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寧更嘎離緬甸多少公里
A. 昌寧—孟連地層分區(Ⅱ<sub>1</sub>)
昌寧—孟連構造帶位於滇西南地區,北起昌寧,經耿馬、雙江、瀾滄,向南延至孟連、景洪地區。大地構造上屬滇西古特提斯造山帶的一部分,介於保山地塊與思茅地塊之間,總體近南北向展布。昌寧—孟連構造帶已知最老地層為下泥盆統,晚古生代地層發育,分布廣泛,下、中三疊統零星分布,上三疊統為磨拉石組合,出露極少,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關系,中侏羅統至下白堊統為紅層組合。
造山帶是由古海洋演化而來,古海洋不同盆地形成不同的地層序列,這些地層序列在大地構造屬性上存在岩石圈動力學聯系,在空間上存在相變關系,在物源上有些地層序列是另外一些地層序列的母源區,我們將這些有成因聯系、能夠反映古海洋構造地理格局的區域地層體系稱為造山帶地層系統。在造山過程中,造山帶原生地層系統發生了強烈的破壞、位移,甚至混雜。所以,識別和恢復各構造地層帶的地層序列,並將這些地層序列重新配置,建立反映古海洋發展演化歷史的造山帶區域地層體系,是造山帶地層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昌寧—孟連構造帶區域地層系統恢復見圖2.4。
2.2.1.1 耿馬地體被動邊緣地層帶
在滇西南耿馬、滄源、瀾滄一帶,分布一套以碎屑岩為主的地層,前人將它命名為南皮河組和怕拍組,並分別定為晚二疊世至早三疊世。我們的研究表明,這是一套斷片型地層體,地質時代為中泥盆世至中三疊世,代表了耿馬地塊被動陸緣至殘余洋盆的沉積序列。
以耿馬四排山南皮河剖面、耿馬南碧橋剖面、滄源怕拍剖面、滄源班奈剖面和瀾滄小拉巴剖面為基礎,恢復被動邊緣地層帶地層層序。恢復後的地層序列包括了早泥盆世至中三疊世。
在恢復層序的基礎上,重新釐定研究區岩石地層單元,劃分為溫泉組、弄巴組、南皮河組和怕拍組。怕拍組包括怕拍村剖面、班奈剖面及耿馬南碧橋剖面上部地層,其底部為細礫岩、粗砂岩,向上主要由黃色、褐黃色泥岩、粉砂質泥岩、粉砂岩及砂岩組成,夾灰黑色硅質岩,釐定後的怕拍組地質時代為晚二疊世晚期至中三疊世。
南皮河組包括南皮河剖面一些地層斷片,南碧橋剖面下部地層。以灰褐色、灰綠色泥質岩、粉砂質泥岩為主,夾有層狀硅質岩、粉砂岩和砂岩,與怕拍組及弄巴組岩性容易區分,地質時代暫定為早二疊世至中二疊世。
弄巴組包括南皮河剖面一些地層斷片,以及小拉巴剖面,恢復後的層序底部為灰黑色、黑色硅質岩、硅質泥岩,往上為灰黃色、黃綠色砂岩、粉砂岩和泥質岩,地質時代為石炭紀。
溫泉組,未見底,其上被新近系南林組不整合覆蓋,厚大於830.77m。主要為淺灰、灰綠色中—厚層狀細—中粒岩屑石英(雜)砂岩、薄—中層狀粉砂岩、淺—深灰、灰綠色薄層狀泥岩、粉砂質泥岩和含角礫的(粉砂質)泥岩,夾數層淺灰、青灰色薄層狀硅質岩、淺—深灰色薄層狀硅質泥岩、凝灰質泥岩和淺灰紫色薄層狀凝灰岩。在以碎屑岩、泥質岩為主的岩性組合中,普遍發育三種沉積層序:一為代表濁流沉積的鮑馬序列,二為由泥質岩與呈透鏡(層)體產出的岩屑石英(雜)砂岩構成的水道沉積序列,三為由薄層狀砂岩與泥岩呈韻律狀互層構成的濁流遠端低密度流序列。代表了次深海大陸邊緣環境的沉積。含有泥盆紀植物、筆石和牙形石化石。
圖2.4 昌寧—孟連構造帶地層劃分對比圖
2.2.1.2 洋盆地層帶
雲南省地質礦產局區域地質調查成果和許多學者的大量研究表明,洋盆地層帶在昌寧—孟連構造帶分布較廣,但斷續出露,已知最老地層為下泥盆統,往上延續到上二疊統,晚二疊世晚期轉化為殘余洋盆。從地層保存來看,南部孟連地區保存較好,微體化石較豐富,而北部地區保存較差,化石稀少。
孟連地區洋盆地層序列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雲南省區域地質調查隊(1982)將其劃分為下泥盆統臘壘組、中—上泥盆統和上泥盆統。吳浩若等(1989)在這套地層中發現早石炭世和晚二疊世放射蟲化石。Feng(1992)以回庫剖面、臘壘剖面、岔河東剖面和岔河西剖面為基礎,根據放射蟲古生物學研究,提出用岔河組代表區調隊的「中—上泥盆統」,地質時代修訂為中泥盆世至早二疊世,用中寨組代表「上泥盆統」,地質時代為中、晚二疊世。《雲南省岩石地層》(1996)則將中—上泥盆統和上泥盆統合稱為曼信群,地質時代仍然劃歸中、晚泥盆世。吳浩若等(1994)認為這套地層十分復雜,可與「構造雜岩」類比,並建議稱為「南基河雜岩」。
馮慶來等(2000)對回庫、臘壘、岔河東和岔河西4條剖面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孟連地區洋盆地層序列既不是連續地層體,也不是混雜化的無序地層體,而是由許多地層斷片組成的斷序地層體。通過逐個地層斷片的地層學研究,可以進行洋盆地層序列的恢復。恢復後的地層序列包括了早泥盆世至中二疊世,以淺灰色、灰白色夾褐色泥岩、硅質泥岩和薄層硅質岩為主,夾有陸源碎屑濁積岩。含有豐富的放射蟲化石,下泥盆統含有大量筆石化石。
目前,洋盆地層帶僅追索到中二疊統頂部,更新的地層尚未發現。但其分布范圍十分廣泛,除孟連地區外,向北至瀾滄老廠、太爾布一帶也有很好露頭,但其出露厚度有限,可能缺失某些地層層位。更北的滄源、耿馬一帶,硅質岩減少,多為含泥硅質岩、硅質泥質板岩和細粒碎屑岩,岩層單層變薄,地層厚度也變薄。
另外,在昌寧—孟連構造帶北部的昌寧、鳳慶地區,分布一套由細碎屑岩、泥質岩和硅質岩組成的岩石地層,前人稱其為溫泉組,根據所含筆石化石將其劃歸早泥盆世。馮慶來(1992) 馮慶來,滇西南海西、印支期放射蟲古生物學及造山帶區域地層學研究,博士論文,1992。
2.2.1.3 海山—洋島地層帶
昌寧—孟連構造帶火山岩十分發育,分布廣泛,是重要的含礦岩系。人們曾認為火山岩普遍位於中石炭統灰岩之下,故將其劃歸下石炭統(1:100萬普洱幅,1965);1:20萬鳳慶幅(1981)、孟連幅(1982)分別創立平掌組、依柳組用以代表該構造帶北部和南部的這套火山岩地層,後被廣泛採用,並認為其時代和地層對比問題已經解決(雲南省地質礦產局,1990)。然而,方宗傑等(1992)、吳根耀(1993)、馮慶來等(1993)認為昌寧—孟連帶火山岩是不同層位、不同成因的地層體,並根據火山岩岩石特徵和放射蟲地質時代,將其劃分為兩套,即依柳(平掌)組和老廠組,地質時代分別為早石炭世和晚二疊世。《雲南省岩石地層》(1996)認為平掌組與依柳組為同一套地層,平掌組命名在先,故廢除「依柳組」,用「平掌組」表示這套地層。
關於昌寧—孟連構造帶平掌組火山岩及其上覆碳酸鹽岩的沉積背景,長期以來存在爭論。有人認為形成於裂谷環境(范承鈞,1982);有人認為發育於滇緬馬地塊東緣的碳酸鹽岩台地(方宗傑,1990);還有人認為是逆沖推覆岩片(吳根耀,1991)。劉本培等(1991,1993)明確指出,平掌組及其上覆碳酸鹽岩地層形成於受海底火山噴發控制的海山環境。He Fuxiang等(1993)證明,平掌組上覆碳酸鹽岩Al2O3含量很低,缺乏陸源物質,是海山碳酸鹽岩台地背景下形成的。筆者研究表明,盡管目前還不能斷定昌寧—孟連構造帶火山岩、碳酸鹽岩主要形成於海山—洋島環境,但該構造帶的確存在早石炭世至晚二疊世海山—洋島地層序列。
(1)曼信地區石炭系、中—上二疊統海山—洋島地層序列:在昌寧—孟連構造帶,火山岩地層序列以曼信地區研究最為深入。1:20萬孟連幅(1982)沿中寨—曼信公路實測了火山岩地層剖面,該剖面沉積夾層稀少,地層時代研究缺乏依據,根據岩性對比為下石炭統依柳組。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大量火山岩、地層學和沉積學研究集中在南壘河兩側。但由於該區氣候溫暖潮濕,火山岩容易風化,地層露頭較差,人們一直引用1:20萬孟連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1982)研究成果,將這套火山岩地層視為連續、單斜的下石炭統地層序列。馮慶來等(2000)和雲南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2000年) 雲南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2000.1:5萬曼信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
(2)依柳地區平掌組海山—洋島地層序列:依柳地區依柳剖面是依柳組的命名剖面,其底部被拉巴群逆沖斷片掩蓋,頂部與上石炭統魚塘寨組灰黑色結晶灰岩整合接觸。下部為灰黃色、灰綠色、黃綠色玄武岩、杏仁狀玄武岩、氣孔玄武岩和褐黃色、紫紅色凝灰質碎屑岩構成的6個噴發—沉積旋迴;中部為主要由灰紫色、土黃色凝灰岩、凝灰質碎屑岩,夾灰綠色杏仁狀玄武岩、薄層狀凝灰質硅質岩;底部含硅質海綿骨針,中部含腕足、雙殼及植物化石;下部為紫紅色、黃色凝灰岩夾灰黑色、淺灰色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厚度為851m。
經過室內研究,形成如下認識:①該剖面下部為多個噴發相—溢流相交替形成的地層組合。溢流相玄武岩是以高鈦為特徵的洋島玄武岩(莫宣學等,1998),噴發相火山碎屑岩被濁流改造,再沉積形成火山碎屑濁積岩;上部噴發相凝灰岩系占絕對優勢,並受到海浪作用改造,形成凝灰質碎屑岩,含有海綿骨針、雙殼類、腕足類及植物化石,反映了濱淺海環境;②該剖面平掌組與上覆上石炭統魚塘寨組灰岩之間岩性存在漸變過渡關系,應為整合接觸。
(3)瀾滄老廠地區上二疊統海山—洋島斷層序列:在老廠礦區及其周圍,火山岩相當發育,含有大型鉛、鋅、銀、銅、金等多金屬礦床,化石稀少,因岩性與依柳地區依柳組相似,將其對比為早石炭世,並稱為依柳組(1:20萬滄源幅,1986)。馮慶來等(1993)認為該區火山岩系分為兩類:一類為深水二疊紀火山岩,另一類為淺水二疊紀火山岩、凝灰質碎屑岩。兩者關系不清,暫時統稱為老廠組。
深水二疊紀火山岩地層主要分布於老廠水庫以西。主要由緻密塊狀玄武岩、氣孔狀和杏仁狀安山岩、安山玄武質凝灰岩、灰色凝灰岩夾淺灰色硅質岩組成,凝灰岩具粒序層理,硅質岩含二疊紀放射蟲。厚度345~660m。
該地層與上覆灰岩貌似整合接觸,據野外探槽揭露及大量切片觀察,兩者均為斷層關系。與下伏泥岩、硅質岩和砂岩為整合關系,硅質岩中含有Follicucullus scholasticus Ormiston et Babcock等放射蟲化石,時代為中二疊世晚期;其頂部層位含有小個體神螺類,頗似早三疊世神螺類化石。另外,礦區報告曾記載發現Claraiasp.等早三疊世化石。所以,老廠組地質時代很可能為晚二疊世至早三疊世。
該火山岩枕狀構造發育,氣孔微小。硅質岩夾層中含豐富的放射蟲化石,缺乏硅質海綿骨針,為深水放射蟲組合類型。凝灰岩、泥質岩層含有大量鐵錳質結核,其化學成分與現代大洋鐵錳質結核化學成分類似。所以,這套火山岩主要形成於深水環境。頂部出現小型腹足類、腕足類等化石,表明海水已變淺。
范承鈞(1985)、楊開輝(1993)認為該地區火山岩是典型的鹼性玄武岩系列,屬板內玄武岩范疇。Wu G.Y.(1994)則認為這種鹼性火山岩系列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徵均可與亞速爾型洋島火山岩類比。
(4)海山—洋島碳酸鹽岩層序:海山火山岩之上碳酸鹽岩十分發育,最低層位為下石炭統上部,最高層位為上二疊統,不同地區發育程度不同,多數地區缺乏上二疊統。在耿馬、滄源地區,中二疊統碳酸鹽岩之上發育喀斯特風化面,存在厚度不等的鐵鋁質風化殼,上覆陸源碎屑岩。在瀾滄老廠地區,上石炭統碳酸鹽岩地層之上為風化殼,並被上二疊統火山岩、火山碎屑岩覆蓋。在耿馬勐撒忙懷地區,海山碳酸鹽岩地層內部還存在喀斯特風化殼。由此來看,海山碳酸鹽岩沉積背景不穩定,可能於晚二疊世早期發生增生。
岩石化學研究表明,昌寧—孟連構造帶碳酸鹽岩岩石化學成分較純,指示陸源物質含量的地球化學標志普遍很低,宏觀上,普遍無陸源碎屑、粘土沉積夾層。
2.2.1.4 洋內弧地層帶
該地層帶被其他地層帶覆蓋,目前僅見於瀾滄縣拉巴鄉一帶河谷內,下部為長石岩屑雜砂岩、炭質板岩、粉砂質板岩,局部夾有泥灰岩透鏡體,其層序及時代尚未研究清楚。雜砂岩在礦物成分和岩石地球化學成分上與大陸邊緣(包括被動和活動大陸邊緣)沉積的砂岩存在很大差別。應用Bathia(1983)提出的判別方法,發現這些砂岩具有西太平洋馬里亞納型洋內弧遠洋盆地沉積特徵(方念喬,1993),上部為硅質岩、凝灰質硅質岩、硅質泥岩和泥岩,被命名為牡音河組(Liu Benpei et al.,1991),地質時代為早、中三疊世(Feng et al.,2001)。
在昌寧—孟連構造帶南段,硅質岩發育的地層還有拉巴群和岔河組。拉巴群硅質岩多呈夾層產出,分布於泥、頁岩中,部分層位相對集中,其厚度與牡音河組大致相等。但拉巴群硅質岩主要呈淺綠色、灰白色,夾薄層紫紅色泥岩,野外與牡音河組容易區別,岔河組硅質岩顏色較雜,包括灰色、淺灰色、灰綠色、灰白色等,含泥質和炭質,與牡音河組亦容易區分。
牡音河組富含放射蟲的硅泥質岩類在厚度上占絕對優勢,沉凝灰岩、火山碎屑岩和陸源碎屑濁積岩的厚度很小(< 1cm)、粒度很細(< 200μm),具有典型的遠源沉積特徵;粉砂質雜砂岩REE分析表明,該套地層形成於遠離陸源、鄰近大洋島弧的馬里亞納型盆地環境(方念喬等,1996)。
2.2.1.5 弧前盆地地層帶
臨滄地體東部為南瀾滄江構造帶主動大陸邊緣,西部為昌寧—孟連構造縫合帶。基底變質岩系稱為瀾滄群,蓋層為南段組和拉巴群,兩者呈隱蔽不整合關系。
(1)瀾滄群:瀾滄群分布於臨滄花崗岩基西側,呈南北向展布,分為南木嶺組、惠民組和西定組。南木嶺組為深灰色、灰黑色含炭絹雲石英片岩與石英岩互層,夾石英絹雲千枚岩;惠民組由雲母石英片岩、綠片岩、變基性岩、鐵礦層、大理岩組成;西定組為灰色石英白雲片岩、白雲石英片岩、絹雲片岩、含鐵二雲片岩等組成。根據微體古生物化石對比為中元古代。
(2)南段組地層層序:南段組是雲南省地質礦產局區域地質調查隊在1:20萬孟連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中命名的一個地方性岩石地層單位,命名剖面位於瀾滄縣的南段至阿里之間,主要由石英砂岩、長石石英砂岩和泥質板岩組成,根據砂岩、泥質板岩的比例和單層厚度等特徵,該組可劃分為上、中、下三個岩性段。在南段剖面,南段組較厚(達6113m),變質較淺;向北,南段組明顯變薄,變質加深,板理發育,局部出現微晶片岩。鳳慶一帶的瀾滄群習謙組及惠民等地的瀾滄群南坑河組均可能與南段組層位相當,是同時代的產物(1:20萬孟連幅、鳳慶幅等)。
(3)拉巴群地層層序:拉巴群原名為「拉巴組」,是雲南省地質礦產局區域地質調查隊在1:20萬孟連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中命名的一個地方性岩石地層單位,建組剖面位於瀾滄縣拉巴鄉南畔村。因「拉巴組」岩石類型較多,在不同的剖面上沉積組合不盡相同,厚度較大,後改稱拉巴群(1:20萬滄源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1986;謝學文等,1992)。在拉巴群命名剖面——南畔剖面,拉巴群頂、底均為斷層,地層保存不全,由此引起拉巴群地質時代歸屬的爭議。所以,為了探討其地質時代,有必要正確恢復拉巴群地層層序。馮慶來(1996)以命名剖面為基礎,結合阿里、海邦和團結吊橋剖面資料,恢復拉巴群地層層序,分為5個岩性段。
下碎屑岩段:在孟連縣城至南段公路48.6km處,拉巴群與南段組呈整合關系。拉巴群下碎屑岩段出露較好,主要為黃綠色、灰色、紫紅色泥岩、粉砂岩、細粒砂岩,厚約150m。下伏南段組為黃灰色厚層砂岩,夾灰綠色薄層泥岩,含大塘階孢粉化石(Liu et a1.,1991)。兩者岩性、顏色、單層厚度均有明顯差異,野外容易識別。南畔剖面底部(拉巴群命名剖面第1層)砂岩相當於該岩性段頂部層位。
硅—灰—泥岩段:以南畔剖面第2~5層為代表,主要為黃綠色泥質岩、岩屑石英砂岩和灰色層狀硅質岩,夾泥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透鏡體。在阿里村東(孟連縣城至南段公路47.9km),海邦剖面和團結吊橋剖面均有該岩性段出露,其中南畔剖面和海邦剖面含有馬平階早期至中二疊世早期
上碎屑岩段:以南畔剖面第6~10層為代表,主要為黃綠色、灰白色泥岩、細粒岩屑石英砂岩,含植物碎片、薄殼雙殼類、菊石及牙形刺等化石。該段泥岩成分較多,顏色偏灰,缺少紫紅色岩層,不同於下碎屑岩段。在阿里村西、海邦剖面及團結吊橋剖面,該段也出露較好,厚約300m。
硅—泥岩段:以南畔剖面第11~12層為代表,主要為黑色層狀硅質岩,夾紫紅色、黃紅色泥岩,頂部出現岩屑石英砂岩,含中二疊世晚期至晚二疊世放射蟲化石,厚約400m。該岩性段特徵鮮明,出露較廣,是較好的標志層。
凝灰岩段:僅見於團結吊橋剖面,為棕紅色、灰綠色流紋質復屑凝灰岩,厚120m(謝學文等,1992)。
(4)南段組和拉巴群地質時代:由上可知,南段組和拉巴群地質時代爭論的焦點在於南段組上段和拉巴群下碎屑岩段地質時代歸屬。1993年,筆者在孟連縣臘壘鄉至糯福公路4.1km處,於南段組上段采獲一批菊石、雙殼類等化石,經楊逢清教授鑒定,菊石類包括Stenopronorites sp.,Prolecaniies sp.等,相當於菊石帶的E帶(阮亦萍,1981;楊逢清等,1983),地質時代為納繆期早期。楊敬之(1987)認為上、下石炭統界線應置於H帶和E帶之間。所以,南段組上段地質時代應為早石炭世末期。劉本培等(1993)報道的南段組頂部大塘期孢粉化石,產於厚層砂岩之灰綠色泥岩夾層中,該層無滑塌及角礫等沉積構造,孢粉時代能夠反映圍岩時代。總之,南段組上段菊石時代和孢粉時代基本一致,充分證明南段組上段地質時代為早石炭世晚期。
肖蔭文(1981)曾報道,在阿裏海邦拉巴群剖面,相當於硅—灰—泥岩段底部灰岩中,含有Triticites sp.,Schwagerina sp.等
拉巴群硅—泥岩段含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放射蟲化石,從下至上可以劃分3個組合帶:Follicucullus scholasticus m.Ⅱ組合帶、Neoalllellaoptima組合帶以及N.ornithoformis組合帶(馮慶來等,1993b)。第一個組合帶地質時代為中二疊世晚期至晚二疊世早期;後2個組合帶地質時代分別為吳家坪期中、晚期和長興期。凝灰岩段缺少化石,推測其地質時代為二疊紀最晚期,也有可能延至三疊紀早期。
另外,在東崗一帶和阿里東部地區,出露一套顏色鮮艷的紫紅色泥岩,1:20萬孟連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1982)將其劃歸拉巴群,但目前所有拉巴群研究剖面均沒有包括這套地層。方念喬教授在東崗一帶該套地層中曾發現早三疊世牙形石化石(張舜新鑒定),說明這套地層可能與凝灰岩段層位大體相當。
綜上所述,南段組中、上段地質時代為大塘期,相當於歐洲韋憲期至納繆期早期,推測下段主體應為岩關期;拉巴群地質時代為晚石炭世至二疊紀,很可能延續到早三疊世。
2.2.1.6 蓋層地層部分
昌寧—孟連洋盆於中三疊世徹底閉合,並形成山系。上三疊統(三岔河組)為山間盆地磨拉石沉積組合,出露極少,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關系;中侏羅統(龍海組、柳灣組、勐嘎組和花開左組)至下白堊統(景星組)為紅層組合;新近紀(南林組和芒棒組)同騰沖地層分區、保山地層分區能夠對比;第四紀主要為河湖相沉積物,零星分布(圖2.4)。
三岔河組僅零星分布於鳳慶、雙江一帶,厚386~662m。鳳慶三岔河組為一套灰色礫岩、砂礫岩、砂岩、泥岩組成的多個下粗上細的沉積旋迴,中部夾炭質頁岩和泥灰岩,上部紫紅色層逐漸增多。雙江勐勐河由灰綠色礫岩、砂礫岩、細砂岩、粉砂質頁岩組成三個下粗上細的沉積旋迴,中部旋迴夾煤線和碳質頁岩。由北而南由近海河湖相向河湖沼澤相變化。
龍海組、柳灣組和勐嘎組地層特徵能夠與保山地層分區對比,花開左組和景星組地層特徵能夠與思茅地層分區對比。
B. 從保山隆陽區辛街鄉出發到昌寧縣更嘎鄉西米村最近騎行路線有多少公里
160公里左右,建議走辛街至昌寧縣城-習謙水泥廠-立果大坡-勐統鎮-更嘎香-西米村,山高路遠做好戰備,祝一路順風
C. 灣甸鄉至更嘎鄉,鄉路多少公里
更戛鄉位於昌寧縣城南部,鄉政府駐地距縣城79公里,國土面積547平方公里。境內最高海拔2400米,最低海拔623米。全鄉分低熱、溫熱、溫涼、高寒四個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9.5度,年降雨量1384毫米。2002年底,全鄉共有10個村民委員會147個村民小組5686戶農戶,總人口24551人,其中農業人口5656戶23858人,居住著漢、苗、傈僳、布朗等9個世居民族。全鄉共有耕地3800畝,其中旱地26753畝,水田11250畝;有森林6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68%,其中思茅松蓄積量達190多萬立方米。
中文名
更戛鄉
面積
547平方公里
人口
23858人
地理
昌寧縣城南部
歷史沿革
更戛,一塊神奇的土地,一個美麗的地方,據境內出土文物證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的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但是,由於更戛地處偏僻,交通閉
塞,文化落後,與外界交往甚少,以致在《大明一統志》和《雲南土司志》中都有這樣的記載:「灣甸土知州,蠻我細賧,自古不通中國,元中統時內附,屬鎮康路。明洪武年(公元1367年)人中歸附,因刀景發招扶夷眾有功,置灣甸縣授羅一長官司,設勐統二岡,錫臘二岡(現鳳慶營盤鎮),勐波羅一岡(現永德縣境內),管地東至大侯州(今臨滄市雲縣)界,十七年(公元1384年)廢鎮路,隸屬雲南布政司。永樂元年二月西平侯沐晟征雲南,秦,地近麓川(今德宏州),地廣人稀故也,設灣甸長官司,尋改為灣甸州,以刀景了為知州,給印章金牌並設置流官吏一員。」
D. 騰沖靠近緬甸,所以它是不是很亂
首先可以明確的說,騰沖絕大多數地區都是不亂的。
騰沖市位於雲南省西部,東北與瀘水市相鄰,東與隆陽區相連,南與龍陵縣、梁河縣接壤,西與盈江縣毗連,西北、北與緬甸聯邦共和國接壤。雖然與緬甸接壤,但從地圖上看,騰沖市只有西北部的猴橋鎮、滇灘鎮和北部的明光鎮與緬甸接壤,主城區騰越鎮距離中緬邊境線很遠,不存在「跨一步就到緬甸」的情況。因此,來到騰沖後盡量避免去這三個鄉鎮,就是安全的。
E. 雲南省普洱市有幾個縣
截至2019年6月,雲南省普洱市管轄9個縣,分別是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具體介紹以下幾個縣:
1、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普洱市下轄縣之一,位於雲南省南部,普洱市中部,為滇南要沖,與思茅、墨江、江城、景谷、鎮沅五個區(縣)山水相連,北距離省會昆明市370公里,南距離市政府駐地思茅區33公里。
2、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普洱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普洱市中部偏西,東與寧洱縣接壤,南以威遠江和小黑江為界同思茅區和寧洱縣一水相連,西沿瀾滄江與瀾滄縣及臨滄市的臨翔區、雙江縣隔江相望,北和鎮沅縣相毗鄰。
3、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是雲南省普洱市下轄縣之一,縣境位於雲南省西南部,地處哀牢山和無量山之間。 鎮沅縣城恩樂鎮距省會昆明447公里。鎮沅縣總面積4136.81平方公里。
4、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是雲南省普洱市下轄縣之一,縣境位於雲南省西南部,因東臨瀾滄江而得名。瀾滄縣總面積8807平方公里,為雲南省縣級面積第二大縣,國境線長80.563公里。縣城勐朗壩,海拔1054米。
5、西盟佤族自治縣
西盟佤族自治縣是雲南省普洱市下轄縣之一,位於雲南省西南部,思茅市西部的阿佤山區,地跨東經99°18′至99°43′,北緯22°25′至22°57′之間,其東、東北、東南部與瀾滄縣接壤,南部與孟連縣相接,西、西北部與緬甸聯邦共和國山水相依,國境線長達89.33公里。
F. 昌寧卡斯到緬甸有多少公里
昌寧卡斯到緬甸兩地的距離為362公里,開車需要四個小時。
G. 昌寧縣更嘎鄉離緬甸多遠
全程 約14.9公里/23分鍾
顯示全部詳情
定山鄉計劃生育服務站
展開1.從S301出發
彭澤縣人民醫院
H. 英國有沒有佤族
佤族的起源,普遍流傳著《司崗里》的神話傳說。按照滄源佤族的解釋,「司崗」是「葫蘆」,「里」是「出來」,意即從葫蘆里出來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釋,「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即「人是從石洞里出來的」。各地佤族雖然對「司崗里」的解釋有所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視為人類的發祥地。這說明佤族人民在阿佤山居住已有久遠的歷史,或者就是當地的最早居民。「司崗里」可能是佤族對他們遠古穴居生活的回憶。
在我國先秦時期的著作如《山海經》、《竹書紀年》和《國語》中,都有「僬僥」這個族稱的記載。《後漢書》也記有「永昌郡徼外僬僥種夷內附」。「僬僥」與佤族自稱「巴饒」的語音很相近。永昌郡治在今雲南保山,其轄區南部和西部正是佤德語支各族的分布區。「僬僥」很可能是佤德語支各族的先民。
後漢時期,在永昌郡又有哀牢人居住。從《華陽國志》和《後漢書》的相關記載看,當時的永昌郡已是民族雜居的地區,有穿胸、儋耳、閩、越、濮、鳩僚、傈、裸濮等族。哀牢人並非指某一個民族,應該是居於哀牢山區各民族的總稱,也包括佤族的先民在內。
唐朝時期,雲南瀾滄江和怒江流域是各民族的雜居區,族稱很多。據《蠻書》、《新唐書》等記載,有望、望苴子、望外喻、朴子蠻、木棉濮、赤口濮、金齒、綉腳、綉面、尋傳、么些等等。其中望、望苴子、望外喻這些名稱和現在佤族的自稱「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
元朝時期,雲南西南部有蒲蠻居住,這在《元史》、《新元史》和《雲南志略》中都有記載。蒲蠻分「熟蒲」和「生蒲」。「熟蒲」分布在今保山、昌寧、鳳慶、雲縣一帶;「生蒲」分布在「熟蒲」的南部。「熟蒲」和「生蒲」之分,反映了佤德語支各族各地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從其分布來看,「生蒲」主要指的是佤族。
明朝時期,佤德語支各族有了比較明確的區分,在瀾滄江和怒江流域有大百夷、小百夷、蒲人、古剌、哈剌、緬人、結些等族稱。這里的蒲人、古剌、哈剌即為佤德語支各族,蒲人主要是指布朗族,古剌、哈剌則指的是佤族和德昂族。
清朝初期,佤族的族稱更加明確,從《滇雲歷年傳》、《續雲南通志稿》等記載看,有「嘎喇」、「哈瓦」和「佧佤」等。
可以看出,佤族的歷史非常悠久。但由於佤族經濟社會發展落後,又沒有文字,關於佤族的發展情況,只能根據歷史傳說和散見於漢文的片斷記載,作概括性的簡單說明。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置益州郡,轄區達到今保山市的廣大地區。當時分布在瀾滄江以西的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已在西漢的統屬之下。公元69年,東漢置永昌郡,轄區包括今臨滄市、普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佤族分布區。魏晉南朝時,仍置永昌郡。唐代,佤族先民受南詔地方政權統治。宋代,佤族分布地區的北部,屬大理政權的永昌府地。
元朝時期,佤族居住的地區分別屬於雲南行省的鎮康路和孟定路軍民總管府。鎮康路是以今鎮康縣、永德縣為中心的地區;孟定路軍民總管府包括今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和滄源佤族自治縣部分地區。孟定路東南又置木連路,包括了今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和西盟佤族自治縣等地區。
明代設孟連長官司。在佤族分布的其他地區又設置了鎮康御夷州和孟定御夷府,後又在孟定御夷府地分置耿馬宣撫司,仍屬孟定御夷府。清代沿襲明制,略有變更。1887年,設鎮邊直隸廳,轄孟連、西盟、瀾滄和滄源等地。民國時期,滄源、耿馬置設治局,鎮康、雙江、瀾滄(包括孟連和西盟)均改為縣。從佤族與中央王朝歷史關系的發展以及佤族居住區域的建制沿革中可以看出,兩千多年來,佤族與內地各族人民建立了不可分割的關系,他們的居住地區早已成為祖國版圖的一部分。
1885年,英國吞並緬甸以後,侵略矛頭指向了雲南。英國以中緬邊界問題為借口,不斷派遣武裝人員、傳教士潛入阿佤山區,查看地形,繪制地圖,進行各種陰謀活動,甚至煽動佤族人民脫離祖國。
阿佤山區是一個十分富庶的地方,英國早已垂涎班洪、班老一帶豐富的銀、鋁礦。1934年1月,英國公然武裝侵佔礦區,製造了有名的「班洪事件」。班洪、班老部落首領邀集周圍十多個部落,剽牛立盟,組織武裝,誓將英國侵略者趕出國門之外。景谷、瀾滄、緬寧(今臨翔區)、雙江、耿馬等地的漢族、傣族、拉祜族、彝族等各族人民組成1400多人的「西南邊防民眾義勇軍」前來支援,打得侵略者狼狽不堪。但是國民黨政府屈服於英帝國主義的壓力,強迫遣散義勇軍,壓制佤族人民的反抗斗爭。1936年,以班洪為首的佤族17個部落王發出了《告祖國同胞書》,嚴正聲明阿佤山「自昔遠祖,世受中國撫綏,固守邊疆……我佧佤山數十萬戶寧血流成河,斷不作英帝國之奴隸,即剩一槍一弩一銀一婦一孺,頭顱可碎,此心不渝……願斷頭顱,不願為英帝國牛馬,此志此情堅持到底」。佤族人民大義凜然的呼聲,得到舉國輿論的響應,終於挫敗了英帝國主義的強盜行徑。
抗日戰爭時期,佤族和各族人民為抗擊日本侵略者入侵雲南,以人力、物力和財力積極支援滇西南抗日部隊,並組織「耿馬滄源支隊」、「阿佤山區游擊支隊」、「阿佤山特區自衛支隊」、「班洪自衛支隊」等游擊隊與侵略者展開武裝斗爭。1944年,又配合抗日部隊在班洪、班老等地痛擊日寇,收復失地,將日軍驅逐出孟定。在持續近百年的反侵略斗爭中,佤族人民用長刀、鏢槍、弓弩等原始武器狠狠打擊了擁有洋槍、洋炮和現代裝備的侵略者,為捍衛祖國的領土完整和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寫下了佤族人民反抗外來侵略者的歷史篇章。
長期以來,佤族與漢族、傣族、拉祜族居住在同一地區,相互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彼此的發展。明代中葉以後,陸續有大批漢族礦工進入阿佤山區,開采銀礦,並在此落戶。清初,漢族貧苦勞動人民來到這里的更多。在班洪、班老部落一帶由石屏人吳尚賢開設的茂隆銀廠,礦工曾達兩三萬人之多。內地商人前來經商的也不絕於途。1800年,清政府因害怕「聚集丁夫,滋生事端」而關閉了茂隆銀廠。不久,在西盟永廣一帶又有漢人開礦建廠。這樣大規模的開礦建廠,對佤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於漢族人民帶來了鐵器和水稻種植的技術,這一地區的佤族鍛鑄鐵器、冶制銀器、種植水田和使用耕牛,都是從這時開始的。
新中國成立前,佤族各地區由於歷史條件和與其他民族的關系密切程度不同,社會發展水平不平衡。阿佤山中心地區的西盟和滄源、瀾滄的一小部分佤族,還停留在原始社會末期或向階級社會的過渡階段;阿佤山邊緣地區的耿馬、雙江和滄源、瀾滄、孟連的大部分地區的佤族,因受傣族的影響較深或受傣族土司的統治,基本上已發展為封建領主制;居住鎮康、永德等地的佤族,與傣族、漢族發生經濟文化的關系密切,較早接受了傣族、漢族的先進文化,已經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
鎮康、永德一帶的佤族農業生產水平較高,水田較多,生產技術接近或基本與當地漢族、傣族相同。阿佤山邊緣地區,農業相當落後,主要種植旱谷與小紅米,水稻、蕎、玉米、豆類次之。所用的鐵制生產工具有犁、板鋤、矛、鏟、砍刀、長刀等。阿佤山中心地區更為落後。由於尚未掌握冶鐵技術,鐵器原料仰仗外地輸入,因此,鐵制農具不足,還兼有一定數量的竹、木農具,如耙、臼、碓、播種筒等。個別地方還不會用犁,畜力使用也不普遍。
耕地有旱地和水田之分。旱地都是山地,耕作十分粗放,有「刀耕火種」和「挖犁撒種」兩種。「刀耕火種」是在長滿茅草樹木的荒地上,把茅草樹木砍倒、曬干後放火燒光,用灰燼作肥料,不經犁挖即用矛、鏟刨坑點種。刀耕火種的土地,一般種上兩年就要輪歇。「挖犁撒種」是把茅草樹木砍倒、曬干後放火燒光,用鋤挖或犁耕鬆土,然後撒播種子。挖犁撒種的土地,一般要連續種三四年後才輪歇。兩者的比重基本各佔一半,有的地方則全是不犁不挖的「火山地」。
水田基本沒有水利設施,要到雨季才能犁耙的「雷響田」,坡度大,田丘狹小。在中心地區,水田的數量極少。收割的方法也比較原始,大都是現割現脫粒。脫粒多用腳搓,所收糧食貯入大竹筒內。水田的產量一般每公頃2250公斤,旱地約每公頃1125公斤。
佤族在勞動生產中有性別和年齡的分工。春耕時,男子將荒地上的茅草樹木砍倒、曬干後放火燒光,用矛、鏟或竹尖器挖穴,婦女和小孩隨後點種、蓋土,收割、舂米也由婦女擔任。勞動力的使用率不高。在阿佤山的中心地區,頻繁的村寨宗教活動、生產忌日和部落械鬥等幾乎要佔去半年的時間。
在阿佤山大部分地區,手工業尚未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有打鐵、編篾、紡織、釀酒、制檳榔等,多半供家庭消費,僅在農閑時進行。
佤族婦女都會用手捻線和紡線,不用織機,用一套竹木工具織布,每天可織約一尺寬的布一米。所織筒裙和筒帕(挎包)都系自用。副業不甚發達,有飼養牲畜、採集和狩獵,後者主要是彌補糧食的不足。
阿佤山區形成以物易物的初級市場,只有幾十年的時間。最早在西盟出現的所謂「煙會」,是隨著鴉片生產的需要而出現的,內地商人用鹽、茶、煙、辣椒、線、布、牛等換取鴉片。交易的方式以物物交換為主。新中國成立後,已根絕鴉片種植。
在阿佤山中心地區,生產資料私有制雖已確立,但還保留著原始農村公社的殘余。每一個村社都有一定的地域范圍,包括一到數個自然村。每個村社的可耕地,一般有10%到20%是村社公有的,大部分耕地及生產工具、房舍、牲畜、武器、生活用具都屬個體家庭及個人所有。私有的土地可以長期佔有、使用、繼承、轉讓、抵押和買賣。村社公有的土地,凡村社成員都可以耕種。村社成員在這種所有制基礎上,以個體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
由於佤族各地區的社會發展階段不同,人們在生產中的關系也有區別。西盟佤族在生產中有合種、換工、借種、僱傭、債務、蓄奴和租佃等關系。合種即由兩家組成的共耕關系,雙方平均出種子和勞動力,共同生產,產品平均分配,土地不管為何方所有,皆不計報酬。換工是在農忙季節臨時組成的互相助耕關系。借種是耕地較少的農戶向耕地多的農戶借地耕種。僱傭和債務關系比較普遍,前者,主、雇雙方多有親戚關系;後者,債務關系主要是互相幫助和互通有無,後來逐漸變為剝削關系。蓄奴和租佃關系雖仍存在但不普遍。
由於財富不均,社會上出現了有吃有穿、僱工放債的富裕人「珠米」;自種自食或基本夠吃的中等戶「庫普萊」;缺吃少穿、借債幫工的貧困戶「普查」和奴隸「官覺克」。西盟佤族由於對生產資料佔有不同而出現了社會分化狀況,但是這種分化還沒有達到固定和明顯的程度,也沒有發展成為某種階級社會的特定的階級,而是正處於形成階級社會的過程中。
阿佤山邊緣地區的生產水平,一般比中心地區先進。普遍使用鐵制農具,水田比重已達到耕地總面積的20%以上。旱地耕作技術也較為先進,挖犁撒種已代替刀耕火種。這類地區在生產關繫上的特點是政治上享有特權的部落大頭人,已具有某些封建領主的性質。滄源縣班洪部落基本上可以作為這類地區的典型。
新中國成立前,班洪地區封建領主性質的社會經濟,大約已有一百年的歷史。「班洪王」對部落轄區的土地享有最高的所有權,依附於土地的佤族人民是他的隸屬民。在人們已經形成的觀念中,班洪地區的一切,包括土地、山川、甚至森林中的虎、象、鹿、豹等都屬於「班洪王」所有。雖然人們在生產中的經濟關系也有合種、換工、借種、僱傭、債務、租佃等形式,但性質卻不盡相同。譬如合種關系中已產生了剝削因素;僱工關系比較普遍;債務關系相當嚴重,約有60%以上的農民借債,而富裕階層都不同程度地用高利貸盤剝農民。
鎮康、永德一帶的佤族,與前兩類地區的顯著差別是,水田較多,土地佔有集中。地主、富農依靠土地和其他社會財富佔有的優勢,對廣大農民進行地租、僱工和高利貸剝削,早已進入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
新中國成立前,在佤族各地區,由於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組織也有區別。
阿佤山中心地區的佤族,尚處於以村寨為單位的分散狀態。村寨是一個地域、經濟、政治和軍事單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從父系氏族公社發展而來的原始農村公社的性質和組織形式。每個村寨內部又往往包括幾個小寨,每個寨子一般包括幾個家族和不同姓的個別家庭。村寨都有一定的地域范圍,成員有一定的權利、義務和共同的宗教活動,還有窩郎、頭人和魔巴共同管理政治和宗教事務。窩郎在最初時可能是氏族長,後來逐漸演變為村寨的首領。窩郎一般為世襲,職權很大,管理村寨中的宗教、政治和其他一切事務。但到了新中國成立前夕,職權范圍已縮小,雖然名義上還是村寨的領袖,享有一定的威信,實際上只管理宗教上的某些事務。頭人是村寨成員民主選舉產生的政治領袖,條件是經濟富裕,善於說話辦事,公平勇敢等。新中國成立前幾十年,由於「珠米」即富裕階層的出現,頭人開始享有某些特權,管理村寨的一些重要事務,在佤族的政治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魔巴是巫師,主持宗教活動。魔巴多是老年人,知道的事情多,在群眾中也有一定的威信,對佤族的社會政治生活,起著一定的影響。
村寨的共同事務如械鬥、對外糾紛、獵頭等由「頭人會議」解決,有的事情還得召開「寨民大會」討論處理。村寨有不成文的習慣法,對村寨成員一視同仁,處理的范圍包括泄露村寨的機密、不參加集體行動、盜竊、債務、婚姻等。對於違反習慣法行為的處理,輕則受到頭人和群眾的斥責、賠償、道歉等,重則抄家、驅逐出寨或處死。
新中國成立前,由於血族復仇的觀念影響,西盟佤族村寨之間的械鬥很多。祖輩之仇子孫不忘,常延續幾代,才得到解決。械鬥時,凡成年男子都要參加,能參加而不參加者,為習慣法所不容,輕則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重則受物質的懲罰。有時,在議定一定的條件後,仇家寨也進行和解。雙方約定時間和地點舉行和解「洗手」儀式,雙方的頭人或魔巴互相敬酒,互送表示一條心的牛肋骨,並栽一塊石頭,以後即不復為仇。
班洪地區即俗稱的「班洪部落」,相當於今滄源佤族自治縣班洪、班老和芒卡三個鄉(鎮)的范圍。一百多年前,班洪地區尚是分散的小部落。胡姓家族原居住在紹興(今緬甸境內),後來遷到了班洪,受南板頭人「達伯」某種程度的控制。在胡姓家族和班洪寨勢力發展之後,與南板發生了矛盾和斗爭。班洪首先打敗了頗有勢力的富貢部落,規定富貢的百姓每年要給班洪胡姓官家勞動服役,富貢的土地,胡姓官家可以隨便開種。接著,班洪又打敗了南板,規定南板的百姓要給胡姓官家種地;胡家有人死,要南板的人挖墳坑、抬屍體、埋葬;南板的土地,胡家也可以隨便開種。村寨與村寨、部落與部落之間的隸屬、依附關系就是這樣通過武力建立起來的。胡家接著又征服了周圍的蕉山、老廠等村寨。其他的村寨、部落見班洪勢大也就都陸續歸服了。新中國成立前,班洪胡姓官家所管轄的范圍被稱為「葫蘆王地」。在這個區域內,班洪王是最高統治者,其下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機構和脫離生產專門從事管理的人員。班洪王是世襲制,一般為長子繼承。首位班洪王是達本。達本傳位於長子胡玉山,胡玉山傳位於長子胡中漢。胡中漢死時,其子年幼,由其弟胡中華代理。1954年,胡中華被「委任」為班洪王。輔助班洪王辦事的,有「達伙」(衙門)、波勐、拉勐、伙頭、管事等,由其近親臣僚協助處理政務。
永德、鎮康等地的佤族從明清以來一直受傣族土司的統治,新中國成立前也實行了國民黨政府的保甲制度。
I. 緬甸語中文翻譯。
翻譯如下:
1,你好... min ga lar par .
2,價錢可不可以低一點...zay htet shawe pay loh ya ma lar .
3,請抽煙...say lake tought pat oon .
4,謝謝...kyay zuu tin par tal .
5,打擾了...nought shatt mi bi .
6,再見...pyan tway mal .
7,對不起...taung pann par tal .
8,你會中文嗎?... ta youke lo pyaw tat lar ?
9,這個價錢可不可以賣?...De zay naee younge loh ya lar .
10,我喜歡緬甸... kyan naw myanmar ko nitt tat tal.
使用情況
緬甸語是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中的一個重要語言,使用這種語言的人數約有2500萬。它是緬甸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通用語。它的書面語從公元1058年鐫刻的緬文「雷德謝碑」算起,已經有九百多年歷史。
緬文是拼音文字,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記載。從這些寶貴的歷史資料中可以看到,緬甸語言在近一千年的歷史演變中,無論是語音、詞彙還是語法,各方面都起了不少變化。
其中,輔音韻尾的變化就是一個重要的語音變化現象。對緬甸語中的輔音韻尾變化作了一些研究,發現緬甸語中輔音韻尾的變化過程及其變化規律與漢語以及中國部分少數民族的語言變化規律極為相似。
對緬甸語的歷史演變進行研究,不僅可以找出緬甸語言本身發展的規律,也可以為研究親屬語言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緬甸文在某種程度上代表古緬甸語,因此可以用緬甸文的羅馬轉寫來推測古緬甸文的發音,從此也可以看出其與仰光話之間的巨大的區別。
緬文是一種拼音文字,共有33個輔音字母,與母音拼合後,組成音節。緬語有四個聲調,分別是:高平、高降、低平和短促調。緬語以仰光音為標准音。
緬甸文屬於婆羅米系的字母文字,其書寫特徵是呈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