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迷彩服緬甸哪個民族先開始穿

迷彩服緬甸哪個民族先開始穿

發布時間: 2022-09-27 04:37:32

⑴ 緬甸主要民武有哪些,果敢同盟軍、佤邦、克欽軍到底怎麼分

在東南亞地區領土最大的國家就要屬緬甸了,這個國家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它經歷了近六十年的殖民地生活,一直到1945年。盡管緬甸從英國獨立出來了,擺脫掉了殖民地的身份,但是在這個國家的土地上依舊彌漫著硝煙。由於它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多到你完全想像不到。

在薪水這一方面,由於緬甸這一國家並不是特別發達,所以總的來說普遍的工資水平也沒有特別高。克欽軍每個士兵的月薪大約是五十到一百元元人民幣,而瓦邦軍的會更高一些,大概有前者的兩倍。不僅如此,每個月還有大米可以領取。這樣看來還可以從士兵的狀態來看是屬於哪一個民族武裝部隊的,畢竟吃的好的總會比吃的不那麼好的,狀態更好一些。

⑵ 你好,穿青人屬於哪一個民族

穿青人早期叫「土人」,又叫「里民子」,也叫「羨民」或「縣民」 ,後期叫「穿青」。所以稱為「土人」,是因為他們「居土日久」,是明朝漢族征南將士與當地土族的後代,「因而自認和當地漢人有區別,傳統服飾尚青色,普遍使用貴州通行的官話,解放後,穿青人要求承認其為少數民族。沒有被承認。屬於未識別民族。類似的情況除了穿青人,還有許多。
被歸納為未識別民族的中國國民,其居民身份證上民族欄目會填上人群(未識別民族)的名稱。中國政府認定的民族名稱,本人有不同意見,經做思想工作仍堅持填寫自稱的,可在民族名稱後加註。如「納西族(摩梭)」、「苗族(革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已認定為少數民族,但尚未明確是單一少數民族或為某一少數民族成員的,可填寫「XX人」,如「僜人」。已定漢族(如穿青人)而本人有意見的,二代身份證可以註明:「穿青」、「穿青人」。
對於外國人加入中國籍的,如本人的民族名稱與中國已認定的某一民族名稱相同就填寫某一民族,如「朝鮮族」;如沒有相同民族的,本人是什麼民族就填寫什麼民族,但應在民族後加註「入籍」二字,如「烏克蘭(入籍)」。
1.艾努人 :歸為維吾爾族 ,大約10000人 , 說艾努語(印歐語系伊朗語族)。信仰伊斯蘭教什葉派。
2.克里雅人: 歸為維吾爾族 ,大約1300人 ,克里雅人據說是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後裔,另有一說是離群索居在這里的沙漠土著民族,自然環境決定了克里雅人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的生活方式,至今依然保留著古樸純厚的民俗文化和較原始的生活方式。他們多數幾代同堂住在一起,家裡的老人是最受尊重的長輩,族人很少跟外人通婚,被稱為「沙漠中的原始部落」。
3.托茂人 :歸為回族 ,大約500人 ,分布在青海、新疆,有自己獨特的風俗,使用托茂語(一種混合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詞彙的蒙古語)。
4.古格人 : 歸為回族、藏族 ,大約5000人 , 分布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德欽、維西三縣、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古格人在文化上通過協調與調適,兼容並蓄藏等多民族文化的同時儼然保留回族文化特質,形成一支獨自一格的民族。
5.康家人 : 歸為回族 , 約500-600人 , 康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康家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東蒙古語支,生活方式混雜了回族、土族,因此現在康家人認為自己是一獨立民族,和周圍的民族不太一樣。
6.曼咪人 : 歸為布朗族 , 約1000人 , 曼咪人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而曼咪人的住房、服飾、宗教信仰、節日與傣族差不多,但民族被劃分成布朗族,現在曼咪人希望能成為一獨立民族。
7.昆格人 : 歸為布朗族 , 共338戶1656人 , 昆格人的習俗和一般布朗族不同,獨特的特日有龍列節、龍恩節。龍列節即打鐵節,時間在陽歷二月,過節時要殺牛、燒篝火、祭祖。
8八甲人 : 未識別民族 , 約1500人 , 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勐阿鎮。
9阿卡人: 歸為哈尼族 , 約6000人 , 阿克人分布在雲南省景洪市的景洪鎮、勐罕鎮、勐龍鎮,勐海縣的布朗山鄉,勐臘縣的勐侖鎮,共21個村。阿克人自稱「過克」,阿克是傣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奴隸」)。
10.老品人 : 未識別民族 , 52戶233人 , 老品人自稱「老品」,也稱「卡品」。老品人保留有自己的語言,如吃飯為「唐扎」,房屋為「擁」,能講流利的傣語。老品人住房為漢式平房。信仰獨特的原始宗教,有廟宇、無神像,每年全寨要舉行一次祭山神活動。
11.老緬人 : 歸為拉祜族 , 約4000人 , 老緬人和緬族無關,老緬人作為一個跨境族群, 分布在中國、泰國、緬甸、寮國四國的邊界區域。中國境內主要以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的老緬大寨和勐海縣勐遮鄉的老品寨為主要聚居地。
12.畢蘇人 : 瀾滄縣等地畢蘇人歸入拉祜族;勐海畢蘇人未識別 6000人
13.木佬人 : 歸為仫佬族 , 約3萬人 , 其語言木佬語屬於仡央語族,接近仡佬語,僅因他稱接近便被劃入仫佬族。分布在貴州省黔東南、黔南兩州北部的麻江、凱里、黃平、都勻、甕安、福泉等縣市。
14.菜族人 : 未識別民族 , 計32戶170人 , 自稱菜族人。
15.穿青人 : 歸為漢族 , 60多萬 , 中國西南地區的族群,民族問題含糊。
16.蔡家人 : 未識別民族 , 約4萬 , 中國西南地區的族群,民族問題含糊。
17.龍家人 : 歸為漢族、白族、布依族 , 約50多萬 , 中國西南地區的族群,民族問題含糊。
18.僜人 : 未識別民族 , 大約2000人 , 僜人現多住在西藏自治區南部近麥克馬洪線邊界附近。他們積極向中國政府申請重新識別,成為獨立民族,但因為中國結束民族識別政策以及該人群人數過少,計劃最終告敗。
19.里民人 : 歸為黎族 , 10萬人 , 這可能是中國民族認定史上最大的紕漏,貴州里民人被識別成黎族,但實際上和海南黎族並無實際關系。他們其實是穿青人的一部分。
20.誒人 : 歸為壯族 5000人 誒話是一種混合語。
21.標族人 : 歸為漢族 , 約8萬人 , 標話原本認定為是二千二百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由中原遷來的人講的語言,但後來認定是屬於壯侗語系侗水語支,和漢語無關。
22..茶洞人 : 大部份歸為漢族,有一部份歸為壯族 , 約2萬人 , 茶洞人分布在廣西臨桂縣茶洞鄉絕大部分村寨及相鄰的兩江鎮和永福縣龍江鄉部分村寨,茶洞話屬於侗水語支,現在民族問題含糊。
23..臨高人: 歸為漢族 , 約80萬人 , 使用臨高話,臨高話為壯侗語系一支,但官方把臨高人視為漢族,使民族問題含糊。
24.哥隆人 : 歸為漢族 , 約6萬人 , 哥隆人主要居住在海南島東方市北部昌化江下游南岸,集中新街、三家、四更三個鎮,哥隆話(村話??)是一種兼含漢語、苗語、黎語、越南語等成分的特殊語言,其風俗也與眾不同。
25.革家人 : 歸為苗族,黃平縣稱之為未識別民族 , 約6萬人 , 人群民族問題未明,他們仍積極請求政府承認為獨立民族。
26.東家人 : 歸為畲族 , 約5萬人 , 雖在1996年部份人劃成畲族,但是民族問題仍未明,他們仍積極請求政府承認為獨立民族。
27.西家人 : 歸為苗族 , 約1萬人 , 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凱里、都勻、麻江等縣市。
28.繞家人 : 歸為瑤族 , 約1萬人 , 主要分布在貴州省麻江、都勻兩縣。
29.布努人 : 歸為瑤族 , 約40萬人 , 布努語是自稱「布努」或「努」(意思是「人」)的民族所說的語言,目前民族劃分中的瑤族語言里除了勉語以外最大的語言,屬於苗瑤語系苗語支,不屬於瑤語支。有39萬人說這種語言,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和西北部的山區。布努語可能和苗語川黔滇方言最接近。
30.阿儂人 : 歸為怒族 , 約500人 , 阿儂人的生活方式、語言(阿儂語)混合了怒族和獨龍族,並自成一格。
31.包瑙人 : 歸為瑤族 , 約3萬人 , 包瑙人說得包瑙話不屬於瑤語支。
32.格魯人 : 歸為藏族 , 約12萬人 , 說嘉絨語,分布在四川阿壩州的馬爾康、黑水、理縣、汶川、金、川、小金等縣,雅安地區的寶興縣,甘孜州的丹巴縣。使用嘉絨語的人口約11.69萬人。
33.顧羌人 : 歸為藏族 , 約6千人 , 說貴瓊語,分布在四川甘孜州康定縣的舍聯、時濟、前溪、麥笨、三合等鄉,瀘定縣的長征、烹壩、瀘橋鄉以及雅安地區寶興縣磽磧鄉的部分村寨。
34.茂族人 : 歸為藏族 , 約8千人 , 說扎壩語。分布在四川甘孜州道孚縣的亞卓鄉、紅頂鄉、仲尼鄉、扎拖鄉、下拖鄉和雅江縣的瓦多鄉、木絨鄉。
35..木雅人 : 歸為藏族 , 約1萬人 , 說木雅語,分布在分布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的朋布(phur bu)、沙德(gsar sde)、宜代(vjig rten)、六巴(klu pa)四個鄉和九龍縣的唐古鄉(thang gu)。由於木雅語的藏文名與西夏的名稱一樣,所以很多學者懷疑講木雅語的人可能是西夏人的後代。
36.白馬人(氐族人) : 歸為藏族 ,約1萬人 , 說白馬語,分布在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白馬河流域的木座、白馬等鄉村,和阿壩九寨溝縣下塘地區的屋角、馬家等鄉村松潘縣小河地區,以及甘肅省武都地區文縣的白馬峪河等地,有民族學家認為白馬人的祖先為氐人,在漢代被稱為白馬氐。
37..爾蘇人 : 歸為藏族 , 約2萬人 , 說爾蘇語,分布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越西、冕寧等縣,有自己的語言和中國目前所發現的僅存的兩種圖畫文字之一;所用語言屬於羌語支(而不是藏語支),這語種與曾建立過西夏王國的黨項人同源。
38.納木依人 : 歸為藏族 , 約6千人 , 說納木依語,分布在四川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區,使用不同於藏語的納木依語。一般使用這種語言的居民被泛稱為「西番」,分布在冕寧、西昌、鹽源一帶的自稱為「納木依」,分布在木里、九龍一帶的自稱為「納木茲」。
39.爾龔人 : 歸為藏族 , 約4萬人 , 說爾龔語,主要是分布在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道孚、爐霍、色達,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金川、壤塘等縣。
40.卻域人 : 歸為藏族 , 約2萬人 , 說卻域語,主要是分布在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道孚、新龍、理塘等縣。
41.克木人 : 歸為布朗族 , 約2千人 , 居住在雲南省。
42.苦聰人 : 歸為拉祜族 , 苦聰語和拉祜語接近,同屬彝語支
43.拉基人 : 歸為彝族 , 約2千人 , 越南政府把拉基人劃分成單獨的民族;拉基語和仡佬語接近,同屬侗台語系仡央語族
44.土生葡人 : 歸為葡萄牙後裔居民(《澳門基本法》第42條) , 約4千人 , 是一個由多種族群混合而成的群體,難以分類。土生葡人在中國澳門特區通常為葡萄牙人或其人於東南亞各地的後裔與澳門當地的漢人結婚後生下來的人群。現時大多數人只在澳門及東南亞生活。中國澳門特區政府把土生葡人法律確定為澳門少數族群,享有法律認證的政治權利;中國大陸把土生葡人定為未識別民族。土生葡人主要說葡萄牙語,一些人說中文;他們曾經創造過土生葡文,作為自己的語言。
45.莽人 : 歸為布朗族 , 1985年統計有82戶568人 , 居住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金平縣。
46.摩梭人 : 雲南歸納為納西族,四川歸納為蒙古族 , 約數萬人 , 中國唯一一個母系社會為主的人群,民族識別問題未明。部分摩梭人實行走婚制度,在文化大革命年代曾經被「強迫」一夫一妻。
47.普標人 : 歸為彝族 , 300 人 , 越南政府把普標人劃分成單獨的民族;普標語屬侗台語系仡央語族。
48.撣族人 : 部分人被歸納為布依族或壯族,也有人被歸納為未識別民族。 與壯族及布依族同源,語言可互相溝通[可疑 – 討論]。人群分布在中緬邊境附近,通用緬甸語。緬甸的撣族為獨立民族。
49.載瓦人 : 被歸納為景頗族 , 約8萬人 , 使用載瓦語,緬甸政府把載瓦族劃分成單獨的民族,和景頗族做為區隔。
50.夏爾巴人 : 未確定族系 , 大約2千人 , 主要居住在尼泊爾境內,部分散居在中國西藏喜馬拉雅山山上,民族問題未明(一說是黨項後人)。通常以登山向導為生。
51.圖瓦人 : 歸為蒙古族 , 主要居住在中國新疆阿勒泰喀納斯湖附近。圖瓦人現被歸為蒙古族的分支。
52.布里亞特人 : 歸為蒙古族 ,主要居住在中國新疆和內蒙古附近。布里亞特人定為蒙古族。雖然他們認同自己是蒙古人,但是他們的文化與一般蒙古文化極為不同。
53.回輝人 : 歸為回族 , 約5000人 , 主要居住在海南三亞附近,原為東南亞穆斯林;語言為回輝話,屬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
54.盧人 : 歸為滿族,部份被歸納為未識別民族 , 約8000餘人 , 分布在黔西、金沙、大方三縣交界處。
55..羿人 : 大部份仍申報為漢族,一些歸為仡佬族一支,也有人被歸納為未識別民族 約300餘人 分布在貴州畢節普宜和陰底,四川古藺蠟盤溝等地。
56.土生猶太人 : 有部份被劃為回族,有部份被劃為未識別民族 傳統上被稱為「藍帽回回」,所以被劃為回族的一部份;但實際上,其民族組成與回族無關,盡管猶太人跟回族的組成部份阿拉伯人是兄弟民族。中國的猶太人散居於中國大陸各處,尤其是在黑龍江省和與俄羅斯猶太自治州連接的中俄邊境附近。
57.者來寨人 : 歸為漢族 , 400餘人 , 又名驪軒人,部分人長相偏向於歐洲人,居住在甘肅永昌縣境內的者來寨。
58.阿爾巴津人 : 北京、天津歸為滿族,黑龍江歸為漢族 約500餘人 為斯拉夫人、布里亞特人、卡爾梅克人、鄂溫克人、達斡爾人、滿人、蒙古人、漢人等民族的混血兒。信奉東正教。現已使用漢語。部分老人能使用俄羅斯語、教會斯拉夫語、蒙古語、滿語。主要居住在北京、天津、哈爾濱、海拉爾等地。
59.富裕柯爾克孜人(哈卡斯人) : 歸為柯爾克孜族 , 約1500人 , 官方定為柯爾克孜族,實際上是哈卡斯人。主要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友誼達斡爾族滿族柯爾克孜族鄉五家子柯爾克孜族村、富裕牧場七家子村。使用黑龍江柯爾克孜語(哈卡斯語的一種方言)和衛拉特蒙古語。信奉薩滿教或藏傳佛教。
60.瓦鄉人 : 歸為苗族、漢族、土家族 , 約40萬餘人 , 居住在湖南省西部山區。有人認為宋祖英實際上也屬於這個民族。瓦鄉人有著不同於苗族人、漢族人和土家人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瓦鄉人的語言獨特,瓦鄉話與苗語並不接近,更加不屬於苗語。瓦鄉話也不屬於漢語的任何一個方言系統,既不屬湘語,也不屬湘西一帶流行的「客話」(西南官話的一種),語言學家至今仍把瓦鄉話單列。
61.遺華日僑(大和民族) : 可能歸為漢族 , 約4000人以上 , 於二戰後被日本軍隊遺棄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的日本人,以婦女和兒童人數最多,大部份都融入東北當地的漢人家庭內。

⑶ 緬甸神秘地區出現穿中國軍服人員,求解

應該是果敢軍吧,穿的衣服像中國軍服,有些也可能是從中國搞到的農民工迷彩之類的。果敢是緬甸的一個自治地區,居民基本是華人。

⑷ 緬甸果敢族不就是漢族嘛!他們為何不穿民族服裝——漢服呢

這恰恰說明不存在自然演變形成、當代漢人公認的「漢服」
現在所謂「漢服」都是拿歷史上曾經的元素人為拼出來的

⑸ 迷彩服的起源發展

一、迷彩服的起源發展如下:
最早使用的偽裝性顏色軍服的是英國軍隊。1864年12月,英軍大尉哈里·巴納特·拉姆斯汀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區組織非正規軍「英國陸軍偵察隊」。在製做偵察隊軍服時,拉姆斯汀針對當地黃土地裸露多,風沙大的特點,為了偵察時便於偽裝,選定了土黃色軍服。在後來的作戰行動中,這種軍服起到了較好的偽裝效果。
源於蘇格蘭獵鳥人偽裝服,有關迷彩服的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蘇格蘭的「吉利服」(GhillieSuit)。這原本是一種由獵戶使用的偽裝用具,相傳為獵手吉利(Ghillie)所發明,主要用在隱身於叢林中,麻痹鳥兒以實施獵殺。最初的吉利服就是一件裝飾著許多繩索和布條的外套,在植被茂密的環境中隱蔽效果很好,即使警覺敏銳的鳥兒也難以發現。
吉利服在二戰中得到普及,並改名為「狙擊手服」(Snipersuit),Snipe(沙錐鳥)就以行動迅捷難以獵捕著稱,而擅長獵殺這種鳥的人就被稱為Sniper,後來就成了狙擊手的專有名詞。
1899年,英軍入侵南非,與當地的荷蘭人後裔布「布爾人」進行持續3年的「英布戰爭」。布爾人兵力少,英軍人多,雙方兵力對比約為1 :5。但布爾人發現,英軍穿紅色軍服,在南非的森林和熱帶草原的綠色中格外醒目,極易暴露。布爾人從中受到啟發,立即將自己的服裝和槍炮改為草綠色,便於在密草叢林中隱藏。布爾人常常神不知鬼不靠近英軍,突然發動襲擊,打得英軍措手不及,而英軍想打卻難以發現目標。這場戰爭雖然最終是英軍取得了勝利,但英軍傷亡達9萬多人遠遠超過了布爾人軍隊的傷亡人數。
這場戰爭使歐洲各國認識到在現代戰場上人員偽裝的重要性,紛紛裝鮮艷的軍服顏色改為綠色或黃色,以達到隱蔽的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各種光學偵察器材的出現,使穿著單一顏色軍服的士兵很難適應多種顏色的背景環境。1929年,義大利研製出世界上最早的迷彩服,它有棕,黃,綠和黃褐4種顏色。1943年,德國為部分士兵裝備了3色迷彩軍服。這種迷彩服遍布形狀不規則的3色斑塊,一方面這些斑塊可歪曲人體的線條輪廓,另一方面其中部分斑塊顏色與背景色近似一體,部分斑塊又與背景色差別明顯,從視覺效果上分割了人體外形,從而達到偽裝變形的效果。
德軍的迷彩服在實戰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後來各國軍隊紛紛仿效,並對迷彩的顏色和斑塊的形狀進行研究改進。60年代以後新研製的迷彩服採用合成化學纖維製成,不僅在防可見光偵察方面比原先的棉布材料優越,而且由於在色彩染料中摻進了特殊的化學物質,使迷彩服的紅外光反射能力與周圍景物的反射能力大體相似,因而具有了一定的防紅外光偵察的偽裝效果。如今,迷彩已不僅僅是在士兵的軍服和砂盔上使用,各種軍用車輛,大炮 ,飛機等軍用器材裝備上也普遍塗上了迷彩。
二、迷彩服的三功能:
1、識別功能。
區別不同國家軍隊、不同軍兵種、軍隊和民眾的重要標志。在世界上大小100多個國家的軍隊中,雖然迷彩服的用途基本相同,但沒有任何兩個國家軍隊的迷彩服是完全相同的。
2、象徵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迷彩服既是一個國家精神面貌、民族特色的反映,也是一個國家軍隊作戰能力、軍人素養的集中體現。在禮服、常服、迷彩服三大軍服類別里,迷彩服最能充分顯示國威、軍威的。
3、防護功能。
隨著高新武器裝備的迅速發展,提高新型迷彩作訓服的綜合防護性能,使迷彩服具有防彈、防偵視、防化學、防細菌、防輻射,以及調溫、調濕、調氣等多種多樣的功能,已成為迷彩服發展的首要問題。

⑹ 這段時間廣西衛視播出的金三角風雲里的那些當兵的怎麼都穿著解放軍的87式迷彩服,鞋子也穿的是解放鞋

應該是果敢特區的軍隊,果敢族是明朝末年遷至緬甸地區的華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果敢人曾與其他受壓迫的各族組織反政府武裝與緬甸政府打游擊戰,果敢軍隊前期的領導者是緬甸的共產黨組織,但後來果敢軍的領導人與共產黨組織分裂,其現任領導人曾在中國避難和受過訓練,二十一世紀初更是在中國的幫助下全面禁止種植鴉片,而採用中國支援的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經濟,果敢特區的通訊設施全部由國內的電信部門提供,並可以支持國內移動手機信號,雖然是兩個國家,但收費標准卻同國內一樣,不算國內長途,如果可以的話,可以吧果敢看作是中國在緬甸的一塊飛地,中國在果敢特區的影響比緬甸政府要大得多。

⑺ 景頗族的緬甸克欽族

緬甸,這個因為昂山素季和政治改革備受世界關注的東南亞國家,再次因為誤射到鄰國中國的幾發炮彈而吸引了媒體的目光。在中國邊境爆發的戰火,暴露了這個一心推動改革、希望發展經濟走向世界的國家的多年頑疾——少數民族地區離心趨勢和武裝問題。記者連線居住在戰火發生地及鄰近的雲南省盈江縣居民,講述他們經歷的緬甸邊境戰事。
「每天都聽到緬甸那邊打仗的聲音」
雲南盈江縣那邦鎮,距離中緬邊境的國門只有100米左右。趟過一條河,就到了緬甸境內的拉咱。正在與緬甸政府軍作戰的地方武裝克欽獨立軍總部就在那裡。連日的槍炮聲,打破了這個邊陲小鎮的寧靜。 國境兩頭 同一民族不同境遇
「每天都能聽到炮聲。我們盡量少出門。」雲南盈江縣那邦鎮邊陲賓館工作人員、來自緬甸克欽邦的董麗艷對新京報記者說,這個賓館由10名緬甸人負責運營,老闆是中國人,但並不在這里。
從12月底開始,連日的炮聲,令原本閑適的邊陲小鎮,變得不再平靜。12月30日,隨著緬甸克欽獨立軍與緬甸政府軍的戰事吃緊,3發緬方炮彈落入那邦鎮,損毀了一座房屋,幸好沒有人員傷亡。
「這些天每天都聽到緬甸那邊打仗的聲音,每五六分鍾就能聽到炮聲。聲音很大,像打雷一樣。晚上天天都在打,睡不著覺,炮聲一響,就起來看一看。」那邦鎮居民楊正文向記者講起這幾天的經歷,也很無奈,「我認為不會打到中國來,現在對生活影響也不大,但是生意不好做了。」
「前幾天有一顆炮彈打到傈僳族的村子裡面,他們還以為是地震,全都往外跑。」楊正文的老婆說,「還是挺恐怖的,以前從來沒有這種情況。我們沒什麼防護措施,也不知道怎麼防。」
盈江縣一家賓館的工作人員管小姐對本報記者表示,雖然她們的住處不在國界線附近,也沒有聽到槍炮聲,但是大家都在議論這事兒,非常擔心炮火燒到中國來。「這個可說不定,但還沒有想到預防這么遠。」管小姐稱,安檢比較嚴,剛剛接到通知,只要外國人來住宿,就要通知邊防人員。「街上的警察也比以前多了,這段時間查得嚴,可能就是因為那邊打仗的關系。」
緬甸的克欽族與中國雲南景頗族是同一民族,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楊正文對記者透露說,10日那天,那邦鎮上來了很多中國景頗族人,要求緬甸雙方停火。如果不停火,他們就要去幫緬甸那邊的克欽族。
中緬邊境 拒絕妥協的「獨立軍」
克欽邦的地方武裝在抗擊英國殖民統治時期便已存在。1947年,緬北撣邦、克欽邦等少數民族武裝與「緬甸國父」昂山政權簽訂了《彬龍協議》,重點是各個少數民族地區享有充分自治,可以擁有自己的武裝。1947年通過的《緬甸聯邦憲法》,《彬龍協議》的原則也有體現。這成為緬地方武裝長期存在的重要歷史淵源。當然,有了槍,也就為緬甸少數民族地方與中央的長期對抗埋下了伏筆。
克欽獨立軍1961年成立,與緬甸中央政府軍在當地的武裝沖突持續了33年。克欽獨立軍是緬北最有勢力的民族武裝之一,最高政治訴求是獨立。1994年,克欽獨立軍與緬甸政府軍簽署停火協議,此後十多年來,雙方基本相安無事。
2008年,緬甸通過新憲法,遭致一些少數民族的反對,認為新憲法沒有賦予其充足自治權。2009年4月,緬甸軍政府擬定了全緬民族武裝的整編計劃,同樣遭到絕大部分民族武裝的拒絕。其中就包括克欽獨立軍。
2011年6月9日,由於整編談判破裂,緬甸政府軍和克欽獨立軍打破了多年的停火協定,戰火再燃。直到沖突激化,把戰火燒到中國境內。 糾結的緬甸民族認同
「民族本不存在,他只是想像的共同體」,在史學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眼中,上世紀風起雲涌的民族獨立運動是政治家們創造出來的一個又一個神話,因為歷史證明,人類對於身份認同的感情是非常強烈的。像其他殖民地國家一樣,緬甸的精英們也創造了自己的「民族國家」概念,一個是兼顧少數民族的「Burma」,一個是大緬族主義的「Myanmar」,過去60多年來,這兩種概念的碰撞留下了緬甸至今難以解決的民族沖突。
國名背後的民族沖突
「Burma」還是「Myanmar」,這是緬甸至今仍未停止的國名之爭,民盟領袖昂山素季一直堅持使用代表多元緬甸意味的「Burma」。緬甸國內有135個民族,主體民族是緬族,佔全國人口2/3,其他主要少數民族為撣族、克欽族、孟族、佤族等。在緬甸獨立前,這些少數民族原則上在英國殖民統治下民族自治。
二戰結束後,緬甸開始了民族獨立進程,為了打破英國殖民者「分而治之」的圖謀,國父昂山將軍身穿克欽族服裝來到克欽邦首府,勸說克欽一起建立聯合國家。其他各少數民族紛紛響應,並於1947年簽署了《彬龍協議》,決定在聯邦國家體制下實行民族自治,各族平等,並依此協議形成了《緬甸聯邦憲法》,其中規定了撣邦和克倫尼邦在十年之後有權決定是否繼續留在聯邦內。
《彬龍協議》對緬甸民族政策產生了深遠影響,直至今日很多少數民族仍表示要在這個協議框架內與緬甸政府談判。
然而,5個月之後,緬甸聯邦的締造者昂山將軍被暗殺了,繼任者沒有沿著昂山的路繼續走下去,他們修改了昂山國父制定的憲法,對於這種根本的轉變,負責修憲的緬甸法學家吳強吞說,「我們國家,理論上是聯邦制國家,實際上是單一制國家。」
單一民族還是多元緬甸?
在宗教政策上,繼任政府也背離了昂山國父的意願。緬甸有句諺語,成為緬族人就是成為佛教徒,但其他少數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1961年,緬甸將佛教定為國教,1962年,軍政府執掌緬甸後,國家概念變成了——在一個種族(緬族)、一種語言(緬語)、一個宗教(佛教)的理念下,通過民族建構實現民族同化。
這一舉動的直接後果就是促使少數民族選擇武裝起義抵制中央政府,其中最大的起義運動就是由克欽獨立軍發動的。克欽族多信仰基督教,他們認為佛教成為國教是沙文民族主義的體現,因此開始了長達數十年與政府對抗的歷史。《緬甸:起義與種族政治》一書作者馬丁·史密斯認為,在今後的許多年中,像克欽族一樣,起義成為緬甸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
緬甸現有公開的25支民族武裝和10多支隱秘的民族武裝,多年沖突沒有讓民族武裝,也沒有讓政府軍取得勝利。緬甸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沙空認為,60餘年的民族武裝沖突證明,在「一個宗教、一種語言、一個種族」的理念下,通過民族建構而實施的同化政策,不適合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緬甸。
隨著緬甸宣布改革,迎來了新契機,緬甸政府已經同多個少數民族簽署停火協議。但簽訂停火協議遠非長遠之計,動亂沖突仍時有發生,雲南省社科院緬甸問題專家熊麗英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只要不公平的民族政策存在,沖突就不可能真正平息。緬甸現有政策無法讓少數民族相信能夠得到平等的權利。如果不從國策上改變,就很難徹底解決沖突問題。」

⑻ 緬甸人穿什麼服裝

緬甸是一個傳統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國家,在仰光,超過80%的人還穿著民族服裝。無論男女,下身都穿紗籠,男式叫「籠基」,女式叫「特敏」。

雖然男女穿法稍有不同,但色彩都較為鮮艷。男女上衣均為右衽,也有對襟的。男人上衣為無領對襟長袖短衫,用一條或粉紅或黃或白的薄紗或絲綢帕包在頭上,作為出席盛會的禮帽。

女子的上及多為斜襟長袖衫,衣袖長而窄,顏色多為乳白色或粉紅色。為了適應熱帶氣候,多用薄紗製成。婦女一般都留長發,卷發髻,並插花,還特別喜歡佩戴各種首飾。緬甸人很少穿鞋襪,男女老少都愛穿拖鞋。

(8)迷彩服緬甸哪個民族先開始穿擴展閱讀

緬甸人只有在極為正式的場合才會穿著西式的套裝、套裙和皮鞋。在日常生活之中,絕大多數緬甸人都喜歡穿著自己的民族服裝。緬甸男子的著裝通常為:上穿對襟無領長袖短外衣,下穿以方格布縫制而成的類似於筒裙的沙籠,並且在正面用結子束好。

在他們的頭上,往往要裹上一塊素色的扎頭巾,名為「崗包」。緬甸婦女的著裝則大多是:上穿斜襟長袖短衫,內襯白色胸衣;下穿花布長身筒裙,並且在側面束住,但不用腰帶。她們的上衣往往透明或者半透明,出門在外時大多還要披上一條彩色披巾。

緬甸婦女很愛梳成又高又光的發髻,並且對各種金首飾倍加青睞。在緬甸的一些地區,婦女以脖子細長為美。於是那裡的女孩子自小開始,便不斷地往脖子上面套銅環,以便促使自己變得頸長。

由於天氣炎熱之故,緬甸人一般都不穿鞋襪,至多穿上一雙拖鞋罷了。緬甸的警察執行公務時頭戴鋼盔,婦女們臉頰上往往要塗上一塊用以裝飾的植物粉漿,人們不分男女老幼出門時大多挎上一隻布包。

女用筒裙與男用筒裙不同,常有一乍左右寬的黑色或紅色群腰,裙長也比男群長,穿時使裙底邊觸及腳面。赤足穿人字帶或其他各式拖鞋,也有穿高跟鞋鞋者。在正式場合則必穿料質較厚或精緻的長窄袖上衣,有的為表示更加鄭重則在上衣之上又加披各式紗巾或其他披巾。

著各種首飾,頭帶鮮花。不論年長年幼,不論居家出門,緬甸女性都喜歡在頭上戴鮮花。一般緬甸代表團出國訪問,男子往往在平時著西服,但逢對方接見、宴請等正式場合又換上了民族服裝。

緬族人的服飾與東南亞各國以及西南許多民族的服飾有不少相似之處,緬人的服飾在歷史的長河中先後曾有過不少的變化,但由於獨立以來歷屆政府都強調維護民族文化傳統,抵制西方文化的影響,所以現在仍較好地保持了它的古老傳統與主要特色。

⑼ 緬甸有哪些民族

緬甸人口約有5141.9萬人,68%為緬族。主要的法定少數民族為撣族、克倫族、孟族、克欽族、克倫尼族、欽族、若開族,另外,人口中還有華人、印度人、孟加拉人。官方語言為緬甸語,也有為數不多的人懂英語和漢語。

1.緬族

緬族起源於古代氐羌集團,是中國古代羌人部落的南下分支。西漢時期至隋唐時期,生活在川藏甘交界及其以南地區的白狼羌是最初的原始緬人。白狼羌為戰國前後南下的氂牛羌部落的一支,分布在今兩川一帶,歷史上曾多次慕義歸化內屬,且曾獨立立國。東漢初年起,白狼羌就與中原王朝有過聯系。隋唐時白狼(羌)為吐蕃所滅,「其地沒於吐著」。目前,緬族分布在緬甸全國各地,主要聚居在伊洛瓦底江中游及三角洲地區。歷史上緬族先民有過三次大的遷徙,唐善戰爭使得白狼人從7世紀中葉起便開始了流離失所的生活。白狼人或內遷中原,或臣服於吐蕃,或南逃滇中。內遷和臣服者最終均為漢藏兩族所同化,南逃滇中的白狼人在洱海一帶生活了約半個世紀後,由於蒙舍詔的統一入詔行動和唐與南詔的天寶大戰而無法安生,於8世紀初繼續南下,沿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太平江、瑞麗江河谷通道於9世紀前後進入緬甸境內。緬族的文化較為發達,緬族是緬甸最早產生文字的民族,產生了緬文書面文學,最早普及教育。緬語是緬甸全國的通用語,同時也是緬甸的官方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或緬彝語支)。美麗的伊落瓦底江是緬甸第一條大江,全長為2170千米,從北向南貫穿緬甸全境,是緬族文化的搖籃,也是緬甸文化的搖籃。勤勞勇敢的緬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伊落瓦底江畔,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創造了緬族的歷史,也譜寫了緬甸的歷史,並在驃族和孟族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燦爛的緬族文化,也就是緬甸文化。緬族人受教育的程度高於緬甸其他民族。

緬族人注重禮節,日常見面都要行合十禮。緬族人有很多崇拜的圖騰,如白象、獅子、妙聲鳥、榕樹和番櫻桃樹的樹枝等,緬族人稱番櫻桃樹的樹枝為番櫻桃花。在古代,遠方的戰士出征或凱旋,緬族的姑娘都要為戰士們獻上這種番櫻桃花。緬族最具特色的工藝品是金線綉。金線綉的工藝非常細致和巧妙,匠人在棉布、天鵝絨、衣服等日用品上用金絲綉上各種花紋和圖案。在緬甸封建王朝時期,金線綉服極為華貴,只有王公貴族才可以穿。現代,在戲劇、阿迎舞演出時,演員也要穿上金線綉制的服飾。在緬族的重大節日里,緬甸姑娘都會穿著金線綉服表演節日的歌舞。另外,緬族傳統服飾筒裙也是用金線綉制的,這種服裝深受緬甸婦女的喜愛。

⑽ 緬甸是什麼民族

緬甸是克倫族、克耶族、克欽族、孟族、撣族、緬族、若開族、欽族等民族。緬甸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
緬甸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其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和雲南接界,中緬國境線長約2185公里,其中滇緬段為1997公里。東部與寮國和泰國毗鄰,緬泰、緬老國境線長分別為1799公里和238公里。緬甸西部與印度、孟加拉國接壤。緬甸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海岸線總長2655公里。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1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5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8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6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6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