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和乾隆哪個強

緬甸和乾隆哪個強

發布時間: 2022-10-25 01:24:33

『壹』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大清國力空前強大,為何最終卻無法打敗一個小小的緬甸

作為大清朝最自戀的皇帝,沒有之一,乾隆皇帝認為自己功在千秋,是一個十全皇帝,在位期間多次平定各類叛亂,擴充大清朝的版圖,實現了大清帝國強盛的巔峰。所謂盛極必衰,清朝在乾隆年間達到最強盛的地步,乾隆以後,或者說乾隆晚年以後,大清就開始衰敗,只不過這種衰敗是不可能被史官記載到史書里的。

乾隆帝完全可以停兵議和,允緬入貢。可是,他仗恃「大清國全盛之勢」,硬要一錯到底,堅不允降,而且竟有意要滅掉緬甸。這個行為蠻橫無理,欺人太甚。困獸猶斗,何況新緬王懵駁,繼承開國之君瓮藉牙的寶貴遺產,擁有大批猛將和剽悍士兵,久經征戰,他又善用計策,當然會動員緬甸人民武裝反抗,打一場保家衛國的全面戰爭,擺脫亡國亡族的危險。乾隆帝這次征緬的不正義的性質,從根本上決定了他不能取勝,必將失敗。

『貳』 面對清朝的戰爭,緬甸不落下風,他們真的有那麼強嗎

其實主要是因為武器落後,氣候不適應。當時的大清人口四萬萬人,在還是冷熱兵器交接的時代,然而當時緬甸軍隊使用的槍是從英國進口的,武器方面,清朝的軍隊是吃虧的。在裝備上對緬甸不佔據上風,同時再加之對緬北地理、人情不熟悉,清朝軍隊是很難取勝的。

第三次伐緬甸戰爭,乾隆因為打了二次兵敗,派大將明瑞率滿洲兵3000,貴州和四川綠營一萬八,共二萬多人進攻緬甸。但明瑞輕敵,導致清軍被圍困,幾乎全軍覆沒,主將明瑞戰死。

三次失利,於是乾隆發動了最大規模的伐緬作戰調動三萬多人伐緬。但可惜的是,還是打不贏緬甸,陸軍因為不適應氣候,很多人生病,三萬多人能作戰的只有一萬多人,最終打消耗戰,緬甸國力弱,勉強把緬甸耗下去了。最終雙方議和,簽訂了條約。

『叄』 清朝乾隆時期,我國與緬甸的戰爭,為何清軍沒能大勝緬甸

我們知道清朝時期有著名的康乾盛世,乾隆時期清朝的國力還是很強大的。乾隆本人也號稱十全老人,文治武功都非常有成就。那麼清朝乾隆時期我國與緬甸的戰爭,為何清軍沒能大勝緬甸呢?

打緬甸未能大勝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於清朝方面從皇帝到武將到大臣都輕視緬甸;另一方面則是由於緬甸本身並不弱。所以歸根結底,清軍未能大敗緬甸,是因為妄自尊大,瞧不起其他國家,這也是導致後來清朝覆亡的原因。

『肆』 乾隆時期為什麼幾十萬大軍連一個小小的緬甸都征服不了

首先跟當時的武器裝備的落後有很大的關系,畢竟那個時候的緬甸並不是清朝統治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個小國家,緬甸那個時候可是整合了南邊的很多小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南方的霸主。所以緬甸很早就從西方那些國家學得了很多先進的造武器的技術,並且擁有著清朝所沒有的先進火器。

除此之外跟清朝將領輕敵也有很大的關系,他們自認為緬甸的軍隊不堪一擊,在乾隆面前各種吹噓,並且在開戰的時候為了所謂的軍功,各種謊報軍情,貽誤戰機,以至於幾場仗打下來損失慘重,直接導致這場戰役打了10年之久,最後潦草收場。

『伍』 清朝乾隆時期,我國與緬甸的戰爭,為何清軍沒能大勝緬甸

眾所周知,對於大清王朝而言,最為強盛的時期便是康乾盛世,康乾盛世也是大清王朝最為強盛的一段時間,但巔峰時期的大清王朝卻無法將緬甸徹底擊潰。對於乾隆皇帝,想必不少人都聽過乾隆帝是個十全老人的言論,但乾隆帝是否真的是十全老人呢?

首先,如果乾隆帝真的是個十全十美的帝王,為何在對緬甸戰爭中,大清軍隊接連四次進攻緬甸,卻是每一次都大敗而歸,第四次的時候才勉強落得一個平手,緬甸讓步,而大清將之視為附庸,實際上緬甸卻游離於大清的統治之外。

第四次進攻緬甸之前,緬甸對大清發來了求和的文書,但大清依舊對緬甸開戰了,經過了之前幾次挫折,這一次大清軍隊穩扎穩打,不再冒進,但卻是天公不作美,清軍中開始流行一種傳染性的疾病,眾多軍士都死在了這場疫情中,這才同意了與緬甸的和談。

從明面上來看,大清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大清每一次都大意輕敵,而最後一次的時候,清軍正好趕上了疫情爆發,但是真正擊敗清軍的,卻是大清的閉關鎖國政策。

當時的緬甸在武器裝備上,是要比大清先進的,這也是清軍久攻不下的主要原因,大意輕敵,不是因為自身輕視了敵軍,而是因為敵軍太強了。閉關鎖國,耽誤了中國幾百年,若是沒有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想必現如今的世界將是另一般模樣。

『陸』 乾隆時期,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為何清軍沒能大勝緬甸呢

1762年,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乾隆皇帝下令對緬軍展開反擊,清緬戰爭由此打響。這場戰爭打了7年多,最終雙方前線將領自行決定停戰議和。一直到1788年,緬甸國王孟雲主動派出使節奉表納貢,這場戰爭才算真正意義上了結。

盡管這場仗表面上是以清朝的勝利告終,但實際上清朝卻在此戰中損失了大量兵員,平白耗費了大量白銀,最終也沒能征服緬甸。

那麼,清朝為什麼會在戰爭中損失慘重呢?


(傅恆劇照)

停戰之後,緬甸方面主動派出使節進京議和。乾隆皇帝盡管「極不情願」,但最終還是同意了議和的請求。

說起來,乾隆之所以會很「不情願」。其實是他一直認為清朝乃是「天朝上國」,打緬甸根本費不了什麼力氣。但緬甸使者在議和時卻沒有送上貢表,這讓乾隆感覺很沒有面子,甚至差一點又下令重啟戰事。

不過,這場爭端最終變成了漫長的外交戰。直到1788年,緬甸主動奉表納貢,這場清緬之戰才真正意義上完結。

對於清朝來說,這場戰爭其實是非常失敗的。清朝之所以會損失大量士兵,主要是因為清朝使用的武器火繩槍,遭到了緬甸更先進的燧發槍全面碾壓。但乾隆皇帝卻根本看不到火器在戰爭中的作用,沒有引起警惕,只一味端著「天朝上國」的姿態,這最終讓清朝在百年之後,遭到了列強的欺辱。

『柒』 明緬戰爭與清緬戰爭 ,哪個取得了真正的勝利

我認為真正取得勝利的是清緬戰爭,這是因為清緬之間的戰爭贏面更大,效果更好,

『捌』 為何處於鼎盛時期的大清王朝會被彈丸小國緬甸打得大敗虧輸

「康乾盛世」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盛世,也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清軍在這一時期也連打勝仗,對外在雅克薩之戰打敗了沙俄,對內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乾隆年間終於滅掉了西北的准格爾汗國,徹底征服了強大的蒙古人。乾隆帝晚年也吹噓自己的武功為「十全武功」,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貌似強大的大清王朝卻輸給了一個小小的緬甸,那又是為什麼呢?

四.緬甸戰術正確。

緬甸針對自己長於守城,短於野戰的特點,一邊堅守要隘,堅壁清野、誘敵深入,一邊調集重兵圍殲清軍,在戰場上取得了不錯的戰績,清軍輕敵大意,因此屢戰屢敗。

清緬戰爭的失敗,暴露了清朝外強中乾的實質,揭露了康乾盛世的虛假面目,而當時在東南亞稱霸一方的緬甸也因為這場戰爭元氣大傷,整個國家的路線發生了變化,對泰國的吞並戰爭也因為清國的巨大軍事壓力由接近完成最終化為泡影。

『玖』 1762年,乾隆為何與緬甸開戰當時清朝強大綜合國力為何會鎩羽而歸呢

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總體而言,清軍表現的還可以。不僅阻止了緬甸吞並泰國,一統中南半島,成為威脅中原王朝的力量,而且還拖垮了緬甸。只是由於連續幾任清軍統帥對緬軍都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盲目自大。再加上緬甸的惡劣氣候讓清軍忍受不了,這才導致清軍沒有達到乾隆皇帝的戰略預期。

『拾』 清朝最鼎盛時期都打不下的緬甸到底有多強

所謂盛世,無非就是天下大治,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力富強。對於百姓來說,無非就是能吃飽飯不挨餓。乾隆三十年(1765年),中國可耕種的土地面積擴大到了700餘萬頃,大量的水利工程為糧食產量連年創新高創造了條件,江南商業及手工業的發達程度遠遠高於同時期世界的任何一個地區,在不斷降低征稅標準的情況下政府財政收入仍保持連年激增,人口恢復並超過了明朝及之前統治中原的歷代中央王朝時的水平。

由陝甘總督移任雲貴總督的楊應琚對雲貴本不了解,又因小勝加深了緬甸不足為懼的認識,認為「發兵五十萬,大炮千樽」便可震懾緬甸,招撫緬屬土司。

熟料清朝雲南地方綠營兵久未參戰,火器又不如緬軍裝備的遂發槍,戰力薄弱。加之將領能力不強,不懂地勢。清軍在與緬軍的對戰中屢戰屢敗,只得層層瞞報,謊稱大捷。乾隆在獲知真正戰況後,將楊應琚逮捕進京賜死,卻無法挽回清軍的敗勢,第二次戰爭依然以失敗告終。

乾隆三十二年,乾隆任命平定回亂的名將明瑞總領征緬戰事,統領雲貴軍隊。

這次乾隆打算徹底解決緬甸問題,他降下諭旨,稱「此次我兵聲勢甚盛,克敵制勝,自可立奏膚功。「緬匪」此時或懾我軍威詭稱服罪輸款,明瑞切不可稍存姑息,輕許納降。不「盡殲丑類」不足以申國威,攻克其城即當戮其逆酋。攻下後「並就其地界,酌量分置土司」,「以永靖蠻服」。

結果明瑞至滇後,兩次失敗都沒能讓他正視現狀,依舊輕視緬軍。在緬軍北路堅守要隘,南路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略下,明瑞如敵人所願率軍一路深入,不但遭遇了軍事上的失利,明瑞本人也戰死沙場。

在第三次大規模交戰後,清軍用血的代價使乾隆帝重新認識了緬甸的國力、軍力。將其納入版圖的話不再提了,但在戰敗失地的情況下,乾隆為了「天朝上國」的面子,堅決不允緬甸的議和,認為緬王既有悔罪乞降之意,必須「束身歸命,或專遣大臣前來。」

緬王自然不肯,於是乾隆三十四年二月,不甘心失敗的乾隆親自在太和殿向傅恆授敕印,並把自己用的甲胄贈給富察·傅恆。在乾隆心中,傅恆是一張可以踏平緬甸的王牌。

傅恆帶著乾隆皇帝的殷殷期盼,深入猛拱、猛養二千餘里兵不血刃,如入無人之境。然而沒有人能想到,清兵在老官屯遇到了釘子,久攻不下。傅恆調集清軍主力猛攻二十餘日,炮擊、火攻、挖地道爆破,各種戰法都用上,就是無法拔掉這顆釘子。在疫病的助攻下,清軍水陸軍3萬餘人僅剩1萬餘人,連傅顯、總兵吳士勝、副將軍阿里袞、副都統永瑞、提督五福、葉相德等重要將領均被惡性傳染病奪去生命,主帥傅恆也染病不起。

面對這樣的局勢,清軍出現厭戰情緒。至於緬軍,早在第四次戰事未起之時便要求停戰。於是雙方前線將領都在未取得最高統治者同意的情況下,自行決定議和停戰。幾經交涉後,雙方於十一月十六日正式議和,緬軍14名將領與清軍12名將領為雙方代表,談判定議畫押,互贈禮物,正式停戰。乾隆三十五年七月,回到北京不久的傅恆也病死。

在5年時間內,清緬雙方進行了4場大規模的戰爭,清廷花費了911萬兩白銀,竟然只落了個平局。事實上,緬甸在戰後長期拒絕稱臣納貢,還發了封不夠恭敬的文書過來,乾隆無法進行第五次戰爭,只能暫時押在一旁不理。

就連日後無數次吹噓自己有「十全武功」,自封為「十全老人」,乾隆在晚年也承認,「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

乾隆即位之初,勵精圖治,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國家的統一等許多方面,都作出了重要建樹,在以後的幾十年裡,國家安定,經濟繁榮,國庫充實,這確實是個盛世。如果乾隆能將勵精圖治的作風保持到底,也許歷史就會改寫了,但是他陶醉於「盛世聖績」歌功頌德聲之中,開始了揮霍無度的享樂生活。當他最寵信的和坤上台後,馬上就建立起全國性的貪污系統,可以說,清代官僚系統從這個時候開始爛掉了。

清緬戰爭可以說是個警告,18世紀已然是火器的時代,與世界接軌的緬甸使用當時最先進的燧發槍一次次的擊退了不肯睜眼看世界的清廷。有徵緬將領因見識了西洋火器的威力而建議乾隆發展火器,但乾隆仍認為「騎射乃滿洲根本」,對此置之不理。

乾隆五十三年,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訪華。他們帶來了當時歐洲先進的科技實力和文明產物,然而維持盛世的乾隆以「奇技淫巧」一詞決定了這些器物的命運,以及大清未來的命運。畢竟這年四月,一直沒有游離於朝貢體系外的緬甸貢榜王朝為應付周邊暹羅等國的壓力,主動改善對華關系,派出使節奉表納貢,重新回到朝貢體系內。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1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5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5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8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6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5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