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漁船什麼地方好
① 漁船上岸的地方叫什麼
上岸漁港。漁獲物定點上岸制度是為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強化漁獲資源產出管理而推行的一項重要制度,可有效促進海洋漁業發展與資源保護相協調
② 教你如何從泰國進入緬甸
有人問我,你咋老在東南亞這晃悠,不去下歐洲啥的。誰都知道東南亞要比歐美容易的多,無論是手續上,還是經濟上,但這些還不是全部原因。事實上我是真的喜愛這片土地,永遠的陽光,海灘,永遠不會枯竭的笑容。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的背包客,在這里你能體會到尊重和優越感。在這里才令我真的感到放鬆。 我是從泰國普吉到的緬甸。很多國人可能都不太清楚這條路線,原來還可以這么走。我經過親身的實驗後發現,這條路是可行的。從普吉有車到拉廊,這里就與緬甸的高東縣隔河嚮往。很多在泰國呆著的老外就是跑到這里來更新簽證。我當時在普吉的酒店就說能包我一天的行程,吃住,往返車費,船費都包在裡面了,我覺得劃算,就訂了。後來我越想越不對,普吉到拉郎這么遠的車程,當天往返能玩什麼呢?後來再詳細了解才知道,除了我以外,大家都是去更新簽證,就我一個想去旅行的。這里就是拉郎到緬甸的碼頭門口許多人等著復印證件簡陋的碼頭有個簡陋的過境處。拉我來的司機也沒遇到我這種情況,看著其他人都排隊,就也叫我去排隊。 我當時留了個心眼。這里全是歐美的鬼佬,他們在泰國都是免簽的,所以離境再回來只要蓋個章就可以了。而中國人不是的,簽證是要錢的,而且我的簽證的時間已經足夠,不需要再續簽啊。當我詢問了那個簽證官後,終於搞懂了。像我這種情況,想去緬甸玩,只能申請一個reentry,這里的口岸沒有落地簽。還好我沒有傻乎乎的跟著去排隊蓋章,包括一個緬甸的小船長信誓旦旦的跟我打包票說所有人都可以過去的。沒錯,你是可以從這里過去緬甸,但是我們中國人在沒有了一個新簽證的情況下,你就不可能從這里再回來了。我的回國機票已經在曼谷訂好了,就算我不要這張機票,從緬甸回國也幾乎不可能。因為這個國家奉行從哪裡進就從哪裡出,怎麼進就怎麼出,而且很多城市雖然相鄰,但外國人卻禁止進入。這就是這個軍政府國家討厭的地方。我找到了拉郎車站附近的kiwi house的老闆為我幫忙。老闆是個熱情的胖女人,孤獨星球上介紹說這里是夫妻店,她跟我說書上寫錯了,他丈夫是軍官,店裡就她在打理。老闆找來她的朋友開車帶我辦好了再進入的手續。我就上了去緬甸的漁船這條隔著兩個國家的河其實在入海口,和面很寬,所以能看見海雕也就不稀奇了過境時要遇到4-5個邊檢站,但幾乎沒我們外國人的事,都是他們緬甸人拿著邊防證檢查像海灘一樣漂亮的河灘 泰方這個邊檢站立了個中國的觀音菩薩。這里的軍人也很有意思,問我「japanese?""no,chinese!"我答到,"o,jananese a"他自言自語的說。我估計他就是想找我練練英語,而他的英文水平也僅限於會說個japanese,也或許我是這里通過的第一個中國人,他還沒學會聽懂chinese 與japanese的區別吧河上也有許多小島,天色湛藍,河水清澈。這種通過水路穿越國家的方式讓我想起了從柬埔寨到寮國的那次旅行。 河島上的廟宇。這是我最近距離的接觸這個島。後來在緬甸大陸上我無數次眺望這個美麗的島卻無法上岸,因為這里有著邊防哨所,外國人是禁入的河兩岸的房子跟我在柬埔寨看到的水上浮村很像終於踏上了這塊土地---緬甸。每到一個新國家,我的心裡都是一陣興奮。我真的來了?緬甸的字寫得都是圓圈,不知道他們真的看得懂嗎? 不了解緬甸文化的人還以為這小朋友的腦袋是怎麼了,其實這一種當地女人和小孩塗的防曬霜,,男人很少用。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們仍舊堅持沿用,可見效果真的不錯。根據後來我的觀察,緬甸女孩確實比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要白一些,更接近東亞人,可能就是與這種防曬霜有分不開的關系吧。這里的鴿子不少
③ 漁船出海會到別的國家停留嗎
一般的近海漁船不會到別的國家停留,
因為沒有那個必要
遠洋漁船的話要看
比如說去阿拉斯加哪些地方捕鱈魚的大型有組織的漁船
一般是在船上過夜
也不會到別的國家停留
基本上都不會停留,
因為沒有過境簽證
停留的話會被視作非法偷渡
(特殊情況除外)
④ 中國漁船最多的地方在哪裡
全國漁船做多在浙江省,在浙江省最多是舟山市
⑤ 北戴河、南戴和、秦皇島周圍哪裡有漁船出海剛剛打撈生活海鮮現賣
我不是北戴河人,但剛從那裡回來,秦皇島沒有去,只是聽說可以出海在礁石釣魚,但游泳還是在北戴河,南戴河較好,且中央領導人喜歡在此游泳,所以水質保持不錯。要是講海水質量和沙灘,北南戴河都差不多,北戴河主要在老虎石公園的沙灘,有免費的地方,也可以買門票,只是免費的要走出好遠,所以大部分人都花錢入園,因為只有8元,都可以接受,裡面沙灘不錯,人也不是特別多海水比較干凈,礁石那邊有漁船剛打的鮮蝦蟹出售,平時蟹25元蝦20元,周末不知道多少錢,但是他可能宰一些秤,這個價錢能接受,宰就宰點吧,主要要注意看著,一轉頭就會把你挑的大個換成小個,但我的經驗,買中個就行,太大的肉較空,和中個的肉量不差什麼,所以中個合適。他給你現煮,鮮得很。你要早點去買,只有一家,賣得很快,下午可能沒有。南戴河我去了金沙灣,交通不方便,很遠只能坐出租去,門票55元,裡面也是洗海澡,滑沙滑草免費,其他玩的都要錢,海灘比較淺,這個海灘是比老虎石好一點,但是缺點也不少,門票貴,人多造成海水淺灘垃圾比較多,海水也較渾,交通來回費錢,也沒看到有鮮海鮮出賣,也許是我沒找著,裡面飯店的海鮮貴得離譜,所以我覺得還是老虎石好。在南戴河碼頭也有漁船可以帶你出海捕,但比較貴,包一個船,聽說三百左右吧大概兩個小時。我知道的就這些了,你再聽聽別人的意見。
⑥ 金三角提問
「金三角」 (Golden Triangle) 是指位於東南亞泰國、緬甸和寮國三國邊境地區的一個三角形地帶,因這一地區盛產鴉片等毒品、是世界上主要的毒品產地,而使「金三角」聞名於世。「金三角」的范圍包括緬甸北部的撣邦、克欽邦、泰國的清萊府、清邁府北部及寮國的琅南塔省、豐沙里、烏多姆塞省,及琅勃拉邦省西部,共有大小村鎮3000多個。總面積為19.4萬平方公里。
由於「金三角」地區大部分是在海拔在千米以上的崇山峻嶺,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極適宜罌粟的生長,再加上這里叢林密布,道路崎嶇,交通閉塞,三國政府鞭長莫及,為種植罌粟提供了政治、經濟以及地理、氣候等方面得天獨厚的條件。
清盛縣位於昔日著名毒源地「金三角」的泰國一側。20世紀60年代,這里已成為以盛產鴉片聞名世界的四大毒品產地之一,這里成了罌粟種植、提煉、販運和走私的黃金地帶。長期以來,這里一直活動著多股反政府武裝和其他毒品武裝,故又被稱為「冒險家的樂園」。自從替代種植政策推行後,當地罌粟種植大幅下降。為了幫助當地農民就業,泰國有關部門還大力促進旅遊業的發展,如今這里已經成為最受外國遊客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 。
雖然三國歷屆政府都曾做過禁毒工作,但均未能有效地阻止這一地區罌粟種植的發展。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美、法等國先後到該區傳授種植、提煉、銷售技術,並對鴉片採取收購,20世紀50年代這里形成了第一個鴉片生產高潮,接著出現60年代的「黃金時代」,產量從數十噸上升到200噸左右,到80年代初,產量已達700噸左右,1988年增至1200噸,1989年翻一番,產量達2400噸,1991年已突破3000噸大關。
此外,「金三角」地區有許多海洛因加工廠,大多設在深山密林中,有大批技術人員操縱著先進的機器設備日夜工作。由於「金三角」地區的鴉片質量上乘,多被加工成精製毒品海洛因,「東南亞海洛因」(SEAHEROIN) 當前已成為高質量海洛因的專用名詞,銷往世界各地。
在泰國境內的「金三角」地區,居住著祖祖輩輩擅長種植罌粟的苗族、瑤族和僳僳族。種植罌粟是他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和發財致富的一條捷徑。因此,從事種植罌粟的人越來越多,毒品產量也越來越大。
緬甸是「金三角」地區罌粟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多的國家。這里居住的主要是緬甸的少數民族,世代靠種罌粟維持生計。為了與政府對抗,保護自己的鴉片種植業,當地居民把自己武裝起來。在這些武裝中,規模最大的是前緬泰邊境的坤薩(一譯坤沙)集團。他們有著一支實力強大、受過軍事訓練的近3000人的武裝部隊。這支部隊身著軍裝,配備精良武器,富有作戰經驗。
20世紀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前幾年,由於緬、泰兩國軍隊加緊了對坤薩集團的進攻,摧毀了一批罌粟種植場,同時聯合國控制濫用毒品基金會又撥出專款,在「金三角」地區推行穀物取代和咖啡取代罌粟種植政策。在一段時間內曾取得成效,罌粟產量大幅度下降,使中亞地區的「金新月」曾一度取代金三角而成為世界最大的鴉片生產基地。然而,自1986年以來,「金三角」的罌粟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起來,產量急劇增加,大大超過歷史最高紀錄,再次成為世界頭號鴉片生產基地。
每年經「金三角」地區販運的海洛因佔世界總量的60%~70%,而該地區海洛因的年生產能力能滿足全球海洛因消費量兩年的需要。1996年1月,坤薩領導的武裝向政府投降。但這一地區毒品生產並未停止,仍是僅次於「金新月」的世界第二大鴉片產區。
罌粟並非金三角地區的原生植物,金三角地區的毒品問題與這個地區的政治和國際關系的不斷變化息息相關,正是由內外政治勢力的影響,才導致鴉片經濟的不斷強化和發展,最終成為了世界最主要的毒品帝國之一。 金三角地區的毒品問題的日益嚴重。從歷史、地域、毒品數量和毒品質量的發展上看,我們可以交將金三角地區的毒品發展簡單地分為幾個階段:殖民時代(以1954年奠邊府戰役的結束為標志),國民黨殘部時代(大至為1950年代10年時間),越南戰爭時代(跨越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70年代近20年的時間)、坤沙時代(1980年代前後10多年時間)、坤沙後時代(坤沙投降到現在):從鴉片主產地域的變化看則是:寮國時代、泰緬邊境時代、緬北邊境時代;從數量上看是毒品的種植面積和鴉片的產量的跳躍式的增加;從質量上看則是毒品種類的不斷發展,經歷了由傳統的「鴉片王國」過渡到「海洛因王國」和「冰毒王國」的轉變。
第8軍在湖南戰敗之後,李彌退往台灣,將手下的將士丟下不管,一個人跑了。其中,93師一路敗退南下,從廣西,逐漸退到了緬甸和泰國、寮國的交界處,才安頓下來。
在敗退途中,曾經有一個士兵因為實在是飢餓難忍,跑到旁邊的莊稼地里,偷摘了農民的紅薯,被連長當場槍斃。——誰說國民黨軍隊都是沒有軍紀的?正規軍一樣也是很嚴格的。整整半年的時間里,第8軍93師居無定所,顛沛流離。在50年的除夕之夜,終於逃出了共軍的追殺,進入了緬甸的領土。在逃跑中,93師和另外一個團、一個師的殘部,將不願意投降共軍的7千名士兵和家屬帶到了異國的土地上。
但是,緬甸政府不想接納他們,於是戰爭開始了。雖然國軍將士在內戰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但對付緬甸政府軍,還是綽綽有餘的。三下五處二,將緬甸軍打的落花流水。終於在金三角站穩了腳跟。緬甸政府於是向聯合國投訴,這是後話了。李彌一看自己的殘兵居然在金三角站住了腳跟,並且打贏了緬甸政府軍,馬上跑出來說——我的軍隊在中國邊界取得了勝利,這里是反攻大陸的基礎,然後四處找外援。可是,93師的弟兄們早已經不想再打了,長年的征戰,使得國軍官兵只想早點回到台灣,但是李彌堅決不答應。李彌想在蔣介石那裡要資本,留駐雲南的第8軍殘部正好證明自己的作用。休整了一年之後,李彌要求93師**團團長反攻大陸。開始,國軍攻勢迅猛,連奪4個縣城。但後來在3個解放軍師的包圍下,終於落敗,再次退回緬甸。此時的緬甸軍已經和印度達成了協議,決定由印度出兵協助緬甸軍趕走國民黨殘兵。這是一場惡戰,國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也是慘勝。國民黨殘兵以不足萬余之力,硬是打敗了印緬聯軍。徹底在中緬邊界站住了,後來聯合國決議,國民黨余部撤往台灣,李彌要求將老弱病殘撤走,主力留下。但也再沒有力量可以反攻大陸了,他們想回大陸,但政府不答應。就這樣,在金三角有了一隻沒有祖國的軍隊……後來,為了生存,開始種植鴉片。這么多年來,他們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
滇緬邊區的第一次反攻大陸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其影響力是很大的!李彌在台北更是興奮不已,說——以自己殘兵不足3000餘眾,在一周內連克4縣,說明了「雲南反共復國軍」的戰力是強大的,雲雲。話也有道理,國軍打了共軍一個措手不及,後來緊急調派3個師數萬人,才擺平。此後在昆明成立軍區和建設軍校,也和當初的繳匪有很大關系。
50年代末,共軍和緬甸政府達成協議,暗地出兵滇緬邊區,剿滅蔣匪,但是,此次出兵不是很順利。1、國軍已經在滇緬邊區經營多年,又熟悉地形地況;2、共軍出國作戰,氣候地理不明,補給不足因此,此次進剿成了追擊作戰,共軍一撤,人家又回來了後來,李彌將老弱病殘的約3300名將士撤回台灣,但還是留下了約2500名將士作為反攻大陸的主力基礎。基本是以兩個團的編制,師部人員撤離了。
60年代以後GCD已經徹底在中國大陸站穩了腳跟,但隨著1965年國民黨又一次的返攻大陸的狂潮的臨近,李彌再次要求滇緬邊區的國軍將士積極准備二次反攻大陸,但是留守滇緬邊區的國軍將士很清楚自己的實力,能老老實實呆著就不錯了,誰非要出去找死?於是,將士抗命,此事終於不了了之。
60年代,中國開始向周邊地區進行共產主義輸出,緬甸、寮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都先後爆發了共產主義革命運動。緬共和政府軍開始了連綿不斷的戰爭插說一段——現在緬甸的名人——昂山素姬的父親就是堅決反共的。這時候,93師的國軍將士為了獲得緬甸政府的居留承認,又不得不再次和緬共進行戰爭。後來,緬共無法取得勝利,國軍將士也傷亡慘重,最可怕的是,根本沒有補給(自從李彌按照聯合國撤兵之後,93師經泰國的補給線也被凍結了。)所以,剩下的兵員越來越少了,在滇、泰、緬邊區,形成了大大小小幾十個武裝,緬甸政府是徹底的沒有辦法了,就想通過收編國軍老兵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戰力,但是93師的將士不願放棄自己的祖國,不想加入緬甸籍。
後來,連年的戰亂,沒有補給,國軍和緬共還有支緬分隊的共軍將士開始集體在金三角地區種植鴉片,形成了現在世界最大的毒品生產加工基地!種植鴉片籌集軍費的做法,在中國很流行。進入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中美蜜月時期,留守滇緬邊區的93師的老兵大多已經成為花甲之年了。他們向祖國提出,希望回到自己的祖國,畢竟50年前的那場戰爭,已經成為過去了……但是,不知道處於什麼原因,大陸政府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他們只有再次轉而請求留居緬甸,但緬甸以上次你們拒絕為由拒絕了他們的申請。
終於,留守滇緬邊區近40年的93師官兵,成了一隻沒有祖國的軍隊……
他們畢竟都是炎黃子孫,他們每年還在過著春節、端午、中秋,唱著中國的民歌,講著中國的語言……
在異國他鄉,為了生存不得不和緬甸政府軍開戰、和印緬聯軍開戰、為了某人的私利反攻大陸、他們和黑幫開戰、他們和緬共開戰……
40年了,他們為了生存,進行著不懈的戰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堅韌和堅忍……
從「小販」到「大王」的坤沙
在羅興漢與緬甸政府周旋時,另一個更大的武裝毒品生產販運組織——坤沙集團早就在孕育之中了。
如果把羅興漢稱為」金三角」「鴉片王國」一世的話,那麼坤沙則是當之無愧的「鴉片王國」二世了。因為當羅興漢在「金三角」地區叱吒風雲的時候,坤沙還是一個不出名的「小販」。
坤沙(Khun Sa),1933年出生於緬甸撣邦萊莫山弄掌大寨。 屬有中國血統的緬甸撣族。
坤沙有三個名字,中文名字叫「張奇夫」(一說「張啟福」),緬甸名字為「關約」,「坤沙」則是泰國名字。坤沙從小未讀過書,幼年時失去了母親,生活在一個破裂的家庭中。後來由其父親的一個名叫崑山的親戚撫養成人。50年代初,坤沙曾一度混跡於流竄撣幫的國民黨殘部中,學會了一些軍事常識和技術。後來,他拉了一支專門護送毒品的小小販毒武裝。1962年,坤沙向緬甸政府宣誓效忠,被任命為「弄亮地區民眾自衛隊指揮官」,坤沙得到此合法身份,簡直如魚得水。他一方面在自己的控制區大力發展罌粟種植,並設關建卡,徵收毒品過境稅,建立嗎啡和海洛因提煉廠,直接生產和銷售毒品,另一方面他擊敗和收編各地小股販毒武裝,擴大自己的勢力。逐漸地成為「金三角」最大的毒販,他控制了「金三角」70%的毒品生產和大部分販運業務,因此,他曾洋洋得意地自稱為「鴉片大王」。
此外,坤沙在緬甸和泰國均擁有土地。房屋和其他產業,又委託其親人在泰國的曼谷、清邁和夜豐頌等地為他化名經營珠寶商店。在他的好幾名大小老婆中,據說有一名是緬甸曼德勒的擁有捕漁船隊的女富翁。坤沙的兒子和女兒都有送到美、英和澳大利亞求學的。
坤沙曾和國民黨當局及在緬甸、泰國的特務機關。「外交機構」等有過勾結。為此,1969年,台灣當局曾委託坤沙為「華僑協會聯合會第四屆執行委員會參事」(一說「委員」)。以此拉攏坤沙為台灣當局的「反攻大陸」和破壞活動效勞。而坤沙也同台灣當局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以求抬高身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