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德昂族軍隊現有多少人

緬甸德昂族軍隊現有多少人

發布時間: 2022-10-15 14:06:34

① 德昂族來歷民族經歷了哪些歷史變遷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其中潞西市的三台山德昂族鄉和臨滄市鎮康縣的軍弄鄉是德昂族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
二、民族來歷及歷史沿革:
德昂族源於古代的濮人,與「哀牢」有密切的關系。哀牢是雲南、緬甸北部地區一古國,屬西南夷濮人系統,存在時間大約自公元前3世紀左右至公元76年。哀牢人穿鼻儋耳,鏤身文身,有著先進的文化,根據華陽國志、後漢書等的記載,其地礦產豐富、貿易繁榮。「哀牢」多指老虎,有時也叫野獸。
清代以前,有關記載把雲南境內南亞語系的德昂、布朗、佤等民族統稱為「濮人」、「蒲」或「蒲蠻」。「濮人」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居住在怒江兩岸,早於阿昌、景頗等族進入這一地區,是開發保山、德宏一帶較早的民族。

② 德昂族民族目前大概有多少人

德昂族,現有人口1.5萬(1990年),為雲南獨有民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潞西縣與鎮康縣,少數散居於盈江、瑞麗、隴川、保山、梁河、耿馬等地,與傣族、景頗族、佤族等民族雜居在一起。還又什麼能幫的到樓主嗎,如有疑問,請追問。如滿意,請採納

③ 德昂族的介紹

【概況 】

德昂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德昂族共有17935人(2000年),比較集中的分布在保山地區的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市、瑞麗市、盈江縣、隴川縣、梁河縣,臨滄地區的永德縣、鎮康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其中潞西市的三台山德昂族鄉和臨滄市鎮康縣的軍弄鄉是德昂族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

德昂族是一個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圍非常廣,雖然德昂族只有1萬多人,卻分布在雲南省3個地州9個縣市。除潞西市的三台山和鎮康縣的軍賽兩地外,其他德昂族與景頗、漢、傈僳、佤等民族分寨而居,其中有少數村寨間雜在壩區傣族村落之間。德昂族是一個跨境民族,緬甸有一定數量的德昂族。

德昂族由於居住分散,自稱他稱很多。居住在德宏地區的德昂族自稱「德昂」,鎮康、耿馬的德昂族則自稱「尼昂」或「納昂」,此外,還有「崩龍」、「昂」、「冷」、「梁」、「布雷」、「納安諾買」等稱呼。

根據德昂族婦女的裙子上所織線條的不同色調特徵,當地漢族人民分別稱他們為「紅崩龍」、「花崩龍」、「黑崩龍」等。新中國成立後進行民族識別,沿用了「崩龍」這個名稱。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1985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崩龍族」正式改名為「德昂族」。

雲南西部的高黎貢山和怒山山脈的廣大山區,是德昂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地區。氣候屬亞熱帶,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礦藏豐富,森林茂密,自然條件優厚。

這里所產的龍竹,干粗梢長,直徑一般在四、五寸以上,尤以鎮康地區所產龍竹最負盛名,大者如柱,直徑盈尺,二千年來即為著名特產,史書稱之為「濮竹」。它既是建築材料,又是家庭用具和生產工具的製作原料,肥嫩的竹筍還可食用。

德昂族很早就在自己的土地上開田墾地,栽種水稻、旱稻、玉米、蕎子、薯類以及核桃、黃麻等作物。新中國成立後還種植橡膠、紫膠、桐果、棉花、咖啡等。德昂族人民尤善種茶。

住宅周圍,是菜地也是果園,除各種蔬菜外,還有香蕉、黃果、芒果、菠蘿蜜、番木瓜、梨及石榴等;四季都有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德昂族的語言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分為「布雷」、「汝買」、「若進」三種方言。德昂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長期與傣、漢、景頗等民族相處,許多人通傣語、漢語和景頗語。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政府網-德昂族

④ 德昂民族解放軍的簡介

德昂族(德昂語岩石之意)舊稱崩龍族,緬甸官方稱布朗族(Palaung )。世居於緬甸、中國、泰國邊境地區,緬甸境內約60萬人,中國一側約2萬人,主要以種植茶葉為生,居住地被稱為世界茶葉故鄉,普洱茶出產地,亦是中國武術梅花拳的發源地,德昂族擁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德昂族居住於北撣邦高原一帶的13個鎮區,現行緬甸當局所設置的德昂族自治區僅為2個鎮區的領土,當局統計的德昂族人口數為30萬餘人,但實際人口數應為100萬左右。

⑤ 德昂族相關資料

德昂族,現有人口1.5萬(1990年),為雲南獨有民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潞西縣與鎮康縣,少數散居於盈江、瑞麗、隴川、保山、梁河、耿馬等地,與傣族、景頗族、佤族等民族雜居在一起。
德昂族[1](又名崩龍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15462人。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
西(今芒市)和臨滄地區鎮康縣,其他分布在盈江、瑞麗、隴川、保山、梁河、龍陵、耿馬等縣。與傣族、景頗族、傈僳族、佤族、漢族等民族交錯而居。

居住在德宏地區的德昂族自稱「德昂」,居住在鎮康、耿馬等縣的則自稱「尼昂」或「納昂」。「昂」為民族自稱,意為「山岩」、「岩洞」的意思。「德」、「尼」、「納」為尊稱的附加語。
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文字流傳不廣,主要用於記載本民族的歷史、道德、法規和書寫佛經等。不少人通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
編輯本段民族概述中國史書多認為德昂與佤、布朗等民族是漢晉時期雲南濮人的後裔,唐宋時期被稱為撲子,茫人,元明時期被稱為金齒,蒲人。自清代起,史籍乾隆《東華錄》,光緒《永昌府志》等書稱他們為「崩龍」,當地漢族又根據他們婦女服飾的特點,分別把「別列」支系稱為「紅崩龍」,「汝買」支系稱為「黑崩龍」,「汝波」支系稱為「花崩龍」。
解放後民族識別時沿用了「崩龍」這個名稱,後來根據本民族意願,並報國務院批准,自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起正式稱為」德昂族」。說起濮人,在古代他們多住居雲南的西南部地區,即史書所說的古「哀牢國」舊地,是個「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廣闊區域,包括現在的大理,保山、德
德昂族
宏、臨淪,西雙版納等地、州。

濮人在古代是個人口眾多的族群之一,也是較早開發雲南西南部的古老民族之一,因此一些江河,物產的名稱上都留下濮人的烙印,現在的元江,古稱「濮水」;永昌郡內的大龍竹則稱為「濮竹」,曾是古代濮人朝覲中原皇帝的貢品。從文獻記載及其他民族的傳說故事中,都反映了德昂先民濮人是永昌郡內的古老民族。他們充分利用這里」土地沃腴,宜五穀蠶桑」的優裕條件,種植水稻和紡織木棉布,遠在漢晉時期他們的社會經濟就有了發展。中原封建統治階級,一方面積極發揮濮人的先進生產技術的作用,一方面大量收斂濮人的財富,使濮人困苦不堪,不斷起來反抗。永昌郡內的濮人雖多,住地較遼闊,但發展是極不平衡的。
地處交通沿線或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則較快,文化也較高;有些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紡織業不發達,缺少衣著,古代史學家把這部分濮人稱為「裸濮」。德昂族在歷史上曾有過興盛的時代,過去他們有很多支系,如汝旺、汝果、汝峨、汝進、汝本、汝波、汝別牙、汝買阿、汝昂、汝臘、汝王、汝科、汝別列、幹得別列、汝不峨、汝布冬、汝孟丁、汝孟得丁、汝格若等等。歷史上的德昂族曾在滇西一帶以武力稱雄,特別是在12—15世紀時,德昂族的先民建立了金齒國,更是稱雄一方,後來逐漸走向衰落,以致在很長時期只能靠租種別人的耕地維持生活,直至1949年以後,他們才擁有了自己的土地。
德昂族先民住居的滇西南,其地理位置十分得宜,是古代中國通往印度的道路-「蜀毒道」的必經之地。遠在公元前數世紀,以四川成都為起點,經西昌,會理,雲南(祥雲),下關,保山,德宏至印度的中印古道就已開通,從這條道上輸往印度的有蜀錦,生絲及鐵器,因此人們又稱它為「西南絲路」。德昂族是西南邊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淵源於古代的濮人。唐宋時期被稱為「朴子」、「茫人」,元明時期被稱為「金齒」、「蒲人」。
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居住在怒江兩岸,是開發保山、德宏一帶較早的民族。史書記載的茫蠻部落就是德昂族的先民,隋唐時稱為「茫蠻」、「撲子蠻」、「望苴子蠻」,他們先後臣服於漢、晉王朝及南召、大理國,元以後成為傣族土司的屬民。德昂族絕大多數與景頗、漢、傈僳、傣等民族交錯分寨雜居,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清代史書稱之為「崩龍」,新中國成立後民族識別時沿用了這個名稱。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1985年9月21日起更名為「德昂族」。
德昂族習慣於按屬相和排行給孩子取名,也使用漢族的十二生肖:查(鼠)、包(牛)、衣(虎)、卯(兔)、光(龍)、沙(蛇)、牙(馬)、麻(羊)、新(猴)、收(雞)、滅(狗)、交(豬)。生日的屬相是什麼,
就以什麼為名。男孩的屬相前加「阿」,女孩的屬相前加「立」。
例如,牛日生日男孩叫「阿包」,牛日生的女孩叫「立包」。若按排行取名,則不分男女,稱呼為臘所(老大)、臘左(老二)、臘約(老三)。?
德昂族結婚生下孩子後,便有諱名的習慣。凡有了孩子並已取名的年輕夫婦,包括他們的長輩在內,不管什麼人,此後都不能直呼他們的名字了。
德昂族家裡若長子或長女早死,則以次子或次女的名字代替稱呼其父母。有的還沒有生兒育女,但也可以預先取下子女的名字,而按此名來稱呼。德昂族以為,對已有子女或雖死子女但年齡較大的人,再去直呼他們的名字如「何阿獃」、「李臘翁」等,是不禮貌的。
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該民族除說本民族語外,還能講附近民族的語言,如傣語、漢語、景頗語和佤語等。
德昂族語言(以南傘硝廠溝為例)有如下幾個特點:
(1)從音位上看,有31個輔音位;母音9個,都有長短之分,共有18個母音音位。
(2)從語音結構看,德昂族的音節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一般音節或叫主要音節;一類為附加音節或叫次要音節。
一般音節的結構有聲母49個,又有兩種情況:所有31個輔音音位均可單獨作聲母;復輔音聲母又有雙唇塞、舌根塞音與I結合;雙唇塞、舌根塞音與r結合;雙唇塞音與j結合;舌根塞音與V結合四類。有韻母159個,其中單母音韻102個,復母音韻57個。次要音節的結構是在主要音節之前,一種是出現在主要音節的聲母為其同部位的輔音前;一種在輔音之後,通常有弱化母音(音節)。
德昂族的文學主要是民間文學,形式多樣,主要有神話、傳說、史詩、寓言、笑話、詩歌等,大部分是靠口頭流傳下來的,有些是利用傣文或用傣文字母拼寫本民族語記載下來的,這就形成了「古歌」,如《達古達楞格萊標》(古代先民的傳說)、《寶葫蘆》、《洪水的故事》等。 德昂族人以農業生產為主,也善於種茶,素有「古老茶農」的美稱。茶葉是德昂族重要的經濟來源。德昂族很早以前就有自己的銀匠,能用碎銀鑄造銀手鐲、銀排扣、銀項圈、銀煙斗等,還善於在各種銀製品上雕刻花紋圖案,花紋細致、簡朴。早在隋唐時期,德昂族就「披五色裟羅籠」,至今仍為自己紡線、染色和織布,作成極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服裝。他們還擅長編織竹器等生活用品。
德昂族民間有著絢麗多彩的刺綉、建築和雕刻藝術。建築、雕刻藝術在德昂人的歷史上有過光輝的時代,如今在一些地方仍留有許多德昂人精湛的建築物遺跡,如隴川縣城東的德昂女王宮殿、德昂城、德昂路、石拱橋等遺址,都是古建築的代表。圖案雕刻一方面是反映在古建築上,如潞西佛寺中的掛枋、板壁上常見的浮雕;另一方面則普遍反映在日常用品上,在德昂人的腰箍、耳墜、銀手鐲、銀煙盒、衣服等用品上大多繪有圖案。圖案多為對稱的雙手、雙鳥、雙虎、花草之類。
德昂人還有很高的制磚和制陶藝術。德昂女王宮殿、德昂城附近的磚瓦結構住宅所用的磚瓦都是德昂人自製的。德昂人的陶器有陶罐、陶花瓶、陶紡輪、土碗等。常見的上釉陶罐製作精細,有的呈鴨蛋綠和紫紅色,有的為咖啡色,有的還繪有雲紋或罐脛壓制凸形圖案花紋,外表光滑美觀,表現出高超的制陶藝術。
德昂族還有豐富多彩的口頭民間傳說、故事、詩歌、諺語等,通過世代相傳,保留下來。有揭露反動統治者罪惡的,如《兔子制土司》;有反映男女愛情生活的,如《蘆笙哀歌》、《彩虹》等。傣族的若干民間傳說和漢族的《西遊記》、《三國演義》故事也在民間流傳。樂器有象腳鼓、芒鑼、葫蘆笙、笛子、小三弦等。德昂族的舞蹈有象腳鼓舞、水鼓舞等。
風俗習慣
德昂族的服飾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表明了本民族特有的審美觀及其對美的追求。德昂族婦女服飾的別致在於以「藤篾纏腰」為飾。傳說古時候德昂女子是滿天飛的,男子為了將女子拴住,便用藤篾做圈,套在女子腰上,久之而成俗。德昂族婦女成年後,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五六圈或十餘圈,甚至二三十圈藤篾制的「腰箍」。

《德昂族 民族風采》 陳玉先 繪
腰箍寬窄粗細不一,多漆成紅、黑、黃、綠等色,有的上邊還雕刻著花紋圖案,有的還包上銀或鋁皮。德昂族婦女的裙子多為彩色橫紋長裙,上可遮胸,下及踝骨,並織有鮮艷的彩色橫線線條,不同支系在色彩、條紋上有顯著的區別。德昂族婦女的頭飾很特殊,婦女不留頭發,剃光頭,繞包頭,包頭兩端如發辮垂在背後。有的德昂婦女婚後留發,戴黑布包頭。德昂族的裝飾品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五色絨球。在縫制衣服時,要在下半部用紅、黃、綠等色水絨球鑲上一周長方形的空格,中間再綉上花。男女包頭巾兩端也都釘上一些絨球,耳墜、掛包皆以絨球裝飾。更為獨特的是青年小夥子在胸前掛一串五色絨球,姑娘則在衣領之外裝飾絨球。男子頭裹黑布或白布包頭,帶大耳墜,銀項圈,多穿藍黑色大襟上衣,褲短而寬大。現在青年發式與漢族相同,已不戴沉重的首飾。男子有紋身的習俗,一般在腳部、臂部或胸部,刺以虎、鹿、鳥、花草等動植物圖案,作為裝飾。德昂族大部分地區以大米為主食,輔以玉米、養子、豆類。個別地區以玉米、養子為主食。普遍喜歡飲濃茶,茶是待客必不可少的佳品。德昂族有嗜好草煙和嚼檳榔的習慣。竹樓是各地德昂族共同的住宅形式。在德宏等地是一家一院,主房樓上住人、煮食、貯藏糧食等,樓下關牲口,附房用作堆放柴草和安裝舂米用的腳碓。鎮康地區若干小家庭同住一幢房子,房內中間有寬敞的走道,兩旁為各小家庭住宅,間壁而居,各有火塘,所以竹樓較大,有的佔地近四百平方米。現在部分德昂族的住宅與附近漢族的平房一樣,多家同住的大竹樓也已為各家各戶的小竹樓所代替。德昂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與外族聯姻。男女婚前享有戀愛自由,姑娘選擇對象有一定自主權,但最後要徵得父母同意。結婚時,男家要給女方一定聘禮。若夫妻不睦,男方提出離婚,只要出幾斤米、幾元錢,請村寨頭人祭神權後,即可通知女方回娘家。女方提出離婚,要賠償男方聘禮。新中國成立後,這種情況已發生變化。德昂族行土葬,村寨有公共墓地。但久病或孕婦難產而死的則用火葬。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其宗教信仰及生活習俗受傣族影響較大。在絕大多數的村寨里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爺,並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齋飯由全寨人輪流布施。在部分德昂族中,過去一直有見殺不吃、聞聲不吃的習慣。每逢節日,相互宴請成俗,不論酒席宴上菜餚多少,均要
有一碗用新鮮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時蘸辣椒水吃,別具風味。
德昂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和外族通婚。男女青年戀愛自由,女子在選擇對象上有一定自主權。本民族內部沒有嚴格的等級婚,只要對方願意,貧富人家可以聯姻。男青年到十四五歲時開始串姑娘,晚上他們到女青年家門外吹蘆笙,引出姑娘來談戀愛。雙方建立感情後,互贈手鐲、腰箍、項圈、篾籮、織錦接包等生活用品,然後再請寨中老人往女家說媒。只要女方同意了,家長一般是不反對的,他們認為姑娘愛著人了,不同意是不好的,至於女婿是不是稱心如意,那是女兒命定的,父母無能為力。倘若女方父母反對,姑娘可自行到男家同居。
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訂婚儀式上要斬雞頭,如果雞頭與雞身分為兩半,雙方都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贊同這門親事,就不許殺雞。婚禮通常要進行3天,3天之內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裡賀喜,由新郎新娘的雙方家長宴請,並伴以對歌,徹夜不眠地歡歌笑語。
德昂族喜吃酸辣食品,嗜飲濃茶,亦善於種茶。幾乎每家每戶都栽種茶樹,素有「古老的茶農」之稱。擅長編制竹器和草排(用野生茅草加工成蓋房頂材料)。製造銀器是德昂族的傳統工藝,在鄰近各族中很有聲譽。
德昂族是個跨界民族,在中國的鄰邦緬甸也有分布。
德昂山寨茶飄香 茶葉是德昂族的命脈, 有德昂人的地方就有茶山, 神奇的《古歌》代代相傳, 德昂人身上飄著茶葉的芳香。這是德昂人傳唱已久的古歌。
茶,是德昂族最重要的飲料。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婦女幾乎一日不可無茶,而且好飲濃茶。他們喝茶時,常常將一大把茶葉放入一個小茶罐里加水少許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時,將茶水倒在小茶盅里飲用。由於這種茶非常濃釅,所以一般人喝了極易興奮,夜晚會徹夜難眠。而德昂人因經常飲用,卻喝上了癮,只要一日不喝,便會手腳酸軟,四肢無力。相反,如果在勞累之時煮一罐濃茶,喝上幾口,便立馬兒心高氣爽,精神倍增。
茶,不僅是德昂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飲品,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幾乎時時、事事都離不開茶。德昂人講究「茶到意到」,賓客臨門,必先煨茶相待;走親訪友和托媒求婚時,必以茶為見面禮;若有喜事需邀請親朋光臨,一小包紮有紅十字線的茶葉便成了「請柬」;如兩人產生矛盾時,有過失的一方只要送一包茶,就可求得對方的諒解。可見,茶的作用是其它錢物無法替代的。
由於茶葉的這種特殊地位和作用,致使茶葉的消費量很大,因此德昂人家家戶戶都習慣在房前屋後、村頭寨邊栽上一些茶樹。德昂人好飲濃茶,善於種茶,因而被周圍的民族稱為「古老的茶農」。
德昂民族好飲濃茶,並以善於種植茶樹聞名,因而被稱為「古老的茶農」。茶葉在該民族的社會生活中有著廣泛的用途,他們對茶葉也有特殊的感情。德昂族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婦女都好飲濃茶,傳說從古老的時候就這樣了。說起德昂族飲的濃茶,那真是名不虛傳,他們把一大把茶葉投入能容納的一百亳升水的罐內加水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將茶水倒入人們常稱之為「牛眼晴杯」(比水牛眼大不了多少)中即喝。外來人喝這種茶往往要滲入幾倍的開水才行。由於德昂族人常飲濃茶,久而久之就有了茶癮,茶癮發作時會使人四肢無力,特別在走長路時使人難於行進,但只要煮一罐茶喝幾杯後,精神就抖擻起來了。
人們常說,德昂族辦事情離不開茶葉,他們常把茶葉作為禮品,它表明「茶到意到」。如果去探望久別的親戚朋友,見面禮就是一包茶葉,有客人來了,主人家總是先燒水煨茶招待,男青年求婚請媒人去說親時,首先帶往女方家的也是一包兩、三斤重的茶葉。若有喜慶事邀請親朋好友光臨,送一小包紮有紅十字線的茶葉作表示。如果群眾之間發生糾紛,某一方因有過失,要求得到對方諒解時,也先送一包茶葉給對方,當有過失的一方主動送了茶葉,另一方再有理也要加以原諒,這是德昂族的禮俗,若不送茶葉而是送錢物,那就被認為是不懂德昂族的「禮」,也不會得到諒解,甚至會將事情辦壞。若相互之間的糾紛自己不能解決而需請頭人調解時,也要裹一小條茶葉和一小象草煙交叉成「Ⅹ」形交給頭人,然後再申述各自的理由。
由於茶葉在德昂族的社會生活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和廣泛的用途,因此家家戶戶都習慣在住宅周圍或村寨附的山坡上栽培一些茶樹,供自己採摘揉曬干備用。除干茶外,德昂人也製作一種濕茶(酸茶),史書稱為「谷(沽)茶」,他們把菜摘來的新鮮茶葉,放入大竹筒內壓緊密封,使之糖化後食用。食用濕茶不必煎煮,從筒內取出即可放入口中咀嚼,茶味微酸苦,略帶甜味。這種茶能解暑清熱,在氣候炎熱的地區,人們都喜好嚼酸茶。
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正式改名為德昂族。是中國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雲南省。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蕎子、薯類等,擅長種茶。
德昂族絕大多數以大米為主食,部分地區雜以包穀和薯類。均以蒸燜而食,擅長製作各種糧食製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粑粑湯圓等。
德昂族飲食比較考究,用料較為廣泛。擅長煮、燉、拌、舂等技法,口味酸辣中帶甜。蔬菜種類繁多,竹筍是四季不斷的蔬菜之一,除鮮吃外,多加工成酸筍或干筍食用。
其他蔬菜的食用,都習慣於在煮燉時配酸筍。酸筍用途十分廣泛,即使在燉雞炒肉或烹魚時都要加酸筍味。受當地漢族的影響許多漢族風味的腌菜腐乳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的小菜。主要特色菜有:涼拌番木瓜、涼拌挑手魚、竹筒搗菜、脆皮冬瓜、勒浪等。
飲濃茶,這是德昂族成年男子和老年婦女的嗜好。傳說從古老的時候起就有這種習俗。因此,德昂族各家各戶都習慣在自己住宅周圍或村寨附近栽培一些茶樹,採摘的茶葉系士法加工,主要供自己消費,有剩餘時攜人市場與其他民族交易。
茶在德昂族民間不僅是常備的飲料,也是饋贈親友的最好禮品。在日常生活中,德昂族離不開茶,婚喪嫁娶。探親訪友,都以茶作為禮品,"茶到意到"。
如參加婚禮時,要送一包紮有十字紅線的茶葉;參加葬禮則送一包用竹蔑或竹麻攔腰捆紮的茶葉。到德昂族人家做客,好客的主人將客人迎上竹樓後,會捧出一杯杯烤得焦香的濃茶遞到客人手中。
德昂人嗜茶成癮,他們說一天不喝茶,混身都沒勁。只有喝下一杯濃濃的熱茶,才能提起精神,也飲"酸茶",又稱濕茶,古稱谷茶或沽茶。味酸澀,能生津解渴。並有解暑清熱,消食的作用。這種茶是用剛摘下的新鮮茶葉密封在竹筒里發酵後製成。
酸茶葉也可直接嚼食,味微酸,微苦而回味甘甜。德昂人認為這種茶可以解熱散毒。干茶和酸茶在當地集市上都可買到,通常由年長的德昂婦女出售,它們被為"蔑寧",在德昂語中,這是"茶媽媽"的意思。
腌茶一般在雨季,鮮葉採下後立即放入灰泥缸內,壓滿為止,然後用很重的蓋子壓緊。數月後將茶取出,與其它香料相拌後食用。
也有用陶缸腌茶的,採回的鮮嫩茶葉洗凈,加上辣椒,鹽巴拌和後,放入陶缸內壓緊蓋嚴,存放幾個月後,即成為"腌茶",取出當菜食用。也有用作零食嚼用。
別有情趣的冠蓋式住房
和南方許多民族一樣,德昂族喜居干欄式竹樓。這種竹樓多用木料做框架,其它部分,如椽子、樓板、曬台、圍壁、門、樓梯等均用竹子為原料,房頂則覆蓋茅草而成。
德昂族的竹樓多依山而建,坐西向東。主要有正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形制。比較典型而普遍的是以德宏地區為代表的一戶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樓。這種竹樓分主樓和附房兩部分。主樓呈正方形,樓上住人,一般分為卧室和客廳兩部分,供全家人起居、會客和存放糧食、雜物之用;樓下圈養牲畜。附房多建在主樓的一側,用作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腳碓。這種竹樓外形別致,美觀大方,據說很像古代中原地區儒生的巾帽。關於它的來源,德昂族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諸葛亮當年率兵南征,來到德昂山寨。有一天突遭襲擊,受傷遇險,幸得勇敢善良的德昂姑娘阿諾相救,才得以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在短暫的接觸中,二人產生了感情。當重任在肩的諸葛亮不得不辭別心上人的時候,便將自己的帽子留給阿諾作為信物。痴情的阿諾苦盼18年,等來的卻是心上人的死訊。從此,心碎腸斷的阿諾不吃不睡,每天呆立村頭,望著心上人南去的路。到第33天,突然雷電交加,大雨傾盆。雨過天晴之後,阿諾不見了。而她站立的地方卻出現了同諸葛亮的帽子一模一樣的房子,這就是德昂人後來居住的竹樓。
德昂族離不開茶,婚喪嫁娶、探親訪友,都以茶作為禮品,「茶到意到」。佛龕和祖宗牌位禁止外人觸摸,也禁止在此掛放東西。客人不能坐客廳內家長的卧具。禁止砍伐寨神樹,也禁止在其周圍大小便。此外,德昂族不允許人進入並觸動墓地之物。 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村村寨寨到處都是佛寺和佛塔,佛塔造型與傣族佛塔略有不同。也有把小男孩送到佛寺當一段時間的和尚的傳統。
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一般選在春季,屆時要殺豬、殺雞,由祭司畫紙龍,眾人叩拜,然後一起飲酒野餐,醉酒後相互打罵,發泄平時相互之間的不滿。此間不許別人勸阻,直到雙方斗得精疲力盡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篾箍道道繞裙腰
德昂族的服飾,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盡管各支系間的服飾都有差別,但仍不失其共同特點,加之他們的服飾與民間流傳的美妙動聽的故事緊密相連,更給予人們神奇和深刻的印象。唐代史書早已記載著德昂族的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腰箍」為飾,這一裝束,歷經宋,元,明,清千餘年,一直流傳到現在。德昂族的姑娘成年後,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五、六圈或十餘圈,甚至二、三十圈藤
蔑制的「腰箍」,這些「腰箍」寬窄粗細不一,多漆成紅、黑、黃、綠諸色,有的上面刻著各種花紋圖案,有的還包上銀或鋁皮,在阿光照射下閃閃發光。
德昂族的服飾,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男子多穿藍、黑色大襟上衣和寬而短的褲子,裹黑、白布頭巾,巾的兩端飾以彩色絨球。婦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對襟短上衣和長裙,用黑布包頭,上衣襟邊鑲兩道紅布條,用四五對大方塊銀牌為紐扣,長裙上織有彩色的橫條紋。青年人不論男女均喜歡佩戴銀項圈、耳筒、耳墜等首飾。由於各支系服飾的差異,過去曾有「紅德昂」、「花德昂」、「黑德昂」之俗稱。
在德昂族的服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婦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習慣,姑娘成年後,都要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數個、甚至數十個腰箍。腰箍大多用藤篾編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篾,後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銀絲。藤圈寬窄粗細不一,多漆成紅、黑、綠等色。有的上面還刻有各種花紋圖案或包上銀皮、鋁皮。這一獨特的習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纏腰」為飾習俗的延續。其來歷,傳說德昂族的祖先是從葫蘆里出來的,剛出來的時候,男人們都長得一模一樣,女人到處亂飛,後來天神利用智慧將男子的容貌區分開來。男人們為了拴住女人,就用藤篾編成圈將她們套住,女人們再也飛不動了,只好同男人生活在一起。現在的腰箍,就是由那時的篾圈發展而來的。從這個神話可以看出,腰箍的起源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象徵意義失去了,腰箍變成了一種裝飾品,成了一種美的標志。德昂族認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緻,越說明她聰明能幹、心靈手巧。因此,成年婦女都佩帶腰箍,並以多為榮。青年男女在戀愛期間,小夥子為了博得姑娘的愛,也往往費盡心機,精心製作刻有動植物圖案花紋的藤篾腰箍,送給自己心愛的姑娘。於是腰箍又成了她們愛情的信物。

⑥ 五十六個民族是那幾個(有個別民族簡介)

瑤族
瑤族現有人口213.4萬人,雲南現有17.3萬人。瑤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湖南、貴州、雲南等5省區。
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省區,現有人口657萬多,其中雲南最多,有405萬多人。
裕固族
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美麗的祁連山麓,有一個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森林茂密,礦藏豐富,綠草如茵,牛羊成群,風光秀麗。這就是裕固族人民的家鄉。裕固族共有1.2萬多人,主要分布在甘肅省,少數人居住在青海省的祁連縣。

壯族
壯族,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現有人口154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地。
仡佬族
仡佬族是我國西南地區一個古老的土著民族。她的誕生地是貴州高原,也包括湘西丘陵一帶。目前,仡佬族的大多數居住在貴州,少部分散居在雲南、廣西,還有一部分僑居越南地。
仫佬族
仫佬族是廣西土著民族,目前全國仫佬族約有16.1萬人,廣西仫佬族有人口15.58萬,主要聚居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境內,其餘散布在宜山、融水、柳城、忻城、都安、柳江、環江、河池等縣(自治縣)及柳州市郊。
佤族
佤族共有人口35.1萬人,其中雲南有34.7萬多人。佤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滄源、西盟、孟連、瀾滄、耿馬縣,鎮康、雙江等縣也有少量分布。
珞巴族
珞巴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較少的一個民族,有2 3 1 2 人。主要分布在西藏,大部分居住在珞渝地區,大多數與藏族雜居,少數聚居在米林縣城西南側南伊一帶。
畲族
畲族,現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兩省的廣大山區,其餘分布在江西、廣東和安徽省境內。
水族
水族現有人口34.59萬多人,雲南有7000多人。主要聚居在富源縣的黃泥河、古敢一帶,彝良縣的大河、龍安等地也有分布。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有人口33538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少數散居在該縣以東的莎車、澤普、葉城、皮山等塔里木盆地西部邊緣地區。
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現有人口4127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當數散居在布爾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塔塔爾族史稱「達旦」、「韃靼」、「達怛」等。
土家族
土家族,現有人口570多萬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陽、黔江等縣也有分布。
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於青 海省東部湟水以北、黃河兩岸及其毗連地區,其中大多 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縣、大通縣、同仁縣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
維吾爾族
在中國西北邊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皚皚的天山,天山腳下聚居著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維吾爾族。「維吾爾」是民族自稱。共有7214431人。
烏茲別克族
烏茲別克族先民於16至17世紀沿絲綢之路陸續從中亞遷入我國新疆,後散居南疆各地和北疆伊犁一帶,經營園藝業和畜牧業。烏茲別克族信仰伊斯蘭教。人口: 14502分布:佤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西盟、滄源、孟連、耿馬、雙江、鎮康、永德等縣,部分散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
錫伯族
在祖國的西北、東北、內蒙部分地區,可以看到一些能騎善射的人們,他們時而躍馬揚鞭進行跑馬競賽,時而開弓搭箭開展射箭比賽,時而三五成群較量一番摔跤,時而興致勃勃練習幾回舉重……他們就是錫伯族。錫伯族有172萬多人,分布在新疆的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市、鞏留縣等。沈陽、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余以及內蒙東部也有分布。
傈僳族
傈僳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人口: 614,000人,主要聚居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餘散居在麗江。迪慶,大理、德宏,楚雄、保山等地區。
滿族
在我國吉林省的東部,有一座神奇秀美的山叫長白山。每到冬季,山上都被皚皚白雪覆蓋著。遠遠望去,長白山銀妝素裹,格外壯麗,因此人們稱它為「白山」。在黑龍江省的北部,有一條自西向東南流的大河,這就是有名的黑龍江,江水墨綠得近乎黑色,彷彿一條黑龍在翻滾,因此人們把它叫做「黑水」。在這白山黑水之間是一望無際的東北大平原。這里,孕育了一個勤勞勇敢、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滿族。我國滿族有982.1萬多人。由於歷史原因,他們的分布幾乎遍及全國各地。有一半以上的滿族居住在白山黑水間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其餘散居在河北、內蒙古、北京等地。
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分布居住在廣西西北部的環江、河池、南丹、宜州、都安等(自治縣)、市境內,總人口約7萬人,其中6.5萬多人聚居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境內,占毛南族人口的95%。
門巴族
門巴族,現有人口0.74萬人。門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門隅地區以及墨脫措那、隆子等縣。其他則分布在墨脫、林芝和錯那縣的勒布區等地。
蒙古族
蒙古族現有人口 4806849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
苗族
苗族有739萬多人,主要聚居在貴州省的南部和湖南省的西部。雲南的苗族有89.6萬餘人,佔全國苗族人口的15%左右,散居在87個縣市,其中多數居住在文山州、紅河州和昭通地區。
納西族
納西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人口:298,000人,主要聚居在麗江地區納西族自治縣,寧蒗、永勝、維西、中甸、德欽。在四川省的鹽源、鹽邊、木里等縣也有少量分布。
怒 族
怒族有27萬多人,是我國人口比較少的民族之一。除少數居住在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的兔峨鄉之外,多數以小聚居形式,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三縣,斷斷續續綿延500多公里,直到西藏自治區察隅縣察瓦龍鄉的南端,與傈僳族、藏族、白族等民族雜居。
普米族
普米族共有2.9萬多人。他們主要居住在雲南省的蘭坪、麗江、維西、永勝和寧蒗等縣。「大分散,小集中」是普米族的分布特點。
羌族
羌族,有人口198252人;主要聚居區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縣。其餘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綿陽市的北川等縣。
撒拉族
撒拉族,有人口8 7 6 9 7 人。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青海、甘肅、新疆等州縣
鄂倫春族:
有人口6965人,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
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有人口1 3 5 0 4 人,主要散居在新疆維吾爾自 治區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 烏魯木齊市等地,其餘的散居在內蒙古和黑龍江等省區。
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有人口26315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多與蒙古、達斡爾、漢、鄂倫春等民族交錯雜居。「
高山族
高山族,現有人口4 0 萬,主要居住在中國台灣省,其餘3000多人,散居大陸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
哈尼族
哈尼族共有125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24.8萬多人。哈尼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的哀牢山區。
哈薩克族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古稱「阿薩」、「曷薩」、「可薩」,有「自由人」、「避難者」、「脫離者」之意。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伊犁及木壘、巴里坤縣。
漢族
國56 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是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後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
赫哲族
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現有4245人,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的饒河、撫遠兩縣,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 3個民族鄉。
回族
國回族有860萬人,其中雲南有52.2萬多人,雲南回族分布極廣,除威信、綏江兩縣外,其餘各縣市都有回族居住,主要聚居在交通沿線的城鎮和附近村寨,具有大分散、小聚居和聚族而居的特點。
基諾族
基諾族,現有人口1 8 0 2 1 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的基諾民族鄉,少部分散居在景洪縣的勐旺、勐養、橄欖壩、大渡崗和勐臘縣的象明、勐侖等地。
京族
京族有18915人,聚居在廣西防城市的澫尾、巫山、山心三島。
景頗族
古代漢族文獻把景頗族人叫做「山頭人」這很形象。景頗族人居住的山幾乎都在海拔1500米到2000米以上,真正的以山為主,與山為伴。景頗族並非雲南的土著民族,他們是在古代從西北康藏高原遷入雲南的。從語言系屬看,景頗族與我國古代的氐羌部落集團有著密切的關系。景頗族自己認為他們來自「木砭省臘崩」 中國景頗族人口119209人(1990年普查數),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盈江、潞西、瑞西、梁河五縣境內。少數散居在騰沖、耿馬、瀾滄等縣。景頗族中有景頗、高日、蒙友等支系,主要使用景頗和載佤兩種方言。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現有人口1 4 1 5 4 9 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斯、昭蘇、額敏等縣。
拉估族
拉祜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人口: 434,000人,主要聚居在瀾滄、孟連。耿馬。滄源、勐海。西盟等縣。
黎族
黎族,現有1110900人,主 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東方、 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縣 和樂東、瓊中、保亭黎族苗族 自治縣,其餘散居在海南其他縣市與當地民族雜居。
阿昌族
阿昌族人口共有2.7萬多,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隴川縣、梁河縣及潞西市,保山地區的騰沖縣、龍陵縣也有少量分布。隴川縣的戶撒地區和梁河縣的遮島是最集中的地方。
白族
白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人口:1,482,000人,75%左右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散居昆明、元江、麗江、蘭坪等地,有少部份白族散居在四川西昌、貴州畢節和湖南桑植縣。
保安族
在甘肅省西南部的積石山下,在滾滾黃河的上游之濱,有一個水美土肥草青、宜農宜牧的好地方,它就是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布朗族
布朗族,有人口8 2 2 8 0 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的布朗山和西定、巴達、打洛山區,其餘的散居在臨滄、思茅等地。
布依族
布依族共有254.5萬多人,95%以上居住在貴州省的黔南、黔西南兩個自治州,鎮寧、關嶺和紫雲等自治縣,畢節、遵義、黔東南3個地區(州)。在雲南、四川、廣西等省(區)也有少量布依族居住
藏族
西藏自治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個自治區之一,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設6個地區、1個地級市、1個縣級市和76個縣。其中,拉薩市轄7個縣和1個縣級城關區;昌都地區轄15個縣(其中4個縣暫未成立),行署設在昌都縣;山南地區轄12個縣,行署設在澤當鎮;日喀則地區轄17個縣和1個縣級市,行署設在日喀則市;那曲地區轄10個縣和1個特別區,行署設在那曲縣;阿里地區轄8個縣(其中1個縣暫未成立),行署設在獅泉河鎮;林芝地區轄7個縣,行署設在八一鎮。自治區首府拉薩市,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西藏自治區人口二百多萬,是我國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區。藏族佔全區人口的94.7%。西藏人口分布很不平衡。東南部的昌都、林芝、山南、日喀則和拉薩四地一市,土地面積只佔全區的42%,而人口總數卻佔全區的85%;西北部的那曲和阿里兩地區,土地面積佔全區的58%,人口僅佔全區的15%。藏族人名和漢族人名不同,他們一般沒有姓,有的以房名、籍貫等為類似的姓,如昆、噶爾、雪康、德格等,但和姓有不同。一般藏族群眾多以四字為一名,如扎西多吉、丹增平措、羅布桑布等,為了便於呼喚,往往稱呼兩字,如扎西、丹平、羅布等。 藏族的名字一般都有很深的含義。
中國的朝鮮族,在100多年前,從朝鮮半島移住到東北地區之後形成的一個少數民族,也有極少數在明末清初就已經居住在遼東地區。朝鮮族文化同朝鮮半島的文化有著極其深厚的淵源關系,移居到東北地區後,又吸收、融合了這里的各民族文化,同各兄弟民族一起開發、建設著祖國的關東大地。中國朝鮮族的遷入過程,也是自然的分布過程。中國朝鮮族分布的主流在鴨綠江、圖們江沿岸地區和綏芬河流域,並逐漸向北部和西部方向延伸,向東北內地稱動和擴散。朝鮮族是個擅長種水田的民族。他們一遷入,就沿著有水源的地區安家落戶。東北絕大部分水田地區是朝鮮族遷入後由朝鮮族首先開發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朝鮮族的人口布局輪廓已基本定型。當時,中國朝鮮族人口基本上分布在東北三省境內,少量分布在內蒙古地區。曾經居住在關內各地的朝鮮人大都回到朝鮮半島或移居東北,因此,在關內居住的朝鮮族已經為數不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由於工作調動、畢業分配以及遷徙等原因,東北地區的一部分朝鮮族開始移入關內各地。由是,朝鮮的分布已遍及全國各省。
據1990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國朝鮮族人口總數為1920597人,分布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其中,黑龍江省有452398人,佔全國朝鮮總人口的23.56%;吉林省有1181964人,佔全國朝鮮族總人口的 61.54%;遼寧省有230378人,佔全國朝鮮族總人口的12%;內蒙古自治區有22641人,佔全國朝鮮族總人口的1.18%;關內各地共有 33216人,佔全國朝鮮族總人口的1.73%。居住在東北三省的朝鮮族人口總共有1864740人,佔全國朝鮮總人口的97.1%。
德昂族
德昂族現有人口1.54萬多人,雲南有1.53萬人,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潞西、盈江、瑞麗、隴川、保山、梁河、耿馬等縣,居住極為分散。
東鄉族
東鄉族有37.3萬多人,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境內,其餘散居在甘肅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和廣河、和政、臨夏等縣及新疆伊犁地區。
侗族
侗族,有人口2514014人,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毗鄰的黔東南、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縣。
獨龍族
獨龍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種,人口:4,000人,主要聚居在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獨龍河谷。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原居住在黑龍江北岸,十七世紀中葉遷至大興安嶺東麓、嫩江中上游。原以狩獵為主,後定居並轉為經營畜牧業和農業。
傣族
傣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人口:1,138,l00人,主要聚居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氣候的肥美、富饒的壩子--西雙版納,德宏兩州。傣族歷史悠久,傣族先民為古百越中一支,"傣"意為酷愛自由,和平的人。傣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傣語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傣族人民用它記載了豐富的歷史傳說,宗教經典和文學詩歌。傣族地區如同緬甸,泰國一樣信仰南傳佛教,又稱上座部佛教或小乘佛教。佛教是公元639年傳人傣族地區的,傣族每個村子都有佛寺廟。傣族的民族特色鮮明,突出,人民普遍愛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動,感情細膩,動作多為動物形態的模擬和美化。

⑦ 德昂族簡介

德昂族,也稱「崩龍族」,是中緬交界地區的山地少數民族,民族語言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分為「布雷」、「汝買」、「若進」三種方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長期與傣、漢、景頗等民族相處,許多人通傣語、漢語和景頗語。

德昂族主要居住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共和國交界地區,是一個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圍非常廣,中國一側在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德宏、保山、臨滄等3個地州9個縣市,緬甸一側在撣邦、克欽邦等地。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德昂族總人口數為20556人。

(7)緬甸德昂族軍隊現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德昂族源於古代的濮人,與「哀牢」有密切的關系。清代以前,有關記載把雲南境內南亞語系的德昂、布朗、佤等民族統稱為「濮人」、「蒲」或「蒲蠻」。「濮人」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居住在怒江兩岸,早於阿昌、景頗等族進入這一地區,是開發保山、德宏一帶較早的民族。隋唐時稱為「茫蠻」、「撲子蠻」、「望苴子蠻」,他們先後臣服於漢、晉王朝及南詔、大理國,德昂族先民還在宋朝後期建立起自己的區域統治,即「金齒國」。

元以後成為傣族土司的屬民。「濮人」漢代屬永昌郡(今雲南保山市),唐宋至元明時期,德昂族先民「茫施蠻」活動於瀾滄江兩岸。元代在今潞西地區設「茫施路軍民總管府」,封阿利(傳說是德昂族的頭人)為土官。元代中期,「白夷」(傣族先民)迅速強盛起來,德昂族被迫逐漸向山區遷移。明代,中央政府封傣族刀姓為茫施(今芒市)長官司長官,傣族土司又封德昂族頭人為「老」,以代表土司管轄德昂族人民,於是德昂族先民成了傣族土司的屬民。

⑧ 緬甸主要民武有哪些,果敢同盟軍、佤邦、克欽軍到底怎麼分

在東南亞地區領土最大的國家就要屬緬甸了,這個國家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它經歷了近六十年的殖民地生活,一直到1945年。盡管緬甸從英國獨立出來了,擺脫掉了殖民地的身份,但是在這個國家的土地上依舊彌漫著硝煙。由於它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多到你完全想像不到。

在薪水這一方面,由於緬甸這一國家並不是特別發達,所以總的來說普遍的工資水平也沒有特別高。克欽軍每個士兵的月薪大約是五十到一百元元人民幣,而瓦邦軍的會更高一些,大概有前者的兩倍。不僅如此,每個月還有大米可以領取。這樣看來還可以從士兵的狀態來看是屬於哪一個民族武裝部隊的,畢竟吃的好的總會比吃的不那麼好的,狀態更好一些。

⑨ 德昂解放軍得到誰支持

生活居住於緬甸聯邦境內撣邦北部高原一帶的德昂族,於1963年為維護民族自決權,在族人共同努力下,成立第一支武裝部隊布朗族武裝,1976年更名為布朗邦解放軍。2013年7月,德昂民族解放軍與緬甸政府軍進行第一次會面和談,因分歧過大並無達成任何共識,隨後雙方軍事沖突不斷。
德昂民族解放軍現有兵力約1300人左右,分為七個團,因地緣關系主要盟軍為克欽獨立軍、北撣邦軍及果敢同盟軍。德昂民族解放軍現任領導人Mai Aike Phone。

⑩ 來了解歷史悠久的民族:德昂族的資料

德昂族,又稱「崩龍族」,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共和國交界地區的少數民族。中國一側居住在雲南德宏、保山、臨滄等地的深山中……那麼,接下來跟隨我一起來 德昂族文化 看看來了解歷史悠久的民族:德昂族的資料。

德昂族,又稱「崩龍族」,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共和國交界地區的少數民族。中國一側居住在雲南德宏、保山、臨滄等地的深山中,緬甸一側居住在撣邦、克欽邦等地的深山中,與傣族(撣族)、景頗族(克欽族)、佤族等民族交往密切。

歷史上,德昂族曾被稱為「撲子」、「茫人」、「蒲人」等稱呼,自清代起,史籍乾隆《東華錄》,光緒《永昌府志》等書根據傣族對他們的稱呼並記載為「崩龍」,當地漢族又根據他們婦女服飾的特點,分別把「別列」支系稱為「紅崩龍」,「汝買」支系稱為「黑崩龍」,「汝波」支系稱為「花崩龍」。解放後民族識別時沿用了「崩龍」這個名稱,後來根據本民族意願,並報國家批准,自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起正式稱為「德昂族」。

德昂族有汝旺、汝果、汝峨、汝進、汝本、汝波、汝別牙、汝買阿、汝昂、汝臘、汝王、汝科、汝別列、幹得別列、汝不峨、汝布冬、汝孟丁、汝孟得丁、汝格若等多種支系。而中國德宏的德昂族則自稱「德昂」,臨滄的德昂族自稱「尼昂」或「納昂」。「昂」為民族自稱,意為「山岩」、「岩洞」的意思。「德」、「尼」、「納」為尊稱的附加語。

中國境內約有1.6萬(1990年)德昂族;緬甸境內有30萬左右的德昂族,並擁有3000千人左右的武裝部隊「德昂民族解放軍」。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文字流傳不廣,主要用於記載本民族的歷史、道德、法規和書寫佛經等。不少人通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

民族歷史
德昂族是雲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先民最早居住在怒江東岸、瀾滄江西岸的保山一帶,因不服哀牢人(傣族先民)的統治,逐步向西南方向的緬甸西北部遷徙,定居在緬甸西北部及與中國交界一帶的深山中。

德昂族曾被中原王朝稱為「朴子」、「茫人」等稱呼,因其分布在古代濮人西南方向,被中原王朝草率地歸類到「百濮」一類的民族中。

德昂族先民在隋唐時稱為「茫蠻」、「撲子蠻」、「望苴子蠻」,他們先後臣服於漢、晉及南詔、大理國,元以後成為傣族土司的屬民。德昂族絕大多數與景頗、漢、傈僳、傣等民族交錯分寨雜居,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清代史書稱之為「崩龍」,新中國成立後民族識別時沿用了這個名稱。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1985年9月21日起更名為「德昂族」。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1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5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8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6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5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