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在冬季最易發生什麼災害
A. 緬甸的氣候類型,農業類型及其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氣候類型:熱的季風氣候
農業類型:水稻種植業、種植園農業
農業發展的有利因素:終年高溫,熱量充足;年降水量大,水資源豐富;南部平原面積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而廉價;農產品消費市場廣闊;農業歷史悠久,經驗豐富.
農業發展的不利因素:季風氣候易發生水旱災害;人口稠密人均耕地不足;農業技術水平低,農業生產憑經驗.
B. 為什麼緬甸會發生風災這次風災的成因是什麼
強熱帶風暴「納爾吉斯」突襲緬甸,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納爾吉斯」為何導致如此重災?一些專家分析了原因,首要一個原因便是,這場風暴此前罕見,屬於「五百年一遇」。
首先,「納爾吉斯」的移動路徑出乎專家意料。它沒有按照慣常路線進入孟加拉國或緬甸西北部山區,而是突襲緬中部地勢低平的伊洛瓦底三角洲。風暴登陸地點的地形也不利於減少其威力,伊洛瓦底三角洲地域廣闊,地勢低平,以致風暴潮上岸之後勢不可擋。此外,伊洛瓦底沿海地區多為養蝦場和稻田,缺少林木,這也助長了風暴威力。
其次,一些環保主義者認為,全球變暖也是重災原因之一。印度一環保組織負責人蘇尼塔·納拉因說:「盡管我們無法把具體災害歸咎於氣候變化,但有足夠科學研究表明,氣候變化會加劇熱帶風暴。」「『納爾吉斯』是一個徵兆。」納拉因說,「風暴受害者是氣候變化的受害者,他們的遭遇提醒著這個富裕的世界:我們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所做的努力實在太少了。」
最後,經驗不足。由於「納爾吉斯」是40年來第一個在該國登陸的熱帶風暴,民眾顯然缺乏抗災經驗。1991年4月,熱帶風暴襲擊孟加拉國,引發洪水泛濫,大約13.8萬人死亡。孟抗災專家阿提克·拉赫曼介紹經驗說,事前將「風暴襲擊地的居民轉移到別處」可非常有效地減少傷亡。而另一些專家認為,考慮到緬甸受災區域較大,再加上不少村莊地處偏遠,事前疏散、轉移人口的難度非常大
C. 東南亞的自然災害有哪些
南亞的自然災害:
氣象災害:乾旱、洪澇、台風、風暴潮;
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
D. 緬甸雨季在什麼時候山區雨季什麼時候
緬甸雨季(5月中旬至10月)。
緬甸全年氣溫變化不大,最冷月(1月)的平均氣溫為20℃-25℃;最熱月(4、5月間)的平均氣溫為25℃-30℃。各地氣溫年較差也不大。
緬甸雨量豐沛,降雨多集中在西南季風盛行的6、7、8三個月,其次為5月、9、10月,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達4000毫米以上,中部為雨影區,年降雨量不足1000mm,是緬甸的乾燥地帶。
5-10月各地的降雨量佔全年降雨量的90%-95%左右。由於受季風的影響,緬甸全年可分為熱季(3月至5月中旬)、雨季(5月中旬至10月)、涼季(11月至次年2月)。
(4)緬甸在冬季最易發生什麼災害擴展閱讀:
我國是一個季風氣候明顯的國家,其降水的季節分配差異較大。
在此季節常常出現大雨和暴雨,其降水量約占年總量的70% 左右,因此,雨季表現也比較明顯,易造成洪澇災害,所以又稱為汛期。
就大范圍而言,一般南方雨季為4-9月,北方為6-9月。前後相差2、3個月。雨季結束是北方早,南方遲,一般前後相差僅20天左右。
E. 請問強熱帶風暴給緬甸帶來了哪些災害性天氣
洪澇災害,寒潮和霜凍
F. 比較中國與緬甸的氣候
中國氣候的特徵:
1.氣候復雜多樣
中國幅員遼闊,跨緯度較廣,距海遠近差距較大,加之地勢高低不同,地形類型及山脈走向多樣,因而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從氣候類型上看,東部屬季風氣候(又可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西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屬高寒氣候。從溫度帶劃分看,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青藏高原區。從干濕地區劃分看,有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之分。而且同一個溫度帶內,可含有不同的干濕區;同一個干濕地區中又含有不同的溫度帶。因此在相同的氣候類型中,也會有熱量與干濕程度的差異。
2.季風氣候顯著
中國的氣候具有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的季風氣候特徵。由於中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較近,因之氣候受大陸、大洋的影響非常顯著。冬季盛行從大陸吹向海洋的偏北風,夏季盛行從海洋吹向陸地的偏南風。
冬冷夏熱,冬干夏雨。這種雨熱同季的氣候特點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冬季作物已收割或停止生長,一般並不需要太多水分,夏季作物生長旺盛,正是需要大量水分的季節。我國降水量的季節分配與同緯度地帶相比,在副熱帶范圍內和美國東部、印度相似,但與同緯度的北非相比,那裡是極端乾燥的沙漠氣候,年雨量僅110毫米。和世界同緯度的其他地區相比,中國冬季氣溫偏低,而夏季氣溫又偏高,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集中於夏季,這些又是大陸性氣候的特徵。因此中國的季風氣候,大陸性較強,也稱作大陸性季風氣候。
中國氣候雖然有許多方面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國災害性天氣頻繁多發,對中國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響,其中旱災、洪災、寒潮、台風等是對中國影響較大的主要災害性天氣。
中國的旱澇災害平均每年發生一次,北方以旱災居多,南方則旱澇災害均有發生。在夏秋季節,中國東南沿海常常受到熱帶風暴——台風的侵襲。在中國的秋冬季節,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不斷南下,冷空氣特別強烈時,氣溫驟降,出現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溫、大風、沙暴、霜凍等災害。
緬甸氣候:
緬甸大部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7度.曼德勒地區極端最高氣溫逾40度.1月為全年氣溫最低月份.平均氣溫為20度以上;4月是最熱月,平均氣溫30度左右.6-9月是雨季,降雨量因地而異,內陸乾燥區500-1000毫米,山地和沿海多雨區3000-5000毫米.
地形特徵:
緬甸地形北高南低,地形結構呈馬蹄狀.東、北、西部均為高山和高原,中央為平原,從北向南一馬平川.緬甸境內有三條平行的山脈,由北向南延伸,即優瑪山脈、勃固山脈和撣邦高原.海拔5881米終年積雪覆蓋的哈卡玻-日則峰是東南亞地區最高峰.這些山脈把整個緬甸分成3個江河體系,即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和錫唐河,均從北向南流淌,注入大海 .其中,伊洛瓦底江是緬甸最大的水系,全長2170公里,流入印度洋
G. 緬甸十一月到四月什麼氣象災害
大風氣象災害。因為這幾個月份的熱帶氣流頻繁登錄緬甸,所以很多颶風會在緬甸肆虐,造成很多災害。
H. 緬甸洪澇多發的原因
1,緬甸出於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東少夏,且夏季雨量巨大2,緬甸地勢北高南低,河流大部分是由北向南流的,下游為平原三角洲地帶,積水不利於排散3,緬甸北部為青藏高原,夏季風無法前進容易形成地形雨4,緬甸處於孟加拉灣入口處,口大內小,夏季風進入後容易匯集5,森林破壞,土壤蓄水能力下降
I. 緬甸的災害
緬甸風暴死亡數字不斷攀升 災情嚴重令人揪心
新華網仰光5月8日電 (記者張雲飛)5月8日是緬甸遭受強熱帶風暴襲擊後的第5天。隨著死亡數字不斷攀升,災情的嚴重程度愈發令人揪心。當地一位媒體人士說,這場襲擊緬甸的強熱帶風暴驚心動魄,他至今仍心有餘悸。
一位救災官員8日對新華社記者說,搶險救災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之中,緬甸本國組織的救災物資和國外緊急運來的援助物資正在不斷運往災區。緬甸總理登盛上將現在坐鎮伊洛瓦底省首府勃生市指揮搶險救災。
緬甸國家電台8日報道說,截至8日下午3時,約有2.3萬人遇難,2.2萬人失蹤,1.4萬人受傷。據知情人士推測,失蹤者大多恐難以生還,最後遇難者人數可能將超過5萬人。
伊洛瓦底省三角洲地區素有緬甸「米倉」之稱,是這次風暴襲擊的重災區,遇難者和失蹤者也最多,占遇難失蹤總人數的90%。據悉,目前仍有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淹沒在水中,救災難度很大。重災區幾乎與外界隔絕,沒有政府安排的舟船和軍用飛機,難以到達重災區。
仰光市原來是座美麗的綠化城市,但是經過暴風雨的洗劫,大批樹木被無情刮斷颳倒。正在清理殘樹的市民對記者惋惜地說,至少要用十幾年的努力,才能恢復仰光原有的風貌。8日,仰光街道已基本可以通行,人們仍在繼續清理路兩旁的樹枝,軍人也加入到了清障行列。
連日來夜間幾乎漆黑一片的仰光市,已有幾座醫院和重要地段開始恢復供電,但是電力供應整體恢復需要較長時間。自來水已經輸送到城市居民樓地下水管中,但是沒有電居民也只能自己想辦法從水管中取水。通訊設施也被嚴重破壞,現在多數固定電話還不能正常使用,互聯網更是問題很多,但是移動通訊已部分恢復。仰光市基本生活用品價格大幅上揚,社會秩序則基本正常。
緬甸媒體評論說,災難太大了,憑借緬甸自身國力難以快速有效開展搶險救災,需要各方援助。國際社會紛紛向緬甸提供救災援助。6日,中國政府決定向緬甸提供50萬美元現匯援助和價值50萬美元的人道主義緊急物資援助。鑒於緬甸災情嚴重,中國政府8日決定再向緬甸政府提供價值3000萬元人民幣的援助,用於支持緬甸政府和人民的救災與災後重建。
目前,緬甸災情仍十分嚴重,救災工作相當艱巨,防疫任務繁重,災後重建任重道遠。
J. 緬甸的氣候特點屬於什麼氣候
緬甸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國土的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為熱帶,小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北,處於亞熱帶。環繞緬甸東、北、西三面的群山和高原宛如一道道屏障,阻擋了冬季亞洲大陸寒冷空氣的南下,而南部由於沒有山脈的阻擋,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可暢通無阻。
緬甸生態環境良好,自然災害較少。由於受季風的影響,緬甸全年可分為熱季(3月至5月中旬)、雨季(5月中旬至10月)、涼季(11月至次年2月)。
(10)緬甸在冬季最易發生什麼災害擴展閱讀:
緬甸屬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7℃。一年可分為涼、干、雨三季,最適宜旅遊的是涼季,即每年10月至次年2月間,這時天氣晴朗、陽光充足,也是旅遊的旺季。
從2月中旬開始,天氣越來越熱,開始進入乾季,3-5月氣溫最高,月平均氣溫在30℃以上,甚至到達40℃。每年6月後進入雨季,7、8月常有瓢潑大雨,一直到10月中旬雨季結束。
緬甸面積約67.8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200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北、西、東為山脈環繞。北部為高山區,西部有那加丘陵和若開山脈,東部為撣邦高原。靠近中國邊境的開卡博峰海拔5881米,為全國最高峰。西部山地和東部高原間為伊洛瓦底江沖積平原,地勢低平。
緬甸是世界上森林分布最廣的國家之一。1994年緬甸森林(包括43%的郁閉林和30%的疏林)總面積為3442萬hm^2,約占國土總面積的51%,森林覆蓋率約為52.3%。
緬甸的森林資源較為豐富,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已發現有1347種高大的喬木樹種、741種小喬木、1696種灌木、96種竹類植物,36種藤本植物和841種花卉植物。在2088種喬木樹種中,已有85種應用於多種用途的木材生產。
2010年森林覆蓋率為41%,主要分布在北、西、南部。中部勃固山脈是柚木的主要產區。緬甸林業種類有2300種,其中喬木1200餘種,世界60%的柚木儲量和國際市場上75%的柚木均產自緬甸。緬甸還盛產檀木、灌木、雞翅、鐵力、酸枝木、花梨木等各種硬木和名貴硬木,硬木潛在年產量約130萬噸。
此外,緬甸還有豐富的竹類和藤木資源。竹類品種97種,竹林面積963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若開、緬中地區。藤木32種,年產量約7600萬根,主要分布在克欽、撣邦,有水藤、紅藤,只有小部分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