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金葉怎麼做的
⑴ 金枝玉葉應該怎麼拗造型如何做才能使它長的更快
金枝玉葉的葉字鬱郁蔥蔥晶瑩,似碧玉,嫩枝發出紫紅色,似珊瑚,葉與嫩枝與古雅蒼老的莖相互映襯,特別具有視覺沖擊力,看上去極為嫵媚美麗,但金葉如果任由它生長,那就有點浪費資源了,喜歡拋擲的朋友還把它做成了美麗的盆景呢!
3.營造懸根
金枝玉葉要最美,還要注意懸根的創造,有了懸根,金枝玉葉才會更美,就像所謂的「無根盆景如插木」!為了創造懸垂的根,我們可以用金屬絲稍微松開罐子表面的土壤,然後用水沖洗掉漂浮的土壤,隨著時間的推移,根會自然地懸垂。當然,我們也可以結合換盆的方法,逐步把根系提起來。盆景的創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歷經歲月,沉澱精品。
⑵ 金泊怎麼製作的、
金箔是用黃金錘成的薄片。金箔是中華民族傳統工藝品,我國製作金箔的歷史悠久,四川三星堆、金沙出土金箔飾物,河南安陽殷墟也有金箔出土。殷墟出土的金箔厚度僅 0.0 1 ± 0.001 毫米 。山東臨淄郎家莊一號東周墓出土的金箔上壓印有蟠龍紋。湖南長沙馬王堆的漢墓出土的有用金箔或金粉屑繪貼的服裝。過去有人認為金箔工藝源於東晉,成熟於南朝,流行於宋、齊、梁、陳各朝,今南京龍潭地區(江寧),是金箔的發源地,還認為金箔的發明者為一名煉丹家,即西晉句容人葛洪,由此推斷金箔的起源與煉丹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近期考古證實這種分析有誤,我國利用金箔已有 4000 年歷史了,如四川三星堆、金沙出土的金箔飾物和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金箔,其時代遠早於東晉。黃金性質穩定,永久不變色、抗氧化、防潮濕、耐腐蝕、防變霉、防蟲咬、防輻射,用黃金製作的金箔具有廣泛的用途。古法制金箔是先將金提純,再經千錘百煉的敲打,成為面積 2.5 平方厘米的金葉,然後夾在用煤油熏煤煉成的烏金紙里,再經過 6 - 8 小時的手工錘打,使金葉成箔,面積相當於金葉的四十倍左右,再裁成方形即成。北京東陵慈禧陵墓銘文,就是典型的金箔製品。
江寧成為我國生產金箔的發源地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過去,在花園鄉一帶,幾乎家家都有小作坊,許多人家祖祖輩輩都以打箔為生。在明清時期,這里就為宮廷提供金箔。工人們將含金量99.96%的純金,經過化條.拍葉、落開子、炕炕、做捻子、打了細、出具、切箔等10多道工序精細加工,使大小不等的金條,變成整齊劃一、薄如蟬翼的金箔。把一克24K金錘打成十萬分之一毫米薄的金箔半個平方米。
切箔更為精細。年青婦女手拈一羽鵝毛,輕吹口氣,將「薄如蟬翼,輕如鴻毛」的金箔攤放在切箔板上,用切箔器切割後,一張一張地將切割好的金箔包裝起來。切箔工藝也是一門絕技,每一位工人最少要經過一年半的培訓練功才能成熟。她們口中吹出來的風能成一條線,一張只有0.001微米薄的金箔在她們手下飄動自如,服服貼貼。切成功的金箔,連針尖大的沙眼都不能有。
金箔,薄如蟬翼,輕如鴻毛,色澤均勻,質地柔軟,成色穩定,無皺折,無沙眼,名揚全國,享譽海內外。天安門、故宮等古典建築上的金碧輝煌的裝飾;西藏布達拉宮、山東孔廟、杭州靈隱寺等名寺古廟里金光燦燦的諸佛眾像;高級工藝品、傢具、瓷器、真金銀線織物、建築裝飾材料、金字招牌、高級中成葯的配方和裹金等也都用金箔做原料。
世界上生產真金箔重點只有四五個分布點:中國、日本、德國、泰國、義大利,總產量都差不多,日本是中國明朝年間由中國傳過去的。隨著現代化生產工藝的發展,金箔製作部分走上了工業化軌道,拓寬了金箔的新用途.金箔製作工藝如下:
先將金塊打成薄片,再由兩位金箔工人各自舉著7斤重的錘子,輪流用力錘打,至少要錘打25000多下,方能錘打成"薄如蟬翼、軟似綢緞、輕如鴻毛"的金箔。據測算,一克24K黃金錘打成金箔,展開的面積有半個多平方;錘打18K金箔,面積有1個多平方。其工人之辛勞、工藝之精絕可見一斑。
尤其是金箔技藝最核心的烏金紙秘方,更是世界獨一無二的。鍛制金箔時,要用烏金紙包好金片,通過幾萬次鍛打製成15厘米見方、0.12微米厚的金箔。這就要求烏金紙耐沖擊、耐高溫、薄而不破。由烏金紙保證了金箔質量,而這一秘方,全世界也只有兩個人掌握。
與金箔相比,金線雖只是金箔的附加產品,其製作工藝遠比金箔復雜,而且面臨失傳的危險。金線是將金箔貼在特殊的紙張上,用雨花石或瑪瑙石拋光後切成絲,再將其捻成圓的金線。從做紙、做粉到終成金線,前後一共有12道工藝,才能將金箔搓成直徑不到1毫米的細紗,一名藝人一周也只能做幾米到幾十米金線,方才交由"織女"織成"金鏤衣"。足見傳統的手工金箔技藝依然難能可貴。金箔製作雖有部分機器代替,可金線生產則完全依賴手工。目前,真金線唯一的銷路就是賣給雲錦生產企業,用於"夾金織銀"工藝,雲錦龍袍就是嵌著金絲的。
現代的金箔藝人將古老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結合起來,使傳統金箔鍛制技藝更加燦爛輝煌。幾千年的人工錘打已被機械打箔機替打;古老的炭基炕炕工序已被溫控機取代;人工拍葉已用壓條機勞作;現在的黃金檢測,已替代了幾千年單被老藝人眼看、手摸、舌舔黃金成色的工序;現在已用科學方法製作生產出錘打金箔最為關鍵的襯托紙,品質更加穩定。
如今的金箔製造大部分雖被機器流水線代替,但有些工序卻依舊非手工不可,如"做捻子",即把經過初步打壓的10微米薄的金葉粘在兩張紙中間包起來,然後才能放到機器上繼續錘打,而"出具",則是把打好的厚度只有0.1微米(差不多萬分之一毫米)的細金箔挑出來,若手一碰就全破了,這就無法用機器代替,要把金箔從紙中拿出來,非得"功力深厚"的師傅用鵝毛輕輕地挑才行,否則會前功盡棄。
⑶ 金箔紙是怎麼做的
金箔;黃金性質穩定,永久不變色,用黃金製成的金箔具有廣泛的用途。先將金提純,再經千錘百煉的敲打,成為金葉,然後夾在用煤油熏煉成的烏金紙里,再經手工錘打,使金葉成箔,面積相當於金葉的40倍左右,再裁成方形即成。金箔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工藝品,源於東晉,成熟於南朝,流行於宋、齊、梁、陳。
⑷ 緬甸翡翠市場有哪些,緬甸翡翠的發現與歷史
關於翡翠在緬甸的歷史,緬甸一位學者做了很詳細的調查工作。他認為在緬甸,翡翠最早2000年以前,最早使用翡翠的民族是驃族(Pyus)。那時的人們就能將翡翠、瑪瑙、珊瑚、琥珀等幾種寶石切割並磨成各種形狀,鑲嵌在銀器和金器上,起到裝飾的作用,或者將翡翠磨成圓珠,串成珠串佩戴。最早的翡翠雕件是翡翠大象,當時的工藝還非常原始,雕刻的大象相當抽象。
考古學家曾發現了這一時期的708顆珠子中有3顆是翡翠珠,這種質地的翡翠現在在當地還有產出。這幾顆翡翠珠顆粒很大,拋光非常好,珠子上的孔打得也非常好,在硬度如此高的翡翠上能有這么好的做工,可見當時的工藝水平是非常高的。
緬甸雖然很早就有翡翠的出產和使用,但卻一直不被重視,王室只將紅寶石作為緬甸的國寶,國王送給別國的禮物也只有紅寶石和金銀飾品,沒有翡翠。
大約到18、19世紀,彷彿突然之間,翡翠在緬甸變得非常貴重。據記載有一次國王送給中國皇帝的禮物是「100個金葉製成的包、100個銀葉製成的包、兩個鑲紅寶石的戒指、兩個鑲藍寶石的戒指和60塊翡翠」。緬甸國王還將一塊重達30公斤的翡翠送給法國人,據說當時法國人對於呈獻給他們的這種皇室玉石所具有的光滑而明亮的綠色十分驚嘆。
緬甸文中「翡翠」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5世紀,直到18世紀到19世紀,翡翠才開始在緬甸大量開采。為什麼在緬甸發現千餘年、記載幾百年的翡翠,一直默默無聞,而突然一下成為緬甸的國寶?
原因只有一個:中國清代乾隆朝間,中國人對翡翠由接觸而了解到非常喜愛,中國皇家宮廷也給予翡翠極高的地位,稱其為帝王玉。因此翡翠在中國興盛起來,從宮廷到民間,所有的中國人都非常珍愛翡翠,不惜以重金購買。大量金錢源源不斷湧入翡翠市場,最終使緬甸國王也認到翡翠乃稀世珍寶也。
中國對翡翠的需求突然爆發,使得每年參與翡翠開采和貿易的中國人和緬甸當地人大量增加。清代時,每年至少有上千個中國人和緬甸人在礦上開采,原料開采出後會運到雲南買賣成交,這些翡翠原料中的大部分再被運往廣東進行加工。
在翡翠開采中,緬甸國王得到了大量的稅收,賺取了許多金錢,當時甚至打算通過聲明翡翠是皇室玉石來控制翡翠開採的權利。當中國爆發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起義之後,對翡翠的需求量明顯減少,使得翡翠生產一度非常低迷。當時的緬甸國王還專門派出一名官員到雲南去打聽翡翠貿易下降的原因。
翡翠由不知名的玉石成為緬甸皇家珍寶,為政府帶來了大量收入,為當地的平民提供了大量就業,使緬甸不僅因為紅寶石,更因為翡翠而聞名世界。這一切都源於中國人對玉的摯愛,這種愛已達到了崇拜的境界,不惜付出高昂的金錢購買翡翠,甚至在開采和進行貿易時以生命進行冒險。
根據阿瑪拉普拉城中國寺廟中的名冊記載,自從20世紀以來,有6000多名中國翡翠商人死於緬甸,他們每年都要被祭祀一次,這些人中的絕大多數是死於找尋翡翠。這個數字使緬甸人真切地體會到,中國人是多麼深入的投身於翡翠之中。
⑸ 請問金葉是指煙草嗎
金葉其實就是金葉子,與煙草無關 種中文名:金葉子
種拉丁名:Craibiodendron stellatum (Pierre) W. W. Smith
種別名 :半天昏、芝柳葉、滑葉子、假木荷、雲南假木荷
屬中文名:金葉子屬
屬拉丁名:Craibiodendron
亞科中文名:綟木亞科
亞科拉丁名:ANDROMEDEDOIDEAE(Drude)E.Busch
科中文名:杜鵑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海 拔:(250-)700-1600(-2700)
中國植物志:57(3):039
形態特徵:
常綠小喬木,高3--8米,小枝無毛。葉互生,厚革質,橢圓形,長6--10(--13)厘米, 寬3.5--4.5(--6)厘米,先端鈍圓或凹缺,基部鈍或近圓形,全緣,稍反卷,兩面無毛,背面 疏被黑色小腺點,中脈在表面下陷,在背面隆起,側脈14—18對,平行,在表面明顯,在背 面隆起;葉柄粗短,長約5毫米。圓錐花序頂生,花序軸長15(--20)厘米,被灰色微 毛;花白色,有香氣;花萼裂片基部合生,裂片寬卵形,有柔毛;花冠鍾形,長3—4毫米,具 毛,5淺裂,裂片直立;雄蕊10枚,長幾等於花冠,花絲具疏毛,中部彎曲;子房被毛。 蒴果扁球形,直徑達12毫米。 花期7—10月,果期10月至翌年4月。
用 途:
根含狗腳草素C21H29O6,有抗炎、鎮痛之效,用於治風濕性關節疼痛。
產地分布:
產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生於海拔(250--)700--1600(--2700)米的疏林中。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和越南也有。
-----------------------------------------------------------------------------------------------------------
葯用價值
(《雲南中草葯》)
【異名】馬虱子草、雲南克擂木(《雲南中草葯》),補骨靈、勞傷葉(《雲南中草葯選》)。
【來源】為杜鵑花科植物雲南假木荷的葉。
【植物形態】見雲南假木荷 。
【採集】秋、冬採收,曬干。
【性味】《雲南中草葯》:"澀微辛,溫,劇毒。"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葉有大毒[48]。人食葉7片,即發生嘔吐、頭昏、嘴舌發麻,重者可昏迷數天才恢復正常,有「半天昏」之稱。葉水煎劑內服,出現視力模糊、嘔吐、手腳麻木、神志昏迷;葉酒浸液內服可致四肢無力、昏睡。民間廣泛用葉治療胃疼、風濕病和跌打損傷。小鼠腹腔注射0.05—1.0g/kg葉的水煎劑,出現腹部收縮、弓背、仰頭、活動減少、驚厥死亡。
【功用主治】①《雲南中草葯》:"發表溫經,活絡止痛。治跌打損傷,風濕麻木,外感風寒。"
②《雲南中草葯選》:"舒筋活絡。治骨折,風濕,跌打,癱瘓。"
【用法與用量】內服:研束,0.5~1分;或煎湯,每次1片。
【宜忌】《雲南中草葯》:"孕婦及體弱者忌服。"
【備考】《雲南中草葯》:"金葉子中毒,用酸湯解。" [編輯本段]文物宋代的一種黃金貨幣。
金葉子宋代對金葉子有三種稱呼:一是箔金,即金箔。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箔的國家之一,商代即出現金箔「包金貝」。南宋沿用「箔金」稱呼,開始具有「金葉子」貨幣內涵;二是金紙。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三《鋪席》記載:南宋京城臨安李博士橋有「汪家金紙鋪」;三是葉子金。「葉」同「頁」,指書冊中的一頁。根據文獻和出土實物看,北方金葉子形狀可能為樹葉狀,南方多為書頁狀。
金葉子的出現是南宋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商品經濟的發展和銅錢經常出現「錢荒」,客觀上需要一種大面值、便於攜帶、易於分割,從而彌補金銀鋌(牌)缺陷的貨幣,金葉子便應運而生。同時,金葉子質軟,便於攜帶,易於剪切分割。金葉子上殘留有剪切痕跡,便是分割交易的明證。
⑹ 金葉菇的做法
主料
金葉菇 (300g(1個))
輔料
胡蘿卜 (1根)
尖椒 (1個)
廚具
炒鍋
分類
夏季菜譜 熱菜 原味 炒 十分鍾 簡單難度
原料金葉菇一根,大約300g
胡蘿卜一根,尖椒一根
將杏鮑菇切成綾型備用。
將胡蘿卜和尖椒改刀備用。
鍋中放入大豆油,待油熱後,先胡蘿卜放入鍋中,炒熟。
再放入杏鮑菇,進行翻炒,加入十三香粉,加入鹽調味。
⑺ 金箔是什麼
金箔是用黃金錘成的薄片。 黃金由於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一克黃金可以打製成約0.5平方米的純金箔,厚度為0.12um。金箔有「紅金」、「黃金」之別。金箔的用途十分廣泛,涉及到佛教、古典園林、高級建築、醫葯保健以及文化事業等各個領域。
人們對黃金的贊美中常常也在無形中體現了黃金的特殊工藝,如:「金枝玉葉」、「金碧輝煌」,所描述的就是黃金工藝的一個重要品種——金箔。
黃金性質穩定,永久不變色、抗氧化、防潮濕、耐腐蝕、防變霉、防蟲咬、防輻射,用黃金製成的金箔具有廣泛的用途。古法制金箔是先將金提純,再經千錘百煉的敲打,成為面積2.5平方厘米的金葉,然後夾在用煤油熏煉成的烏金紙里,再經6-8小時的手工錘打,使金葉成箔,面積相當於金葉的四十倍左右,再裁成方形即成。金箔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工藝品,源於東晉,成熟於南朝,流行於宋、齊、梁、陳,今南京龍潭地區(江寧)是金箔的發源地,相傳至今已有近1700年歷史。河北遷西清東陵慈禧陵墓銘文,就是典型的金箔製品。
傳統工藝製作金箔,是以含金量為99.99%的金條為主要原料,經化滌、錘打、切箔等十多道工序的特殊加工,使其呈現色澤金黃,光亮柔軟,輕如鴻毛,薄如蟬翼,厚度不足0.12微米。
主要特色
金有極好的延展性能,加工成很薄的片材,稱為金箔。一直沿用的古代手工打制的方法,稱作捶金箔,從事這種手工業的作坊稱為捶金作。先將金錠打成薄片,逐層夾入烏金紙中。每迭達二千餘張,外裹綳紙。在青石砧上用鐵錘錘擊約三萬多次,即成金箔。為防止粘結,在紙上塗滑石粉。金箔厚度約為0.0003毫米。金箔用於建築物的裝飾、佛像貼金、印刷制墨、印泥,還可入葯。由金箔製成的金線可織造「雲錦」,用於服飾、工藝美術。現代電子工業中,混響器、驗電器、錄象磁頭的隙縫等也用金箔。中國生產金箔有悠久的歷史。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金箔厚0.010毫米;金相考察證明在加工過程中曾進行退火。南京、蘇州、紹興、佛山是中國金箔的主要傳統產地。清代曾向美洲出口。中國最早關於金箔加工的文獻記載是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後,包入烏金紙,竭力揮捶打成」;「凡烏金紙,由蘇杭造成,其紙用東海巨竹膜為質,用豆油點燈,閉塞周圍,止留針孔通氣,薰染煙光,而成此紙。」世界文明古國都有製造金箔的高超技藝。古埃及法老陵墓發掘出來的文物證明,埃及很早就掌握了金箔加工技術。在撒哈拉的一座公元前1500年的墓葬中發現過金箔製品,公元前1450年的墓葬發掘物上有打金箔的形象。在歐洲,中世紀時漢堡、維也納等地已有金箔加工業。亞洲各國中,日本金箔製造技藝精湛,產品優良,主要產地是石川縣的金沢市。捶金作還可以生產錫箔、銅箔等,加工方法同金箔。
⑻ 金箔珠是什麼
金箔是用黃金錘成的薄片。黃金由於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一兩(31.25克)純金可錘成萬分之一毫米厚、面積為16.2平方米的金箔。即一克黃金可以打製成約0.5平方米的純金箔,厚度為0.12um。
黃金性質穩定,永久不變色、抗氧化、防潮濕、耐腐蝕、防變霉、防蟲咬、防輻射,用黃金製成的金箔具有廣泛的用途。
古法制金箔是先將金提純,再經千錘百煉的敲打,成為面積2.5平方厘米的金葉,然後夾在用煤油熏煉成的烏金紙里,再經6-8小時的手工錘打,使金葉成箔,面積相當於金葉的四十倍左右,再裁成方形即成。
金箔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工藝品,源於東晉,成熟於南朝,流行於宋、齊、梁、陳,今南京龍潭地區(江寧)是金箔的發源地,相傳至今已有近1700年歷史。北京東陵慈禧陵墓銘文,就是典型的金箔製品。
(8)緬甸金葉怎麼做的擴展閱讀
金箔的用途十分廣泛,涉及到佛教、古典園林、高級建築、醫葯保健以及文化事業等各個領域,其中佛像貼金、雕梁畫棟貼金、牌匾楹聯、裝飾用貼金,是金箔最為廣泛的用途。
在我國民間,也有用金箔為小兒壓驚的偏方。在現代外科手術上,金箔用於燒傷皮膚的治療及外科縫合手術。
近幾年,日本、東南亞一帶食用金箔盛行,金箔大餐、金箔酒、金箔水、金箔糖果、金箔糕點相繼問世。在食用酒中加上少量的金箔,具有解毒、養顏等保健功能。
⑼ 緬甸阿迎舞是何時起源的
阿迎舞起源於阿瓦王朝,原是來自宮廷的一種歌舞表演。阿迎,緬語意為「悠揚嫻雅」。阿迎舞流傳於民間,經過長期的演變,形成了一種以女子獨舞為主,配有男子逗樂的說唱舞蹈。阿迎舞無固定的劇情,內容活泛自由,短小精悍,表演形式多樣,廣受歡迎,是緬甸民間各種祭祀、嫁娶活動中最常見的藝術表演形式。
據《東南亞傳統舞蹈述要》記述:緬甸傳統舞蹈是從古典劇、羅摩劇、阿迎戲中派生出的新葩。阿迎戲從《宮廷坐唱阿迎》發展到當代,已加進四五個男子說唱,其間穿插著女子的優美舞段。舞者說唱並行,需掌握傳統舞蹈從基礎到技能的技藝。這是緬人十分喜愛的藝術形式,在節日期間,人們常常觀賞多時不願離去。仰光電視台每天晚上黃金時段的歌舞節目中經常出現《阿迎戲》。許多大學生和著名的電影女明星都擅長表演《阿迎》。
18世紀緬甸王朝覆滅,藝術隨之衰敗,一些藝術工作者流落民間。阿迎舞也得以大眾化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阿迎舞的舞台採用了景片、燈光,服飾華麗;演奏器樂方面,緬樂西樂兼有;女演員五到六人,兼飾劇中男女角色,丑角二三人;劇目都是一些自編短小喜劇,或在故事情節中貫穿演出舞蹈,以動作表述角色,或演出某些古典名劇的片斷。有時也表演時下流行的歌曲,也跳現代舞。阿迎劇團小巧靈活,到處皆可搭台演出。到20世紀60年代,全緬此類劇團有六七十個,因此阿迎舞才能在緬甸廣為流傳並發揚光大。
阿迎舞中運用的音樂堪稱經典,緬甸舞蹈音樂的最大特點在於它的樂器和器樂。緬甸最主要的民族樂器是彎琴(緬語為桑柯),這是緬甸特有的弓形豎琴,我國唐朝時稱它為風首箜篌。彎琴的外形很美,高高聳起的彎曲琴頸頂端的金葉是菩提樹葉的象徵,它的共鳴體是用一塊木頭雕成的,形狀像一條船,上面蒙上一塊紅色的鹿皮,四周飾以金色的波浪形花紋,再加上飄舞在琴頸上的紅色飾帶和穗子,使這件樂器顯得十分雍容華貴,精緻典雅。這是傳統舞蹈中必不可少的演奏樂器。因緬甸舞蹈中出現的樂器種類繁多,因此舞蹈的節奏因樂器的節奏而變化,也有很鮮明的風格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