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斗棋是什麼樣的

緬甸斗棋是什麼樣的

發布時間: 2022-10-03 07:07:57

1. 中國古代建築中的「斗棋」是什麼和「斗拱」一樣嗎二者區別是什麼 急,求專業解答~可配圖更贊。

斗棋在仿古建築中應用極為廣泛,作為中國古建築的特有構造,斗棋造型獨特,成攢成朵,構件繁復,件小量多。斗棋構件的邊楞、線角在拆模時極易破損;而模板必須快速周轉以保證加工進度。適於周轉、方便拆裝是斗棋模板設計和製作的基本原則。

而斗栱是一種以小短木十字相交層層疊起累積形成的一種結構構件,在中國古建築中連接柱和屋架上的構件,並起到挑出屋檐的作用,是我國古典建築的典型構件。

二者的區別是一個是在中國古建築中連接柱和屋架上的構件,一個是適於周轉、方便拆裝的構件。

(1)緬甸斗棋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斗棋的模板製作:模板製作安裝的基本要求:尺寸、造型准確,接縫嚴密,緊固可靠,保證構件尤其是構件邊角的完整和混凝土的密實度;從施工進度角度上考慮,斗棋組件繁多,反復拆裝的工作量很大,必須盡量縮短每批構件模板拆裝、澆注過程的生產周期。

從施工質量角度上考慮,必須保證模板在快速周轉的同時有效地保護好構件的線角邊楞;從模板成本角度上考慮,必須在確保施工質量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提高模板的周轉率。模板必須拆裝方便,一種快速拆裝的無釘模板應運而生。

2. 崇聖寺三塔是什麼族的

崇聖寺三塔是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徵,有較高的知名度,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稱: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

簡稱或俗稱:崇聖寺三塔,崇聖三塔,大理三塔,三塔

總體概況:

崇聖寺三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建築的一組頗具規模的佛教寺廟,位於原崇聖寺正前方,呈三足鼎立之勢。崇聖寺初建於南詔豐佑年間(公元824~859年),大塔先建,南北小塔後建,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現寺的壯觀廟宇在咸同年間已毀,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來。

崇聖寺三塔是大理「文獻名邦」的象徵,是雲南古代歷史文化的象徵,也是中國南方最古老最雄偉的建築之一。1961年3月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組建築群距離下關14公里,位於大理以北1.5公里蒼山應樂峰下,背靠蒼山,面臨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組成,呈鼎立之態,遠遠望去,卓然挺秀,俊逸不凡,是蒼洱勝景之一。

建造情況:

據《南詔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記》等史籍記載,當時崇聖寺與主塔建造時,寺基方7里,聖僧李成眉賢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銅40590斤,建於南詔第十主豐保和十年至天啟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費工708000餘,耗金銀布帛綾羅錦緞值金43514斤。

建築組成:

崇聖寺遺址:

崇聖寺原在三塔之西,靠蒼山一面,其山門距三塔主塔約120米,是南詔國第10代王勸豐右時(公元824—859年)所建,時為南詔國後期。南詔國中期崇佛之風興起,到勸豐右時已達極勝,佛寺遍於雲南內,有小寺3千,大寺8百。經南詔之後的大理國,佛教較南詔更為發展。因此,大理國就有「佛國」、「妙香國」之稱。崇聖寺建成之後即為南詔國、大理國時期佛教活動的中心。崇聖寺所崇之「聖」為觀音。當時,大理地區對觀音崇拜極為勝行。

崇聖寺三塔: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尋塔,底寬9.9米,現存高度69.13米,16層,為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是中國現存座塔最高者之一,與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築,造型上也與西安小雁塔相似,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以白灰塗面,每級四面有龕,相對兩龕供佛像,另兩龕為窗洞。塔內裝有木骨架,塔身內壁垂直貫通上下,設有木質樓梯,循梯可達頂層,從瞭望小孔中欣賞大理古城全貌。塔頂有金屬塔剎寶蓋、寶頂和金雞等,底部鑲嵌著鐫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鎮山川」四個大字,此為沐英後裔明代黔國公孫世階所書。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三層,下層邊長為33.5米,四周有石欄,欄的四角柱頭雕有石獅;上層邊長21米,其東面正中有石照壁,「永鎮山川」四個大字即位於此,每字1.7米,筆力雄渾蒼勁,氣勢磅礴。塔下仰望,只見塔矗雲端,雲移塔駐,似有傾倒之勢。

三塔中的南,北二小塔在主塔之西,與主塔等距70米,南北對峙,相距97.5米,均為五代時期大理國所建造。兩塔形制一樣,均為10層,高42.4米,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外觀裝飾成閣樓式,每角有柱,每級設平座第4、6級有斗棋,頂端有鎦金塔剎寶頂,華麗非常。每層出檐,角往上翹,不用樑柱斗拱等,以輪廓線取得藝術效果。塔通體抹石炭,好似玉柱擎天。

崇聖寺三塔布局齊整,保存完善,外觀造型相互協調。大塔協領兩座小塔,突出其主要地位,同時又襯托出小塔的玲瓏雅緻;小塔緊隨大塔,襯托出大塔的高大、雄偉。三塔布局成鼎足之勢,高聳藍天,成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徵,是我國南方最壯麗的塔群。三塔與遠處的蒼山、洱海相互輝映,點綴出古城大理的歷史風韻,雖經歷了千年風雨剝蝕和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無損。

建築風格:

三塔的建築風格,一般都說類似西安小雁塔,是典型的唐塔風格,表現了唐宋時期雲南與內地的密切聯系,但是三塔又具有不同於內地塔的兩個特點:一、三塔層數均為偶數,而內地塔多為奇數。二、中原塔由基座向上直線收縮,下大上小,呈矩梯形;而三塔上下較小,中部較大,外部輪廓呈曲線。

保護狀況:

崇聖寺及三塔建成後寺院曾一度香火旺盛,元武宗時曾「降聖旨」封釋覺性為住持僧,保護寺產,免徵糧稅。元代亦曾加以維修,使得「殿廡煥然復興,三塔峙立,金碧交輝,巨麗與山埒(相等)」。明代,李元陽重修,亦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當時寺中有五寶:三塔、巨鍾、雨銅觀音、證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時,仍見崇聖寺前「三塔鼎立,……諾四旁皆高松參天。其西由山門而入,有鍾樓與三塔相對,勢極雄壯」,樓後為正殿,正殿後為「雨珠觀音殿,乃立像,鑄銅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八》)。據說,寺中的鴻鍾,為建極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徑可丈余,而厚及尺」,「其聲聞可八十里」。「萬古雲霄三塔影,諸天風雨一樓鍾」,歷來為人所樂道。雨銅觀音,庄嚴靜美,細腰跣足,造型精美,為南詔遺物。然世事滄桑,巨鍾已毀於清,雨銅觀音毀於十年動亂,證道歌碑與佛都匾連同寺院一起,今已無存。

歷經千年滄桑和風雨剝蝕,崇聖寺毀於清咸豐年間,西三塔卻巍然屹立。1925年地震,塔頂地震,塔頂震落,殘破益重。建國後政府對三塔保護十分重視,1978年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維修。這次維修中在千尋塔基座中發現了南詔、大理時期的佛教文物600餘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寫本佛經,其中有一尊金質觀音像,重1135克,高24厘米,極為珍貴。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文物中最為豐富的一批,價值極高,為中外所矚目。這些發現,揭開了古代大理這個「佛國」的一道神秘面紗。

大理崇聖寺:

恢復的大理崇聖寺又名「三塔寺」,位於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3公里處,這里依山傍水、峰巒疊翠、環境清幽,真不愧為「靈鷲勝地」。融合了「禪宗」、「密宗」特點,集大乘佛教、大理阿吒力佛教、藏傳佛教為一體,與國家AAAA級景區三塔公園珠連璧合,重現古代「皇家園寺」輝煌,鱗次櫛比,氣勢磅礴,成為聞名中外的佛文化魅點。「佛都」增輝,光耀蒼洱。古代南亞、東南亞「皇家園寺」著名的三塔崇聖寺,一千多年前就是地方政權「南詔國」、「大理國」的「皇家園寺」。

三塔崇聖寺始建於唐開元間(公元713—741年),先建了大塔「千尋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磚塔,共13層。稍後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3米,是一對八角形的磚塔,都是10級。三塔渾然一體,氣勢雄偉,具有古樸的民族風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揚的可以成佛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為「澤國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編》中記載:「世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為此鎮之。」

相傳古時修建三塔,採用墊一層土修一層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後,才將土逐層挖去,讓塔顯現出來,故有「堆土建塔」與「挖土現塔」之說。建塔時所搭的橋,高如山丘,長達10餘里。修塔時運力不足,還用山羊來馱磚,如今大理的銀橋村,古時稱為「塔橋村」。古藉記載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萬,耗四萬余金,歷時八年建成」。

修建三塔後,又建了規模弘大的崇聖寺。經歷代的擴建,到宋代「大理國」時期達到鼎盛巔峰。據《南詔野史》記載:崇聖寺「基方七里,周三百餘畝,為屋八百九十間,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之規模。

南詔國時期的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驃國(今緬甸)國王雍羌和王子舒難陀,在南詔王異牟尋的陪同下到三塔崇聖寺祈拜敬香,因而崇聖寺三塔成為東南亞、南亞崇尚的「佛都」。到了大理國時期,大理國第一代國王段思平酷愛佛教,《南詔野史》說段思平「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公元1056年,星邏(今泰國)國王耶多曾兩次到崇聖寺迎佛牙,大理國王段思廉以玉佛相贈。由於大力倡導,大理佛教非常盛行。大理國二十二代國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聖寺當和尚,他們分別是:第二代王段思英、第八代王段素隆、第九代王段素貞、第十一代王段思廉、第十三代王段壽輝、第十四代王段正明、第十五代王段正淳(也是《天龍八部》中段譽之父)、第十六代王段正嚴(也是《天龍八部》中段譽)、第十七代王段正興。其中第二代王段思英,即位一年就到崇聖寺出家。這些國王固然也酷愛佛教,但主要是在爭奪王位的斗爭失敗後的一種出路,因而史書上有「遜位為僧」、「避位為僧」的記載。明代傳抄的大理國時期的佛教經典《大灌頂儀式卷》,就記載了國王舉行灌頂儀式的復雜場面,這么多國王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是獨有的奇特現象。因而,吸引了內地香客和東南亞、南亞香客到崇聖寺「朝聖」,崇聖寺成了東南亞、南亞推崇的「皇家國寺」。

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記》中載:「是寺在(蒼山)第十峰下,唐開元中建,名崇聖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參天,其西由山門而入,有鍾樓與三塔對勢,極雄偉。樓中有鍾。極大,徑可丈余而厚及尺,為蒙氏(南詔)時鑄,其聲聞可八十里。其後為正殿,殿後羅列諸碑……其後為雨銅觀音,乃立像,鑄銅而成者,高三丈余……自後歷級上,為凈土庵等。」明代崇聖寺以五大重器著稱於世:三塔、南詔建極大鍾、雨銅觀音像、元代高僧圓護手書的「佛都」匾、明代三聖金像。香火更旺,裴聲於南亞、東南亞。(選自《大理崇聖寺三塔》官方網站)

大理崇聖寺被毀的原因和恢復重建:

一千多年來,三塔經歷了風雨剝蝕和多次強烈大地震,仍然巍然屹立,顯示了古代大理勞動人民的智慧。公元1056年(丙辰年)農歷五月初六大理發生大地震,史籍載:「城廓人廬盡圯,中塔(大塔)折裂如破竹,旬日復吉,安然無恙」。後面兩座小塔被震斜,至今斜立,蔚為奇觀。《大理縣志》記載:「丙辰之變盡毀,惟三塔巋然尚存」。說明崇聖寺經強烈大地震和經歷戰亂與浩劫毀於晚清,十分可惜。

1994年10月,成立了崇聖寺三塔文物保護管理所,隨後又組建了三塔公園。在「建設民族文化大州」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指導下,省、州、市文化部門對三塔公園進行科學規劃,自籌資金,投入8000多萬元恢復重建了一批精美的歷史文化景觀——重鑄南詔建極大鍾(復建鍾樓),重鑄雨銅觀音(復建雨銅觀音殿),展稀世畫卷——《南詔國史圖傳》、《張勝溫畫梵像卷》,置寶鼎,銘三塔歷史,建三塔文物陳列館、夜景燈光工程、三塔聚影池、三塔苑酒店等,逐年綠化、美化景區,植樹20335株(其中珍稀樹種687株),種植草坪140000平方米,綠化面積達90%以上。公園面積由85畝擴大至400多畝,成為服務功能齊全,綠樹成蔭,花鮮草茵,環境幽雅的大型文物保護單位和獨特的文化旅遊公園。2002年10月,為整合大理旅遊資源,州、市政府決定成立大理旅遊集團,三塔公園隸屬該集團。三塔公園為創三優景區,大力推行現代化企業管理,開展升級達標工作,2003年榮獲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證書,2004年通過ISO9001-14001質量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成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2005年4月崇聖寺大規模恢復重建竣工,結束了崇聖寺三塔近百年來「有塔無寺」的歷史,形成了塔寺輝映的美景。崇聖寺的規劃布局以保護三塔為核心,源於歷史,超越歷史,借鑒了國內外著名寺廟布局的特點,集唐、宋、元、明、清歷代建築特色之精華,按主次三軸線,八台九進十一層次進行規劃建設。整個仿古建築群落佔地600畝,建築面積20080平方米,總投資1.82億元。主軸線上依次建有大鵬金翅鳥廣場、山門、護法殿、彌勒殿、十一面觀音殿、大雄寶殿、阿嵯耶觀音閣、山海大觀石牌坊、望海樓。中軸線兩旁和次軸線上建有法物流通處、方丈堂、客堂、齋堂、羅漢堂、千佛廓、祖師殿、佛教研究院。寺內塑像以《張勝溫畫卷》、明代梨廣修所塑的「五百羅漢像」和三塔出土文物為藍本創作而成,融合了「禪宗」、「密宗」的特點,形成獨特的大理雕像風格。寺內617尊(件)佛像、法器均用青銅澆鑄而成,用銅千餘噸,其中599尊(件)為貼金、彩繪,創全國之最。各種造像像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堪稱雕塑之精品。寺內建築主體以鋼混結構為主,斗拱門窗及細部裝修採用優質的紅椿木精雕細鑿,中軸線建築採用最高規格的金龍金鳳和璽彩,兩次軸線採用莊重典雅的旋子彩,廊閣內院採用活潑詼諧的蘇式彩,整個建築起伏跌宕,錯落有致、金碧輝煌、氣勢磅礴,而又不失民族特色;木雕藝術如《張勝溫畫卷》長卷、佛本身的故事、觀音十八變等,格調高雅,獨具匠心,堪稱珍品;石雕藝術形態各異、活靈活現。整個建築、彩繪、雕塑風格與寺內清新秀麗的綠化美化,熣燦耀眼的燈光藝術相融合,營造出崇聖寺濃厚、庄嚴的佛教氛圍,堪稱現代佛教寺院的典範。

當代香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在《天龍八部》「釋名」中寫道:「這部小說以《天龍八部》為名,寫的是北宋時雲南大理國的故事。天龍八部,這名詞出於佛教。許多大乘佛經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參與聽法」。「天龍八部」包括八種神道怪物,以「天眾」和「龍眾」為首;這恰好是大理國畫工張勝溫所繪的著名畫卷《大理國梵像卷》中的重要內容。而小說中描述的「天龍寺」就是輝煌的崇聖寺。(選自《大理崇聖寺三塔》官方網站)

交通:遊客可在下關乘班車至崇聖寺三塔,票價3元。如果從大理古城前往景區,可選擇步行,只需半小時;也可乘小馬車至三塔,費用4元;或者坐私人巴士直達,票價1元。

門票價格

成人票:121元/人
兒童票:62元/人

3. 明十三陵是什麼樣的

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昌平區北部的天壽山,是當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這里自永樂七年(1409)始建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13座金碧輝煌的帝王陵墓。明朝共有16位皇帝,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葬於南京鍾山,建文帝朱允文不知所終,景泰帝朱祁鈺葬在京西金山,其餘13個皇帝都安葬在這里。

各陵既自成一個獨立的單位,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共有一個總的陵區入口和一條神道。整個陵區約有40平方公里,東、西、北三面環山,各陵均依山面水而建,布局莊重和諧。正門大紅門開在南端,在各山口、水口處建關城和水門。大紅門前有一座五開間的高大石牌坊,東西通寬33.6米,高10.5米,為中國最大石坊,也是整個陵區的標志。經碑亭向北即進入長約1060米的神道,兩側立石望柱和巨大的石象生18對,相向而置,其中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6種石獸共12對,文臣武將等3種立像共6對。神道盡頭為石柱組成的牌樓式欞星門。神道北段有支路,通向各陵。長陵是十三陵的主陵,在其左側建有景陵、永陵、德陵,右側有獻陵、慶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定陵、昭陵、思陵。13座陵墓規格大同小異,陵與陵之間少至半公里,多至8公里。

十三陵中已對遊人開放的是長陵、定陵、昭陵,近年來又重修了永陵。其中長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建成於永樂十一年(1413),朱棣的徐皇後(明大將徐達之女)先葬於此。朱棣於永樂二十二年(1424)在北征回師途中死後,便同葬該陵。長陵距今已有590多年的歷史,是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位於天壽山南麓,坐北朝南,在形制上完全模仿朱元璋在南京建的孝陵。整個陵園用圍牆環繞。分為三個院落,最前面是陵門與凌恩門組成的第一進院落;第二進院落中坐落著長陵的主要祭祀大殿凌恩殿;第三進院落里有明樓和寶城,在寶城下面才是明成祖的地下墓室。凌恩殿是祭陵時行祭祀典禮的處所,明嘉靖年始定此名,意謂感恩受福。該殿與故宮的太和殿幾乎建於同一時期,比太和殿稍小一些,面闊9間,進深五間,黃瓦紅牆,重檐廡殿頂,坐落在繞以漢白玉護欄的高約3米的三層石台基上。大殿柱、梁、檁、椽和檐頭等全由名貴的楠木製成,而且殿內的32根巨柱用的都是整根金絲楠木,直徑最大者達1.7米。據說,當時光是從產地將這些巨大的楠木運到陵園,就用了五六年時間。寶城為一磚砌圓形城牆,直徑約340米,內為高大的封土,封土下面就是地宮的位置。寶城南面中央有門,可沿磴道上達明樓。明樓檐下榜額書「長陵」二字,樓正中有一座碑牌,額篆書「大明」二字,碑身刻「成祖文皇帝之陵」。除陵園本身外,還有東西二墳,因墳形如深井,故名東井、西井,內葬16個為朱棣殉葬的宮妃。

長陵的墓室至今沒有發掘,但從定陵我們可以見到明陵地宮的基本風貌。定陵在長陵西南大峪山下,是明神宗帝朱翊鈞和他兩個皇後(孝端、孝靖)的陵寢,陵園規制仿照長陵。萬曆十一年(1583)朱翊鈞趁祭陵之便,在天壽山親自選定陵址,確定建陵規制。次年動工,歷時6年才建成,規模較大,但是地面上的建築幾乎破壞無存,只剩下後面的明樓與寶城兩部分。定陵地宮位於寶城下面27米深處,全部用石料建造。地宮的平面布局基本上採用「前朝後寢」的格局,由前、中、後殿及左右兩間配殿組成,5個墓室之間有通道和石門相連。前殿相當於宮前廣場,沒有任何擺設;中殿相當於正殿,三個用漢白玉雕成的寶座呈品字形排列開;後殿稱為「玄堂」,相當於寢殿,放置著明神宗和兩位皇後的棺槨;左右配殿無任何隨葬器物。後殿為地宮中最大的殿,長30.1米,寬9.1米,高9.5米,在這里發掘出了3000多件隨葬品,有皇冠、金壺、金爵、鳳冠等。其中皇冠和鳳冠最引人注目,皇冠通體用極細的金絲編結而成,冠頂為二龍戲珠;鳳冠上鑲有寶石100多塊,珍珠5000多顆。

昭陵位於定陵西側的大峪山麓,陵園建築面積為35000平方米,在明十三陵中位居第九,是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戴鰷和他的三位皇後的合葬墓。昭陵是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築最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陵寢建築,現存有完整的瀦恩門、瀦恩殿及其東西配殿,和明樓、寶城等。在瀦恩門前的碑亭內有一座無字碑,由一石龜負著,空白無字,可能因皇帝功過難評之故。民諺道:摸摸烏龜頭,一生不發愁;摸摸烏龜腚,永遠不生病。因此,遊人到這里都喜歡摸一摸石龜。

永陵位於長陵東南陽翠嶺下,是明世宗朱厚聰和他三個皇後的陵寢,其規模雖比不上長陵,但構造精美細致。永陵有三進院落,享殿七間,兩廡配殿各九間。其主要建築明樓為十三陵建築之冠。清初學者王源曾贊其「玖瓅磷磷爛爛,冰鏡瑩潔,纖塵不留,長陵莫逮」。明樓的牆垛、斗棋、飛椽、檐椽、額枋、寶城垛口和兩側通道均用石料,至今保存較完整。享殿惟一殘留的一塊陛石,上雕龍鳳,栩栩如生,是明代宮殿雕石的傑作。

除了明帝王的陵墓外,陵區內還建有明代妃墳七座、太監墓一座,並曾建有行宮、苑囿等附屬建築,周圍還築有10個關城。乾隆五十到五十二年(1785—1787),清廷曾對十三陵的主要建築進行過一次規模較大的修茸。民國建元後,1935年北平市政府又修茸了長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先後對長、獻、景、永、昭、定、思七陵和神道建築進行修茸,並成功地開發了定陵地下宮殿。2003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將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4. 建造虎丘塔之前那裡是什麼樣子的

建造虎丘塔之前的樣子是:

虎丘塔的砌作、裝飾等較其他古塔更為精緻華美,如斗棋、柱、枋等已經不同於以往淺顯的象徵手法了,而是按照木構的真實尺寸做出,斗棋已出跳兩次,形制粗碩、宏偉。斗棋與柱高的比例較大。其他,如門、窗、虎丘塔梁、枋等的尺度和規模都體現了晚唐塔建築的風韻和特點。

在建築功能上,虎丘塔的外塔壁外面出現了平座欄桿,這就使登塔者能自由地走出塔體,擴展視野。在虎丘塔之前的磚塔中,至今還沒有發現塔體外建有平座欄桿的先例。

虎丘塔的內外裝飾,色彩鮮明濃烈,使仿木的氛圍更加逼真。塔壁內外留存的百餘幅牡丹和勾欄湖石塑畫更是形態各異,生動活潑,栩栩如生。

虎丘塔是我國早期民間修塔的一個典型例子。這座聳立於虎丘的山巔的千年古塔,已成為古城蘇州的標志。「以物論史,透物見人」,從虎丘塔的興衰可以見到蘇州城市的滄桑變化。虎丘塔的每次毀滅和修建,都折射出當時蘇州政治、經濟、文化的綜合情況。

唐武宗李炎在位時,崇道闢佛,於會他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除了長安、洛陽保留兩座寺院,觀察使、節度使所在的城市保留一座寺院以外,其餘的寺院全部被下令拆毀。當時江蘇一帶的節度使在潤州即現在的鎮江,而蘇州連保留一座寺院的資格都沒有,虎丘山寺和塔也不可倖免地被摧毀了。

5. 斗棋麻將玩一次消耗幾個房卡

消費的房卡有兩張,那個三張的有四張的,有五張的。

6. 五代十國的建築風格是什麼樣的

五代時期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地方割據、多國鼎立和少數民族頻繁入主中原。受此影響,這一時期的中國建築藝術出現了多種風格交融、共存的局面,新的建築類型和風格不斷涌現。 五代十國主要還是延續了晚唐的建築風格,但由於地方割據,交通、人員阻隔,其建築的地方差異性逐漸擴大。

虎丘斜塔是現存最古老的磚塔,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五代建築。虎丘斜塔是蘇州雲岩寺塔的俗稱,位於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山上,建於五代後周末期(959年),落成於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塔身設計完全體現了唐宋時代的建築風格。虎丘斜塔被尊稱為「中國第一斜塔」和「中國的比薩斜塔」。

虎丘塔為套筒式結構,塔內有兩層塔壁,彷彿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一座大塔。其層間的連接以疊澀砌作的磚砌體連接上下和左右,這樣的結構,性能上十分優良,虎丘塔歷經千年斜而不倒,與其優良的結構是分不開的。塔身平面由外墩、迴廊、內墩和塔心室組合而成。全塔由8個外墩和4個內墩支承。內墩之間有十字通道與迴廊溝通,外墩間有8個壺門與平座(即外迴廊)連通。自虎丘塔之後的大型高層佛塔也多採用套筒式結構。
虎丘塔的砌作、裝飾等更為精緻華美,如斗棋、柱、枋等已不同於大雁塔那淺顯的象徵手法了,而是按木構的真實尺寸做出,斗棋已出跳兩次,形制粗碩、宏偉;斗棋與柱高的比例較大;其他如門、窗、梁、枋等的尺度和規模都再現了晚唐的風韻和特點。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1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5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8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6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5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