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乾隆為什麼會佔領緬甸

乾隆為什麼會佔領緬甸

發布時間: 2022-10-16 16:09:42

❶ 緬甸最鼎盛時期,為何與清朝,進行了長達7年的輪戰

我們總結一下緬軍的戰術,擅長游擊戰和叢林戰,擁有大量進口火器。因此,在作戰中,反而是清軍屢屢吃虧。與緬軍相比,清朝從開始之初,對緬軍的兵力、裝備情況幾乎一無所知,憑著盲目自信、匆忙開戰。開戰之後,對緬軍的戰術很不適應。再加上火器上的差距,以至於自身的傷亡居高不下。

傅恆從前線回來以後,根據緬軍的情況,提出了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等一系列建議。不過,乾隆皇帝並不在意,認為「騎射乃立國之本。」兩個多月以後,50歲的傅恆去世,留在了妻子和福康安。關於乾隆與福康安的故事,最終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❷ 乾隆皇帝攻打緬甸,其實是場敗仗,是對方不想打了而已

刀劍相爭的黃沙戰場之上,彌漫著戰士們的熱血。

冷兵器的摩擦交鋒是乾隆皇帝登上王位的有利武器。

「十全武功」的威名之後蘊藏著鮮為人知的生命和權力糾葛——緬甸之戰,敗的精彩,贏得曲折。

歷史 中的乾隆皇帝—— 愛新覺羅·弘歷 是中國 歷史 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和最長壽的皇帝 , 弘歷在位時期武功繁盛,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

在乾隆晚年時期他為自己起了一個名稱——「十全老人」,象徵著他在位期間的十場戰役的 大獲全勝

然而乾隆自欺欺人的包裝無法改變戰爭結果的事實。

清朝進行過十多次大規模軍事行動,被命名為「十全武功」。

所謂「十全武功」指的是,「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其中「降緬甸」卻是一場看似結果風光的 敗仗

清代的開國皇上憑借滿族的重型冷兵器打敗敵人在中國的 歷史 上佔有 一席之地

許多人都認為滿清朝 重武輕文 ,實際上恰巧相反,滿清的文官依然享有很高的地位,是朝堂上關鍵的樞紐。

也正是 因為清朝後來對文官的重視,導致戰鬥力下降,和緬甸的斗爭中連連敗退

乾隆皇帝是雍正精心培養的皇位繼承人,雖然年齡尚且小,但是正是青年男兒,年少氣盛,不服輸的氣勁貫穿著他的整個皇帝生涯。

無論是 對外征戰擴增領土 ,乾隆皇帝都懷著清朝必勝的心情開疆擴土,雖然他在位期間,中國處於 歷史 上 最繁盛 ,領土最廣大的時期,但是也少不了乾隆皇帝傾盡清朝舉國之力,只為在戰爭中獲得榮譽的 狂妄之舉

而緬甸戰爭正是在清朝戰鬥力降低,領導人盲目追求勝利的情況下展開的,這樣的斗爭雖然維護了十全武功的名譽,但是究其根本,不過是 勞民傷財 ,損失性命的無意義戰爭。

乾隆初年,緬甸人雍籍牙在貢榜建立政權,後統一整個緬甸,史稱「貢榜王朝」也就是今天的緬甸。

緬甸高超的戰鬥技術和 蠻橫無理 的掠奪方式,讓他們在多次侵略戰爭中都取得了勝利,貪婪和慾望一下子就填滿了他們的內心。

1762年緬甸正式向清朝發動戰爭,一路北上攻佔到了雲南境內

雲南物產豐富,資源富饒,為緬甸軍人提供了很好的作戰後方,加上雲南多雨林,地形復雜,氣候濕潤,是作戰的強大後盾。

緬甸就以雲南為據點,以 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打算攻佔清朝,成就另一番天地。

緬甸軍勇猛無敵,嚇壞了許多長期處於安逸清閑生活狀態的清代將領。

雲南總督劉藻也曾經奮力抵抗,可無奈長期處於平和的狀態, 實戰經驗不夠豐富 ,很快就在狡猾威猛的緬甸軍手中敗下陣來,他不敢上報朝廷,更不敢繼續留在雲南軍中,便披著他的一身鎧甲自殺了。

自此,雲南的清軍一下子 群龍無首 ,更別提在戰爭中取得勝利。

雖然雲南戰事吃緊,但是這並不妨礙乾隆皇帝內心對緬甸的輕視,長期的 剛愎自用 讓他瞧不起外來民族的驍勇善戰,在乾隆眼中,大清帝國無所不能,而緬甸不過是 魯莽跳腳小人 ,對強大的大清帝國無法構成任何威脅。

楊應 在乾隆的審批下接任雲南督軍,繼續和緬甸斗爭。

楊應琚空留一身勇敢的武功殼子, 內部卻膽小怕事又善於逃避責任

他打不過緬甸軍,也害怕因此丟失自己的名利和才華,就向乾隆皇帝謊報軍情。

一位將領,一個皇上,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一個為了自己的名利撒下 彌天大謊 ,一個還沉浸在謊言中,為自己國家的所向披靡 沾沾自喜

再大的謊言也包不住緬甸軍日益向紫禁城進發的腳步,謊言很快 敗露 。乾隆皇帝大驚失色,惱羞成怒,他既失去了天子的威嚴,也丟失了他引以為傲的面子。

乾隆皇帝只好開始 重視 緬甸戰爭,以免砸了自己王朝的招牌。

為了彰顯自己對此次戰爭的重視,也為了表現大清帝國依然人才濟濟 ,乾隆皇帝派出了自己的侄子明瑞出征。

皇室的人才從小就被精心培養,戰場上更是一條血氣方剛的漢子,只可惜被 寄予厚望 的明瑞並沒有如乾隆所願,把緬甸軍徹底打敗。

相反,他還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生命在這無情的戰場上。

老官屯的一場惡戰,讓明瑞再也無法看見紫禁城華麗的磚瓦。

痛失兩名大將和一位親人,對於驕傲的乾隆皇帝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打擊,更是一種 徵兆 ,標志著乾隆皇帝為了自己的自尊必然會想方設法贏得此次戰役的勝利。

緬甸軍人駐扎在老官屯,憑借那裡 易守難攻 的地勢,和復雜多變的氣候條件讓清軍沒有一絲一毫勝利的可能。

加上老官屯出現了一種極易感染的病症,當時的醫學技術無法根本治癒,這樣的情況弄得 人心惶惶 ,就連當時乾隆所派去的又一親信傅恆也染上了疾病。

多次失敗的打擊加上猛將的不斷夭折,讓乾隆皇帝不得不隱藏他所向披靡的 驕傲之心 ,重新審視這次的戰爭。

可是從頭到尾,清朝都不是最大的贏家,這就像是光輝 歷史 中的一個 污點 ,讓力求完美和榮譽的乾隆皇帝 耿耿於懷

1976年,乾隆皇帝似乎對緬甸戰爭已經沒有興趣,看起來他好像已經不在乎他也中了這些 蠻夷之族

實際上,雖然乾隆驕傲自大但是此時此刻,金川內大小戰事湧出,乾隆分身乏術,只能暫時放棄一雪前恥的機會。

不過在他的內心深處,緬甸戰爭依然是他 不可言說的痛楚 恥辱

緬甸和清朝的關系,就像是 拉緊的弓 ,隨時隨地都有崩壞的可能。他們互不順眼,卻又無可奈何,一方 覬覦 清朝的領土,一方這是一場長期的戰役,也是一次 歷史 成功的角逐。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得到消息,孟雲發動 宮廷政變 ,繼承緬甸王位。與此同時,清朝與緬甸的仇敵暹羅的「曼谷王朝」建立朝貢關系。

緬王孟雲為避免 腹背受敵 ,決定和清朝恢復友好。

此時此刻,對於乾隆來說簡直是 天賜良機 ,可以血洗曾經的黑暗和恥辱。

緬甸似乎知道自己在劫難逃立刻表示出前所未有的 謙遜

乾隆五十三年,孟雲派出使者,向清朝稱臣納貢,並表示「 求大皇帝如天之量,恕緬國以前之罪,永得作外域之臣 」。

一番真摯的進言說的乾隆皇帝身心舒暢,虛榮心和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和滿足,瞬間打消了他多年的心病。

乾隆皇帝也有著比較清晰的判斷和看法,雖然緬甸願意臣服,但是清朝的國力早已不像可以承受戰爭那樣 雄厚 了,緬甸願意主動低頭,已經是清朝這么多年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

歲月無常 時境過遷 ,誰能想到當年在中國的雲南領土上有著赫赫威名的緬甸軍,也終於臣服在了清朝之下。

從表面上來看,這似乎是乾隆皇帝的努力,但是實際上這不過是 歷史 的玩笑 ,把兩個國家捲入了無限的政治紛爭之中,從而角逐出無可厚非的冠軍。

乾隆是榮譽的奴隸,緬甸是領土的追求者

他們被戰爭成就,也在權力中迷失自己。

雖然乾隆的貢獻是巨大的但是這也無法抹殺他在緬甸戰役中所表露出的 盲目自信 ,以及因為他的驕傲而受到的重大損失。

歷史 是一把雙刃劍,讓乾隆更加明確的認識到戰爭的損失和多面性,這也為他晚年的多種有意義政策實施而鋪展了理論基礎。

緬甸之戰, 敗有淚水和離別之痛 ,贏有 歷史 教訓和未來榮光。

❸ 清朝如何被捲入了緬甸內戰

十八世紀中期,按照緬甸的說法,東吁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很腐敗,任用非人,導致了緬甸的內亂。緬甸內亂首先就表達為民族戰爭,表達為孟族對它的反抗,並且也是孟族人最後攻佔了緬甸的都城阿瓦。在阿瓦被攻佔之前,緬甸國王派了一個使團,由在茂隆銀廠開礦的礦主吳尚賢陪同到北京向清廷皇帝進貢,表示臣服,但是這個使團還沒有回到緬甸,阿瓦就被攻破了。此時清王朝態度很有意思,雖然說緬甸王朝已經前來投奔,但是清王朝採取完全的中立政策,包括緬甸的一個王子和王妃逃到邊境—就是現在的瑞麗,要入境避難,北京表示不同意,這些人從此就沒有下落了。後來大規模戰爭的發生,緬甸軍隊幾次進入內地。起初雙方發生沖突的原因是緬甸一方要求中國歸還入境的難民,這要求不過分,但前提條件是這些難民願意回去,難民中有些人是反緬的,他就不願回去。
緬甸內戰是從乾隆初年開始,緬甸使團入京朝貢是在乾隆十五、十六年,緬甸王子要求避難的時間是乾隆二十年前後。 當時清朝整個戰略的中心是對付准噶爾,一方面是無暇顧及,第二個方面就是它對整個西南的戰略態勢是防禦性的。即使是北方的壓力減小,它也不願意在這個地方輕易開啟戰端。盡管後來清朝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資源來處理這個問題,但是戰爭前期,它是不願意這樣做的。 而且,戰爭前期是緬甸王朝和不服從它的傣族土司在打仗。這裡面的情況很復雜,緬甸會在土司政權中扶植親近自己的勢力做代理人,代理人和土司之間也會打仗;這些土司又會聯合起來和緬甸王朝打仗,這就形成反復的戰亂。乾隆二十七年以前,這些戰亂基本沒有波及中國邊境,所以中國對這一地區也沒有做出直接的反應。 另外,這與地方官員、封疆大吏的性格也有關系。當時雲南的官員,包括總督愛必達、吳達善、劉藻這些人都不喜好邊功,他們開邊患的積極性不高。

❹ 清乾隆中期的清緬戰爭,為何強盛的清王朝會屢戰屢敗呢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時代,是封建王朝發展到頂端以後的產物,但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清王朝所遭遇到的時代變革,遠非是利用殘存的舊時代思想就能解決的,晚清時期的懦弱無能,也使得中國進入到了一個最為黑暗的年代裡面,不過有人認為,從清中期開始,清王朝就已經不可避免走下坡路了。

而另外一方面就是清軍戰鬥力薄弱的問題,第一就是八旗兵,這些入關之初驍勇善戰的士兵到乾隆年間早已經腐化不堪,而雲南雖然有綠營兵,但疏於戰陣,加上武器裝備並不盡量,緬軍士兵手中竟然還發現有東印度公司販賣來的火槍,由於未能意識到在戰爭中的劣勢,清朝最終在故步自封中,慢慢走了下坡路。

❺ 乾隆時代遠征緬甸的具體原因是什麼結局怎樣

清初,中國和緬甸之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建立起正式的官方聯系,但兩國地域毗鄰,民間來往很是頻繁。乾隆十八年,通過與緬甸關系較密切的雲南茂隆廠主吳尚賢的介紹,兩國開始有了交往,清政府允許緬甸使節來華,這是兩國之間正式接觸的開始。但這良好的開端卻由於不久發生的緬甸內亂而中止。從乾隆二十年起,緬甸軍隊不斷侵擾清朝耿馬、孟連等土司。乾隆三十年,緬軍甚至進犯雲南九龍江橄欖壩,入據車里城。雲貴總督劉藻遣兵征討,因指揮失宜,反為其敗。乾隆三十一年(1766)正月,清政府又派大學士楊應琚自陝甘移督雲南。楊應琚到任後,指揮軍隊擊退了緬軍的進犯,收復了失地。但楊應琚卻因此而傲慢輕敵,貪功啟釁,他白普洱移駐永昌後,致書緬甸國王,聲言將率大軍數十萬征討,要緬甸投降。於是緬甸起兵迎戰,雙方戰事再起。清軍數戰不利,緬甸軍隊乘機進擾雲南。乾隆帝聞訊大怒,詔逮楊應琚至京,賜死。乾隆三十二年,派將軍明瑞分兵五路征緬。戰爭之始,清軍連戰皆捷,進展很快,已逼近緬甸國都阿瓦(今緬甸曼德勒),但畢竟是孤軍深入,糧草不繼,終於在第二年二月兵敗退回,明瑞也自盡身亡。

清軍慘敗的消息使乾隆帝甚為震驚,他見軍情緊急,「必須重臣前往督率調度」,於是授傅恆為經略,阿里袞和阿桂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經辦征伐緬甸事務。乾隆三十四年二月,傅恆率滿、蒙兵一萬三千六百餘名出征。臨行時,乾隆帝親自在太和殿授之敕印,並把自己用的甲胄贈給傅恆,以表示對他的信任和希望。

這一年三月,傅恆抵達雲南,四月到永昌、騰越察看情況,著手進行戰前准備。他得知緬軍防守「專恃木柵」,而「清軍向來用尋常槍炮攻取,無濟於事」,就「訪聞茂隆廠一帶有善造大炮之人,將來進兵時兵弁各帶銅、鐵一斤,遇攻柵時隨時暗鑄大炮,出其不意」。他還聚集眾將,商討進兵方略。鑒於過去明瑞將軍專由陸路進兵,緬方得以集中兵力防禦,而遭敗績的教訓,傅恆決策水陸三道並進。因緬甸都城阿瓦在大金沙江以西,若由東路錫箔江進,則阿瓦仍隔江外,於是定議一路由戛鳩江(亦名蘭鳩江,或檳榔江)出河西,取道孟拱(今緬甸密支那之西)、孟養(今緬甸密支那),直搗阿瓦,此為正師;一路由伊洛瓦底江東岸,經孟密(今緬甸傑氻)夾江南下,這是偏師:另一路則由伊洛瓦底江水路,順流而下,先造船於蠻莫(今緬甸八莫),以溝通前兩路軍的聯系,壯大聲勢,並兼及供應兩軍所需。

但是要實現水陸並進的方針,首先要解決船的問題。早在傅恆未到雲南之前,乾隆帝就曾有造船的打算,並派副將軍阿里袞去經辦此事。但阿里袞以「邊外峽行湍險,舟楫不通,沿江亦無辦公所奏止」。隨後,傅顯與佐三泰又奉命前往察勘實情,「所言與阿里袞等同」。這樣,造船之事只好暫且擱下了。傅恆抵滇後,詳細地察詢當地居民,獲知蠻莫附近的翁古山樹木較多,而位於此山旁邊的野牛壩,氣候涼爽無瘴氣之害,是建造船隻的好處所,於是傅恆就派遣傅顯督工運料,並令湖廣未的工匠造船。不久,一批船造成了。乾隆帝聞報很是高興,特頒旨嘉獎,作詩《造舟行》以壯此舉。

❻ 乾隆時期清朝遠征緬甸,為何最終大敗而歸

因為剛開始的時候乾隆認為緬甸只需要地方軍就可以擊垮,不過大清之所以失敗,是一次次的大意輕敵。還有一些不良官員的作為,特別是最後一次很不巧,清軍正好趕上了疫情爆發,其實讓他們失敗的是錯誤的國家政策。


而且明面上看大清失敗是因為輕敵,實則不然。當時緬甸的武器其實是比大清先進的,也並不單純是輕視了敵軍,而且敵軍確實強大。而且清朝實行不和外界交流的原則讓軍隊發展被大大的限制了,連看不上都小國緬甸都比不上了。閉關鎖國,耽誤了中國幾百年,要是當初像唐朝一樣多和外界交流,想必當初中國也不會受這么多苦難。

❼ 1762年,乾隆為何與緬甸開戰當時清朝強大綜合國力為何會鎩羽而歸呢

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總體而言,清軍表現的還可以。不僅阻止了緬甸吞並泰國,一統中南半島,成為威脅中原王朝的力量,而且還拖垮了緬甸。只是由於連續幾任清軍統帥對緬軍都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盲目自大。再加上緬甸的惡劣氣候讓清軍忍受不了,這才導致清軍沒有達到乾隆皇帝的戰略預期。

❽ 清朝如何被捲入了緬甸內戰

十八世紀中期,按照緬甸的說法,東吁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很腐敗,任用非人,導致了緬甸的內亂。緬甸內亂首先就表達為民族戰爭,表達為孟族對它的反抗,並且也是孟族人最後攻佔了緬甸的都城阿瓦。在阿瓦被攻佔之前,緬甸國王派了一個使團,由在茂隆銀廠開礦的礦主吳尚賢陪同到北京向清廷皇帝進貢,表示臣服,但是這個使團還沒有回到緬甸,阿瓦就被攻破了。此時清王朝態度很有意思,雖然說緬甸王朝已經前來投奔,但是清王朝採取完全的中立政策,包括緬甸的一個王子和王妃逃到邊境—就是現在的瑞麗,要入境避難,北京表示不同意,這些人從此就沒有下落了。後來大規模戰爭的發生,緬甸軍隊幾次進入內地。起初雙方發生沖突的原因是緬甸一方要求中國歸還入境的難民,這要求不過分,但前提條件是這些難民願意回去,難民中有些人是反緬的,他就不願回去。
緬甸內戰是從乾隆初年開始,緬甸使團入京朝貢是在乾隆十五、十六年,緬甸王子要求避難的時間是乾隆二十年前後。 當時清朝整個戰略的中心是對付准噶爾,一方面是無暇顧及,第二個方面就是它對整個西南的戰略態勢是防禦性的。即使是北方的壓力減小,它也不願意在這個地方輕易開啟戰端。盡管後來清朝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資源來處理這個問題,但是戰爭前期,它是不願意這樣做的。 而且,戰爭前期是緬甸王朝和不服從它的傣族土司在打仗。這裡面的情況很復雜,緬甸會在土司政權中扶植親近自己的勢力做代理人,代理人和土司之間也會打仗;這些土司又會聯合起來和緬甸王朝打仗,這就形成反復的戰亂。乾隆二十七年以前,這些戰亂基本沒有波及中國邊境,所以中國對這一地區也沒有做出直接的反應。 另外,這與地方官員、封疆大吏的性格也有關系。當時雲南的官員,包括總督愛必達、吳達善、劉藻這些人都不喜好邊功,他們開邊患的積極性不高。

❾ 清緬戰爭為什麼會爆發

歷史:歷史上每一場戰爭爆發都是有原因和背景的,所以人們如果想要根據這些戰爭來了解當時的歷史,那麼就可以先去了解這些原因和背景,因為這樣能夠方便人們去理解。

三、清緬戰爭的結果

這場戰爭持續了比較久,而且戰爭的後面 雙方國軍都對這份合約不是很滿意,在乾隆53年4月的時候,緬甸國王孟雲為應付周邊國家的壓力,主動改善了對華關系,而且還派出使節奉表納貢,所以這件事情才算結束,但是青免臨時的合約正式文本當時沒有被保留下來,然後雙方向各自國軍報的內容又有差異,因此雙方在戰爭結束交涉之後 還因為此件事情拖延了二十年。

❿ 中國古代為何征服緬甸,打通印度洋的出海口呢

中國只瀕臨了一個大洋,那就是太平洋。如果中國的船隻要到波斯灣進口石油,那就必須要繞道馬六甲海峽,但是馬六甲海峽受制於他國,使得我國的石油安全頗受威脅。這就引起我們思考了,中國的雲南距離印度洋只有470公里,隔著一個緬甸。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將緬甸納入版圖,開拓印度洋呢?

一,漢朝的開拓

我們必須先了解中國古代在西南的開拓歷程,才能知道中國是如何一步步向印度洋靠近的。在古代,西南地區就是一片山高谷深、森林密布的瘴癘之地,無法穿越。先秦時期,人們不知道“西南夷”的存在,更不知道印度洋的存在。就算是武功赫赫的秦朝,也未能登上雲貴高原。

西漢時期,來自於印度的誘惑終於讓漢武帝有了開拓西南的野心。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國(巴克特里亞)見到了蜀地的物產,詢問才知道,這些物產是從身毒(印度)轉運而來。張騫將這事告訴了漢武帝,於是漢武帝試圖打通到印度的交通,派遣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人出使西南夷,尋找通往印度的道路。

綜合以上內容,原本元朝曾經將疆域推進到了印度洋周邊,可惜明朝未能控制這一帶,最終被東吁王朝統一。東吁王朝又和明朝戰爭,使得雲南的面積大幅度縮水。清朝建立後,收復了木邦等地區,但是在末期還是被英國占據。如此,大家就能夠較為清晰地了解這個線索了。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1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5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8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6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5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