低產或低品質礦等,以降低政府每年收取的礦井使用費和銷售收入稅。但瞞報的紅寶石必須想辦法銷售出去才能產生利潤,因此就出現了紅寶石走私。
走私走出神秘通道
經過多年開采,抹谷紅寶石產量日益減少,名貴的「鴿血紅」已十分難求,孟休紅寶石取代抹谷紅寶石成為緬甸市場上主要的紅寶石品種。孟休出產的紅寶石有天然黑斑。泰國處理紅寶石黑斑技術已成熟,泰商只論質地成色,不計較黑斑,買回去經過處理、加工製成質量上乘的寶石。於是,大量孟休紅寶石流往泰緬邊境,再輾轉進入泰國,質量上乘者被運往香港等地精加工銷售,其餘銷往周邊國家或返銷緬甸。因走私大量出現,一條所謂的「紅寶石通道」也就出現了。
據悉,每年在這條通道上流動的紅寶石數量巨大,很難精確統計。僅緬甸政府每年舉辦的珠寶玉石交易會上,紅寶石交易額就達數千萬美元。有人說,不少紅寶石通過中緬邊境走私到中國去了。其實,受傳統文化影響,中國人更青睞玉石翡翠,紅寶石雖然名貴卻沒有受到狂熱追捧,上面的說法站不住腳。
當地紅寶石商人談到「紅寶石通道」時,他們認為這可能指的是將紅寶石從產地偷運出來的道路。紅寶石價值連城,產地多是偏遠山區,不論是緬甸政府,還是當地少數民族武裝,都對自己轄區內的紅寶石礦嚴加看守,幾乎不允許外人進入,對進出人員的盤查也極為苛刻。曾有不少外國商人偷偷溜進紅寶石礦,結果被警衛抓住,很多人因此被判監禁,受盡牢獄之苦。但紅寶石誘惑難以抵擋,每年總有不少人做著發財夢前去冒險。一些當地的紅寶石礦主說,紅寶石礦區的確有一些羊腸小道,可以避開警衛的監視和搜查,這大概也是傳說中的一種「紅寶石通道」吧。
㈦ 誰來幫我介紹一下緬甸的golden rock,是傳說嗎
金岩石佛塔(Golden Rock)又稱「吉諦瑜佛塔(Kyaikhtiyo Pagoda)」,位於一個巨石上,塔內藏有佛發三根,巨石則座落在陡峭的山崖邊緣。遠遠望去,巨石在風中搖搖晃晃,隨時就要滾落下去。然而千百年來,它仍巍然屹立。因為這般神奇,眾人認為是佛發神力,加上有求必應,故前來祭拜人群絡繹不絕。很多信徒都會往巨石上貼金箔,日積月累,這塊巨石便鍍了金,故被稱之為"金岩石"。據民間傳說此佛塔已有經有2,400年的歷史,由於金岩石佛塔靈驗無比,緬甸人相信對金岩石許的願望很快就能實現,所以紛紛到此朝聖。許多泰國團體都是包著一輛輛的游覽車前來朝拜。緬甸人傳說一年之內能來金岩石聖地朝聖三次以上,就能當老闆或有錢人,更是吸引著無數的泰國、香港、新加坡各地的的信徒及商人紛紛前來朝聖,更助長了金岩石的聲勢及知名度,近年來更成為外國遊客心目中的緬甸第一旅遊聖地。
㈧ 緬甸生肖的神話傳說
傳說在古時,玉皇大帝為了人類的記憶力太差,往往記不住自己的年齡,常導致很大的煩惱,他見到這般情景,於心不忍,想出一個簡易的法,以十二生肖作為年歲的代表,只要記住十二生肖的循環更替,就可以輕的推算年齡,萬無一失了;於是傳令天地間的飛禽走獸按時前往天庭,以報到的先後依序選出十二種生肖。百獸之中,龍、虎、兔、馬諸獸都自以為身手不凡,不是遲遲動身,就是上路時走走停停,只有老牛自知步伐慢,日夜趕路,不敢稍作停留;老鼠狡滑,悄悄跳上老牛角上休息,當老牛第一個趕到天庭的時候,投機取巧的老鼠立刻由牛角一躍而下拔得頭籌,受封為十二生肖的首領;然而老鼠這種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行為,弄到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下場。有關十二生肖的傳說,雖然荒誕無稽,費人猜疑,卻具有諷世警人的教育意義,在這芸芸眾生之中,人與動物的關系十分密切,自古至今從未變人類對動物不僅是利用,同時也具有一種強烈的感情,而且把人類比擬動物,來描述人類的心態,著名的伊索寓言就是最成功的例證。雖然各國選擇不同的動物來表達人的出生年支,但其含義卻大同小異,而我們聰明的老祖宗,卻把中國的十二生肖表現在十二地支中,影響所及,日本、韓國、緬甸、星、馬等地都一直相沿使用,可見中華文化之廣博精深。子寅辰午申戍皆屬陽,故以相屬之奇數為名;鼠虎龍狗,俱五趾,馬則單蹄,丑卯巳未酉亥都屬陰,故取相屬之偶數為名;牛兔羊豬雞均四爪,蛇無足。
㈨ 緬甸的古代史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英國於1824-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獨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緬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國」,佛教傳入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1000多年前,緬甸人就開始把佛經刻寫在一種叫貝多羅樹的葉子上,製成貝葉經。正如李商隱詩中提到「憶奉蓮花座,兼聞貝葉經」。在緬甸5300多萬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緬甸的每一個男人在一定時期內都必須削發為僧。否則,就會受到社會的蔑視。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廟必建塔,緬甸全國到處佛塔林立。因此,緬甸又被譽為「佛塔之國」。千姿百態、金碧輝煌的佛塔使緬甸成為旅遊勝地。 緬甸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ng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國王(KingAnawrahta,1044年-1077年在位)於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以小乘佛教為國教。阿奴律陀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在阿朗西都國王(KingAlaungsithu,1111年-1167年)掌政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頂盛。當時建造的3000餘座寺廟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元朝統治者忽必烈率領元軍大舉入侵而結束了蒲甘王朝。此後,緬甸進入了撣族時期。 東吁王朝(1531年-1752年) 1531年緬人莽應體(Tabinshwehti,1531年-1550年)二度統一緬甸,成立東吁王朝而自稱為王,並於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Pegu)。之後莽應龍(Bayinnaung)即位,因多次與實力犟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Ayutthaya)交戰而耗盡了資源,最後因勃固城於1599年被阿卡族佔領而遷都阿瓦(Ava)。東吁王國最終在1752年沒落。1753年,緬人雍籍牙(Alaungpaya)出現,趕走當時攻佔阿瓦的孟族人,並建立大光城。 貢榜王朝(1752年-1885年) 1782年-1819年是波道國王(KingBodawpaya)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殖民時期(1885年-1948年)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後攻佔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的英緬戰爭,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國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於依洛瓦底江。鐵路和道路也獲興建和改善以彌補水路的不足。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Dr.BaMaw)當選為英國控制下政府的首相,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自國內政。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在1942年5月佔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執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Gen.AungSan)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1942年他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的戰斗,然後在日軍支持下宣布緬甸從英國獨立。1943年,巴莫與昂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他們回國重組緬甸政府,昂山成為國防部長。1944年,昂山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1945年日本投降後,宣布緬甸獨立是有效的。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昂山則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昂山的繼承人德欽努(ThakinNu)繼續領導獨立運動,在英國議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緬甸獨立之後,於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緬甸聯邦。
㈩ 緬甸玉的傳說
相傳在13世紀初葉,一位中國商人在從緬甸北部長途跋涉返回雲南的旅途中,為了平衡騾背上的負重,在路旁隨手拾起一塊石頭放在鞍邊的籃里。返抵家園的時候,商人拿了石塊拋在一旁,不料,石塊裂開,露出了裡面的內涵,商人頓時目瞪口呆,原來那競是一塊上好的裴翠。這就是緬玉首次被發現的傳說。後來,商人組成尋寶隊再赴緬甸,卻空手而回,沒有人可以找到緬玉的根源。
百多年後,雲南省的官府再度派人前往緬甸找尋玉礦,可是隊伍中無一人生還。自從傳出緬甸蘊藏玉礦後,不少中國商人冒險尋寶,也有人偶有所獲,後來才知道,滇緬接壤的區域毒瘴彌漫,盜賊如毛,是一條令人談色變的不歸路。
據歷史所載,雲南的商旅是在1788年間展開玉石貿易的。由於玉石生意利潤豐厚,於是不少人在這個大前堤下,不惜闖入不毛之地。終於寶藏之謎揭開了—原來,緬玉的產地是緬北而曼德勒市以北60餘公里的抹谷則蘊藏著豐富的紅、藍寶石。
從此,緬玉成了首飾中的牡丹,而中國商旅更蜂擁前往,緬甸大發玉石財。1830年至1840年間,緬玉貿易到達全盛時期,就連一向人煙稀少的玉石產地也頓時繁華起來。
初期,雲南的商人購買玉石後,使用騾馬馱回昆明市轉售。買家多數是跨越廣西而來的廣東客商,通常,賣家會把玉的原石的一小角削雲,露出一小片玉石色供買家挑選。但憑觀察選購玉石,純粹是經驗加上運氣,這個傳統的交易方法維持至今,甚至緬甸政府將采玉業和對外玉石貿易收歸國營後亦沒有改變。由於玉原石的表裡在色澤的質地上有極大差別,故此不少人栽了跟頭,損失慘重。但也有人吉星高照,發了大財。總之,這不是一般門外漢適宜沾手的。
1861年,第一批廣東商旅乘船到達緬甸曼德勒市,他們購進一批玉石,賺了不少。從此,廣東籍的商人前往緬甸經營玉石的與日俱增,有些甚至攜帶著私人的工匠。曼德勒也逐漸成為玉石交易中心,並設立了一個玉商會。當年,市中最旺盛的是玉石街和華人街。今日還有緬甸人翻起街中的渠邊石,偶然也可發現當年旅華僑所埋藏下來的玉石。
時移世易,玉石的貿易帶逐漸向北遷移至蘇州、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由於雲南省交通網路沿未發達,所以他那玉石貿易中心的地位也就漸漸地被發展興隆的上海所取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