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印度後裔叫什麼
⑴ 印裔是什麼意思
印裔緬甸人,是一群住在緬甸的印度人。
印度人古代已生活在緬甸,大多數印裔緬甸人是英屬印度時代來到緬甸,直到一九三七年緬甸印度分開管理為止。
中文名 印裔緬甸人
簡 介 :是一群住在緬甸的印度人 人口數 今天占緬甸總人口的約2% 主要分布 兩大城市和舊的殖民城鎮。
在英國統治的時候,印度人作為軍人,公務員、商人和高利貸者組成政府和經濟的骨幹力量。開始於1930年的一連串反印暴動至一九六二年強行驅逐,印裔緬甸人大規模移民離開大幅減少他們的作用。
印裔緬甸人今天占緬甸總人口的約2%(約950,000),並主要集中在兩大城市(仰光和曼德勒)和舊的殖民城鎮。他們被打成'外國人'和緬甸的非公民被剝奪公民權禁止從事公務員和軍隊。
⑵ 緬甸的果敢和印度的曼尼普爾都是中國華人後裔嗎
緬甸的果敢是漢族,是中國華人後裔,印度的曼尼普爾並不是華人後裔。
中國不會出普京,果敢不會變克里米亞,漢人不是俄羅斯人也不是猶太人,漢人沒有強烈的漢族意識,一盤散沙,相互拆台內耗,所以蒙古滿洲當年能以幾十萬人的部族征服幾千萬漢人,所以漢人在某些地區的民 族沖 突中常常吃虧。
1897年我大清簽訂《中英續議緬甸條約》,把果敢割讓給英屬緬甸。1942年,果敢土司楊文炳寫了一份致蔣介石的請願書,表示「願率土重歸,抵抗日本侵略」。於是,遠征軍騎兵團,開始進抵老街地區流動防守,狙擊日軍進犯。楊文炳征調鄉勇兵丁,組建自衛武裝,配合遠征軍對日作戰。同年(1942)9月12日,楊文炳接到中國遠征軍轉來的蔣介石的回信,大意是:果敢是英國屬地,楊文炳是英國官員。。。。。。後來新中國建國初期中緬邊界談判,雙方忽略果敢問題,周 總 理做主把果敢、南坎等緬北地區大多讓給緬甸,當時被譽為「新中國處理邊界領土爭端的典範」,可謂「舊思路」的典範
⑶ 都說緬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移民,我怎麼看他們都像印度人他們應該是印度阿三的後裔。
印度人包括本土黑人和雅利安白人,緬甸是黃種人,根本就與印度扯不上關系
⑷ 緬族的祖先在中國還是印度
緬族來源於中國。
緬族起源於古代氐羌集團,是中國古代羌人部落的南下分支。西漢至隋唐時期生活在川藏甘交界地帶及其以南地區的白狼羌是最初的原始緬人。白狼羌為戰國前後南下的氂牛羌部落的一支,分布在今川兩一帶,歷史上曾多次慕義歸化內屬,且曾獨立立國。東漢初年起,白狼羌就與中原王朝有過聯系。隋唐時白狼(羌)為吐蕃所滅,「其地沒於吐著」。唐善戰爭使得白狼人從7世紀中葉起便開始了其流離失所的生活。白狼人或內遷中原,或臣服吐蕃,或南逃滇中。內遷和臣服者最終均為漢藏兩族所同化,南逃滇中的白狼人在洱海一帶生活了約半個世紀後,由於蒙舍詔的統一入詔行動和唐與南詔的天寶大戰而無法安生,於8世紀初繼續南下,沿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太平江、瑞麗江河谷通道於9世紀前後進入緬甸境內。
⑸ 緬甸有哪些民族
緬甸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族有文字。緬族是緬甸的第一大民族,以緬甸語為母語,屬於漢藏語系民族,緬族在全緬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區是緬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即人們所稱的「緬甸本部」。
⑹ 緬甸,我們最「復雜」的鄰居,它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一、羅興亞問題
關於緬甸,近年來比較為人熟知的話題恐怕是不怎麼正面的羅興亞問題(Rohingyaproblem)。簡單說,所謂羅興亞人問題,就是緬甸境內的孟加拉人後裔羅興亞(穆斯林)與緬甸主體民族緬族(佛教徒)之間的一場關於種族、文化、土地的大規模沖突,數十萬羅興亞人被驅逐乃至羈押。至今緬甸當局仍然不承認羅興亞人為緬甸少數民族。
羅興亞人,是移民到緬甸西部地區的孟加拉人後代,信奉伊斯蘭教,體貌特徵與緬族相去甚遠。在緬甸這樣一個佛教徒占絕對優勢的(約90%)的國家,作為穆斯林民族的羅興亞人的確有些格格不入了,但羅興亞問題背後的根本原因還是緬甸的特殊國情。
時至今日,緬甸依舊是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全國70%的人口蟄居在黑暗泥濘的鄉村,軍方吃著國家資源,經濟崩潰,內戰不斷,毒品肆虐,文盲率極高,成年人只有30%小學畢業,整個國家死氣沉沉,不知未來何去。反觀我們,曾經也是被列強欺壓的國家,如此早已騰飛,進入新時代。緬甸果敢地區不少學生甚至是在中國雲南上學,那麼緬甸的未來在哪裡呢?那就是緬甸人自己的歷史任務了。
⑺ 都說緬族時中國少數民族,咋看緬族長得的都更像印度人一些,緬族會不會是伢利安人的後裔伢利安人曾經打
不不不,緬甸是漢人的後代。
雅利安人指史前時期居住在今伊朗和印度北部的一個民族。他們的語言亦名雅利安語,南亞印歐諸語言即源自雅利安語。Aryan (雅利安)一詞源自梵文,意為「高貴」。19世紀,雅利安語一名被用作印歐語的同義語,從狹義上說是指印度-伊朗諸語言(Indo-Iranian languages)。現在此名在語言學中,僅用於印度-雅利安諸語言(Indo-Aryan languages)一支。雅利安人種在19世紀中,由於戈賓諾伯爵(Comte de Gobineau)及其門徒張伯倫(Houston Stewart Chamberlain)的積極鼓吹,出現過一種「雅利安人種」的說法。所謂的「雅利安人種」成員是講印歐諸語言的人,有利於人類一切進步的人,並宣稱優越於閃米特人、黃種人以及黑種人。雅利安主義的信徒們將北歐和日耳曼諸民族視為是最純粹的「雅利安人種」成員。這種說法在20世紀30年代—50年代已被人類學家們所拋棄,但卻被希特勒和納粹分子所利用,並以之作為德國政府政策的依據,對猶太人、羅姆人(吉普賽人)以及其他一切非雅利安人採取滅絕措施。
20世紀晚期和21世紀初,許多白人至上主義的團體把雅利安作為他們的意識形態標簽。由於這種用法與納粹主義有關,所以該詞在一些場合含有貶意(參閱白人至上主義(white supremacy))。 歷史公元前3000年代,雅利安人還是一個部落聯盟,其生產力發展已進入銅器和青銅器時代,他們本來就是一個游牧部落,所以畜牧業在他們的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他們畜養公牛和乳牛,牛糞則被做成圓餅,充當燃料,馴養的動物有馬、水牛、綿羊、山羊、豬等,他們選用馬和馬車作為交通工具,過著以游牧為主的生活。其社會組織形態尚處於父系氏族部落和軍事民主制時期。
為了尋找新的水源和牧場,雅利安人部落開始不斷向外遷徙,向西進入歐洲大部分地區,向東深入歐亞的腹地,向南則伸入西亞和南亞,在人類歷史上形成了規模巨大的世界性游牧部落遷徙浪潮。
公元前3000年代末至西元前2000年代初,居住在黑海沿岸的一支,從俄羅斯南部的庫班地區越過高加索山脈進入小亞細亞的安那托利亞高原。這些人和當地原居民雜居、融合,被稱為盧維人、帕來人、西台人、呂底亞人。 同一時期,居於黑海沿岸的另一支,進入巴爾干半島的東北部,接著陸續分批進入希臘,被稱為希臘人。
公元前2000年代初,居於東歐草原西部的一批雅利安人,沿多瑙河向西挺進,他們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被稱為拉丁人。拉丁人是這些遷移民族中最著名的一支。與此同時,另一些雅利安人繼續向西和北兩個方向遷移,形成了西歐的塞爾特人和北歐的日耳曼人。
也是從公元前2000年代初開始,又一支雅利安部落從裏海西岸分批南下進入伊朗高原,稱為伊朗雅利安人,早期進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先後在兩河流域北部和南部分別建立了米坦尼王國和加喜特王國,居民被稱為米坦尼人和加喜特人。後來進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則定居在這一地區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分別建立了米底王國和波斯帝國,被稱為米底人和波斯人。
雅利安人的另一股勢力曾經入侵南方。說梵語的雅利安民族,早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就已經沿西路進入到了印度北部。在這里,他們與最早的黃褐色文明——達羅毗荼文明接觸,學習了很多東西。其他一些雅利安民族還擴展到中亞的高山地區。這些地方迄今尤有金發碧眼的北歐系諸種族,不過他們如今用的是蒙古語。
*《辭海》中對「雅利安人」一詞的解釋:
雅利安人(Aryans)是歐洲19世紀文獻中對印歐語系各族的總稱。從印度和波斯古文獻的比較和研究中推知,遠古在中亞地區曾有一個自稱「雅利阿」(Arya)的部落集團,從事畜牧,擅長騎射,有父系氏族組織,崇拜多神。公元前2000至前1000年間,一支南下定居印度河上游流域,一支向西南進入波斯,另一支遷入小亞細亞。自18世紀歐洲語言學界發現梵語同希臘語、拉丁語、克爾特語、日爾曼語、斯拉夫語等有共同點後,即用「雅利安語」一詞概括這些語言。(現通稱印歐語系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