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對緬甸戰爭有什麼影響
① 清緬戰爭大清明明吃了火器的虧,為何還堅持「弓馬騎射」
因為當時大清的思想就是注重弓馬騎射,他們不是很注重火器,即使是他們在戰爭中屢遭火器的暗傷,他們也依舊不會熟練使用這種武器,因為當時的思想還有條件都不適合他們使用。
因為當時清朝是用騎射的技術立國的,清朝的子弟也比較注重騎射,當時還有獵場來鍛煉皇室子弟的騎射之術,而且當時的清政府統治比較迂腐。他們不想要花更多的錢來製造先進的武器,並且他們還覺得這些武器製造了也是沒有用的。繼續著他們的軍事訓練,並沒有想到要更換自己的訓練方法。
於是在清朝的時候,戰爭屢屢失敗,也是有原因的,如果清朝能夠盡早的改進自己的想法,去引進先進的武器,也許就不會走向滅亡。
② 清緬戰爭,緬甸這些先進的西方火器哪裡來的
火器方面,緬軍一直要勝過清軍一大截,清軍一直說緬甸裝備的是「自來火」,炮火也很先進。這是因為緬軍里不光有大量的葡萄牙,法國僱傭軍,士兵的槍火技術直接來源於西式訓練,武器購買渠道在雍籍牙王朝時代已經不再局限於葡萄牙一國,而是法國和英國這些更強大更新的軍事強國,基本能大規模使用燧發槍。所以在火器方面,相對於清軍的鳥槍和因為運輸困難只能帶過來的一些小口徑火炮來說,緬軍是有壓倒性優勢的,緬軍當時的火炮已經有法國提供的艦載炮以及陸戰炮,和清軍在炮火的戰術思維上已經有了初步的代差,而且主力部隊直接是外籍雇傭兵操炮,所以清軍之前的武器優勢只在自己想像中。
③ 清緬戰爭的歷史影響
造成中南半島上的重大政局變動:清緬戰爭爆發的時候,緬甸正和它歷史上的死敵暹羅交戰,剛滅了暹羅就遇上清朝軍隊進攻。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駐扎暹羅,全軍歸國抵禦清朝進攻。暹羅的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兵,重建暹羅。當然清朝政府很長時間都不知道是它造成中南半島上這一大變局,既削弱了緬甸,又挽救了暹羅,而是耿耿於懷在全盛時期無法打服「南荒小夷」。緬甸戰後十年主動求貢,重新被納入東亞朝貢體系。
一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部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術落後。返回後曾上書乾隆皇帝,提議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但乾隆皇帝受「騎射乃建州之本」祖訓的影響,認為發展火器將會導致本來入關後因腐化導致騎射和冷兵器作戰技藝鬆弛的八旗軍依賴火器,其該方面技藝進一步鬆弛,所以未予以重視。
④ 清緬戰爭,大清明明吃了火器的虧,為何還堅持「弓馬騎射」呢
拜鴉片戰爭時,清軍面對英法洋槍洋炮的崩潰慘敗所賜,鴉片戰爭前的清王朝,也就落了個出名槽點:不重視火器。
不過,真要拿這句吐槽,來套清王朝的軍事史?顯然是很冤枉。
而在這前後慘烈大戰里,清軍付出了至少一萬九千人的傷亡,尤其叫清軍前線官兵印象深刻的,竟是緬甸軍隊犀利的火器:當時的緬甸,已經通過各種渠道,從英國人手中得到大量先進槍炮。魏源的《聖武記》里記載,裝備著西洋槍炮的緬甸戰船,更是在前線河流里橫沖直撞,不但火力十分犀利,且操作起來“旋轉如飛”,給清軍帶來了極大的傷亡。這場戰爭之所以打的苦,重要一條,就是裝備上吃血虧。
但奇怪的是,打完了此戰的清王朝,除了將這一仗列入“乾隆十大武功”外,在改進軍隊裝備方面,竟然無所作為。原本已嚴重落後的清軍火器,還是繼續原地踏步。到了七十多年後的鴉片戰爭時,面對裝備更強的英國軍隊,清軍手裡用的,依然還是乾隆年間的老式火器。以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里的形容說:“鳥槍使用幾十年極為平常”。
⑤ 清緬戰爭,大清吃了火器的虧,為何還堅持「弓馬騎射」
在十八世紀末,爆發於乾隆二十七年的清緬戰爭,可是打得相當艱苦。面對緬甸對中國西南邊境的入侵,清王朝前後四次出擊,但清軍都是遭遇多次慘敗。而在這前後慘烈大戰里,尤其叫清軍前線官兵印象深刻的,竟是緬甸軍隊犀利的火器。可是明明吃了火器的虧,卻還堅持「弓馬騎射」,這是為什麼呢?
二,嚴重斷層的清朝軍工。發展火器,僅靠引進還不夠,更要靠自己強大的軍工產業。在乾隆年間時,由於諸多記載火器研發技術的圖書,統統被當做了「禁書」,以至於關於兵器一端,幾至闕如,所以導致清王朝的火器生產,理論上就斷了層。實踐中就更慘淡了,鑄造槍炮的工匠,技術水平一撥不如一撥,外加乾隆年間腐敗加劇,偷工減料也成風。
⑥ 在清緬戰爭中吃火器虧的大明,怎麼還使用冷兵器
一、吃大虧的清緬戰爭
拜鴉片戰爭時,清軍面對英法洋槍洋炮的崩潰慘敗所賜,鴉片戰爭前的清王朝,也就落了個出名槽點:不重視火器。
不過,真要拿這句吐槽,來套清王朝的軍事史?顯然是很冤枉。
因為從明末八旗打天下開始,清王朝的一大重要成功經驗,就是對火器技術的積極學習:努爾哈赤起兵前,就積極學習明朝的火器技術,體會了明朝「紅衣大炮」的威力後,清太宗皇太極也是迅速改進研發,叫這「大殺器」成了清軍取天下的神器。哪怕康熙雍正年間,這熱情也常見高漲:康熙年間清王朝研發了大量火炮,技術均為世界前列。雍正年間火槍大量裝備清軍,還從准噶爾引進了「贊巴拉克」火槍,火力刷刷升級。
雖說這個政策,有維護清王朝尚武精神的苦心,但帶來的一個後果,就是清朝高層的軍事人員們,從此對火器裝備的極度漠視。在乾隆晚期至嘉慶年間,清軍吃火器的虧,可不止清緬戰爭這一次,連乾隆晚年侵擾東南沿海的海盜,其戰艦裝備的火器,都是「炮多而壯」,火力遠遠碾壓清軍水師。最嚴重的幾年裡,清軍水師看見海盜船打劫,竟嚇得躲一邊看熱鬧。即使這樣,那些年清王朝的高層,也沒想過改良火器裝備。
甚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國馬噶爾尼使團訪華時,英國使團的禮品里,就有當時最先進的野戰火炮。但對這送上門來的厚禮,清王朝的態度,依然十分漠然,只是將這些火炮封存到圓明園里。接著一放就是六十八年,才被洗劫圓明園的英法聯軍,原封不動的搬回去。
⑦ 清緬之戰,乾隆為何主張騎射,拒絕八旗配置的火器
乾隆統治的時候,他堅持自己的意見,覺得自己騎射就是天下無敵,不去接受新時代的變化不去改變
清朝的實力雖然在沒有新型武器的時候是很厲害但是有了新型的武器以後就沒有那麼厲害了,以他們的實力想要打贏緬甸真的很困難。但是在這場戰爭清朝可以戰勝,不得不說是緬甸放根本沒有發揮自己的實力,也可以說是自己故意放水呢,如果緬甸真的想要鏟除清朝那也是分分鍾的事情。
實際上打持久戰對於緬甸方不是什麼好的事情,而清朝政府的缺點就是不能接受新的事物,也是失敗的原因,
⑧ 火器對18世紀清緬戰爭雙方的影響,分析導致火器落後的思想原因
18世紀中國的火槍還是很不錯的起碼沒有落後當時世界太多,二緬甸就是一群土著火槍什麼的還停留在明朝時期你說能不失敗么18世紀清朝還沒那麼落後
⑨ 清緬之戰,乾隆死四個主將,燧發槍大勝火繩槍,乾隆為什麼不反思
1762年,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乾隆皇帝下令對緬軍展開反擊,清緬戰爭由此打響。這場戰爭打了7年多,最終雙方前線將領自行決定停戰議和。
一直到1788年,緬甸國王孟雲主動派出使節奉表納貢,這場戰爭才算真正意義上了結。盡管這場仗表面上是以清朝的勝利告終,但實際上清朝卻在此戰中損失了大量兵員,平白耗費了大量白銀,最終也沒能征服緬甸。那麼,清朝為什麼會在戰爭中損失慘重呢?
第四次戰事開始後,清緬雙方打得有來有回,戰局一度陷入了僵持。後來雙方都開始出現了明顯的厭戰情緒,傅恆最終同意了緬軍的停戰請求。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才終於落下了帷幕。停戰之後,緬甸方面主動派出使節進京議和。乾隆皇帝盡管「極不情願」,但最終還是同意了議和的請求。說起來,乾隆之所以會很「不情願」。
其實是他一直認為清朝乃是「天朝上國」,打緬甸根本費不了什麼力氣。但緬甸使者在議和時卻沒有送上貢表,這讓乾隆感覺很沒有面子,甚至差一點又下令重啟戰事。不過,這場爭端最終變成了漫長的外交戰。直到1788年,緬甸主動奉表納貢,這場清緬之戰才真正意義上完結。對於清朝來說,這場戰爭其實是非常失敗的。
清朝之所以會損失大量士兵,主要是因為清朝使用的武器火繩槍,遭到了緬甸更先進的燧發槍全面碾壓。但乾隆皇帝卻根本看不到火器在戰爭中的作用,沒有引起警惕,只一味端著「天朝上國」的姿態,這最終讓清朝在百年之後,遭到了列強的欺辱。
⑩ 清緬戰爭中,清軍已經吃了火器的虧,為何還堅持「弓馬騎射」
這與緬甸的地形有很大的關系,緬甸與暹羅接壤,多山多樹多沼,兩國氣候條件相似。清國的主要地形依然是有平原、山脈、大江等復雜的地理架構。因此火器的發展只是在清初時相對重視,隨著進入乾隆朝後就慢慢為時代所淘汰。所以對於八旗軍來說,弓馬騎射的性價比要更高一些。
而且明清開始,外套棉甲,再套內甲,對於火器的殺傷力有很好的防禦效果,八旗軍其實也更相信自己的甲胄是可以防住火器的。這完全是因為閉關鎖國導致他們對世界上日新月異的武器研發缺少認知的緣故,也間接造成了後來鴉片戰爭和一系列事件上的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