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民黨支援緬甸
⑴ 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是描寫國民黨軍隊的哪場戰爭
滇緬之戰,是國民政府為了打通中印公路而發動的。
南天門應該指的是滇西的高黎貢山,一座戰死無數英魂的山。
是美國將軍史迪威領導的。
⑵ 國軍和日軍怎麼會在緬甸打起來
實際上這種演算法是到了1939年之後階段,當時計算戰鬥力的時候基本按照日軍一個大隊打國軍一個師計算有以下原因1、編制問題,到了39年,正面戰場基本穩定下來的時候,國軍的編制已經很不足了,即便是中央軍的嫡系師,如36、87、88之類的,只有4000-6000人,至於雜牌軍,一個師能有2000人就不錯了而日本一個大隊的人數在800-1000人之間雙方的兵力對比充其量是1:4考慮人員素質以後,就能發現差異更大。國軍的士兵基本都是臨時拉來的,而日軍都是百戰精兵(順便說句題外話,解放戰爭一開始的時候共軍打國軍也要集中數倍的人員,可到了渡江戰役之後,一個連、一個營往往敢於挑戰對方更大規模的部隊,就是明證)2、裝備和訓練差異,國軍裝備太差,師一級也就是有點小口徑火炮,很多還沒有。至於槍械,質量更差,無法壓制對方火力而日軍大隊有大隊跑和其他重武器士兵訓練也是日本人強,這么算下來自然是日本人狠3、戰術因素國軍的主動性太差,不敢主動出擊,只是被動等著對方來攻擊,這種情況下,更容易被各個擊破
⑶ 中國遠征軍是哪年去的緬甸為什麼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時間為1942年3月,遠征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第二次入緬時間為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先後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餘人。1945年1月27日,兩軍在畹町會師。3月,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後撤回國內。
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主要國際通道,1938年1月,隨著戰爭一步步由東南沿海平原向西南高山地帶延伸,國民政府開始修築險峻的滇緬公路。
在中國全面抗戰中,雲南是中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聯系並取得援助的陸、空國際通道滇越鐵路、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中印公路的所在地 ,為防禦日軍從中南半島北犯中國戰場西南大後方的最後戰略屏障 ,從而組建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3)為什麼國民黨支援緬甸擴展閱讀
中國遠征軍組建背景
1940年6月,日本乘英國在歐洲戰場身處困境之機,脅迫英國關閉了中國唯一的對外口岸滇緬公路,英國被迫妥協,與日本簽訂了封路協定,企圖以犧牲中國為代價,阻止日本攫取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 。
1940年9月23日,日軍從陸路和海陸路進入法屬印度支那北部,完全切斷了中越國際通道 。中越、中緬國家通道被切斷,進一步增加了中國抗戰的困難。
1941年,日本陸相東條英機為了徹底扼殺中國對外運輸,糾集了相當於10個師團的兵力,東起浙江寧波,南迄雷州半島,發動了一連串的海上封鎖作戰。
2月4日切斷香港到韶關的運輸線,3月3日攻佔雷州半島,3月底佔領並破壞汕頭、潮州一帶港埠,4月中強行登陸福州附近的馬尾地區。4月19日佔領浙江諸暨,封鎖了從寧波到溫州最後的縫隙,中國海上通道被完全封鎖。中國為了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
緬甸等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鉗制線,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
⑷ 中國當年赴緬甸遠征軍的歷史
隨便一本寫抗戰的書都有。說起來的話,長篇大論,幾十萬字。
⑸ 中國解放戰爭後國民黨軍在緬甸的歷史及現狀
1949年末,國民黨第8軍在湖南戰敗之後,李彌退往台灣,將手下的將士丟下不管,一個人跑了。其中,93師一路敗退南下,從廣西,逐漸退到了緬甸和泰國、寮國的交界處,才安頓下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在敗退途中,曾經有一個士兵因為實在是飢餓難忍,跑到旁邊的莊稼地里,偷摘了農民的紅薯,被連長當場槍斃。——誰說國民黨軍隊都是沒有軍紀的?正規軍一樣也是很嚴格的。整整半年的時間里,第8軍93師居無定所,顛沛流離。在50年的除夕之夜,終於逃出了共軍的追殺,進入了緬甸的領土。在逃跑中,93師和另外一個團、一個師的殘部,將不願意投降共軍的7千名士兵和家屬帶到了異國的土地上。
但是,緬甸政府不想接納他們,於是戰爭開始了。雖然國軍將士在內戰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但對付緬甸政府軍,還是綽綽有餘的。三下五處二,將緬甸軍打的落花流水。終於在金三角站穩了腳跟。緬甸政府於是向聯合國投訴,這是後話了。李彌一看自己的殘兵居然在金三角站住了腳跟,並且打贏了緬甸政府軍,馬上跑出來說——我的軍隊在中國邊界取得了勝利,這里是反攻大陸的基礎,然後四處找外援。可是,93師的弟兄們早已經不想再打了,長年的征戰,使得國軍官兵只想早點回到台灣,但是李彌堅決不答應。李彌想在蔣介石那裡要資本,留駐雲南的第8軍殘部正好證明自己的作用。休整了一年之後,李彌要求93師**團團長反攻大陸。開始,國軍攻勢迅猛,連奪4個縣城。但後來在3個解放軍師的包圍下,終於落敗,再次退回緬甸。此時的緬甸軍已經和印度達成了協議,決定由印度出兵協助緬甸軍趕走國民黨殘兵。這是一場惡戰,國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也是慘勝。國民黨殘兵以不足萬余之力,硬是打敗了印緬聯軍。徹底在中緬邊界站住了,後來聯合國決議,國民黨余部撤往台灣,李彌要求將老弱病殘撤走,主力留下。但也再沒有力量可以反攻大陸了,他們想回大陸,但政府不答應。就這樣,在金三角有了一隻沒有祖國的軍隊……後來,為了生存,開始種植鴉片。這么多年來,他們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
滇緬邊區的第一次反攻大陸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其影響力是很大的!李彌在台北更是興奮不已,說——以自己殘兵不足3000餘眾,在一周內連克4縣,說明了「雲南反共復國軍」的戰力是強大的,雲雲。話也有道理,國軍打了共軍一個措手不及,後來緊急調派3個師數萬人,才擺平。此後在昆明成立軍區和建設軍校,也和當初的繳匪有很大關系。
50年代末,共軍和緬甸政府達成協議,暗地出兵滇緬邊區,剿滅蔣匪,但是,此次出兵不是很順利。1、國軍已經在滇緬邊區經營多年,又熟悉地形地況;2、共軍出國作戰,氣候地理不明,補給不足因此,此次進剿成了追擊作戰,共軍一撤,人家又回來了後來,李彌將老弱病殘的約3300名將士撤回台灣,但還是留下了約2500名將士作為反攻大陸的主力基礎。基本是以兩個團的編制,師部人員撤離了。
60年代以後GCD已經徹底在中國大陸站穩了腳跟,但隨著1965年國民黨又一次的返攻大陸的狂潮的臨近,李彌再次要求滇緬邊區的國軍將士積極准備二次反攻大陸,但是留守滇緬邊區的國軍將士很清楚自己的實力,能老老實實呆著就不錯了,誰非要出去找死?於是,將士抗命,此事終於不了了之。
60年代,中國開始向周邊地區進行共產主義輸出,緬甸、寮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都先後爆發了共產主義革命運動。緬共和政府軍開始了連綿不斷的戰爭插說一段——現在緬甸的名人——昂山素姬的父親就是堅決反共的。這時候,93師的國軍將士為了獲得緬甸政府的居留承認,又不得不再次和緬共進行戰爭。後來,緬共無法取得勝利,國軍將士也傷亡慘重,最可怕的是,根本沒有補給(自從李彌按照聯合國撤兵之後,93師經泰國的補給線也被凍結了。)所以,剩下的兵員越來越少了,在滇、泰、緬邊區,形成了大大小小幾十個武裝,緬甸政府是徹底的沒有辦法了,就想通過收編國軍老兵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戰力,但是93師的將士不願放棄自己的祖國,不想加入緬甸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後來,連年的戰亂,沒有補給,國軍和緬共還有支緬分隊的共軍將士開始集體在金三角地區種植鴉片,形成了現在世界最大的毒品生產加工基地!種植鴉片籌集軍費的做法,在中國很流行。進入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中美蜜月時期,留守滇緬邊區的93師的老兵大多已經成為花甲之年了。他們向祖國提出,希望回到自己的祖國,畢竟50年前的那場戰爭,已經成為過去了……但是,不知道處於什麼原因,大陸政府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他們只有再次轉而請求留居緬甸,但緬甸以上次你們拒絕為由拒絕了他們的申請。
終於,留守滇緬邊區近40年的93師官兵,成了一隻沒有祖國的軍隊……
他們畢竟都是炎黃子孫,他們每年還在過著春節、端午、中秋,唱著中國的民歌,講著中國的語言……
在異國他鄉,為了生存不得不和緬甸政府軍開戰、和印緬聯軍開展、為了某人的私利反攻大陸、他們和黑幫開戰、他們和緬共開戰……
40年了,他們為了生存,進行著不懈的戰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堅韌和堅忍……
相關資料
去泰國旅遊的人都知道,到芭堤雅時被安排參觀的一個景點,是「93師泰北民族村展館」。
國軍93師,原系東北軍所部,在國內戰爭中敗北,而逃亡金三角地區,最後定居泰北山區,迄已60年了。
館內陳列圖片和文字說明,將60年的風雨歷程,盡現參觀者眼前,且有實物和模型展示,以直觀地介紹他們的艱難困苦。尤其講解員是該師第三代傳人,其聲情並茂的講述,很能打動聽眾,以致整個參觀過程令人感到壓抑。
據說,93師後裔已多達數十萬人,除部分因戰功獲得泰藉身份外,多數仍無任何身份,只能圈禁在貧窮山區而不能外出謀生。我曾提問:你們第二、第三代那麼多人,都是純中國人嗎?答稱:是的。又問:當年當官的帶隨軍家屬可以理解,難道當兵的都有家眷可帶?答:出國前,在雲南等地邊境,每個士兵都「找」了姑娘結婚,然後外逃。
時間讓繁育已達數十萬的華夏子孫,脫離祖國,飄泊在外,寄人籬下。不是有首歌嗎?沒媽的孩子象根草,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他們甚至連聯合國確認難民身份都不可得,境況堪憐啊!
也許,只憑講解員一面之辭難以足信?然而,你想呀,誰願意在陌生人面前自曝其「丑」?直覺讓我相信那是真的。因此,回來後一個多月來,我心中老掛著這檔事,他們畢竟是華裔呀!我想:如果祖國母親收留了他們,做子女的必更愛母親。以前在《博客日報》上看到多篇討論有關愛國的大作,竊以為能大度地接納流浪子孫回來,是感召人們愛國的有力舉措,效果肯定比說教強。
從走進93師民俗村開始,心情就十分沉重。看到村裡解說員那一身襤褸的迷彩服;看到那一雙年輕的卻滿是滄桑的眼睛;看到他們不卑不亢的態度;聽到他們改不了的鄉音;聽到他們因為沒有國籍而不能上學悲哀處境;聽到他們為了獲得國籍而為泰國政府賣命的經歷;聽到他們無數次申請卻無能獲得一個國籍的心酸…… 因為歷史和政治的原因,這一群中華民族的後裔,成了沒有家,沒有國的難民,流落異鄉,幾多悲苦,他們最大的盼望是祖國早日統一,台灣盡快回歸,那一天,他們也就回家有望了。
⑹ 當年國民黨為啥要派遠征軍去國外作戰
主要是希望打通援華通道。中國北部是蘇聯的凍土,西部是高原,東部是大海,而且當時已經被日本控制。只有南部通往東南亞的道路是和國外連接的通道。英美等國援助中國的物資也是從這條通道運往中國。但在1942年日本進攻緬甸時,這條通道也就被切斷了,中國這個時候第一次派出征緬軍隊,但是最後失敗了,日本佔領緬甸,援華通道就被切斷了。只有飛越喜馬拉雅山脈的駝峰航線能夠勉強把少量物資從印度運到中國,但是代價極大。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英國等國就正式成為中國的盟國對抗日本,當時盟軍遠東戰區的司令史迪威希望中國戰場發動反攻攻勢,佔領一些可以轟炸日本本土的中國東部機場,藉此逐步贏得戰爭。但是中國國民政府則要求發動反攻的條件是盟國援助國軍足夠的物資。所以中國戰線的反攻的前提就變成了重新打通援華通道。於是1944年到1945年,中國開始第二次遠征緬甸的戰役,這次戰役規模較大,也是國軍對抗日本的主要勝利之一。不過因為國軍對整個戰線的反攻仍然處於不積極態度。中國戰場還沒有進行全面反攻,日本就已經投降了。
⑺ 內戰戰敗後的國民黨軍入緬甸後的歷史
1951年6月至7月,根據李彌部的動向,人民解放軍雲南軍區先後集中7個團和4個團的兵力,對越境入竄的國民黨軍數幹人實施圍剿,在耿馬、西盟、孟連、滄源、瀾滄等縣殲其700餘人,余部又逃往國外。
1953年1月,在台灣國民黨當局支持下,逃緬國民黨軍實力曾發展到1.85萬人,編為1個總部、1個指揮所、3個軍區、4個師及16個縱隊,並改番號為「東南亞自由人民反共聯軍」。
11月以後,李彌總部及第8軍、第26軍部分兵力共5400餘人撤往台灣。在中國政府和軍隊的強大政治攻勢下,留緬國民黨軍殘部3000餘人回國投誠。至1957年6月,逃緬國民黨軍僅剩3800餘人,而且內部混亂,對雲南邊境的武裝竄擾有所收斂。
1958年8月,逃緬國民黨軍500餘人竄至滇南孟連縣至勐臘縣附近,進行小股襲擾。解放軍昆明軍區從5個公安邊防團各抽調一部進行堵擊圍殲,給予其沉重打擊。1959年5月,雲南邊防部隊針對逃緬國民黨軍小股入竄的特點,制定和修改反竄擾作戰方案,組織小分隊分地區游擊作戰,粉碎了逃緬國民黨軍數十次竄擾。
1960年7月,台灣當局給逃緬國民黨軍空運大批武器裝備,其實力擴增至9400餘人,又加緊了入境竄擾活動。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解放軍昆明軍區集中5個團又1個營的兵力,進行了兩次勘界警衛作戰,殲國民黨軍740餘人。
此後,逃緬國民黨軍對雲南潞西、鎮康、孟連等邊境地區進行了8次小股竄擾,遭到雲南邊防部隊的沉重打擊。到1966年9月,逃緬國民黨軍撤往泰緬邊境地區,停止了對雲南的武裝竄擾活動。
1950年至1966年,雲南邊防部隊對逃緬國民黨軍和國民黨武裝特務進行大小戰斗1302次,殲其29800餘人,其中俘虜7600餘人,迫降16000餘人。
(7)為什麼國民黨支援緬甸擴展閱讀
國共內戰中,國民黨軍雖有巨大的優勢,最終是還被解放軍打敗,逃到了台灣。那時候,除了一些沿海小島還有部分國軍殘余部隊,大陸上幾乎是看不到國軍的影子了。不過,在雲貴川地區國民黨還留有一小部分殘余部隊,他們沒有來得及撤退,在無可奈何下只能逃到了緬甸。
這些國軍殘部逐漸在緬甸境內集合,很快就組成一支三萬多人的武裝部隊,還有個番號國民黨93師。蔣介石雖然敗走台灣,但他不甘心就這樣失敗,從來沒放棄過反攻回大陸的念頭。這樣說來,遠在緬甸的93師將會成為國軍之後的重要力量。蔣介石甚至還將他們編入正規軍,和其他部隊一樣給他們發放糧食軍餉。
雖然國共內戰中,國軍被解放軍打得很慘,但他們到了緬甸,和緬甸軍隊的實力比起來還是厲害不少的。緬甸軍隊每次討伐93師都要反過來被93師教訓一頓,緬甸肯定是很不服氣,就告到了聯合國。對於這件事,蔣介石也不能給出合理的說法,只能想辦法把這支部隊運回台灣。
不過在93師中很多士兵並不願意去台灣,他們中很多都是雲南人,這么多年來一直夢想著重回家鄉。出現這種情況蔣介石也沒辦法,只能把願意走的帶回台灣,不想走的就丟在當地,並且斷絕往來。
雖然留在緬甸的國軍一下子少了很多,只剩下2000人,緬甸軍隊還是打不過。不過,這支部隊沒了供給,吃飯都成問題。所以他們就做起了毒品生意,成了金三角地區很有名的毒品武裝部隊。緬甸和泰國的部隊來來回回打了很多次都是大敗而歸,泰國政府沒辦法只能主動找他們談判。
⑻ 為什麼當年國軍抗戰時期國內戰事都沒有解決卻組織遠征軍去緬甸打仗很不理解
你好,因為當時日軍已基本佔領東南亞,日軍把通向中國運輸戰略物資的道路基本上都封鎖了,只剩下滇緬公路,幾乎所有的抗戰物資都從這里運進來,這條路如果斷了,物資跟不上,抗戰也就麻煩了,所以只有派遠征軍入緬作戰才能保護這條路,才能為抗戰勝利提供物質保障
⑼ 國民黨九十三師為什麼當時沒被剿滅他們和泰國、緬甸、印度、坤沙什麼關系為什麼能發展到今天10萬人
國民黨九十三師的人也是中國人的。因為內戰,因為政治,九十三師是戰敗而逃的!但是更多程度上是受到台灣的命令:就是逃到邊境以備反攻中國,加上當時的雲南共產黨的軍隊並沒有足夠的軍備,無法進行更大規模的殲滅戰!
我記得印象中九十三師當時出境是才有一萬人,由於疾病、環境等客觀因素逃到泰國邊境的時候才剩3000多人。因為畢竟是國防軍,擁有精良的戰鬥力,在緬甸對抗當地土司的戰斗中幾乎百戰百勝,所以一些膽子小的土司用和親或者加盟的方式來加入到了九十三師的行列中。
由於在緬甸境內沒有足夠的土地和物資(這要參考緬甸歷史啦!很長很復雜,我這里不能說清),很多的緬甸土司和私人武裝進行毒品的買賣已滿足自己的給養,所以在這樣的歷史上九十三師的人不得不從事大煙的種植和銷售!(但是部隊的軍人是不允許自己吸毒,可以販毒的)在大煙的運輸過程中,當地的私人武裝也是不可小窺的力量。九十三師也在這個時候組建起強大的運輸隊伍,其中的一個緬甸華人在運輸毒品的那段歷史里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的名字就叫坤沙。昆沙的中文名我記不得啦!但是這個人從小孩的時候就跟隨國民黨的毒品運輸隊伍,立下汗馬功勞,到後期幾乎壟斷了緬甸境內的毒品交易,成為金三角的大毒梟(這你可以去找找一些關於金三角的文獻書籍!可以這樣說,昆沙是九十三師的小弟,後來是九十三師開的毒品小賣部的經理!
由於毒品的資金來源充足,國民九十三師也開始了部隊的整備,那些老弱殘兵回歸到部隊中,部隊也得到了足夠的給養,人數也在增加。我覺得應該是當地人參軍和以前那些跑出中國的華人後裔的加入吧!人數也漸漸超過一萬人......也就在這個時候,台灣的國民黨政府才知道,緬甸泰國邊境還有一支自己的部隊,而且還混的不錯。所以這個時候趕緊派人到金三角的九十三師部隊來街頭,已順利接收這個失去聯系很久的部隊!派來的那個軍官我記得姓李吧,在台灣養尊處優,來到這個不毛之地,在加上九十三師的人對他唯命是從。(這個要說到那些九十三師的領導人,像段將軍、雷雨田將軍,都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是中國歷史上相當優秀的軍人,是軍紀過硬的那種硬漢。)所以為了向台灣政府領功,所以在部隊還沒有完全修養好的情況下進行了幾個月的對雲南邊境的反攻。打到雲南的時候連克三個縣,部隊的軍人們也在勝利的情況下更加激起打到北京的強烈願望!但是由於後勤無法保障,百姓也痛恨這些土匪(部隊的人很多都是雲南人,可以說他們在打自己的家鄉。)人心的反抗和後勤的不足導致這三個縣也丟拉......反攻大陸的第一次戰爭也就這樣失敗啦!後面好像也進行過幾次吧~但是都失敗啦!
從台灣來的領導人換了又換,九十三師的人也在一次次失望中等待著未知的明天.......前面忘了交待,九十三師除了接受台灣政府的支持外也得到美國的支援!由於時間的流逝,慢慢的九十三師的人也不在做反攻大陸的夢啦,幾次的失敗讓他們認識到,共產黨在中國的政策是正確的,他們不可能打贏沒有百姓支持的戰爭的啦.......還不如專心的賣賣毒品做做買賣好!
由於在歷史上,緬甸和泰國之間因為種族、土地等各種因素幾百年來就沒有和平過。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上,緬甸和泰國的邊境的一些局部戰事一直都是泰國處於下風。泰國政府也一直在尋求解決這個事情的方法!
人數的增加,周圍緬甸土司的挑釁,讓九十三師的領導人不得不重新為手底下的人考慮一條出路。他們和泰國人合作,幫助泰國政府對付緬甸的武裝力量.....像現在的泰國境內的美思樂就是九十三師的先輩用鮮血換來的,現在的在泰華人的地位也是他們用鮮血換來的。為了換取和平,戰勝後的九十三師也像泰國政府繳槍,也不再從事毒品聲音,為了後代的生存,他們積極融入泰國社會....所以,才有了今天的美思樂華人聚集地~推薦你有機會一定要到泰國美思樂看看。那些過去的往事現在沒有發追究錯與對~但是,我敢說的是,我們龍的傳人,不論走到那裡都是最牛b的!
⑽ 國民為何不在正面戰場投入主力部隊卻在緬甸戰場投入美械部隊
中國遠征軍一共有兩次:1942年一次,1944年一次。使用美械部隊的是第二次。
必須指出,緬甸和內地並不是國民黨軍隊佔領進攻方向之間的抉擇。也就是說,即使不在緬甸發動進攻,國民黨軍隊估計也不可能在內地戰場發動進攻。
自從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整個反法西斯戰爭局勢基本扭轉,美國的參戰改變了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但是這種有利的狀況反而使國民黨高層產生了「等勝利」的錯誤思想,即認為美國參戰已經決定了戰爭了最後的結果,國民政府無需繼續投入力量和資源進攻日軍,只需做好防禦工作,等待勝利的到來就可以了,保存實力戰後與共產黨內戰。正是這種「等勝利」的消極思想使國民黨軍隊失去了積極進攻的精神和意志。
44年滇西大反攻得以發動幾乎完全要靠一個人,中國戰區的美國參謀長——史迪威。史迪威在第一次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時候,是中國遠征軍的參謀長;原本他的職責是協調中英軍隊的配合關系,但老史心高氣傲,一直將自己視為中英軍隊的最高領導,因而也將緬甸作戰失敗視為自己的責任。所以,在第一次入緬作戰後,他一直積極籌備反攻緬甸。而且,滇緬公路也是中國當時最重要的對外通道,對於維護抗日戰爭的順利進行具有重大意義,即使打通滇緬公路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滇緬公路被截斷的三年內,美國人一直靠駝峰航線向中國輸送物資,運量低、損耗大。
由此,44年滇西大反攻,國民政府其實根本不想打,是美國人要打。史迪威為了籌備愛大反攻,利用自己中國戰區參謀長的身份,控制美援物資,重點裝備滇西部隊和駐印軍。國內當時11個美械軍,滇西有8個,正面戰場有3個。大反攻的發動需要國民政府的批准,但蔣介石卻遲遲不肯批准,最後史迪威用自己的官位和一個五星上將的前程換取了蔣介石終於同意發動進攻,終於促成了這次中國抗日戰爭中唯一的一次戰略進攻的發動。
還要指出,國民黨方面的資料對史迪威評價不高,認為是史迪威堅持發動滇西大反攻,削弱了國民黨軍隊正面力量,而且也將後來的豫湘桂大敗歸責於史迪威。但是,事實上當時正面戰場中國軍隊的兵力是完全足夠應付日軍進攻的,在精銳部隊方面也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