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海南人和緬甸人什麼關系

海南人和緬甸人什麼關系

發布時間: 2022-11-13 21:35:45

⑴ 緬甸相當於中國哪個省

緬甸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很大,對於很多人來說緬甸是具有神奇色彩的國家,這個國家到現在為止都還沒有完全對外開放。緬甸離中國是非常近的,所以每一年都會有很多的中國遊客去緬甸玩。說到緬甸,緬甸給人還有一個印象,這個國家給人感覺是比較貧窮落後的。緬甸的全國總面積是67.6581萬平方千米,人口約計五千三百萬,這里就可以看出,緬甸是一個比較小的國家。

緬甸2017年的GDP總量(人民幣億元)為4524.22296億元,在全球總排名中排到了71名,而中國2017年的GDP總量(人民幣億元)為827121.94656億元,在全球總排名中僅次於美國,排到第二名。這樣看來,中國是不是甩了緬甸好幾百條街都不止呢?緬甸的GDP總量和國內的海南省是最接近的,海南在2017年的GDP總量(人民幣億元)為4462.53億元。這個對比是不是萬萬都沒想到呢?雖然數據是這樣的顯示,但是實際上海南人民的生活比緬甸好的多的多。在海南交通便捷,環境優美,人民生活也比較幸福。而且海南是不允許大建工廠的,過熱發展會給海南當地人的生活帶來很大沖擊,所以不大發展就是海南最好的發展方式。

我們不大發展的海南,都和正在努力發展的緬甸GDP差不多,緬甸是怎麼富不起來的呢?緬甸和泰國的自然條件是差不了多少的,而且緬甸還是一個中南半島資源最豐富的一個國家,歷史上曾經是泰國的敵人,但是在抗英戰爭失敗之後,緬甸就點站不起來了,在二戰中緬甸是非常慘烈的,大多數城市、村莊都成了炮灰,人也死傷無數,國家也淪為了殖民地長達63年。

大家都知道緬甸是有一部分出家人的,這就意味著這部分的人是不幹活的。緬甸人就算不出家的有很大一部分,但是大多數都是比較安於現狀的,緬甸的一大片一大片土地都是荒廢的,很少有人會去辛勤勞作。緬甸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就是他們豐富的木材資源,一旦木材賣不出去,或者運不出去的話,就會損失一部分的經濟。加上木材賣出一批,就會少一批,一棵樹的生長期又長,買木材為主要經濟來源也是一個不太妥善的行為。

在這里你還可以看到有很多緬甸小孩抱著外國遊客的大腿乞討,也有很多小孩是根本沒有接受過教育的,瘦小的孩子只能簡單的做一些工資極低的苦力活動來掙錢。大多數緬甸人的生活都是過的很清貧的,可能是因為宗教的原因,他們對一切隨緣,大多數人的內心都是比較安寧的,他們對物質沒有特別高的追求,能吃飽穿暖就已經很滿足了

⑵ 緬甸果敢與中國有什麼關系

果敢地區原為中國領土,隸屬中國雲南省。1894年,中、英雙方重新劃定邊界,在倫敦簽訂了《中緬邊界條約》 規定果敢地區為中國領土。

1897年,中、英雙方在北京重議邊界問題,英國強迫中國與其簽訂了《續議滇緬界務條約附款》,將果敢地區劃入英屬緬甸。1962年中緬重新協商劃分邊界線,果敢地區被正式劃入緬甸撣邦管轄。

果敢地區民族(果敢族)來歷介紹:

在明末以前,果敢地區為不毛之地,只有少數「老葫人」居住,原始森林密布,毒蛇、猛獸出沒。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皇帝朱由榔出逃緬甸,在緬人和清朝平西王吳三桂的夾擊與圍剿下,其部分隨從及軍士逃入科干山深處隱匿避難。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中國邊境居民遂徒步遷往科乾地區開荒謀生,或依籍貫或依民族形成部落,各自為政,互不相屬。

原籍南京應天府上元縣柳樹灣大石板漢人楊高學,明末遷居大理, 後娶順寧(鳳慶)一商人之女為妻,生子楊映,明末清初遷至科乾落籍,落腳火燒寨,歸屬「興達戶」部落。「興達戶」部落在各部落中發展最快,勢力漸大,成為後來果敢的發展基地。

(2)海南人和緬甸人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建置沿革介紹(截止清朝):

1、13世紀至14世紀,為中國元朝雲南行省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鎮康路軍民總管府和孟定路軍民總管府的領地。

2、14世紀至17世紀,為中國明朝鎮康府(州)和孟定府的領地。

3、17世紀至19世紀,為中國清朝雲南省永昌府鎮康土知州的「六戶」領地。

4、清朝順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永曆帝朱由榔聯合「大西軍」張獻忠的部將李定國「舉旗反清」,兵敗後從騰越(騰沖)一路出逃,退入緬甸。

5、清朝康熙元年(1661年),吳三桂帶領十萬清兵開進緬甸,進攻當時緬甸東吁王朝,逼迫緬甸交出南明永曆帝朱由榔,緬王莽白將朱由榔送交清軍,並押解回昆明。次年,永曆帝被吳三桂縊死在昆明的逼死坡。

朱由榔的部下隨從,除少量降清之外,大部分人在朱由榔的部下楊高學的帶領之下逃入中緬邊界線附近科干山(今日的果敢地區)避難,此後又長期在中緬邊境地區與清軍周旋。其後,清朝在今臘戌附近設立「木邦宣慰司」,命其世守其地,果敢由此進入300年左右的楊氏土司政權時代。

6、雍正八年(1730年),楊高學的後代楊猷才以「誥封奉正大夫」之名在果敢地區行使職權。

7、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楊猷才病故,其長子楊維興繼職,此時其轄區范圍已超過「興達戶」三倍。 乾隆六十年(1795年),楊維興長子楊有根襲父職,次子楊有泮助理執政。

8、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楊國華襲職期間,雲南總督念其捍衛邊防有功,「奏封楊國華為世襲果敢縣令」並頒發封印,從而取得了合法的漢族土司統治權。

9、同治十三年(1874年),楊國華之子楊春榮襲職,此時果敢轄境,東至尖山寨,南至滾弄,西至勐汞長箐山,北至慕泰、紅岩。

10、光緒十二年(1886年),英國吞並緬甸貢榜王朝,將其作為印度的一個省。緬北的木邦土司困桑董紅降英後,與之關系親昵的楊土司投向英國,成為英緬治下的土司。

12、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英在倫敦簽訂了《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明確規定果敢地區為中國領土。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中英雙方在北京重議邊界問題,英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英續議滇緬條約附款》, 生活在果敢的漢族由此改稱為果敢族,漢語改稱果語,漢文改稱果文。

⑶ 56個名族之外的人

1.艾努人 :歸為維吾爾族 ,大約10000人 , 說艾努語(印歐語系伊朗語族)。信仰伊斯蘭教什葉派。
2.克里雅人: 歸為維吾爾族 ,大約1300人 ,克里雅人據說是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後裔,另有一說是離群索居在這里的沙漠土著民族,自然環境決定了克里雅人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的生活方式,至今依然保留著古樸純厚的民俗文化和較原始的生活方式。他們多數幾代同堂住在一起,家裡的老人是最受尊重的長輩,族人很少跟外人通婚,被稱為「沙漠中的原始部落」。
3.托茂人 :歸為回族 ,大約500人 ,分布在青海、新疆,有自己獨特的風俗,使用托茂語(一種混合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詞彙的蒙古語)。
4.古格人 : 歸為回族、藏族 ,大約5000人 , 分布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德欽、維西三縣、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古格人在文化上通過協調與調適,兼容並蓄藏等多民族文化的同時儼然保留回族文化特質,形成一支獨自一格的民族。
5.康家人 : 歸為回族 , 約500-600人 , 康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康家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東蒙古語支,生活方式混雜了回族、土族,因此現在康家人認為自己是一獨立民族,和周圍的民族不太一樣。
6.曼咪人 : 歸為布朗族 , 約1000人 , 曼咪人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而曼咪人的住房、服飾、宗教信仰、節日與傣族差不多,但民族被劃分成布朗族,現在曼咪人希望能成為一獨立民族。
7.昆格人 : 歸為布朗族 , 共338戶1656人 , 昆格人的習俗和一般布朗族不同,獨特的特日有龍列節、龍恩節。龍列節即打鐵節,時間在陽歷二月,過節時要殺牛、燒篝火、祭祖。
8八甲人 : 未識別民族 , 約1500人 , 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勐阿鎮。
9阿卡人: 歸為哈尼族 , 約6000人 , 阿克人分布在雲南省景洪市的景洪鎮、勐罕鎮、勐龍鎮,勐海縣的布朗山鄉,勐臘縣的勐侖鎮,共21個村。阿克人自稱「過克」,阿克是傣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奴隸」)。
10.老品人 : 未識別民族 , 52戶233人 , 老品人自稱「老品」,也稱「卡品」。老品人保留有自己的語言,如吃飯為「唐扎」,房屋為「擁」,能講流利的傣語。老品人住房為漢式平房。信仰獨特的原始宗教,有廟宇、無神像,每年全寨要舉行一次祭山神活動。
11.老緬人 : 歸為拉祜族 , 約4000人 , 老緬人和緬族無關,老緬人作為一個跨境族群, 分布在中國、泰國、緬甸、寮國四國的邊界區域。中國境內主要以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的老緬大寨和勐海縣勐遮鄉的老品寨為主要聚居地。
12.畢蘇人 : 瀾滄縣等地畢蘇人歸入拉祜族;勐海畢蘇人未識別 6000人
13.木佬人 : 歸為仫佬族 , 約3萬人 , 其語言木佬語屬於仡央語族,接近仡佬語,僅因他稱接近便被劃入仫佬族。分布在貴州省黔東南、黔南兩州北部的麻江、凱里、黃平、都勻、甕安、福泉等縣市。
14.菜族人 : 未識別民族 , 計32戶170人 , 自稱菜族人。
15.穿青人 : 歸為漢族 , 60多萬 , 中國西南地區的族群,民族問題含糊。
16.蔡家人 : 未識別民族 , 約4萬 , 中國西南地區的族群,民族問題含糊。
17.龍家人 : 歸為漢族、白族、布依族 , 約50多萬 , 中國西南地區的族群,民族問題含糊。
18.僜人 : 未識別民族 , 大約2000人 , 僜人現多住在西藏自治區南部近麥克馬洪線邊界附近。他們積極向中國政府申請重新識別,成為獨立民族,但因為中國結束民族識別政策以及該人群人數過少,計劃最終告敗。
19.里民人 : 歸為黎族 , 10萬人 , 這可能是中國民族認定史上最大的紕漏,貴州里民人被識別成黎族,但實際上和海南黎族並無實際關系。他們其實是穿青人的一部分。
20.誒人 : 歸為壯族 5000人 誒話是一種混合語。
21.標族人 : 歸為漢族 , 約8萬人 , 標話原本認定為是二千二百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由中原遷來的人講的語言,但後來認定是屬於壯侗語系侗水語支,和漢語無關。
22..茶洞人 : 大部份歸為漢族,有一部份歸為壯族 , 約2萬人 , 茶洞人分布在廣西臨桂縣茶洞鄉絕大部分村寨及相鄰的兩江鎮和永福縣龍江鄉部分村寨,茶洞話屬於侗水語支,現在民族問題含糊。
23..臨高人: 歸為漢族 , 約80萬人 , 使用臨高話,臨高話為壯侗語系一支,但官方把臨高人視為漢族,使民族問題含糊。
24.哥隆人 : 歸為漢族 , 約6萬人 , 哥隆人主要居住在海南島東方市北部昌化江下游南岸,集中新街、三家、四更三個鎮,哥隆話(村話??)是一種兼含漢語、苗語、黎語、越南語等成分的特殊語言,其風俗也與眾不同。
25.革家人 : 歸為苗族,黃平縣稱之為未識別民族 , 約6萬人 , 人群民族問題未明,他們仍積極請求政府承認為獨立民族。

⑷ 海南人長什麼樣子和越南寮國緬甸有些相似的地方,語言有些相似嗎古代也是同一個祖宗嗎

海南人黑還瘦
語言應該是閩南語的分支
海南話也分好多種,海口話儋州話都不同

⑸ 緬甸人在中國是什麼民族

緬甸人在中國不屬於什麼民族,是外國人。

緬族起源於古代氐羌集團,是中國古代羌人部落的南下分支。緬甸以前是中國的領土,但現在不是了,而且也沒有緬甸人留在中國,所以緬甸也不屬於中國民族,只是中國雲南的傣族是屬於緬甸的大民族,擁有大量的人口在緬甸的撣邦。

緬甸作為我國的西南鄰國,一直與我國有著密切的來往,而且最近兩年,中國去緬甸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從而從一定程度帶動了緬甸的旅遊業發展。

緬甸人的生活很有特色, 由於信佛教的緣故,緬甸人歷來非常尊敬僧侶,黃色的袈裟是人們心目中庄嚴、崇高、聖潔、不可侵犯的象徵。緬甸的每一個男人在一定時期內都必須削發為僧。否則,就會受到社會的蔑視。緬甸佛家人可以食肉,這與其它佛教國不同的,但佛家人是不可殺生的。

(5)海南人和緬甸人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緬甸全國共有135個 民族,總人口5141.9萬(2014年),主要民族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全國8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約8%的人信奉伊斯蘭教。

緬甸盛產稻米,人民以大米為主食。早餐常吃「饃亨卡」、椰子面、椰子粥、涼拌面、涼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種各樣的糕點小吃。

緬甸人有喝早茶的習慣。人們在茶館里喝咖啡、奶茶,吃點心。如麵包夾黃油、果醬、乳酪、肉包子、油條及油餅,還喜歡喝魚片湯、鴨肉粥等。

緬甸人在飲食方面較為節儉。常以魚蝦醬、辣椒、煮豆、酸菜葉湯佐飯。緬甸菜餚講究油、辣、香、鮮、酸、咸。宏調方法多以炸、烤、炒、涼拌為主。

炸烤食物易於保存,涼拌不需加熱,又能祛暑。緬甸瀕海多河,魚蝦豐富,易捕撈。在緬甸以魚蝦為原料製作的食品尤多。緬甸人喜歡將竹筍腌成酸筍,和其他蔬菜、肉類混炒,味道鮮美。

⑹ 你好,穿青人屬於哪一個民族

穿青人早期叫「土人」,又叫「里民子」,也叫「羨民」或「縣民」 ,後期叫「穿青」。所以稱為「土人」,是因為他們「居土日久」,是明朝漢族征南將士與當地土族的後代,「因而自認和當地漢人有區別,傳統服飾尚青色,普遍使用貴州通行的官話,解放後,穿青人要求承認其為少數民族。沒有被承認。屬於未識別民族。類似的情況除了穿青人,還有許多。
被歸納為未識別民族的中國國民,其居民身份證上民族欄目會填上人群(未識別民族)的名稱。中國政府認定的民族名稱,本人有不同意見,經做思想工作仍堅持填寫自稱的,可在民族名稱後加註。如「納西族(摩梭)」、「苗族(革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已認定為少數民族,但尚未明確是單一少數民族或為某一少數民族成員的,可填寫「XX人」,如「僜人」。已定漢族(如穿青人)而本人有意見的,二代身份證可以註明:「穿青」、「穿青人」。
對於外國人加入中國籍的,如本人的民族名稱與中國已認定的某一民族名稱相同就填寫某一民族,如「朝鮮族」;如沒有相同民族的,本人是什麼民族就填寫什麼民族,但應在民族後加註「入籍」二字,如「烏克蘭(入籍)」。
1.艾努人 :歸為維吾爾族 ,大約10000人 , 說艾努語(印歐語系伊朗語族)。信仰伊斯蘭教什葉派。
2.克里雅人: 歸為維吾爾族 ,大約1300人 ,克里雅人據說是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後裔,另有一說是離群索居在這里的沙漠土著民族,自然環境決定了克里雅人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的生活方式,至今依然保留著古樸純厚的民俗文化和較原始的生活方式。他們多數幾代同堂住在一起,家裡的老人是最受尊重的長輩,族人很少跟外人通婚,被稱為「沙漠中的原始部落」。
3.托茂人 :歸為回族 ,大約500人 ,分布在青海、新疆,有自己獨特的風俗,使用托茂語(一種混合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詞彙的蒙古語)。
4.古格人 : 歸為回族、藏族 ,大約5000人 , 分布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德欽、維西三縣、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古格人在文化上通過協調與調適,兼容並蓄藏等多民族文化的同時儼然保留回族文化特質,形成一支獨自一格的民族。
5.康家人 : 歸為回族 , 約500-600人 , 康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康家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東蒙古語支,生活方式混雜了回族、土族,因此現在康家人認為自己是一獨立民族,和周圍的民族不太一樣。
6.曼咪人 : 歸為布朗族 , 約1000人 , 曼咪人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而曼咪人的住房、服飾、宗教信仰、節日與傣族差不多,但民族被劃分成布朗族,現在曼咪人希望能成為一獨立民族。
7.昆格人 : 歸為布朗族 , 共338戶1656人 , 昆格人的習俗和一般布朗族不同,獨特的特日有龍列節、龍恩節。龍列節即打鐵節,時間在陽歷二月,過節時要殺牛、燒篝火、祭祖。
8八甲人 : 未識別民族 , 約1500人 , 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勐阿鎮。
9阿卡人: 歸為哈尼族 , 約6000人 , 阿克人分布在雲南省景洪市的景洪鎮、勐罕鎮、勐龍鎮,勐海縣的布朗山鄉,勐臘縣的勐侖鎮,共21個村。阿克人自稱「過克」,阿克是傣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奴隸」)。
10.老品人 : 未識別民族 , 52戶233人 , 老品人自稱「老品」,也稱「卡品」。老品人保留有自己的語言,如吃飯為「唐扎」,房屋為「擁」,能講流利的傣語。老品人住房為漢式平房。信仰獨特的原始宗教,有廟宇、無神像,每年全寨要舉行一次祭山神活動。
11.老緬人 : 歸為拉祜族 , 約4000人 , 老緬人和緬族無關,老緬人作為一個跨境族群, 分布在中國、泰國、緬甸、寮國四國的邊界區域。中國境內主要以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的老緬大寨和勐海縣勐遮鄉的老品寨為主要聚居地。
12.畢蘇人 : 瀾滄縣等地畢蘇人歸入拉祜族;勐海畢蘇人未識別 6000人
13.木佬人 : 歸為仫佬族 , 約3萬人 , 其語言木佬語屬於仡央語族,接近仡佬語,僅因他稱接近便被劃入仫佬族。分布在貴州省黔東南、黔南兩州北部的麻江、凱里、黃平、都勻、甕安、福泉等縣市。
14.菜族人 : 未識別民族 , 計32戶170人 , 自稱菜族人。
15.穿青人 : 歸為漢族 , 60多萬 , 中國西南地區的族群,民族問題含糊。
16.蔡家人 : 未識別民族 , 約4萬 , 中國西南地區的族群,民族問題含糊。
17.龍家人 : 歸為漢族、白族、布依族 , 約50多萬 , 中國西南地區的族群,民族問題含糊。
18.僜人 : 未識別民族 , 大約2000人 , 僜人現多住在西藏自治區南部近麥克馬洪線邊界附近。他們積極向中國政府申請重新識別,成為獨立民族,但因為中國結束民族識別政策以及該人群人數過少,計劃最終告敗。
19.里民人 : 歸為黎族 , 10萬人 , 這可能是中國民族認定史上最大的紕漏,貴州里民人被識別成黎族,但實際上和海南黎族並無實際關系。他們其實是穿青人的一部分。
20.誒人 : 歸為壯族 5000人 誒話是一種混合語。
21.標族人 : 歸為漢族 , 約8萬人 , 標話原本認定為是二千二百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由中原遷來的人講的語言,但後來認定是屬於壯侗語系侗水語支,和漢語無關。
22..茶洞人 : 大部份歸為漢族,有一部份歸為壯族 , 約2萬人 , 茶洞人分布在廣西臨桂縣茶洞鄉絕大部分村寨及相鄰的兩江鎮和永福縣龍江鄉部分村寨,茶洞話屬於侗水語支,現在民族問題含糊。
23..臨高人: 歸為漢族 , 約80萬人 , 使用臨高話,臨高話為壯侗語系一支,但官方把臨高人視為漢族,使民族問題含糊。
24.哥隆人 : 歸為漢族 , 約6萬人 , 哥隆人主要居住在海南島東方市北部昌化江下游南岸,集中新街、三家、四更三個鎮,哥隆話(村話??)是一種兼含漢語、苗語、黎語、越南語等成分的特殊語言,其風俗也與眾不同。
25.革家人 : 歸為苗族,黃平縣稱之為未識別民族 , 約6萬人 , 人群民族問題未明,他們仍積極請求政府承認為獨立民族。
26.東家人 : 歸為畲族 , 約5萬人 , 雖在1996年部份人劃成畲族,但是民族問題仍未明,他們仍積極請求政府承認為獨立民族。
27.西家人 : 歸為苗族 , 約1萬人 , 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凱里、都勻、麻江等縣市。
28.繞家人 : 歸為瑤族 , 約1萬人 , 主要分布在貴州省麻江、都勻兩縣。
29.布努人 : 歸為瑤族 , 約40萬人 , 布努語是自稱「布努」或「努」(意思是「人」)的民族所說的語言,目前民族劃分中的瑤族語言里除了勉語以外最大的語言,屬於苗瑤語系苗語支,不屬於瑤語支。有39萬人說這種語言,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和西北部的山區。布努語可能和苗語川黔滇方言最接近。
30.阿儂人 : 歸為怒族 , 約500人 , 阿儂人的生活方式、語言(阿儂語)混合了怒族和獨龍族,並自成一格。
31.包瑙人 : 歸為瑤族 , 約3萬人 , 包瑙人說得包瑙話不屬於瑤語支。
32.格魯人 : 歸為藏族 , 約12萬人 , 說嘉絨語,分布在四川阿壩州的馬爾康、黑水、理縣、汶川、金、川、小金等縣,雅安地區的寶興縣,甘孜州的丹巴縣。使用嘉絨語的人口約11.69萬人。
33.顧羌人 : 歸為藏族 , 約6千人 , 說貴瓊語,分布在四川甘孜州康定縣的舍聯、時濟、前溪、麥笨、三合等鄉,瀘定縣的長征、烹壩、瀘橋鄉以及雅安地區寶興縣磽磧鄉的部分村寨。
34.茂族人 : 歸為藏族 , 約8千人 , 說扎壩語。分布在四川甘孜州道孚縣的亞卓鄉、紅頂鄉、仲尼鄉、扎拖鄉、下拖鄉和雅江縣的瓦多鄉、木絨鄉。
35..木雅人 : 歸為藏族 , 約1萬人 , 說木雅語,分布在分布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的朋布(phur bu)、沙德(gsar sde)、宜代(vjig rten)、六巴(klu pa)四個鄉和九龍縣的唐古鄉(thang gu)。由於木雅語的藏文名與西夏的名稱一樣,所以很多學者懷疑講木雅語的人可能是西夏人的後代。
36.白馬人(氐族人) : 歸為藏族 ,約1萬人 , 說白馬語,分布在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白馬河流域的木座、白馬等鄉村,和阿壩九寨溝縣下塘地區的屋角、馬家等鄉村松潘縣小河地區,以及甘肅省武都地區文縣的白馬峪河等地,有民族學家認為白馬人的祖先為氐人,在漢代被稱為白馬氐。
37..爾蘇人 : 歸為藏族 , 約2萬人 , 說爾蘇語,分布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越西、冕寧等縣,有自己的語言和中國目前所發現的僅存的兩種圖畫文字之一;所用語言屬於羌語支(而不是藏語支),這語種與曾建立過西夏王國的黨項人同源。
38.納木依人 : 歸為藏族 , 約6千人 , 說納木依語,分布在四川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區,使用不同於藏語的納木依語。一般使用這種語言的居民被泛稱為「西番」,分布在冕寧、西昌、鹽源一帶的自稱為「納木依」,分布在木里、九龍一帶的自稱為「納木茲」。
39.爾龔人 : 歸為藏族 , 約4萬人 , 說爾龔語,主要是分布在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道孚、爐霍、色達,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金川、壤塘等縣。
40.卻域人 : 歸為藏族 , 約2萬人 , 說卻域語,主要是分布在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道孚、新龍、理塘等縣。
41.克木人 : 歸為布朗族 , 約2千人 , 居住在雲南省。
42.苦聰人 : 歸為拉祜族 , 苦聰語和拉祜語接近,同屬彝語支
43.拉基人 : 歸為彝族 , 約2千人 , 越南政府把拉基人劃分成單獨的民族;拉基語和仡佬語接近,同屬侗台語系仡央語族
44.土生葡人 : 歸為葡萄牙後裔居民(《澳門基本法》第42條) , 約4千人 , 是一個由多種族群混合而成的群體,難以分類。土生葡人在中國澳門特區通常為葡萄牙人或其人於東南亞各地的後裔與澳門當地的漢人結婚後生下來的人群。現時大多數人只在澳門及東南亞生活。中國澳門特區政府把土生葡人法律確定為澳門少數族群,享有法律認證的政治權利;中國大陸把土生葡人定為未識別民族。土生葡人主要說葡萄牙語,一些人說中文;他們曾經創造過土生葡文,作為自己的語言。
45.莽人 : 歸為布朗族 , 1985年統計有82戶568人 , 居住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金平縣。
46.摩梭人 : 雲南歸納為納西族,四川歸納為蒙古族 , 約數萬人 , 中國唯一一個母系社會為主的人群,民族識別問題未明。部分摩梭人實行走婚制度,在文化大革命年代曾經被「強迫」一夫一妻。
47.普標人 : 歸為彝族 , 300 人 , 越南政府把普標人劃分成單獨的民族;普標語屬侗台語系仡央語族。
48.撣族人 : 部分人被歸納為布依族或壯族,也有人被歸納為未識別民族。 與壯族及布依族同源,語言可互相溝通[可疑 – 討論]。人群分布在中緬邊境附近,通用緬甸語。緬甸的撣族為獨立民族。
49.載瓦人 : 被歸納為景頗族 , 約8萬人 , 使用載瓦語,緬甸政府把載瓦族劃分成單獨的民族,和景頗族做為區隔。
50.夏爾巴人 : 未確定族系 , 大約2千人 , 主要居住在尼泊爾境內,部分散居在中國西藏喜馬拉雅山山上,民族問題未明(一說是黨項後人)。通常以登山向導為生。
51.圖瓦人 : 歸為蒙古族 , 主要居住在中國新疆阿勒泰喀納斯湖附近。圖瓦人現被歸為蒙古族的分支。
52.布里亞特人 : 歸為蒙古族 ,主要居住在中國新疆和內蒙古附近。布里亞特人定為蒙古族。雖然他們認同自己是蒙古人,但是他們的文化與一般蒙古文化極為不同。
53.回輝人 : 歸為回族 , 約5000人 , 主要居住在海南三亞附近,原為東南亞穆斯林;語言為回輝話,屬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
54.盧人 : 歸為滿族,部份被歸納為未識別民族 , 約8000餘人 , 分布在黔西、金沙、大方三縣交界處。
55..羿人 : 大部份仍申報為漢族,一些歸為仡佬族一支,也有人被歸納為未識別民族 約300餘人 分布在貴州畢節普宜和陰底,四川古藺蠟盤溝等地。
56.土生猶太人 : 有部份被劃為回族,有部份被劃為未識別民族 傳統上被稱為「藍帽回回」,所以被劃為回族的一部份;但實際上,其民族組成與回族無關,盡管猶太人跟回族的組成部份阿拉伯人是兄弟民族。中國的猶太人散居於中國大陸各處,尤其是在黑龍江省和與俄羅斯猶太自治州連接的中俄邊境附近。
57.者來寨人 : 歸為漢族 , 400餘人 , 又名驪軒人,部分人長相偏向於歐洲人,居住在甘肅永昌縣境內的者來寨。
58.阿爾巴津人 : 北京、天津歸為滿族,黑龍江歸為漢族 約500餘人 為斯拉夫人、布里亞特人、卡爾梅克人、鄂溫克人、達斡爾人、滿人、蒙古人、漢人等民族的混血兒。信奉東正教。現已使用漢語。部分老人能使用俄羅斯語、教會斯拉夫語、蒙古語、滿語。主要居住在北京、天津、哈爾濱、海拉爾等地。
59.富裕柯爾克孜人(哈卡斯人) : 歸為柯爾克孜族 , 約1500人 , 官方定為柯爾克孜族,實際上是哈卡斯人。主要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友誼達斡爾族滿族柯爾克孜族鄉五家子柯爾克孜族村、富裕牧場七家子村。使用黑龍江柯爾克孜語(哈卡斯語的一種方言)和衛拉特蒙古語。信奉薩滿教或藏傳佛教。
60.瓦鄉人 : 歸為苗族、漢族、土家族 , 約40萬餘人 , 居住在湖南省西部山區。有人認為宋祖英實際上也屬於這個民族。瓦鄉人有著不同於苗族人、漢族人和土家人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瓦鄉人的語言獨特,瓦鄉話與苗語並不接近,更加不屬於苗語。瓦鄉話也不屬於漢語的任何一個方言系統,既不屬湘語,也不屬湘西一帶流行的「客話」(西南官話的一種),語言學家至今仍把瓦鄉話單列。
61.遺華日僑(大和民族) : 可能歸為漢族 , 約4000人以上 , 於二戰後被日本軍隊遺棄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的日本人,以婦女和兒童人數最多,大部份都融入東北當地的漢人家庭內。

⑺ 請問海南和越南的關系 海南的人都是越南族嗎 說漢語嗎

兩者的關系很密切啊!越南人是從海南過去的,「越過了海的海南人」,所以有越南之稱。
海南人不是越南族,越南人才是「海南族」。海南人是漢族,說海南話。

⑻ 緬甸人是什麼人種

緬甸是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其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和雲南接界,因為緯度的原因,大多數緬甸人跟中國人差不多是黃色人種,但是也有一部分靠近赤道生活的人是棕色人種。

⑼ 為什麼海南人長的像5個國家的人

因為這邊靠近東南亞啊,華僑也比較多,來來回回的,有些東南亞那邊的人也選擇在海南定居了,久而久之子孫後代繁衍下來,可想而知了吧~

⑽ 海南人是什麼族的啊

黎族是我國嶺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瓊中縣、白沙縣、昌江縣、東方縣、樂東縣、陵水縣、保亭縣、通什市、三亞市等七縣二市之內,其餘散居在海南省的萬寧、屯昌、瓊海、澄邁、儋縣、定安等縣。由於分布地區不同和方言、服飾等的差異,其自稱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黎族人口數為1247814。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使用黎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不同地區方言不同。也有不少群眾兼通漢語。1957年曾創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於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漢曾以「駱越」、東漢以「里」、「蠻」,隋唐以「俚」、「僚」等名稱泛稱中國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海南島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這些泛稱之內。「黎」這一專有族稱始於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來,沿用至今。

文化藝術
[編輯本段]

黎族雖然沒有本民族文字,但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口頭文學。其形式活潑,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世代相傳。主要包括故事、傳說、神話、童話、宗教家譜等。比較著名的有《人龔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傳說》、《甘工鳥》、《鹿回頭》等。既反映了社會歷史,總結生活經驗,傳播各方面的知識,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寄託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音樂和舞蹈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民間音樂有自己的傳統樂器:鼻簫、口弓、叮咚板、獨木皮鼓、蛙鑼等。民間歌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海南漢語作唱詞,以黎族民歌韻律為唱腔,稱作「漢詞黎調」;一種是用黎語作唱詞,稱為「黎謠正調」。內容多樣,有勞動歌、生活歌、情歌、頌歌、儀禮歌、敘事歌、雜歌等。歌者即興作詞、吟唱心曲,引人入勝。並有獨唱、對唱、說唱、聯唱、領唱等不同形式。曲調旋律,各地區略有不同。

有歌就有舞。黎族人民不僅善唱歌,也愛跳舞,他們的舞蹈來源於生產和生活,來源於對祖先的崇拜。內容主要有生產舞、生活舞和宗教儀禮舞。較著名的舞有《招福舞》、《打柴舞》(竹竿舞)、《舂米舞》等。舞時,往往歌聲、打擊樂和喊聲相融,場面歡快。

黎族的造型藝術,以織錦工藝最為著名。在唐宋時期,黎族的紡織技術就比中原先進。織出的黎錦、黎單聞名於世。他們利用各種不同的紡織工具,從軋棉、彈棉、紡線、染色、理經、織布、刺綉,直到生產出色彩斑斕的錦、被、單、筒裙、花帶等,已形成一整套系統的生產工藝。而且至今,著名的「崖州被」和「雙面綉」,以其技術精巧細密,花色艷麗又富於特色而馳名。此外,黎族的獨木器製作和竹藤編織工藝,也十分著名。

風俗習慣的重要節日
[編輯本段]

黎族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兒女成年後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婚後妻子一經在夫家定居,夫妻便與父母分居別炊。建國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談戀愛。盛行婚後不落夫家(婚後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後,才定居夫家)的風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視。離婚和寡婦再嫁比較自由。

黎族婦女束髻於腦後,插以箭豬毛或金屬、牛骨製成的發簪,披綉花頭巾,上衣對襟開襟無扣,尚青色,下穿無褶織綉花紋的統裙,盛裝時戴項圈、手鐲、腳環、耳環等,有些地方的婦女的耳環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稱「儋耳」。部分地區居民仍保留古代稱為「雕題」的文面、文身風俗,特別是婦女有文身風俗,一般從十二三歲開始至婚前陸續完成,個別有婚後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針、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臉、頸、胸和四肢等處。不同地區,文身圖案差別很大。這種習俗目前已基本消失,僅在偏僻地區能夠見到。男子結鬃纏頭,上衣無領對襟,下穿前後兩幅布的吊檐。這些衣服都以棉、麻為料,自紡自織自染自縫而成。飲食比較簡朴,以大米、番薯、玉米為主食,多以狩獵、採集所得為副食,只種少量蔬菜,且多從漢區引種。婦女愛嚼檳榔。住屋多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為牆。在白沙縣偏僻山區和合畝地區還保留屋頂似船篷,地板架空離地的船形屋。

喪葬儀式各地不同,接近漢區的有停棺打醮、看風水擇地起墳的風俗。合畝地區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獨木棺土葬,不築墳立碑,葬後不再祭掃。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1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5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50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8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6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5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