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軍佔領了緬甸哪些地方
❶ 內戰戰敗後的國民黨軍入緬甸後的歷史
1951年6月至7月,根據李彌部的動向,人民解放軍雲南軍區先後集中7個團和4個團的兵力,對越境入竄的國民黨軍數幹人實施圍剿,在耿馬、西盟、孟連、滄源、瀾滄等縣殲其700餘人,余部又逃往國外。
1953年1月,在台灣國民黨當局支持下,逃緬國民黨軍實力曾發展到1.85萬人,編為1個總部、1個指揮所、3個軍區、4個師及16個縱隊,並改番號為「東南亞自由人民反共聯軍」。
11月以後,李彌總部及第8軍、第26軍部分兵力共5400餘人撤往台灣。在中國政府和軍隊的強大政治攻勢下,留緬國民黨軍殘部3000餘人回國投誠。至1957年6月,逃緬國民黨軍僅剩3800餘人,而且內部混亂,對雲南邊境的武裝竄擾有所收斂。
1958年8月,逃緬國民黨軍500餘人竄至滇南孟連縣至勐臘縣附近,進行小股襲擾。解放軍昆明軍區從5個公安邊防團各抽調一部進行堵擊圍殲,給予其沉重打擊。1959年5月,雲南邊防部隊針對逃緬國民黨軍小股入竄的特點,制定和修改反竄擾作戰方案,組織小分隊分地區游擊作戰,粉碎了逃緬國民黨軍數十次竄擾。
1960年7月,台灣當局給逃緬國民黨軍空運大批武器裝備,其實力擴增至9400餘人,又加緊了入境竄擾活動。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解放軍昆明軍區集中5個團又1個營的兵力,進行了兩次勘界警衛作戰,殲國民黨軍740餘人。
此後,逃緬國民黨軍對雲南潞西、鎮康、孟連等邊境地區進行了8次小股竄擾,遭到雲南邊防部隊的沉重打擊。到1966年9月,逃緬國民黨軍撤往泰緬邊境地區,停止了對雲南的武裝竄擾活動。
1950年至1966年,雲南邊防部隊對逃緬國民黨軍和國民黨武裝特務進行大小戰斗1302次,殲其29800餘人,其中俘虜7600餘人,迫降16000餘人。
(1)國民軍佔領了緬甸哪些地方擴展閱讀
國共內戰中,國民黨軍雖有巨大的優勢,最終是還被解放軍打敗,逃到了台灣。那時候,除了一些沿海小島還有部分國軍殘余部隊,大陸上幾乎是看不到國軍的影子了。不過,在雲貴川地區國民黨還留有一小部分殘余部隊,他們沒有來得及撤退,在無可奈何下只能逃到了緬甸。
這些國軍殘部逐漸在緬甸境內集合,很快就組成一支三萬多人的武裝部隊,還有個番號國民黨93師。蔣介石雖然敗走台灣,但他不甘心就這樣失敗,從來沒放棄過反攻回大陸的念頭。這樣說來,遠在緬甸的93師將會成為國軍之後的重要力量。蔣介石甚至還將他們編入正規軍,和其他部隊一樣給他們發放糧食軍餉。
雖然國共內戰中,國軍被解放軍打得很慘,但他們到了緬甸,和緬甸軍隊的實力比起來還是厲害不少的。緬甸軍隊每次討伐93師都要反過來被93師教訓一頓,緬甸肯定是很不服氣,就告到了聯合國。對於這件事,蔣介石也不能給出合理的說法,只能想辦法把這支部隊運回台灣。
不過在93師中很多士兵並不願意去台灣,他們中很多都是雲南人,這么多年來一直夢想著重回家鄉。出現這種情況蔣介石也沒辦法,只能把願意走的帶回台灣,不想走的就丟在當地,並且斷絕往來。
雖然留在緬甸的國軍一下子少了很多,只剩下2000人,緬甸軍隊還是打不過。不過,這支部隊沒了供給,吃飯都成問題。所以他們就做起了毒品生意,成了金三角地區很有名的毒品武裝部隊。緬甸和泰國的部隊來來回回打了很多次都是大敗而歸,泰國政府沒辦法只能主動找他們談判。
❷ 求緬甸遠征軍的歷史資料
緬甸遠征軍
1941年12月8日,日軍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分兵進犯東南亞各國。12月15日,日軍佔領了緬甸最南端的城鎮高東等地和三個機場。12月23日至25日,日軍轟炸仰光,緬甸形勢岌岌可危。英國為了挽救其在緬甸的危機,於12月25日與中國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在美、英兩國的建議下,於1942年1月2日成立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部,該戰區包括中國、越南、泰國和緬甸,由蔣介石任總司令,美國將軍史迪威任參謀長。從此,中國人民和東南亞各國人民組成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1942年1月初,氣焰囂張的10萬日軍分三路入侵緬甸。緬甸戰場上打響了大規模的保衛戰。為了援助緬甸的反法西斯戰爭,同時也為了保衛滇緬公路,從2月16日起,我國派遣10萬遠征軍奔赴緬甸。遠征軍由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組成,軍長分別是杜聿民、甘麗初、張軫。3月1日,滇緬公路上車輪滾滾,空中有盟軍的飛機護航,在遮放集結的遠征軍乘上英軍的紅頭大卡車,直奔國門畹町而去。這是我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唯一一次派遣軍隊出國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後第一次援助他國作戰。這次出兵,受到了緬甸人民的熱烈歡迎。
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後,戰局已十分危急。為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遠征軍立即組織了東瓜戰役,集中7個師的兵力,將敵五十五師圍困在仰光北面的東瓜。3月19日戰役打響。遠征軍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採用「深築高坑、坑道串通、廣設埋伏、近距殺傷、利用夜間、短促突擊」的戰術,激戰12天,消滅敵人5000多人,俘敵400多人。這就是有名的「東瓜大捷」。六十六軍於4月上旬入緬。16日,在仁安羌北面的英軍第一師及戰車營已被日軍包圍了兩晝夜,他們糧盡彈缺,水源斷絕,一再告急。六十六軍新38師副師長齊學啟少將率部奉命救援。經過3天苦戰,擊潰了日軍主力,日軍丟下1200多具屍體狼狽退出陣地。是役,遠征軍克復了仁安羌油田,救出友軍7000多人,取得了入緬作戰之後的第二次大捷——仁安羌大捷。大捷後,齊學啟將軍因公與師部失去聯系,與本師負傷官兵18人向深山覓路西進,追趕師部。在離荷馬林20英里處遭日寇騎兵追擊,在機槍掃射之下,16人壯烈犧牲,1人落水逃生,齊將軍頭部中三彈、身中四彈,倒卧血泊中昏迷過去。他蘇醒後,方知重傷被俘,被關在仰光中央監獄俘虜營。1944年5月,汪偽政權派陸軍部長葉蓬赴仰光勸降,遭齊將軍嚴辭拒絕。1945年3月7日,齊將軍在獄中被漢奸行刺,於13日去世。馮玉祥將軍曾在詩中贊頌齊將軍:「還有將軍齊啟學,寧死不屈世驚嘆……壯烈足稱中華魂,光輝史冊萬萬年。」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以輝煌的戰績開始,一度扼制了日軍的猖狂進攻,對整個戰局起到了積極的配合作用。特別是東瓜保衛戰、仁安羌解圍戰和棠吉攻擊戰的勝利,為中國軍隊打出了軍威和國威,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響。
然而,事與願違,因盟軍指揮失策,協作不力,加之日軍於1942年4月28日偷襲臘戍成功,切斷了我方後路,16萬盟軍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就由主動陷入被動,並上演了一出震撼世界的大悲劇——兵敗「野人山」(克欽山)。在這場災難性的國際大撤退中,中國遠征軍除了第90師、第96師、第200師、新28師、新29師的殘余部隊得以撤退回國外,歸路被截斷的其他幾個師只好於5月15日通過胡康河谷的原始森林撤往印度,其中新編38師跟隨英軍撤入印度利多,保住了隊伍。北撤的遠征軍殘部進入克欽山,彈盡糧絕,飢寒交迫,在縱橫千里、地老天荒的原始熱帶叢林中艱難跋涉,與野獸和熱帶傳染病進行殊死的拚鬥……這片地球上的黑三角,竟吞噬了無數遠征軍官兵!一個半月前出征時浩浩盪盪的10萬之眾,僅殘剩4萬多人,那6萬人多數不是在戰斗中死傷,而是在潰敗中被俘虜、被炸死、被餓死和被傳染病奪去生命。於是,緬甸全境淪陷。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會晤,決定在中印緬戰場反攻日軍,奪回滇緬公路這條國際供給線,並重組遠征軍戰區,由陳誠任司令長官(不久衛立煌接任),節制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14個師,總兵力達16萬餘人。中國駐印軍6萬人,也已早有準備,於同年10月從印度阿薩姆省出發,反攻緬北日軍,形成了三麵包圍日軍的有利態勢。12月,中國駐印軍在於邦打響了反攻緬北戰役的第一仗。1944年3月,肅清了胡康河谷之敵,並攻入勐拱城,直逼緬北重鎮密支那。與此同時,滇西遠征軍於年初強渡怒江天險,進入高黎貢山地區,與駐印軍對敵形成東西夾擊的態勢。8月底,中美盟軍以傷亡5000多人的慘重代價,奪取密支那,挫敗了曾經在中國發動蘆溝橋事變的日軍「常勝師團」——第五十六師團。10月中旬,中美盟軍南攻八莫,12月收復南坎。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與滇西遠征軍在中緬邊境的芒友會師。至此,緬北戰役取得了勝利,接著揮師南下光復臘戍,重新開通了滇緬公路。
根據戰後盟軍公布的檔案材料,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兵員為10萬人,傷亡總數達6.1萬人,其中5萬人是在撤退途中自行死亡或者失蹤的。盟軍傷亡及被俘約1.5萬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為中緬關系史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新篇章,患難與共的中緬兩國人民,將永遠珍惜這經過戰火考驗的「胞波」友誼。
❸ 果敢地區是不是全讓緬甸政府軍佔領了
緬甸政府軍在28日突襲緬甸聯邦撣邦北部第一特區即果敢地區,迅速佔領首府老街,迫使果敢特區主席彭家聲率800餘人在中緬邊境一帶的山區打游擊,緬甸政府軍和同盟軍叛匪(原果敢特區副主席白所成部)與同盟軍激戰 引發難民潮。有3發炮彈打入中國境內。約30日左右緬甸政府軍與同盟軍方面的代表達成協議,政府軍撤出果敢地區,果敢由地區行政委員會管理 但據緬甸官方電台妙瓦底電台報道區委會在中央政府領導下工作,至於彭家生領導的特區政府是否完全控制果敢還不得而知
❹ 國民革命軍第5軍第200師的鏖戰緬甸
1942年5軍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赴緬甸作戰(1939年11月,日軍攻佔南寧,切斷了桂越公路,次年6月,又切斷了滇越公路。這樣,滇緬路就成為中國西南大後方唯一的國際交通命脈),保衛滇緬路,在著名的同古保衛戰中,200師孤軍與數倍於己之敵作戰(日軍55、56兩個師團4萬多人),擊斃日寇5000餘人(未考),在同古堅守12天,同時,該師成功掩護友軍英緬軍第1師一部逃出日軍包圍圈。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後200師收復棠吉,但是因上級指揮失誤,遠征軍被迫撤退回國(途中200師被日軍伏擊,戴安瀾負傷不治,壯烈犧牲),6月中旬,該師殘部歷盡艱難終於抵達雲南永平(第200師入緬之役損失5000餘人)。該師在遭受昆侖關、緬甸兩次重創後,骨幹大量損失,此後該師移駐昆明近郊——馬街,開始了長期編練,部隊官兵擴編至12000餘人。
凱旋歸國
1945年1月中旬,該師以奇襲的方式攻佔日軍重要據點回龍山。隨後該師配合友軍收復象鼻山、腰子山、冷山等日軍據點。畹町為友軍第2軍收復後該師回駐昆明市郊。3月,該師換裝美械。師長高吉人升任第5軍副軍長,以第49師師長羅友倫繼任師長。4月,師長羅友倫調任第207師師長,以美國戰車學校畢業生廖慷繼任師長。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該師移駐羅次。9月,昆明防守司令杜聿明奉命以武力解決龍雲所部,該師即在駐地以宴請滇軍炮兵團為名,命臨時受該師節制的第96師287團將該炮兵團繳械。第600團團長董瀚因空難殉職。10月杜聿明調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該師抽調第598團作為司令長官部特務團脫離建制。該師另抽調所屬第599團、第600團各一部作為基幹新編第598團。
1946年3月,第5軍各部開赴武漢,該師被留駐雲南開遠,負責滇南地區的守備任務,暫由昆明防守司令部節制。12月,該師北開武漢,歸還第5軍建制,負責清豐至濮陽之間公路沿線的護路任務。
❺ 二戰中緬甸首都仰光是怎麼解放的
日軍從仰光撤出,英軍在5月2日,不戰而下仰光
1945年1月至4月曼德勒戰役。3月3日英軍佔領米鐵拉(Meiktila)。3月19日,日軍棄守曼德拉。3月27日,仰山指揮的1.1萬緬甸國民軍反正,轉入盟軍陣營。
[4月23日,緬甸方面軍司令官木村兵太郎放棄指揮,從仰光撤往毛淡棉。 5月2日英軍佔領仰光
❻ 哪個國家侵略了緬甸
歷史上緬甸曾經很強,曾長期統治暹羅(泰國)。
明末清初時,清軍為了追擊明永曆帝,曾攻入緬甸,緬甸被迫交出朱由榔。
清乾隆時,清軍再一次入侵緬甸,重創緬甸,此次戰事曾被弘歷得意地算為其「十全武功」中的一件。
進入近代,英國在佔領印度後不斷蠶食入侵緬甸,最終緬甸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被並入英屬印度。
1942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從南部和泰國入侵緬甸,擊敗了英印軍隊和入緬作戰的10萬國民黨遠征軍,佔領緬甸。
二戰後,緬甸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而獨立。1950年年初,在雲南戰敗的國民黨殘軍約3萬人逃入緬甸,擊敗緬軍,長期割據中緬邊境和泰老緬三國交界的金三角地區。後來解放軍應緬甸政府請求,發動勘界戰役,入緬作戰,擊潰國民黨殘軍主力,緬甸也向聯合國控訴,台灣被迫出面,由美國派遣飛機將大部殘軍接運回台灣,剩餘的殘軍遂變為職業販毒武裝,直到80年代,才向泰國投降。
現在印度在鎮壓其阿薩姆邦等東北部地區的少數民族分離武裝時,經常越界進入緬甸境內,為此時而和緬甸有小規模沖突。
❼ 1949年後進入緬甸境內的中華民國國軍部隊的經歷是怎樣的
緬甸政府不想接納他們,於是戰爭開始了。雖然國民黨軍李彌殘部在內戰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但對付緬甸政府軍還是綽綽有餘的,終於在金三角站穩了腳跟。緬甸政府於是向聯合國投訴,這是後話了。李彌一看自己的殘兵居然在金三角站住了腳跟,並且打贏了緬甸政府軍,馬上跑出來說,我的軍隊在中國邊界取得了勝利,這里是反攻大陸的基礎,然後四處找外援。可是,93師的弟兄們早已經不想再打了,長年的征戰,使得國民黨軍殘部只想早點回到台灣,但是李彌堅決不答應。李彌想在蔣介石那裡要資本,留駐雲南的第8軍殘部正好證明自己的作用。休整了一年之後,李彌要求93師**團團長反攻大陸。開始,93師攻勢迅猛,連奪4個縣城。但後來在3個解放軍師的包圍下,終於落敗,再次退回緬甸。此時的緬甸軍已經和印度達成了協議,決定由印度出兵協助緬甸軍趕走國民黨殘兵。這是一場惡戰,國民黨軍殘部雖然取勝,但也是慘勝。後聯合國決議,國民黨殘軍余部撤往台灣,李彌要求將老弱病殘撤走,主力留下。但也再沒有力量可以反攻大陸了,他們想回大陸,但政府不答應。就這樣,在金三角有了一支沒有國籍的軍隊……後來,為了生存,開始種植鴉片。這么多年來,他們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
所謂「滇緬邊區」的第一次反攻大陸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李彌在台北卻興奮不已,說以自己殘兵不足3000餘眾,在一周內連克4縣,說明了「雲南反共復國軍」的戰力是強大的,雲雲。1950年代末,解放軍和緬甸政府達成協議,暗地出兵滇緬邊區,剿滅蔣匪,但此次出兵不是很順利。1、國民黨殘部已在滇緬邊境經營多年,又熟悉地形地況;2、解放軍出國作戰,氣候地理不明,補給不足。後來,李彌將老弱病殘的3300人撤回台灣,但留下了約2500人,企圖作為反攻大陸的主力基礎。基本是以兩個團的編制,師部人員撤離了。
1960年代以後共產黨已徹底在大陸站穩腳跟,但隨著1965年國民黨又一次的返攻大陸狂潮的臨近,李彌再次要求滇緬邊境國民黨軍殘部積極准備二次反攻大陸,但國民黨軍殘部清楚自己的實力,能老老實實呆著就不錯了,誰非要出去找死?於是,將士抗命,此事終於不了了之。
1960年代,中國開始向周邊地區進行共產主義輸出,緬甸、寮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都先後爆發了共產主義革命運動。緬共和政府軍開始了連綿不斷的戰爭。現在緬甸的名人——昂山素姬的父親就是堅決反共、為當年的日本法西斯帶路的緬奸。這時候,93師殘部為獲得緬甸政府的居留承認,又不得不再次和緬共進行戰爭。後來,緬共無法取得勝利,93師殘部也傷亡慘重,最可怕的是根本沒有補給(自從李彌按照聯合國撤兵之後,93師經泰國的補給線也被凍結了。)所以,剩下的兵員越來越少了,在滇、泰、緬邊區,形成了大大小小幾十個武裝,緬甸政府是徹底的沒有辦法了,就想通過收編93師殘部提高自己的戰力,但是93師殘部不願放棄自己的祖國,拒絕加入緬甸籍。
後來,連年的戰亂,沒有補給,93師殘部開始集體在金三角地區種植鴉片,形成了現在世界最大的毒品生產加工基地!進入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中美蜜月時期,93師殘部大多已經花甲之年。他們向中國政府提出,希望回國。但中國政府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他們只有再次轉而請求留居緬甸,但緬甸以上次你們拒絕為由拒絕了他們的申請。
終於,敗逃滇緬邊境近40年的93師殘部,成了一支群龍無首的軍隊。
在異國他鄉,為了生存不得不和緬甸政府軍開戰、和印緬聯軍開展、為了某人的私利反攻大陸、他們和黑幫開戰、他們和緬共開戰。
1992年,占據金三角的前國民黨殘軍余部,終於向泰國政府交出了全部作戰武器。這一條新聞,占據了當天世界各大傳媒的顯著位置。至此,這個由李國輝兵敗大陸潰逃到金三角地區、由蔣介石派國民黨中將司令李彌指揮的、曾「反攻雲南」、並佔領四個邊境縣城、創造了所謂金三角神話的國民黨殘軍,終於正式解體
❽ 緬甸有中國國軍部落嗎
成批聚居的肯定沒有了。比較集中的都在泰國北部。
1960-1961年解放軍會同緬軍對緬北地區的原國民黨殘軍發起了聯合勘界警衛作戰行動,對國民黨軍控制的金三角地區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掃盪。緬甸從解放軍手裡得到元被國民黨軍控制的30萬人口,面積為3萬平方公里的地區。
為了躲避解放軍,國民黨殘軍從牢牢控制達10年的緬北退往寮國和泰北地區。後來在泰國充當僱傭軍的條件下,元國民黨軍成建制地在泰國北部山區聚居,取得了泰國的山民證。最有名的就是限制已經成為旅遊景點的泰國清萊府美斯樂村。
❾ 水呢給我介紹一下緬甸獨立戰爭的詳細經過,謝謝
伊洛瓦底江飲恨在英國鐵蹄下
緬甸是中南半島上最大的國家,位於中印兩國之間,是連接南亞與東南亞的紐帶,
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16世紀初葉至17世紀70年代,緬甸就成為歐洲殖民者爭奪的目
標。
18世紀中葉,英國取得對印度的控制權後,即覬覦緬甸,多次派人前往緬甸談判,
企圖迫使緬甸與其簽訂不平等條約,並以此為名進行偵察活動,積極為其對緬甸殖民擴
張做准備。19世紀初,英國逐步在印度站穩腳跟,為了打通印度與馬來半島英屬殖民地
的聯系,並打開從西南入侵中國的門戶,進一步擴大其對亞洲國家的殖民侵略,便把侵
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了緬甸。在1824年至1885年的60多年時間里,英國殖民統治者連續對
緬甸發動了三次侵略戰爭,最終侵佔緬甸全境,使緬甸淪為英屬殖民地。
第一次英緬戰爭發生於1824—1826年。英國殖民者在多次誘迫緬甸締結不平等條約
失敗後,即不斷在阿拉干、曼尼普爾、卡恰爾和阿薩姆等地區挑起事端,惡化邊境形勢,
為其發動侵略戰爭製造口實。1824年3月5日,英印殖民當局以緬甸出兵卡恰爾,進攻有
爭議的內夫河口刷浦黎島英守軍,威脅了英屬印度的安全為借口,對緬甸發動了第一次
侵略戰爭。
入侵英軍分為三路:第一路沿布拉馬普特拉河進入北方的阿薩姆地區,第二路進攻
西南部的阿拉乾地區,第三路從海上進攻緬甸南部。戰爭首先在阿薩姆打響,英軍在遭
到緬軍頑強抵抗,付出沉重代價後,於1825年1月攻佔阿薩姆首府。而在阿拉干方向,
緬軍在班都拉將軍的指揮下,於1824年5月初,渡過內夫河,主動出擊,一舉攻下英印
吉大港地區重鎮拉特納帕蘭和拉木。英國殖民當局極為震驚,唯恐緬軍乘勝進攻吉大港,
急忙調兵增援。但由於5月間從海上進攻緬甸的英軍攻佔了仰光,緬軍主力奉命回師南
下,阿拉干戰場形勢轉而對英軍有利,英軍轉守為攻,於1825年3月攻佔阿拉干首府,
隨後控制了阿拉干全境。從海上進攻伊洛瓦底江流域是這次戰爭英軍主要作戰方向。
1824年5月9日,英軍一支由66艘戰艦、1.1萬人組成的龐大艦隊從安達曼群島駛向緬甸
南部沿海,乘緬軍主力尚在西部邊境地區,南部沿海兵力空虛之機,在仰光登陸,攻佔
了仰光、勃古等海岸城市,從南面直接威脅緬甸中心地區。緬甸政府急調部隊據守仰光
以北陣地,並召班都拉率軍回師南線。11月,緬軍6萬多人冒大雨和酷熱,翻山越嶺,
趕回仰光前線。12月1日,班都拉率部向駐守仰光的英軍發起總攻,但由於雙方武器裝
備差距太大,緬軍最好的武器也只是18世紀的滑膛槍。英軍以逸待勞,緬軍長途跋涉,
疲憊不堪,又加之英軍增援部隊陸續到達。因此,緬軍幾次進攻失利,傷亡慘重,被迫
退守仰光西北掘壕固守。
1825年3月,英軍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對班都拉勸降不成,即對緬軍陣地發起猛攻。
班都拉將軍親臨前線指揮作戰,不幸中彈身亡,緬軍陷入混亂,英軍趁機攻佔了緬軍陣
地。4月3日,英軍又占卑謬,因進入雨季,不敢繼續北上。班都拉之死和英軍不斷入侵
緬甸腹地,動搖了緬甸統治者的抗英決心,緬王接受議和派建議,於9月派人與英方談
判。英方提出的割地、賠款等苛刻條件引起緬方義憤。10月,緬政府重新組織1萬多人
的部隊,向卑謬的英軍發起反攻。緬軍雖給敵以有力打擊,但英軍大批援軍趕到後,反
攻仍遭失敗。
1826年2月,英軍長驅直入,佔領蒲甘,逼近緬甸首都,緬甸政府被迫接受英方提
出的談判條件,於2月24日與英殖民者締結了和約。至此長達兩年之久的第一次英緬戰
爭結束。根據條約,緬方割讓阿拉乾和丹那沙林兩地給英方,賠款100萬英鎊。戰爭給
緬甸各族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使獨立的緬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英國殖民當局
雖然取得了進一步入侵緬甸的橋頭堡,但在緬甸人民的頑強抗擊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
價,侵緬英軍4萬多人,約有1.5萬人葬身戰場,消耗戰費1300萬英鎊。
第二次英緬戰爭起於1852年。英殖民當局在取得第一次英緬戰爭勝利後,侵略野心
惡性膨脹,不但不滿足於割地賠款,還想獲得更多的政治、經濟利益。在與緬甸進行多
次締結商約的談判未果後,以緬甸整治仰光港口,懲處英商違法犯罪活動「虐待英商」
為借口,派分艦隊進至緬甸沿海地區,掠走緬甸商船,殺害緬方船員,炮擊岸防工事,
進行海上封鎖。同時,還向緬甸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挾緬方作出更大讓步。緬方拒絕
了英方無理要求,英國將領戈德溫遂於4月初率2萬餘人從丹那沙林向緬甸發起進攻。此
次緬甸政府沒有像第一次英緬戰爭那樣組織積極抵抗,英軍僅用了8個月就侵佔了下緬
甸地區。不堪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緬甸各族人民展開了長期頑強的斗爭,英殖民當局用
了5年時間才控制了這一地區。1862年,英國殖民者把阿拉干、丹那沙林和勃固三個地
區合並組成「英屬緬甸」,加強了對下緬甸的殖民統治。
1885年英殖民者又發動了第三次英緬戰爭。19世紀中葉,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
始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帝國主義列強為擴大商品市場,掠奪原料產地,竭
盡全力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英殖民者為將緬甸劃入自己的勢力范圍,防止別國插手,
於1885年10月22日,借口緬甸政府對英資孟買緬甸貿易公司販運柚木偷稅漏稅活動處以
罰款,是迫害英國商人,向緬甸政府發出最後通牒。11月9日,緬甸政府部分答應了英
方要求。盡管如此,早已准備好的英軍還是發動了第三次英緬戰爭。11月14日,裝備精
良的英軍1萬多人,沿伊洛瓦底江向曼德勒方向發起進攻。由於緬甸政府沒有必要的思
想和軍事准備,英軍未遇多大抵抗,僅用了14天就佔領了曼德勒。1886年1月1日,上緬
甸被宣布為英屬殖民地。英國殖民者的強盜行徑激起了緬甸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各地
抗英斗爭此起彼伏,聲勢浩大,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英軍佔領曼德勒以後,增兵4萬
人,耗費大量軍費,花了10年時間,才把各地的抗英斗爭鎮壓下去。中國人民曾協助緬
甸人民抗擊英國侵略者。第三次英緬戰爭中,雲南地方官曾派騰越都司李文秀到緬甸了
解戰況。後來李文秀率部500餘人去緬甸參加抗英斗爭,最後戰死疆場。
英緬戰爭對緬甸的社會歷史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斷了緬甸封建專制王朝獨立
發展的進程,使緬甸從一個獨立的國家淪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為英國大量掠奪緬甸資
源,擴大殖民侵略,打開了通路。縱觀3次英緬戰爭,緬甸之所以失敗,固然有其是一
個落後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經濟、技術上都比不上英國殖民主義者等原因。但戰爭指
導上的失誤則是緬甸失敗的根本原因。
首先,緬甸統治階級內部缺乏堅持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決心和勇氣,未能組織有效的
抵抗。第一次英緬戰爭,緬甸政府尚能積極備戰,組織抗擊英軍入侵,雖然雙方武器裝
備差距很大,但在3個方向上均給英軍以重創,迫使敵進行了長達兩年之久的戰爭,付
出了慘痛代價才佔領了阿拉乾和丹那沙林地區。而這次戰爭的失利也在於,緬甸統治集
團內部對戰和問題始終未形成一致意見,總是幻想侵略者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
在英軍進攻的緊要關頭,主和派就佔了上風,使緬甸政府喪失繼續抵抗的信心,被迫簽
約求和。到了第二、三次英緬戰爭,緬甸政府表現得更為軟弱,既無必要的思想和軍事
准備,又無實際組織大規模抵抗的能力,以妥協苛且偷安。結果,英軍在兩次戰爭中分
別只用了8個月和14天就佔領了下緬甸和上緬甸。而戰後英軍用了10年的時間才平息了
各地抗英游擊戰爭,這也從反面說明了,如果各族人民規模浩大的抗英斗爭能有一個堅
強統一的領導,緬甸一定能夠打敗英國侵略者的。
其次,緬甸統治者在戰略上顧此失彼,缺乏統一運籌能力。第一次英緬戰爭中,英
軍以英屬印度為基地,在戰略上採取聲東擊西,先在阿薩姆挑起戰火,吸引緬軍主力於
西線,而後乘緬甸南線兵力空虛,利用海上優勢,以1萬多人在南部沿海登陸,輕而易
舉地拿下了仰光。此時,緬軍在西線集結了6萬多人的部隊,並在班都拉的率領下主動
出擊入侵之敵,一舉攻佔了吉大港地區的兩個重鎮,引起了敵極大恐慌。
這時緬甸政府如能以少量部隊在南線牽制英軍,阻敵北上,並指揮主力部隊乘勝向
吉大港、孟加拉方向進攻,必將扭轉被動局面。可緬甸統治者卻舍近求遠,急將主力調
回南線。6萬大軍冒大雨和酷熱,翻山越嶺,用了4個月時間,行程500多公里,趕到仰
光前線,對英軍發起總攻。而英軍則利用這段時間調整部署,增援仰光方向,以優勢武
器裝備,以逸待勞,很快就擊退了緬軍的進攻。此役,緬軍傷亡5000多人,英軍只損失
不到400人,使緬方在軍事上遭受嚴重挫折,已無力挽回敗局。
第三,緬甸統治者對英國殖民者的侵略企圖缺乏警惕和戒備。英殖民當局為擴大殖
民統治,總是以談判、經商、探險等和平手段為掩護,深入對方境內進行偵察、間諜活
動,為其發動侵略戰爭做准備。對此緬甸政府缺乏應有的防備,給了敵以可乘之機。如:
早在1795—1811年,英國就通過東印度公司6次派遣使者進入緬甸,一方面企圖誘迫緬
甸當局簽訂不平等條約,另一方面深入了解緬甸社會各方面情況,積極為英國對緬甸殖
民擴張出謀劃策;第一次英緬戰爭結束後,英印總督派往緬甸的大使,利用其可參加緬
王早朝的特權,暗中了解和掌握了緬甸統治集團內的大量情況,並借機組織間諜活動,
給英國當局進一步在緬甸擴張提供了重要情報;英印政府佔領下緬甸後,即加緊向上緬
甸滲透,英印駐緬甸總督親自率代表團到上緬甸訪問。他們在上緬甸逗留長達兩個月,
雖未達成任何協議,卻收集到了大量緬甸的政治、經濟、交通、資源、氣候等重要情報。
第三次英緬戰爭爆發後,英軍就拿著事先繪制的伊洛瓦底江沿岸緬軍要塞分布和地形圖
作戰,掌握了戰場主動。
❿ 中國解放戰爭後國民黨軍在緬甸的歷史及現狀
1949年末,國民黨第8軍在湖南戰敗之後,李彌退往台灣,將手下的將士丟下不管,一個人跑了。其中,93師一路敗退南下,從廣西,逐漸退到了緬甸和泰國、寮國的交界處,才安頓下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在敗退途中,曾經有一個士兵因為實在是飢餓難忍,跑到旁邊的莊稼地里,偷摘了農民的紅薯,被連長當場槍斃。——誰說國民黨軍隊都是沒有軍紀的?正規軍一樣也是很嚴格的。整整半年的時間里,第8軍93師居無定所,顛沛流離。在50年的除夕之夜,終於逃出了共軍的追殺,進入了緬甸的領土。在逃跑中,93師和另外一個團、一個師的殘部,將不願意投降共軍的7千名士兵和家屬帶到了異國的土地上。
但是,緬甸政府不想接納他們,於是戰爭開始了。雖然國軍將士在內戰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但對付緬甸政府軍,還是綽綽有餘的。三下五處二,將緬甸軍打的落花流水。終於在金三角站穩了腳跟。緬甸政府於是向聯合國投訴,這是後話了。李彌一看自己的殘兵居然在金三角站住了腳跟,並且打贏了緬甸政府軍,馬上跑出來說——我的軍隊在中國邊界取得了勝利,這里是反攻大陸的基礎,然後四處找外援。可是,93師的弟兄們早已經不想再打了,長年的征戰,使得國軍官兵只想早點回到台灣,但是李彌堅決不答應。李彌想在蔣介石那裡要資本,留駐雲南的第8軍殘部正好證明自己的作用。休整了一年之後,李彌要求93師**團團長反攻大陸。開始,國軍攻勢迅猛,連奪4個縣城。但後來在3個解放軍師的包圍下,終於落敗,再次退回緬甸。此時的緬甸軍已經和印度達成了協議,決定由印度出兵協助緬甸軍趕走國民黨殘兵。這是一場惡戰,國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也是慘勝。國民黨殘兵以不足萬余之力,硬是打敗了印緬聯軍。徹底在中緬邊界站住了,後來聯合國決議,國民黨余部撤往台灣,李彌要求將老弱病殘撤走,主力留下。但也再沒有力量可以反攻大陸了,他們想回大陸,但政府不答應。就這樣,在金三角有了一隻沒有祖國的軍隊……後來,為了生存,開始種植鴉片。這么多年來,他們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
滇緬邊區的第一次反攻大陸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其影響力是很大的!李彌在台北更是興奮不已,說——以自己殘兵不足3000餘眾,在一周內連克4縣,說明了「雲南反共復國軍」的戰力是強大的,雲雲。話也有道理,國軍打了共軍一個措手不及,後來緊急調派3個師數萬人,才擺平。此後在昆明成立軍區和建設軍校,也和當初的繳匪有很大關系。
50年代末,共軍和緬甸政府達成協議,暗地出兵滇緬邊區,剿滅蔣匪,但是,此次出兵不是很順利。1、國軍已經在滇緬邊區經營多年,又熟悉地形地況;2、共軍出國作戰,氣候地理不明,補給不足因此,此次進剿成了追擊作戰,共軍一撤,人家又回來了後來,李彌將老弱病殘的約3300名將士撤回台灣,但還是留下了約2500名將士作為反攻大陸的主力基礎。基本是以兩個團的編制,師部人員撤離了。
60年代以後GCD已經徹底在中國大陸站穩了腳跟,但隨著1965年國民黨又一次的返攻大陸的狂潮的臨近,李彌再次要求滇緬邊區的國軍將士積極准備二次反攻大陸,但是留守滇緬邊區的國軍將士很清楚自己的實力,能老老實實呆著就不錯了,誰非要出去找死?於是,將士抗命,此事終於不了了之。
60年代,中國開始向周邊地區進行共產主義輸出,緬甸、寮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都先後爆發了共產主義革命運動。緬共和政府軍開始了連綿不斷的戰爭插說一段——現在緬甸的名人——昂山素姬的父親就是堅決反共的。這時候,93師的國軍將士為了獲得緬甸政府的居留承認,又不得不再次和緬共進行戰爭。後來,緬共無法取得勝利,國軍將士也傷亡慘重,最可怕的是,根本沒有補給(自從李彌按照聯合國撤兵之後,93師經泰國的補給線也被凍結了。)所以,剩下的兵員越來越少了,在滇、泰、緬邊區,形成了大大小小幾十個武裝,緬甸政府是徹底的沒有辦法了,就想通過收編國軍老兵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戰力,但是93師的將士不願放棄自己的祖國,不想加入緬甸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後來,連年的戰亂,沒有補給,國軍和緬共還有支緬分隊的共軍將士開始集體在金三角地區種植鴉片,形成了現在世界最大的毒品生產加工基地!種植鴉片籌集軍費的做法,在中國很流行。進入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中美蜜月時期,留守滇緬邊區的93師的老兵大多已經成為花甲之年了。他們向祖國提出,希望回到自己的祖國,畢竟50年前的那場戰爭,已經成為過去了……但是,不知道處於什麼原因,大陸政府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他們只有再次轉而請求留居緬甸,但緬甸以上次你們拒絕為由拒絕了他們的申請。
終於,留守滇緬邊區近40年的93師官兵,成了一隻沒有祖國的軍隊……
他們畢竟都是炎黃子孫,他們每年還在過著春節、端午、中秋,唱著中國的民歌,講著中國的語言……
在異國他鄉,為了生存不得不和緬甸政府軍開戰、和印緬聯軍開展、為了某人的私利反攻大陸、他們和黑幫開戰、他們和緬共開戰……
40年了,他們為了生存,進行著不懈的戰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堅韌和堅忍……
相關資料
去泰國旅遊的人都知道,到芭堤雅時被安排參觀的一個景點,是「93師泰北民族村展館」。
國軍93師,原系東北軍所部,在國內戰爭中敗北,而逃亡金三角地區,最後定居泰北山區,迄已60年了。
館內陳列圖片和文字說明,將60年的風雨歷程,盡現參觀者眼前,且有實物和模型展示,以直觀地介紹他們的艱難困苦。尤其講解員是該師第三代傳人,其聲情並茂的講述,很能打動聽眾,以致整個參觀過程令人感到壓抑。
據說,93師後裔已多達數十萬人,除部分因戰功獲得泰藉身份外,多數仍無任何身份,只能圈禁在貧窮山區而不能外出謀生。我曾提問:你們第二、第三代那麼多人,都是純中國人嗎?答稱:是的。又問:當年當官的帶隨軍家屬可以理解,難道當兵的都有家眷可帶?答:出國前,在雲南等地邊境,每個士兵都「找」了姑娘結婚,然後外逃。
時間讓繁育已達數十萬的華夏子孫,脫離祖國,飄泊在外,寄人籬下。不是有首歌嗎?沒媽的孩子象根草,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他們甚至連聯合國確認難民身份都不可得,境況堪憐啊!
也許,只憑講解員一面之辭難以足信?然而,你想呀,誰願意在陌生人面前自曝其「丑」?直覺讓我相信那是真的。因此,回來後一個多月來,我心中老掛著這檔事,他們畢竟是華裔呀!我想:如果祖國母親收留了他們,做子女的必更愛母親。以前在《博客日報》上看到多篇討論有關愛國的大作,竊以為能大度地接納流浪子孫回來,是感召人們愛國的有力舉措,效果肯定比說教強。
從走進93師民俗村開始,心情就十分沉重。看到村裡解說員那一身襤褸的迷彩服;看到那一雙年輕的卻滿是滄桑的眼睛;看到他們不卑不亢的態度;聽到他們改不了的鄉音;聽到他們因為沒有國籍而不能上學悲哀處境;聽到他們為了獲得國籍而為泰國政府賣命的經歷;聽到他們無數次申請卻無能獲得一個國籍的心酸…… 因為歷史和政治的原因,這一群中華民族的後裔,成了沒有家,沒有國的難民,流落異鄉,幾多悲苦,他們最大的盼望是祖國早日統一,台灣盡快回歸,那一天,他們也就回家有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