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孟雲是哪個朝代
『壹』 中國每個朝代的潘屬國有哪些
1朝鮮:從西漢開始,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就是中國的藩屬國。在清興起以前,朝鮮與明朝保持著傳統的親密關系(明洪武元年.朱元璋遣使至朝鮮賜璽書,從而確立起兩國間的宗藩關系)。1636年,皇太極率兵新征朝鮮,攻佔朝鮮京都漢城,朝鮮國王李棩在國家存亡之際,迫於無奈,接受了清軍的條件投降,停用明朝年號,斷絕與明朝的一切交往,並奉清朝為宗主。清朝定都北京以後,雙方使節每年往來不斷。朝鮮方面,每年除有賀冬至、賀正朔、賀聖節、納歲幣的四次固定朝貢使節外,還有多種不定期使節來華。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把侵略予頭指向朝鮮。1876年1月,日本一方面派遠征從對朝鮮進行侵略,脅迫朝鮮訂約通商。另一方面派人來華交涉。當時總理衙門答稱:中國向來不幹預朝鮮的內政外交。日本趁此借題發揮說,中國既不過問朝鮮事務,所謂「屬國」只是空名,日本決心以「自主之邦」對待朝鮮,遂於1876年2月26日迫使朝鮮簽訂了朝日「江華條約」。「江華條約」明顯暴露了日本排斥中國在朝鮮「宗主權」的野心。此後,日本加快了侵略朝鮮的步伐,先後釀造了1882年「壬午兵變」和1884年的「甲申政變」。「雖然由於清軍的迅速行動平息了這兩次事變,但日本還是趁此迫使朝鮮簽訂了1882年的《仁川條約》和1885年《漢城條約》,擴大了日本在朝鮮的侵*略權益。由於日本並不滿足於這些利益。在其准備就緒之後;就發動了侵略朝鮮繼而侵華的甲午戰爭。清軍戰敗,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確認朝鮮「獨立」,清朝與朝鮮的宗藩關系結束。
2琉球:琉球是今天日本的沖繩。中國與琉球的宗藩關系有五百多年之久。自明初以來,琉球與中國的關系就很密切,琉球不斷向中國進貢,琉球歷代國王都接受中國冊封。
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對中山王察度發布詔諭。山北、中山、山南三王向明政府朝貢。琉球成為明帝國的藩屬。明朝皇帝還贈送閩南人三十六姓給琉球。
1644清朝入關以後,琉球使節於1646年來華,受到順治帝的接見。從此,琉球使節與清廷往來不斷。每逢琉球新王繼位,都有清朝使節前往冊封與慶賀、1663年(康熙二年)和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清帝兩次賜印給琉球國王,乾隆所賜之印寫有「琉球國王之印」字樣。直至19世紀60年代,琉球始終承認自己是清朝的藩屬。
1872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諷示流球朝賀。琉球國王遣其子赴東京貢獻方物。日本天皇下詔,以琉球為藩屬,1873年又列琉球為府縣。1875年5月.日本強令琉球國王停止對中國的「朝貢」,並派軍隊駐扎琉球;為了消失中流之間「宗藩關系」的痕跡,6月又強令琉球改用日本年號。1876年,日本在琉球設立司法機構,事實上將琉球置於其統治之下。
琉球國王不堪日本的侵*略壓*迫,於1877年4月密遣紫巾官向德宏等人來華,呈遞國正密信,懇求阻止日本的吞並行徑。清廷派何如璋到日本進行交涉,但未取得成果。1879年3月,日本政府派兵佔領琉球,3月30日正式宣布琉球為沖繩縣。1879年7月3日和23日,琉球國王又密令紫巾官向德宏兩次赴天津拜謁李鴻章,請求清政府問罪於日本。10月24日,琉球耳目官毛精長等人到北京總理衙門「長跪哀號,泣*血吁*請」,希望清政府能在「俯憐二百年效順屬藩」的份上派軍隊援救琉球。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不僅對琉球失去發言權,還被迫割讓台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1945年日本二戰戰敗,《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規定日本必須放棄侵略所得土地,只能保留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隨後美國對釣魚島及琉球實施「託管」,但1970年美日簽定《美日舊金山和約》、私相授受,日本竊取琉球(今沖繩)及我釣魚島。至今,琉球群島的主權未定,中國從未承認日本對其主權,而二戰後也一直存在「琉球復國運動」。
3越南:從西漢到唐朝長達1000多年的時間里一直是就是中國的領土,為交趾郡,安南都護府,有大量中原人移民在此居住。直到唐朝末年叛亂,939年在打敗中國南漢軍隊後獨立建國,北宋王朝無力收復,越南才變成國家。中國古稱其為安南(在南宋前稱為交趾國),自稱大瞿越、大越。在明朝前期,越南一度成為中國領土,不過僅維持20年便再次宣告獨立,又變成明朝的藩屬國。16世紀初分裂為兩個對立的封建集團.北方鄭松集團控制了黎氏王朝的朝政,南方則為阮潢集團所控制。為了對付南方的阮氏集團,鄭氏集團急欲結好清廷。1660年(順治十七年),黎朝派遣使節到清朝朝貢,清朝隨即同意冊封黎維棋為安南國王。原來割據於安南南方的阮氏集團到17世紀末完全吞並了南方的占城國。1702車,阮福?派遣使節來中國,請求清廷冊封,遭到清政府的拒絕,於是自立為王。1803年,阮福映改安南為越南國,清政府命廣西按察使齊布森出使越南、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19世紀40~50年代.法國開始武裝侵略越南,1862年6月強迫越南簽訂了第一個《西貢條約》,把越南南部六省變為法國殖民地。1874年3月,法國迫使越南簽訂第二次《西貢條約》,在條約中法國「承認」越南「獨立自主」,但須由法國主持越南的外交,藉以否認中國的「宗主權」和確立法國在越南的特權地位。1875年5月,法國將這個條約通知清政府,並要求中國約束黑旗軍。清政府一再強調中國對越南的「宗主」保護責任,並指出在越軍隊是應越王之請去「剿匪」的。1877年,越南照例遣使來中國朝貢,法國也未加阻止。1883年,法國全面侵略越南,迫使越南簽訂了越法《順化條約》,越南承認並接受法國的保護權。1884年6月,法國強迫越南簽訂了第二次越法《順化條約》,確立了法國對越南的殖民統治。中法戰爭結束後,1885年6月,中法正式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中法新約》),清政府承認了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放棄了對越南的宗主權。
4蘇祿:蘇祿是今天菲律賓的蘇祿群島。在我國明代,古蘇祿國同我國開始了密切的友好來往。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蘇祿群島上的三位國王--東王巴都葛叭哈喇,西王麻哈喇葛麻丁、峒王巴都葛叭喇卜率領家眷一行340人組成友好使團,前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受到明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隆重接待。1726年(雍正四年),蘇祿國王遣使到清廷朝貢。1754年,蘇祿國王上表請以蘇祿國土地、丁戶編入中國版籍,乾隆帝婉言謝絕。1851年,西班牙侵佔和樂島,清朝與蘇祿王國的交往遂告中斷。
5緬甸:緬甸元朝時成為中國的藩屬國。清朝前期曾多次派兵出征緬甸。1769年,清政府派大學士傅恆督師入緬,緬甸國王孟駁懼而求和。雙方議和之後,緬甸派使節朝貢清王朝,表示臣服中國。1790年,清廷派遣使節前往緬甸封孟雲為緬甸國王。從1824年起。英國開始發動了侵略緬甸的戰爭。在英政府製造事端挑起侵緬戰爭的過程中,清政府曾經提出交涉。英國政府一面推倭說事先不知中國對緬甸的宗主權,表示不損害中國在緬甸的權利,一面又加緊侵略緬甸。英於1885年12月派兵攻佔了緬甸首府曼德勒,俘虜了緬甸國王錫袍及王後,並於1886年1月1日宣布將上緬甸並入英屬印度,完成了它對整個緬甸的吞並。英國吞並緬甸之後,清政府提出了抗議,中英雙方進行了談判,1886年7月,在北京簽訂了《緬甸條款》,清政府承認了英國在緬甸的特權,英國同意緬甸每屆十年「循例」向中國「呈進方物」。清政府雖然達到了使英國「勿阻朝貢」的談判要求,但實際上清朝與緬甸的宗藩關系已不復存在。
6南掌:南掌是今天的寮國。18世紀初,南掌發生分裂,在其北部建立了琅勃拉邦王國,清王朝仍稱之為「南掌」。1729年(雍正七年),琅勃拉邦王國開始向清廷朝貢。1791年,琅勃拉邦王國遭到萬象王昭南的干預,琅勃拉邦國王阿努魯被迫逃往曼谷。不久,在清朝的幫助下,阿努魯重新回到琅勃拉邦進行統治,直到其子曼塔圖臘統治時,仍與清廷往來密切,清廷還對其頒發了敕印和誥命。1893年,琅勃拉邦淪為法國的「保護國」,清朝與南拳的宗落關系也告終結。
7暹羅:暹羅是今天的泰國。1652年(順治九年)暹羅派遣使節到清朝進行朝貢,開始了兩國的交往。1767年,緬甸軍隊入侵暹羅,攻破了暹羅的國都大城。大城王朝的達府太守披耶·達信組織暹羅人民擊退了入侵的緬軍,重新統一了暹羅,被擁立為王。1768年,達信派遣使節到清朝,請求清廷封他為暹羅國王,但清政府認為他是乘機篡位,予以拒絕。
然而,達信繼續向清政府表示友好,清政府終於在1777年承認了達信建立的王朝,准許暹羅使節到清廷朝貢。在1823年(道光三年),清政府向暹羅國王拉瑪二世贈送了「永奠海邦」的匾額。1855年,英國代表、香港總督鮑林強迫暹羅簽訂了《英暹通商條約》、(《鮑林條約》),此後法美德意等國也紛紛效法英國,強迫暹羅簽訂了類似的條約。暹羅淪為了西方殖民國家的半殖民地,與清朝的宗蕃關系也漸告結束。
8浩罕:浩罕是18世紀烏茲別克人在中亞建立的封建汗國。1759年(乾隆二十四),清軍在追擊新疆叛匪大小和卓的過程中與浩罕汗額爾德尼直接發生關系。額爾德尼主動以外藩附屬於清朝,向清廷朝貢不絕。至19世紀初,浩罕在表面上仍裝模作樣地向清朝表示「恭順」,而實際上卻不斷向中國侵略,吞食中國領土。1876年,沙俄吞並浩罕國,置費爾干省。浩罕與清朝的宗藩關系也就不復存在。
8阿富汗:清朝初年,阿富汗地區處於分裂狀態。1759年,巴達克山東面的博羅爾都遣使向清朝朝貢。1878年,英國佔領阿富汗,清朝與阿富汗的交往遂告中斷。清朝與周邊國家的宗藩關系及終止情況大體如此。另外,關於西藏和外蒙古的問題也需在此一談。眾所周知,清政府在西藏和外蒙古行使的是完全的主權。而當時的英俄等國則一直妄圖以宗主權代替中國在上述地區的主權。英國一再否認中國在西藏的主權,認為清政府在西藏只擁有宗主權。英國這種不顧事實的說法,遭到了清政府的堅決反對,其陰謀也一直未能得逞。在外蒙古獨立之前,中國在外蒙古行使的也是完全的主權。辛亥革命後。俄國策動外蒙古「獨立」,迫使袁世凱的北洋政府同俄國訂立《中俄聲明文件》,使中國政府喪失了在外蒙古的領土、主權,只保留了一個宗主權的虛名.嚴重侵害了中國的利益。因此,對於主權和宗主權這一問題,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們決不能因為清朝擁有對周邊國家的宗主權,而把中國擁有主權的地區也說成是宗主權。我們必須堅決反對把宗主權與主權混為一談,堅決反對以宗主權代替主權。
9尼泊爾:尼泊爾,數千年中華帝國的最後一個宗藩。
民國建立後,袁世凱曾想邀請尼泊爾加入五族共和,可惜尼泊爾當時已為英印所控制。清王朝和尼泊爾的宗藩關系是非常現實的國際戰略關系。
清前期,拉達克、哲孟雄、不丹等喜馬拉雅山外諸國皆為中國藩屬。後英印展開對這些國家的兼並和侵略,諸國紛紛向中國告急。但其文報中將英印稱為「披楞」,昏聵閉塞的清王朝竟然不知道「披楞」就是英國,以為是一個什麼遠方的小國,而沒有予以理會。拉達克、哲孟雄、不丹等喜馬拉雅山外諸國相繼淪英,英國進一步將侵略矛頭指向中國西藏和尼泊爾。此時的清王朝已對國際形勢有了明確了解,制定了結好尼泊爾,維護其藩屬地位以遏制英印侵略和政策。尼泊爾也懲於南麓諸國相繼淪亡的殷鑒,積極維護和中國的關系,
10蘭芳共和國
:蘭芳共和國是華人所創立的第一個共和國。該國在加里曼丹島上,1770年廣東省梅州客家人羅芳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今加里曼丹西部)成立了「蘭芳公司」,1777年羅芳伯將「公司」改為「共和國」,成為「蘭芳共和國」。由於荷蘭等西方殖民者對南洋的侵略加劇,羅芳伯順應時勢和當地華人以及落後民族為保護自己生存權利的要求,於1770年建立蘭芳共和國(1777年~1884年),定都東萬津。 由於羅芳伯對祖國仍然有很深的 懷念和洋人對清朝的非常顧忌,所以在立國之初,他就派人趕到北京向中央政府匯報相關情況,就立即向清朝稱臣,並進貢方物。後來,他們還曾經多次遣使回國,覲見皇帝,請求稱藩,想把婆羅洲(加里曼丹島)這塊土地納入清朝的版圖,或者變成藩屬國家,清朝皇帝起初不予受理,後來接受了朝貢。不此舉果然使洋人大為顧忌,從而停止對當地的騷擾。而另一方面,早期未有加入的部族,看到南方共和國的成功,亦紛紛表示願意加入成為成員部族。在最高峰時,南方共和國的勢力范圍佔有整個加里曼丹島。
後來由於清朝在外交上多次失利,西洋人開始認識到清朝已經衰弱,無力再顧及境外的事,趁著中法戰爭的爆發,荷蘭開始重新部署佔領行動。公元1884年,荷蘭入侵蘭芳共和國,蘭芳共和國雖進行了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其殘余勢力逃至蘇門答臘。不過,由於仍害怕清政府作出反應,荷蘭並未公開宣稱已佔領蘭芳地區,而是另立了一個傀儡以便進行統治。直到西元1912年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後,荷蘭才正式宣布對蘭芳地區的佔領。蘭芳共和國自立國至滅亡,共經歷一百多年。
『貳』 清緬之戰,乾隆死四個主將,燧發槍大勝火繩槍,乾隆為什麼不反思
1762年,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乾隆皇帝下令對緬軍展開反擊,清緬戰爭由此打響。這場戰爭打了7年多,最終雙方前線將領自行決定停戰議和。
一直到1788年,緬甸國王孟雲主動派出使節奉表納貢,這場戰爭才算真正意義上了結。盡管這場仗表面上是以清朝的勝利告終,但實際上清朝卻在此戰中損失了大量兵員,平白耗費了大量白銀,最終也沒能征服緬甸。那麼,清朝為什麼會在戰爭中損失慘重呢?
第四次戰事開始後,清緬雙方打得有來有回,戰局一度陷入了僵持。後來雙方都開始出現了明顯的厭戰情緒,傅恆最終同意了緬軍的停戰請求。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才終於落下了帷幕。停戰之後,緬甸方面主動派出使節進京議和。乾隆皇帝盡管「極不情願」,但最終還是同意了議和的請求。說起來,乾隆之所以會很「不情願」。
其實是他一直認為清朝乃是「天朝上國」,打緬甸根本費不了什麼力氣。但緬甸使者在議和時卻沒有送上貢表,這讓乾隆感覺很沒有面子,甚至差一點又下令重啟戰事。不過,這場爭端最終變成了漫長的外交戰。直到1788年,緬甸主動奉表納貢,這場清緬之戰才真正意義上完結。對於清朝來說,這場戰爭其實是非常失敗的。
清朝之所以會損失大量士兵,主要是因為清朝使用的武器火繩槍,遭到了緬甸更先進的燧發槍全面碾壓。但乾隆皇帝卻根本看不到火器在戰爭中的作用,沒有引起警惕,只一味端著「天朝上國」的姿態,這最終讓清朝在百年之後,遭到了列強的欺辱。
『叄』 中國古代哪個王朝臣服過靦腆和越南
緬甸在元朝時成為中國的藩屬國。清朝前期曾多次派兵出征緬甸。1769年,清政府派大學士傅恆督師入緬,緬甸國王孟駁懼而求和。雙方議和之後,緬甸派使節朝貢清王朝,表示臣服中國。1790年,清廷派遣使節前往緬甸封孟雲為緬甸國王。從1824年起。英國開始發動了侵略緬甸的戰爭。在英政府製造事端挑起侵緬戰爭的過程中,清政府曾經提出交涉。英國政府一面推倭說事先不知中國對緬甸的宗主權,表示不損害中國在緬甸的權利,一面又加緊侵略緬甸。英於1885年12月派兵攻佔了緬甸首府曼德勒,俘虜了緬甸國王錫袍及王後,並於1886年1月1日宣布將上緬甸並入英屬印度,完成了它對整個緬甸的吞並。英國吞並緬甸之後,清政府提出了抗議,中英雙方進行了談判,1886年7月,在北京簽訂了《緬甸條款》,清政府承認了英國在緬甸的特權,英國同意緬甸每屆十年「循例」向中國「呈進方物」。清政府雖然達到了使英國「勿阻朝貢」的談判要求,但實際上清朝與緬甸的宗藩關系已不復存在。
越南本來不存在,從西漢到唐朝長達1000多年的時間里一直是就是中國的領土,為交趾郡、安南都護府,有大量中原人移民在此居住。直到唐朝末年叛亂,939年在打敗中國南漢軍隊後獨立建國,北宋王朝無力收復,越南才變成國家。中國古稱其為安南(在南宋前稱為交趾國),自稱大瞿越、大越。在明朝前期,越南一度成為中國領土,不過僅維持20年便再次宣告獨立,又變成明朝的藩屬國。16世紀初分裂為兩個對立的封建集團.北方鄭松集團控制了黎氏王朝的朝政,南方則為阮潢集團所控制。為了對付南方的阮氏集團,鄭氏集團急欲結好清廷。1660年(順治十七年),黎朝派遣使節到清朝朝貢,清朝隨即同意冊封黎維棋為安南國王。原來割據於安南南方的阮氏集團到17世紀末完全吞並了南方的占城國。1702車,阮福?派遣使節來中國,請求清廷冊封,遭到清政府的拒絕,於是自立為王。1803年,阮福映改安南為越南國,清政府命廣西按察使齊布森出使越南、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19世紀40~50年代.法國開始武裝侵略越南,1862年6月強迫越南簽訂了第一個《西貢條約》,把越南南部六省變為法國殖民地。1874年3月,法國迫使越南簽訂第二次《西貢條約》,在條約中法國「承認」越南「獨立自主」,但須由法國主持越南的外交,藉以否認中國的「宗主權」和確立法國在越南的特權地位。1875年5月,法國將這個條約通知清政府,並要求中國約束黑旗軍。清政府一再強調中國對越南的「宗主」保護責任,並指出在越軍隊是應越王之請去「剿匪」的。1877年,越南照例遣使來中國朝貢,法國也未加阻止。1883年,法國全面侵略越南,迫使越南簽訂了越法《順化條約》,越南承認並接受法國的保護權。1884年6月,法國強迫越南簽訂了第二次越法《順化條約》,確立了法國對越南的殖民統治。中法戰爭結束後,1885年6月,中法正式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中法新約》),清政府承認了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放棄了對越南的宗主權。
『肆』 緬甸曾是東南亞第一強國嗎
是的 緬甸雍籍牙王朝曾經是東南亞第一強國雍籍牙王朝緬甸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譯雍籍牙王朝、阿瑙帕雅王朝或瑞帽王朝、瑞波王朝。1752年由緬族領袖雍籍牙(緬名阿郎帕耶)在貢榜(今瑞波)創建,故名。1752年孟族佔領東吁王朝的首都阿瓦後,曾向雍籍牙勸降。雍籍牙拒不投降,以貢榜為基地,多次擊潰孟族大軍的進攻,從此軍威大振,各地首領紛來歸順,雍籍牙被擁戴為王。1753年攻佔阿瓦後,1756~1757年又連續攻佔卑謬、大光(今仰光)和白古。至此,除阿拉干外,已基本上完成了緬甸的統一。雍籍牙在位時為緬甸的復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法治,下令編著各種緬文法典,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孟駁繼位(1763~1776)後,於1767年攻克暹羅王都。1768~1775年 ,暹羅人民在達信的領導下,把緬軍全 部逐出暹 羅國土。孟雲執政時(1782~1819),興修翁民梨和難陀湖等水利工程 ,農業有了進一步發展。他在發揚本國古代文化的同時,也注意吸收外來文化,派遣留學生到印度去學習研究有關醫學和各種科學,使緬甸的文化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中緬兩國使節往來頻繁。孟雲時期是貢榜王朝的黃金時代。
1824年英國發動第一次侵緬戰爭,迫使緬甸割地賠款(見英緬戰爭)。敏東王執政(1853~1878)時,舉行第五屆佛經結集大會。又進行種種改革措施,史稱敏東改革。
貢榜王朝因多次遠征曼尼普爾,不斷對暹羅用兵,使農業受到嚴重破壞,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宮廷內部又不斷發生爭奪王位的政變。1785年阿拉干並入緬甸後,英國竭力煽動阿拉干脫離緬甸,唆使逃亡到孟加拉的阿拉干武裝部隊經常在邊境製造糾紛,挑起武裝沖突。1885年英國發動第三次英緬戰爭,佔領曼德勒,國王錫袍被俘,貢榜王朝滅亡。
『伍』 乾隆征緬甸是不是輸的很慘
是。
公元1769年,緬兵在營內挖了不少深及三尺的土坑,兵員在其間既可躲避炮火,又可隱藏目標。十月二十二日,清兵斥候在大樹高處觀察,誤判斷營中敵兵甚少。清兵於是發動大規模進攻,傅恆、阿里袞等人還抵達柵外數十步處指揮。
緬兵營寨外有深壕,木柵堅固無比,外加槍炮火力極猛,清兵一日內連續多次攻勢都被擊退,總兵德福也中槍陣亡。清兵將領殺得興起,還打算乘夜肉搏,後被制止。同日,兩軍水師在江上也有交鋒,清兵擊沉緬軍二十艘戰船。
接連三日,清兵進攻勢頭沒那麼猛,試著以火攻、大炮等方式摧毀木柵,結果均告失敗。二十六日,清兵水師發力,乘夜攻佔兩營間近西岸沙洲,奪戰船二,俘虜十一人,緬兵水師退守東岸,東岸緬兵水路運輸被斷,清兵士氣大振,但陸上對緬兵的火攻再次失敗。
二十九日,清兵以地道爆破、數百丈長藤拉倒等方式破柵,結果還是失敗。十一月初一,西岸有大股緬兵來援,猛攻西岸攻營清兵,並以火炮轟擊清兵水師,幸得三百滿洲兵殊死掩護殺敵,使得清兵和水師來得及後撤。
(5)緬甸孟雲是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雲貴總督楊應琚奏報緬甸各部頭人內附。乾隆帝以楊應琚病,命楊廷璋赴永昌接辦抵禦緬軍。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正月,清軍征緬失利,弘歷諭楊廷璋回廣東。二月,發生了底瓦江之戰,清軍征緬失利。
因此,閏七月,乾隆帝賜楊應琚自盡。緬軍趁機入寇中國雲南。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二月,弘歷令大學士傅恆赴雲南,經略征緬事宜。
又於次年(1769年)正月,命阿桂、阿里袞協助傅恆剿緬。因為緬甸氣候炎熱、煙瘴叢生,清軍損失大半。緬甸趁機乞降,乾隆帝命清軍班師,緬甸國王孟駁向清朝稱臣納貢。
『陸』 明清時期,緬甸實力如何據說經常入侵印度、泰國和中國雲南。
東吁王朝(1531年~1752年)在16世紀統一緬甸,征服暹羅(泰國)的阿育陀耶王朝,但也勞民傷財。之後暹羅復國與東吁爭戰。東吁內部分裂混亂,雖在17世紀初再度統一並且放棄對外擴張,但之後國勢又衰弱,最後於1752年被白古的孟族所滅。
貢榜王朝(1752年~1885年)是緬甸最後的王朝,不但統一全緬甸,也對外四處用兵擴張疆土。在18世紀末(清朝乾隆後期)和清朝圍繞邊界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緬戰爭)。這場戰爭最後以雙方簽訂合約收場。1782年至1819年是波道帕耶國王(孟雲)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以及並吞印度邊界的曼尼坡與阿薩姆,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憂心緬甸的威脅。
之後英國於1824、1852、1885年挑起三次英緬戰爭,英國全勝,1886年,貢榜王朝滅亡,英國將緬甸納為英屬印度的一省。
『柒』 萬塔之國是指哪
人們在緬甸各地觀光, 首先映入眼簾的, 就是那些光彩奪目的佛塔.緬甸是一個佛教之國.信奉佛教者佔全國人口80%以上, 保存有許多歷代建築的佛塔.宏偉壯麗、金光閃爍的佛塔到處可見.這些佛塔有的建在鬧市中心, 有的依山傍水.在首都仰光、古都曼德勒、文化古城蒲甘等地, 更是佛塔林立, 令人驚嘆.曼德勒現有佛塔上千座; 古代佛教聖地蒲甘現有佛塔五千多座, 相傳這里最盛時期佛塔多達4486733座, 號稱」四百萬座寶塔城」, 比該城的人口還要多幾倍.據統計, 全國擁有佛塔10萬多座, 平均每300人有一座.若將緬甸所有的佛塔排成一列縱隊, 可從首都仰光直達北部的密支那, 全長1567千米.因此, 緬甸素享」萬塔之國」盛稱.
緬甸對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中期,我曾以邊境旅遊的方式,從雲南省的德宏州出境,去過緬甸的木姐和南坎兩個小城。當時,中國改革開放大潮初起,經濟還很不發達,這兩個緬甸小城裡自由市場上的電子手錶、化妝品、襯衣等商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又從西雙版納出境,去過緬甸的勐拉。這些地方都處緬甸的北部邊境,經濟並不發達,甚至可以說是落後。說陌生,是指我還沒有深入到緬甸的腹地。
今年「五一」大假,我不畏炎熱,決定與朋友飛赴緬甸旅遊。所見所聞,使我感到過去國人對我們這個近鄰的了解實在是太少,甚至有許多誤解。
過去,一提緬甸,在許多國人眼裡,似乎就意味著腐敗、獨裁、毒品、貧窮與落後,很容易聯想到金三角、昂山素季等等。這裡面明顯有宣傳的誤區。等你到了那裡,親眼看看,就會明白「百聞不如一見」的古訓是做人時應當時刻謹記的。
我們這次去造訪的是緬甸現在的首都仰光和古都曼德勒、蒲甘。
事實上,緬甸在歷史上曾是中南半島上稱霸一時的強國,有著輝煌的歷史。在雍籍牙王朝孟雲王統治時期(公元1782-1819年),緬甸的封建社會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疆域西起當今印度的阿薩姆、曼尼坡,東到今泰緬邊境的廣大地區,都是它的勢力范圍,成為當時東南亞各國中疆土最為遼闊的強大的封建國家。
位於中南半島西部的緬甸,面積約676,581平方公里,在東南亞僅次於印度尼西亞而居第二位。與中國接壤的國境線長達2,185公里,其中與雲南省接壤的邊界線有1,997公里。由於其大部分國土都在北回歸線以南,因而屬於熱帶。
花城仰光
現今的首都仰光是一個洋溢著現代氣息的美麗的城市,特別是城中參天的熱帶樹木、盛開的鮮花和殖民地時期留下的歐式建築,給人印象頗深。
5月的緬甸正是一年中該國最熱的季節。我們到達仰光那天的中午,有空調的旅遊大巴內氣溫竟然在30攝氏度,車外氣溫高達41攝氏度。或許是我們已經先在曼德勒預熱過了,所以一身短打扮(短衣、短褲、拖鞋)的我,居然也能接受和適應。當然,一離開空調,就免不了汗流浹背。
導游阿強是個華人,一路上給我們介紹緬甸的歷史,而且總少不了要贊美當年佔領緬甸的英國殖民者,說仰光的街道、火車站都是英國人一百多年前規劃興建的,某一街區的建築也是英國人建的,等等,時至今日,還在沿用,仍然能適應仰光城市現在的需要。
來仰光,第一要看的自然是其標志性建築、堪稱世界之最——雪德恭大金塔。它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經數次整修,如今塔高112米,底座周長427米,其塔頂鑲嵌有7000多顆鑽石及一顆世界最大的紅寶石,塔身用純金建造,而且大金塔四周又環立著68座各式小佛塔,形成金塔之林,在藍天紅日的映照下,真是燦爛輝煌,蔚為大觀。據說,整個大金塔使用了六七十噸黃金,這也更凸現了大金塔的珍貴。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看大金塔就是看黃金。一年到頭,這里都擁擠著緬甸的佛教信徒與世界各地的旅遊者。
在緬語中,仰光意思是「戰爭結束」,也就是和平之城,位於伊洛瓦底江支流仰光河的左岸。其街道不寬,但比較整齊,建築也要比古都曼德勒現代化,高樓不少。但最讓人稱道的是街道、馬路兩旁鬱郁蔥蔥又參天的大樹以及盛開的各種鮮花。說仰光是春城、花城,倒真是恰如其分。
由於仰光工業很不發達,許多日用品和工業品依靠進口,加上熱帶植物遍布,雨水充沛,所以這里的空氣質量非常好,污染少,天是瓦藍瓦藍的。對於久居中國污染嚴重的大都市的我們而言,來緬甸洗肺、換氣,真是好極了。
走在仰光的大街上,看到一個怪現象,那便是正在跑的汽車大都十分破舊,而且形形色色,真像一個舊車博物館。有的老式汽車我們以前只在電影里看過。這些汽車中有上個世紀20年代的甲殼蟲、有老掉牙的二戰卡車,更多的是日本產於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舊車。問及原因,導游阿強說,緬甸軍政府規定從外國進口的新車在緬甸銷售要繳納高達200%的關稅,所以大多數緬甸人很難買得起新車,只好用外國(主要是日本)淘汰的舊車。
普通的緬甸人出行,主要靠的是從中國進口的自行車和摩托車。也有乘坐公共汽車的。仰光的公共汽車也很特別,有不少使用的是箱式小貨車,乘客一個挨一個站在車廂里,任憑氣溫高達三四十攝氏度,像沙丁魚似的緊緊擁擠在一處,甚至還有勇敢者外掛在車廂的兩邊和尾部,讓我們這些老外看得提心吊膽,生怕他們從車上摔下來。
這些以運送人為主的公共巴士不少都是超載,安全措施也非常缺乏,仰光當局的管理人員如警察竟然熟視無睹。我們對此感到十分奇怪。阿強說,沒辦法,國家落後、人窮,命不值錢,也就是兩袋米的價錢嘛!他解釋說,在緬甸出了交通事故,人被汽車軋死,政府也就補助死者家屬兩袋大米而已。當然了,如果軋死了當大官的家人,那就不是兩袋大米能解決的,麻煩就大了。
提「錢」來見
沒來緬甸之前,就聽說緬甸一些政府官員相當腐敗,凡事都要錢。因此,當我乘飛機抵達曼德勒時,就做好了入境交小費的准備。前年,去柬埔寨旅行,在首都金邊國際機場,我和全旅行團的朋友,每人都被迫在查驗護照時向移民警察奉獻了1美元,才順利過關。
當我站在曼德勒國際機場的外國人入境通道前,一個面孔黝黑的男移民官員,友好地用英語同我打招呼。在我把護照遞上去後,他問我:「Can you speak English?」「A little.」我一邊回答,一邊提高了警惕,心想莫非他想要小費?豈料,他只是問我的職業是什麼,來緬甸訪問的目的是什麼,准備去什麼地方,並沒有索要小費。兩人一問一答,臨了,他還給我護照時,不忘說一句「Welcom to Burma!」我終於如釋重負地過了關。
入境的經歷使我以為原來的傳說有些言過其實,甚至是謠傳。沒想到,在後來的旅途中,還是得到了驗證。導游阿強說,由於經濟不發達,緬甸的政府官員薪水很低,而要養家糊口、過好日子,則不能不索要小費、收受賄賂,這在那裡已經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據他介紹,在緬甸找官員辦事,幾乎無一例外地要「提『錢』來見」。比如司機開車違犯了交規,見警察時一定要把錢捏在手中與他握手,而一些有經驗的老警察不用看,但憑手感,就能判斷出司機送的錢的面值大小,真是一絕。據說有一次,緬政府因為腐敗受賄問題,一次更換了政府十多個部長。
在我們結束旅行,再次來到曼德勒機場,准備從這里回國時,索要小費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在第一次過機場安檢門的時候,與我同行的好友那鼓鼓囊囊的錢包,立刻讓檢查官員眼睛發亮了,示意這位好友在一旁等待檢查。他和我都以為壞了,這下錢包里的美元要被沒收了,因為入境時沒有申報。負責檢查的那人,將好友的錢包拿去翻看了一下,然後向另一位官銜比他大的人請示怎麼辦,兩人用緬語嘀咕了一陣,還是揮手放行了,讓人虛驚一場。然而同行的一位四川老表,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攜帶的七八千元緬幣,被以「政府規定不準將緬甸國家貨幣帶出境外」為由,合理合法的沒收了,盡管四川老表解釋說他還要回來做生意,也無濟於事。
量體溫(因為北京又發現了非典)、換完登記牌,又辦行李托運,我親眼看到「很懂規矩」的導游阿強,從他的錢包里抽出幾張大額緬幣,送給辦行李托運的機場工作人員。當這些手續總算辦完之後,向候機廳走去,沒想到緬甸人還設了最後一道安檢在那裡。 我自然是順利過關了,拿好自己的物品,正准備找個座位坐下,一轉身,發現我的那位好友又被攔住了,自然又是他的錢包惹的禍。負責檢查的三、四個緬甸官員有兩個是穿軍裝的軍人(緬甸是軍人政府,一切都是軍方說了算),其中一個示意好友停下。跟在好友後面的一位同行者,想幫忙,可惜試了一下,聽不懂軍官說的英語。感到緊張、又不懂英語的好友趕緊喊我:「大哥,你快來看看,他要干什麼。」我走過去,看見軍官把裝有錢包、護照之類的小塑料筐放在一旁。我用英語問他「有何貴干?」他支支吾吾,不肯明說。我馬上意識到,可能是想要小費,連忙問他是否要「Tips」,他點點頭,豎起一根手指:「One dollar!」我當即向好友說明,他連忙從錢包里抽一美元奉上,那軍官又指了一下他的同伴。我說:「再拿一美元,給他。」好友又急忙抽出一美元遞過去,這樣才終於放他過關了。待到候機廳坐定,議論剛才的經歷時,同行的一位老者帶著一臉的不悅進來了,他沒有美元,卻被索要了300元人民幣。瞧瞧,緬甸軍政府官員的腐敗,我們總算領教了!
照說,佛教號召信徒追求簡單生活、不能貪婪,在這樣一個人人信仰佛教的國度里,這些利用職權、明目張膽地向外國遊客索要錢的行為是否與佛教的宗旨相違背呢?
萬塔之邦
這里想說說緬甸的另一大特色。來到緬甸就如同來到佛教國度。由於歷史的原因,至今緬甸奉佛教為國教,國民的80-90%都是佛教信徒。據資料記載,緬甸這樣一個人口四五千萬的國家,和尚就約有10萬之眾,尼姑數千,大小佛寺在2萬座以上,佛塔也多達10餘萬座。
如果你是佛教信徒,那以我這次的經歷奉勸你一定要去緬甸朝聖。事實上,這次緬甸旅行中,我也發現了一些來自泰國、中國等地去緬甸朝聖的佛教徒。在聞名於世的仰光大金塔,我親眼看到了來自泰國的一個約有二三十人的朝聖團,帶著銀缽、鮮花等貢品,集體參拜大金塔,集體在大金塔誦經。
有人說,緬甸是萬塔之邦。到緬甸一看,發覺此言真的不虛。從曼德勒到仰光,從仰光到蒲甘,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到處都是閃著金光的佛塔和寺廟,到處都有僧侶的身影。同行一位朋友感慨地對我說:「這次旅行,可是把我這輩子的佛塔都看完了,以後不用再看了。」以緬甸古都蒲甘為例,蒲甘王朝從公元9世紀起,不惜耗費大量錢財,興建的各式佛塔多達5000多座,歷經後代的戰亂和多年的自然風化,現在還存有2000多座古佛塔。
實際上,我們造訪的第一站並不是仰光,而是曼德勒。曼德勒位於緬甸中部,伊洛瓦底江從城邊流過。它是緬甸著名的古都,也是緬甸現在的第二大城市。當地的華僑習慣稱之為「瓦城」。
曼德勒古時候是什麼樣子,我們不得而知,但以我的眼光,現在無論從空中看、還是從地面上看,它都不像個城市,更別說是什麼第二大城市。在我看來,曼德勒就像個大鎮子,幾乎沒有什麼樓房,大都是緬甸風格的低矮建築,這些房屋不像中國城市那樣擁擠在一起,而是較零散地分布在伊洛瓦底江平原上;像樣的街道也不多,不少道路還是土路,難得一見水泥或瀝青鋪就的馬路,每當汽車駛過,難免會揚起陣陣塵土。有一點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片平原面積不小,許多地方還空著或一片荒蕪,以後它發展的空間還是很大的。而同樣沒有什麼工業的曼德勒,植被也不錯,到處都是綠樹。如果說要挑選曼德勒最具現代氣息的建築,那理所當然就是城郊新落成的國際機場。這個飛機場,是目前緬甸全國最大、最好的現代化國際機場,比其首都仰光的機場要好得多(仰光的機場還是英國人當年修建的,已經顯得又小又簡陋、陳舊),聽說這個新機場是泰國援建的。
游覽曼德勒,除了看眾多的佛塔,主要是在清晨或傍晚,登上曼德勒山,看日出或夕陽,據說這是曼德勒最令世界各地攝影家們痴迷之地。再就是參觀曼德勒的皇城。皇城為敏同王(公元1857-1878年)所建,坐落在曼德勒的城東北部,呈正方形,城牆以磚砌成,四周還環繞一條護城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皇宮遭到了破壞,現存的建築物據說還不到原來的一半。這個皇宮雖然也充滿著緬甸的建築風格,建築物鑲金鍍銀,看起來也還不錯,但同泰國的大皇宮、柬埔寨金邊的王宮相比較,不僅要小得多,也沒有他們那樣富麗堂皇和氣派。現在對外國遊客開放,當然了,有軍人把守,因為皇城內還住有軍政府的高官。
朝聖蒲甘
中國人說「不到長城非好漢」。緬甸人則說:「不到蒲甘,就不算到過緬甸。」
我們是從仰光去蒲甘的。從仰光到蒲甘雖然只有100多公里的路程,但據說路面太糟糕,坑坑窪窪,十分難走,如果乘汽車要花五個小時左右的時間。所以,我們選擇了飛機。
一大早起床,緬甸時間7點40分左右到達機場,8點多登上仰光航空公司的一架座位只有70多個的小飛機,僅用了20分鍾,我們就飛到了蒲甘。趁著此刻天氣還比較涼爽,行裝未卸,旅遊大巴把我們直接拉到了蒲甘的佛塔遺址。這時,已經相當於北京時間的10點鍾左右,光線很適合攝影。首先,導游帶我們看的是這里最有名的雪西貢佛塔,然後是最高的佛塔、最壯觀的佛塔等等,一個個地看下去。
同樣位於伊洛瓦底江畔的蒲甘,是緬甸最重要和最大的佛教聖地。據史書記載,蒲甘王朝從公元9世紀開始大肆修建佛塔,以炫耀其強大的實力,到鼎盛時期,共興建了5000多座各式佛塔。因此,說蒲甘是萬塔之城,真是名副其實。
地處盆地的蒲甘,氣候常年炎熱,地面呈現出類似於非洲草原的地表特徵,土壤乾燥而有些沙化,一個旅遊者打趣地說「蒲甘蒲甘,普遍乾旱」。不過,這里雖然乾旱,卻又會下點雨,這對古塔的保存倒是比較有利。令人感到意外和愜意的是,盡管乾旱,但蒲甘並不乏綠草和樹木。放眼望去,數以千計的佛塔,都掩映在綠樹之中,無論是在朝陽里還是夕陽下,都非常的美麗。
由於天氣太熱,從中午到下午4點以前都不適合外出。抵達的那天下午,蒲甘氣溫最高時竟高達45攝氏度,很容易熱得中暑。所以,根據安排,大家中午飯後先在酒店裡休息。雖然,房間里有空調,還有電扇,但是還是覺得熱,就連床鋪都是熱的,好半天,也涼不下來,身上還是粘乎乎的。我的同伴,把自己的皮涼鞋用清水沖洗後,拿到屋外去涼曬了一會兒。居然,這皮涼鞋的後跟,被火熱的太陽曬化了膠粘劑,鞋跟裂開了,其高熱度為我等平生所未見。
下午5點,大家登車繼續參觀。先參觀了一處佛塔之後,看看時候不早,在我的提醒下,導游帶著我們前往另一處佛塔,目的是為了在那裡觀看蒲甘最美的一景——塔林夕陽。
下車後,為了表示對佛教的尊敬,按照緬甸人的習慣,照例得脫下鞋子,赤足,沿著陡峭的台階,攀上佛塔半腰的一圈平台。此時,已經是6時30分左右了,夕陽從遠處把落日的余暉撒在了蒲甘林立的各式佛塔之上,反射出土紅色的光芒,凸顯出一派庄嚴,給人一種心靈的震撼。遠眺,則群山起伏逶迤,伊洛瓦底江為夕陽最後的輝煌映照得金光閃閃。塔中腰雖然面積不大,卻也聚集了來自各國的觀光客,尤以歐美人士居多。大家都光著腳,在塔腰轉來轉去,尋找角度拍照、觀賞,力圖把這號稱東南亞最壯麗的夕照凝固在自己的記憶之中。
面對這有千年歷史的文化遺產,今天的後人又該如何珍惜?哦,蒲甘,你不只屬於緬甸,還屬於全世界、屬於全人類!地球上的人們除了激賞你的壯美,還應當為保護你的永存而做點什麼。
『捌』 貢榜王朝的簡介
1752年由緬族領袖雍籍牙(緬名阿郎帕耶)在貢榜(今瑞波)創建,故名。
18世紀中期以前,在東吁王朝統治下的緬甸已經四分五裂,在阿瓦北部,撣邦各首領在中國的宗主權庇護下橫行,在南部,孟人死灰復燃。
1752年孟族佔領東吁王朝的首都阿瓦後,曾向雍籍牙勸降。雍籍牙拒不投降,以貢榜為基地,一舉擊潰孟族大軍的進攻,從此軍威大振,各地首領紛來歸順,雍籍牙被擁戴為王。
1753年攻佔阿瓦後,1756~1757年又連續攻佔卑謬、大光(今仰光)和白古,所向無敵,統一了下緬甸。雍籍牙認識他的權利在於他能否使國家歸於統一,於是不斷北進,終於迫使撣邦各首領臣服與他,雍籍牙繼續東進,攻打泰國首都阿瑜陀耶,但因受傷撤圍,死在半路,但此時,除阿拉干外,已基本上完成了緬甸的統一。雍籍牙在位時為緬甸的復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法治,下令編著各種緬文法典,興修水利,發展農業。
第三代王 孟駁繼位(1763~1776)後,於1767年攻克暹羅王都。但未能長期保有該地,他長期用兵,侵入撣邦和寮國王國,還攻打了印度的曼尼普爾王國,他的勢力擴大引來了中國軍隊的干涉,發展成清緬戰爭,雖然他四次打退了中國清王朝的軍隊,但實力被大大消耗,1768~1775年,暹羅人民在鄭信的領導下起義,把緬軍全部逐出暹羅國土。
貢榜王朝因多次遠征曼尼普爾,不斷對暹羅用兵,使農業受到嚴重破壞,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宮廷內部又不斷發生爭奪王位的政變。 第6代王孟雲執政時(1782~1819),企圖重新征服阿瑜陀耶,但多次交戰都遭到失敗。他還將國都遷到附近的阿布拉馬拉,興修翁民梨和難陀湖等水利工程,農業有了進一步發展。他在發揚本國古代文化的同時,也注意吸收外來文化,派遣留學生到印度去學習研究有關醫學和各種科學,使緬甸的文化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中緬兩國使節往來頻繁。孟雲時期是貢榜王朝的黃金時代。
1785年阿拉干並入緬甸後,英國竭力煽動阿拉干脫離緬甸,唆使逃亡到孟加拉的阿拉干武裝部隊經常在邊境製造糾紛,挑起武裝沖突。在孟雲之孫河繼承人猛概統治期間, 英國東印度阿美士德總督於1824年發動第一次侵緬戰爭,迫使緬甸割地賠款(見英緬戰爭)。
此後緬甸領土逐漸被蠶食,權利不斷被削弱,沙耶瓦底和其子蒲干都是軟弱的君王,內政外交均少成就,在1852年達爾豪西伯爵發動的的第二次英緬戰爭中被英國東印度公司搶去南部大片領土,敏東王執政(1853~1878)時,曾力圖挽回頹勢,但未能成功,他是個開明的統治者,舉行第五屆佛經結集大會。又進行種種改革措,史稱敏東改革。他和英屬緬甸的摩擦,主要是他對英國的宗主權和專橫的不滿,在他兒子錫袍王統治時期, 1885年英國發動第三次英緬戰爭,佔領曼德勒,國王錫袍被俘,貢榜王朝滅亡。
『玖』 古代緬甸與中國的關系
1、1044年,蒲甘王朝統一緬甸,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1287年元朝統治者忽必烈率領元軍大舉入侵而結束了蒲甘王朝的統治,中國元朝設置「緬中行省」(又稱「征緬行省」)。1290年緬中行省撤消,但之後的蒲甘國王幾乎都是元朝的傀儡。1531年緬人莽應體統一緬甸,成立東吁王朝,緬甸獨立,脫離中國統治。
2、國家簡介
(1)緬甸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舊稱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2)中國
中國,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一個以華夏文明為主體、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中國境內56個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規模較大的部落。約公元前21世紀,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建立,此後歷經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直至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專制政體退出中國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共和政體。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作為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孕育出了獨特的中華文化,在語言、文字、歷法、哲學、文學、醫學、建築、飲食、音樂、繪畫、戲曲等各方各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並且強烈影響著周邊國家。
『拾』 乾隆皇帝攻打緬甸,其實是場敗仗,是對方不想打了而已
刀劍相爭的黃沙戰場之上,彌漫著戰士們的熱血。
冷兵器的摩擦交鋒是乾隆皇帝登上王位的有利武器。
「十全武功」的威名之後蘊藏著鮮為人知的生命和權力糾葛——緬甸之戰,敗的精彩,贏得曲折。
歷史 中的乾隆皇帝—— 愛新覺羅·弘歷 , 是中國 歷史 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和最長壽的皇帝 , 弘歷在位時期武功繁盛,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
在乾隆晚年時期他為自己起了一個名稱——「十全老人」,象徵著他在位期間的十場戰役的 大獲全勝 。
然而乾隆自欺欺人的包裝無法改變戰爭結果的事實。
清朝進行過十多次大規模軍事行動,被命名為「十全武功」。
所謂「十全武功」指的是,「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其中「降緬甸」卻是一場看似結果風光的 敗仗 。
清代的開國皇上憑借滿族的重型冷兵器打敗敵人在中國的 歷史 上佔有 一席之地 。
許多人都認為滿清朝 重武輕文 ,實際上恰巧相反,滿清的文官依然享有很高的地位,是朝堂上關鍵的樞紐。
也正是 因為清朝後來對文官的重視,導致戰鬥力下降,和緬甸的斗爭中連連敗退 。
乾隆皇帝是雍正精心培養的皇位繼承人,雖然年齡尚且小,但是正是青年男兒,年少氣盛,不服輸的氣勁貫穿著他的整個皇帝生涯。
無論是 對外征戰擴增領土 ,乾隆皇帝都懷著清朝必勝的心情開疆擴土,雖然他在位期間,中國處於 歷史 上 最繁盛 ,領土最廣大的時期,但是也少不了乾隆皇帝傾盡清朝舉國之力,只為在戰爭中獲得榮譽的 狂妄之舉 。
而緬甸戰爭正是在清朝戰鬥力降低,領導人盲目追求勝利的情況下展開的,這樣的斗爭雖然維護了十全武功的名譽,但是究其根本,不過是 勞民傷財 ,損失性命的無意義戰爭。
乾隆初年,緬甸人雍籍牙在貢榜建立政權,後統一整個緬甸,史稱「貢榜王朝」也就是今天的緬甸。
緬甸高超的戰鬥技術和 蠻橫無理 的掠奪方式,讓他們在多次侵略戰爭中都取得了勝利,貪婪和慾望一下子就填滿了他們的內心。
1762年緬甸正式向清朝發動戰爭,一路北上攻佔到了雲南境內 。
雲南物產豐富,資源富饒,為緬甸軍人提供了很好的作戰後方,加上雲南多雨林,地形復雜,氣候濕潤,是作戰的強大後盾。
緬甸就以雲南為據點,以 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打算攻佔清朝,成就另一番天地。
緬甸軍勇猛無敵,嚇壞了許多長期處於安逸清閑生活狀態的清代將領。
雲南總督劉藻也曾經奮力抵抗,可無奈長期處於平和的狀態, 實戰經驗不夠豐富 ,很快就在狡猾威猛的緬甸軍手中敗下陣來,他不敢上報朝廷,更不敢繼續留在雲南軍中,便披著他的一身鎧甲自殺了。
自此,雲南的清軍一下子 群龍無首 ,更別提在戰爭中取得勝利。
雖然雲南戰事吃緊,但是這並不妨礙乾隆皇帝內心對緬甸的輕視,長期的 剛愎自用 讓他瞧不起外來民族的驍勇善戰,在乾隆眼中,大清帝國無所不能,而緬甸不過是 魯莽跳腳小人 ,對強大的大清帝國無法構成任何威脅。
楊應 琚 在乾隆的審批下接任雲南督軍,繼續和緬甸斗爭。
楊應琚空留一身勇敢的武功殼子, 內部卻膽小怕事又善於逃避責任 。
他打不過緬甸軍,也害怕因此丟失自己的名利和才華,就向乾隆皇帝謊報軍情。
一位將領,一個皇上,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一個為了自己的名利撒下 彌天大謊 ,一個還沉浸在謊言中,為自己國家的所向披靡 沾沾自喜 。
再大的謊言也包不住緬甸軍日益向紫禁城進發的腳步,謊言很快 敗露 。乾隆皇帝大驚失色,惱羞成怒,他既失去了天子的威嚴,也丟失了他引以為傲的面子。
乾隆皇帝只好開始 重視 緬甸戰爭,以免砸了自己王朝的招牌。
為了彰顯自己對此次戰爭的重視,也為了表現大清帝國依然人才濟濟 ,乾隆皇帝派出了自己的侄子明瑞出征。
皇室的人才從小就被精心培養,戰場上更是一條血氣方剛的漢子,只可惜被 寄予厚望 的明瑞並沒有如乾隆所願,把緬甸軍徹底打敗。
相反,他還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生命在這無情的戰場上。
老官屯的一場惡戰,讓明瑞再也無法看見紫禁城華麗的磚瓦。
痛失兩名大將和一位親人,對於驕傲的乾隆皇帝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打擊,更是一種 徵兆 ,標志著乾隆皇帝為了自己的自尊必然會想方設法贏得此次戰役的勝利。
緬甸軍人駐扎在老官屯,憑借那裡 易守難攻 的地勢,和復雜多變的氣候條件讓清軍沒有一絲一毫勝利的可能。
加上老官屯出現了一種極易感染的病症,當時的醫學技術無法根本治癒,這樣的情況弄得 人心惶惶 ,就連當時乾隆所派去的又一親信傅恆也染上了疾病。
多次失敗的打擊加上猛將的不斷夭折,讓乾隆皇帝不得不隱藏他所向披靡的 驕傲之心 ,重新審視這次的戰爭。
可是從頭到尾,清朝都不是最大的贏家,這就像是光輝 歷史 中的一個 污點 ,讓力求完美和榮譽的乾隆皇帝 耿耿於懷 。
1976年,乾隆皇帝似乎對緬甸戰爭已經沒有興趣,看起來他好像已經不在乎他也中了這些 蠻夷之族 。
實際上,雖然乾隆驕傲自大但是此時此刻,金川內大小戰事湧出,乾隆分身乏術,只能暫時放棄一雪前恥的機會。
不過在他的內心深處,緬甸戰爭依然是他 不可言說的痛楚 和 恥辱 。
緬甸和清朝的關系,就像是 拉緊的弓 ,隨時隨地都有崩壞的可能。他們互不順眼,卻又無可奈何,一方 覬覦 清朝的領土,一方這是一場長期的戰役,也是一次 歷史 成功的角逐。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得到消息,孟雲發動 宮廷政變 ,繼承緬甸王位。與此同時,清朝與緬甸的仇敵暹羅的「曼谷王朝」建立朝貢關系。
緬王孟雲為避免 腹背受敵 ,決定和清朝恢復友好。
此時此刻,對於乾隆來說簡直是 天賜良機 ,可以血洗曾經的黑暗和恥辱。
緬甸似乎知道自己在劫難逃立刻表示出前所未有的 謙遜 。
乾隆五十三年,孟雲派出使者,向清朝稱臣納貢,並表示「 求大皇帝如天之量,恕緬國以前之罪,永得作外域之臣 」。
一番真摯的進言說的乾隆皇帝身心舒暢,虛榮心和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和滿足,瞬間打消了他多年的心病。
乾隆皇帝也有著比較清晰的判斷和看法,雖然緬甸願意臣服,但是清朝的國力早已不像可以承受戰爭那樣 雄厚 了,緬甸願意主動低頭,已經是清朝這么多年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
歲月無常 , 時境過遷 ,誰能想到當年在中國的雲南領土上有著赫赫威名的緬甸軍,也終於臣服在了清朝之下。
從表面上來看,這似乎是乾隆皇帝的努力,但是實際上這不過是 歷史 的玩笑 ,把兩個國家捲入了無限的政治紛爭之中,從而角逐出無可厚非的冠軍。
乾隆是榮譽的奴隸,緬甸是領土的追求者 。
他們被戰爭成就,也在權力中迷失自己。
雖然乾隆的貢獻是巨大的但是這也無法抹殺他在緬甸戰役中所表露出的 盲目自信 ,以及因為他的驕傲而受到的重大損失。
歷史 是一把雙刃劍,讓乾隆更加明確的認識到戰爭的損失和多面性,這也為他晚年的多種有意義政策實施而鋪展了理論基礎。
緬甸之戰, 敗有淚水和離別之痛 ,贏有 歷史 教訓和未來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