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軍界祖籍山東的有哪些人
A. 千古風流人物有哪些(中國山東的)
墨子,墨派學說創始人。
莊子,道家代表人物。
管子,齊國名相、著名經濟學家。
山東歷史上還出現過儒學代表人物孟子、曾子。
賈思勰,以《齊民要術》聞名的古代農學家。
孫臏,以《孫臏兵法》著名的古代軍事學家。
諸葛亮,三國名相,被中國人尊為智慧的化身。
劉勰,以《文心雕龍》聞名的文學理論家。
辛棄疾,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詞人代表。
李清照,婉約派詞人代表清代著名文學家。
蒲松齡,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作者。
顏真卿,唐代著名書法家,。
張擇端,宋代著名畫家、《清明上河圖》的作者。等一大批著名歷史人物。
甘德,戰國時期著名天文學家。
氾勝之,古代科學家。
B. 駐緬甸新大使洪亮祖籍那裡
洪亮,江蘇高郵人,男,1969年9月生,大學畢業。是我國著名外交官。
現任外交部邊界與海洋事務司司長。
C. 山東有哪些名人
山東人就頂!姜尚 周代齊國的始祖,軍事家、政治家。姜姓,呂氏,名望。西周初年輔佐武王滅商有功,俗稱「姜太公」。兵書《六韜》,相傳是他的著作。
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潁上(潁水之濱)人。春秋初期政治家,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今傳《管子》一書,系後人依託之作。
司馬穰苴 春秋時齊國大夫,軍事家。田氏,名穰苴。官司馬,深通兵法,曾擊退晉燕軍隊。戰國時齊威王整理古司馬兵法,將他的兵法附其中,稱《司馬穰苴兵法》。
晏嬰(?~前550)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傳世《晏子春秋》一書,系戰國時人搜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先師」。
顏子(前521~前490)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最賞識的弟子。名回,字子淵,品行卓冠群科。早卒,孔子極悲慟。後被封建統治者尊為「復聖」。
孫武 字長卿。齊國人。春秋末期軍事家。其著作《孫子兵法》,是我國傑出的兵書。
左丘明 魯國人。春秋末期史學家。相傳曾著《左傳》,又傳《國語》亦出其手。
曾子(前505~約前432)名參,字子輿,孔子弟子。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宗聖」。相傳著有《孝經》和《大學》。
魯班 公輸氏,名般,亦作班、盤,春秋時魯國人。我國古代著名建築工匠,後世建築工匠、木匠尊為「祖師」。
墨子 (約前468~前376)名翟。古小邾國(今滕州市)人。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始人。現存《墨子》五十三篇。
吳起(?~前381)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戰國時軍事家。現存《吳子》六篇。
孫臏(約前380~前320)生於齊國阿鄄之間。孫武的後代。戰國時軍事家。著作有《孫臏兵法》。
扁鵲 姓秦,名越人。齊國渤海盧(今山東長清)人。戰國時醫學家。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作有《孟子》。被後世統治者尊為「亞聖」。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人。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莊子》一書傳世。
荀子(約前313~前230)名況。趙國人,一生在山東地區活動,今蒼山蘭陵鎮東南有荀子墓。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一書。
倉公(約前205~?)姓淳於,名意,齊臨淄人。漢初醫學家,首創醫案(病歷)。
汜勝之 汜水(今曹縣)人。西漢農學家。撰有農學著作《汜勝之書》。
鄭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屬山東)人。遍注群經,是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
王弼(226~249)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一帶)人。三國魏玄學家,好談儒道,辭才逸辯,開魏晉玄學清談之風。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對中國古典哲學影響甚遠。
王叔和 名熙,高平(今山東鄒城一帶)人。魏晉間醫學家。編有《脈經》10卷。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著作有《諸葛亮集》。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臨沂人。東晉大書法家,被譽為「書聖」。真跡無存。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王羲之第七子。東晉書法家,存世墨跡有行書《鴨頭丸貼》,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劉勰(約465~約532)字彥和,原籍東莞莒縣(今屬山東)。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著有《文心雕龍》五十篇。
賈思勰 益都(治在今壽光)人。北魏農學家。著有農學名著《齊民要術》。
劉晏(718~780)字士安,曹州南華(今山東東明)人。唐理財家。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臨沂(今臨沂市)。唐大臣、著名書法家。傳世名作甚多,有《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祭侄稿》等。
李清照(約1084~1151)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章丘)人。南宋女詞人。《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均已散佚。後人輯有《漱玉詞》。今人輯有《李清照集》。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詞人。著有《稼軒詞》。
王禎 字伯善,山東東平人。元代農學家及活版印刷術的改進者。有《農書》傳世,是中國古代四大農書之一。
戚繼光(1528~1588)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登州(今蓬萊)人。明抗倭名將、軍事家。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今桓台)人。死後避雍正諱,改稱士正、士禎。清詩人,論詩創神韻說,生前門生眾多,影響很大。著作有《帶經堂集》等,又自選其詩為《漁洋山人精華錄》,另有《居易錄》《池北偶談》等多種筆記。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人。清文學家。著有《聊齋志異》等。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季重,號東塘、岸堂、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清戲曲作家,著有《桃花扇》等。
王懿榮(1845~1900)字正孺,又字廉生,煙台福山區古現村人。八國聯軍侵華時,為京師團練大臣,以身殉國。清末著名文學家、金石學家、書法家,是甲骨文的發現者。
王盡美(1898~1925)原名王瑞俊,字灼齋,山東莒縣北杏村(今屬諸城)人。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和山東黨組織的最早組織、領導者。
丁肇中,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學家。 祖籍 日照市東港區濤錐鎮。l936年 2月27日生於美國密執安州。其父丁觀海,是 一位有著強烈正義感的愛國人士。1925年在 濟南求學期間,受共產黨人鄧恩銘等的影響, 積極參加進步活動,並與同鄉安哲、牟春霆 (陳雷)、李平章、鄭天九等人,成立了中 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少年日照學會」。
D. 為什麼有很多雲南人說自己的祖上是南京的,有什麼歷史原因嗎
雲南人自稱南京人,是明代江蘇向雲南移民定邊民眾的後裔
1.從南京向雲南移民,是明初雲南問題的解決方略
「我們的老祖宗是從南京來」發生在明朝。明朝是雲南歷史的轉折點,史上規模最大的移民活動就發生在這一階段。
1368年正月,朱元璋定都應天府(今南京),正式建立明朝。中原雖已平定,但雲南地區仍然擁戴元宗室,誓死與明朝抗衡。初期,朱元璋認為雲南偏遠,不便用兵,試圖通過和平方式實現統一。明朝先後五次派遣使者入滇勸降,兩次使臣被殺,勸降無果。對雲南招降屢遭失敗,朱元璋只好決議武力攻取。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八月,朱元璋發布征雲南詔令,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為征南左副將軍、沐英為征南右副將軍。當年九月,30萬兵馬自南京出發,兵分兩路,從北、東兩個方向大舉向雲南挺進。大軍南下,一路勢如破竹,洪武十五年正月,也就是出征5個月後,攻破昆明城,又過了3個月(洪武十五年,1382閏二月),攻破大理城。至此,雲南全境基本平定。
雲南平定後,明朝政府試圖把大一統的中原行政體系應用於雲南的治理。但是雲南的民族、社會結構,經濟發展程度都與內地存在巨大的差異。雲南土司和邊地蠻族占絕對優勢,各蠻族有各自的世襲土司領袖,彼此吞並,不斷開疆拓地,已經形成眾多小國。如果明帝國不能滿足土司的獨立要求,並派駐官員,徵收稅賦,往往明軍一過,當地野蠻人便揭竿而起,攻城略地,殺害官員,掠奪人口。這樣,內地的管理制度無法應用於雲南地區。
所以,明朝政府調整了對雲南的管理方案,首先,大量撤縣並州,例如把現在的昭通市和曲靖市大部地區劃給四川來管理,把現在曲靖市東部地區劃給貴州來管理。經過調整,雲南的行政版圖大為收縮,管理的壓力也就大為減小了;對行政版圖進行調整後,接下來就實施了「土流並治」的方案。這里的「土」指元朝所任命的土司、土官和土弁 ,而「流」指由朝廷委派的流官,其性質與內地一致;第三就是改變雲南人口結構,「移民實滇,開發生產」。這就是明朝大規模移民入滇的歷史背景。
2.軍事移民與軍屯,移民實邊
雲南和中原大地相隔數千里,在車馬郵件都慢的古代,遷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性質上看,入滇的移民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軍事移民、罪徒移民和民間自發式移民。
軍事移民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移民策略。事實上,自洪武十四年明朝發兵南征開始,明初雲南大移民的序幕就拉開了。從洪武初年到洪武年結束(公元1381年~公元1398年),朝廷共實施了兩批軍事移民。第一批就是平定雲南戰事結束後,隨沐英鎮守和初設衛所形成的軍事移民;第二批發生在洪武十九年至洪武末年(公元1386年~公元1398年),明朝為平定各族反抗以及征伐麓川(今瑞麗一帶)而形成的又一次大規模調兵和「屯戍聽征」的軍事移民。
征南大軍班師回朝後,征南右副將軍沐英以及9萬將士留鎮雲南。然而,如此強大的軍陣仍然不足以平息各地民族的反抗。與此同時,守軍將士的糧庫出現了虧空。統帥沐英非常機智,很快發現雲南地廣人稀,土地十分富饒,只是缺少會耕種的人而已,如果能有一批人來專門種糧,就不用千里迢迢地從京城運糧來了。1386年,他將這個想法寫成奏書,呈遞給朝廷。朱元璋閱後大喜,急忙召傅友德入京准備徵兵事宜。1387年,朱元璋派人前往四川購買健壯耕牛萬頭。這樣,從北路而下,士兵趕著耕牛浩浩盪盪地前往雲南了。這批士兵的主要任務除了打仗,還要拉著牛耕田種地,這就是著名的「屯種聽征」。明朝在洪武年間數次向雲南所派遣的軍隊,總人數達15萬之多。因為軍事征伐的特殊性,這一時期的移民幾乎來自全國各地,尤以中原、江南籍為眾。明朝中後期,朝廷對雲南的軍事移民逐漸減少,除了「三征麓川」和萬曆年間的反緬甸洞吾王朝侵西戰役外,便無大規模軍事征調活動。
這是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楊姓家族的族譜,最近一次修訂時間為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家譜記錄了自洪武初年定居施甸的楊氏男性祖先世系情況。楊姓後人認為,他們於明初從應天府遷移至此,最初的遷移目的是保衛祖國的邊疆。
3.所以這些雲南南京人,是明朝英雄的後裔。他們的祖先立下了不朽的歷史功勛。
E. 雲南的名人有哪些
1、聶耳
聶耳(公元1912~1935年)原名守信,字子藝,一作紫藝。祖籍玉溪,生於昆明。中學時代即加入共青團,參加革命活動。1930年到上海,次年考入"日月歌舞社"任小提琴師。1933年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參加進步音樂、戲劇、電影的創作和演出活動,並以"黑天使"的筆名發表藝術評論。1935年取道日本赴蘇聯,不幸於7月17日在日本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溺水逝世。
(5)緬甸軍界祖籍山東的有哪些人擴展閱讀
雲南是人類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是發現的中國和亞洲最早人類。戰國時期,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雲南即彩雲之南、七彩雲南,另一說法是因位於「雲嶺之南」而得名。
雲南國土總面積39.41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4.1%,居全國第8位,總人口4770.5萬人(2016年) ,是中國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下轄8個市、8個少數民族自治州。
F. 革命英雄有哪些
楊靖宇、張自忠、吉鴻昌、趙一曼、佟麟閣等。
1、楊靖宇
楊靖宇(1905年2月26日-1940年2月23日),原名馬尚德,字驥生,河南省確山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
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
1932年,受命黨中央委託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歷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
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他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緊急情況下,最後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斗幾晝夜後壯烈犧牲。
楊靖宇將軍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2、張自忠
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藎臣,後改藎忱,漢族,山東省臨清人,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銜,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
1937年至1940年先後參與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
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戰斗中,不幸犧牲。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3、吉鴻昌
吉鴻昌(1895—1934),字世五,原名吉恆立,抗日英雄,愛國將領,河南省扶溝人,祖籍陝西韓城縣西原村吉家巷。
1913年入馮玉祥部,從士兵遞升至軍長,驍勇善戰。
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與組織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舉為主任委員,准備在家鄉河南發動中原暴動,向國民政府發難。
經黨組織同意,吉鴻昌與南漢宸、宣俠父等一起擬定了暴動計劃,准備將在江西的吉鴻昌舊部兩個師調回河南,與河南當地的地方武裝結合起來,進行暴動。
11月9日,吉鴻昌在天津法租界遭軍統特務暗殺受傷,遭工部局逮捕。
為置吉鴻昌於死地,宋美齡不遺餘力,她拿公款向租界行賄,將吉鴻昌引渡到北平軍分會。
11月24日,經蔣介石下令,吉鴻昌被殺害於北平陸軍監獄,時年39歲。
4、趙一曼
趙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稱李姐。
四川省宜賓縣白花鎮人。
中國共產黨黨員,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於黃埔軍校六期。
趙一曼1935年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在與日寇的斗爭中於1936年8月被捕就義。
趙一曼留有詩篇《濱江述懷》,其故里宜賓有「趙一曼紀念館」,相關電影有《趙一曼》《我的母親趙一曼》等。
2010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5、佟麟閣
佟麟閣(1892-1937),漢族,原名佟凌閣(因犧牲後報紙誤寫為「麟閣」,此後就沿用了下來),字捷三,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人。
中華民國軍事將領,先後隸屬北京政府、國民軍、國民政府(國民革命軍),是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是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殉國的高級將領之一。
1937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發布命令,追授佟麟閣為陸軍二級上將。
抗戰勝利後,將南溝沿大街改名為佟麟閣路,以示紀念。
佟麟閣早年參加護國討袁戰爭。
曾任馮玉祥部陸軍第11師第21混成旅旅長。
1926年9月五原誓師後,隨部參加北伐。
1928年起,任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35軍軍長、暫編第11師師長、第29軍副軍長。
1933年率部參加長城抗戰,取得喜峰口大捷。
同年5月,參加察哈爾抗日同盟軍,任第一軍軍長兼代理察哈爾省主席,跟隨馮玉祥馳騁察省,打擊日軍,收復失地,為察省光復作出了貢獻。
G. 山東人是東夷族的後裔嗎
山東地區確實是東夷族後至址,但是東夷族早就同化了,就連真正的漢族都沒有了,真正的漢族是炎帝一脈,黃帝入侵後稱為炎黃,然後和東夷族打仗合並為華夏。所以到今天,真正的漢族和東夷族早就沒了
H. 為祖國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有哪些
例如:
1、瞿秋白
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2、焦裕祿
原蘭考縣委書記,幹部楷模,中國共產黨革命烈士。在蘭考擔任縣委書記時所表現出來的「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被後人稱之為「焦裕祿精神」。
3、王進喜
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並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鑽井紀錄,展現了大慶石油工人的氣概,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中國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他留下的「鐵人精神」、「大慶精神」,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寶貴財富。
4、李大釗
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不僅是我黨早期卓越的領導人,而且是學識淵博、勇於開拓的著名學者,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事業中,佔有崇高的歷史地位。
5、魯迅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I. 我家在緬甸,果敢,祖上在柳樹灣,滑石板,我想回一趟祖籍之地,卻不知道這地方在哪裡,我姓李,祖上到果
我祖上也是從柳樹灣滑石板來的,經常聽老人說起,但是具體的根據已經找不到了,我也很想找祖詞之地!
J. 滇系軍閥的主要人物
蔡鍔
蔡鍔(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寶慶人,是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軍事家,中華民國陸軍上將。曾在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與蔣百里、張孝准並稱為「中國士官三傑」 。當時,他雖然熱切地希望變中國為世界第一等強國,但是還沒有確立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思想,仍然抱著從改革軍事入手,幫助清廷革除弊政,藉以實現富國強兵的理想。
蔡鍔一生中,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雲南領導了推翻清朝統治的新軍起義;另一件是四年後積極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民主共和國政體的護國軍起義。其遺著被編為《蔡松坡集》。蔡鍔在一生中,注意辨別政治風雲,順應歷史潮流,投身革命運動;在軍事理論和戰爭實踐方面都作出了較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在護國戰爭中,他抱病參戰,指揮劣勢軍隊頂住了優勢敵人的進攻,逼迫敵軍停戰議和,表現了他堅定不移、臨危不懼的精神和為國為民戰斗到底的英雄氣概。
唐繼堯
唐繼堯(1883年-1927年5月23日),字蓂賡,中國雲南會澤人,滇軍創始人與領導者,雲南滇系軍閥的主要領導者。1883年8月14日出生。就讀東京振武學校,然後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深造。參加過重九起義,昆明起義。在鎮壓二次革命時,攻打四川熊克武率領軍隊。在護國戰爭中,與蔡鍔聯合宣布雲南獨立,自任中華民國護國軍總司令,護國戰爭結束後,任雲南督軍兼省長。護法運動中被推為護法軍總裁之一,並任滇川黔鄂豫陝湘閩八省靖國聯軍總司令。
1913年開始在雲南執政,唐繼堯在近14年的執政期中,興辦教育、籌辦市政、發展實業做了若干件利民興滇的大事,為雲南的近代化事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執政後期從下屬到民間怨氣甚大。1927年失去雲南政權,同年5月23日病死於昆明,終年四十四歲。1935年,國民政府感念唐護國之功,明令褒揚,於1936年改公葬為國葬,補行國葬儀式。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位頗受爭議的人物。
李根源
李根源(1879(己卯年)-1965),字印泉,又字養溪、雪生,號曲石,別署高黎貢山人,祖籍山東益都(今山東青州),生於雲南德宏州梁河縣九保。近代名士、國民黨元老、全國政協委員。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中秀才,二十九年(1903年)入昆明高等學堂。次年留學日本,學習陸軍軍事,先後畢業於振武學堂與士官學校。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加入同盟會,次年春任雲南留日學生同鄉會會長,《雲南雜志》社經理。宣統元年(1909年)回國,任雲南陸軍講武堂監督兼步兵科教官,旋升總辦。武昌起義後,與蔡鍔等發動新軍響應,成立大漢軍政府,任軍政總長兼參議院院長,繼任雲南陸軍第二師師長兼國民軍總統。後參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凱稱帝活動和「護法」斗爭等革命運動。
從1932年到1945年,李根源曾先後4次為英勇犧牲的抗日將士建造英雄冢,披麻送國殤。「霜冷靈岩路,披麻送國殤。萬人爭負土,烈骨滿山香。」1942年夏,李根源將英勇犧牲在緬甸抗日前線的二OO師師長戴安瀾之靈柩運送回國,抵騰沖,繞道怒江上游,然後交八十八師接運過江,到漕澗,舉辦隆重的公祭儀式。時為雲貴監察使的李根源親自主持了迎接戴師長靈樞的公祭儀式,並同時向雲南保山至安寧各縣發出通電,令各縣長率民眾「敬謹郊迎,公祭忠烈」的電文。
1945年初,抗戰勝利,李根源辭去了雲貴監察使之職,回到家鄉雲南騰沖,即積極倡導修建騰沖國殤墓園。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國殤墓園完工了。園中建了忠烈祠、紀念塔、紀念碑。國民黨要人蔣介石、於右任、何應欽、衛立煌及二十集團軍將領都題了詞。騰沖抗戰中犧牲的軍隊官兵和民工的名字,都刻在了碑上。
顧品珍
顧品珍(1883~1922) ,字筱齋,昆明人,出生醫生世家。清末附生。1909年從日本回雲南,任雲南陸軍講武堂軍事教官兼騎兵科長。
1911年顧品珍先後任騎兵團長、雲南陸軍講武學校(原講武堂)生徒隊隊長、校長、兵工廠廠長、陸軍第二旅旅長、第二師中將師長、第六師中將師長、雲南講武堂監督等職。1922年在和唐繼堯爭奪雲南的戰爭時戰敗被殺。
謝汝翼
謝汝翼(1879—1914):字幼臣,玉溪市北城鎮謝井村人,辛亥雲南「重九起義」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曾擔任過護理雲南都督,後聘任為迤西鎮守使。1914年3月,奉調入京。在乘滇越鐵路火車途中,被奸人何榮昌暗殺,死後授上將軍銜。
彝王龍雲
龍雲(1884年11月19日-1962年6月27日),譜名登雲,字志舟。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炎山鄉人,彝族,族名納吉鳥梯。是中華民國初期滇軍將領,亦是割據西南的軍閥,號稱雲南王,曾任雲南省主席、軍事參議院院長、戰略顧問會副主任。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國民黨滇軍高級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雲南省國民政府主席,雲南陸軍講武堂校長。
1948年加入民革,歷任民革第二屆中央委員,第三屆中央副主席,第四屆中央常委。龍雲先後主政雲南17年。期間,他努力革新,支持民主運動,堅持抗日,使雲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建設都取得了重大進步,被譽為「民主堡壘」。在新中國期間,龍雲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等。1957年,龍雲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62年6月27日,龍雲在北京病逝。1980年7月,中共中央給予他徹底平反。
盧漢
盧漢(1895(乙未年)—1974(甲寅年).05.13),原名邦漢,字永衡,雲南昭通人,彝族,著名抗日愛國將領,原國民黨滇軍高級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1949年12月9日在昆明率部起義,和平解放雲南,1955年被授予一級解放勛章。歷任雲南軍政委員會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國家體委副主任、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二、三屆常委、全國政協二、三、四屆常委。
1974年5月13日因患肺癌,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