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傳統樂器哪些

緬甸傳統樂器哪些

發布時間: 2022-11-06 03:26:50

❶ 緬甸欽族有哪些傳統舞蹈

欽族人口約有46萬人,多數人聚居在緬甸西部的山地欽山山脈。欽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欽語支,是隨藏緬語族南遷,較早進入緬甸的民族之一。幾經輾轉流徙,欽族於14—15世紀進入緬甸的西部山區,一部分遷到了印度阿薩姆地區。在欽邦南部的敏達鎮區和馬圖比鎮區一帶,婦女有文面的習俗,圖形因地區而異。欽族青年男女在談情說愛時,姑娘對於來訪的小夥子,用煙卷上的記號來含蓄地表達心意。

欽族的傳統樂器是牛皮鼓、竹筒作琴筒的胡琴、葫蘆嗩吶和銅鑼。欽族善於因時而異為歌譜配上詞,並即席同台合唱。欽族的傳統舞蹈很多,主要有:冰詠佩凱舞,表演此舞時,男女分開上場,分別表現舞蹈內容;松喜舞,表演此舞時,一男一女挽手而舞,節奏歡快,表達男女之間的情誼;藍環舞,此舞由數十個或者更多的少女圍圈而跳,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沙蘭舞,由治喪歌曲伴唱,表達哀思;達克難舞,此舞表現勇士尚武和好鬥的精神,充滿刀光劍影的戰場情節;切弗洛舞,節奏歡快,在竹竿之間跨步擺身。

❷ 獨弦琴是哪個國家的樂器

獨弦琴起源於緬甸,在中國南方得到發展,是彈弦樂器,京語稱旦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十分流行,是京族古老的民間竹製樂器。

早在唐代以前獨弦琴就流傳於東南亞各國,在唐代的宮廷里也有樂隊班子演奏,古老的歷史源遠流長。

在「京族三島」,不少京族群眾不僅會彈奏獨弦琴,還可以在自家的房前屋後就地取材,手工製作出獨弦琴。

我國南方地區自古以來就用粗大的竹子製作的管形樂器,竹皮為弦,用以敲擊或彈撥,之後這種樂器不斷的發展。

獨弦琴發音豐滿、淳厚,音色清澈明亮,優美動聽,已經由全憑興致而發自由彈唱的民間樂器,變成擁有自己樂譜的完整演奏形式。

獨弦琴最神奇的地方是只有一根琴弦,但是可以演奏所有的音階,甚至可以演奏泛音和基音,帶一點顫音,迴音很長,色彩感也很強。

獨弦琴在演奏的時候既能表現非常孤獨優雅的獨奏,也可以表現出很熱鬧的民歌節奏,個性十分突出。

❸ 佤族樂器,佤族傳統樂器有哪些

在 佤族文化 中,傳統樂器佔有重要的位置。佤族人能歌善舞,這自然少不了樂器的伴奏,所以在佤族有不少的樂器,其中要數木鼓和小獨笛最為典型。那麼,木鼓和小獨笛是怎樣的樂器呢?他們給佤族人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現在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兩個樂器吧。

佤族木鼓
在佤族的各種器物中,最神聖、尊貴之物莫過於木鼓。傳統的木鼓以紅椿、紅色樹為原材料,長約200厘米,直徑約70厘米,鼓身挖一條長約150厘米,寬約15厘米的直槽:中是掏空,槽兩側各刻一鼓舌,鼓舌周圍留有空隙,起共鳴作用。每個佤族村寨都至少有一對以上的木鼓,較小者稱「公鼓」,較大者稱「母鼓」,供奉於專門的木鼓房中,置於兩根橫木之上,以防潮濕。

較大的村寨,有數個木鼓房和數十個木鼓。大約一兩年就需要更換新木鼓。製作新木鼓時,首先需要從森林中拉回一段大樹干,稱之「拉木鼓」。拉木鼓是一項整個村寨人都要參與的盛大活動,在佤歷「格瑞月」(相當於公歷12月)開始進行。屆時,魔巴(巫師)鳴槍並敲擊召集村寨群眾。舉行祭祀和剽牛活動。製作木鼓,大約要6至10天時間。

古往今來,佤族人民把木鼓當作靈物崇拜,認為敲木鼓可以通神靈,驅邪魔,降吉祥。當時,遇有戰爭等緊急事態。用木鼓示警集眾;獵手捕獲虎豹等野獸,也要擊鼓表示敬意。逢年過節或宗教祭祀之時,木鼓更是振奮人心的樂器。當人們用大木棒敲打鼓身時,可以發出四種不同音響,(多為一人敲打,也可數人合擊)鏗鏘有力,節奏交錯,形成了一種特定的「鼓語」。20世紀70年代以後,木鼓經過改制,成為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樂器,登上了新時代的文藝舞台。

佤族小獨笛
小獨笛,佤族豎吹樂器。佤語稱「瓦格洛」、「蔚利」或「住」。廣泛流行於雲南西盟、滄源、孟連、瀾滄等佤族聚居地區。

小獨笛的歷史淵源
小獨笛是佤族古老的豎吹樂器,管身竹製,音色圓潤、柔美,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早在東漢時期,小獨笛的前身豎逐就已流傳於民間。

到了隋代和唐初,小獨笛成為宮延中的主要樂器。盛唐時期,小獨笛在當時的樂制、樂府和宮廷樂舞中,一直是重要的樂器。宋代以後,簫、笛等樂器逐漸取代了小獨笛的地位,以致在中國廣大地區已很難見到這種古老的樂器了。它目前只流行於閩南和台灣,是演奏福建南音離不開的樂器。

1300多年前,小獨笛東傳日本。從隋高祖開皇20年(公元600年)起,日本曾屢派「遺隋使」和「遣唐使」前來中國,兩國間的友好往來日益頻繁,許多中國樂器傳入日本。據傳,日本聖德太子特別喜愛小獨笛,曾親自吹奏,他當時所用的中國小獨笛,如今還珍藏在奈良的法隆寺中。在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里,現在也保存著中國唐代傳去的8支小獨笛。

最早傳入日本的小獨笛稱為「古代小獨笛」,很長一個時期並未在民間流行,而是以「高貴樂器」的身份,只在宮廷雅樂中使用,或是作為達官貴人的玩物,故也稱「瓦格洛」。直到1871年以後,「普化小獨笛」才傳入日本民間。

小獨笛的樂器形制
獨笛外觀侗笛很相似,管身竹製,全長約30厘米。製作方法也類似侗笛,管的上端為吹口,在吹口處順竹統劈一小口,兩側各墊一薄竹片(頭大尾小),中間形成一個長方形吹孔。吹孔下部切一斜口,在正面近吹孔處開一橢圓形音孔。吹口內側呈弧形,設有笛塞。管身正面開有4個按音孔,可發出5個音。各地瓦格洛規格不一,音高不同,常用bB、bA調兩種。

❹ 箜篌是什麼

箜篌,是中國古代傳統的彈弦樂器,源遠流長,歷史悠久。

形制主要分為卧箜篌、豎箜篌和鳳首箜篌三種(也有資料將鳳首箜篌歸於豎箜篌)。

它的音色如溪流般清柔,音域如江河般寬廣。

在表演形式上看,箜篌也適用廣泛,既可以獨奏、重奏,也可以用作合奏、伴奏與協奏。

現如今,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我們仍可見到它的身影。

首先介紹「卧箜篌」。據《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於是塞南越,禱祠泰一,後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卧箜篌的起源十分早。卧箜篌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而春秋戰國時期已有與之相似的樂器。又據唐代杜佑所著《通典》:「漢武帝使樂人侯調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撥彈之如琵琶也。」由此可知,卧箜篌與琴瑟不同,其共鳴箱體上有似琵琶的通品裝置。雖然從文字記載來看,卧箜篌在漢至隋唐的這段時間里十分流行(無論宮內還是民間),可惜至宋代後已經失傳,但朝鮮與日本卻得以繼承。

卧箜篌

青瓷彈卧箜篌俑,三國時期。圖片出自視覺中國

玄琴,高句麗族民族樂器,源自卧箜篌
「豎箜篌」其實起源於波斯,又名「胡箜篌」,後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隋書音樂志》中記載:「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非華夏之樂器。」豎箜篌形制多樣,有角形箜篌(大箜篌、小箜篌),鳳首箜篌和龍首箜篌之分。出自宋代吳自牧的《夢梁錄》有這樣一段描述:「高三尺許,形如半邊木梳,黑漆鏤花金裝畫台座,張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臂之。」這里指的就是大型的豎箜篌。豎箜篌雖於明代後式微並逐漸失傳,但七八十年代在中國成功研製改良出現代箜篌,其中以雁柱雙排弦箜篌最為著名。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現代箜篌其實是與古代豎箜篌多有不同,其實可以視為一種新樂器。
「鳳首箜篌」有資料將其歸於豎箜篌一類。據《隋書·音樂志》記載:「《天竺》 即其樂焉。……樂器有鳳首箜篌……等九種,為一部工十二人。」東晉時期由天竺傳入,用於天竺樂。而至中唐時期又從今緬甸傳入「緬甸豎琴」,用於驃國樂。這種箜篌為單排弦,明以後失傳,清代留有「總稿機」圖,八十年代中國試製成功單排弦轉調鳳首箜篌。在敦煌壁畫中繪有鳳首箜篌,中國樂器博物館中也有收藏。

❺ 靦鈴是什麼

緬鈴聲是緬甸音樂,雖然緬甸音樂文化受到中國、印度的影響,但並非是這些文化的摹本,而具有自己的特色,有些方面還是獨一無二的。

緬甸的音律與12平均律不同,與中國、印度的音律也有差異,緬甸音階中的第3音,第7音低,第4音偏高,是其基本特點,一般採用五聲音階較多。

緬甸音樂的最大特點還在於它的樂器和器樂。緬甸最主要的民族樂器是彎琴(緬語為桑柯)這是緬甸所特有的弓型豎琴,我國唐朝時稱它為風首箜篌。

緬甸音樂文化:

不同的調式具有不同的功能,如尼因龍調式要在宮廷音樂中特別是皇帝出場時採用,錫基調式則用來表現哀怨、悲傷的情緒。黑包歐扁調式用於敬神迎賓等。緬甸歌曲、器樂曲中的節拍重音常常是前弱後強,並落在偶數節拍上。掌握節拍的必備樂器是西(一對金屬小鈸)和瓦(用竹或木製的一副拍板)。

緬甸人喜愛自然、純朴、的民族唱法,他們不重視音量的大小,音域的寬度,而刻意追求表現內心深處的真摯情感。並常常採用輕聲吟唱的方式。

❻ 緬甸音樂的彎琴

其實彎琴本來不是緬甸樂器,它起源於古埃及或美索不達米亞,經過阿拉伯、伊朗、印度、(或印尼)傳入緬甸,但其他地方都已失傳,只有在緬甸得以保存,並得到了發展,這是一個奇跡,也是古代樂器的一件活化石。今天彎琴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仍然十分活躍,有時還與小提琴和圍鼓合奏,既保持自己的風格,又獲得了新的生命力。除了彎琴外,圍鼓(緬語為帕特瓦因)也是緬甸人民的獨特創造,它可以說是舉世無雙的。世界上鼓的種類不可勝數,但多為掌握節奏之用。而圍鼓卻是演奏旋律的,標準的圍鼓為21個,音域達4個八度(按5聲音階排列)。這種形體細長的鼓掛在一個圓形的木圍欄的內側,圍欄上精雕細刻,用水晶玻璃鑲嵌,十分華麗,鼓手坐在圍欄中用雙手擊鼓演奏,每個圍鼓鼓皮上還粘有巴沙(用糯米飯和樹木灰製成的混合物)。巴沙能調節鼓的音高和音響。圍鼓的音色因此變得十分動人,除了能發出凄婉含蓄的音響外,還能發出滴水似的滑音效果。

❼ 古典音樂樂器有哪些

古典音樂樂器有哪些

中國音樂是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古典音樂樂器有哪些呢?下面請看我帶來的古典音樂樂器有哪些內容!

古典音樂樂器有哪些

主要的有: 二胡、笛子、琵琶、簫、揚琴、胡琴、古箏、古琴、豎琴、嗩吶、柳琴、笙。

中國民族樂器按演奏方法可分為:

(1)吹奏樂器

包括:笙、蘆笙、笛子、管子、巴烏、嗩吶、簫、塤、葫蘆絲。

(2)彈撥樂器

包括:箜篌、阮、古琴、古箏、琵琶、柳琴、秦琴、月琴,揚琴。

(3)拉奏樂器

包括:艾捷克、馬頭琴、二胡、中胡、高胡、四胡、京胡、板胡、擂琴三弦。

(4)打擊樂器

包括:編鍾、雲鑼、磬、鼓、鑼、鈸、木魚等等。

中國古典樂器其它分類一 中國古典樂器一般按「八音」分類。「八音」就是我國最早按樂器的製造材料來對樂器進行分類的方法,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pao)、竹」八類:

「金」類包括鍾、鈴、鎛(bo)、鏞、鐃(nao)、笙鍾、頌鍾等;

「石」類包括玉磬(qing)、、笙磬、頌磬、鳴球等;

「土」類包括塤(xun)、缶(fou)等;

「革」類包括縣(xuan)鼓、鞀(tao)、應鼓、搏(bo)拊(fu)等;

「絲」包括琴、瑟、築、箏等;

「木」類包括圄(yu)、柷(chu)等;

「匏」類包括竽、笙、簧等;

「竹」類包括簫、龠(yue)、笛、篪(chi)等。

這「八音」中的樂器,在後世被稱為「華夏舊樂」或「華夏舊器」,意思是指純正的漢人的共同體樂器,主要是為了與外來的樂器有所區別。

在西漢的絲綢之路開通之後,中國大陸是出現了大量的「胡夷之樂」,如琵琶類、箜篌類、篳篥、羯鼓、羌笛等等,因為這些樂器也能夠按照「八音」分類法進行分類,而未重新發明新的分類法。

在唐代時的「驃國」(今緬甸)進貢了大量「驃樂器」,這些樂器用周制「八音」無法分類,故此,在仍然繼續使用「八音」的名稱之下,做了一些變化。據《新唐書?南蠻?驃傳》中記載,唐代「八音」將周制「八音」的「石」、「土」、「木」三類改為「貝」、「牙」、「角」,所以唐制「八音」為「金、貝、絲、竹、匏、革、牙、角」:

「金」類包括鈴鈸、鐵板;

「貝」類包括螺貝;

「絲」類包括大匏琴、獨弦匏琴、小匏琴、鼉(tuo)首箏、鳳首箜篌、龍首琵琶、雲頭箜篌;

「竹」類包括橫笛、兩端笛;

「匏」類包括大匏笙、小匏笙;

「革」類包括三面鼓、小鼓;

「牙」類包括牙笙;

「角」類包括三角笙、兩角笙。

中國古典樂器其它分類二 我國吹管樂器起源甚古,相傳在四千年前夏禹時期,就有一種用蘆葦編排而成的吹管樂器叫做『鑰』。

以下介紹目前在國樂團中常用的吹管樂器:

笛子 Ditze

笛又名橫吹、橫笛。相傳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以後輸入長安。宋朝以後,成為配合演奏戲曲的重要樂器。

傳統的笛子,竹製,有六個按音孔、 一個吹孔和一個膜孔。吹奏時,由竹管內空氣柱的振動而發音。其常用音域有兩個八度,笛音清脆、高亢、透明而圓潤,獨奏、合奏均具特色,表現力富厚,故深受人們心愛。

笛子種類很多,最常見的是筒音(最低音)為a′(實際音)和d2(實際音)的笛子。因為這兩種笛子別離為崑曲和梆子戲的主要配合演奏樂器,所以習氣上稱為『曲笛』和『梆笛』。

簫 Hsiao

約4500年前,有個叫仱倫的樂官發明了「律管」,將竹管一端以節封閉,由另一端直吹而發聲,這是簫的前身。到了漢朝前,京房再加一後孔,成為五孔,唐朝時傳到***,叫做Shakuhachi (尺八)。到了魏朝又多開一孔,以後就沒再做多大變化。

簫為直吹管樂器,吹口成V字型,吹奏法與笛近似,音孔有六,前五後一,音色低沉,音域有二個半八度,常用的簫最低音為d′、

笙 Sheng

古時大笙稱為『竽』,小笙稱為『和』。西元前十五世紀殷代甲骨文上已經有關於『和』的記載。西元前六世紀,中國的詩冊經中也常提到這種樂器。

傳統笙一般為十三簧與十四簧,經過改良後有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三十二、三十四、三十六簧等多種。

笙常用作配合演奏樂器,由於它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寬廣,亦可用於獨奏。笙是以簧片振動發音,吹吸皆可吹奏,且同時可吹出兩音以上,故可吹奏和聲。

嗩吶 Suona

嗩吶原是波斯(今伊朗),阿拉伯的樂器。嗩吶兩字為波斯語SURNA的音譯。我國自明代始有關於嗩吶的記載。至今在民間婚喪喜慶以及民俗節日中,它是主奏樂器。流傳各地的嗩吶有大的、有小的、有粗獷的、有柔和的,種類甚多,表現力很強。所有管樂器的技巧幾乎都可吹奏,它還可以模仿唱腔,以管體、哨子、喇叭口拆開吹奏,各自模擬不同角色,如老生、花旦等。其常用音域為兩個八度,目前在國樂團中常用的嗩吶是筒音為g′的D調高音嗩吶。

彈撥樂器

彈撥樂器是用手指或撥子撥弦,及用琴竹擊弦而發音的樂器總稱。彈撥樂器的歷史悠久,種類形制繁多,是極富特色的一類弦樂器。遠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就已經有「琴」、「瑟」等樂器,隨後陸續產生了或輸入了周末戰國時的築、箏、秦朝的弦豉、漢代的箜篌、阮、隋唐的琵琶、元代的三弦、明代的楊琴等等。

根據樂器形制、性能和吹奏方法的差別,彈撥樂器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以七弦琴為代表,包括琴、箏等樂器。這類樂器都有一個長方形木箱作為琴身,張以琴弦,平放著彈奏。除七弦琴都可以按弦取音外,剩下都只用其空弦音。

第二類以琵琶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三弦等樂器,裝有四根、三根或兩根弦,左手按弦,右首彈撥,多放在腿上吹奏。

第三類是揚琴。平置在木架上,用琴竹擊弦取音,約在明代由異國傳入。

彈撥樂器總類繁多,底下,依次介紹目前國樂團中最常用的樂器:琵琶、柳琴、楊琴、和箏、阮、三弦。

琵琶 Pipa

最早「琵琶」是彈撥一類樂器的通稱。遠在西元三世紀,中國就有長柄、皮面、圓形音箱的琵琶,名「弦鼓」。漢代亦有十二柱的琵琶出現。約在西元三百五十年前後,通過印度傳至中國的的一種琵琶,梨形音箱、曲頸、四條弦,叫「曲項琵琶」,這是現代琵琶的前身。

它接收了秦、漢琵琶的長處改造成長,並經後人精益求精,由有相無品增至六相二十多品,音域擴大。吹奏方法最初用木撥吹奏,唐代中葉改用手指,彈奏技巧經長期成長,日趨龐大。表現力益富厚。現今傳遍中國南北各地。除作為獨奏、重奏、和奏等純興趣的形式出現外,在戲曲、曲藝、歌唱等配合演奏樂隊中也廣泛被應用,是我國相當重要的一種彈撥樂器。

柳琴 Liuching

又稱柳葉琴、金鋼腿、土琵琶,狀如小型琵琶,原為山東柳琴戲、安徽泗洲紹興亂彈等劇種的重要配合演奏樂器,裝有兩根或三根琴弦,鼎新後加裝為四弦,音域寬廣,半音齊全,音色柔美,被用作獨奏及國樂團中彈撥組的高音聲部。

三弦 Sanhsian

三弦又名「弦子」。由秦朝的「弦鼓」成長而來,三弦名稱最初見於明代文獻中。如北方的「大鼓書」(亦稱說書)、南方的「清音」、「道情」等,三弦均為一種主要配合演奏樂器,由於其聲響鏗鏘有力,在樂隊合奏中,常用來加強節奏效果。此外三弦也是一極富特色的獨奏樂器。

阮 Yuan

阮在樂隊合奏中是相當重要的彈撥樂器。相傳晉時竹林七賢中的阮咸善彈此樂器,故又名「阮咸」。阮經改良後,現有大、中、小,即高、低音阮之分。在民間戲曲及說唱中常見。在現代國樂團合奏中,多介入配合演奏。目前最常用的為中阮及大阮。

楊琴 Yangchin

擊弦樂器約在明代才由波斯一帶傳入中國。最初在廣東省沿海地區流行,以後逐步遍及全國。揚琴具有清脆的聲響,寬廣的音域,又可同時奏出和音及快速琶音,在合奏中是一件極為重要的樂器,獨奏方面亦極有特色與表現。

箏 Cheng

是一種古老的樂器,早在戰國時期以前(西元前四七五到前二二一),已經在泰國流行。它的流傳甚廣,從嶺南至內蒙,幾遍全中國。尤以河南、山東、浙江、廣東、內蒙等地更以其被廣泛的採用而聞名。現經改良,由十三、十六弦不等而成長到二十一至二十五弦,性能大為提高,深受人們歡迎,被用來獨奏、重奏、合奏以及多種戲曲、曲藝和跳舞等配合演奏。

擦弦樂器

擦弦樂器是用裝在細竹弓上的馬尾磨擦琴弦,使之振動發音的一類樂器。我國常見擦弦樂器包括二胡、高胡、中胡、革胡、板胡、四胡等。

胡琴早在唐朝己有,散見文學作品中,當時名曰「嵇琴」,北宋時,在我國北方奚部民間廣為流傳,稱之為「奚琴」。宋朝陳晹所編「樂書」(西元1099年)卷128中說:「奚琴,本胡樂也,出於弦鼓;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別,兩弦之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根據文字和畫中的圖形,奚琴與今日的胡琴非常相仿,只是奏法不同。

近千年來,胡琴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不論在樂器上或樂曲均有顯著的成長,由於建造的材料和形制的不同,從胡琴的母型中又衍生出京胡、二胡、板胡和四胡等,民國以後為適應國樂隊和奏需要,又創制出中胡、大胡、低胡等,使這類型的樂器更為富厚。目前,各地方與各劇種所用的胡琴類樂器,不下數十種,它們不僅有柔美的音色和鮮明的地方色彩,且有高度的吹奏技巧與富厚的表現能力,尤其是二胡,在近幾十年中更有較大的成長。已經成為極佳的獨奏樂器和重要的樂隊樂器。

二胡(南胡)Erhu(nanhu)

二胡為我國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擦弦樂器,它廣泛地流傳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以至珠江流域。二胡這個名稱,在南方是專指獨奏用或在國樂隊用的一種,北方人稱為「南胡」。由於全國各地不同的習氣,也有稱為「二弦」、「嗡子」和「胡胡」的,名稱雖多,實際上是同一樂器。二胡音色柔美,表現力強,既能吹奏柔和流暢的曲調,也能吹奏跳躍有力的旋律樂器,既用之於獨奏,也適於合奏或配合演奏,在民間的`戲曲的多種劇種中均為中要的配合演奏樂器。

二胡遍及採用五度定弦法,最常用的空弦定音為d′a′。

革胡 Gehu

革胡是一種音量較大,音域較廣的低音拉弦樂器,它是在二胡的基礎上參考西洋大提琴的吹奏體式格局鼎新而成的。

它張有四條弦,設有指板,琴筒橫置,由於有指板,按弦極為利便,不僅能拉奏,還能撥弦彈奏。主要用於合奏,也可擔任彈奏。其空弦定音為CGDA。

打擊樂器

國樂器中,打擊樂器歷史最悠久,且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傳統上,分為鼓、鑼、鈸、板和鍾五類,若依製造材料來分,又可分為金屬、竹木和皮革等三類。它們的吹奏技能和表現力極為富厚,音響具有特色,不僅使樂器的節奏鮮明強烈,且具有極深刻的感染力,尤其具有濃厚的人的共同體色彩。民間音樂中十番鑼鼓、潮州鑼鼓、蘇南吹打、河北吹歌和遼寧鼓吹等,俱是以打擊樂器見長。在現代國樂團中鍾類很少施用。

一、鼓類樂器:

歷史記載中,打擊樂器以鼓的出現最早,殷墟甲骨文自已經有「鼓」字。鼓類樂器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吹奏方法也不盡相同,有富厚的表現力,除用以合奏或配合演奏外,某些樂種中還作為獨奏樂器施用。

大鼓 Dagu (Iarge drum)

大鼓也叫大堂鼓,為較大型的鼓,一般鼓面直徑在一尺半以上。由木製的圓桶上下端蒙以兩塊平面或物體表面的大相等的牛皮而成。一般擺在四腳的木架上吹奏,奏時用兩根木槌敲伐鼓面而發音。音色低沉而厚實。

定音缸鼓 Dingyin Ganggu

定音缸鼓,為可定音的大鼓,根據缸鼓〈花盆鼓〉改良而成。樂隊中經常以兩個或3個為一組,兩個一組的多定為主音及屬音,3個一組的則增加下屬音、上屬音或下中音等其他音

二、鑼類樂器

鑼是我國施用得最廣泛的打擊樂器之一,最初流行於中亞與東南亞一帶,於西元六世紀前一階段傳入我國,當時是叫「沙鑼」。隨著戲曲藝術的成長,經過長期的流傳和革新,使鑼成為具有富厚表現的樂器。鑼的種類很多,有的鑼具固定音高,有的鑼擊後音升高,有的鑼擊後音減低。

鑼是體振樂器,結構簡單,鑼身呈圓形弧面,通常四周有邊框,用槌敲擊中央部門,震動發聲。

雲鑼 Yunluo cloud gong

雲鑼為有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民間叫九音鑼。通用的雲鑼有十面小鑼,懸於木框之間,或將木框抵在桌上,右首用小槌敲擊之,(大型雲鑼,則用木架立於台上)其立位擺列各不相同。

三、板類樂器

板類樂器施用在樂隊中有響板、梆子、木魚--------等。

響板 Hsiangban

響板又叫拍板,因常以檀木製造,又叫檀板,在六世紀的唐代已經出現,其數目有六塊或九塊,由於施用目的不同,板的數目也不一致,現在通常施用三塊板所構成的。因適用范圍之不同,又可分為鼓板、書板、擊墜板三種,古板用於民樂合奏及戲劇配合演奏,為主要的節奏樂器,經常與板鼓配合施用,書板及墜板則為曲藝說唱配合演奏。

梆子 Bangtze

梆子最早用於配合演奏各種梆子腔而得名,常施用在強拍上,藉以增加戲劇氣氛。因適用范圍不同,而有河北梆子〈略稱梆子〉、南梆子、墜梆子及秦梆子等區別。

河北梆子,是兩根長短不等,粗細不同的實心硬木棒以紫檀或紅木製成。左手執短而粗的橢圓形,右首執長而細的圓形木棒,互擊發音,音色高亢而堅實。

◆南梆子為長方形的中空木製體,演奏時左手執梆,右首執木槌敲擊,發音圓潤,一般以花梨木製造。

◆墜梆子用於豫劇配合演奏,其形如蛋。

◆秦梆子用於秦腔。

民國二十年,山西萬泉縣荊村發掘出3個新石器時代的『塤』。《詩經》中有簫、管、鑰、塤、笙等樂器的記載。後來興起的軍樂,又叫鼓樂、橫吹、騎吹等,是以排蕭、笳、角、笛等為主要樂器,常在軍隊行進時吹奏,也有用作儀仗隊或在宴席上吹奏和其他文娛之用。嗩吶的出現較晚,約在明代始有所記載。至今,在民間婚喪喜慶及民俗節日中,吹管樂器俱是主要樂器。

;

❽ 緬甸音樂的圍鼓樂隊

圍鼓不僅能獨奏,而且形成了以圍鼓為中心的圍鼓樂隊(緬語為賽因瓦因),它包括了圍鑼、芒鑼、鈸、木梆子、嗩吶、笛子等。除彎琴、圍鼓外,竹排琴(緬語為巴德拉)也是一件緬甸樂器中的珍寶。竹排琴採用20多塊長短不同的竹板用線穿在一起,然後掛在一個船形的共鳴體上,演奏者用兩根頭上包有毛氈的車輪形小木錘敲擊。竹板的選材,製作是很嚴格、細致的,初採的竹板要經過處理、存放三年後才能製作,做成的竹排琴音高穩定音色柔美,不會開裂。竹排琴的共鳴體是用木製成的船形體,在它的表面常常精雕細刻,並用寶石,水晶鑲嵌,十分華美。作排琴的音色柔和抒情,常和彎琴一起合奏,是緬甸室內樂的主要樂器。圍鼓則多用於室外,各種佛事活動,喜慶節日,戲劇舞蹈都離不開圍鼓樂隊。
總之,可以說彎琴、圍鼓和竹排琴三件樂器及其音樂是緬甸音樂的珍寶,也是對緬甸對世界音樂的貢獻。

❾ 緬甸民間是以什麼舞蹈為主

緬甸民間舞蹈許多都以鼓舞為主,最常見的有瑞波大鼓舞、長鼓舞、兄弟鼓(雙鼓)舞、短鼓舞、象腳鼓舞、背鼓舞等,大多產生於農事活動和宗教活動之中。除此之外,民間還流行表現各種神獸偶像的舞蹈。

長鼓舞中使用的鼓叫「歐茲」,形狀似酒杯,是緬甸的民間樂器。它是用於慶祝節日,如豐收節的中心樂器。長鼓舞與瑞波大鼓舞先後誕生於公元9世紀到13世紀的蒲甘王朝,都是給稻農插秧時擊鼓助興的舞蹈。長鼓舞比瑞波大鼓舞多一支嗩吶伴奏,節奏比較舒緩。這種長鼓又稱兄弟鼓,據說是用深山裡兩棵兄弟樹的樹材製成的,也有人稱其為相思長鼓舞。由此衍生出的長鼓集體舞和長鼓戲成為一種民間戲劇舞蹈。圍鼓(緬語為帕特瓦因)也是緬甸人民的獨特創造,它可以說是舉世無雙的。圍鼓上的巴沙能調節鼓的音高和音響,圍鼓的音色因此變得十分動人,除了能發出凄婉含蓄的音響外,還能發出滴水似的滑音效果,與舞蹈的配合相得益彰。

圍鼓不能獨奏,因而形成了以圍鼓為中心的圍鼓樂隊(緬甸語為瓦因),它包括了圍鑼、藝鑼、鈸、木梆子、嗩吶、笛子等。除彎琴、圍鼓外,竹排琴(緬語為巴德拉)也是緬甸樂器中的一件珍寶。竹排琴的音色柔和、抒情,常和彎琴一起合奏,是緬甸室內樂的主要樂器。因此,舞蹈中有延伸舒展、抒情的動作。

緬甸有傳統和現代的兩種擊鼓樂隊劇團。古老傳統的擊鼓樂通常在吉日表演。現代擊鼓劇團按其組織的地區而命名。毛扎、馬浩科和新墩鼓劇團都是緬甸最有名的。

❿ 緬鈴聲是什麼意思

1、緬鈴聲是緬甸音樂,雖然緬甸音樂文化受到中國、印度的影響,但並非是這些文化的摹本,而具有自己的特色,有些方面還是獨一無二的。

2、緬甸的音律與12平均律不同,與中國、印度的音律也有差異,緬甸音階中的第3音,第7音低,第4音偏高,是其基本特點,一般採用五聲音階較多。

3、緬甸音樂的最大特點還在於它的樂器和器樂,緬甸最主要的民族樂器是彎琴(緬語為桑柯)這是緬甸所特有的弓形豎琴,我國唐朝時稱它為鳳首箜篌。

緬甸音樂文化

1、不同的調試具有不同的功能,如尼因龍調式要在宮廷音樂中特別是皇帝出場時採用,錫基調式則用來表現哀怨、悲傷的情緒。

2、黑包歐扁調式用於敬神迎賓等。緬甸歌曲、器樂曲中的節拍重音常常是前弱後強,並落在偶數節拍上。掌握節拍的必備樂器是西(一對金屬小鈸)和瓦(用竹或木製的一副拍板)。

3、緬甸人喜愛自然、純朴、的民族唱法,他們不重視音量的大小,音域的寬度,而刻意追求表現內心深處的真摯情感。並常常採用輕聲吟唱的方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緬甸音樂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1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5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50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8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6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5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