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去緬甸怎麼過
① 緬甸大使館清明放假嗎
放假。
2021年度使館領事部對外節假日安排:
一、元旦: 1月1日:
二、春節:2月11日至15日:
三、立陶宛獨立日:3月11日:
四、清明節:4月5日:
五、勞動節:5月1日至3日:
六、端午節:6月14日:
七、立陶宛國家日:7月6日:
八、中秋節:9月21日:
九、中國國慶節:10月1日至5日
② 外國是怎麼過清明節的
清明節在我國是向逝去的親人寄託哀思的傳統節日,事實上,在全世界范圍內,很多國家也有類似為死去的親人、朋友祭奠致哀之日,可以說他們是外國的「清明節」。以下是外國人過外國「清明節」的方式:
1、日本的「盂蘭盆節」
日本農歷七八月間有個盂蘭節,據傳說是為了拯救陷入餓鬼道的母親,現在這個節日期間,家家都設置魂龕、點燃迎魂火和送魂火,已成為日本祭奠祖先特有的活動。
這一天,機關、廠礦、團體、企業都會放假三天,並有組織進行祭祀活動。鄉間,家家戶戶到墓地祭祖,外出不能回來祭祖的人也會委託別人代為祭奠。
2、柬埔寨「亡人節」
亡人節是柬埔寨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當地人祭祀祖先的日子。這個節日一般在每年的佛歷十月下弦一日開始舉辦,活動共進行15天。
在節日期間,柬埔寨全國都舉行祭祀活動,各地的佛寺幾乎天天爆滿。人們舉辦拋飯團祭祖儀式,人們摸黑走到河邊,舉行送別儀式,至此,15天的亡人節畫上圓滿句號。
3、墨西哥的「掃墓節」
墨西哥每年一到11月2日,家家戶戶都開始為祭奠故去的人而忙碌著。這天下午或傍晚,他們特別准備了「亡人麵包」、骷髏形糖塊和已故親人愛吃的食物及煙酒,作為祭祀供品前往墓地。
在舉行完畢祭祀儀式後,全家人即在親人的墓前鋪上檯布,然後席地而坐,點上蠟燭。人們穿著奇異的服裝,戴著人、獸、神、鬼的假面具邊吃邊喝、載歌載舞,最後共食祭品,痛飲普格酒後離去;或為故人守靈,以至通宵達旦。
4、法國的「萬靈節」
法國的「萬靈節」為每年的11月1日,人們除祭掃先人陵墓,還到巴黎公社紀念碑獻花。這一天,法國全國放假1天,民間的習慣是人們到墓地去,憑吊已故的親人,或緬懷為國捐軀的先烈。
法國人掃墓,主要是奉獻鮮花,而且以菊花居多,很少看見東方習慣用的青松翠柏和白色的紙花。每年位於巴黎公墓不遠的巴黎公社紀念碑和十多個反法西斯紀念碑,是憑吊者最多的地方,人們向烈士獻上的鮮花布滿了紀念碑的周圍。
5、美國的「陣亡將士紀念日」
5月30日是美國大多數州的「陣亡將士紀念日」,源於美國南北戰爭中,無數將士在戰火中陣亡。戰爭結束,為祭奠戰爭中陣亡的將士,不分南方北方,都在春天向雙方死者的墓地奉獻鮮花。今天這已經成為一個全國性的祭掃日。
普通家庭在這一天僅祭奠去逝的親人,現役軍人和老戰士便排起長長的隊伍前往墓地,特別是美國阿靈頓國家公墓,將眾多十字架插在沙灘上,向烈士們敬獻花圈的同時,還仰天鳴槍向陣亡將士致意,並吹響軍中的熄燈號,讓死難的將士安息、長眠。
以上內容參考央視網-看看外國人怎麼過清明節
③ 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潑水節的禮儀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清明節掃墓是我國清明節最大的也是最為普遍的風俗,每到清明節,不管是在外做官的還是打工的,或者是在家務農的人都要在清明節附近幾天回家到自己家的祖墳上去燒紙錢、上香......
1.在掃墓的當日朝早,洗面之前,先照鏡看自己的額頭,看看有沒有烏黑的氣色,如有則表示時運較低,若能不去為掃墓最好;若一定要去,可隨身佩戴玉器(古玉效應更好),以作化解。
2.在掃墓之前的時間(由起身開始計)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衣著整齊,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
3. 到了先人墓前,將帶來的香燭冥錢、鮮花果品、酒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歡吃的東西(祭祀禮品多寡隨意),擺放在墓前。首先燃點香燭,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當墓地的守護神),隨之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獻花,然後燃燒冥錢,奠酒(即將酒灑在地上,這代表向先人敬酒),禮畢。便將禮祭先人的食品吃掉,待香燭點完後可離開。
4. 墓地是陰靈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嘻笑怒罵,污言穢語,亂跑亂碰,隨處小便,這樣做不單只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在墓地范圍要內維恭維謹,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態度,以免得罪陰靈。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文章轉載自[工作實用文檔頻道] http://www.gerenjianli.com/wm/ 請保留此標記)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 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 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 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 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 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 遊子,更 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 故鄉」,杜 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 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 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 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 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 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 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 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 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 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 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 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 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 後,全家人圍桌 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 盛 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 著團圓。月餅的製作 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 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 月,中 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 裝桃肉 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 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 近了。
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 ~重陽」也叫「重九」,九月九日,兩九相重,古人認為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重陽節這一天的活動豐富多彩,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
潑水節,是傣族人民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潑水節也就是傣歷新年,傣語稱"尚健""尚罕",是送舊迎新的日子。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歷清明前後十天左右)舉行。
一、起源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比邁"(意為新年),西雙版納德宏地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於梵語,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過這一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寮國等國也過潑水節。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色彩。
二、傳說
關於潑水節的來歷,有這樣一個生動的傳說:很久以前,在傣族聚居的地區出現了一個殘暴的魔王,他無惡不作,到處燒殺搶劫,姦汙婦女,弄得莊稼無收,人心不寧,民不聊生。人們受盡了他的殘害,對他恨之入骨,可是誰也無法殺死他。
魔王已有6個妻子,可他仍不滿足,又搶來一個美麗聰明的姑娘。這7個姑娘們看到自己的同胞過著悲慘的生活,決心找到消滅惡魔的辦法。聰明的心裡恨透了魔王,可表面卻不露聲色,裝著與魔王十分要好。一天夜裡,魔王從外面搶回來許多財寶和奴僕,她趁魔王高興不備時試探問清了用魔王頭發可勒死魔王的秘密。於是,夜深人靜,趁魔王睡著的時候,姑娘悄悄地拔下了魔王的一根頭發,勒住魔王的脖子。頃刻間,魔王的頭便滾在地下,可是頭一著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將釀成災禍,姑娘們立即拾起頭顱,大火就熄滅了。但是,魔王的頭滾到哪裡,哪裡便發生災難,拋到河裡,河水泛濫成災;埋在地下,到處臭氣沖天,只有魔王的妻子抱著才平安無事。
為免除災難禍害百姓,姑娘們便輪流抱著魔王的頭,一人抱一天。天上一天,等於地上一年,每年姑娘們輪換的日子,即傣族的新年,傣族人民懷著對姑娘們敬佩的心情,給抱頭的姑娘潑一次清水,以便沖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憊,作為洗污凈身的一種祝福。
後來,傣族人民為紀念這七位機智勇敢的婦女,就在每年的這一天互相潑水,從此形成了傣族辭舊迎新的盛大節日--潑水節。
三、主要活動
傣族潑水節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准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麥帕雅晚瑪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
到了節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裡明亮晶瑩的水珠,還象徵著甜蜜的愛情。大家互相潑啊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
潑水節的內容,除潑水外,還有趕擺、賽龍舟、浴佛、誦經、章哈演唱、斗雞、跳孔雀舞、白象舞、丟包、放高升、放孔明燈等民俗活動,以及其他藝術表演、經貿交流等。
1、潑水節"祝福":浴佛
在"麥日",一清早人們就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水花放,傣家狂","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
2、潑水節"愛情":丟包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游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製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之能事,然後打著花傘,提著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夥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小夥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發頡上,姑娘若是接不著小夥子丟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夥子的胸前……就這樣漸漸地選中了對方,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3、潑水節"力量":賽龍舟
賽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像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里達到了高潮……
4、潑水節"舞蹈":象腳舞和孔雀舞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規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潑水節的第三天,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象腳舞熱情、穩健、瀟灑。舞者圍成圓圈,合著錳鑼、象腳鼓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優美、雅緻、抒情,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態為基礎,在趣與美的再創造中,集中凝聚著傣族兒女們的審美旨趣。還有不少舞者盡情揮灑自己的即興之作,有的邊唱邊跳,有的甚至邊跳邊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連續跳上幾天幾夜也不知疲憊。
5、潑水節"高升":放高升和孔明燈
放高升是潑水節的又一項保留節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製的一種煙火,將竹竿底部填以火葯和其它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時,點燃引線使火葯燃燒便會產生強勁的推力,將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著白煙,發出嗖嗖的尖嘯聲,同時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光彩奪目,甚是美妙。地上則歡呼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議論聲、贊美聲不絕於耳,好不熱鬧。高升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也覺得更光彩、更吉祥。
放孔明燈也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入夜,人們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製的大"汽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
四、傳承價值
潑水節是全面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台,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能給人以藝術享受,有助於了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同時潑水節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④ 清明節去雲南旅遊天氣如何啊去的話帶什麼衣服比較好
清明節會有一個小長假,人們會選擇出去旅遊,如果想到雲南旅遊,天氣也是比較好的,雲南也叫做春城,所以拿到這里只要帶一些春天穿的衣服就可以了,晝夜溫差也不是特別的大。
來到這里要提前看當地的一個星期之內的天氣預報,這樣才是比較準的。拉到這個地方,首先可以去瀘沽湖或者是麗江看一看,這里冬暖夏涼,而且溫度是比較好平均溫度都不會超過20℃,所以這樣的溫度生活起來是非常愜意的。再了解一下大理,它是一個春城有著四季如春的名字,沒有嚴寒也沒有酷暑,來這里看各種各樣的景色,植被也是比較多的。除了這些以外,還有昆明,雖然溫差比較大,但是也是比較暖和的,在5月到10月左右是昆明的雨季,所以氣溫會下降,來的時候要帶一些厚衣服再去雲南的西雙版納看一看。這里天氣也是比較好的,香格里拉在春夏是適合旅行的,雖然早晚溫差大,帶上合適的衣服就可以了。
⑤ 清明節一般怎麼過的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是認識先輩。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帶動後人。感悟人生的價值,去除先輩遺留的干枝枯葉,保留可借鑒的新芽,弘揚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每年陽歷4月4-5日。
清明節習俗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雲:"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清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踏青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摺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麼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節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並曾"嘗百草"的神農氏;另一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後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並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後傳入民間。雖然有著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
牽鉤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據說春秋時,楚國為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繩,兩頭分為許多小繩,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一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凡。
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系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盪鞦韆
鞦韆最早叫"千秋",相傳鞦韆為春秋時齊桓公從北方民族山戎所傳入,漢以後成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游戲。鞦韆最初是用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盪,後發展成於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而成。
鞦韆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唐代盪鞦韆已經是很普遍的游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盪鞦韆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鞦韆節,皇宮里也安設鞦韆供皇後、嬪妃、宮女們玩耍。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蹴鞠
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戶外活動,像踏青、郊遊、盪鞦韆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傷之餘,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在這些活動中,「蹴鞠」就是一項十分有趣的活動。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於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
「蹴鞠」就是用腳踢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在講求「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由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競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蹴鞠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
蹴鞠的發源地山東淄博又興起蹴鞠熱,許多市民參與其中,既鍛煉了身體,又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民俗。
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蠶花會
蠶花會,「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尤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項目,大有潛力可挖。
植樹
清明節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於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最古老的傳說,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再晚點的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更晚點的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清明節禁忌
1、 清明祭祀為何說「清明拜山」
此處的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
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含義都是一樣的,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在中國,祭祖是和孝道綁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2、 清明節掃墓有民族之分嗎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也有些民族會在其他日子裡進行類似活動。
3、 清明拜山的通常程序如何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干凈。
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序很關鍵,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
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也可放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相關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基本上的程序可以概括為: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送別…
4、 清明拜山越早越好嗎
不是,需要根據自己情況。古時提倡最好是在早晨5-7點,即寅時。當然,現在通常不會那麼早,但是,提醒朋友們,最好在下午日落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動,因為早春晝夜溫差較大,注意不要在郊野著涼。
5、 清明節可以在家拜祖先嗎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不能回鄉參加清明拜山活動,那麼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裡陽台或客廳,朝家鄉方向,擺上祭拜用的食品,燒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關禱詞,寄託哀思。
6、清明節悼念逝者買什麼花合適
通常是菊花,因為我國古代把菊花當作寄託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白色菊花是最適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
7、掃墓之前需禁食嗎
掃墓之前最好禁食:當你動身開始掃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衣著整齊,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
8、掃墓時為何不得嘻笑怒罵
因為墓地是逝者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嘩、嘻笑怒罵,污言穢語,亂跑亂碰,隨處小便,這樣做是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也對其他祭掃的人構成滋擾。更不能踐踏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會被視之為褻瀆,非常不禮貌。
9、 為何要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國,祭祖並不只是紀念祖先,而是明顯地帶著向亡靈敬拜,祈求的意思,所以一般不宜隨意拍照留念。
⑥ 各國的清明節習俗
1、日本的「清明節」不在四月,而是在八月,被稱之「盂蘭盆節」。「盂蘭盆節」起源於古代中國。現在,已成為日本主要的祭祀祖先的節日。
盂蘭盆節的習俗是在13日這天在墓前和家點燃燈火,稱之為「迎接火」。16日那天也同樣點燃燈火,稱之為「送別火」,為祖先照亮腳下的路。而盂蘭盆節少不了的是盂蘭盆舞。16日晚間,不分男女老幼,人們紛紛穿上「單衣和服」,手拿團扇,隨著歌謠圍在一起跳盂蘭盆舞。
2、法國:每年11月1號是法國的萬靈節,這一天法國全國會放假1天,根據民間習慣,這一天法國人要到墓地去憑吊已故的親人,其中菊花是不能少的。它們象徵著逝者在天國的幸福生活。
在萬靈節這天,法國人除了祭掃先人陵墓外,還要到巴黎公社紀念碑以及反法西斯紀念碑獻花。據說,法國每年的菊花銷售量2300萬盆,其中2100萬盆都是在萬靈節期間銷售的,消費額高達1.79億歐元。
3、美國:美國沒有「清明節」,但有一個和「清明節」含義一樣的「國殤日」,許多州將它改在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美國人「國殤日」不祭祖,而是悼念那些為國捐軀的將士。美國人悼念自己的親人沒什麼固定的日子。
美國的墓園絕對是不能燒東西的,美國人也不會帶上吃的、喝的為親人祭拜。最常見的方式是帶上鮮花,寄託哀思。美國人如果全家去掃墓的話,有時候會顯得好像是去郊遊一樣,有的人家還在墓地周圍順便野餐、遊玩,好像全家一起郊遊開Party。
4、英國與義大利相似:最重要的節日為復活節(主復活日)。在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原是紀念西亞異教神明巴力的同父異母妹妹亞斯塔路降生的日子,亞斯塔路也是巴力的情婦。相傳巴力得知妹妹亞斯塔路生於一枚天鵝蛋中,就去灌木中尋找;找到了,就抱在懷里孵化出了一隻兔子;兔子長大後成了一個美女,和巴力同居,後來在巴力危難之際還救過巴力一命。
復活節周一這天,在義大利則被稱為「小復活節」(Pasquetta)。這一天是和家人朋友一起出門遊玩的好時候,在義大利有一句俗語「Natale con i tuoi。Pasqua con chi vuoi。」意思就是「聖誕節與家人一起,復活節與任何你喜歡的人一起。」這是最休閑放鬆的一天,是義大利人享受溫情快樂的好時光。
5、俄羅斯:紀念死者節在俄語中的名稱叫"拉多尼察",通常都在4月底至5月初。在紀念死者節這一天,俄羅斯人會舉家前往已故親人的墓地掃墓和祭奠。
按照傳統習俗,他們會在墓前供上繪有彩色圖案的雞蛋,據說這樣可以祈求保佑逝者,此外還會供上甜乳渣餅、餡餅、果子羹等食品,還要在墓地周圍種上花草。祭奠結束後,全家人會在墓前簡單地聚餐,每個人都要飲上一杯伏特加酒,但飲酒時不能碰杯也不能說話。
⑦ 想問疫情間清明節怎麼過
1、清明節減少出行今年和往年一樣,也是有三天小長假,建議大家在這幾天小長假里,老實待在家裡,不要去聚會玩耍了,只要疫情一天不結束,都不要出去聚會玩耍。
2、假期期間,盡量居家,減少外出,必須要出去的時候,一定要戴好口罩,做好安全防護。
3、清明節居家一定要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家中要保持干凈,勤消毒,煮菜時一定要把菜煮熟,做到一切安全,平安度過疫情期。
更多關於疫情間清明節怎麼過,進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2dbe341615834404.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⑧ 其他國家也有其獨特的「清明節」,他們是怎麼過自己的清明節的
清明節是我國祭祀祖先,為先人掃墓的節日。世界各個民族都有祭祀先人的傳統,因此他們也有著各種各樣的『清明節』,並有著世代傳承的相應的專門習俗。
盂蘭盆節
與我們一衣帶水的日本,它有著與我們相近的文化和習俗,自然它也有自己的清明節,也就是盂蘭盆節。該節日在每年8月13日至15日舉行,就是從中國的中元節傳承而來的。
而馬達加斯加則是1-3年必須給逝去的親人換一次裹屍布,過程中任何人禁止哭泣,因為認為哭泣會令逝者不悅。當將屍體重新放回墳墓後,就會開始一場狂歡。不過這節日中最令外人反胃的環節,還是對換下來的舊裹屍布的處理方式,婦女會將裹屍布放置在床下甚至是裁成小塊吃掉,當地傳說這樣能讓婦女成功地懷孕。
烈士節
由於伊斯蘭教義,所以信仰伊斯蘭教義的國家普遍不會設立清明節,但是凡事都有例外。
中東國家敘利亞就設有類似清明節的烈士節。敘利亞政府規定每年5月6日為烈士節,這一天全國各地都會舉行紀念活動,向烈士碑敬花圈,為烈士墓掃墓,慰問烈士家屬,當晚政府要員會設宴款待烈士親屬。
這一點倒是跟我國頗為相似。
外國還有很多各式各樣的『清明節』,舉行儀式懷念親人祭祀祖先是世界各民族通行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