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景頗族見面兒怎麼稱呼
⑴ 景頗族的風俗習慣
1、禮節方面,景頗族熱情好客,客人進家,無論認識與否,主人都會招待食宿。景頗族喜歡喝燒酒和自製的水酒,景頗族老人喜好嚼煙,他們把草煙和適量的熟石灰膏、干蘆子放入口中咀嚼,有提神、醒腦、防齲固齒的功效,見面時會互遞煙盒,表示友好、尊重和禮貌
2、家庭方面,過去傳統的景頗族的家庭,是包括夫妻和子女的核心家庭和包括父母、夫妻、子女在內的擴展家庭。在家庭內部,父親是家長,子女皆從父姓,世系從父系計算,財產由男性繼承。傳統上實行幼子繼承,由幼子同父母同住並繼承老家的房屋,其他兒子成家後便分出老家另立門戶。
3、節日,民族傳統節日主要有目腦縱歌節、能仙節、新米節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節日為目腦縱歌。
4、婚戀,景頗族婚姻實行丈人種(景頗語稱「木育」,載瓦語稱「勐」)與姑爺種(景頗語稱「達瑪」,載瓦語稱「墨」)單向聯姻的婚姻形式。兩個家庭一旦締結婚姻,不僅產生「姑爺」(女婿)和「丈人」(岳父)兩種個人身份,同時也產生「姑爺種」和「丈人種」兩種群體的身份,形成固定的丈人種與姑爺種關系。
5、喪葬,景頗族的喪葬習俗獨特。凶死行火葬,幼殤行天葬,正常死亡行土葬。在家中自然死亡視為善死,在外意外死亡、刀槍致死、上吊、投河自殺以及難產死亡均視為凶死。凶死者,屍體不能進寨。善死者亡,家人立即朝天鳴槍報喪,親朋村鄰聞訊帶著禮物前來奔喪、幫忙。
(1)緬甸景頗族見面兒怎麼稱呼擴展閱讀:
景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5個支系語言分屬景頗語支和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均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有「景頗」、「載瓦」、「勒赤」、「浪峨」、「波拉」5個支系,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與緬甸克欽邦接壤地區。緬甸境內的大部分克欽族支系與中國境內的景頗族、傈僳族也有極深的淵源。
參考資料:景頗族-網路
⑵ 中國的景頗族在緬甸叫什麼族
中國的景頗族在緬甸叫拉旺族
⑶ 緬甸景頗族在哪裡
緬甸的克欽族與中國雲南景頗族是同一民族,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緬甸的景頗族被稱為克欽族,約200餘萬人,緬甸第六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分布地區緬北克欽邦、印度阿薩姆邦及雲南。
即緬北的密支那、八莫、傑沙、興威、臘戍、孟拱、果當、葡萄、戶拱河谷、瓦扎等地,此外還分布在瑞麗江流域、恩梅開江和邁立開江匯合處的三角地帶、中緬邊境地區、撣邦部分地區,在印度阿薩姆邦那加西部山區也有少量克欽族居住。。
緬甸的景頗族和中國境內的景頗族有歷史淵源和相同的傳統文化習俗,但由於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受周邊民族的影響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尤其是生活在不同的國度里近現代所經歷的社會歷史背景不同,所以形成了景頗族文化的區域差異。
中國少數民族景頗族和僳僳族即是克欽族的分派。緬甸境內的克欽族人,則組成武裝反政府組織爭取民族獨立自主。
相傳,克欽人的祖先大約在7世紀時開始由西藏東部青藏高原沿橫斷山脈南遷。8世紀時已定居於高黎貢山一帶了。11世紀,他們沿恩梅開江,邁立開江逐漸遷入今緬甸境內。
克欽族進入緬甸境內之後,又分兩路向南遷移。一路從孫布拉蚌沿著南部山地遷移,爾後又向西南方向遷移,另一路則沿著三角地帶的山脈,從恩梅開江沿岸南下並逐漸定居下來。15世紀克欽族再次南遷,開始與緬族、撣族接觸,接受緬甸文化。
克欽族有4大支系:景頗、浪峨、載瓦、勒期。克欽族有自己的語言,但語法與緬語完全相同,基本詞彙中有60%與緬語一致。克欽族中操景頗語者人數最多,操浪峨語者次之。景頗語是克欽族的通用語,有6種方言:普通景頗語、喀古景頗語、高伊景頗語、戶拱景頗語、督茵景頗語和騰乃景頗語。普通景頗語是克欽邦普遍使用的語言,也是學校的教學用語。
⑷ 雲南省德宏州景頗族的客氣話怎麼說
景頗族使用景頗語。景頗語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文字。景頗文是拼寫景頗語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主要通行於中國、緬甸的景頗族地區。景頗文共有23個字母(無q、v、x)。多數音位用單字母和雙字母表示,少數用三個字母表示。送氣用h表示。齶化用y表示,捲舌音用r表示。母音松緊的對立在聲母上區別,聲調在文字上不表示。
⑸ 景頗族婚俗
景頗族婚俗習慣是當青年男女深深相愛後,經過一定的禮儀,雙方閃定了彩禮的數目和結婚的日期。屆時,女方請媒人、舅父和親朋好友把新娘送去成親。舉行結婚儀式時,要請歌手來演唱(結婚歌),並按歌中演唱的習俗和程序舉行儀式。(結婚歌)是景頗族的許多關於婚姻方面的古老傳說,它概括了婚姻習俗的全部內容,也含有對新郎新娘祝賀和祝福的內容,實際上是一部口承的景頗族婚姻習俗史。
景頗族,中國雲南世居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119209人。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又分別稱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稱「景頗」、「載瓦」、「喇期」、「浪峨」。
景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古浪、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緬甸有克欽邦,克欽族即中國景頗族。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景頗族婚俗簡介:
明媒正娶是景頗族青年男女結婚的主要形式。當青年男女深深相愛後,經過一定的禮儀,雙方閃定了彩禮的數目和結婚的日期。屆時,女方請媒人、舅父和親朋好友把新娘送去成親。舉行結婚儀式時,要請歌手來演唱(結婚歌),並按歌中演唱的習俗和程序舉行儀式。(結婚歌)是景頗族的許多關於婚姻方面的古老傳說,它概括了婚姻習俗的全部內容,也含有對新郎新娘祝賀和祝福的內容,實際上是一部口承的景頗族婚姻習俗史。
新娘進院時,要舉行過草橋儀式;在六蓬棒升草上拴一隻孵蛋的母雞,由新郎牽著新娘從這個草橋上跨過去,以象徵將來家業浴量,豬有一千頭,雞有一萬只。新娘過了草橋,要走過屋檐溝,才能上竹樓。一般情況下,給機關報娘上竹樓的梯子應該是新做的。進了竹樓,新娘受到寨子里長輩們的歡迎,要舉行庄嚴、隆重的迎新娘儀式,並對新娘致以深深的祝福,使新娘感到全寨人都在歡迎她和關心她。這些過程完成後,新娘進入洞房。這時候,姑娘和小夥子開始聚集在新郎新娘身邊。他們一邊祝賀、嬉鬧,一邊喝酒吃喜糖,氣氛極為熱烈。
婚禮的高潮是請歌手來祝福新郎新娘;新郎新娘來到祭祖宗的屋子,旁邊站著男女歌手,聚集著參加婚禮的賓客,屋子裡擺著各種祭品,接著歌手一個個輪流演唱。他們用歌聲贊揚了新郎的勇敢、新娘的美麗祝福新娘新郎早生子女、幸福美滿等。每個歌手的演唱都贏得人們的陣陣歡呼,給婚禮增加了無限的情趣和熱烈的氣氛。當晚,親朋好友和全寨的鄉親都要來喝酒,吃飯。之後大家又唱歌又跳舞,往往要嬉鬧和歡娛到天亮。
另一類屬於自由戀愛結婚的形式,好男女青年戀愛後,在公房等處發生性關系,致使女方懷孕或生下孩子,這樣需正式結婚,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男方給岳父岳母送一份有限的彩禮,再宴請親戚朋友,其餘一切婚禮的程序和儀式可免除。這種情況一般是由於男女感情很深,但雙方或一方的父母不同意這門婚事,這對情侶只好採用這種方式,達到正式結婚的目的。
還有一種形式是搶婚。就是小夥子邀約幾個夥伴,把新娘搶回家,再舉行婚禮。這種形式在景頗族的婚姻形態中,為數最少。景頗族普遍流行婚後新娘不落夫家的習俗,新娘往往於婚禮結束後即回娘家生活,直到懷孕或生了子女才到夫家長住。
在景頗族的婚姻習俗中,寡婦再嫁的比較少,而轉房則較為普遍。按照轉房習俗,弟可娶嫂,兄可娶弟媳。不只在平輩間,就是在上下輩之間也允許轉房,如叔伯可以娶侄媳婦,侄兒可娶叔伯母。但通過轉房得到的妻子不能算正室,因為她結婚時,曾和原夫祭過祖宗,跨過草橋。
樹葉情書羞答答
雲南山區的景頗族,男女青年的情書,往往不是用文字寫成的,而是以樹葉代信,不同的樹葉,代表不同的語言,表達不同的意思,這是約定俗成的。白花樹葉代表"想念",黃豆樹葉代表"好好的(別牽掛)",小黑豆樹葉代表"一心(祗愛你一個)",竹葉代表"悄悄地(來幽會)",蕨葉、酸母葉代表"一定要來(赴約)"等等。把代表一定含義的樹葉按不同的順序排列起來,就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比如按照白花樹葉、黃豆樹葉、小黑豆樹葉、竹葉、蕨葉、酸母葉的順序排列下去,那麼,這一疊樹葉"情書"所表達的意思便是:"我一心思念的人祗有你一個,我們應該好好地面談。最好是悄悄地來,一定不要失約"。
這種樹葉"情書",祗能用大芭蕉葉做"信封",即用大芭蕉葉把疊放有序的樹葉包裹起來,紮成一個小包。傳遞這種"情書"的"綠色郵差",大都是小夥子或姑娘的知心朋友。"情書"傳遞出去以後,如果對方有意,也會用樹葉"寫"一封回"信",並會如期赴約;如果對方無情,也可能寫一封回"信",不過,這"信"卻是芭蕉葉包著的一堆雜亂無章的酸把葉、野枇杷樹葉、白樹葉、香柏枝葉等,意思是說:"小夥子(小姑娘),你說的話太多了,再多也是空的,我不和你談情說愛"。
偷偷卜卦未婚妻
進行干脫總時,男子先暗取意中姑娘的幾絲頭發或布絲等物,請董薩(巫師)卜卦確定是否能結婚,再由父母請「勒腳」(男方寨里的媒人)與「強通」(女方寨里的媒人)聯系,並向女方父母提親。提親時送去絲織品種、雞蛋、酒等禮物,若女方收下,即表示同意婚事。過後,男方再送去議定的聘金,決定婚期。
瀟灑自如"干脫總"
在景頗族人民中最為流行的戀愛方式是「干脫總」,即串姑娘,干脫總一般是在公房裡進行。男女青年進行"干脫總」時,可以幾個男子「串」一個女子,也可以幾個女子「串」一個男子。在公房裡,他們通常是雙雙對對、各得其所地圍著火塘柔聲細語,訴說衷情,相互之間不受任何拘束。待到夜深人靜,情侶們便依儇在一起,沉浸在甜蜜的夢景之中。
新婚夫婦"干脫總"
景頗人的結婚儀式比較復雜。結婚的那天,新娘來男方家,新婚夫婦喝過「交杯酒"後,由男方家長向新娘講述家史。隨後,新郎的母親將一隻項圈套在新娘的頸上,新娘到屋內火塘邊休息。傍晚,新娘要先洗澡,並且親自用容器從河裡盛清水、置於室內,由董薩念經後,將兩個雞蛋放入盛有清水的容器中,如雞蛋沉入水底不動,則認為吉祥。午夜,新婚夫婦還可以約上青年男女到"公房"或村外戀愛的場所進行最後一次公開的"干脫總"。新郎和新娘都可以同他們已往的情人進行最後一次的"戀愛"活動。次日清晨,新娘帶上新做的粑粑回娘家去釀酒,新郎得等到酒釀好後,才能接妻子回家。
新娘漫步過"草撟"
景頗族的婚禮各地大致相同,但也因居住地域不同而稍有差異,有些地方的景頗人結婚時,至今仍沿襲一種新娘漫步過"草撟"的習俗。"草撟",景頗語叫"棒棒呵",實際上是一個長約十尺寬約尺許的草堆。草堆旁邊放有大小不一的石塊。"草撟"系新娘過門前特意布置的。新娘駕臨之後,先由兩位盛裝的少婦迎出村寨,一左一右,小心翼翼地上前攙扶,徑直走到已布置好的"棒棒呵"面前。遇到"草撟",兩位少婦即撒手不管,讓新娘獨自從草撟上走過。祗要走過"撟"頭,新娘就算是男家的人了,而且意味著新娘在家是一個勤勞能乾的姑娘,到了婆家也必將繼續保持勤勞能乾的本色,成為一個勤勞賢淑的好媳婦。
走過"棒棒呵"之後,新娘又由先前的兩位少婦攙扶著,走到竹樓前,坐在新郎父母的對面,與新郎同坐一排,接受寨中父老長輩們熱情洋溢的祝賀。之後,新郎端上一小竹杯米酒,送到新娘嘴邊,讓新娘一飲而盡。新娘也隨之端上一小竹杯米酒,送到新郎嘴邊,讓他一飲而盡。景頗人結婚過"草撟"儀式,來自古老的傳說:古時候,景頗族總領寧貫娃的妻子扎相是龍王的嬌女兒,未嫁前,住在大海里的小島上,白天出來,晚上回海島去。為了把扎相娶來長住,寧貫娃敲、鑼打鼓,舉行了過"草撟"的儀式,去掉了龍女身上的邪氣,保留了龍女的美德。從此,景頗族青年結婚,為求個吉利,新娘都須履行跨過"草撟"的儀式。
婚禮上闖"三關"
景頗族婚禮,有的在下午舉行。槍鳴三聲,迎親的隊伍回來了。走在隊伍前面的(勒腳)肩扛一隻紅木箱,另一個是"長統"(女方媒人)用簍背著新被褥,中間是伴娘們簇擁著新娘。新娘夾在另外三位姑娘中,四人打扮得一模一樣:上身穿無領黑色斜襟短衣,戴著大耳環,手腕上有銀鐲,頸上掛著大銀牌和數十個雪亮的銀泡,還有一圈套銀鏈從胸前直達背後,腰上系著幾十條用藤子製成的黑腰箍。下圍紅底鄉花筒裙,腳穿皮鞋,羞羞答答,不言不語,來到了一道路障前。
新娘在將到新郎家的路上,要越三道路障。事先,由村子裡的孩子們拾來樹枝、竹條、舊籬笆等,設置障礙,並分工把守。第一道路障,由一群女孩子把守。這時迎親隊伍中的"長統"走出來,鄭重其事地倒竹筒里的水酒給小姑娘喝,並送上一些喜糖和喜錢,但姑娘們仍不滿足,一個勁地喊:"不準新娘過、"正當"糾纏不休"時,伴娘們簇擁著新娘從另一頭越過了路障。第二道路障,由一群男孩子阻攔。第三道路障是一些三四歲的娃娃。不同的路障有不同的解決方法,但有一點,都是對新娘的一種良好祝願。
有的地方,新娘將要進入新郎家時,新郎家大門口要栽上香蕉樹,意味子孫後代昌盛。同時還要栽上甘蔗,意味著新生活節節甜。在喧鬧聲中,新郎拉著新娘的手,通過香蕉和甘蔗林 喜字撟進入洞房。
⑹ 誰知道景頗族的資料
景頗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人口:126,900人,主要聚居在德宏州各縣的山區及怒江州瀘水縣的片古崗地區,少數散居在騰沖、耿馬、瀾滄等縣。緬甸也有景頗族聚居。景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景頗族發源於青藏高原,唐代的「裸形」、「尋傳」部落即其先民,約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開江南遷,到十七世紀逐漸定居在今緬甸北部和雲南德巨集地區。從明代起,景頗族地區設立土司制度,雖然在本世紀50年代以前,景頗就已進入階級社會,但各地區還保留了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制殘余,社會組織方面主要有「山官」制度,山官為世襲的貴族,其統治權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還是家長制的習慣約束力(沒有統治機構和武裝)。景頗族居住在山區丘陵地帶,以農業為主,水田少,旱地多,住竹樓。景頗族喜歡飲酒,嚼草煙、檳榔。景頗族熱情好客,對獵獲物和祭品都有「見者一份」平均分配的習慣。景頗族的服飾:婦女穿黑色短上衣,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腰、頸、腕戴有塗過紅、黑色漆的藤圈。盛裝時上衣前後及肩上都釘有很多泡泡,頸上掛銀項圈、銀鏈子,帶銀耳環和銀手鐲。男子喜穿黑色對襟短上衣、褲腿短而寬,頭上裹以黑或白包頭。外出時必掛棉麻織成的掛包和長刀。景頗族的服飾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景頗族家庭為父系一夫一妻制,女子在婚前有性生活的自由。景頗人認為萬物有鬼魂,遇到不祥之事就要祭鬼。部分信仰基督教。景頗族的歌舞慶典叫:「目腦縱歌」,譯意為「大夥跳舞」。每逢慶祝五穀豐收,迎送親人與賓客,婚嫁大禮,都要舉行不同規模的目腦縱歌,它代代相沿,成為景頗族傳統的盛大節日。
服飾
景頗族崇尚黑色,男女服飾、包頭都習慣用黑色的。男子穿黑色的對襟短衣,老年人裹黑色的包頭。褲子的款式為短而寬的褲筒。青年人一般用白布包頭。男子外出掛長刀或扛火槍,體現了景頗族尚武的習俗。婦女的上衣一般為對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上面綴滿銀泡和芝麻鈴。下穿筒裙,裹毛織的護腿,筒裙的花色非常鮮艷,喜歡佩銀制飾物。過去景頗族男女都跣足。
⑺ 景頗族的歷史景頗族的族稱族源
景頗族的歷史景頗族的族稱族源
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唐代,其先民以「尋傳蠻」、「高黎貢人」見諸於漢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國成立前,又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經民族識別,確認為景頗族。
景頗族的先民與古代的氐、羌有關,以前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區,7-9世紀沿橫斷山脈南遷。東部景頗在瀾滄江以東,金沙江地區;西部景頗在瀾滄江以西至緬甸境內。15-16世紀,由於戰爭大量的東部族人大規模西遷;16世紀後大量移居德宏地區,多與德昂、阿昌、傈僳、漢等民族雜居。現在的景頗族中景頗支、浪峨支、瓦支、喇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
景頗族主要有五個支系,即景頗、載瓦、勒期、浪峨(浪速)、波拉。多數地區不同支系的人雜住在一起。景頗支系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載瓦等四個支系的語言比較接近,同屬藏緬語族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系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前者創制於19世紀末,後者創制於1957年。
景頗族的族稱族源
據歷史傳說和漢文史籍記載,景頗族來源於古代的氐羌族群,其先民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南部名為「木札省臘崩」(意思是「天然平頂山」)的山區,後來南遷到雲南西北部,怒江以西的地區。
南遷後,為東西兩部分,東部景頗族分布於瀾滄江以東,金沙江以東瀘水地區,西部景頗族則分布於今馬古浪、崗房一帶。這個地區史稱「尋傳」漢代屬永昌群,唐代屬雲南南詔政權的鎮西節度管轄。這一地區的居民包括景頗先民在內,被稱作「尋傳蠻」。
南詔,大理之後,元代在雲南設立行省,尋傳地區屬於雲南行省的金齒宣撫司管轄。到了明朝,景頗族務部逐漸形成茶山,里麻兩個大的部落聯盟,產生了山官。明朝設置的茶山長官司曾任命景頗族山官為長官,並為其頒發銅印和金字紅牌。茶山長官司先屬金齒軍民指揮司,後屬永昌衛,又改屬騰沖府管轄,里麻司則直屬於雲南都司。清代,景頗族地區屬清朝所設置的府州縣管轄。十世紀以後,大量景頗族移居到德宏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景頗族地區屬於雲南省管轄。1953年7月24日,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成立,到了1956年改為自治州。景頗族選出代表擔任自治州的領導工作。在雲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都有景頗族的代表,景頗族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得到了保障。
景頗族由於分布地區不同而有多種稱謂,有景頗、載瓦、喇期、浪峨、波羅等自稱。漢族則稱景頗族為「大山」、「小山」、「浪速」、「茶山」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稱為景頗族。
⑻ 景頗族的特點 景頗族介紹
1、景頗族的民族特點:純朴、直爽、熱情、好客。景頗人重視禮尚往來,在農閑期間,人們走親訪友,將食物送給主人,客人走時也是滿載而歸。要離開主人家時,一定要有禮貌地告辭。到別人家裡做客時,要在主人指定的位置上就座,不得久立不坐。
2、景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5個支系語言分屬景頗語支和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均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3、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有「景頗」、「載瓦」、「勒赤」、「浪峨」、「波拉」5個支系,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與緬甸克欽邦接壤地區。緬甸境內的大部分克欽族支系與中國境內的景頗族、傈僳族也有極深的淵源。
4、族稱:景頗族先民以「尋傳蠻」、「高黎貢人」見諸於漢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國成立前,又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稱。
5、景頗族包括景頗、載瓦、勒期、浪峨、波拉5個支系。支系的名稱也是各支系的自稱和支系語言的名稱。其中,「景頗」既是支系名稱也是民族名稱。各支系有自稱和對其他支系的他稱,與景頗族雜居的漢、傣等民族對景頗族各支系也有不同的稱呼。
⑼ 景頗族的風俗特色
景頗族的風俗特點如下:
有目腦縱歌節、能仙節、新米節,男子服飾以黑、白色為主,婦女的服飾分為便裝和盛裝,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傳統房屋均為長方形、分上下兩層,主食以大米為主,菜餚以辣為主,民歌種類繁多。
景頗族的舞蹈多為集體舞,包括「縱歌"、「布滾歌」、「龍洞歌」、「整歌"「金再再」、「向姆赫」等。
景頗族的編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雕刻有簡單的圓雕和竹木刻,喪葬習俗獨特。景頗族熱情好客,喝酒十分注重禮節,見面時互遞煙盒以示友好、尊重和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