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元朝管越南緬甸叫什麼

元朝管越南緬甸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1-21 02:16:31

㈠ 古緬甸又名什麼

緬甸不清楚,印度沒改過名,不同名稱是不同時期漢語發音變化導致的按音翻譯結果不同。

㈡ 元朝征服了東南亞了嗎

元代曾經政府過安南,緬甸等東南亞一些國家,但是蒙古大軍不適應東南亞的濕熱氣候.最終是以失利告終,結果那幾個國家都是實際獨立的.
鞭長莫及
蒙哥汗三年(1253年)臘月,忽必烈攻佔大理後,留大將兀良哈台鎮守。兀良哈台平定雲南各部之後,於蒙哥汗七年(1257年)秋,派使節招降安南陳朝(今越南北部)。安南國王扣留使節,拒絕投降。同年十一月,兀良哈台率大軍沿紅河進攻安南。十二月,大敗安南軍,一舉攻陷安南國都升龍(又名大羅城,今河內),安南國王逃往海島。次年二月,安南國王傳位於其子。至夏,安南新國王派使者晉見兀良哈台,表示臣服。
中統元年(1260年)十二月,忽必烈派禮部侍郎中孟甲等出使安南,允許安南保持衣冠典禮風俗等本國舊制。作為回報,安南國王派族人通侍大夫陳奉公等覲見忽必烈,請求三年一貢。忽必烈同意其要求,並予以冊封。此後有一段時間,兩國使節往來頻繁。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應安南國王請求任命訥剌丁為安南達魯花赤(大督官)。不久,忽必烈又下詔要求安南君長親自來朝,貴族子弟入質,編制戶口,出兵役,交納賦稅,設置各級達魯花赤。安南國王不接受這些要求,也不向元使跪拜,且還提出取消達魯花赤的要求。此時,元朝忙於滅宋,無力南顧。
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消滅南宋殘余勢力後,開始討論對安南的用兵問題,因南方各地人民不斷起義而作罷。至元十八年,元朝成立安南宣慰司,以卜顏帖木兒為參知政事、宣慰使都元帥,進行戰事准備。至元二十年(1283年),忽必烈以進攻佔城(今越南中南部古國)為名,派其子鎮南王脫歡、大將李恆率大軍南征,要求假道安南,讓安南給元軍提供糧草。安南國王斷然拒絕了元朝的要求。至元二十一年十二月,元軍分六路侵入安南,安南興道王率兵憑險節節抵抗,安南國王親率10萬大軍布防於升龍以北的富良江一線。經過激戰,安南國王軍隊於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正月十三日撤離升龍,退守天長府。脫歡佔領安南國都後焚毀了王宮,並揮師南下,同時命令駐扎在占城的元將唆都北上,合擊安南主力。元軍會合後,分水陸兩路追擊安南王國部隊。安南王屢戰屢敗,逃往安邦海口,藏於山林,後又退據清化府。其弟陳益稷投降。
元朝軍隊暫時獲得了勝利,但對這個崛起於蒙古大漠的民族,能承受得了南亞濕熱的氣候嗎?
元軍雖然獲勝,但在安南叢林和水網地帶,蒙古軍騎兵亦無法施展其本領,又值暑雨疾疫,加上安南援兵日增,不斷襲擊元軍,脫歡被迫放棄已佔領的安南京城,於同年夏撤至思明州(今廣西寧明縣)屯守。而在元軍撤退途中,在如月江、冊江(乾滿江)等地一再遭到安南軍民的截擊,損失慘重,唆都、李恆等元帥戰死。安南一度收復了全部失地。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月,忽必烈罷征日本,調集軍隊、糧草,准備大舉進攻安南。到第二年正月,忽必烈調集8萬大軍(江淮、江西、湖廣蒙、漢軍7萬人、雲南兵、黎族兵約1萬人;船500艘),成立征交趾行省,以奧魯赤為平章政事,烏馬兒、樊楫為參知政事,受鎮南王脫歡節制。十一月,元軍分三路攻入安南境內。程鵬飛、孛羅合答兒由西道攻永平,大小十七戰,連破老鼠、陷沙、茨竹三關,直抵萬劫;脫歡、奧魯赤從東道攻女兒關;烏馬兒、樊楫從海道攻安邦口。各路元軍會合後,矛頭直指升龍。十二月,脫歡率諸軍渡過富良江,擊敗守軍,再次進佔了安南都城。安南國王逃進了敢喃堡。

安南軍民以堅壁清野,藏粟逃匿的策略困擾元兵,而元軍糧船又在綠水洋受到安南軍的阻截,糧食全部沉入海中。元軍的長驅深入,造成士卒疲敝,糧餉短缺,加之天氣轉熱,病疫頻發,使元軍陷於進退失據之困境,次年二月初,脫歡只得下令全師北撤。在元軍撤退途中,安南王集結重兵30萬據女兒關和丘急嶺一帶布防百餘里,准備再次截擊歸師。脫歡聞訊下令各路軍隊避開敵軍,分道撤回國內。元軍水師在白藤江遭安南軍阻擊,主將樊楫受傷被俘。總領脫歡也在且戰且退時中毒箭傷腳,從單己縣撤回思明州。三月,安南國王遣使入元,歸還俘虜,進貢金人以代謝罪。忽必烈十分惱怒,但仍不得不恢復和好關系。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安南國王去世,子繼位,又對元朝採取了不卑不亢之態。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忽必烈第三次調集大軍出征安南。翌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病逝,成宗鐵穆耳即位,下詔罷征安南,寬宥其抗命之罪。此後,兩國邊境雖然發生過一些小規模沖突,但始終維持著安南對元朝的朝貢關系。
損人耗己
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福建行省參政唆都派使節到達占城(越南中南部古國)。使節回報占城國王失里咱牙信合八剌麻哈迭瓦有歸順之意,元世祖忽必烈封其為占城郡王。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二月,忽必烈派兵部侍郎教化的、唆都等出使占城國,要求占城國王入朝。占城國王(保寶旦)派使者至元朝進貢,奉表歸降。貢物包括大象。至元十八年十月,元朝設立占城行省,以唆都為右丞、劉深為左丞。調集海船百艘、士卒水手萬人,准備第二年正月出征海外,要求占城郡王供給軍糧。不久,占城王子補的專權,扣押了元朝派往暹國(泰國)、馬八兒國(印度半島南端佩內爾河以南)的使者。忽必烈決心討之。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六月,忽必烈下令調集淮、浙和福建、湖廣駐軍5,000人,海船100艘、戰船250艘,由唆都統率水陸兩軍循海道進攻佔城。當年十一月,唆都率軍從廣州出發,航海到占城港(今越南平定省歸仁)登陸。占城國王(孛由補刺者吾)拒絕了元朝的招降。至元二十年(1283年)正月十五日半夜,元軍分三路從北、東、南三面乘船攻擊木城。第二天早晨兩軍交戰,中午,元軍攻入木城。占城國王率部逃入山中。接著,元軍進兵大州,占城國王聞訊求降。元軍開到大州東南,准許占城國王投降,赦免其罪。但要求占城國王親自來營中納降。
占城國王一面派國舅寶脫禿花為使節應付唆都,一面在大州西北雅侯山立寨,集結2萬餘人,並速派使者向安南、真臘等國借兵。二月十九日,元軍進攻雅侯山,占城軍拚死抵抗,並利用地形切斷元軍歸路。唆都率軍苦戰,才得以突圍。隨後,唆都在舒眉蓮港建立木城,固守待援,並以此為根據地,繼續攻擊占城郡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三月六日,唆都奉命北上協助脫歡大將進攻安南,率軍撤出占城。二十七日,占城國王見安南不支,遣使求降。當年,元朝曾再度策劃派兵討伐占城,因安南戰事擱淺。元成宗時,與占城恢復了和好關系。
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通過元大理、鄯闡等路宣慰司都元帥府派遣奇得脫因等出使緬甸,詔撫緬王。緬國蒲甘王朝那羅梯訶波帝派使者價博到達大都。忽必烈派使回訪緬國。兩國間建立了初步聯系。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派勘馬拉史里、奇得脫因等出使緬國,要求緬王派遣王室子弟或顯貴大臣來京朝貢。未料,元使一去不歸。據緬甸史籍記載,元使是因為晉見緬王不肯脫馬靴而被處死的。雲南行省見使臣久久不歸,緬王毫無表示,便向朝廷建議出兵征討緬國。忽必烈沒有批准,示意先觀其動向。
忽必烈此時可能也是有些力不從心了,沒有主動發起戰爭,然而,兩國之間會相安無事嗎?
正當元朝在是否出兵問題上猶豫不決時,緬國卻先發動了戰爭。至元十四年(1277年),緬國出動士卒四五萬、戰象800頭大舉向元朝鎮西路新附千額(今雲南盈江縣城)及原附金齒(今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區)侵襲,千額總管阿禾遂向元廷告急。大理路(治所在今大理市)蒙古千戶忽都、總管信苴日率領700名騎兵馳援阿禾。元軍與緬軍在行進中遭遇,激戰兩日。元軍首先破其象隊方陣,緬軍大亂而敗退。元軍追逐30餘里,攻破其17寨。同年十月,元朝雲南諸路宣慰使都元帥納速剌丁統兵3,848人出征緬國。元軍進占江頭城(今緬甸蠻莫縣江新),招降了附近的撣族部落35,200戶(約300寨)。後因天氣炎熱,未深入緬境。納速剌丁回國後,向朝廷上奏曰:緬國地形虛實,全在我掌中,大可伐之。 至元十七年(1280年)二月,納速剌丁等再次請求征伐緬國,忽必烈予以批准,下詔調兵遣將,積極籌備,正式任命諸王相吾答爾為征緬大軍統帥。至元二十年(1283年),征緬元軍水陸並進,攻破了江頭城、太公城(今緬甸拉因公縣境內)等地,分兵駐守。過後,緬王的臣屬建都(緬甸北部地區)王烏蒙、金齒西南夷等12個部落歸順元朝。但緬王一直堅持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十一月才向元朝求降。忽必烈允許他悔過自新,但重申要緬甸權貴親自來京朝貢,並為此派兵護送怯烈出使緬甸。然而,怯烈還未到達緬甸首都蒲甘,緬甸就發生了內亂。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緬王庶子不速速古里囚禁(一說殺害)了緬王,還殺害了元朝雲南王派去的官員阿南達等人。不久,不速速古里也在與諸兄弟爭位的紛亂中被殺。緬甸蒲甘王朝實際上已經解體,分成若干撣邦。各地紛紛擁兵自立的貴族和撣族部落首領為尋求政治上的支持,大多向元朝投降,接受了元朝任命的宣慰司等各種官職名號。約於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緬王立普哇拿阿迪提牙也向元朝納貢稱臣,並派自己的兒子信合八到大都朝見元朝皇帝。第二年,元成宗鐵穆耳封立普哇拿阿迪提牙為緬國國王,信合八為緬國世子。
大德年間,緬甸權臣、木連城(今緬甸叫棲縣)首領阿散哥殺死緬王及元朝留駐緬國的信使從人百餘人。另立其子鄒聶為王。朝中大權盡操於阿散哥之手,緬王成為傀儡。元成宗聞訊,決心派兵懲罰阿散哥。大德四年(1300年)十二月,元成宗令宗王闊闊、雲南行省平章政事薛超兀而、芒完圖魯米石等出兵干涉,圍攻木連城,遭到守軍抵抗。次年二月,由於阿散哥以重金賄賂闊闊以下元軍將校,元軍將領以暑熱為由撤兵回國。元軍班師後,阿散哥派其弟弟哲迪到元上都請求寬恕。成宗赦免了阿散哥的弒君之罪,下詔停止征緬,默認了緬甸國內的現狀。此後,直到大元末期,緬甸一直保持著對元朝的朝貢及臣屬關系

㈢ 越南在古代叫什麼

越南在古代叫安南。
公元10世紀,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越南(當時叫安南)利用中國的四分五裂局面,擺脫了中國的控制。
938年的「白藤江之戰」吳權擊敗中國南漢,939年稱王,史稱前吳王,建立吳朝,是越南脫離中國之始。但吳權只有稱王沒有建立國號,而且未能有效統治越南北部,直至968年丁朝建立,越南(交趾)才正式獨立。北屬時期之後的歷史,越南成為中國的藩屬國,並且仍未脫離中華文化影響,使用漢字,採用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建立了多個封建王朝。
968年,丁部領(丁先皇)以武力征服境內的割據勢力,建立國號大瞿越(丁朝),這是越南歷史上第一個正式國號,兩年後(970年)又自稱皇帝,定都華閭(今寧平省寧平),後來接受中國北宋宋太祖冊封為交趾郡王,宋朝皇帝承認越南是自治的藩屬國而不再是中國直接統轄的領土。
980年,黎桓建立前黎朝,並擊退了侯仁寶率領的北宋軍隊的干涉。
11世紀後期,宋朝與越南李朝爆發宋越熙寧戰爭;13世紀中葉,越南陳朝曾擊退蒙古的進攻,中國元朝建立後,越南陳朝又曾兩次擊退元軍的進攻。戰後,陳朝遣使向中國元朝朝貢修好,以示臣服。15世紀明成祖永樂年間,越南陳朝君主遭外戚胡季犛篡位,中國明朝應陳朝遺臣的請求推翻了胡氏政權。明軍順勢收復了越南,設郡縣、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再次進行了直接統治,即「安南屬明時期」。不過在明成祖死後數年,黎利發動藍山起義將明軍驅逐出越南,但承諾維持與明朝的宗藩關系之後,恢復了獨立,建立了後黎朝(1428年~1789年)。

㈣ 歷史上的元朝有哪些藩屬國

元朝的藩屬國有高麗、緬甸、安南、占城及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與伊兒汗國等國。北有漠北諸部、南有南洋諸國、西有四大汗國。

其中有兩個直屬的藩屬國,即高麗王朝與緬甸蒲甘王朝,分別建立征東行省與緬中行省
。西北方面,1268年窩闊台汗國的海都意圖奪回汗位而聯合欽察汗國與察合台汗國反元,史稱海都之亂。直到1304年元成宗時期,元廷與這三大汗國達成和議,並與伊兒汗國一同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成為元朝的藩屬國,而元朝設立的行政機構(如行中書省和宣政院)也未包括這些領土。
而且元成宗並賜伊兒汗國君主刻有「真命皇帝和順萬夷之寶」等漢文印璽,實質上也承認其獨立性。到1310年元武宗時期,元朝和察合台汗國先後攻滅窩闊台汗國,於元文宗年間編纂《經世大典》時,將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與伊兒汗國作為元朝的藩屬國。

㈤ 元朝的疆土有多大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疆域最遼闊的王朝。西起今 帕米爾高原、額爾齊斯河,東至鄂霍次克海,北到北冰洋。在東部,擁有朝鮮半島東北部。在西南,包 括今克什米爾地區以及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錫金等地,今緬甸東北部和泰國北部。當然也包括南海諸島(當時叫萬里石塘)、西藏、台灣及其附屬島嶼。

元朝國土面積:2122.74萬平方公里 。在北方,北到北冰洋;西起今 額爾齊斯河;東至鄂霍次克海。在東部,擁有朝鮮半島東北部。在西南,包 括今克什米爾地區以及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錫金等地,今緬甸東北部和 泰國北部.(包括現在的蒙古、西伯利亞、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越南北部、伊朗東部。忽必烈曾打到多瑙河) 。 成吉思汗與蒙古諸王的西征給中亞、西亞和歐洲人留下了難以消除的恐懼, 但西征的動因來自蒙古族本身,與宋、金、西夏、大理等政權的人口狀況毫無關 系,而且西征大多發生在這些政權被滅之前。西夏和金分別亡於1227年和1234年, 此前的1213年蒙古哲別滅西遼,1219年成吉思汗發動第一次西征,1221年又有哲 別和速不台的西征。1235年蒙古軍開始攻宋,同年拔都出兵西征,1253年又有旭 烈兀的西征,1254年蒙古軍滅大理,同年征服了吐蕃。到1279年南宋殘余勢力最 終被消滅時,西征早已結束,龐大的大蒙古帝國已經分裂。在蒙古的軍事征伐中 固然利用了女真、黨項、契丹和漢等族的的人力和物力,但這些都是被俘虜和掠 奪的結果。同樣,在滅西夏、金、大理、南宋的過程中,也有大批來自中西亞和 歐洲的人員被充當將士、炮手、工匠和官吏。 西夏和金滅後,境內的人口銳減至1000餘萬,僅及原來的五分之一弱,是中 國人口史上罕見的浩劫。滅宋14年後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境內的人 口總數僅6000餘萬,只有13世紀初的一半。當時北方人口大批南遷,大片土地荒 無人煙,亟待墾復。所以,元朝建立後對高麗、安南(今越南北部)、占城(今 越南南部)、日本、緬國(今緬甸)、爪哇(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侵略,只 是蒙古軍隊好戰傳統的繼續,境內的人口只是為統治者提供了兵力而已。元朝的 人口峰值估計約8500萬,遠不如宋金合計,而且元朝期間的人口增長也比較緩慢。 蒙古西征與元朝對各國的侵略戰爭客觀上留下了一些中國移民,但都是出於戰爭 或控制的需要,或者是戰敗的結果,並非積極主動的人口遷移。而遷入中國的中 西亞、歐洲移民數量更多,以後大部分在中國定居

㈥ 元朝統治過緬甸嗎

1287年元朝統治者忽必烈率領元軍大舉入侵而結束了緬甸的蒲甘王朝。

元朝設置「緬中行省」(又稱「征緬行省」)。1290年緬中行省撤銷,但之後的蒲甘國王幾乎都是元朝的傀儡。

後來緬甸分裂,撣族和孟族分別在緬甸東部和南部建立勢力。

㈦ 元朝的征東行省、交趾行省、緬中行省,怎麼沒在版圖內

元朝在全國的行政區劃分為三部分——中書省直轄區、行中書省和宣政院轄區。

元朝以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為最高行政機構,設中書令一名,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名。其中中書令由太子兼任,未立太子時空缺。元朝尚右,有時只設一名右丞相,以右丞相統領百官。


中書省直轄區稱“腹里”,包括今河北、山東、山西,以及河南和內蒙古的一部分,由中書省直接管轄。

宣政院總轄西藏地區的軍政要務,並掌全國佛教事宜。

剩下的地區便是行中書省,所謂“行中書省”就是“行動的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這也是今天省作為一級行政區的由來。

按照一般的說法,元朝設立了10個行省,分別為:

嶺北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嶺北行省”)

遼陽等處行中書省(簡稱“遼陽行省”)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簡稱“河南江北行省”)

陝西等處行中書省(簡稱“陝西行省”)

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

甘肅等處行中書省(簡稱“甘肅行省”)

雲南等處行中書省(簡稱“雲南行省”)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簡稱“江浙行省”)

江西等處行中書省(簡稱“江西行省”)

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簡稱“湖廣行省”)

但按照明初宋濂在《元史·地理志》中所言:“

行中書省十有一:曰嶺北,曰遼陽,曰河南,曰陝西,曰四川,曰甘肅,曰雲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廣,曰征東。”

也就是說,元朝有十一個行省,除了上述十個外,還有一個征東行省。征東行省在哪?

征東行省,又稱征日本行省,是元朝為了征服日本而在今朝鮮設立的一個行省。

公元1258年,元朝征服高麗,公元1280年設立征東行省,公元1356年,元朝末年罷征東行省,所以征東行省的存在幾乎貫穿整個元朝。


但征東行省與其它行省不同,行省丞相由高麗國王兼任,自辟官署,獨立性很大,所以高麗國實質上並未消失。

此時的高麗國,是公元918年由王建所建,史稱“王氏高麗”,至公元1392年,李成桂廢黜恭讓王自立,成為明朝藩屬,朱元璋賜其名“朝鮮”。

於此類似的行省還有設立於越南的交趾行省,設立於緬甸的緬中行省。

交趾行省,又稱安南行省,公元1286年設立於今越南。與征東行省相似,安南國並未消失,交趾行省的丞相由安南國王兼任,自辟官署。


交趾行省設立的時間很短,公元1288年,越南的陳朝擊敗了元朝的入侵,從此交趾行省撤銷,越南與元朝恢復了傳統的宗藩關系。

越南從反敗元朝入侵,開始自稱“中華”。

緬中行省,又稱征緬行省,公元1287年設立於今緬甸。

公元1287年,元兵自雲南進攻緬甸蒲甘國,蒲甘城破,蒲甘國滅亡。同樣,緬甸的蒲甘國並未消失,緬中行省的丞相有緬甸王擔任,自辟官署。

但最常見的譚其壤版元朝地圖是將征東行省完全算作外國政權處理的,這其實與政 治有關。如果嶺北行省北部可以劃到北冰洋,那麼朝鮮屬於元朝一點疑義都沒有。

㈧ 請問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在我國古籍中的古稱分別都是什麼

越南——安南
菲律賓——呂宋
馬來西亞——柔佛 / 馬六甲
汶萊——泥國

朝鮮 / 韓國:Korea

中國古稱:樂浪 / 高句麗 / 百濟 / 新羅 / 高麗

來源:漢朝設置樂浪郡。公元4世紀時,在今天的朝鮮半島上建立了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個國家。其中高句麗本來是中國的民族,因為搶地盤,打不過鮮卑族著名的慕容家族,被慕容氏趕出國門,流放到朝鮮半島北部。高麗為高句麗的簡稱(但高句麗與高麗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國,國號「高麗」,並於936年統一了朝鮮半島,高麗王國歷時近500年,為各國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稱音譯仍為 Korea(高麗)。1392年,高麗三軍都總制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國名為「朝鮮」,意為清晨之國、朝日鮮明之國或晨曦清亮之國。《東國輿地勝覽》一書說:「國在東方,先受朝日之光輝,故名朝鮮。」朝鮮語中朝字讀作Zhao,今轉讀成Chao。

在漢朝,如今的韓國地區,分布著三個原始部落,為「三韓」,即馬韓、辰韓和弁辰(弁韓)。1897年2月,朝鮮國王高宗宣布改國號為「大韓帝國」。不過這個「大韓帝國」很短命,在1910年就被日本廢除了,又改回「朝鮮」。

日本:Japan

中國古稱:扶桑 / 倭奴 / 東夷 / 海東 / 東洋 / 東瀛

來源:古代中國人認為日本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故常以「扶桑」來表示,《淮南子》中就有「日朝發扶桑,入於落棠」語句。日本最初的文明實際上起源於中國文明,中國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了關於日本的記載。戰國時代,中國最早稱日本為「倭」,如古地理書《山海經·海內北經》說:「蓋國在矩燕南、倭北、倭屬燕。」 這說明當時中國人僅知道日本的地理方位。東漢班固撰寫的《漢書·地理志》才明白地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另據范曄《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後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到隋唐時,始稱「日本」。《舊唐書·東夷傳》中將「倭」 與「日本」分列並敘,還對改稱日本作了說明:「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舊唐書·日本國傳》載明:「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Japan 是英語「漆器」的意思,是西方對它的稱呼。

越南:Viet Nam

中國古稱:甌越 / 占婆 / 林邑 / 環王 / 占城 / 交趾 / 安南 / 南越

來源:公元前3世紀後半葉,在紅河三角洲建立甌雒國,由甌越和越兩個部落合並而成。中國史書上的占婆(又稱林邑、環王、占城等),是越南史上的古國。漢朝設置交趾郡。唐朝設安南都護府。五代時從中國獨立出來。1054年李朝改國名為大越。以後幾個王朝稱為安南或大越。1802年阮福映稱帝,改國號為南越。1803年清政F改安南為越南。1804年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越南之名便始於此。越南族就是中國的京族。

寮國:Lao

中國古稱:堂明 / 南掌 / 寮國

227年,堂明王遣使拜訪東吳。1353年,琅勃拉邦的孟斯瓦王子法昂在真臘幫助下,統一寮國全境,建立了以佬族為主體的封建國家——瀾滄王國。明代永樂二年,瀾滄國獲得中國的承認,封為「寮國宣慰司」,史稱南掌。國內第一大民族寮國族(又稱「老龍族」,中國稱其為「寮人」)佔全國總人口1/3以上,以族為國名。

柬埔寨:Cambodia

中國古稱:扶南 / 真臘 / 吉蔑 / 甘孛智 / 澉浦只

來源:元代稱「甘孛智」,明代轉音為「柬埔寨」,為「山地之國」。

泰國:Thailand

中國古稱:墮羅缽底 / 暹羅

來源:公元6世紀,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個國家,墮羅缽底國。「泰國」泰語中為「自由國度」,「泰族」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國的傣族。

緬甸:Myanmar

中國古稱:撣國 / 驃國 / 蒲甘

來源:撣國,驃國,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對它的稱呼。公元1106年,緬使隨大理使節到宋,宋鑒於緬甸山川遙遠,道路阻隔,因此稱為「緬」,又因中緬邊區一帶稱山間谷地為「甸」,「緬甸」即其合稱。

馬來西亞:Malaysia

中國古稱:柔佛 / 馬六甲

來源:Malay 是亞歐大陸最南端的半島。生活在這個半島上的人,又稱為 Malay 人。後來把整個東南亞的所有群島,統稱 Malay 群島。柔佛為 Malay 半島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 Malay 半島的大部分。1963年,Malay,與加里曼丹島上的沙撈越和沙巴地區,共同組成了一個聯邦國家,就叫 Malaysia。

新加坡:Singapore

中國古稱:淡馬錫 / 星洲

來源:公元8世紀,這個海盜猖獗的海島曾叫Temasek(淡馬錫)。Temasek,爪哇語「海市」之意,由於季節的影響,海運的船舶經常雲集在此,所以逐漸成為一個船舶停泊的商埠。

傳說,蘇門答臘室利佛逝王國的一位王子,為了尋找理想地點建立新城市來到淡馬錫。在潔白的沙灘上,王子突然看見一隻從未見過的怪獸向他致意後急弛而去。這怪獸紅身、黑頭、白胸,雄健敏捷。王子很喜歡,便問隨從:「那是什麼動物?」隨從信口答到:「獅子。」王子十分高興,認為這里是吉祥之地,便決定在此建都,並取名「獅城」。在樊文中,Singa 意即「獅子」;pore 意即「城堡」。

菲律賓:Philippines

中國古稱:呂宋

來源:菲律賓群島的主島就是呂宋島。1543年,西班牙佔領了這里,便以西班牙國王 Philippe 的名字命名。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中國古稱:爪哇 / 三佛齊

來源:爪哇和三佛齊都是印度尼西亞最著名的古國。Indonesia,希臘語中「大海上的群島」,意為「千島之國」。

印度:India

中國古稱:婆羅多 / 身毒 / 天竺 / 信度 / 忻都

來源:古印度,一個名叫「婆羅多」的國王建立起一個國家,於是把這個國家命名為「婆羅多」。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這條河就是著名的印度河。後來「信度」這個地名所指的范圍不斷擴大,從印度河流域開始,又包括恆河流域,漸漸的席捲整個南亞次大陸。我國用「印度」這個詞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書中載:「譯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歸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印度」。

不丹:Bhutan

自稱:竹域

中國古稱:主域 / 布嚕克巴

來源:不丹的梵文意思為「西藏終端」。自稱為「竹域」,意為「神龍之國」

斯里蘭卡:Sri Lanka

中國古稱:錫蘭

來源:Sri 是該國的自稱,即「神聖」之意,Lanka 是「光輝燦爛」之意。

伊朗:Iran

曾用名:Persia 波斯

中國古稱:安息

來源:古代 Aryan (雅利安人)從東遷往波斯,占據了伊朗高原或其東南部地區,並在這兒創造了古代文明。古希臘、古羅馬將這片地區稱為 Aryana ,意為「雅利安人的地區」。Iran為其轉音。Persia(波斯帝國)是伊朗歷史上最顯赫的一個帝國。(其實 Persia 並不單只是一個國家,而是許多不同的朝代,都被稱為 Persia 。)

俄羅斯:Russian

曾用名:КИЕВ Росс 基輔羅斯 /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蘇聯

中國古稱:羅剎

來源:9世紀下半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瑞典諾曼人在東斯拉夫人地區建立基輔羅斯大公國。斯拉夫人把來他們稱為 Varangians 或者 Rus意思是商人。這個詞起源於古諾曼語 ruotsi,意指「劃獨木舟的人」,後來為斯拉夫人所採用。元朝稱俄羅斯為「羅斯」或「羅剎國」。蒙古人在拼讀俄文 Rocia 時,在字母R前面加了一個母音,所以 Rocia 就成了 Oroccia。清朝時期,Oroccia 轉譯成漢語時就成了「俄羅斯」。蘇聯曾是俄羅斯最強大的歷史時期。

西班牙:Spain

中國古稱:佛郎機(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稱)

來源:西班牙最早是迦太基的殖民地。這里野兔出沒,迦太基把野兔叫做 spa(腓尼基語 Shaphan)。漸漸的,轉換成 Spain。

葡萄牙:Portuguese

中國古稱:佛郎機(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稱)

來源:葡萄牙最早的城市 Oporto 波爾圖的名字演變而來的,本來翻譯成波秋歌更為恰當

義大利:Italy

中國古稱:大秦

來源:古希臘人殖民到亞平寧半島的普利亞地區附近後,把這里的維圖利部落稱為 Italoi。後來羅馬人沿用了這個名稱,拉丁語 ltalia,並用它作為義大利半島上很多部落的共同稱呼。

㈨ 元朝的疆域,究竟有多大

元朝國土面積:2122.74萬平方公里 在北方,北到北冰洋;西起今 額爾齊斯河;東至鄂霍次克海。在東部,擁有朝鮮半島東北部。在西南,包 括今克什米爾地區以及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錫金等地,今緬甸東北部和 泰國北部.(包括現在的蒙古、西伯利亞、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越南北部、伊朗東部。忽必烈曾打到多瑙河) 。 成吉思汗與蒙古諸王的西征給中亞、西亞和歐洲人留下了難以消除的恐懼, 但西征的動因來自蒙古族本身,與宋、金、西夏、大理等政權的人口狀況毫無關 系,而且西征大多發生在這些政權被滅之前。西夏和金分別亡於1227年和1234年, 此前的1213年蒙古哲別滅西遼,1219年成吉思汗發動第一次西征,1221年又有哲 別和速不台的西征。1235年蒙古軍開始攻宋,同年拔都出兵西征,1253年又有旭 烈兀的西征,1254年蒙古軍滅大理,同年征服了吐蕃。到1279年南宋殘余勢力最 終被消滅時,西征早已結束,龐大的大蒙古帝國已經分裂。在蒙古的軍事征伐中 固然利用了女真、黨項、契丹和漢等族的的人力和物力,但這些都是被俘虜和掠 奪的結果。同樣,在滅西夏、金、大理、南宋的過程中,也有大批來自中西亞和 歐洲的人員被充當將士、炮手、工匠和官吏。 西夏和金滅後,境內的人口銳減至1000餘萬,僅及原來的五分之一弱,是中 國人口史上罕見的浩劫。滅宋14年後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境內的人 口總數僅6000餘萬,只有13世紀初的一半。當時北方人口大批南遷,大片土地荒 無人煙,亟待墾復。所以,元朝建立後對高麗、安南(今越南北部)、占城(今 越南南部)、日本、緬國(今緬甸)、爪哇(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侵略,只 是蒙古軍隊好戰傳統的繼續,境內的人口只是為統治者提供了兵力而已。元朝的 人口峰值估計約8500萬,遠不如宋金合計,而且元朝期間的人口增長也比較緩慢。 蒙古西征與元朝對各國的侵略戰爭客觀上留下了一些中國移民,但都是出於戰爭 或控制的需要,或者是戰敗的結果,並非積極主動的人口遷移。而遷入中國的中 西亞、歐洲移民數量更多,以後大部分在中國定居

㈩ 大家都知道清朝也知道緬甸,那大家知道清朝的緬甸叫什麼嗎

清朝緬甸叫貢榜王朝,「緬」字表示遙遠的,而「甸」在古代指郊外的地方。所以「緬甸」的意思是「遙遠之郊外」,這就是古代中國西南人對這片土地的稱謂,元朝時成為中華人士對其最廣泛之稱謂。

清朝和緬甸貢榜皇朝發生一場戰爭,這是一場屬國對宗主國主動挑起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爆發前,貢榜王朝就經常騷擾清王朝的邊境,經常派兵侵犯清王朝的領土,向清王朝的土司收取貢賦錢糧,如果那個土司不交,緬甸就開始用兵對付。

清王朝在忍無可忍之下,終於在1762年派兵出擊,打算教訓一下這不聽話的小弟。但沒想到的是,竟然打不過緬甸,這場戰爭直接進行了七年之久,最後緬甸國小耗不住,主動求和,才結束了這場戰爭。

(10)元朝管越南緬甸叫什麼擴展閱讀:

緬甸的貢榜王朝:

(1752年~1885年)

貢榜王朝為緬甸最後的王朝,雍籍牙創立,因此也稱為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不但統一全緬甸,也對外四處用兵擴張疆土。

18世紀末(中國清朝乾隆皇帝統治後期),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界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緬戰爭)。這場戰爭最後以雙方簽訂合約收場。

1782年至1819年是波道帕耶國王(孟雲)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以及並吞印度邊界的曼尼坡與阿薩姆,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憂心緬甸的威脅。英國挑撥位於貢榜西邊的阿拉干王朝動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緬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緬戰爭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1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56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4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2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83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3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63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5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