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中國遠征軍最後在緬甸什麼地方

中國遠征軍最後在緬甸什麼地方

發布時間: 2022-10-30 13:36:34

① 二戰時好多遠征軍留在了緬甸嗎

是的,活得和死的都有好多留在了緬甸。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征軍」、「中國援緬遠征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征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1942年3月,遠征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1943年4月,重建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後稱滇西遠征軍,一部撤至印度,稱中國駐印軍。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先後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餘人。1945年1月27日,兩軍在畹町會師。3月,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後撤回國內。1945年4月撤銷。
其中,在1942年的緬北大撤退中,中國遠征軍遭受重大傷亡,第6軍和第66軍(欠新38師)在戰斗中大部潰散,陸續分散回國。其中有大量離散人員就留在了當地。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其中,據戰後統計,穿越野人山的部隊就有3萬餘人葬身原始森林。

② 中國遠徽軍在歷史中有嗎!具體去哪個地方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中中國為支援英軍在緬甸(當時為英國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並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建立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准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英兩國於1941年12月23日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遂告成立。

中英雙方在防衛緬甸問題上原則一致,但英方出於利己主義考慮,起初對中國派遠征軍入緬作戰並不積極。1942年1月4日,日軍開始進攻緬甸,英緬軍節節敗退,日軍迅速進逼仰光。這時,英方才吁請中國軍隊入緬援救。2月16日,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滯留於滇緬邊境待命的第5、第6軍依次入緬,緊急向緬南、緬東地區開進,在英緬軍總司令胡敦的統一指揮下對日作戰。

自日軍進攻緬甸後,英國雖然已將遠東的戰略重點由新加坡轉向緬甸,但其著眼點卻是印度。為此,英軍遇到日軍攻擊就輕易撤退,始終未能進行有效的抵抗。而中國遠征軍則不斷向南推進,孤軍深入,始終未能得到英軍的有力配合。5月上旬,中國遠征軍因戰局失利而開始撤退。撤退所經之地,都是高山密林,時值雨季,泥濘難行,加之給養不足,部隊飢疲交困,疫病流行,撤退途中傷亡甚重。到8月初先後撤到印度和滇西時僅剩4萬人。

中國遠征軍雖經苦戰而未能挽回緬甸防禦戰的頹勢,但他們入緬抗擊日軍,使得駐緬英軍免除了危機,平安撤往印度,並為爾後組織印度防務贏得寶貴時間。

從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發動緬北、滇西反攻戰役,歷時17個月,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解放緬甸領土8萬余平方公里,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斃傷日軍4.8萬餘人,俘獲日軍647人。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反攻勝利,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面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盟軍收復全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

③ 中國遠征軍是哪年去的緬甸為什麼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時間為1942年3月,遠征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第二次入緬時間為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先後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餘人。1945年1月27日,兩軍在畹町會師。3月,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後撤回國內。

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主要國際通道,1938年1月,隨著戰爭一步步由東南沿海平原向西南高山地帶延伸,國民政府開始修築險峻的滇緬公路。

在中國全面抗戰中,雲南是中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聯系並取得援助的陸、空國際通道滇越鐵路、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中印公路的所在地 ,為防禦日軍從中南半島北犯中國戰場西南大後方的最後戰略屏障 ,從而組建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3)中國遠征軍最後在緬甸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中國遠征軍組建背景

1940年6月,日本乘英國在歐洲戰場身處困境之機,脅迫英國關閉了中國唯一的對外口岸滇緬公路,英國被迫妥協,與日本簽訂了封路協定,企圖以犧牲中國為代價,阻止日本攫取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 。

1940年9月23日,日軍從陸路和海陸路進入法屬印度支那北部,完全切斷了中越國際通道 。中越、中緬國家通道被切斷,進一步增加了中國抗戰的困難。

1941年,日本陸相東條英機為了徹底扼殺中國對外運輸,糾集了相當於10個師團的兵力,東起浙江寧波,南迄雷州半島,發動了一連串的海上封鎖作戰。

2月4日切斷香港到韶關的運輸線,3月3日攻佔雷州半島,3月底佔領並破壞汕頭、潮州一帶港埠,4月中強行登陸福州附近的馬尾地區。4月19日佔領浙江諸暨,封鎖了從寧波到溫州最後的縫隙,中國海上通道被完全封鎖。中國為了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

緬甸等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鉗制線,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

④ 中國遠征軍的後來

我說一下主要部隊 1軍 6軍
這兩支軍隊是在異國他鄉建立起來的,並在海外奮勇殺敵,名震中外。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人緬作戰失利後,一部分部隊輾轉撤至印度。1942年6月,蔣介石批准史迪威關於在印度訓練10萬中國軍隊、在滇西裝備訓練30個師及反攻緬甸的計劃。新38師和第22師奉命於6月底和8月開赴蘭姆伽軍營,改換美式裝備,實施美式訓練,於是蘭姆伽軍營成了新1軍的搖籃。1942年10月,蔣介石下令在印度部隊改編為中國駐印軍。1943年初,中國駐印軍改編為新1軍,鄭洞國任新1軍軍長,轄新38師和新22師。
1943年3月,新38師開出蘭姆伽軍營,重返前線。是年秋,該師被調往中印緬邊境的列多地區駐防,並於12月打通了入緬的門戶。駐印軍為迅速打通中印公路,隨即向緬北推進,新38、新22師分別擔任左右冀,進軍胡康河谷(在當地被稱為死亡地帶)。1944年3月,我駐印軍佔領孟關,消滅日本最精銳的第18師團主力,繼而兩師又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佔緬北重鎮孟拱,再次告捷。此前,由國內於1944年春先後空運至印度接受美式裝備和訓練的新30師(歸新1軍建制)、第14師、第50師,先後轉運至緬甸密支那,隨即對其發動進攻。第38師在孟拱戰役結束後,也進軍密支那。經過一個多月的激烈戰斗,8月初密支那終於被攻克。自從我駐印軍開出蘭姆伽後,連續作戰,屢創強敵,戰鬥力較之以前大為提高,這是日軍做夢也想不到的。他們弄不清楚這支兩年前曾敗在自己手下的中國軍隊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便成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威猛之師。
1944年8月,入緬作戰的中國軍隊休整擴編,成立兩個軍:新1軍(軍長孫立人、潘裕昆繼任)——轄第38師、新30師和新6軍(軍長廖耀湘、李濤繼任)——轄新22師、14師、第50師。至此國民黨五大主力前身全部誕生。
蜜支那攻克後,中國軍隊休整了約兩個月,隨後新1軍、新6軍分左右兩路向八莫的日寇發動最後攻擊,勢如猛虎下山,一路所向披靡、銳不可當。
1944年11月,日軍進犯獨山,貴陽告急,蔣介石匆忙把新6軍軍部及新22師、第14師空運至雲南沾益,以保衛重慶(後新6軍空運至湖南芷江,參加雪峰山戰役)。剩下的第50師仍與新1軍配合作戰。新1軍先後攻克八莫、南坎,並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遠征軍會師。駐印軍和遠征軍會師後,在畹町城舉行了中印公路通車典禮。
不久,為配合英軍攻佔曼德勒,新1軍又先後拿下了新維、臘戌,第50師攻佔了緬甸。此時日軍因在菲律賓失敗,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至此,緬甸戰事全部結束。1945年春,新1軍在臘戌附近准備回國,第50師正式編人新1軍。
新1軍和新6軍這兩支在國外戰場上誕生的「新生兒」,經過兩年的輾轉奮戰,已變成一支能征善戰的生力軍,並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但抗戰勝利後,他們被蔣介石雙雙運到東北戰場,就再也沒有什麼「光輝的傳奇」了。
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打響,我東北野戰軍直取錦州。錦州危急,蔣介石急令沈陽的廖耀湘組成「西進兵團」(由新1軍、新6軍等5個軍組成)援馳錦州。10月15,「西進兵團」被東北野戰軍圍困於黑山、大虎山至溝子幫之間。西進不成,南撤受阻,只好北返沈陽。當廖耀湘兵團抑留在大虎山、黑山進退維谷之際,我錦州東北野戰軍主力9個縱隊迅速北上,晝夜兼程,通過黑山、大虎山,於26日完成了對廖兵團的包圍。新1軍、新6軍等其它5個軍被圍在黑山、大虎山附近約120平方公里的地域內。經過激烈戰斗,至28日拂曉,戰斗結束。包括新1軍(缺暫編53師)、新6軍在內的廖兵團5個軍12個師共10萬人全部被殲。幾天後暫編53師在東北野戰軍3個縱隊、6個獨立師進攻沈陽時開出城外投降。至此曾經戰功卓著的新1軍和新6軍壽終正寢

⑤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戰況如何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政府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派遣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其重大歷史貢獻在於打通了當時中國戰場唯一的國際補給線--滇緬公路和中印公路。
抗戰爆發後,由於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急需大量物資和外援,遂於1938年初修築滇緬公路。來自滇西28個縣的20萬民眾在抗日救國信念鼓舞下,自帶口糧和工具,風餐露宿,劈石鑿岩,歷時10個月,在高山峽谷激流險灘上,沿滇西,緬北990公里的山野,用雙手和血汗修築了滇緬公路。其間因爆破,墜岩,墜江,土石重壓,惡性痢疾而死去的民眾不計其數。1938年底通車,從此,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的輸血管。
抗戰開始後,日本圖謀以武力強迫中斷「第三國」的援華活動。1939年冬,日佔我南寧,斷我通越南海防的國際交通線。
1940年春,日本對滇越鐵路狂轟爛炸;6月迫使法國接受停止中越運貨的要求。盡管如此如此,日寇並不罷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並與泰國訂友好條約,滇越線全面中斷。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准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後因情況變化取消),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借一團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其中遠征軍新38師113團團長劉放吾以一團兵力浴血奮戰、立功異域。新編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屢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翻越野人山對敵作戰中不幸受傷殉國。戰役結束後,英美政府高度頌揚,授予孫立人將軍、戴安瀾將軍(追贈)功勛章。
緬甸失守給以後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也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後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但是,也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英軍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並消耗日軍部分力量,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從而贏得時間,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最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第一次緬戰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緬甸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征軍一部分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在蘭姆伽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並於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利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戰鬥力大為提高。
同時,中國鑒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2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嚴陣以待,隨時准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中國駐印軍制定了一個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代號為「安納吉姆」,以保障開辟中印公路(中國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設輸油管。計劃從印緬邊境小鎮利多出發,跨過印緬邊境,首先佔領新平洋等塔奈河以東地區,建立進攻出發陣地和後勤供應基地;而後翻越野人山,以強大的火力和包抄迂迴戰術,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奪占緬北要地密支那,最終連通雲南境內的滇緬公路。
1944年3月,我駐印軍新編第22師新編和第38師佔領孟關,消滅日本最精銳的第18師團的主力,繳獲其軍旗、關防、大量文件及各種武器。繼而這兩個師又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佔緬北重鎮孟拱,再次告捷。
此前,由國內於1944年春先後空運至印度接受美式裝備和訓練的新30師、第14師、第50師先後轉運至緬甸密支那,隨即對其發動進攻。新38師在孟拱戰役結束後,也進軍密支那。經過一個多月的激烈戰斗,8月初密支那終於被攻克。自從我駐印軍先後開出蘭姆伽後,連續作戰,屢創強敵,戰鬥力較之以前大為提高,這是日軍做夢也想不到的。他們弄不清楚這支兩年前曾敗在自己手下的中國軍隊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便成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威猛之師。
中國軍隊在密支那休整約兩個月後,向日寇發動了最後的攻擊,用繳獲的日軍文件上的一句話來說:「支那軍歸國心切,銳不可當」。密支那休整後,新1軍、新6軍分左右兩路向八莫發動進攻。一路上過關斬將,所向披靡。隨後,新1軍先後攻克八莫、南坎,並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遠征軍會師,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國駐印軍旋即南下,於1945年3月8日攻克臘戌,30日與英軍會師於喬梅,緬北反攻作戰結束。此時日軍因在菲律賓失敗,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至此,緬甸戰事全部結束。
此役歷時一年半,殲滅日軍4.8萬餘人,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4萬餘人。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反攻勝利,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面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盟軍收復全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

⑥ 中國遠征軍是怎麼收復失地的

中國遠征軍攻克龍陵以後,入侵滇西的日軍大部被殲滅,衛立煌為了迅速打通中印公路,命令第2軍、第71軍、第53軍兵分3路,沿滇緬公路及其兩側,向芒市和遮放進攻。這是一場對殘余日軍的追殲戰。中國遠征軍似猛虎下山,勢如破竹。

芒市位於龍陵西南的滇緬公路上,是日軍第56師團司令部所在地。芒市向東,可以渡怒江,入保山;向西,可以逃退畹町,地理位置重要。芒市據點,是日軍在滇西最大的一處巢穴。第71軍於11月中旬進抵芒市近郊。駐守芒市的日軍雖然構築了堅固的工事,但是,由於滇西日軍各部大勢已去,殘余日軍自知回天無力,士氣低落,鬥志鬆散。第71軍包圍芒市後,這些殘余的日軍不等遠征軍發起總攻,紛紛向遮放、臘勐撤退。遠征軍順利收復芒市。

第2軍進至臘勐和蠻牛壩時,日軍雖然進行了抵抗,但已經不堪一擊。12月中旬,第2軍進至勐古街附近。

第53軍11月15日從河頭街出發,向遮放挺進。18日,第53軍進抵勞山附近,稍經補充,就向中緬邊境城鎮畹町前進。

畹町原來是中緬邊境德昂族聚居的一個小村寨,自從滇緬公路從這個小村寨前開通以後,畹町成為滇西通往緬甸的一個出國口岸,逐漸繁榮起來。從畹町南面過一小轎,即進入緬北的重鎮臘戍,往西即是滇西的另一個口岸瑞麗,從瑞麗出境,可到達緬甸的重鎮八莫。

1945年1月上旬,遠征軍三路人馬先後進抵畹町,圍攻盤踞在畹町的日軍。

1月24日,中國遠征軍攻佔滇西境內最後一塊失地畹町。至此,入侵滇西的日軍全部被殲滅,殘部日軍不到百人逃入緬甸的叢林里去了。

為了慶祝滇西反攻戰役的偉大勝利,中國遠征軍在畹町舉行了庄嚴的升旗典禮。典禮結束後,第11集團軍各部隊出師國門,分頭追擊日寇。

與此同時,中國駐印軍也向緬北的殘余日軍發起攻擊。

1月15日,中國駐印軍攻克南坎後,為了迅速打通中印公路,指揮部隊乘勝追擊。

1月16日,駐印軍命令第38師向芒友進攻,第30師圍殲老龍山地區的日軍。

1月24日,第38師對芒友日軍的核心陣地發起攻擊,於27日殲滅日軍第56師團1部。

至此,中國西南的國際補給線被完全打通,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完成了一項艱巨的戰略任務。

1月28日,中國遠征軍與駐印軍兩路大軍在芒友舉行了隆重的會師典禮,衛立煌、索爾登、鄭洞國、孫立人等中美將領,都參加了這一歷史性的盛大典禮。3月,中國遠征軍奉命凱旋歸國。

不久,新編第1軍相繼佔領了貴街、新維、臘戍、細包等要點,全部肅清了中印公路沿線及其周圍地區的日軍。中國駐印軍歷時1年半的緬北反攻戰役即告結束。不久,中國駐印軍班師回國,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部分別撤銷。這個勝利來之不易。在滇緬會戰中,不僅軍隊傷亡達6.7萬人之多,雲南人民也作出了重大犧牲。龍陵當時只有6萬多人口,為支援遠征軍反攻,犧牲者數以千計。滕沖的人口雖然比龍陵多,但他們為了支援抗日,不惜犧牲一切,承受了罕見的戰爭創傷。滕沖攻堅戰,村舍變成了戰場,戰斗結束後,全城被夷為平地,損失不計其數。遠征軍反攻時,16萬大軍所需糧食主要來自滇西,雲南各族人民群眾紛紛派騾馬運輸。滇西反攻戰中的馬幫運輸,成了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觀,僅潞江土司,就派人送了3萬多籮軍糧。

衛立煌司令長官在滕沖攻堅戰勝利的慶祝大會上,激動地說:我們的勝利,一半是戰士用命,一半是父老們的支援。

這個勝利影響巨大。

緬北、滇西反攻作戰的勝利,再次開通了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使抗日戰爭末期的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這些美國援助的軍用物資在對日寇的反攻作戰中,雖然沒有發揮當初的作用,但它給中國人民傳遞了緬北、滇西反攻作戰勝利的信息。

這些勝利的信息,揭開了正面戰場反攻的序幕,也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大貢獻。

這些勝利的信息,鼓舞了中國人民收復大片國土的激情。

這些勝利的信息,堅定了日本侵略軍必敗、抗日戰爭必勝的信念。在異邦土地上打敗侵略者,在中國近代史上是空前的。

中共中央通過《新華日報》,熱烈慶祝緬北、滇西反攻作戰的「輝煌勝利」。

史迪威將軍感慨地說:「中國軍隊是極好的」。

美國聯絡參謀組組長吳德回憶滇西反攻作戰時,說:「中國軍隊耐受困苦的精神和作戰的勇敢,都是世界上少有的」。

美軍上校布朗在談到參與緬北反攻作戰的感受時,說:「中國人是我看到的最勇敢的軍隊,我必須向他們脫帽致敬,「我願意追隨他們到任何地方。」

美國的《紐約時報》報道:中國駐印軍、遠征軍「入緬之戰,開創了大陸反攻的新階段」。緬北、滇西的反攻作戰,「從側翼牽制了太平洋戰區,可鞏固印度,完全打破了軸心國會師遠東之企圖。」

一名戰地記者在美國《皇冠》雜志1944年11月號載文評論說:「中國軍隊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軍隊」;緬北反攻作戰,「表現出中國軍隊忍受無限艱難的偉大,世界上任何軍隊都望塵莫及」。

緬北、滇西反攻作戰的勝利,也為官兵們帶來了榮譽。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獲得國民政府的最高獎賞。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鄭洞國從緬甸回國,出席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被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執委。

滇緬會戰,是中國首次與英、美大國聯合作戰,在這個抗擊日寇的特殊戰場上,英、美軍隊屢屢陷入絕境,中國軍隊扮演了光榮的救星角色,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和自豪感,中國軍隊終於可以在強大的英美軍隊面前揚眉吐氣,挺直腰板了,讓全世界都不由自主地贊嘆了中華民族是偉大的;中國軍隊是最棒的!

⑦ 中國遠征軍後面怎麼樣了,是回國了,還是留在緬甸了

在網上找到經典的,給樓主發發吧.
分開來說一下吧。

遠征軍出國作戰是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42年,由衛立煌(未到任)、羅卓英指揮,底下3個軍由杜聿明等指揮,兵敗野人山的就是這一批。

1943年以後,遠征軍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駐印軍,包括新一軍和新六軍,指揮官是孫立人和廖耀湘;二是國內的遠征軍部隊,指揮官是陳誠和衛立煌。部隊包括11集團軍和20集團軍,下轄2,6(軍長黃傑),71,53,54和第8軍(軍長何紹周)。

這其中,新一軍和新六軍在1946年進入了東北戰場,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打響,新1軍、新6軍等5個軍援馳錦州。26日,5個軍被圍在黑山、大虎山附近約120平方公里的地域內。經過激烈戰斗,至28日拂曉,新1軍和新6軍被消滅。

第2軍1947年進入中原戰場,1949年9月編入20兵團序列,12月在四川起義。

第6軍(軍長黃傑),抗戰勝利後被撤銷番號。下轄的三個青年軍201,202,204師分別被整編為旅。

71軍進入東北戰場,指揮官就是血戰四平的陳明仁,繼任軍長劉安琪。

第71軍轄第87、第88、第91師,何應欽中央軍,美械裝備。
1947年2月三下江南戰役中88師全軍覆沒,後重建。
1947年6月東北夏季戰役中87、88、91全軍覆沒,後重建。
1948年3月東北冬季戰役中88師再次全軍覆沒,後重建。
第七十一軍軍長劉安祺,1948年3月劉他調,向鳳武接任軍長;該軍轄第八十七師,師長熊新民,1948年9月熊升任副軍長。黃炎任師長;第八十八師,師長彭鍔,1948年3月該師在四平被殲,彭逃出,後收拾殘部編入新編第八軍;第九十一師。師長戴海容。該軍在遼西被殲。向鳳武等被俘。

53軍進入東北戰場,1948年11月,周福成在遼沈戰役中率53軍官兵投誠。

54軍,1946年夏,國民黨第54軍從青島登陸,進攻山東解放區,打通膠濟鐵路,54師36旅在萊陽給華野13縱造成很大損失。 1947年增調東北戰場,1948年11月初錦州解放,廖耀湘兵團被殲。該軍自葫蘆島撤退至徐州,歸徐州「剿總」直屬。12月初編屬第六兵團。北上增援被阻後撤往上海,次年6月上海被人民解放軍解放後又撤至奉化、臨海。後經解放軍進攻,略損失一部,全軍主力退到金門。所轄3個師。第八師,師長周文韜,1948年12月施有仁接任師長。第一九八師,師長劉金奎,1948年3月張純接任師長。1949年1月楊中藩接任師長;暫編第五十七師,由交通警察總隊改編而成,朱茂榛任師長,1948年春拔隸第五十四軍,後廖定藩接任師長,9月改為第二九一師。1949年6月上海解放,第54軍撤至TW,是國軍中唯一建制完整地撤至TW的部隊,成為TW國軍主力。1952年,第54軍番號撤銷。

第8軍,先是到了青島,進入山東戰場,之後參加了淮海戰役,1949年1月10日被殲滅。它的指揮官就是李彌。

後來第8軍又重建過,又被消滅,殘部就是後來進入金三角的那支部隊。

⑧ 中國遠征軍——在緬甸

有必要!

下面是我復制的,不用給我加分。下面的話純粹是為上面那三個字壯膽

1942年1月,8萬日軍大舉進攻緬甸,英國守軍告急。

1月21日,丘吉爾在轉致參謀長委員會的電報中指出:「緬甸如喪失,那就慘了。這樣
會使我們同中國人隔絕,在同日本人交戰的軍隊中,中國軍隊算是最成功的。」

日軍進攻緬甸,既可以一舉切斷美英援華戰略物資與孤立中國,又可以佔領美英在緬甸的軍事基地,伺機進攻印度,西進與德軍會師中東。

在強大的日軍面前,東南亞盟軍部隊節節敗退:新加坡淪陷,英、印、荷、澳聯合艦隊在爪哇海戰中戰敗,緬甸英國皇家空軍基地馬格威遭日軍轟炸毀滅……整個亞洲大陸乃至世界都面臨空前厄運。

此時,中國的抗戰正處於最為艱難的相持階段。軍事專家岳思平說,盡管如此,中國軍民仍以極大的犧牲勇氣和國際主義精神,動員10萬精兵入緬作戰。「派出的是當時中國最為精銳的隊伍,包括中國唯一的一支機械化部隊。」曾任中國遠征軍總指揮史迪威總部聯絡參謀的王楚英回憶說,3月20日,剛剛入緬的遠征軍一個師就在距仰光50公里的同古與日軍交火,在沒有空軍支援的情況下,以集束手榴彈、汽油瓶與4倍與己的日軍血戰,頂住了日軍12天猛攻,殲敵近5000人。

「連日本人也承認這是南洋開戰後第一次受挫。」老人驕傲地說,之後不久,他們又在仁安羌救出了包括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在內的7000餘名被圍英軍。

捷報轟動英倫三島,英國政府為此特意給中國遠征軍師長孫立人將軍頒發勛章。

在熱帶叢林中,10萬遠征軍以6萬人的犧牲書寫了二戰史上極為慘烈的一筆。

87歲的遠征軍老兵李潤懷忘不了二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犧牲的情景。「1942年5月18日,我們與日軍遭遇。將軍親臨戰斗前線,日軍機槍集中向他掃射,將軍身受重傷。」

摸著自己右臉上那塊很深的彈傷,李潤懷告訴記者,8天後,38歲的戴安瀾將軍犧牲在了異國的征途上。

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國共兩軍犧牲的旅以上將領達200多人。

1943年夏,從緬甸轉戰至印度的中國遠征軍一部在美國空軍及工兵的協助下,開始反攻緬北,在與有著〃常勝軍〃之稱的日軍第18師團鏖戰中步步獲勝。翌年5月,經過重新組織的中國遠征軍16萬餘人開始歷時8個月的滇西反攻作戰,以巨大的犧牲清除了日軍在雲南的據點,繼而入緬作戰。

「我們打得很勇敢,以致於史迪威不得不下令『凡未受命者不得擅自前往火線。』」另一位健在的遠征軍老兵薛文濤,至今還記得美國《時代》周刊記者雪普萊在采訪孟關之戰後寫下的這樣一段報道,「如有人仍懷疑中國軍隊之作戰能力,想系未見華軍在孟關之戰斗。」

接任史迪威擔任印緬戰區美軍司令及中國駐印軍總指揮的蘇爾登將軍後來的回憶說:「在此區作戰的華軍對盟方戰役的整個成就貢獻至偉,擊斃大部分日軍者皆因中國地面部隊之功也。」

中國戰區成立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

中國於1942年1月1日與美、英和前蘇聯等26個國家聯合發表了對法西斯作戰的《華盛頓宣言》。兩天之後(即1月3日),美國羅斯福總統建議將緬甸、泰國辟出來並入中國戰區,由蔣介石擔任戰區統帥,美國史迪威將軍任戰參謀長、中緬戰區美軍最高司令長官,拉開了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序幕。

史迪威將軍

作為中國人民一個真誠的老朋友的史迪威將軍,1883年生於美國佛羅里達州,1904年西點軍校畢業後先後4次被派往中國,從一名學習中文的青年軍人、公路工程師、教官逐步晉升為美國駐華使館中校武官、准將、中將、四星上將,是一個地道的中國通。在抗日戰爭中,他看到國民黨集團的腐敗無能,感到氣憤和失望,由此和蔣介石發生了矛盾。史迪威提出「依據租借法案把送到中國的美國武器平均分給包括八路軍、新四軍在內的各抗日部隊」而得罪了蔣介石,導致美國政府1944年10月對他發出一紙召返令……

在以後的兩年裡,史迪威將軍雖然仍在美國軍內供職,也曾指揮了著名的沖繩戰役,並於抗戰勝利後在「密蘇里」號戰艦上參加了日本簽訂的正式投降儀式,但終因心理失衡,抑鬱生癌,於1946年辭世。

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歷史也不會忘記這位正直的美國軍人。

高唱戰歌進昆明

日寇的虎狼之師在太平洋戰爭中橫沖直闖,一路所向披靡,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先後佔領了菲律賓、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印度支那等地。東南亞各國相繼淪入敵手,日寇長驅直入緬甸南部,爾後疾速挺進緬北,中國雲南邊陲危在旦夕。應英軍和美軍的要求,為保衛雲南大後方,在全國人民的巨大聲援和支持下,中國政府決定出師抗擊日寇。

1942年3月,第5軍、第6軍、第66軍等10萬中國大軍沿滇緬公路入緬與盟軍協同作戰,其頭部隊是第5軍200師的1萬多名將士。作為中國組建於抗戰中的第一支機械化部隊,並且是在廣西昆侖關血戰中殲滅了素有日本「鋼軍」之稱的中村正雄旅團的中國威武之師,他們鬥志昂揚地高唱戰歌《戰場行》進入昆明時,受到了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戰場行》這首歌是200師少將師長、著名抗日愛國將領戴安瀾譜寫的,歌詞大意是:

弟兄們,向前走!

弟兄們,向前走!

五千年歷史的責任,

已落在我們的肩頭,

已落在我們的肩頭。

日本強盜要滅亡我們的國家,

奴役我們的民族。

我們不願做亡國奴,

我們不願做亡國奴。

只有誓死奮斗,

只有誓死奮斗,

只有誓死奮斗!……

戴安瀾將軍

作為中國遠征軍先頭部隊的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1904年生於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他的名字在上個世紀40年代的抗日戰爭中曾與雲南的命運緊緊系在一起,成為一位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風雲人物。

戴安瀾於1925年1月考入黃埔軍校第3期,受過周恩來、惲代英等共產黨人的教育。次年畢業後,參加過北伐戰爭,歷任排長、連長、少校區隊長、迫擊炮連連長、營長、副團長、團長、旅長和副師長、師長,自號「海鷗」,人稱「海鷗將軍」。由於他在抗日戰爭中是最早提出響應國共合作的國民黨將領之一,並始終英勇殺敵,參加過著名的台兒庄戰役和昆侖關大戰,多次負傷,戰功卓著,最後率領所屬200師從雲南奔赴炮火硝煙的緬甸戰場,「揚威國外,藉伸正義」,戰死在緬北重鎮茅邦,年僅38歲,人們又將他喻為「奮飛於抗戰烽火中的一隻勇敢無畏的海鷗」。

雲南是最可靠的戰略大後方

大後方的雲南各族人民為中國遠征軍提供了一切後勤保障,1942年1~3月,中國遠征軍出師緬甸抗日前後,僅保山縣府即交軍糧4.5萬大包,使遠征軍「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另據保山28鎮不完全統計,遠征軍失利後征派民工破壞滇緬公路、招待傷員又開支「積谷」14066公石,開支國幣480146元。三迤大地成了10萬中國遠征軍供給充足、進退自入的最可靠的戰略基地。

遠征軍的重大歷史影響

200師開過昆明後,即赴保山板橋一帶稍作休整,1942年3月開始進入緬甸作戰。滇緬公路上運兵車、大炮牽引車的馬達聲,汽車喇叭聲,腳步聲和喧囂聲不絕於耳,松軟的泥土公路上塵土飛揚。200師沿滇緬公路浩浩盪盪,一路進發,沿途均有雲南各族人民提供茶水、送糧送蛋,歡送中國遠征軍出國作戰。這是中國自1894年甲午戰爭以來,第一次出師援助友邦、抗擊侵略而採取的大規模軍事行動。戴安瀾心中頓時不由得湧上一股從來未有的豪氣,他以岳飛、文天祥為榜樣,並以諸葛武侯出征自勉,即興賦詩兩首:

策馬揚鞭走八荒,遠征大業邁奏皇。

誓澄宇宙安黎庶,手挽長弓射夕陽。

萬里旌旗耀眼開,王師出境夷島摧。

揚鞭遙指花如許,諸葛前身今又來!

這兩首詩表達了戴安瀾也可以說是全體中國遠征軍當時的義憤心情和視死如歸的抗戰決心。

200師以人不御甲、馬不停蹄的急行軍速度晝夜兼程,於1942年3月7日按時抵達緬甸東瓜(也稱同古)。從此,「中國遠征軍」作為一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專用名詞,開始見諸於中外報刊和書籍,至今仍然閃耀著不可磨滅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的光輝。在他們入緬作戰的時間里,始終牽動著1300萬雲南各族人民的心,頻傳的捷報讓人歡欣鼓舞,戴安瀾將軍的英名也由此深深地嵌在雲南乃至全國人民的心中。

⑨ 中國遠征軍撤退路線圖

中國遠征軍撤退路線圖:


1942年3月,遠征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1943年4月,重建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後稱滇西遠征軍,一部撤至印度,稱中國駐印軍。

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先後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餘人。1945年1月27日,兩軍在畹町會師。3月,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後撤回國內。1945年4月撤銷。

中國遠征軍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中國軍隊也付出了重大犧牲,傷亡官兵約6.7萬人。

(9)中國遠征軍最後在緬甸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緬北大撤退戰役背景: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軍在中國已經打通了全部交通線。日軍對東南亞的推進,可以從中國東北至中國華北,沿鐵路直接輸往中越邊境。日本佔領了中國沿海城市的所有港口,中國依賴海外武器,只能依靠滇緬公路運送。

為了保護滇緬公路,1941年底,國民政府財政部緝私總隊改編為陸軍新三十八師,從貴州都勻、再轉興義,次年的三月初,部隊由貴州行軍到雲南,再坐車到臘戍,集中於緬甸首都曼德勒,不到一個星期,戰事就發生了。仁安羌戰況激烈之際,孫立人趕到親自指揮,將英軍解救出來。

在同一時期,廖耀湘率第五軍的新22師赴緬作戰,在斯瓦戰役中重創日軍第55師團。在斯瓦河逐次抵抗戰中表現高超的戰術水平。而戴安瀾將軍麾下的第五軍200師在同古(東瓜)率先消滅日軍第十五師團一部,旗開得勝,吐氣揚眉。

其後日軍已突破緬、印邊界防線,臘戍失守,緬甸到中國的路也被切斷。遠征軍的主力一下子成了失群的孤雁,陷入了絕境,被迫撤退到印度邊境的英法爾城。

⑩ 1943年中國遠征軍出擊緬甸,遠征軍都參加了那幾次戰役

1942年春,日軍進攻緬甸。為粉碎日軍的進攻,應英美盟國的請求,中國政府派遣遠征軍於1942年3月上旬出兵緬甸,投入作戰。中國遠征軍下轄第5、第6、第66軍,約10萬兵力,其中第5軍為當時中國惟一的機械化軍。

中國遠征軍先頭部隊、機械化第5軍第200師,在師長戴安瀾將軍的指揮下千里躍進,開抵緬甸南部重鎮同古。這個師立足未穩,便與日軍第55師團在同古城外圍發生激烈戰斗。日軍不斷增兵,以4倍的優勢兵力合圍同古城。中國遠征軍援兵受阻,第200師孤軍奮斗,英勇作戰,終因寡不敵眾,奉命棄城突圍。

同古之戰後,中國遠征軍調整部署,准備在緬甸中部平滿納地區與日軍主力決戰。但是,在西路作戰的英軍一路敗退。4月16日,英軍主力7000餘人在仁安羌油田附近被日軍包圍。中國遠征軍第66軍新38師師長孫立人將軍挺身而出,率部救出英軍。為感謝中國軍隊的解救,英國女王向孫立人將軍頒發了「帝國司令」勛章。

由於西路英軍敗退和東路中國軍隊失利,平滿納決戰計劃流產。中國遠征軍北撤,計劃在曼德勒地區作最後決戰。但是狡猾的日軍迂迴包抄,攻佔滇緬公路重要樞紐臘戍,切斷中國遠征軍歸國的退路。中國遠征軍被迫放棄曼德勒會戰,分多路撤退。

第200師師長戴安瀾率部從緬北向雲南瑞麗方向撤退時,遭到日軍伏擊,戴安瀾身負重傷,於5月26日在緬北茅邦村殉國,年僅38歲。戴安瀾英勇殉國的消息傳回國內,舉國哀悼,在延安的毛澤東主席也撰寫輓詩致祭。

杜聿明率領的第5軍軍部及新22師廖耀湘部穿越緬北叢林,向印度撤退。官兵們在險惡的叢林中掙扎了近兩個月,歷盡千辛萬苦,飽受常人難以想像的磨難,於7月底退至印度。

孫立人將軍率領新38師部隊,翻越緬甸中部山脈,輾轉進入印度境內。

其他幾路撤退部隊也都慘遭重創。據統計,中國遠征軍共損失5萬餘人,其中多半是在撤退途中死於飢餓和叢林病害。

中國官兵發誓要打回緬甸,重開滇緬公路,報仇雪恨。為此,中國政府將退到印度的新22師、新38師殘部整編為新1軍,代號「X」部隊。鄭洞國將軍奉調赴印出任軍長。其後,中國政府在雲南組建了中國遠征軍Y部隊。

1943年下半年,世界大戰局勢發生重大變化,盟軍開始戰略反攻。根據開羅會議決定,中國遠征軍X部隊投入反攻緬甸作戰。返身殺回緬北的中國官兵,沿著當年撤退時留下的斑斑血跡奮勇向前,節節推進,連克孟關、孟拱、加邁等緬北戰略要點,全殲精銳的日軍第18師團,重創第53師團。與此相呼應,中國遠征軍Y部隊也從滇西奮勇出擊。1944年5月中旬,由衛立煌、宋希濂等將軍指揮的Y部隊2個集團軍近20萬人,渡過怒江,分別向松山、騰沖、龍陵等日軍據點發起雷霆般的攻勢。

緬北、滇西戰場連成一片,炮聲震天,殺聲撼地,立時成了二次大戰中一個引人矚目的大戰場。

然而,緬北重鎮密支那的攻城戰卻打得極為艱難。日軍負隅頑抗,城池久攻不下。1944年7月,史迪威將軍委派鄭洞國將軍指揮攻城,鄭軍長選擇在7月7日這個有號召力的日子發起總攻,中國官兵同仇敵愾,奮勇爭先,突破城防。之後,步步為營,掘壕推進,最終攻佔緬北戰略樞紐密支那。

中國遠征軍X和Y部隊,一路沿中印公路從緬北往回打,一路由滇緬公路往外突。兩路大軍相向而行,奮勇沖殺。1945年1月27日,兩路中國遠征軍部隊終於在緬北重鎮芒友勝利會師。至此,緬北、滇西反攻作戰宣告勝利結束。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1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5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5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8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6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5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