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的國力怎麼樣
Ⅰ 清朝最鼎盛時期都打不下的緬甸到底有多強
所謂盛世,無非就是天下大治,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力富強。對於百姓來說,無非就是能吃飽飯不挨餓。乾隆三十年(1765年),中國可耕種的土地面積擴大到了700餘萬頃,大量的水利工程為糧食產量連年創新高創造了條件,江南商業及手工業的發達程度遠遠高於同時期世界的任何一個地區,在不斷降低征稅標準的情況下政府財政收入仍保持連年激增,人口恢復並超過了明朝及之前統治中原的歷代中央王朝時的水平。
由陝甘總督移任雲貴總督的楊應琚對雲貴本不了解,又因小勝加深了緬甸不足為懼的認識,認為「發兵五十萬,大炮千樽」便可震懾緬甸,招撫緬屬土司。
熟料清朝雲南地方綠營兵久未參戰,火器又不如緬軍裝備的遂發槍,戰力薄弱。加之將領能力不強,不懂地勢。清軍在與緬軍的對戰中屢戰屢敗,只得層層瞞報,謊稱大捷。乾隆在獲知真正戰況後,將楊應琚逮捕進京賜死,卻無法挽回清軍的敗勢,第二次戰爭依然以失敗告終。
乾隆三十二年,乾隆任命平定回亂的名將明瑞總領征緬戰事,統領雲貴軍隊。
這次乾隆打算徹底解決緬甸問題,他降下諭旨,稱「此次我兵聲勢甚盛,克敵制勝,自可立奏膚功。「緬匪」此時或懾我軍威詭稱服罪輸款,明瑞切不可稍存姑息,輕許納降。不「盡殲丑類」不足以申國威,攻克其城即當戮其逆酋。攻下後「並就其地界,酌量分置土司」,「以永靖蠻服」。
結果明瑞至滇後,兩次失敗都沒能讓他正視現狀,依舊輕視緬軍。在緬軍北路堅守要隘,南路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略下,明瑞如敵人所願率軍一路深入,不但遭遇了軍事上的失利,明瑞本人也戰死沙場。
在第三次大規模交戰後,清軍用血的代價使乾隆帝重新認識了緬甸的國力、軍力。將其納入版圖的話不再提了,但在戰敗失地的情況下,乾隆為了「天朝上國」的面子,堅決不允緬甸的議和,認為緬王既有悔罪乞降之意,必須「束身歸命,或專遣大臣前來。」
緬王自然不肯,於是乾隆三十四年二月,不甘心失敗的乾隆親自在太和殿向傅恆授敕印,並把自己用的甲胄贈給富察·傅恆。在乾隆心中,傅恆是一張可以踏平緬甸的王牌。
傅恆帶著乾隆皇帝的殷殷期盼,深入猛拱、猛養二千餘里兵不血刃,如入無人之境。然而沒有人能想到,清兵在老官屯遇到了釘子,久攻不下。傅恆調集清軍主力猛攻二十餘日,炮擊、火攻、挖地道爆破,各種戰法都用上,就是無法拔掉這顆釘子。在疫病的助攻下,清軍水陸軍3萬餘人僅剩1萬餘人,連傅顯、總兵吳士勝、副將軍阿里袞、副都統永瑞、提督五福、葉相德等重要將領均被惡性傳染病奪去生命,主帥傅恆也染病不起。
面對這樣的局勢,清軍出現厭戰情緒。至於緬軍,早在第四次戰事未起之時便要求停戰。於是雙方前線將領都在未取得最高統治者同意的情況下,自行決定議和停戰。幾經交涉後,雙方於十一月十六日正式議和,緬軍14名將領與清軍12名將領為雙方代表,談判定議畫押,互贈禮物,正式停戰。乾隆三十五年七月,回到北京不久的傅恆也病死。
在5年時間內,清緬雙方進行了4場大規模的戰爭,清廷花費了911萬兩白銀,竟然只落了個平局。事實上,緬甸在戰後長期拒絕稱臣納貢,還發了封不夠恭敬的文書過來,乾隆無法進行第五次戰爭,只能暫時押在一旁不理。
就連日後無數次吹噓自己有「十全武功」,自封為「十全老人」,乾隆在晚年也承認,「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
乾隆即位之初,勵精圖治,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國家的統一等許多方面,都作出了重要建樹,在以後的幾十年裡,國家安定,經濟繁榮,國庫充實,這確實是個盛世。如果乾隆能將勵精圖治的作風保持到底,也許歷史就會改寫了,但是他陶醉於「盛世聖績」歌功頌德聲之中,開始了揮霍無度的享樂生活。當他最寵信的和坤上台後,馬上就建立起全國性的貪污系統,可以說,清代官僚系統從這個時候開始爛掉了。
清緬戰爭可以說是個警告,18世紀已然是火器的時代,與世界接軌的緬甸使用當時最先進的燧發槍一次次的擊退了不肯睜眼看世界的清廷。有徵緬將領因見識了西洋火器的威力而建議乾隆發展火器,但乾隆仍認為「騎射乃滿洲根本」,對此置之不理。
乾隆五十三年,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訪華。他們帶來了當時歐洲先進的科技實力和文明產物,然而維持盛世的乾隆以「奇技淫巧」一詞決定了這些器物的命運,以及大清未來的命運。畢竟這年四月,一直沒有游離於朝貢體系外的緬甸貢榜王朝為應付周邊暹羅等國的壓力,主動改善對華關系,派出使節奉表納貢,重新回到朝貢體系內。
Ⅱ 緬甸政府軍實力好還是朝鮮好
肯定是明天軍實力比較好一點,他們長期在打仗,他們就沒有停下過
Ⅲ 緬甸是一個小國家,它的軍事實力怎麼樣
緬甸。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緬甸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以農業為主,從事農業的人口超過60%,農產品有稻米、小麥、甘蔗等等。
Ⅳ 古代的緬甸實力如此強大,為何現在卻這么落後了
緬甸之所以現在衰弱了,主要是三個原因造成的。在二戰之後,緬甸的實力就急劇下降,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不斷倒退,同樣也反映在當時國內一片混亂,經常發生戰爭的現象。甚至到現在緬甸也在發生戰爭,並且現如今緬甸已經成為了東南亞最亂的國家。這種政治上的不穩定,同樣也影響到了緬甸的發展。
第3個原因就是政策問題。要知道當緬甸政府在少數民族逐漸擴展之後,其實並沒有制定一個正確的政策去對待當地的少數民族,而是選擇不理睬他們。一旦少數民族開始與緬甸政府出現矛盾的時候,緬甸政府就採用的是硬碰硬的方式來對待少數民族,這種武力解決的方式,其實並沒有辦法真正的解決矛盾的根源,所以才讓整個緬甸變得非常混亂。
Ⅳ 請問緬甸這個國家的國力如何
區區小國而已。屬於全世界三十幾個」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Ⅵ 緬甸軍隊排名第幾
日 · 優質國際資訊領域創作者
此前,世界最著名、最權威的軍事排行榜公布GFP的2017年全球軍事力量排行榜,世界軍事力量仍是以美國最強,俄國次之,中國第三,印度第四。那麼因穆斯林族群關系緊張的緬甸和孟加拉國,到底哪個更強?
全球最權威的軍事排行榜出爐,緬甸的排名驚人!
圖為「全球火力」(Global Firepower)網報道的全球126國軍力排名,圖為前45名列表。全球火力指數,簡稱GFP。GFP排行榜是世界最著名最權威的軍事排行榜之一,其資料庫主要收集世界各國軍隊信息,並進行分析和總結。該榜綜合考慮人口、陸海空戰力、資源、國防預算等50項因素計算出軍力指數。
全球最權威的軍事排行榜出爐,緬甸的排名驚人!
全球最權威的軍事排行榜出爐,緬甸的排名驚人!
【緬甸中文網訊】根據Global FirePower發布的數據顯示,在全球126個國家中,緬甸的軍事實力排名31位,而孟加拉國排名第57位。
緬甸、孟加拉國的軍事力量對比
軍事力量對比
緬甸
孟加拉國
兵力
50萬(總人數5200萬)
22.5萬(總人數1.63億)
國防預算
24億美元
15.9億美元
軍用飛機(包括戰機)
166架
133架
直升機
61架
86架
坦克
592輛
534輛
裝甲車
1358輛
982輛
裝甲自行火炮
108輛
18輛
火箭彈發射車
108輛
32輛
軍艦
150艘
90艘
潛艇
無
2艘
全球最權威的軍事排行榜出爐,緬甸的排名驚人!
在以上幾項對比數據來看,除了潛艇和直升機外,緬甸的軍事力量均比孟加拉國強,尤其是裝甲自行火炮和火箭彈發射車,緬甸的數量遠高於孟加拉國。
全球最權威的軍事排行榜出爐,緬甸的排名驚人!
■下面是排在前10名的國家:
1.美國:有人會真的對此感到吃驚嗎?美國可能在人力上不能排第一,但他們確實在陸地系統、空中力量、海軍力量以及後勤等很多其他方面勝過所有國家。
2.俄羅斯:俄羅斯的陸地面積世界第一,這對於自衛戰來說非常重要,特別是在有外來侵略者時。
3.中國:除了在人力方面領先外,中國還擁有巨額外匯儲備和巨大的購買力。
4.印度:對印度的主要對手巴基斯坦來說很不幸的是,印度擁有世界第4強的軍隊,而巴基斯坦排在第13位。
5.法國:盡管第二次世界大戰失敗的幽靈隱約可見,但法國人非常善於投射區域力量,特別是在他們的前殖民勢力范圍。
6.英國:英國和法國乍看很相似,但真正的差別在於固定翼飛機、艦隊力量和經濟。法國的外債更少,雖然防務預算少得多,但軍隊規模更大。
7.日本:雖然日本可用的人力似乎遠遠多於英國,但該國自衛隊(根據法律)用於國土防衛,並聚焦於海上力量和火炮。但該國經濟遠遠超過英國。
8.土耳其:土耳其的龐大人力儲備和陸上力量緊隨日本之後。然而,該國背負巨額外債,並且海上力量缺乏多樣性,這令第7名與第8名之間的差距相當大。需要指出的重要一點是,土耳其也是北約成員,該國軍隊可能是圍繞它很可能不得不參與的戰爭而設計的。
9.德國:德國經濟遠遠超過土耳其。但德國在可用人力方面落後。
10.義大利:從飛機和陸上力量到海上力量,義大利在幾乎每個方面都超過德國。雖然義大利可用的資源幾乎多出一倍,但它運作這些資源的人力少了一半。
Ⅶ 緬甸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緬甸是我國的一個領國,位於我國西南部地區,面積67.6萬平方公里,與青海省面積幾乎相當。
緬甸國土形狀很像一個菱形,東北部與我國的雲南和西藏接壤,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接壤,東部與寮國和泰國搭界,西南則是孟加拉灣。由於地處中國文明和印度文明的交匯處,緬甸的文化也受到了中國和印度極大地影響。
東吁王朝是一個非常強大的王朝,其先後與大明和泰國開戰,挑起了近半個世紀的“明緬戰爭”和長達200多年的“泰緬戰爭”。
1752年孟族貢獻了東吁王朝首都阿瓦,東吁王朝宣告滅亡。此後緬族領袖雍籍牙擊敗了孟族人,建立了緬甸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貢榜王朝。
貢榜王朝是緬甸歷史上的最巔峰時期,這個王朝建立之時正逢西方殖民者進入亞洲。緬甸通過與葡萄牙和英國的貿易,獲得了大量先進的西方火器,這大大提升了緬軍的戰鬥力。
隨著國力的增強,緬甸開始大舉入侵周邊鄰國,甚至一度攻陷泰國首都。而緬甸似乎也不把清朝當根蔥,從1762年起,緬甸就開始大規模騷擾清緬邊境,由此引發了著名的清緬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緬甸先進的火器大大震撼了清軍將領,但滿洲騎兵兇悍地野戰能力還是重創了緬甸人。可由於滿漢官兵實在難以適應緬甸炎熱的氣候,以及清軍將領輕敵冒進,最後清軍並沒能在武力上擊敗緬甸,清廷在無奈之下只得停戰。
雖然清帝國沒能贏下清緬戰爭,但此戰還是成功地遏制了緬甸的對外擴張。
時間在來到19世紀後,隨著英國人佔領了印度,英緬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而英國則通過三次“英緬戰爭”徹底佔領緬甸,貢榜王朝宣告滅亡,緬甸淪為英屬印度旗下的一個獨立省份。
一戰後,世界各地民族主義興起,緬甸要求獨立的呼聲越來越高。迫於緬甸人的不斷反抗,英國人在1937年同意給予緬甸人一定的自治權力。到二戰時,迫切希望民族獨立的緬甸人組成義勇軍,先是選擇與日本人合作,趕走英國人。但在戰爭後期,眼見日本人就要完蛋了,緬甸人又轉而投靠了同盟國。戰後緬甸宣布獨立。
1947年2月在緬甸北的彬龍鎮,緬族、撣族、克欽族和欽族領導人簽署《彬龍協議》,同意建立統一的緬甸聯邦,共同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不過獨立之後的緬甸政局卻十分混亂,全國一直是處於軍事獨裁之中。
2010年緬甸結束了軍政府時代,開始了民主化道路,與西方的關系也大大改善。但是在緬北少數各邦自治問題上,中央政府與地方仍舊是難以打成協議。2015年緬甸政府軍突然入侵撣邦北部果敢自治區,並控制了果敢大部分地區,由此再度引發了中央與各邦的沖突。
此後政府軍暫停了在緬北的軍事活動,但如今緬甸政府與北方各邦的關系還是箭在弦上,緬甸的和平統一之路依然遙遙無期。
Ⅷ 緬甸的國力太弱,是其內戰至今天的原因嗎
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分而治之的策略。。就像民國時期的中國一樣。。。60年代到70年代,緬甸人民黨一度統一緬甸,1992年緬甸分裂。丹瑞大將的後台恐怕是英美等國,所以一直能執政至今,緬甸民盟則是國內較為激進的政黨,估計以印度為後台,至今也非常活躍。2011年02月吳登盛上將成功當選為緬甸第一任總統,只是各種政治勢力妥協的產物,緬甸一國三公,吳總統也是有苦難言。
央視紀錄頻道曾經有一個節目,采訪緬甸民主聯合黨主席,該主席明言,天朝每年支持其2-3億元,作為發展經費。該黨主席曾與去年7-8月間來天朝活動。稱天朝的支持至關重要。。。。
很多問題不言而喻了。。。。
Ⅸ 泰國和緬甸誰的軍事實力更強一點
在軍事力量方面,泰國應該有很強的優勢。 緬甸軍隊現在有40萬多人。 雖然比泰國軍隊大,但在裝備上卻是完全無法與泰國相比的。 泰國每年的軍費開支是緬甸的三倍多,所以因為有錢,泰國的軍事裝備非常先進。 不僅是航母,還有大量從西方國家采購的先進武器裝備,包括整架戰機、戰艦,還有坦克、裝甲車等,整套武器裝備是緬甸的數倍,其中緬甸沒法比。
Ⅹ 大家覺得緬甸的軍事實力怎麼樣
不怎麼樣。
相比較越南,裝備水平基本一個檔次但是重裝備規模小很多,基本全面劣勢,對泰國印尼大馬甚至新加坡也沒得打,不過貌似比菲律賓強,對寮國柬埔寨不清楚。剩下的汶萊和東帝汶,emmmm,也不清楚不過應該是比這兩個強。
海軍有兩艘中國退役的053h1,3種不同型號國產護衛艦,還有一部分導彈艇。型號我記不住了,但水下就不怎麼樣了,據說采購過中國的035g,不知真假,即便是真的也是一款十分落後的型號。
總的來說緬甸大概就是一個微縮版的90年代解放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