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明朝屬於哪個國家
Ⅰ 明朝為什麼要向緬甸割讓25萬平方公里領土呢
提起萬曆皇帝朱翊鈞,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他28年不上朝。他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是48年中卻有28年沒有上過朝,把國家大事都交給了大臣,可謂是奇葩皇帝了。
但是在萬曆在位期間卻發生了一件讓人憤怒的事情,萬曆向緬甸割讓25萬平方公里領土!
自1584年(萬曆十三年)開始,由於朝廷腐敗,用人不當,明緬戰爭再次爆發,東吁王朝的緬軍再次向緬甸北部、雲南南部發動大規模擴張進攻
最後一次戰爭爆發在1606年(萬曆三十年),明朝最終由於剛剛經歷了援朝戰役(1592-1598)、播州之役(1598-1600),朝廷內部爭斗加劇,腐敗盛興,無暇顧及西南,因此最終戰敗,明緬戰爭導致明朝丟失了緬甸大部分控制權,疆域縮至雲南,也是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見證。
Ⅱ 緬甸在歷史上以前是中國的領土嗎
一直以來都不是因為那個地方環境不是特別好,而且南方的熱帶地區溫度特別高,濕氣特別大,而且有一些傳染病之類的東西。
Ⅲ 緬甸屬於哪個國家的
緬甸本來就是一個國家。
緬甸聯邦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簡稱緬甸(Myanmar)。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勃固、東吁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3)緬甸明朝屬於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緬甸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其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和雲南接界,中緬國境線長約2185公里,其中滇緬段為1997公里;東部與寮國和泰國毗鄰,緬泰、緬老國境線長分別為1799公里和238公里。
緬甸西部與印度、孟加拉國接壤。緬甸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海岸線總長2655公里[10]。緬甸的形狀就像一塊鑽石,從南到北長約2090公里,東西最寬處約925公里。
Ⅳ 緬甸東北部,北部明朝時是中國的,隸屬雲南省,後來為什麼會獨立了
思想的混亂讓我感到恐怖,難得有幾個懂的也裝神弄鬼。
不知大家注意沒有,清朝的南部疆界與現在相同,也就是說,緬甸脫離中央政府的控制很早,並不是英國殖民者的事(法國人占的越南,沒敢往西走)。
說為什麼會獨立,當時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區實行土司制,名義上效忠中央政府,實際上自治,一旦他們亂起來,中央有力就管,沒力就放棄。明朝從洪武到萬厲,丟掉了緬甸三分之二的直屬土地,明清的動亂,再丟一些,也很正常。我是從85年出的簡明中國歷史地圖冊上看的。
各位說的割給英國人,意思不對,應該說中國放棄對緬甸的宗主權並將其移交給予英國,對中國的直屬土地沒有影響。
Ⅳ 明朝屬國今名
明朝的所有藩屬包括:
「東南夷」(上)包括朝鮮、日本、琉球、安南、真臘、暹羅、占城、爪哇等18國,
「東南夷」(下)包括蘇祿國、滿剌加、錫蘭等44國,
「北狄」包括韃靼部的8個部分,
「東北夷」包括女真部的2個部分,
「西戎」(上)包括西域38國在內的58國,
「西戎」(下)包括吐蕃部14國。
新疆、西藏、-並入中國,其他西域並入中亞和俄羅斯
女真部- 並入中國和俄羅斯
蒙古- 並入中國和蒙古國
朝鮮- 朝鮮,韓國
倭奴國--日本
呂宋--- 菲律賓
暹羅-- 泰國
爪哇- 印度尼西亞
錫蘭-- 斯里蘭卡
馬六甲--馬來西亞
琉球-- 日本沖繩縣
別的查不出來了。
緬甸
寮國
蘇祿
尼泊爾
錫金
不丹
阿富汗
Ⅵ 明朝末年,能不能依託雲貴川三省攻取緬甸偏安成國
我們先說明末清初具備這個條件動機或者可能性的大約有三類:明朝沐王府、南明以及吳三桂。沐王府是沒動機也沒能力;南明可能有能力,但是沒有動機;吳三桂是有能力沒有動機。所以說明末清初時期,地方政權能夠依託雲貴川三省攻取緬甸偏安成果這個恐怕很難達到。此時正是緬甸東吁王朝的莽應龍、良淵王、阿那畢隆執政時期國力強盛,雖然中間有過反復到吳三桂時不敵但是吳三桂根本沒有攻佔緬甸偏安成國的動機和想法。
此時吳三桂既有兵權又有財力,如果真的攻打緬甸只要不佔據大清版圖估計清朝不會反對。此時緬甸東吁王朝處於衰落期,正好是吳三桂機會。等再往後百餘年貢榜王朝興起的時候清緬戰爭爆發清朝都不能輕松獲勝,那個時候就沒有機會了。但是吳三桂受歷史局限性的影響,起兵目的還是要在中原和清朝死磕然後建立政權。吳三桂自私自利的個性導致其缺乏群眾基礎和支持,以西南一隅抵擋全局堅持八年後最終身死國滅。
小結:
所以說明末清初,中原勢力是有可能在緬甸偏安建國的。但是由於種種因素,絕大部分勢力在允許的時候都沒有把在緬甸偏安建國作為首選。等到類似永曆帝朱由榔事不可為時,為時已晚。
Ⅶ 緬甸屬於中國嗎哪個省!
緬甸不屬於中國,它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緬甸全稱是緬甸聯邦共和國,它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地理位置,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
(7)緬甸明朝屬於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緬甸的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界,中緬國境線長約2185公里,其中滇緬段為1997公里;東部與寮國和泰國毗鄰,緬泰、緬老國境線長分別為1799公里和238公里;
緬甸西部與印度、孟加拉國接壤。緬甸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海岸線總長2655公里。緬甸的形狀就像一塊鑽石,從南到北長約2090公里,東西最寬處約925公里。緬甸南端的維多利亞角處於北緯10度,北端葡萄以北的緬中邊界線居於北緯28度。
緬甸大部分地區都在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緬甸最西部的孟都處於東經92度線附近,東端的緬老界河湄公河在東經101度線附近。仰光和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都在東經96度線上,緬甸的標准時間就以東經96度為准。
Ⅷ 明朝時期,都有哪些藩屬國屬於大明
明朝時期,都有哪些藩屬國屬於大明?
小磊讀史
百家號07-2414:09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時期臣屬中國的藩屬國:東南亞和東亞有朝鮮、安南、占城、滿德勒(今緬甸)、琉球、真臘,中亞有帖木耳汗國、葉耳羌、喀城、哈利、野忒迷黑。明成祖朱棣時期臣屬中國的藩屬國:日本、外呂宋(菲律賓以北的呂宋半島)、蘇祿(菲律賓)、暹羅、滿刺加(在緬甸)、占卑(今印尼)、蘇門答臘、馬六甲、錫蘭獅子國(斯里蘭卡)、胡馬塔(今印度南部)、古里、木古都束、中葉門、舍利弗(在今紅海)、揚波(東非)、蘇馬(索馬里)、千里馬(坦尚尼亞)、桑結(今桑給巴爾島)、西洋花烹國。也可以根據《萬曆明會典》來了解明朝藩屬國,《萬曆明會典》規定朝貢國分類如下:
「東南夷」(上)包括朝鮮、日本、琉球、安南、真臘、暹羅、占城、爪哇等18國;
「東南夷」(下)包括蘇祿國、滿剌加、錫蘭等44國;
「北狄」包括韃靼部的8個部分;
「東北夷」包括女真部的2個部分;
「西戎」(上)包括西域38國在內的58國;
西戎(下)包括吐蕃部14國。
Ⅸ 緬甸屬於哪個國家的
緬甸是東南亞的一個獨立國家。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西部。東北與中國毗鄰,西北與印度、孟加拉國相接,東南與寮國、泰國交界,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海岸線長3200公里。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7℃。全國分七個省、七個邦和聯邦區。省是緬族主要聚居區,邦為各少數民族聚居地,聯邦區是首都內比都。
緬甸地勢北高南低。北、西、東為山脈環繞。北部為高山區,西部有那加丘陵和若開山脈,東部為撣邦高原。靠近中國邊境的開卡博峰海拔5881米,為全國最高峰。西部山地和東部高原間為伊洛瓦底江沖積平原,地勢低平。
歷史沿革:
緬甸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先後經歷了蒲甘王朝、東吁王朝和貢榜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三次英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48年1月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88年9月改名為「緬甸聯邦」。2008年5月,新憲法規定實行總統制。2011年2月,緬甸國會選出緬甸第一任總統。
Ⅹ 緬甸在歷史上以前是中國的領土嗎
不是,緬甸與中國歷史上只有過附庸關系。
1、蒲甘王朝時期
1271年,蒙古人忽必烈在中國北方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多次遣使到蒲甘國招降,蒲甘國王不理會。1277年,元兵進攻八莫,因氣候炎熱退兵,而後元兵又多次進攻蒲甘國。
1279年,元滅南宋,國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國,蒲甘城破,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那羅梯訶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後的蒲甘國王都是元朝傀儡。
元朝敗蒲甘國後,其領土就開始分裂。撣族乘機發展勢力,1368年於緬甸東部阿瓦(英文:Ara)建立阿瓦王國。而孟族也在緬甸南部發展勢力,建都於馬達班(Martaban),1369年遷都勃固,建立勃固王國。
二王國建立後南北交戰,緬甸境內四分五裂,各王邦部落或臣服於元明兩朝,或俯首於暹羅,延綿250餘年,直到16世紀30年代中國明朝萬曆年間。
2、東吁王朝時期
東吁同中國明朝關系密切。1635年遷都阿瓦後,又稱阿瓦。明朝於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在底兀剌(即東吁)設宣慰使司。
1425年(洪熙元年)和1430年(宣德五年)東吁曾兩次遣使來中國訪問。1582( 萬曆十年)~1583年莽應里曾進犯雲南,被擊退。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南明永曆帝逃亡到緬甸,緬甸無力抵禦吳三桂的進攻,只得引渡永曆帝以換取清軍的撤兵。
3、貢榜王朝時期
貢榜王朝為緬甸最後的王朝,雍籍牙創立,因此也稱為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不但統一全緬甸,也對外四處用兵擴張疆土。
18世紀末(中國清朝乾隆皇帝統治後期),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界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緬戰爭)。這場戰爭最後以雙方簽訂合約收場。
(10)緬甸明朝屬於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清緬戰爭:
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爆發了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
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清朝緬甸雙方都損失慘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對緬戰爭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較多爭議的一件。乾隆帝晚年時曾說過,「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
一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部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術落後。返回後曾上書乾隆帝,提議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
但乾隆皇帝受「騎射乃建州之本」祖訓的影響,認為發展火器將會導致本來入關後因腐化導致騎射和冷兵器作戰技藝鬆弛的八旗軍依賴火器,其該方面技藝進一步鬆弛,所以未予以重視。
這場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的重大政局變動。清緬戰爭爆發時候,緬甸正和它歷史上的死敵暹羅交戰,剛滅了暹羅就遇上大清軍隊進攻。
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駐扎暹羅,全軍歸國抵禦清軍進攻。暹羅的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兵,重建暹羅。清緬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發生一大變局,緬甸被戰爭削弱,暹羅得以復國。
緬甸戰後十年主動求貢,重新被納入東亞朝貢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緬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