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軍和緬甸哪個厲害
㈠ 為何緬甸一直在打仗,二戰後過了幾十年還沒能實現太平
緬甸是內陸國家,恰處在印支半島,靠近中國的最里側,所以就成為外國勢力覬覦東亞的戰略立足點,所以此處各股政治勢力,角斗不斷。
㈡ 緬甸緬甸是不是在打仗
當地時間5月12日凌晨4點左右,緬甸政府軍與周邊的民族地方武裝在緬甸北部城市木姐發生沖突。法新社12日援引緬甸軍方消息人士的話稱,此次沖突造成至少19人死亡,多人受傷。
據了解,撣邦位於緬甸東部,與中國、泰國和寮國接壤。報道稱,此次沖突發生於緬甸政府軍和德昂民族解放軍(TNLA)之間,後者是在緬甸北部為爭取更多自治權而戰的幾個叛亂組織之一。該組織發言人表示,今早5點開始沖突在3個地方發生,分別為2個在木姐的軍事基地和一座通往臘戍鎮的橋邊。近幾個月來,隨著國際社會聚焦於該國西部的羅興亞危機,緬甸北部靠近中國邊境的沖突不斷升級。軍方被指控對若開邦的無國籍少數民族進行種族清洗運動。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5月12日凌晨4點左右,緬甸政府軍與周邊的民族地方武裝在緬甸北部城市木姐發生沖突,大批緬軍士兵進入市區,槍炮聲接連不斷,就連緊近木姐的中國姐告也能清楚地聽到槍炮聲,目前已經有在路上的司機被流彈擊中。中緬邊境的木姐邊貿通道暫時中斷。此前,緬甸政府軍就與克欽獨立軍、德昂民族武裝等組織在克欽邦的德奈等地區交戰,使得大批難民逃亡密支那等地,而目前戰火又蔓延到了撣邦的主要邊貿城市木姐,目前已經有一部分木姐居民逃往中國邊境一側躲避。
㈢ 緬甸的親華派是哪個,到底是果敢還是克傾又或者其他
首先,果敢和撣邦算是親華的,但是立場也是有些動搖,可是,克欽是完全的親美武裝,只不過這次美國沒辦法救援,所以國內某些人收到某些國家的指示,開始洗地。
你覺得一個即向中國販毒,又威脅中緬石油管線,還阻撓中國大壩建設的勢力是親華勢力嗎?
㈣ 果敢同盟軍與緬軍不是一個國家的嗎
果敢同盟軍與緬軍是一個國家的。
果敢同盟軍一般指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縮寫MNDAA,緬甸撣邦第一特區的武裝組織,是聯合了克欽獨立軍和德昂民族解放軍多支「地民武」(地方民族武裝,領導者為特區主席彭家聲。
緬軍,即緬甸軍隊,是緬甸的正規部隊。
㈤ 德昂民族解放軍的簡介
德昂族(德昂語岩石之意)舊稱崩龍族,緬甸官方稱布朗族(Palaung )。世居於緬甸、中國、泰國邊境地區,緬甸境內約60萬人,中國一側約2萬人,主要以種植茶葉為生,居住地被稱為世界茶葉故鄉,普洱茶出產地,亦是中國武術梅花拳的發源地,德昂族擁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德昂族居住於北撣邦高原一帶的13個鎮區,現行緬甸當局所設置的德昂族自治區僅為2個鎮區的領土,當局統計的德昂族人口數為30萬餘人,但實際人口數應為100萬左右。
㈥ 來了解歷史悠久的民族:德昂族的資料
德昂族,又稱「崩龍族」,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共和國交界地區的少數民族。中國一側居住在雲南德宏、保山、臨滄等地的深山中……那麼,接下來跟隨我一起來 德昂族文化 看看來了解歷史悠久的民族:德昂族的資料。
德昂族,又稱「崩龍族」,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共和國交界地區的少數民族。中國一側居住在雲南德宏、保山、臨滄等地的深山中,緬甸一側居住在撣邦、克欽邦等地的深山中,與傣族(撣族)、景頗族(克欽族)、佤族等民族交往密切。
歷史上,德昂族曾被稱為「撲子」、「茫人」、「蒲人」等稱呼,自清代起,史籍乾隆《東華錄》,光緒《永昌府志》等書根據傣族對他們的稱呼並記載為「崩龍」,當地漢族又根據他們婦女服飾的特點,分別把「別列」支系稱為「紅崩龍」,「汝買」支系稱為「黑崩龍」,「汝波」支系稱為「花崩龍」。解放後民族識別時沿用了「崩龍」這個名稱,後來根據本民族意願,並報國家批准,自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起正式稱為「德昂族」。
德昂族有汝旺、汝果、汝峨、汝進、汝本、汝波、汝別牙、汝買阿、汝昂、汝臘、汝王、汝科、汝別列、幹得別列、汝不峨、汝布冬、汝孟丁、汝孟得丁、汝格若等多種支系。而中國德宏的德昂族則自稱「德昂」,臨滄的德昂族自稱「尼昂」或「納昂」。「昂」為民族自稱,意為「山岩」、「岩洞」的意思。「德」、「尼」、「納」為尊稱的附加語。
中國境內約有1.6萬(1990年)德昂族;緬甸境內有30萬左右的德昂族,並擁有3000千人左右的武裝部隊「德昂民族解放軍」。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文字流傳不廣,主要用於記載本民族的歷史、道德、法規和書寫佛經等。不少人通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
民族歷史
德昂族是雲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先民最早居住在怒江東岸、瀾滄江西岸的保山一帶,因不服哀牢人(傣族先民)的統治,逐步向西南方向的緬甸西北部遷徙,定居在緬甸西北部及與中國交界一帶的深山中。
德昂族曾被中原王朝稱為「朴子」、「茫人」等稱呼,因其分布在古代濮人西南方向,被中原王朝草率地歸類到「百濮」一類的民族中。
德昂族先民在隋唐時稱為「茫蠻」、「撲子蠻」、「望苴子蠻」,他們先後臣服於漢、晉及南詔、大理國,元以後成為傣族土司的屬民。德昂族絕大多數與景頗、漢、傈僳、傣等民族交錯分寨雜居,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清代史書稱之為「崩龍」,新中國成立後民族識別時沿用了這個名稱。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1985年9月21日起更名為「德昂族」。
㈦ 最近的緬甸內戰是怎麼回事又為何升溫
這個問題非常復雜,除了緬甸民族的矛盾,剩下的就是大國博弈。(引用國際問題專家的分析—)
1:解釋緬甸內戰:
最近愈演愈烈的緬北戰事就在中國雲南省德宏州、保山市、怒江州、臨滄市等地境外發生,有些戰場距離中國邊境僅幾十公里,鄰國的和平與穩定同樣會影響到中國邊境地區的安寧,因此,緬北戰事也引起了國內及國際上的廣泛關注。
截止到2015年2月4日,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和德昂民族解放軍的戰事已全面升級,戰火已蔓延至接近緬甸古都也是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緬甸政府軍陸軍差不多一半的兵力已經投入到緬北戰場上,其精銳部隊33師、66師等已全部投入戰斗。
僅剛剛在抹谷、孟密、瑙丘、皎邁、莫湄等地區與德昂民族解放軍爆發的大規模武裝沖突中,緬甸政府軍參戰部隊就有:明布駐軍重裝88營、曼德勒駐軍重裝95營、莫湄駐軍機動223營。
到目前為止,雙方交火仍在繼續中。
其它在克欽邦密支那、八莫、帕敢等地,撣邦還有如棒賽、蠻崗、大勐穩、南帕嘎等很多地方的武裝沖突也仍在繼續中。
現在緬北地區,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德昂民族解放軍之間的激烈武裝對抗交火仍持續不斷,且有擴大蔓延的趨勢,武裝沖突尚未看到有趨緩和停止的跡象。
中緬兩國接壤並有著長達2000多公里的國境線,中緬邊境國境線南段全部在雲南境內,北段在西藏。
緬甸自獨立以來,緬甸政府與各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從未曾得到過真正的和解。
所謂的緬北戰事其實由來已久,如果對緬甸的國情沒有一定的了解,只是看新聞是弄不明白緬北戰事究竟是怎麼回事的,追根溯源就要回到緬甸的民族問題上去。
一些朋友在媒體上看到了關於緬北戰事的報道,近日來已經不止一次被問到緬北戰事的情況,但多數朋友可能並不清楚緬甸國內民族矛盾的來龍去脈,因此現特將祝湘輝先生關於介紹緬甸民族矛盾的一篇文章整理如下。
看完這篇文章或許就能對緬北戰事的由來和成因略知一二。
《緬甸政府軍與克欽60年的恩怨纏斗》
——作者:祝湘輝
由於地理上的原因,加上各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步,作為緬甸主體民族的緬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民族矛盾和較深的隔閡。
緬甸政府與各少數民族武裝之間的戰火綿延半個多世紀,少數民族武裝(國內習慣稱之為民地武)數量之多也屬罕見,民地武與緬甸政府對抗之激烈,持續時間之長,不僅在東南亞獨一無二,在全世界也屬獨一份。
緬甸各少數民族與緬甸政府沖突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政治、文化、經濟和社會等背景,想要弄明白這一切就要追朔到緬甸獨立之前甚至更久遠的歷史。
2:升溫原因:
簡單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一下。
一、殖民地時期:埋下禍根
緬甸自古就是個多民族的國家。
在這片土地上,各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彼此之間形成了一種錯綜復雜的關系。
緬族長期居於主導地位,在十一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建立了蒲甘、東吁、貢榜三個封建王朝。
孟、撣、若開等少數民族也曾分別建立起過自己的政權或曾一度統治過緬族。
由於地理原因,加之緬甸各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步,緬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在政治、文化、經濟等各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距,並因此演變成為不同程度的民族矛盾,彼此之間的隔閡也越來越深。
長期以來,少數民族地區只是形式上處於中央政權的統治下,但在中央政權出現危機時,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就會反抗緬族統治,積極謀求擺脫緬族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
十九世紀,英國通過三次英緬戰爭建立了對緬甸的殖民統治。
英國殖民者為維護殖民統治,制定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在緬族集聚居住地區實行直接統治,並先後啟動了一系列行政司法制度改革。
1942年日本入侵緬甸,取代了英國在緬甸的殖民統治,也埋下了民族矛盾的禍根。
二戰初期,被譽為「緬甸聯邦之父」的昂山將軍選擇了與日軍合作,試圖依靠外部力量謀求緬甸獨立,而克欽、克倫和印度選擇效忠英國。
在隨後發生的戰爭中,50萬印度人被迫離開緬甸,同時克倫族在與昂山領導的緬甸獨立軍的沖突中,也造成1800名克倫人的死亡。
雖然昂山此後努力加強民族關系和解,但緬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不信任這時已根深蒂固難以改變。
二戰結束後,昂山將軍來到緬北,說服了撣族、欽族和克倫族一起聯合建立國家。
1947年9月24日,各民族力量經過較量並利益均衡後,共同制定了緬甸聯邦憲法。
憲法規定給予各民族上層很大權利,包括保留了各民族的世襲特權,還規定了撣邦和克耶邦可以在10年後通過投票決定是否繼續留在聯邦內。
但1947年的憲法並未能最終解決克倫族問題。
二、吳努時期:打開潘多拉盒子
緬甸獨立後,以吳努為首的自由同盟開始執政。
緬甸中央政府開始嘗試從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各方面實現全國統一,對緬甸獨立前許諾給予各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的特權採取了限制、削弱和剝奪的措施。
中央拒不兌現1947年憲法賦予撣邦和克耶邦可以通過公民自決選擇是否脫離聯邦的權利,同時在各民族中推廣佛教、推行緬語、著緬服等各方面對各少數民族進行其統一緬甸的措施。
接著在1961年緬甸聯邦議會通過憲法第三修正案,這一舉措激發了各少數民族的民族主義情緒。
1949年1月,克倫族為謀求民族獨立,正式與緬甸中央政府決裂,開始了克倫族與緬甸政府間曠日持久的武裝沖突。
戰火迅速蔓延開來,點燃了其它少數民族要求獨立或謀求更大自治的熱情,一時間緬甸烽火四起,大大小小的戰爭此起彼伏,硝煙彌漫。
在克倫族聯盟的支持下,以蘇貌雷為首的克倫族民族武裝不斷壯大,他們要求實現民族獨立,成立克倫國。
在撣邦,由於上層失去了傳統特權,而緬甸政府軍以追剿國民黨殘軍為由進入撣邦,引發當地撣族的不滿,最終形成武裝對抗。
與此同時,各少數民族紛紛揭竿而起,雖然各少數民族的訴求不盡相同,有的是為了獲得更大的自治權,有的是要求獨立建立自己的民族自治邦,反對緬甸政府幹預少數民族內部事務,盡管各少數民族政治訴求五花八門,但都是以反對聯邦政府為目的。
這一時期,緬甸民族矛盾已完全激化,武裝對抗持續不斷,延續至今。
三、奈溫時期:壓制與反抗
1962年3月2日,在緬甸民族問題日趨嚴峻的形勢下形勢下,緬甸國防軍總司令奈溫將軍領導的軍人集團發動軍事政變,接管了國家政權,組成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行使國家的行政權和立法權。
軍事政變之後,奈溫立即宣布中止1947年憲法,並解散了聯邦議會和地方議會。
在民族政策上,奈溫監禁了多名撣邦和克耶邦的領袖及其它少數民族上層首領,還加大對少數民族武裝的軍事打擊力度,企圖減少或消滅民族自治權。
奈溫政府還採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以允許販賣毒品為條件,要求各地的自衛隊效忠緬甸政府,並協助緬甸政府打擊其它少數民族武裝。
奈溫政府迷信武力征服,就在政府軍人數不斷增多的同時,少數民族武裝也像滾雪球一樣日益壯大起來。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上個世紀80年代末,緬甸共有29支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這些少數民族武裝主要有:克倫、撣、克欽、克耶、孟、若開、勃歐、崩龍、拉祜、佤等民族的反政府武裝,總人數超過4萬人。
奈溫政府統治時期,其中實力最強的一股反政府武裝是緬共人民軍,緬共人民軍鼎盛時期總兵力曾經達到1.5萬人,緬共人民軍其中大部分士兵就是來自於少數民族,主要是佤族。
奈溫政府越採取高壓政策,緬甸中央政府與少數民族地方政府間的矛盾就愈發尖銳。
在奈溫執政的20多年間,民族武裝沖突一直是緬甸國內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因為緬甸中央政府與各少數民族武裝之間的連年戰亂,使得緬甸的社會經濟發展嚴重受阻,甚至倒退。
四、新軍人政府時期:國中有國
在經歷了長期的經濟凋敝,緬甸的生活物資嚴重匱乏,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1988年3月開始,緬甸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政府遊行,迫於反政府運動的壓力,奈溫辭職,但隨後上台的領導人仍然未能控制住國內局勢。
1988年9月18日,以國防軍總參謀長兼國防部長蘇貌將軍為首的高級軍官發動軍事政變,接管政權,對緬甸實行軍事管制。
新軍人政府對少數民族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和改革,改變了過去主要依靠軍事鎮壓和政治強權的做法,轉而採取了一系列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方面軟硬兼施的策略。
從1989年以來,新軍人政府先後與脫離緬共的4支少數民族武裝進行和談並達成停火簽署了停火協議。
對於仍然支持反政府武裝的少數民族地區,軍政府繼承了奈溫時期的堅壁清野的戰略,將少數民族群眾強行驅趕到政府劃定的居住區,換句話說,也就是把少數民族群眾強行遷移至政府控制區內居住,想以此切斷少數民族武裝與當地群眾的聯系。
軍政府的少數民族政策所產生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經過新軍人政府的一系列行動,直至上個世紀末,共有17支少數民族武裝與新軍人政府簽訂了和平或停火協議,由此,與新軍人政府簽訂協議的少數民族武裝控制區在形式上成為了「特別行政區」,緬甸中央政府與少數民族武裝之間長達50多年的對抗關系開始得到逐步緩解。
停火協議和特區自治模式雖然為緬甸換來了20年的相對和平,緬甸經濟在此期間也得以復甦,但卻因此形成了「國中有國」的尷尬割據局面,實際上緬甸並未能實現真正的統一,也沒有真正解決緬甸國內的民族矛盾。
為了在2010大選前徹底解決少數民族問題,為未來的民選政府執政鋪平道路,2008年4月開始,新軍人政府分別與克欽獨立軍、撣邦軍和佤邦聯合軍等少數民族武裝進行了談判,要求他們將自己的軍隊改編為邊防警衛部隊,並安插政府軍官實行雙重領導,但槍桿子是緬北民地武(緬甸少數民族武裝的簡稱)安身立命的保障,因此,由新軍人政府提出的方案遭到各少數民族武裝的斷然拒絕。
2009年8月,新軍人政府對果敢特區發動了軍事攻勢,驅逐了彭家聲政權,扶植了聽命於中央政府的白所成,並持續向佤族特區和克欽特區增兵。
在新軍人政府的高壓下,部分民地武如克欽新民主軍(丁英部,原緬共101軍區)和克倫尼各少數民族人民解放陣線逐步接受了政府的改編,但新軍人政府與佤邦聯合軍、克欽獨立軍、撣東同盟軍的談判卻陷入了僵局。
五、吳登盛時期:推動和平進程
2010年11月7日,緬甸舉行了20年來的首次大選,但第二天在泰緬邊境妙瓦底地區就爆發了民主克倫佛教徒軍第五旅與政府軍的軍事沖突。
2011年上半年,撣邦、若開邦、克倫邦、克耶邦、克欽邦等幾個地方武裝較多的邦基本開始處於戰爭狀態,戰爭一觸即發。
佤邦聯合軍和撣東民主同盟軍等武裝則與政府軍沒有爆發大規模正面沖突,但雙方也斷絕了政治關系與對話,自此與政府軍形成對峙。
2011年2月,12支少數民族武裝在泰國清邁成立了聯合民族聯邦委員會,開始共同對抗中央政府。
時間進入2011年下半年,新政府發出與民地武和解的信息,吳登盛於2011年8月18日發表了與緬甸各少數民族建立和平的宣言,並向各民地武提出停戰談判的邀請。
佤邦聯合軍和撣東同盟軍與緬甸政府在撣邦東部的景棟進行了談判,會後簽署了初步和平協議。
直至2012年底,先後有欽民族陣線、南撣邦軍、克倫民族聯盟等10支少數民族武裝與緬甸政府達成停火協議或和平協議。
但非常吊詭的是,緬甸政府一方面與主要民地武進行和談或達成停火、和平協議,另一方面卻又與克欽獨立軍矛盾激化,2011年6月9日以來,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雙方發生了多次大規模武裝沖突,使得整個緬北局勢嚴重動盪。
㈧ 果敢軍隊究竟有多強,為何幾十年來緬甸一直沒法控制果敢地區
幾十年來緬甸都無法控制果敢地區,第一原因是緬甸軍隊的戰鬥力不足,緬甸一直以來都不算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國家內部更是混亂不堪,要想組織起來一致對外,這本身就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再就是果敢軍隊相對於緬甸來說還是很強大的。
果敢同盟軍,全稱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又稱為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英文縮寫MNDAA,是緬甸撣邦第一特區的武裝組織,領導者為特區前主席彭家聲。
果敢同盟軍是緬甸漢族軍隊,緬甸果敢曾為中國西南邊境少數民族的地域,明末大量漢族湧入雲南省。前身為緬甸共產黨在緬甸北部山區武裝割據部隊的一支,1989年脫離緬共,與政府和談,改組為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果敢八八事件前實際控制第一特區。果敢八八事件後,緬甸政府軍與同盟軍發生戰斗,副司令白所成部投降緬甸政府軍。彭家聲率余部轉戰果敢山區。2010年,果敢同盟軍重建。2014年起,果敢同盟軍與克欽獨立軍、德昂民族解放軍、若干民族軍、北撣邦軍結盟,重返果敢江西地區開展游擊戰。
簡單來說,果敢人民其實就是華人,他們說漢語,寫漢字,跟中國人本來是同根同源,只是因為某些歷史原因才留在了這里,而且果敢地區的重要經濟產業正是毒品,果敢地區對緬甸來說就像是一個炸彈,緬甸人做夢都想把果敢聯軍連根拔起。但是他們做不到,果敢聯軍雖然勢單力孤,但緬甸軍隊連續多次進攻,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㈨ 緬甸軍隊和民族武裝作戰規模都很小,緬軍絕對優勢下沒有去派大軍作戰,怎麼回事
第一,要考慮背後的人。當時成都軍區說過一句話,那邊的是王八蛋,但是是我們這邊的王八蛋
第二,部隊調動不是那麼容易的。還要考慮中下緬甸的治安
第三,這里地形崎嶇,不容易展開
第四,不止幾百人
㈩ 緬甸主要民武有哪些,果敢同盟軍、佤邦、克欽軍到底怎麼分
在東南亞地區領土最大的國家就要屬緬甸了,這個國家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它經歷了近六十年的殖民地生活,一直到1945年。盡管緬甸從英國獨立出來了,擺脫掉了殖民地的身份,但是在這個國家的土地上依舊彌漫著硝煙。由於它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多到你完全想像不到。
在薪水這一方面,由於緬甸這一國家並不是特別發達,所以總的來說普遍的工資水平也沒有特別高。克欽軍每個士兵的月薪大約是五十到一百元元人民幣,而瓦邦軍的會更高一些,大概有前者的兩倍。不僅如此,每個月還有大米可以領取。這樣看來還可以從士兵的狀態來看是屬於哪一個民族武裝部隊的,畢竟吃的好的總會比吃的不那麼好的,狀態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