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的割據政權有哪些
㈠ 緬甸反政府勢力分布
半個世紀以來,緬甸反政府勢力也就是少數民族武裝(簡稱「民地武」)問題一直是緬甸政府的一塊心病。緬甸的民族矛盾極為尖銳,其中又以面積最大的兩個少數民族邦撣邦和克欽邦(通稱緬北)為甚。自1948年緬甸獨立以來,緬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先後組建了數十支大大小小的反政府武裝。
緬北六大武裝
1、撣邦武裝
撣邦擁有超過360萬人口,占緬甸人口總數的7%,信仰佛教,從300年前起就長期與緬甸中央政府發生武裝沖突。撣邦武裝最多時曾有100隻武裝,其中最出名有3隻,第一是撣邦軍(SSA),上世紀70年代,成為緬共最有利的同盟軍。
第二個為撣邦聯合革命軍(SURA),自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與殘留緬甸國軍聯合,從事搜集情報,走私毒品活動。
第三個是撣邦聯軍(SUA),其規模最大時,擁有超過2萬武裝力量,裝備有薩姆7型防空導彈,迫擊炮等武器。雖然其主力14000人在1996年向政府投降,但現在仍有相當力量在緬北活動。
2、佤族武裝
佤族生活在緬甸阿佤山一帶,靠近中國滇西南。該民族在1967年以前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數十個世襲部落首領統治整個社會。60年代,緬共來到佤邦建立根據地,大批佤族青年加入緬共軍隊,從而緬共為佤邦培養出大批軍政人員。
1989年4月,緬共中部軍區副司令鮑有祥,第12旅旅長趙尼萊突然包圍緬共中央總部,成立佤邦聯軍。
佤邦聯軍地盤與中國雲南的滄源縣,耿馬縣,瀾滄縣,孟連縣等接壤,總面積大約有3萬平方公里。佤聯軍的路線是:一手高舉和平民主的旗幟,一手高舉武裝自衛的旗幟,以軍事實力為後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最終實現民族自治和大佤邦的戰略構想。
佤聯軍現在可以說是緬北最大的武裝力量,主要軍官包括,田家新,李老二,陳祥,趙岩祥,魏學榮,扎老布,李祖烈,賽堂,三不勒等等,擁有5個師級部隊,超過2.5萬軍隊,裝備有地空導彈,120毫米,100毫米,82毫米迫擊炮,75毫米無後坐力炮,4管高射機槍,53式輕重機槍,56式自動步槍,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輕機槍和M-16步槍。
佤聯軍還辦有4所軍事學校,並重金聘請解放軍和台灣退役軍官擔任教官訓練部隊。改變過去緬共陳舊的作戰方式。
3、果敢武裝
果敢特區面積5200平方公里,果敢人最早是在1661年在反抗清軍的最後一戰,失敗後流亡緬甸的明軍及其家屬。1942年,日軍侵佔緬甸後,果敢自衛軍與日軍作戰百餘次,獲得英國女王頒發的OBE勛章。果敢民風強悍,素有九反之地的稱謂。
現在果敢最大武裝是果敢同盟軍,最早為1989年脫離緬共的緬共東北軍區副司令彭家聲部隊。果敢同盟軍控制面積較小,僅有2700平方公里,人口22萬,武裝力量在2000人左右。
4、克欽武裝
克欽是緬甸第六大民族,人口125萬,與中國境內景頗族是同一民族。
克欽獨立軍,現在控制區域1萬平方公里,人口10萬,克欽在其控制區實施二丁抽一,三丁抽二制度,現擁有7000武裝力量和5000名民兵,實力僅次於佤聯軍。
為獲得武器,克欽武裝想盡辦法從印度,緬甸,泰國走私M-16步槍,M-24沖鋒槍,M-79型火箭筒及子彈。
克欽新民主軍,該武裝最早為1989年,緬共第101軍區部分部隊改編而成,駐地在中國雲南怒江州,保山地區邊境外,境內森林覆蓋率高達84%,擁有大量珍貴木材。其武裝力量包括1500名常備軍和民兵,武器包括,54式手槍,56式自動步槍,75毫米無後坐力炮,82毫米迫擊炮和馬克辛重機槍。
5、克倫族武裝
克倫族擁有超過400萬人口,分布在克倫邦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區。為遠古古羌人集團較早南下的一支,與中國漢族同源。
克倫族自古代起就與緬甸中央政府作戰,英國殖民緬甸期間,又協助英軍進攻緬軍。二戰期間,更是在英國幫助下,猛烈進攻親日的昂山將軍領導的緬甸獨立軍。
克倫民族解放軍(KNLA)
始創於1945年,目前控制區域1.3萬平方公里,人口13萬。軍事力量包括7個旅6個直屬營等7000人。
6、克耶解放軍
成立於1949年7月,是一支以實現民族獨立和自治為理想的反政府武裝。現在其主力近萬人已經接受民族和解。泰緬邊境但仍然在其控制區(泰緬邊境)進行武裝割據,自我管理。
參考:網易軍事--獨家詳解緬甸六大武裝:聘解放軍與台灣教官
http://war.163.com/15/0119/07/AGAB6V2600011MTO.html
㈡ 緬甸的禪邦和中國有聯系嗎
有。
唐時,南詔興起於雲南西部,天寶十四年以後,形成了一個不受唐朝中央政府管轄的地方民族割據政權。緬甸境內的傣族或傣撣民族的先民均處於南詔的統治下。
緬人勢力崛起,建立了蒲甘王朝。蒲甘王朝興起後,緬族的勢力在向南部孟人地區和西南部阿拉甘地區擴張的同時,也開始向北部和東北部的傣撣民族地區擴張。
大理國時期的西部邊疆一直與印度為界,元朝時期雲南行中書省的西部邊界線亦沿襲不改,這一帶地區的傣撣民族仍在中國元朝的管轄之下。
蒲甘王朝末期,緬甸一度控制了「金齒」 的一些地區,元緬戰爭以後,蒲甘王朝衰亡,元朝先後於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在今緬甸太公城一帶設了太公路。
至元二十七年 (1290年)在今瑞麗縣西南部境外的瑞麗江南北兩岸設了蒙憐路和蒙萊路,後又在今緬甸興威一帶的木都之地設了木邦路,後至順四年(1333年)又在緬甸本部設了邦牙等處宣慰司。
因緬王領地「處雲南極邊」,雲南行省鞭長莫及,於1342年撤消了邦牙等處宣慰司,將其轄地仍交由緬王治理,作為元朝的屬國,不再隸屬雲南省,雲南行省西南部的一段邊界仍退回到太公路南部地段。這一帶地區的絕大部分傣撣民族當時仍在中國元朝的統治下。
元朝末年,今雲南西部中緬邊境一帶地區的傣撣民族以麓川為中心逐漸擺脫元朝的控制,明朝初期除了車里等地區外,今中緬邊境兩側幾乎所有傣撣民族地區均被「麓川」所兼並。
建文元年 (1399年),思倫法卒,原先被麓川兼並的傣族各部,紛紛脫離麓川政權而自立,明廷分別建立了許多土司政權,先設了孟養、 木邦、 孟定三府 ,隸雲南,又設干崖 、 潞江、 大侯 、 灣甸四長官司,隸金齒。重新控制了傣撣民族的廣大地區。
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緬甸東吁王朝統治者莽應龍攻佔阿瓦後,便開始向今緬甸撣邦地區和德宏境內侵擾。
先後奪去了木邦,侵佔了隴川、干崖、孟養等地。莽應龍死後,莽應里繼續為東吁國主,進一步向傣撣民族地區進犯,並一度侵入內地。明代後期,許多原先屬於中國的傣族地區淪於緬甸。
清朝初年, 一些早先附緬的傣族首領又在中緬之間徘徊 。
1885年,第三次英緬戰爭後,英國佔領了緬甸王都曼德勒,隨即揮師北上佔領整個緬甸,其殖民統治也隨之向上緬甸擴展。
1886年,英國將除了撣邦的上緬甸劃定為規劃區,即無須議會通過法律,總督可自行頒布行政法令直接管理的地區。眾撣邦仍然由撣族土司們統治,不隸屬緬甸本部。
1887年6月,南撣邦投降,1888年1月, 英國軍隊佔領了北撣邦,基本上控制了撣邦大部,1890年,英軍才越過薩爾溫江,征服了撣邦的最後一個地區景棟。
1920年3月,撣邦土司接受了建立撣族聯邦的計劃。
1922年8月,英屬印度政府批准了該計劃。撣族聯邦由北部撣邦6個地區和南部撣邦35個地區組成,是與緬甸本部同級別的行政區,由總督直接管理。
1925年,改名為撣族聯邦行政區,為撣族聯邦專員所管轄,專員駐東枝。
1947年,撣邦與緬甸簽署彬龍協議。
1948年,共同從英國手中獲得了聯合獨立,是年基於彬龍協議與緬甸組建了緬甸聯邦。
1949年,緬甸以驅逐中國國民黨殘軍為名進入撣邦。
1960年,中緬雙方協商劃分邊界線,本來名義上屬於中國的果敢、佤邦、小勐拉、南坎、木姐等地,正式劃入緬甸撣邦。
(2)緬甸的割據政權有哪些擴展閱讀:
位置境域:
撣邦位於緬甸東部,北與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接壤,東面與寮國和泰國相接壤,西面與克欽邦、克耶邦、克倫邦、曼德勒省、實皆省相連。
撣邦位於撣邦高原,著名的山嶺間有江河谷地有黑河盆地、錫波盆地、登尼盆地和景棟盆地等。主要河流為薩爾溫江,該江發源於中國,流經撣邦,南流去。撣邦和寮國之間有湄公河界河。
㈢ 緬甸內戰的由來以及背景
緬甸是亞洲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大約5000年前,人們就居住在緬甸的伊洛瓦底江地區。約在公元前200年,驃人進入伊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
原文載於學史博客(www.xueshiboke.com),
原文鏈接;http://www.xueshiboke.com/post/41.html
公元前後,中國哀勞人沿湄公河南下,其中一支來到了今天的柬埔寨和寮國,成了高棉人,另一支進入泰國和緬甸,緬甸境內,居住在錫唐河流域的孟人則是哀勞人的後裔。3世紀,驃族建立驃國,都卑謬。與此同時,孟人在毛淡棉西北60公里建立了直通國。驃過滅亡後,孟族王朝統治者統治了整個下緬甸直到11世紀。
1044年,阿奴律陀國王統一全境,創建了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1044-1287)。從此蒲甘作為首都為王朝服務了240年,繁華程度可想而知。蒲甘王朝是緬甸歷史上第一個包括緬、撣、孟等各民族的統一政權。
蒲甘是緬甸一個古老的城市。最初,蒲甘是聚集了20餘個村落的小鎮,名叫「阿利摩陀那補羅」,意為「驅敵城」。849年,第34代王頻那王在蒲甘築城,建立擁有12座宏偉的城門,外有護城河環繞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幾任城主都信奉教派鬆弛,規模陳腐的阿利教(一個萬物有靈與大乘佛教混合的教派),漸漸引起了居民的不滿。
蒲甘王朝建立後,小乘佛教取代阿利教成為國教。阿奴律陀王非常仰慕小乘佛教,他在緬甸廣修佛塔,最終將蒲甘打造成擁有上萬造型各異的佛塔,馳名世界的佛教聖地。
阿奴律陀篤信佛教,他聽說下緬甸孟人王國的京都直通一帶流行小乘佛教,信徒非常多,就派人求取真經。誰知道,孟人國王摩奴訶不買阿奴律陀的賬。他不但不給佛典,還侮辱使者,惹得阿奴律陀大怒。公元1057年,阿奴律陀統兵發動了征服直通的戰爭。,3個月後阿奴律陀大獲全勝,俘虜了摩奴訶班師回朝。在他的戰利品中有三藏經30部,300多名高僧和技藝高超的各種能工巧匠。回答蒲甘後,阿奴律陀一邊宣傳巴利語系佛教,一邊命令匠人營建大量的佛塔、佛寺,並講佛教作為維護和穩定統治的重要國策。在此之後的243年間,歷代蒲甘王朝都效仿阿奴律陀護佛宏法,並廣建佛寺,結果蒲甘城「出門見佛塔,步步遇菩薩」,1.3萬多座佛塔高聳入雲間,人送蒲甘美號「萬塔之城」。
據傳說,當時蒲甘佛塔超過四百萬座,遠大於當時城市居民的數量。這些精妙的佛塔建築遍布城內城外,密如蛛網,風格萬千。塔內佛像或坐、或立、或卧,有的頂天立地,大小高矮各有不同;塔內壁畫,精雕細刻,巧奪天工。蒲甘王朝的建塔規模宏大,是緬甸建塔歷史上的頂峰、建塔藝術幾乎集緬甸建築藝術之大成,使蒲甘成為當時緬甸文化、宗教的中心,迄今依然保持著緬甸宗教聖地的地位。
中緬兩國的正式交往,史書記載始於中國的漢代。漢永元六年(公元94年)緬甸部落正式遣使中國,此後各個朝代,兩國互派使者頻繁。公元9世紀,有3000名驃國人來到拓東城(今昆明)居住,促進了兩國的交流。此後,更是有很多中國人在緬甸定居。
802年(唐德宗貞元年)驃國國王派遣一個文化使團來到唐朝京城長安,表演緬甸古樂和精彩的舞蹈,鄭和下西洋後明朝社四夷館,即有緬甸一科,到了清朝,翻譯機構內的朝「緬甸館」中有緬甸學者,他們一邊翻譯緬文,一邊進行翻譯工作,極大的促進了中緬兩國的交流、往來。並且,講兩國友好的傳統一直保持了下來。
㈣ 為什麼緬甸還處在軍閥割據時代呢
同其他軍人政權一樣,緬 甸新軍人政權也是一種過渡性政權,民主化是其最終歸宿。
但由於緬甸國內目前 還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撼動或取代新軍人集團的領導地位,軍人干政的現象還將在 緬存在相當一段時間,而緬甸軍人政權的轉型將是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迄今為止,緬甸新軍人政權已存續了20多年之久。
(4)緬甸的割據政權有哪些擴展閱讀:
1962年,軍事將領奈溫將軍(General Ne Win)發動政變並成立以軍事統治的政府,宣布要使緬甸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奈溫執政後,對內實行「緬甸式社會主義」,一度對主要工商企業實行國有化。奈溫一直強調緬甸奉行獨立自主的、中立的不結盟對外政策。
主張同一切國家保持友好,但不為任何大國所左右,不參加大國集團,也反對把不結盟國家變成第三集團。人民對於自由受到限制感到十分不滿。同年7月7日,學生在仰光大學發起示威活動抗議軍事政權。軍隊則在奈溫將軍的間接指使下以血腥鎮壓了這個活動。
中國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中國支持緬甸北部的緬甸共產黨武裝。鄧小平上台以後,撤出全部在緬中國軍隊,從此緬共武裝失勢。
緬甸國內販毒情況很嚴重,而由於政府官員的輕易受賄使得毒品問題日益嚴重,政府更是日趨腐敗。因為治理不當和腐敗導致的經濟嚴重蕭條,緬甸政府於1977年開始尋求外援。1980年代後期,緬甸已是全球最貧困國家之一。
1989年6月18日,在蘇貌將軍(General Saw Maung)掌政下,緬甸的英文官方名稱由Burma改為Myanmar。國內反政府活動仍舊持續四起,昂山的女兒昂山素季,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在1988年成為緬甸邁向民主之路的精神動力。
昂山素季因公然批評奈溫將軍而在1989年7月20日遭到囚禁。雖然她曾在1995年獲得釋放,之後再次遭到軟禁,直到2010年11月13日獲釋。
2005年緬甸首都由仰光遷往內比都。2008年,軍政府宣布將在五月舉辦公民投票通過新憲法,並在2010年舉行民主選舉來成立新政府。
㈤ 緬甸的政治
1947年 6月 , 即將獨立的緬甸各族人民代表召開制憲會議 , 討論制定未來緬甸聯邦的憲法 。 9月中旬 , 制憲會議完成憲法制定工作, 並於9月24日通過該憲法 ,即緬甸歷史上第一部憲法:1947年《緬甸聯邦憲法》;
1974年,緬甸制定了《緬甸社會主義聯邦憲法》。1988年軍政府接管政權後,宣布廢除憲法,並於1993年起召開國民大會制定新憲法。2008年5月,新憲法草案經全民公決通過,並於2011年1月31日正式生效。 1988年9月18日,緬甸軍隊接管國家政權,宣布廢除一黨制,實行多黨民主制。1990年5月27日舉行首次多黨制大選,有93個政黨參加競選,後大批政黨自行解散或被取締。2010年11月7日緬舉行全國多黨民主制大選,共有37個獲批准注冊的政黨參選,包括4個原合法政黨和33個新成立政黨。2012年4月1日,緬甸議會對45個空缺席位進行了補選。2015年11月8日緬甸舉行全國大選,共有91個政黨推舉的5728名候選人和310名獨立候選人參選。 現有主要政黨:
(1)聯邦鞏固與發展黨(The Union Solidarity and Development Party):該黨由1993年成立的緬甸聯邦鞏固與發展協會轉變而成,2010年5月正式注冊成為政黨,總部設在內比都,共有黨員約1800萬人。其宗旨是實現國家永固,主權獨立,民族團結,和平穩定,繁榮發展,保護百姓的安全、改善民生,維護人權,實現民主。奉行多黨民主制度、市場經濟制度和獨立、積極的外交政策。2012年10月,緬選舉現任總統吳登盛繼續擔任該黨主席。根據緬甸憲法,當選國家領導人的政黨領袖在履行公職期間不可從事黨務活動。因此,吳登盛只是名義上繼續擔任黨的領袖。2013年5月吳登盛正式辭去主席,由人民院議長吳瑞曼接任;副主席為吳埃敏、吳泰烏,總書記為吳貌貌登,現有中央執委44人。
(2)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簡稱民盟,總部設在仰光,成立於1988年9月29日,昂山素季任黨主席。在1990年5月大選中,該黨獲得485個議席中的396席,後因軍政府拒絕移交權力而與政府進行了長期斗爭,系緬甸最大反對黨。2010年11月7日緬舉行全國多黨民主制大選,民盟拒絕重新注冊參選,根據選舉法規定失去合法政黨資格。2011年11月18日,民盟決定向聯邦選舉委員會申請重新注冊政黨。2012年1月5日,聯邦選舉委員會正式批准民盟申請,民盟重新成為合法政黨,並於4月1日舉行的議會補選中獲得大勝。2015年11月8日緬甸大選, 民盟在1150個議席中斬獲886席,成為議會最大黨。
(3)民族團結黨(The National Unity Party):主席吳吞伊,總書記吳丹丁,聯合秘書吳欽貌基。該黨由原執政的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於1988年9月24日改組而成。總部設在仰光,各級組織機構健全,在中央、省/邦、縣、鎮區等各級設有黨委會。宗旨是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領域發展服務。
(4)撣邦民族民主黨(The Shan Nationalities Democratic Party):總部設在仰光。宗旨是維護民族團結,實現撣邦的經濟、交通、教育、農業等領域發展。主席吳賽埃榜。
(5)若開民族發展黨(The Rakhine Nationalities Development Party):主席為埃貌博士,副主席為吳翁丁、吳丁溫、吳梭漂、吳昂班達,總書記為吳臘梭,書記為吳吞昂覺、吳欽貌喇、吳達吞臘、吳凱比梭。總部設在若開邦博達坦鎮區。該黨於2010年5月注冊成立,由若開邦和仰光省的若開族人組成,宗旨是團結全國人民,實現民主,促進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保護若開民族宗教信仰和風俗文化,維護若開民族利益和聯邦利益。
(6)全國民主力量黨(The National Democratic Force):主席為吳欽貌瑞(原民盟中央執委),副主席為吳梭溫和拉梭紐博士。2010年5月成立,總部設在仰光省淡汶鎮區。由原民盟中吳欽貌瑞、丹寧博士、溫奈博士、吳登紐等4名中央執委,吳盛臘烏、吳梭溫、吳丹溫等3名中央委員在內的28名民盟前成員另立的新黨。2011年12月以來,共有3名該黨聯邦議會議員宣布重返民盟。 總統吳登盛。1945年5月出生,緬族。畢業於緬國防軍事學院。1997年4月任三角軍區司令。2001年12月,任國防部軍務署長。2003年8月出任「和發委」第二秘書長,2004年10月升任「和發委」第一秘書長。2007年5月18日被任命為代總理,同年10月24日出任總理,並於11月晉升上將。2010年4月退役,擔任緬甸聯邦鞏固與發展黨(簡稱「鞏發黨」)主席並仍任政府總理。同年11月,在全國大選中當選為人民院議員。2011年2月4日,在聯邦議會選舉中當選為緬甸聯邦共和國首任總統。
人民院議員,全國民主聯盟總書記昂山素季。1945年6月出生,系緬甸獨立運動領袖昂山將軍之女。15歲時隨時任駐印度大使的母親赴印,先後在印度、英國求學,獲牛津大學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學士學位,後又入倫敦大學東方和非洲學院攻讀碩士。期間擔任過聯合國秘書處行政和預算咨詢委員會助理秘書、不丹外交部和印度西姆拉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並在日本京都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從事過學術研究。1988年回到緬甸,組建全國民主聯盟。曾於1989年、2000年和2003年三次被緬政府軟禁,前後長達15年。2010年11月獲釋,後在2012年4月議會補選中當選人民院議員。2015緬甸全國大選, 昂山素季帶領民盟再次取得壓倒性勝利。
㈥ 緬甸主要民武有哪些,果敢同盟軍、佤邦、克欽軍到底怎麼分
在東南亞地區領土最大的國家就要屬緬甸了,這個國家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它經歷了近六十年的殖民地生活,一直到1945年。盡管緬甸從英國獨立出來了,擺脫掉了殖民地的身份,但是在這個國家的土地上依舊彌漫著硝煙。由於它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多到你完全想像不到。
在薪水這一方面,由於緬甸這一國家並不是特別發達,所以總的來說普遍的工資水平也沒有特別高。克欽軍每個士兵的月薪大約是五十到一百元元人民幣,而瓦邦軍的會更高一些,大概有前者的兩倍。不僅如此,每個月還有大米可以領取。這樣看來還可以從士兵的狀態來看是屬於哪一個民族武裝部隊的,畢竟吃的好的總會比吃的不那麼好的,狀態更好一些。
㈦ 漢朝時緬甸有哪些政權
緬甸是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的一個地方,實際上在歷史他曾是中國的屬地,可見從那時起中國就甚至緬甸位置的重要性,近代的二戰時期,緬甸更是成為了我國對外的唯一通道。
當時日軍封鎖中國,僅剩下陸地上的滇緬公路,這條公路讓中國得以接收到世界的援助,由此可見緬甸對中國的重要性,緬甸的重要性也體現在對外方面,從軍事角度而言。
有軍事專家指出,控制緬甸就等於是給西方國家釘了一顆釘子,從自然資源來看,緬甸地區有著豐富的熱帶資源,既然緬甸如此之好,惦記這塊地區的人也不少,該地在歷史上也曾企圖獨立。
緬甸人不是吃素的,其戰鬥力不容小覷,古代緬甸人多數生活在叢林之中,是被劃入南蠻異類之中的,其好勇鬥狠不容易控制,根據中國歷史文獻記載,東漢明帝時期緬甸就歸屬於東漢。
㈧ 緬甸歷代的政權更迭情況緬甸為何長期處於分裂和戰亂的狀態
緬甸古代主要的文明其實是南方的孟族人接受印度文化而成,緬族是後來從雲南遷入的
主要統一的緬人王朝:
1、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於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這是第一個緬族的王朝
2、東吁王朝(1531年-1752年)1531年緬人莽應體二度統一緬甸
3、貢榜王朝(1752年-1885年)
在這些緬族王朝中間,還有南方孟族和北方撣族、高族(哈尼族)建立的王朝
緬甸之所以長期處於分裂和戰亂,其實是國內的民族問題。
緬族雖然是主要民族,但並不佔絕對優勢,其他的主要勢力是南方的孟族,北方高原的撣族(就是傣族),西北地區的克欽族(景頗族和傈僳族),北部的佤族,此外還有欽族、克耶族、克倫族和若開族等等,很多部族都是割據一方的土皇帝,不歸政府管的
㈨ 歷史上緬甸為何要將首都遷往內比都
19世紀末,英國殖民者來到了緬甸,並且擊敗了當地的武裝,摧毀了緬甸當時的封建政府組織,將其變成了自身在南亞地區的一塊殖民地,而在英國殖民期間為了更方便的對緬甸進行傾銷,就直接選擇了沿海的港口城市仰光作為了緬甸殖民區域的首府。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英國人的經略之下仰光逐漸取代曾經的首都曼德勒成為了整個緬甸的經濟、政治中心,水平已經超出其他城市一大截。
這句話有給緬北的福利,同時也有給緬北的震懾。遷都說到底,還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內亂問題。
——的確,從經濟角度來看內比都確實是緬甸用來做國都的不二選擇,由於經濟基礎已經建設起來了,它對內的輻射作用效果顯然要比基礎更為薄弱的內比都要更強一些。若一直將國都定在這,在經濟上百利無一害。
但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再好,國防得不到保障又有何用呢?遷都前的緬甸,外有強敵虎視眈眈,內有緬北內亂一直不停歇,緬甸身為一個小國,能力十分有限,無法做到兼顧,所以它只能在圖存與經濟之間取捨一個,很顯然緬甸選擇了安全。
緬甸遷都是心酸的,在當時來看也是吃虧的,但這也是小國為了國家能夠穩定下來,出於無奈的求全之策。畢竟經濟衰退了點,可以重新再來;但國家沒了,就真的啥都沒了,伊拉克就是典型的例子。
㈩ 緬甸在歷史上是如何脫離中國的管轄完成獨立的
中國古代天朝體系裡有一個特點,就是臣服中國的藩屬一般都是較為弱小的國家。而其中一個國家卻有一個較為強大的帝國,也甘心成為中國的藩屬,這個國家就是緬甸。
薛福成
緬甸的獨立
1942年5月,日軍佔領緬甸後,成立以巴莫為首的政府,在日本支持下反對英國統治,昂山等人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宣布獨立。
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宣布緬甸獨立是有效的,但實際上仍受英國控制。1948年1月4日,英國議會正式承認緬甸獨立。不過獨立之後的緬甸在1950年就發生大規模的內戰,連執政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也在1958年發生分裂,分裂之後的緬甸至今也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統一,國家內亂還在持續。
緬甸是中國天朝體系中最強硬和最遠的一個,緬甸即便是在國家處於危亡之時也沒有想到去中國求援,可見其對中國宗主地位的不認可。但是奇怪的是元明清三朝都認為緬甸不過是地方土司,到清朝時甚至提出過禁止朝貢作為懲罰手段,可見當時目光的短淺。
然而緬甸卻是西方世界打給中國的一扇窗,無論是明緬戰爭還是清緬戰爭,中國都應該看到對方武器的強大,但是統治者們都選擇了閉眼,讓人好不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