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為什麼有一塊狹長的土
1. 緬甸果敢與中國有什麼關系
果敢地區原為中國領土,隸屬中國雲南省。1894年,中、英雙方重新劃定邊界,在倫敦簽訂了《中緬邊界條約》 規定果敢地區為中國領土。
1897年,中、英雙方在北京重議邊界問題,英國強迫中國與其簽訂了《續議滇緬界務條約附款》,將果敢地區劃入英屬緬甸。1962年中緬重新協商劃分邊界線,果敢地區被正式劃入緬甸撣邦管轄。
果敢地區民族(果敢族)來歷介紹:
在明末以前,果敢地區為不毛之地,只有少數「老葫人」居住,原始森林密布,毒蛇、猛獸出沒。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皇帝朱由榔出逃緬甸,在緬人和清朝平西王吳三桂的夾擊與圍剿下,其部分隨從及軍士逃入科干山深處隱匿避難。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中國邊境居民遂徒步遷往科乾地區開荒謀生,或依籍貫或依民族形成部落,各自為政,互不相屬。
原籍南京應天府上元縣柳樹灣大石板漢人楊高學,明末遷居大理, 後娶順寧(鳳慶)一商人之女為妻,生子楊映,明末清初遷至科乾落籍,落腳火燒寨,歸屬「興達戶」部落。「興達戶」部落在各部落中發展最快,勢力漸大,成為後來果敢的發展基地。
(1)緬甸為什麼有一塊狹長的土擴展閱讀
建置沿革介紹(截止清朝):
1、13世紀至14世紀,為中國元朝雲南行省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鎮康路軍民總管府和孟定路軍民總管府的領地。
2、14世紀至17世紀,為中國明朝鎮康府(州)和孟定府的領地。
3、17世紀至19世紀,為中國清朝雲南省永昌府鎮康土知州的「六戶」領地。
4、清朝順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永曆帝朱由榔聯合「大西軍」張獻忠的部將李定國「舉旗反清」,兵敗後從騰越(騰沖)一路出逃,退入緬甸。
5、清朝康熙元年(1661年),吳三桂帶領十萬清兵開進緬甸,進攻當時緬甸東吁王朝,逼迫緬甸交出南明永曆帝朱由榔,緬王莽白將朱由榔送交清軍,並押解回昆明。次年,永曆帝被吳三桂縊死在昆明的逼死坡。
朱由榔的部下隨從,除少量降清之外,大部分人在朱由榔的部下楊高學的帶領之下逃入中緬邊界線附近科干山(今日的果敢地區)避難,此後又長期在中緬邊境地區與清軍周旋。其後,清朝在今臘戌附近設立「木邦宣慰司」,命其世守其地,果敢由此進入300年左右的楊氏土司政權時代。
6、雍正八年(1730年),楊高學的後代楊猷才以「誥封奉正大夫」之名在果敢地區行使職權。
7、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楊猷才病故,其長子楊維興繼職,此時其轄區范圍已超過「興達戶」三倍。 乾隆六十年(1795年),楊維興長子楊有根襲父職,次子楊有泮助理執政。
8、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楊國華襲職期間,雲南總督念其捍衛邊防有功,「奏封楊國華為世襲果敢縣令」並頒發封印,從而取得了合法的漢族土司統治權。
9、同治十三年(1874年),楊國華之子楊春榮襲職,此時果敢轄境,東至尖山寨,南至滾弄,西至勐汞長箐山,北至慕泰、紅岩。
10、光緒十二年(1886年),英國吞並緬甸貢榜王朝,將其作為印度的一個省。緬北的木邦土司困桑董紅降英後,與之關系親昵的楊土司投向英國,成為英緬治下的土司。
12、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英在倫敦簽訂了《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明確規定果敢地區為中國領土。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中英雙方在北京重議邊界問題,英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英續議滇緬條約附款》, 生活在果敢的漢族由此改稱為果敢族,漢語改稱果語,漢文改稱果文。
2. 緬甸的地勢是怎樣的
緬甸基本上是一個狹長的地形,西臨孟加拉灣,仰光在南方,曼德勒在中部,北部是山地,北部的東面與中國雲南接壤,西面與印度阿薩姆邦接壤。幾條南北向的大河縱貫緬甸全境。
3. 果敢地區在哪為何緬甸一直控制不住
果敢地區在緬甸與中國之間的撣邦高原上。其實果敢地區原先是中國的領土,但是在1897年的時候,中國和英國再次對國家邊境這個問題進行討論,當時英國強迫中國簽訂協議把果敢地區劃入英國到殖民地緬甸地區。而當時緬甸之所以無法控制果敢主要是三個原因造成的。
第3個原因就是果敢地區的地勢非常的復雜,典型的易守難攻。要知道雖然緬甸軍隊在正面與果敢軍隊進行作戰的話,有可能獲得戰爭的勝利。但是再加上那些其他國家的軍隊支持果敢地區以及這一些復雜的地勢,緬甸軍隊就不一定能夠獲得戰爭的勝利了。因為果敢地區的山比較多,並且樹木也比較多,很容易讓果敢軍隊的士兵隱藏身形和與緬甸軍隊打游擊戰。而那時緬甸軍隊只能無法發揮出軍隊的優勢,從而拖住這場戰爭。
4. 緬甸的地形有什麼特點
緬甸基本上是一個狹長的地形,西臨孟加拉灣,仰光在南方,曼德勒在中部,北部是山地,北部的東面與中國雲南接壤,西面與印度阿薩姆邦接壤。幾條南北向的大河縱貫緬甸全境。
5. 果敢為何形成
http://ke..com/view/391673.html?wtp=tt
緬甸撣邦第一特區
基本資料
果敢:Kokango
果敢人:Kokango Chinese
中華民國雲南省地圖果敢,全名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明清時期隸屬於雲南省,為雲南省一個縣,清末民國初期為英國拓展殖民地而侵佔,成為英屬緬甸殖民地,但歷屆民國政府不予以承認。新中國成立後劃歸緬甸。果敢位於緬甸東北部毗鄰中國雲南省,以果敢族為主體的自治區。首府老街市,擁有高度的自治權,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通行果敢語(漢語西南官話),同時流通緬元以及人民幣。學校教的是雲南漢話,手機是中國移動號碼,座機也是雲南區號,當地「果敢族」亦是緬甸的漢族。
果敢曾為中國西南邊境少數民族的地域,明朝末年漢族大量湧入雲南省。18世紀,一支漢人移民後裔成為科干山的地方勢力,後受封為世襲果敢土司縣,向中國效忠。19世紀末,果敢並入英屬印度,成為緬甸境內以華人為主體的土司縣。1959年緬甸廢除土司制度之後,果敢陷入了長期的動亂,直到1989年停戰才趨於穩定,成為今日的撣邦第一特區。
果敢既可以指傳統意義上的果敢,即包括楊氏土司所控制的區域,也特指今日的撣邦第一特區。果敢特區多年來的政治領袖是彭家聲。他擁有獨立的武裝。
果敢族:明朝漢人遺民
在緬甸撣邦北部的盡頭,在中國雲南西南的底端,在一個遠離中原的地區,有一支漢民族已經在此生存繁衍了300多年。這支漢族就是生活在緬甸撣邦果敢及周邊的漢族,在緬甸被稱為果敢族。現在的果敢位於緬甸撣邦東北部,面積約1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15 萬。
300多年前明朝滅亡之際,明朝的一些官員和百姓追隨永曆皇帝朱由榔(桂王)從廣西貴州和雲南一路逃亡最後流落緬甸。公元1661年十二月,吳三桂帶領十萬清兵開進緬甸,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朱由榔並押解回昆明,一年後永曆帝被吳三桂縊死在昆明的逼死坡。但仍有不少隨朱由榔逃入緬境的文武官員、各類隨從和大批百姓仍死不降清,流落在現今緬甸北部和中國雲南西南的荒山野僻之地頑強生棲繁衍,其中包括張獻忠手下的名將李定國,他沿路護衛朱由榔進入緬甸,此後又長期在邊境地區與清軍周旋,朱由榔在昆明被殺後不久他即病故在現中老邊境勐臘縣;通過300 多年艱苦而漫長的日子,這些流落他鄉的人員最終發展成了今天緬甸的果敢族和這一區域其他稱謂的漢民族。
長期以來,果敢人民在同英國殖民者和日本侵略軍的斗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爭取民族利益的斗爭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緬甸耐溫排華的年代,緬甸國內一律取消漢語和漢字,更不允許教授漢文,為了保存自己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果敢人民被迫接受「果敢族」的稱謂,並將他們操地方言的漢語稱為果敢語,使用的漢字稱為果敢文,最終保證中華文化得以傳延。
1968年後緬甸人民軍進駐果敢,1989 年果敢成立「緬甸撣邦民族民主同盟軍」,同年獲緬政府承認成立「撣邦第一特區」。該轄區於2002 年實現了基本禁絕罌粟種植,在當地的民族歷史和禁毒歷史上邁出了一大步。
果敢的歷史
明代以前
果敢地區在歷史上多屬於地方土司管理的地區,未成為中央集權國家所能有效控制的邊境地區,崎嶇復雜的地形決定了其多樣化的民族組成。在楊氏土司之前,果敢地區未有明確的歷史記載。
該地曾為哀牢百濮的地域,後哀牢內附東漢,該地屬於東漢永昌郡西南邊陲。三國時代蜀漢諸葛亮在平南時在諸葛炮樓山留下了遺跡。在白族大理國時期,屬永昌府孟纏甸范圍。元代,其地分屬雲南省鎮康路、孟定路孟纏甸的一部份。在明代,該地鄰近鎮康州以及孟定府。
楊氏土司時期
17世紀中葉中國明朝末年,南明政權明昭宗向西南方敗退,許多漢人隨著明軍移入雲南和今日的上緬甸區域而沒有回到家鄉。從清朝初期開始,果敢地區漢族增多,其中有一戶楊姓人家遷入了科干山,成為地方勢力,並效仿附近土司的作法,統治當地的少數民族。1840年,楊國華因為捍衛中國邊防有功,受封為世襲果敢縣令,成為中國認可的漢人土司政權,保持世襲領導權近150年。
很長一段時期,果敢的楊氏土司同時向中國以及木邦進貢。1886年,大英帝國並緬甸貢榜王朝,同時將緬甸北方臣服於緬甸的土司也納入英屬印度。英國與中國清朝簽訂條約,界定了中緬兩國邊境傳統上沒有穩定歸屬的土司,一些被分為中國所有,一些則屬於英屬緬甸。經過多年談判,1897年《中英續議緬甸條約》果敢被劃入英屬印度的范圍。
果敢最後一任土司於1959年被緬甸所廢除。
戰亂時期
緬甸政府取消了世襲的土司權力,數年後將原土司楊振材逮捕。土司家族成員楊振聲起兵反抗,緬族政府軍施行「以果制果」的政策,策動羅星漢擊潰果敢的反緬甸部隊,土司家族的軍隊敗逃。楊振聲部隊退入泰國,彭家聲則退入中國。政府軍進占果敢,指派親緬族的羅星漢管理果敢,經營毒品生意。果敢始被異族統治,華校被收歸國有,果敢華人被迫更名為果敢族,華文改稱果敢文。
1960年代緬甸共產黨失去位於緬甸中部的根據地之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支持下在緬甸東北部重新建立。彭家聲率領緬共軍隊重新佔領果敢,敗退的羅星漢採行堅壁清野策略,將市街燒毀,居民遷出,果敢人民四處流亡。
1980年代國際情勢改變,緬甸共產黨內部嚴重分歧,包含果敢的少數民族的當地武裝勢力遂脫離緬共,將緬共的領導人遣送中國,與緬甸政府軍停戰展開和平談判。
2009年8月再行戰事。緬甸政府軍進攻果敢漢族軍。成千上萬漢人淪為難民涌進雲南省南傘縣城(原鎮康縣)。
撣邦第一特區
1989年,彭家聲與政府軍達成協議,果敢成為自治的特區。果敢可保有自己的軍力,中央政府派駐少量的公共服務人員至果敢,包含醫務人員,小學教師,學校以果敢語教學。1992年內戰再起,果敢軍官楊茂良聯合南方的佤邦驅逐特區主席彭家聲,1995年彭家聲與佤邦合作,重回果敢掌政局。
在國際反毒的壓力下以及多次禁毒挫敗之後,2003年終於全面推行停止種植罌粟的政策,引入農業生產技術並發展博彩業。產業轉型對果敢帶來相當大的沖擊,替代種植在果敢高冷乾的環境推行困難重重,農民陷入貧困。由於缺乏糧食等原因而在山村地區爆發大規模的瘧疾,死亡279人。國際展開人道救援,中國派遣巡迴醫療團,並提供葯物,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提供救濟糧。日本2005年5月開始援助總合性的山地農民的生活重建項目。
果敢的地理與人口
果敢是一塊狹長的土地,位於撣邦東北部的頂端。地理座標為:北緯23°24′54〃—24°09′24〃;東經98°24′14〃—98°53′42〃。它的東邊有中國的鎮康、耿馬及孟定,北邊有中國的龍陵(註:缺潞西),南邊有佤邦。除勐汞和長箐山外,西邊以怒江為界,但是,自從1989年,果敢的領土已經向西擴張(註:1995年之後,不再領有西岸勐古地區)。
果敢很大一部份,被青藏高原所包圍。它的北部多為崇山峻嶺,平均海拔1200米,最高是2400多米。
果敢位於緬甸東北端的撣邦高原,緊鄰中國雲南省,地勢海拔在450至2400米之間,山與山之間的壩子海拔約1100米,是果敢的精華地帶。西臨薩爾溫江與木邦相峙,東與中國雲南省鎮康縣、滄源佤族自治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接壤,北面是龍陵縣、潞西市,南以南定河與佤邦相對。首府老街和鎮康新縣城南傘鎮僅相距7公里。
2003年果敢人口約14萬人,緬甸籍約10萬,其中緬籍華人約佔百分之九十,其餘則有撣族、崩龍族、苗族、佤族、僳僳族、白族等。緬甸籍以外的人口多為華僑。在果敢經商務工旅遊的中國人很多,流動人口加常住人口有30萬左右。
而緬族人多為緬甸中央政府派遣的軍人和家屬以及行政官、小學教師、技術人員、醫務等公共服務人員。
果敢的文化及教育
果敢的主要人口為中國移民後裔、華僑,數百年來傳承著中華文化以及當地的少數民族相互融合,今日的果敢文化與臨近的雲南省鎮康縣相似。主要人口信仰道教和佛教,接受傳統的儒家思想,此外還有少數民族特有的風俗,主要的信仰中心為老街的果敢大廟。
果敢地區教育體制尚在基礎發展階段,比起鄰近地區的教育水平,果敢的教育發展緩慢,有十餘所中小學,沒有高等教育機構。學校以果敢語授課,教師短缺而且專業素質不高,只有少量中國內地的教師在當地授課,而且工資待遇較差。中國政府在寮國等地援外派出了漢語師資,卻沒在果敢提供漢語師資援助,所以當地的經濟文化教育都很落後。另外有每周三至四小時的緬文課程,由緬甸中央政府派遣的緬文教師教授。目前對果敢實施國際援助的竟然主要是日本而不是中國,二戰時期,日軍曾侵略佔領這一地區。
果敢的軍事
撣邦第一特區軍事力量由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以及緬甸中央政府派駐於滾弄的軍隊所構成。果敢同盟軍由第一特區政府主席彭家聲所控制,負責特區的治安以及面對中國邊境的國防,而中央政府的軍隊則駐守在果敢南部重要的據點滾弄,負責特區對撣邦其他方面的軍事控制,不負責特區內部事務。
特區政府掌握的邊防警力規模由緬甸中央政府規定,但武裝和幹部配備由特區政府負責,特區政府擁有很高的自主權。
彭家聲的漢族軍多次和緬甸政府軍發生沖突,拒絕政府軍收編,一旦戰事不利,漢族軍會撤退到中國,但中國軍隊會將其繳械以確保社會治安,待局勢穩定,彭家聲的部隊又會徒手重返果敢,並重新武裝起來。
果敢的通訊
果敢地區架有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網路。
無線方面使用中國移動,座機則是中國電信,使用臨滄區號0883。
特別注意的是,中國手機用戶漫遊至果敢地區時,是沒有國際漫遊費的,無需申請國際漫遊功能。(僅限移動用戶)
果敢的經濟
果敢在經濟上屬於相對落後的地區,自英國向緬甸殖民以來,以種植罌粟為主,以出產優質大煙聞名於世。在20世紀初土司治理的時期,曾有一段繁榮的歷史,罌粟也逐漸成為果敢唯一的經濟來源。
由於長年戰亂,原有的社會基礎遭受極大的破壞,基礎建設停滯不前,直到停戰以後才穩定發展。但2003年停止生產罌粟,切斷了當地的經濟來源,且替代種植的情況並不理想,經濟遭受嚴重沖擊。另一方面,果敢發展面向中國遊客的博彩業,有小澳門之稱,但財政收入因中國政府對境外賭博旅遊的限制隨之銳減。
6. 緬甸有叫果乾的地方么
緬甸撣邦第一特區: 即原果敢縣,隨1897年的中英條約中國將果敢割讓予英國,果敢地區的華人自動變成緬甸的本土少數民族,說雲南方言,屬原緬共彭家聲部。 1989年3月11日,彭家聲在果敢發動了兵變,宣布脫離緬甸共產黨。成立了「緬甸民族民主同盟黨」和「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同時組建了「臨時軍事委員會」。彭家聲出任主席和同盟軍總司令。3月16日,彭部已經控制了原緬共東北軍區80%的領地。1989年5月下旬,彭家聲飛赴仰光,與緬甸政府就和解的有關事宜談判。雙方經過多次磋商,在停止武裝對抗,民族自治、經濟政策以及軍隊的保留等問題達成了協議。不久,又批准彭家聲部為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政府」,正式承認其為緬甸特殊的「地方政府」。所在地區設立撣邦第一特區(果敢),轄一縣、一市、五個行政區、二鎮、十五個鄉,總人口20萬左右。果敢是一塊狹長的土地,位於撣邦東北部的頂端。地理座標為:北緯23°24′54〃—24°09′24〃;東經98°24′14〃—98°53′42〃。
7. 緬甸最富裕的地方是仰光還是南部狹長地帶
是仰光。
仰光位於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上,地勢低平,河道成網,雨季時一片汪洋,村鎮均建在高地之上。三角洲地區,是全國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這里以種植水稻為主,是緬甸全國稻米的第一中心,享有「緬甸谷倉」之盛譽。全國有耕地240多萬公頃,其中水稻種植面積為230多萬公頃,而三角洲則幾乎占緬甸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一半。僅伊洛瓦底省(佔三角洲面積的2/3以上)的水稻種植面積就有180萬公頃,1980~1981年度的稻穀產量達428.7萬多噸,佔全國稻穀總產量的32%。該省在全國14個幫、省中是水稻種植面積最廣、產量最多、平均畝產最高的一個省,1980~1981年度全省每英畝(每英畝約合40.5公畝、6市畝)平均產量可達60籮,而全國平均畝產只有52.9籮。該省的興實塔鎮區每英畝平均產量高達100多籮,居全國首位。大米是緬甸人民的主要食品和出口商品,也是緬甸的主要外匯來源之一。
仰光位於三角洲東側,背依勃固山脈,面臨水深浪靜的仰光河,雖距河口35公里,但萬噸海輪可直抵仰光碼頭,是全國最大商港,年吞吐量佔全國的93%,也是全國最大的吞吐海港,輸出入商品,絕大部分通過仰光集散,是緬甸國內外交通總樞紐。仰光還可通過仰光河下游與伊洛瓦底江、來敦江和三角洲上的港口聯系。全國的鐵路和公路都匯集到仰光。
8. 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 地理特徵
越南:越南全國大約331,688平方千米。地形包括有丘陵和茂密的森林,平地面積不超過20%,山地面積佔40%,丘陵佔40%,森林佔75%。北部地區由高原和紅河三角洲組成。東部分割成沿海低地、長山山脈及高地,以及湄公河三角洲。
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平地面積不超過20%,年降雨量從120厘米到300厘米不等,年氣溫介乎5到37攝氏度之間。
寮國:位於中南半島北部的內陸國家,北鄰中國,南接柬埔寨,東界越南,西北達緬甸,西南毗連泰國。湄公河流經西部1900公里。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5月~10月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年平均氣溫約26℃,年降水量1250毫米~3750毫米。
緬甸:緬領土有676581平方公里。位於中南半島的西部,在西藏高原和馬來半島之間。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接壤,東北與中國為鄰,東南與寮國、泰國交界,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海岸線長3200公里。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7℃。森林覆蓋率占總面積的50%以上。
柬埔寨:位於中南半島南部。東部和東南部同越南接壤,北部與寮國交界,西部和西北部與泰國毗鄰,西南瀕臨暹羅灣。海岸線長約460公里。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為24℃。
9. 東南亞首霸為什麼會是狹長的越南
在查看世界地圖的時候,會發現幾個國家的領土特別的狹長,它們分別是智利、挪威跟越南。在這幾個狹長的國家裡面,越南的發達程度雖然比不上其他兩個國家,但是它的發展勢頭卻是最好的,猶如歷史上那個從中國獨立出來的交趾那樣,今天的越南依舊看得到當年那個大越國奮斗的身影。
在吞並了柬埔寨大量的國土之後,越南還不滿足,想要將柬埔寨收編為自己的一個省。好在英勇的柬埔寨人民幾經波折之後,終於趕跑了越南入侵者。經歷了這數千年的領土擴張,越南終於形成了今天這一狹長的國家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