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打緬甸打了多少人
❶ 明緬戰爭戰果如何
萬曆三十二年(1604),緬軍進攻孟密,向孟養思轟徵兵。思轟拒絕了緬方的要求,並且逮捕了來使。於是緬軍進攻孟養,思轟兵敗身死。萬曆三十四年(1606),緬軍30萬進攻木邦,明軍救兵不至,木邦失陷。陳用賓因此下獄被殺。萬曆三十四年以後,中緬戰爭之間基本上停止了。這是因為:在中國方面,明王朝的統治已陷於危機,再也無力收復被緬甸佔領的廣大地區;在緬甸方面,萬曆三十三年(1605)良淵侯死去,其子阿那畢隆繼位,在侵佔中國的木邦後,即揮戈南下,進行再次統一緬甸的戰爭。
嘉靖到萬曆年間的中緬戰爭,前前後後持續了半個世紀,這場戰爭雖然規模不大,但卻是古代中國同鄰國之間持續時間較長的一場戰爭。主要戰場是在當時中國的「西南極邊之地」。
1、嚴重破壞了木邦、孟養、孟密等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明代中葉以後,當時屬於我國雲南西南地區的木邦、孟養、孟密等地區,由於同中國內地的交往日漸密切,生產有羵葡大的發展,社會經濟特別是商業和礦業日趨繁榮。明人朱孟震在(西南夷風土記)中說:「寶藏之富,生齒之繁,莫如孟密」,「孟密東產寶石、產金,南產銀,北產鐵,西產催生文石」。「巡西(孟養)產唬拍、產金。」「交易賈輻轉,故物價常平。」東吁王朝發動的侵略戰爭,給當地居民帶來了災難,也嚴重地破壞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西南夷風土記》說:「應里(緬王)性極慘刻,凡有罪者,群埋土中,露頭於外,以牛耙之,復復以柴草,舉火焚之,彼此縱觀以為樂。江頭城(一說在今緬甸八莫,一說在今緬甸傑沙)外有大明街,閩、廣、江、蜀居貨游藝者數萬,而三宣六慰被攜者亦數萬,頃歲聞天兵(指明朝軍隊)將南伐,恐其人為內應,舉囚於江邊,縱火焚死,棄屍蔽野塞江。」由於戰爭的破壞,木邦也「殘破雕敝不振。」
❷ 明朝與緬甸交戰,為何最後明朝賠地25萬平方公里
提起萬曆皇帝朱翊鈞,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他28年不上朝。他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是48年中卻有28年沒有上過朝,把國家大事都交給了大臣,可謂是奇葩皇帝了。
但是在萬曆在位期間卻發生了一件讓人憤怒的事情,萬曆向緬甸割讓25萬平方公里領土!
明軍乘勝追擊,鄧子龍率領軍隊軍隊收復了灣甸、耿馬。而劉綴率領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隴川,俘虜緬甸丞相岳鳳。岳鳳投降後,緬甸軍隊一觸即潰,明軍一路收復了蠻莫、孟養和孟璉,孟密土司也宣布內附,阿瓦緬甸守將莽灼也投降了明廷。
萬曆十二年(1584年)五月,緬甸軍隊再次入侵,攻佔孟密,包圍五章。明軍把總高國春又率軍擊敗了緬甸的入侵。自此緬甸東吁王朝的勢力被趕出木邦、孟養、蠻莫等土司地區,邊境地區的土司紛紛重新歸順明王朝.
自1584年(萬曆十三年)開始,由於朝廷腐敗,用人不當,明緬戰爭再次爆發,東吁王朝的緬軍再次向緬甸北部、雲南南部發動大規模擴張進攻
最後一次戰爭爆發在1606年(萬曆三十年),明朝最終由於剛剛經歷了援朝戰役(1592-1598)、播州之役(1598-1600),朝廷內部爭斗加劇,腐敗盛興,無暇顧及西南,因此最終戰敗,明緬戰爭導致明朝丟失了緬甸大部分控制權,疆域縮至雲南,也是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見證。
❸ 明朝是怎麼佔領緬北,什麼時間又失去的
轉帖]嘉靖末年至萬曆年間的中緬戰爭及其影響
--------賀聖達
16世紀50年代至17世紀初,即相當於我國明代嘉靖末年到萬曆年間,緬甸東吁王朝的軍隊入侵我國雲南邊境,引起了一場持續了數十年的戰爭。這場曠日持久的局部戰爭對雙方的歷史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並直接牽涉到兩國邊境的沿革史。因此,有必要對之作一個比較全面、系統的研究,澄清一些不正確的或不準確的說法,恢復其歷史的本來面目。
公元1531年,緬甸東吁王朝的莽瑞體繼承王位後,即開始了統一緬甸的戰爭,到1551年莽瑞體死時,東吁王朝已經統一了緬甸中南部的廣大地區。1551年莽應龍繼位東吁國王,1553年起進兵上緬甸。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莽應龍的軍隊攻佔阿瓦,滅阿瓦王朝,接著繼續北進,給中國雲南邊境造成了威脅。
明初,明政府在雲南極邊之地設有六宣慰使司,即孟養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今緬甸八莫、開泰以北,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脈以東地區,治所在今緬甸孟養)、木邦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於今緬甸撣邦東北部地區,治所在今緬甸興威)、緬甸軍民宣慰司(即阿瓦王朝,曾臣屬於明王朝,其地在木邦以西,孟養以南,今緬甸曼德勒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區)、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緬甸撣邦東部和泰國清邁地區)、車里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於今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寮國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寮國境內)。當時明政府授與當地上層分子以宣慰使的職銜,這些土司則接受明王朝的封號,服從雲南三司(即都揮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但是,由於這些地區皆在西南極邊,明王朝的統治常常是鞭長莫及,當地土司有相當大的獨立性。由於經濟、政治的發展變化,一些宣慰使司如緬甸、八百、寮國,實際上成了獨立國家。由於東吁王朝的侵襲,到1575年,木邦、蠻莫都已處於在緬甸控制之下。①萬曆四年(1576),緬甸又大舉進攻孟養。面對緬軍的入侵,孟養土司思個一面積極准備抵抗,一面向明王朝的地方政權告急。金騰屯田副使羅汝芳得到報告,要求思個堅守待援,同時准備部署軍事行動。他用重金招募往來於中緬邊境的商人,派他們深入緬人控制地區,偵察其山川道路、兵馬糧響等情況,又傳檄鄰近的各土司依期增援孟養。在摸清緬軍方面的情況後,即發兵前往增援。十二月,官軍到達騰越(今雲南騰沖)。思個得知援軍即將趕到,極為振奮,命令手下頭目烏祿刺率一萬多人馬深入緬軍後方,絕其糧道。他自己則率兵埋伏在戛撒(在今緬甸傑沙)地勢險隘之處,引誘緬軍深入。②緬軍果然進攻戛撒,思個堅壁固守,不與之戰。緬軍欲進不能,糧道又被截斷,陷入了困境,「飢甚,以攝金易合米,始屠象馬,既剝樹皮,掘草根,軍中疫作,死者山積」。③走投無路的緬軍只得向思個求和,遭到拒絕。思個派出使者,要求援兵迅速趕來,殲滅緬軍。但是,當時的雲南巡撫王凝「防邊將喜事,遂一切以鎮靜待之」。④他根本不諳邊情,對於抗擊緬軍入侵採取了消極的態度,害怕「兵興禍速」,急忙傳羅汝芳,不準他發兵增援思個。「汝芳接檄憤恨,投債於地,大罵而罷」,只得撤兵。思個久等而不見援兵來,大為失望,又得知陷於困境的緬軍逃跑,「率兵追之,且追且殺,緬兵大敗,生還者什不一二」。緬軍這次進犯孟養雖然遭到慘敗,但是,由於明王朝的政府軍未能增援思個,全殲入侵的緬軍,「一時士民以為大失機會」。⑤盡管緬軍不斷入侵,已經控制了雲南邊境的許多地區,但是明王朝對於雲南邊境的軍事形勢卻昏昏然,既沒有支持邊境地區積極抗擊緬軍進犯的土司,也沒有採納有識之士的建議。萬曆五年(1577),陳文遂出任雲南巡撫,鑒於邊境的嚴重局勢,提出「檄諸夷,撫三宣,設將領,築城垣」⑥等十策,「銳意請上經營」,「然與時見相抵悟,事亦寢」。⑦萬曆六年(1578)明王朝又「遣使將迄西(孟養)所俘瑞體(按:這時的緬甸國王應為莽應龍,這里記載有誤,下同)兵象,俏以金幣諸物還瑞體」,還「好言慰諭之」。但是,緬王卻不領明王朝的這番情,「使回,緬不稱謝」。⑧由於明王朝對東吁勢力的擴張採取了姑息政策,又不加強邊防,這就使雲南邊境的抗緬愛國土司陷於孤立無援的不利處境,而緬軍則得以卷土重來,乘虛而入。萬曆七年(1579),緬軍再次進攻孟養,「思個以無援敗,將走騰越,中途為其下斷執,送瑞體」,「不屈遇害」。於是,緬甸「盡並孟養地」。⑨至此,孟密、木邦、孟養等大片土地都淪於東吁王朝統治之下,盡管如此,明王朝還是沒有採取積極的反擊措施,相反,萬曆八年(1580),雲南巡撫饒仁侃又派人去招撫緬甸,但是緬王不予理睬。⑩明萬曆九年(1581),緬王莽應龍死去,其子莽應里繼承王位。他繼承王位後,繼續竭力向北擴張。
萬曆十年(1582),緬軍襲破干崖進入姚關(今雲南施甸縣姚關)。
萬曆十一年(1583)正月,緬軍焚掠施甸(今雲南施甸),進攻順寧(今雲南鳳慶)、盞達(今雲南盈江縣蓮花街),所到之處「殺掠無算」,①給當地社會帶來了很大的破壞。緬甸軍隊在雲南境內攻城掠地,殺人放火,而且居然深入到順寧府境,窺視騰越、永昌、大理(今雲南大理)、蒙化(今雲南魏山)、景東(今雲南景東)等地,②明廷為之震動。雲南地方當局急忙採取行動,對付緬軍入侵。鎮守雲南總兵官沐昌柞從昆明移駐洱海,巡撫都御史劉世曾也移駐楚雄(今雲南楚雄),調動數萬軍隊,命令參政趙睿駐蒙化、副使胡心得駐騰沖、金事楊際熙駐永昌、陸通霄駐趙州(今雲南鳳儀),與監軍副使付寵江、忻督參將胡大賓等分道出擊。同時,雲南巡撫劉世曾、巡按董裕一起上疏朝廷,請求以南坐營中軍劉綎為騰越游擊,武尋參將鄧子龍為永昌參將,③趕赴前線,全力反擊。這時,緬王「應里亦西會緬甸、孟養、孟密、蠻莫、隴川兵於孟卯(今雲南瑞麗),東會車里及八百、孟良(今緬甸東北部,府治在今緬甸景棟)、木邦兵於孟炎(在今緬甸興威以北),復並眾入犯姚關」。④劉蜓和鄧子龍的部隊「會諸夷兵」,⑤在當地土司軍隊的配合下,大破緬軍於姚關以南的攀枝花地,⑥殺死耿馬土司罕虔和灣甸州土司景宗真,俘虜景真宗之弟宗材。
攀枝花大捷後,鄧子龍發布「告各土司檄」的文告,號召各土司「與我同仇」、「奮身立功」,「慕義效忠,謬力赴敵,或助兵以隸行,或助晌以奉戰士;為我偵候得其聲息,為我反間攜其黨與,為我挾刀刺之帳中,為我遮截遇之關外,為我特角擊其侵軼,為我設履絕其歸路」。⑦ 罕虔的兒子招罕、招色等逃往三尖山(在今耿馬西),與他們的叔叔一起,布置了五百多名葯弩手,憑借險要的山勢負隅頑抗。鄧子龍從當地蒲人那兒得知上山小道,命令裨將鄧勇等率領少數民族軍隊直搗敵軍老巢,又在山後設下伏兵,前後夾擊,活捉了招罕、招色、罕老等30多人,殺敵500餘。⑧接著鄧子龍的軍隊收復了灣甸、耿馬。⑨劉綴率領的軍隊長驅直入,於1583年12月逼近岳風盤踞的隴川。⑩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岳風知道大勢已去,命令妻子及部曲先來投降。劉蜓以送岳風的妻子回隴川為名,派兵直趨隴川以東的沙木籠山,佔領險要之處,親率大軍進抵隴川。岳風知道已無法逃脫,於萬曆十二年(1584)正月到劉挺軍中投降,「盡獻所受緬書、緬銀及緬賜傘袱器、甲槍鞍、馬蟒衣,並偽給關防一顆」。⑧在此前幾天,緬將散奪已騎象逃走,僅留數十緬人留守隴川。劉綎的部隊順利地佔領了隴川,「奪獲緬書、緬碗、緬銀、緬傘、緬服、蟒牙、衣甲、刀槍、鞍馬等衣物甚眾」o.劉挺的軍隊佔領隴川後,乘勝前進,分兵三路進攻蠻莫,蠻莫土司兵敗乞降。劉綎提出五項條件,要他在五天內作出答復:一是擒送陪臣;二是交出罕氏和干崖印信;三是獻出緬王發給的印篆;四是交回被俘的居民;五是招降孟養。⑩蠻莫土司只得接受投降條件,「擒獻緬人一十八人,象一頭,馬五匹,並緬酋給偽關防一顆,詣軍前投獻」。①接著,劉綎的軍隊又收復了孟養和孟璉(今雲南孟連)。②劉綎擊敗緬軍,收降岳風後「夷緬畏蜓,望風內附者踵至」,③木邦罕鳳、巡西(孟養)思義,都殺了緬甸使者,投歸明王朝。孟密思混也派他的弟弟前來投降,④獻出了大象和緬王發給的印章。萬曆十二年(1584)二月,劉挺在威運營(今緬甸曼昌瑞亨山)築壇誓眾,受誓的有孟養、木邦、隴川三地的宣慰使和孟密安撫使,誓詞是:六慰拓開三宣恢復諸夷格心求遠貢賦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縱不擒南人自服⑤至此,明軍已收復了被緬軍佔領的全部領土。劉綴「糾合諸夷,獻血剖符,定縱連橫,合營進討,」⑥進兵阿瓦(今緬甸曼德勒附近)。阿瓦緬軍守將莽灼與緬王有矛盾,就投降了劉綎。
緬王得知後,就發兵進攻莽灼。這時明兵已返回,莽灼力不能敵,棄城內奔,途中病死於襄朴寨(屬干崖宣撫司,在今雲南盈江縣境內)。緬王莽應里派他的兒子莽時據守阿瓦。⑦萬曆十二年(1854)五月,緬軍再次入侵,攻佔孟密,包圍五章。明軍把總高國春率五百人前去救援,擊敗數萬敵軍,立了一大功。⑧萬曆十一年到十二年(1583-1584)明軍的自衛反擊,以勝利而告結束,東吁王朝的勢力基本上被趕出了木邦、孟養、蠻莫等廣大地區,叛國投緬的岳風及其子襄烏被押送北京處死,邊境地區的土司紛紛重新歸順明王朝。萬曆十二年九月,朝政府升孟密安撫司為宣撫司,添設了蠻莫、耿馬兩安撫司,孟璉、孟養兩長官司,姚關、孟淋寨兩千戶數(都名為鎮安),並在蠻莫設立了大將行署,任命劉f9以副總兵署臨元參將,移鎮蠻莫。⑨為了對付緬軍的象陣,劉挺還買了大象,「沖演兵馬」。⑩這些措施鞏固了雲南邊防,加強了抵禦緬軍入侵的力量。
萬曆十三年(1585),明政府命令元江土司那恕去招撫車里宣慰刀糯猛。嘉靖年間,車里曾「以大車里應緬,而以小車里應中國」。在明軍對緬自衛反擊取得勝利的形勢下,「糯猛復歸,獻訓象,金屏、象牙諸物,謝罪」。⑧在這種情況下,明王朝恢復了他的車里宣慰使的職務。
萬曆十三年(1585)以後,緬軍繼續不斷入侵我國雲南邊境。由於明王朝的統治日趨腐朽,沒有能夠鞏固萬曆十一年到十二年自衛反擊戰所取得的成果,孟養、木邦等地區便先後為東吁王朝所控制。
萬曆十三年(1585)冬,蠻莫安撫使思順由於對劉綎及其部將的貪賄勒索不滿,叛投緬甸東吁王朝。①緬王派出大襄長等占據蠻莫。孟養也在暗中依附於緬甸。明王朝在雲南的地方官員按察使李材認為,不收復蠻莫、孟養兩地就無法制止緬軍入侵,於是他派人成功地招撫了這兩個地方的土司。②孟養境內有密堵、送速兩城(兩城都在今緬甸孟養以南),這時仍為緬軍占據。萬曆十五年(1587),孟養土司思威想要收復這兩座城市,便聯絡了孟密思化、蠻莫思順一起進兵,並要求明軍援助。按察使李材、游擊劉天傣派出明軍前去配合作戰,明軍把總杜斌、李朝帶兵不多,就把許多面明軍的旗幟授與孟養兵,虛張聲勢,迷惑敵人。兩軍相遇於遮浪。緬軍看到到處是明軍的旗幟,「以為漢(這里指明王朝的正規軍)大兵至,驚潰」,明軍與土司兵乘勝追擊,殺敵千餘,斬殺緬將大襄長。,收復密堵、送速兩城。另一名緬將散鐸逃回阿瓦。③萬曆十六年(1588),孟密思忠、蠻莫思順又叛投緬甸,在此之前,明政府已決定以思忠為孟密宣撫使、思順為蠻莫安撫使。由於這兩人已投緬,明政府就讓思忠的母親罕洪、思順的母親罕送代替他們的兒子領印章。這年九月,緬軍入侵,佔領了孟密。十七年(1589),孟養土司思威死去,明王朝任命他的兒子思遠為孟養宣慰使。④次年緬軍進兵孟養,攻破猛拱(今緬甸猛拱),思遠和他的兒子逃入盞達(今雲南盈江縣境內)。十一月,緬軍又攻破孟密宣撫司管轄的孟廣(在今緬甸境內),罕烘等逃入隴川。緬軍進攻隴川,被擊退。⑤十九年(1591)二月,明王朝鑒於緬軍頻頻入侵,「諸夷力不能敵,紛紛求救,永騰震動」,⑥重新起用了「先年破緬有功,諳熟夷情」⑦的鄧子龍。當時緬軍包圍了蠻莫,蠻莫土司思化向明廷告急。鄧子龍率兵前往,趕到羅卜思庄(在今雲南梁河縣以南)。由於天氣酷熱,大軍行動不便,裨將萬國春在夜間率兵趕到蠻莫,到處燃起火炬。緬軍以為明軍大隊人馬趕到,就退走了。⑧萬曆二十年(1592),緬軍再次入侵蠻莫,思化逃到等煉山(在今雲南隴川縣境內),鄧子龍駐兵等煉,緬軍則進抵遮放(今雲南遮放)。鄧子龍與緬軍大戰於控哈,殺敵數百。明軍把總李朝、岳順戰死。緬軍退到沙州。明軍因為沒有船隻,無法進攻。兩軍相持了一個月,緬軍退去。
萬曆二十一年(1593)底,緬軍大舉入犯,號稱有大軍三十萬,戰象百頭。緬軍在侵佔蠻莫後,分兵三路,一路進攻臘撒(在今雲南隴川縣境內),一路進攻遮放、芒市(今雲南潞西),一路進攻杉木龍。隴川土司多思順抵不住,退入孟卯(今雲南瑞麗)。⑨當時雲南巡撫陳用賓銳意經營邊防。緬軍大舉入侵時,他正在永昌。為了擊退緬軍,他率兵直入隴川,命令參將王一麟奪回等煉,中軍盧承爵出雷哈,都指揮錢中選、張先聲出蠻哈,守備張光吟出打線(雷哈、蠻哈、打線三地都在蠻莫安撫司境內)。明軍師出順利,收復了蠻莫,但由於產生了輕敵思想,急於向前推進,受到緬軍伏擊,損兵折將。寧州(今雲南華寧)目把坐騎陷入泥中,被緬軍殺死。前鋒既失利,後兩營只得退回。緬軍也無力追擊。⑩萬曆二十二年(1594),陳用賓為了加強邊防,在騰越州西北至西南邊界築八關,0關址距當時的中緬邊界數十里至數百里不等。這八關就是神護關(故址在今雲南騰沖縣西北孟卡山上)、萬初關(故址在今雲南盈江縣西北布哈山上)、巨石關(故址在今雲南盈江縣西北息馬山上)、銅壁關(故址在今雲南盈江縣西北布哈山上)、鐵壁關(故址在今雲南隴川縣西北)和虎踞關、漢龍關、天馬關(清末中英勘定滇緬邊界時,這三關被劃屬緬甸)。緬軍數擾八關,叛投緬甸的孟卯土司多俺「殺天馬、漢龍兩關工役」。①廣南(今雲南廣南)知府漆文昌派木邦土司罕欽殺了多俺,並在猛卯大興屯田。②在加強邊防的同時,陳用賓又派人聯絡逼羅夾攻緬甸,③逼羅方面口頭上答應了,但攝於緬甸還很強大,未敢出兵。
作者: 222.221.168.* 2007-4-15 21:14 回復此發言
--------------------------------------------------------------------------------
4 歷史上的明朝緬甸關系!
萬曆二十三年(1595),緬軍入侵蠻莫被擊退,明軍參將吳顯忠斬殺緬將丙測。④明王朝仍然任命思化為蠻莫安撫使。⑤從萬曆二十四年到二十六年(2596-1598)莽應里的統治陷入危機,中緬邊境一度趨於平靜。由於莽應里在派兵侵犯中國的同時,從1584年到1593年連續五次發動侵略逼羅的戰爭但都遭到失敗,1596年,逼羅軍隊開始反攻。在此後的幾年中,緬甸南部的孟族起來反抗莽應里的統治,阿瓦、東吁、卑謬、良淵等地的封建領主,也紛紛宣告獨立。莽應里的統治陷入危機無力侵擾我雲南邊境。這就是包見捷在(緬略)中所說的:「自後(緬甸)屢為逼羅、得楞(孟族所攻,疲於奔命,不復內犯矣!」
在莽應里統治陷入危機時,莽應里的弟弟良淵侯趁機在北方擴大自己的勢力,並向北擴張,侵犯中國雲南。萬曆二十七年(1599),他的軍隊進攻孟養,被明軍擊退。⑥此後,孟養土司思轟和蠻莫思正「據險抗緬」。⑦萬曆三十年(1602),緬軍為了奪取孟密等地的寶井(開采玉石的礦井),出動十幾萬軍隊進攻蠻莫。蠻莫思正力不能敵,逃入騰越求援。緬軍追至離騰越只有三十里的黃連關。在緬軍兵臨城下、城內守軍人少無力擊退敵軍的情況下,雲南副使漆文昌、參將孔憲卿出於無奈,只得殺了思正,並把他的一隻胳膊呈送緬軍。緬軍進攻思正時,孟養思轟曾興兵救援,但是他的軍隊趕到時,思正已被殺。⑧緬軍又占據了蠻莫。
思正被殺和蠻莫又落入緬軍手中,使有識之士深以為憂。雲南巡安宋興祖在該年十一月上疏明廷,說:「此一時濟變,萬不得已之計。顧臣竊有憂者,蠻莫當水陸之沖,有蠻莫則外蔽三宣,內障騰永,遠通六慰;一旦授之阿瓦,六慰皆失,三宣任棟,卒有蠢動,征調何及?」⑨ 明王朝兵部在次年上報萬曆帝說:「蠻莫、逃西,為三宣之襟喉,騰越之肘腋。因阿瓦結連諸夷,仇殺思正,使逆黨多罕,占據蠻莫,塞我襟喉。??今撫鎮籌劃於上,道將協謀於下,先擊多罕,逆酋望風霄遁;後助思轟,緬賊倒戈而逃,則蠻莫已復,邇西已救,騰永之間,稍可息肩也。」⑩可見,英人哈威在他的(緬甸史》中說什麼「(良淵侯)曾確使中國引渡流亡在華之蠻莫土司,此舉足之顯示中國終已放棄其上緬甸之主權矣」,①完全是有違歷史事實的謬論。
萬曆三十二年(1604),緬軍進攻孟密,向孟養思轟徵兵。思轟拒絕了緬方的要求,並且逮捕了來使。於是緬軍進攻孟養,思轟兵敗身死。②萬曆三十四年(1606),緬軍30萬進攻木邦,明軍救兵不至,木邦失陷。③ 陳用賓因此下獄被殺。萬曆三十四年以後,中緬戰爭之間基本上停止了。這是因為:在中國方面,明王朝的統治已陷於危機,再也無力收復被緬甸佔領的廣大地區;在緬甸方面,萬曆三十三年(1605)良淵侯死去,其子阿那畢隆繼位,在侵佔中國的木邦後,即揮戈南下,進行再次統一緬甸的戰爭。
嘉靖到萬曆年間的中緬戰爭,前前後後持續了半個世紀,這場戰爭雖然規模不大,但卻是古代中國同鄰國之間持續時間較長的一場戰爭。主要戰場是在當時中國的「西南極邊之地」。
這場戰爭的主要影響,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
(1)嚴重破壞了木邦、孟養、孟密等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明代中葉以後,當時屬於我國雲南西南地區的木邦、孟養、孟密等地區,由於同中國內地的交往日漸密切,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社會經濟特別是商業和礦業日趨繁榮。明人朱孟震在(西南夷風土記)中說:「寶藏之富,生齒之繁,莫如孟密」,「孟密東產寶石、產金,南產銀,北產鐵,西產催生文石」。「巡西(孟養)產唬拍、產金。」「交易賈輻轉,故物價常平。」④東吁王朝發動的侵略戰爭,給當地居民帶來了災難,也嚴重地破壞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西南夷風土記》說:「應里(緬王)性極慘刻,凡有罪者,群埋土中,露頭於外,以牛耙之,復復以柴草,舉火焚之,彼此縱觀以為樂。江頭城(一說在今緬甸八莫,一說在今緬甸傑沙)外有大明街,閩、廣、江、蜀居貨游藝者數萬,而三宣六慰被攜者亦數萬,頃歲聞天兵(指明朝軍隊)將南伐,恐其人為內應,舉囚於江邊,縱火焚死,棄屍蔽野塞江。」由於戰爭的破壞,木邦也「殘破雕敝不振。」⑤
(2)戰爭給雲南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苦難首先,是廣大無辜的居民,慘遭緬軍的屠殺。上述江頭城居民的遭遇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萬曆十一年(1583)緬軍「分道入寇,傷殘數郡,蹂嗬一方」,留下一片「白骨青磷」,以致數年以後,人猶切齒。⑥其次,戰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為了抵禦緬軍入侵,明政府在邊境地區駐扎了上萬人的軍隊,其糧響主要靠雲南內地供應。雲南高原山路崎嶇,大江奔騰,當時交通條件十分惡劣,「轉輸米,石運價至千金」!「至內地運銅之苦,又有不忍言者」,以致「編氓r__i妻子,諸郡邑不支」,⑦「大理、鶴慶、蒙化、姚安、楚雄五郡,邑無遺村遣戶,不死而徙耳」。⑧ 為了解決軍隊糧響問題,萬曆二十二年(1594)以後,陳用賓開始在隴川、猛卯等地屯田,「然以瘴惡,屯者不能耕,西偏諸兵,糜公幣如故」。① 明朝人沈德符在談到萬曆年間緬軍入侵造成的危害時說:「雲南自此虛耗矣」!②(3)影響到兩國疆域的變化經過這場戰爭,明王朝喪失了對孟養和木邦兩宣慰司的統治,其范圍相當於今緬甸八莫、開泰以北,那伽山脈以東直到撣邦東北部的廣大地區。這些地區主要是由撣族、低族、克欽族(景頗族)居住的地區,並入緬甸後(一些地方在清初曾一度收復,但在乾隆年間中緬戰爭後全部喪失。),在封建時代和英國殖民統治時代,當地土司頭人都一直保持著很大的獨立性。英國殖民主義者採取的「分而治之」的政策,加深了當地少數民族與緬族的隔閡,擴大了他們之間的差異。緬甸獨立以後,民族間題越來越嚴重,而緬北地區少數民族與緬甸政府的矛盾,就是緬甸民族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
註:1.東吁王朝時期緬甸總人口約為300萬人,全國軍隊最多時為莽應龍時代的15萬人。且東吁王朝時代的緬甸注意力一直放在對國內諸侯的控制,對外則主要朝暹羅,寮國和曼尼坡王國方向侵略。
2.賀聖達,男,漢族,中共黨員,1948年3月生於上海,浙江省鎮海縣人。現任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並任中國東南亞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中外關系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亞太學會理事、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❹ 明朝本來佔領了緬甸,為何最後被緬甸打得落荒而逃
因為當時緬甸誕生了最強的東吁王朝,將緬甸重新統一。還有當時明朝內憂外患,而且緬甸環境惡劣不適合居住,不僅無法為朝廷創收,還要花費大量財政去維持,這樣不劃算。
❺ 萬曆時期除了萬曆三大征還有什麼重要的戰爭
提到明朝時期的戰爭,人們總是會想起所謂的“萬曆三大征”。這三場戰爭分別是寧夏之役、朝鮮戰爭和播州之役。寧夏之役和播州之役屬於內戰,是平定內部的叛亂勢力。而萬曆朝鮮戰爭屬於中日戰爭,是一場國際戰爭。三大戰爭,明朝都取得了勝利。因此,許多人就對此誇誇其談,認為明朝對么強大,在萬曆時期也能夠打贏三場大規模的戰爭。實際上,萬曆時期的戰爭並非這三場,還有兩場的也十分的大,一場是明朝和緬甸的戰爭,一場是薩爾滸之戰。
將薩爾滸之戰、名緬之戰和平播之役、寧夏之役、朝鮮戰爭算起來,明朝在萬曆時期一共打了5場大規模的戰爭,其中2場是內戰,3場是外戰。外戰方面,一勝兩負。我們可以把這五場戰爭稱之為“萬曆五大征”。如此就能夠更為全面的了解萬曆年間的邊疆局勢了。
❻ 明朝和緬甸打過仗嗎
16世紀50年代至17世紀初,明朝嘉靖末年到萬曆年間,緬甸東吁王朝的軍隊入侵中國雲南邊境,引起了一場持續了數十年的戰爭。
❼ 明朝與緬甸的戰爭是什麼樣的
作者:小A
緬甸是個小國,但是是一個志氣很大的小國。
在緬甸人心中,他們就是無敵的存在,中國只要打仗就要靠人數取勝。
明朝時期,軍隊將版圖擴展至緬甸幾乎全境。
雖然明朝沒有強大到世界無敵,但是對付小小的緬甸依然綽綽有餘。
為了彰顯緬甸人的厲害,《琉璃宮史》開始編造故事了:「緬甸發生內亂。明耶覺蘇瓦王子出征,戰勝了毛東、毛蓋侯二人。毛東、毛蓋侯這倆兄弟不顧老婆孩子被擄走,直接跑到明朝地界去求援。」
這一求援不要緊,明朝直接派出大軍了。雖然明朝方面沒有任何記載,但是人家就是這么說,你能怎麼辦?
緬甸人也知道自己打不過明軍,於是寫道:「中國軍隊圍城時間長了,沒有糧食吃了。於是提出單挑,結果被緬甸人打贏了。然後明朝就撤軍了。」
更有意思的是,在接下來的記載,又出現了單挑的故事,緬甸人興許真的世面見得少,連同樣的故事不能用兩次這種事情都不知道。
還有一次,明朝真的發兵了。據《明史》記載:「遂拜蔣貴平蠻將軍??大發東南諸道兵十五萬討之。」
緬甸《琉璃宮史》這么寫:「陸軍中有戰象800頭、駿馬15000、士卒25萬??」
明朝才十五萬,這緬甸的25萬士卒數字明顯誇大了。結果不言自喻,明朝把緬甸揍了個稀巴爛。
打了敗仗的緬甸面子上過不去,於是就大筆一揮,記載道:「中國四位將軍率百萬大軍??」
你以為百萬就算完了嗎?人家緬甸敗得合情合理。
「緬王得知中國四員大將率駿馬20萬,士卒200萬來犯。」
看到,諸位應該明白緬甸史書里的數字是怎麼回事了。十五萬變成200萬,擴大了不止10倍。
當然,這本書里的東西從來就不能相信,比如這本書里的1.6億緬甸軍隊。
緬甸誇大中國軍隊數量不知一次,早在元朝時期,《緬甸大史》就說中國軍隊兩百萬。合著中國以來軍隊就是兩百萬。另一本書記載中國軍隊90萬,也是夠誇張的。事實上,據《元史》記載,當時的中國軍隊一共只有1.2萬人。
1.2萬人都能誇張成90萬,甚至200萬,可見緬甸人應該沒見過1萬以上的軍隊。
本公眾號文章均系小A本人原創,未經允許,不要轉載。
❽ 明朝和緬甸戰爭對後世造成了什麼影響
如果仔細看歷史地圖就知道,元朝和明朝前期的雲南省面積特別大,包含了現在緬甸、泰國和寮國的很多地區。然而到了明朝後期,雲南的面積就退縮得比今天的雲南還小。明朝時期,雲南的面積減少了大約100萬平方公里,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元朝時期的雲南土司
元朝建立後,不斷對東南亞的緬甸、泰國、越南、爪哇等地發動戰爭。因為蒙古人不擅長山地作戰,因此這些戰爭大多數以失敗告終。但是元朝在對緬甸的兩次戰爭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當時緬甸處於蒲甘王朝統治之下,當蒙古滅大理之後,繼續向西南進軍。當時地處大理和緬甸之間的後果占壁國(麓川)在元朝的進攻下分崩離析,分封臣服於元朝。元朝便改後果占壁為“金齒”,設置金齒安撫司(後改金齒宣撫司),分別冊封六位傣族首領擔任金齒六路總管。
明朝後期的雲南地圖
然而,此時的明朝也陷入了危機四伏的狀態之中,無法應對邊疆危機。莽應里被俘虜後,其弟弟良淵侯繼位,開始進攻雲南。1602年,緬甸進攻孟密、蠻莫,蠻莫土司思正逃到黃連關,向明朝求救。然而雲南的長官卻將思正死了,以求緬軍停止進攻。1604年,孟養被緬甸所滅。1606年,緬甸進攻木邦,明朝軍隊不敢救援,木邦失陷。此後,緬甸和明朝的戰爭基本結束,其原因竟然是良淵侯揮戈南下,再次投入到統一緬甸的戰爭之中。東吁王朝崛起後,緬甸兩線作戰,一邊東征泰國,一邊北伐明朝,最終成為了當時東南亞最強大的國家。戰爭後,明朝雲南外夷土司基本全部丟失,大量土地淪陷。
❾ 中國古代為何征服緬甸,打通印度洋的出海口呢
中國只瀕臨了一個大洋,那就是太平洋。如果中國的船隻要到波斯灣進口石油,那就必須要繞道馬六甲海峽,但是馬六甲海峽受制於他國,使得我國的石油安全頗受威脅。這就引起我們思考了,中國的雲南距離印度洋只有470公里,隔著一個緬甸。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將緬甸納入版圖,開拓印度洋呢?
一,漢朝的開拓
我們必須先了解中國古代在西南的開拓歷程,才能知道中國是如何一步步向印度洋靠近的。在古代,西南地區就是一片山高谷深、森林密布的瘴癘之地,無法穿越。先秦時期,人們不知道“西南夷”的存在,更不知道印度洋的存在。就算是武功赫赫的秦朝,也未能登上雲貴高原。
西漢時期,來自於印度的誘惑終於讓漢武帝有了開拓西南的野心。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國(巴克特里亞)見到了蜀地的物產,詢問才知道,這些物產是從身毒(印度)轉運而來。張騫將這事告訴了漢武帝,於是漢武帝試圖打通到印度的交通,派遣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人出使西南夷,尋找通往印度的道路。
綜合以上內容,原本元朝曾經將疆域推進到了印度洋周邊,可惜明朝未能控制這一帶,最終被東吁王朝統一。東吁王朝又和明朝戰爭,使得雲南的面積大幅度縮水。清朝建立後,收復了木邦等地區,但是在末期還是被英國占據。如此,大家就能夠較為清晰地了解這個線索了。
❿ 古代凡是大軍出征就是幾十萬大軍,這是真的嗎
古代戰爭動輒就幾十萬大軍參戰,歷史上著名的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曹操八十萬大軍、討伐努爾哈赤四十七萬大軍等等,都讓人們對古代戰爭的規模嘆為觀止,然而事實上可能會讓大家大失所望了。
不過為什麼會有這種號稱幾十萬的傳統呢,可能是古代打仗後勤保障艱難有關。據統計秦趙長平之戰其實趙國參戰也不過幾萬人,但是四十萬大軍都是後勤保障部隊,也就是負責糧草等工作的工作人員,所以軍隊人數便會十分浮誇。白起坑殺這些人也就斷了趙國軍隊的有生力量,可能幾十萬人就是從那時來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