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欽民族組織是哪些
㈠ 緬甸克欽獨立軍是個什麼樣的組織有什麼樣的歷史
緬甸克欽獨立軍是緬北眾多勢力中一員,克欽族其實就是咱們這邊的景頗族,其經常和政府對著干,全民皆兵!
說來說去,克欽獨立軍只不過是美國的一枚棋子,世界大勢就是這樣,弱小的國家只能受到擺布,只有強大,才是在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
㈡ 欽族的歷史沿革
欽族先民大約在公元2世紀前後從中國內陸南遷至緬甸戶拱地區,隨後繼續向南轉移,大約於13世紀到達親敦江流域,幾經輾轉流徙,以後又於14--15世紀被迫遷至西北部山區欽山山脈定居,即今日緬甸的欽邦。一部份遷到了印度阿薩姆地區。是隨藏緬語族南遷,較早進入緬甸的民族之一。
欽區(Chinland)位於緬甸聯邦西部若開邦之北的狹長山地,在東經度92.15E-97E與北緯度18N-27.30N之間,西南靠孟加拉國,西北與印度曼尼布爾為鄰,北與中國相望,面積3萬6千平方公里。
欽區最高的山叫Khawnutum,最大的河流叫格拉丹Kaladan河,最大的湖是麗Rih 湖。氣溫夏季(4-5月)攝氏15-21度,冬季攝氏4-0度。年降雨量80-120英寸。南部常有孟加拉灣刮來的台風。
欽區原住民欽族屬於蒙古人種,藏緬語系欽語支。千多年前他們隨著其它藏緬語族輾轉南遷,較早進入緬甸境內。
欽人大部分聚居在緬甸西部欽山脈一帶,部分散居在若開山脈。1948年緬甸獨立時稱欽特區,1973年12月才開始改稱自治邦。
由於自然環境山高水急林深,交通不便,所以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大部分山區欽族至今還是刀耕火種,不同程度地保留著原始村社的特點。
現在所謂的欽族7族群名稱-- 1) Asho, 2) Cho or Sho, 3) Khuami or M』ro, 4) Laimi, 5) Mizo (Lushai) , 6) Zomi 等,其實是表示地理環境或位置:Aso意即平原居民,Cho是指南方人,, Khuami是中部人,, Zomi 或 Mizo是北方人。緬甸全國各地一律統稱欽族為Chin或Chiang, Khyen等,但在印度阿薩姆(Assam)與孟加拉國地區,欽族(尤其Zomi族群)則被稱為Kuki--意即「山民」,再朝西越過格拉丹(Kaladyne)河,欽族就被叫為「身毒」(Shen),著名的蜀身毒茶馬古道就是沿此而過。
欽族自稱來自「Chin-lung」 山谷(或 「Chhinlung」, 「Chinn-lung」, 「Chie'nlung」, 「Chinglung」, 「Ciinlung」, 「Jinlung」,「Sinlung」,「Shinlung」,「Tsinlung」 等,方言不同,發音稍別 ),考古學家認為「Chin-lung」山谷,應在中國青藏高原一帶--那是古羌族之發祥地。
米索(Mizo印度欽區)歷史學家K. Zawla認為:欽族來自公元前225年秦始皇的秦國某山地,也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史里的秦、晉、夏等國,與「欽」關系密切。緬甸欽族學者Lian Uk則認為「欽」意即「人」--與古漢語 「人jen」 的發音相似。因卡欽族、撣族皆稱「欽族」為Khyan 或Khiang 或Chiang,加上1895年以前英國統治者與西方傳教士等,都寫「欽族」為『Khyeng』, 『Khang』, 『Khlang』, 『Khyang』, 『Khyan』, 『Kiayn』, 『Chiang』, 『Chi』en』, 『Chien等,所以不少史學家深信「欽」就是「羌」。
查三千多年前的中國殷代甲骨文,會發現有關古羌人的記載,而炎帝神農氏就姓姜。古羌族人是中國大西北的最早開發者之一,是中國夏朝(4100-3600年前)的主要組成部分,羌方是中國商朝(3600-3100年前)的方國。古羌人主要居住在甘肅青海一帶,那裡山高谷深、林茂水急,練就了羌族勇敢強悍堅韌不屈的民族性格。
春秋戰國(2770-2230年前)時期,畜牧羌人由西北向西南逐水草沿河流而遷移,所以漢朝(前206-220年)學者說:「羌,西戎牧羊人也,從羊從人」。流傳至今的東漢(25-220年)「白狼歌」,據考證是藏緬語族的羝羌歌。三國時期(220-280年)羌族兵強馬壯,魏蜀都曾借羌兵進行戰爭。五胡16國時期(304-439年),亂華的五胡,其中兩大胡就是羌族與羝族。
公元389年在中國自稱「萬年秦王」的姚萇,是道道地地的羌王。五胡16國中,統治甘肅寧夏西部的前秦(351-394年)與後秦(384-417年),就是羝族與羌族。 宋代西夏國(1032-1227年),也是羌族一支。
隨忽必烈征戰的「西番」,是雲南麗江一帶的藏緬語系的羝羌族。 英國1886年消滅了緬甸王朝,1895年進軍欽區,1896年公布欽山區條例(Chin Hills Regulation),對欽區進行殖民統治。
1933年,欽區愛國志士成立欽民族聯盟Chin National Union (CNU),要求脫離英屬緬甸而獨立。
1937年,英國分欽區為兩部分:西部歸當時英屬印度,東部則由當時英屬緬甸統治。
1947年,英屬印度獲得獨立而成兩個國家--印度與巴基斯坦,因而欽區的西部也被劃為兩部分:一屬東巴基斯坦(現在叫孟加拉國),另一屬印度。
1947年2月12日,欽族代表與克欽族、撣族、緬族等在撣邦召開彬龍會議,簽訂了彬龍協定,大家同意共組各族平等並享自決權的緬甸聯邦,並參加了昂山將軍領導的緬甸聯邦憲法起草會議。
1947年5月20日,緬甸反法西斯自由同盟的111位成員制定了聯邦憲法,5月23日獲得一致通過。於是,1948年元月四日緬甸聯邦就從英國手中獲得了獨立。
欽領導人痛心地對我說:「緬族政治家們不遵守彬龍協定,因而內戰爆發」--同樣的話,我也聽到撣族、孟族、克欽族、克倫族、克倫尼族,甚至一些開明的緬族領袖等親口對我說過。
1948年2月20日,5000多欽族人士在欽區法拉姆Falam市集會,團結一致地反對傳統封建土司統治,要求民主體制--所以每年2月20日被定為欽民族節(Chin National Day)。
1961年8月16日包括欽族在內的所有非緬族(Non-Burman)政治家,在撣邦首都東枝(Taunggyi)集會,討論1947年聯邦憲法所存在的缺陷,大家要求真正的聯邦制。
1962年3月2日,奈溫為首的緬甸將軍們就發動了非法政變,overthrow民選的吳努政府,悍然廢除了1947年制定的聯邦憲法,並以所謂的「革命委員會」,公然進行軍事autarchy統治。
1964年欽民主組織(Chin Democracy Organization)轉入地下進行抗爭,要求恢復民主體制。
1971年,為了overthrow軍事autarchyregime,恢復民主體制,欽民主黨(Chin Democracy Party)在解放區宣告成立。
1972年,對「革命委員會」1968年12月5日第74號公告,70多欽知識分子和平地公開發表了不同看法,結果「革命委員會」送他們全部鐺鋃入獄。
1974年奈溫為首的「革命委員會」,一手泡製了「緬甸聯邦sh主義憲法」,實行一黨專政。
1988年3月20日,欽民族戰線( Chin National Front)成立,為恢復民族自決權與建立真正聯邦制而堅持斗爭。
1988年11月18日,欽民族戰線(Chin National Front)加入緬甸民主同盟(Democratic Alliance of Burma)。緬甸民主同盟由18股民主力量於1988年11月14日組成,要求恢復民主自由,成立真正的聯邦。
1989年2月,欽民族戰線加入民族民主戰線(National Democratic Front)。民族民主戰線由非緬族(Non-Burman)的眾土族於1976年組成,眾土著團結一致地追求各族平等並擁有自決權的真正聯邦。
1992年,以民族民主戰線成員身份,欽民族戰線參與克倫族解放區的Manepalaw會議,大家共同討論與制定了真正聯邦制。
1992年7月11日,與會的緬甸聯邦四大力量--民族民主戰線、緬甸民主同盟、全國民主聯盟(解放區)、緬甸聯邦民族聯合政府等,共同簽訂了馬尼巴羅協定( Manepalaw Agreement ),成立了緬甸聯邦民族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of the Union of Burma),大家誓言為恢復緬甸聯邦的民主自由,誓要成立真正的緬甸聯邦。
1993年6月9-16日,在欽民族戰線總部所在地,召開了欽民族戰線的第一次黨代表大會--欽區政府宣告成立。
1997年,欽民族戰線與克倫尼族人民黨(Karenni National peoples Party)、克倫尼族解放組織(Karenni National Liberation Party)、巴甌人民解放組織(PaO Peoples Liberation Orgaization )、佤族組織(Wa National Organisation)、佤族團結聯合黨(United Wa Solidarity Party )、勃朗邦解放戰線(Palaung State Liberation Front ) 、全阿拉干學生青年會(All Arakan Students' and Youths' Congress )、拉祜民主戰線(Lahu Democratic Front )、新孟邦黨(New Mon State Party )、阿拉干解放黨(Arakan Liberation Party )、撣聯軍(前昆沙軍 Shan United Army (Former Army of Khun Sa) 、撣聯合革命軍( Shan United Revolutionary Army)、撣民主聯盟(Shan Democratic Union)、克倫族聯盟(Karen National Union)等 一起,簽訂了梅達羅塔協定(Maetharawhta Agreement).
1997年6月20日至7月8日,在維多利亞營(Camp Victorian)召開了欽民族戰線第二次黨代表大會。
2001年,欽民族戰線代表欽民族,加入非代表國家與人民組織UNPO。
㈢ 緬甸有哪些民族
緬甸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族有文字。緬族是緬甸的第一大民族,以緬甸語為母語,屬於漢藏語系民族,緬族在全緬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區是緬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即人們所稱的「緬甸本部」。
㈣ 欽族的介紹
欽族是緬甸第七大民族,約有1OO萬人(2004年估數),占緬甸總人口的2%。欽族多居住在緬甸西部山區,主要分布在欽邦、實皆省、馬圭省、勃固省和若開邦。1欽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欽語支,其先民大約在公元2世紀前後從中國內陸南遷至緬甸戶拱地區,隨後繼續向南轉移,大約於13世紀到達親敦江流域,幾經輾轉流徙,以後又於14--15世紀被迫遷至西北部山區欽山山脈定居,即今日緬甸的欽邦。一部份遷到了印度阿薩姆地區。是隨藏緬語族南遷,較早進入緬甸的民族之一。
㈤ 緬甸克欽獨立軍是個什麼樣的組織有什麼樣的歷史
克欽獨立軍並不是緬甸的正規部隊,而且在二十世紀的時候,克欽獨立軍還成為了緬甸政府的敵對勢力,而且實力還非常的強大。從1948年英國從緬甸退出之後,緬甸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實現真正的統一,而導致緬甸沒有真正統一的原因之一就是克欽獨立軍的存在。如果對克欽獨立軍的歷史進行討論的話,那麼我們就會發現其實克欽族和我國的景頗族有很大的淵源,因為克欽族和景頗族是同一個祖先,在文化上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在1961年的時候,克欽族正式的成立了克欽獨立軍,也正式的和緬甸政府走向了對立面。之後雖然緬甸政府對克欽獨立軍提出過談判,但都被拒絕了。在1987年的時候,緬甸政府對克欽獨立軍進行了圍剿,最後以失敗告終,並且和緬甸政府簽訂了《停戰協議》。
㈥ 在歷史上,緬甸克欽獨立軍是個什麼樣的組織
緬甸雖然是東南亞的一個小國,但絕不省事,經常因戰爭出現在新聞中,此國在1948年脫離英國之後,仍然走在處理內政、國家統一的路上。緬甸剛獨立不久,國內居然出現了敢於跟政府武裝相抗衡的克欽獨立軍,該獨立軍人數只有1萬到3萬人,但卻每次都能打敗政府的清剿武裝,讓歷任政府倍感頭疼。
緬甸政府多次派人跟克欽族進行和平談判,但始終無法打消克欽族獨立的信念。1987年緬甸政府集結了10倍於克欽獨立軍的政府軍對克欽地區展開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圍剿。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克欽獨立軍採取了退縮不抵抗政策,一直退到了距我國邊境幾百米的勒新地區,此地突然下起了幾天幾夜的暴雨,克欽獨立軍這才保得一命。1994年,克欽獨立軍領導人被迫與政府簽訂了停戰協定,但到2011年緬甸政府公然撕毀了這個協議,打破雙方維持了17年的和平,緬甸又踏上了內耗的不歸路。
㈦ 欽族的概況
欽族是緬甸的第七大世居民族,人口約122萬,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2.2%,欽族是一個橫跨緬、印、孟三國國境的民族。緬甸欽族主要分布在西部欽山區,大部分聚居在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的西部欽山山脈一帶;還散居於實皆省、馬圭省、勃固省、若開邦等。
欽族人屬蒙古人種,人體特徵與孟、緬族相近。欽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欽族有自己的文字,但使用范圍很小,行政辦公用語及教學用語多用緬文。
欽族由於長期居住在山大林密,交通較為封閉的地區,從而形成許多語言和生活習慣不同的大小支系,主要的有44個。
緬甸學者按地區通用語言作為劃分標准,把欽族分為三大支系,即南部欽(通用萊語)、北部欽(通用甘郝或比定語)、中部欽(通用萊索語)。
欽族的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但總體上處於傳統農業社會的發展階段。山地欽族人主要以刀耕火種的輪作式農業為主;平原欽人主要從事定居農業,主要作物有水稻、玉米、芝麻、花生和豆類。
㈧ 緬甸有哪幾種民族
緬甸人口有約5390萬(2015年),68%為緬族。 主要的法定少數民族為撣族(9%)、克倫族(7%)、孟族(2%)、克欽族、克倫尼族(1%)、欽族(2%)、若開族以及華人(3%)、印度人、孟加拉人,但緬甸官方不承認華人、印度人、孟加拉人為法定少數民族。
緬族是緬甸的第一大民族,人口約3400萬(2004年估數),占緬甸總人口的65%。緬族在全緬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區是緬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即人們所稱的「緬甸本部」。
緬族在緬甸7個省的人口比重占絕對優勢,在極少數民族邦中也有廣泛分布。緬族是緬甸的主體民族,在緬甸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各個領域都起著主導作用。緬族人屬蒙古人種東南亞分支,個頭不高,膚色呈棕色,講緬語。緬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是一種孤立語,語序和虛詞的地位非常重要。
(8)緬甸欽民族組織是哪些擴展閱讀:
緬族有9個分支,即緬(巴瑪Bamar)、土瓦(Dawe)、丹老(Beit)、約(Yaw)、耶本(Yabein)、克都(Ka)、格南(Ganan)、薩隆(Hsalon)和蓬(Phon)。
緬族在緬甸的歷史上,先後三次統一了緬甸,對於推動緬甸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緬族在緬甸政治、經濟、文化、藝術、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遠比其他民族發達,對其他民族有著很大的影響。緬族主要從事農業耕種,種植水稻技術較為先進,此外,還種植棉花、花生、豆類、芝麻等作物。
緬語有7種方言,各方言間差別不大,可以互相通話。緬語通行緬甸全國,是緬甸的國語。緬文是一種拼音文字,創立於公元11世紀末、12世紀初,由輔音字母與母音符號相拼而成。
㈨ 緬甸135個民族,哪個
緬甸的主要民族共有8個,即緬族、克倫族、撣族、若開族、孟族、克欽族、欽族和克耶族 。緬族是緬甸的主體民族,其他為緬甸的少數民族。
但按照目前我國學者和世界上大多數學者的意見,緬甸民族大約有50個。緬甸政府實際上是把上述8大民族支系內的所有民族全部按照獨立的民族來計算的。
按照語言譜系分類法,可分成三大語族:即屬於南亞語系的孟高棉語族、屬於漢 藏語系的藏緬語族和漢泰語族。
屬於孟高棉語族的民族有孟族、佤族、布朗族、德 昂族等。
屬於藏緬語族的民族有緬族、若開族、克欽族、欽族、克倫族、克耶族、那加族 、傈僳族等。
屬於漢泰語族的民族有撣族、布朗族、勃歐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