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國民黨留守緬甸多少人

國民黨留守緬甸多少人

發布時間: 2022-12-22 09:03:20

⑴ 逃往金三角的1500名國民黨孤軍,70多年過去,後代生活現狀如何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我國1949年建國,但 建國之路並不一帆風順 ,在建國後的幾年裡,除了國際局勢的變化,最大的問題就是 國內邊境的國民黨流竄部隊

當時國民黨殘軍大都被我軍在1950年 或殲滅或收編 ,但有這么一支孤軍,眼看不是解放軍的對手於是 逃到了金三角地帶 ,這一去就是70年,不但他們中一部分人再沒回來,就連 後代也無法回國

在1950年的那場殲滅戰中,國民黨團長李國輝帶著最後幾百人拒不投降,順勢 逃往緬甸方向 ,與他們一起的還有 另外一個團副譚忠的幾百人以及兩百多殘兵。

這么一隻殘軍在國內被解放軍追著打,但是在緬甸卻稱起了大王。

雖然是殘軍,但是依舊 使用著國民黨第93師的番號 ,沒有後援,沒有給養,只有 1500條人命就踏上了流亡之路

這支部隊馬上就受到了緬甸政府的重視,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緬甸政府派出上萬人的部隊 准備對這伙「流寇」進行殲滅

十比一的比例讓緬甸方面覺得勝券在握。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這1500人卻 把緬甸軍上萬人打的節節敗退 ,甚至連最重要的城鎮大其力也沒有守住。

雖然在國內他們跟不上我軍縱隊作戰的節奏,但李國輝 對付緬甸軍卻綽綽有餘

打過一仗之後,緬甸政府終於肯坐下來談判,而最終的結果也可謂是雙方 退一步海闊天空 。李國輝本意不想佔山為王,只求一地養活這跟他的1500餘眾,而 這片地就是臭名昭著的金三角。

有了棲息地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盡管國際輿論的矛頭一直指向他們,李國輝卻毫不在意。穩定了局勢,李國輝就開始 聯絡台灣方面 ,希望能將他們接引回去,但 始終沒有回應 ,最後等來的只有一點泰銖。

蔣介石的意思很明顯,李國輝的殘部名聲不好,接回去也是個大麻煩,留下點錢 讓其自生自滅才是本意 。但這里有1500張嘴要吃飯,李國輝就 走起了歪門邪道,開始開荒種毒品

李國輝可謂是當時的最大毒梟,賺得盆滿缽滿,並且地位不可同日而語,成了名副其實的地頭蛇。他建立了一個 很完善的種毒、銷毒體系, 成為了國際上的毒瘤。

盡管名聲不好,但好歹填飽了肚子。包括所有的緬甸地方官,全部聽從李國輝的調遣,他的左膀右臂 羅星漢和坤沙,日後也都成為了讓緬甸頭疼不已的大毒梟。

但這么一來,蔣介石的興趣勃然而起,既然李國輝在金三角扎了根, 何不用這個地方做大陸根據地 ?但李國輝他已經難以駕馭,於是 派出李彌前去接應 ,給了他相當大的權力。

李彌來到金三角可謂是比李國輝的官威還大得多,他甚至不把緬甸政府放在眼裡,勒令 周邊地方官不允許私售或私種毒品 ,所有的毒品只能由李彌接手。

但這一切都是蔣介石想東山再起的棋子,金三角這邊沒過多久就不斷地接到蔣介石的命令, 要求他們反攻大陸 。但實際上李彌心知肚明 不是解放軍的對手 ,於是帶著部隊在我國邊境打起了游擊。

我軍一進他便退,我軍一退他便進

這樣反反復復讓李彌消耗不起,最後還是乖乖回去種自己的毒品養活軍隊,雖然行為不恥,但卻有奇效,李彌竟然靠著不入流的手段 有了上萬人的部隊

當時的李彌就連緬甸、印度兩軍合一也不是他的對手。但這已經嚴重 偏離了蔣介石計劃的路線 ,於是 李彌被帶回了台灣被拘押 ,只留下空盪盪的上萬人在金三角逗留。

在經歷了一次換帥後,這支部隊大不如前, 被緬甸軍打得四分五裂 ,蔣介石也不再抱有希望,直接宣布與這支部隊斷絕聯系。言外之意就是說 這些人不再是中國人

最終接納了這支殘軍的是泰國政府, 泰國借刀殺人 ,用國民黨孤軍的武力 消滅了反政府武裝游擊隊 ,這對長年與解放軍周旋的他們來說簡直易如反掌,而酬勞就是泰國撥出一片土地讓他們定居。

這片地就是美斯樂,但泰國政府並沒那麼好心,美斯樂其實就是 一片無主的荒地 ,一切都要國民黨殘軍自己動手才能豐衣足食。

但也因為如此, 殘軍把美斯樂當做自己的家來經營

很多國軍都 在當地娶了媳婦,有了後代

整個美斯樂成了華人的天下,包括嫁到美斯樂的緬甸媳婦也都學會了中國話,至今這些殘軍士兵的 後代已達到六萬多人 ,依舊保持用中國話進行交流。

不只是語言,這些人 生活的習慣也全部與中國人無異 ,包括過年要吃餃子。很多老兵年邁也堅持 希望有一天能落葉歸根 ,即使不能光宗耀祖,也不想在異鄉歸逝。

很多老兵和他們的後代在美斯樂生活的其實並不如意,最難熬的就是中秋佳節, 想著遠在大陸的父母家人 ,心裡就有一種說不出的酸楚,這讓他們更覺得自己被世界所拋棄。

好在國內並沒有放棄他們,對於美斯樂的前國軍老兵及其後代,我國政府 願意接受其回國並且和家人團聚

他們當中一個叫做唐陽山的營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唐陽山是率先提出回國探親的,當時包括他在內八個人全部由我國政府安排, 讓他回家與家人團聚

緊接著軍長呂維英等人也紛紛效仿, 幾十年間斷斷續續上千人成功回國

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他們的親人早已逝世,但在美斯樂組建了新的家庭,所以 不願回國生活 。政府也很同情並理解,此事乃個人意願,並不強求。

金三角的發展是 歷史 的塵埃,有因必有果,由於國民黨長期對金三角的控制, 很多士兵有苦說不出 ,望著同一輪明月卻不能坐在家人身邊,導致很多士兵 錯失與家人見面的機會

至今在金三角腹地美斯樂的 中國人後裔仍不在少數 ,中國士兵回國尚且方便,但最大的問題是他們在美斯樂的後代問題,他們都是混血難以成為真正的中國人,而 這些後代才是最終的受害者

⑵ 那些流落緬甸的中國人,到底是怎麼回事

流落緬甸的中國人有四支:

一是果敢族:約14萬人,生活在以果敢為核心的緬甸撣邦第一特區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轄1縣、1市、2鎮、15個鄉。第一特區設1縣1市1經濟特區,即果敢縣、老街市、清水河經濟特區。是一批追隨明永曆帝朱由榔殘存的官兵和受滿清政府迫害的平民,300多年前遷移至此,世代居住於果敢地區。

三是華族:首批定居緬甸的華人,據說是在幾個世紀前移入緬北克欽邦附近山區的玉石商人。他們是從雲南省移入。1861年,第一個廣東籍商人經新加坡來到緬甸曼德勒王朝古都。1885年英國侵佔了整個緬甸,並把它並入成為印度的一個省後發生大規模移民潮,大量華人通過海峽殖民地,由海路移民緬甸。目前華族占緬甸總人口的3%,

緬甸華人移民在1930年代人數激增,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華人人數已達19萬4千至3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1% 。他們創辦華文報章、華校、並設立社團。1950年,仰光有4家華文日報、3家周刊、而全緬甸也有超過200所學校。

四是勐穩族,主要以居住在緬甸北撣邦貴概大勐宜。是早年從德宏芒市一帶遷徙出去的漢族,目前人數大約為一萬左右。

⑶ 內戰戰敗後的國民黨軍入緬甸後的歷史

1951年6月至7月,根據李彌部的動向,人民解放軍雲南軍區先後集中7個團和4個團的兵力,對越境入竄的國民黨軍數幹人實施圍剿,在耿馬、西盟、孟連、滄源、瀾滄等縣殲其700餘人,余部又逃往國外。

1953年1月,在台灣國民黨當局支持下,逃緬國民黨軍實力曾發展到1.85萬人,編為1個總部、1個指揮所、3個軍區、4個師及16個縱隊,並改番號為「東南亞自由人民反共聯軍」。

11月以後,李彌總部及第8軍、第26軍部分兵力共5400餘人撤往台灣。在中國政府和軍隊的強大政治攻勢下,留緬國民黨軍殘部3000餘人回國投誠。至1957年6月,逃緬國民黨軍僅剩3800餘人,而且內部混亂,對雲南邊境的武裝竄擾有所收斂。

1958年8月,逃緬國民黨軍500餘人竄至滇南孟連縣至勐臘縣附近,進行小股襲擾。解放軍昆明軍區從5個公安邊防團各抽調一部進行堵擊圍殲,給予其沉重打擊。1959年5月,雲南邊防部隊針對逃緬國民黨軍小股入竄的特點,制定和修改反竄擾作戰方案,組織小分隊分地區游擊作戰,粉碎了逃緬國民黨軍數十次竄擾。

1960年7月,台灣當局給逃緬國民黨軍空運大批武器裝備,其實力擴增至9400餘人,又加緊了入境竄擾活動。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解放軍昆明軍區集中5個團又1個營的兵力,進行了兩次勘界警衛作戰,殲國民黨軍740餘人。

此後,逃緬國民黨軍對雲南潞西、鎮康、孟連等邊境地區進行了8次小股竄擾,遭到雲南邊防部隊的沉重打擊。到1966年9月,逃緬國民黨軍撤往泰緬邊境地區,停止了對雲南的武裝竄擾活動。

1950年至1966年,雲南邊防部隊對逃緬國民黨軍和國民黨武裝特務進行大小戰斗1302次,殲其29800餘人,其中俘虜7600餘人,迫降16000餘人。

(3)國民黨留守緬甸多少人擴展閱讀

國共內戰中,國民黨軍雖有巨大的優勢,最終是還被解放軍打敗,逃到了台灣。那時候,除了一些沿海小島還有部分國軍殘余部隊,大陸上幾乎是看不到國軍的影子了。不過,在雲貴川地區國民黨還留有一小部分殘余部隊,他們沒有來得及撤退,在無可奈何下只能逃到了緬甸。

這些國軍殘部逐漸在緬甸境內集合,很快就組成一支三萬多人的武裝部隊,還有個番號國民黨93師。蔣介石雖然敗走台灣,但他不甘心就這樣失敗,從來沒放棄過反攻回大陸的念頭。這樣說來,遠在緬甸的93師將會成為國軍之後的重要力量。蔣介石甚至還將他們編入正規軍,和其他部隊一樣給他們發放糧食軍餉。

雖然國共內戰中,國軍被解放軍打得很慘,但他們到了緬甸,和緬甸軍隊的實力比起來還是厲害不少的。緬甸軍隊每次討伐93師都要反過來被93師教訓一頓,緬甸肯定是很不服氣,就告到了聯合國。對於這件事,蔣介石也不能給出合理的說法,只能想辦法把這支部隊運回台灣。

不過在93師中很多士兵並不願意去台灣,他們中很多都是雲南人,這么多年來一直夢想著重回家鄉。出現這種情況蔣介石也沒辦法,只能把願意走的帶回台灣,不想走的就丟在當地,並且斷絕往來。

雖然留在緬甸的國軍一下子少了很多,只剩下2000人,緬甸軍隊還是打不過。不過,這支部隊沒了供給,吃飯都成問題。所以他們就做起了毒品生意,成了金三角地區很有名的毒品武裝部隊。緬甸和泰國的部隊來來回回打了很多次都是大敗而歸,泰國政府沒辦法只能主動找他們談判。

⑷ 中國解放戰爭後國民黨軍在緬甸的歷史及現狀

1949年末,國民黨第8軍在湖南戰敗之後,李彌退往台灣,將手下的將士丟下不管,一個人跑了。其中,93師一路敗退南下,從廣西,逐漸退到了緬甸和泰國、寮國的交界處,才安頓下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在敗退途中,曾經有一個士兵因為實在是飢餓難忍,跑到旁邊的莊稼地里,偷摘了農民的紅薯,被連長當場槍斃。——誰說國民黨軍隊都是沒有軍紀的?正規軍一樣也是很嚴格的。整整半年的時間里,第8軍93師居無定所,顛沛流離。在50年的除夕之夜,終於逃出了共軍的追殺,進入了緬甸的領土。在逃跑中,93師和另外一個團、一個師的殘部,將不願意投降共軍的7千名士兵和家屬帶到了異國的土地上。

但是,緬甸政府不想接納他們,於是戰爭開始了。雖然國軍將士在內戰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但對付緬甸政府軍,還是綽綽有餘的。三下五處二,將緬甸軍打的落花流水。終於在金三角站穩了腳跟。緬甸政府於是向聯合國投訴,這是後話了。李彌一看自己的殘兵居然在金三角站住了腳跟,並且打贏了緬甸政府軍,馬上跑出來說——我的軍隊在中國邊界取得了勝利,這里是反攻大陸的基礎,然後四處找外援。可是,93師的弟兄們早已經不想再打了,長年的征戰,使得國軍官兵只想早點回到台灣,但是李彌堅決不答應。李彌想在蔣介石那裡要資本,留駐雲南的第8軍殘部正好證明自己的作用。休整了一年之後,李彌要求93師**團團長反攻大陸。開始,國軍攻勢迅猛,連奪4個縣城。但後來在3個解放軍師的包圍下,終於落敗,再次退回緬甸。此時的緬甸軍已經和印度達成了協議,決定由印度出兵協助緬甸軍趕走國民黨殘兵。這是一場惡戰,國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也是慘勝。國民黨殘兵以不足萬余之力,硬是打敗了印緬聯軍。徹底在中緬邊界站住了,後來聯合國決議,國民黨余部撤往台灣,李彌要求將老弱病殘撤走,主力留下。但也再沒有力量可以反攻大陸了,他們想回大陸,但政府不答應。就這樣,在金三角有了一隻沒有祖國的軍隊……後來,為了生存,開始種植鴉片。這么多年來,他們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

滇緬邊區的第一次反攻大陸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其影響力是很大的!李彌在台北更是興奮不已,說——以自己殘兵不足3000餘眾,在一周內連克4縣,說明了「雲南反共復國軍」的戰力是強大的,雲雲。話也有道理,國軍打了共軍一個措手不及,後來緊急調派3個師數萬人,才擺平。此後在昆明成立軍區和建設軍校,也和當初的繳匪有很大關系。

50年代末,共軍和緬甸政府達成協議,暗地出兵滇緬邊區,剿滅蔣匪,但是,此次出兵不是很順利。1、國軍已經在滇緬邊區經營多年,又熟悉地形地況;2、共軍出國作戰,氣候地理不明,補給不足因此,此次進剿成了追擊作戰,共軍一撤,人家又回來了後來,李彌將老弱病殘的約3300名將士撤回台灣,但還是留下了約2500名將士作為反攻大陸的主力基礎。基本是以兩個團的編制,師部人員撤離了。

60年代以後GCD已經徹底在中國大陸站穩了腳跟,但隨著1965年國民黨又一次的返攻大陸的狂潮的臨近,李彌再次要求滇緬邊區的國軍將士積極准備二次反攻大陸,但是留守滇緬邊區的國軍將士很清楚自己的實力,能老老實實呆著就不錯了,誰非要出去找死?於是,將士抗命,此事終於不了了之。

60年代,中國開始向周邊地區進行共產主義輸出,緬甸、寮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都先後爆發了共產主義革命運動。緬共和政府軍開始了連綿不斷的戰爭插說一段——現在緬甸的名人——昂山素姬的父親就是堅決反共的。這時候,93師的國軍將士為了獲得緬甸政府的居留承認,又不得不再次和緬共進行戰爭。後來,緬共無法取得勝利,國軍將士也傷亡慘重,最可怕的是,根本沒有補給(自從李彌按照聯合國撤兵之後,93師經泰國的補給線也被凍結了。)所以,剩下的兵員越來越少了,在滇、泰、緬邊區,形成了大大小小幾十個武裝,緬甸政府是徹底的沒有辦法了,就想通過收編國軍老兵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戰力,但是93師的將士不願放棄自己的祖國,不想加入緬甸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後來,連年的戰亂,沒有補給,國軍和緬共還有支緬分隊的共軍將士開始集體在金三角地區種植鴉片,形成了現在世界最大的毒品生產加工基地!種植鴉片籌集軍費的做法,在中國很流行。進入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中美蜜月時期,留守滇緬邊區的93師的老兵大多已經成為花甲之年了。他們向祖國提出,希望回到自己的祖國,畢竟50年前的那場戰爭,已經成為過去了……但是,不知道處於什麼原因,大陸政府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他們只有再次轉而請求留居緬甸,但緬甸以上次你們拒絕為由拒絕了他們的申請。

終於,留守滇緬邊區近40年的93師官兵,成了一隻沒有祖國的軍隊……

他們畢竟都是炎黃子孫,他們每年還在過著春節、端午、中秋,唱著中國的民歌,講著中國的語言……

在異國他鄉,為了生存不得不和緬甸政府軍開戰、和印緬聯軍開展、為了某人的私利反攻大陸、他們和黑幫開戰、他們和緬共開戰……

40年了,他們為了生存,進行著不懈的戰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堅韌和堅忍……

相關資料

去泰國旅遊的人都知道,到芭堤雅時被安排參觀的一個景點,是「93師泰北民族村展館」。

國軍93師,原系東北軍所部,在國內戰爭中敗北,而逃亡金三角地區,最後定居泰北山區,迄已60年了。

館內陳列圖片和文字說明,將60年的風雨歷程,盡現參觀者眼前,且有實物和模型展示,以直觀地介紹他們的艱難困苦。尤其講解員是該師第三代傳人,其聲情並茂的講述,很能打動聽眾,以致整個參觀過程令人感到壓抑。

據說,93師後裔已多達數十萬人,除部分因戰功獲得泰藉身份外,多數仍無任何身份,只能圈禁在貧窮山區而不能外出謀生。我曾提問:你們第二、第三代那麼多人,都是純中國人嗎?答稱:是的。又問:當年當官的帶隨軍家屬可以理解,難道當兵的都有家眷可帶?答:出國前,在雲南等地邊境,每個士兵都「找」了姑娘結婚,然後外逃。

時間讓繁育已達數十萬的華夏子孫,脫離祖國,飄泊在外,寄人籬下。不是有首歌嗎?沒媽的孩子象根草,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他們甚至連聯合國確認難民身份都不可得,境況堪憐啊!

也許,只憑講解員一面之辭難以足信?然而,你想呀,誰願意在陌生人面前自曝其「丑」?直覺讓我相信那是真的。因此,回來後一個多月來,我心中老掛著這檔事,他們畢竟是華裔呀!我想:如果祖國母親收留了他們,做子女的必更愛母親。以前在《博客日報》上看到多篇討論有關愛國的大作,竊以為能大度地接納流浪子孫回來,是感召人們愛國的有力舉措,效果肯定比說教強。

從走進93師民俗村開始,心情就十分沉重。看到村裡解說員那一身襤褸的迷彩服;看到那一雙年輕的卻滿是滄桑的眼睛;看到他們不卑不亢的態度;聽到他們改不了的鄉音;聽到他們因為沒有國籍而不能上學悲哀處境;聽到他們為了獲得國籍而為泰國政府賣命的經歷;聽到他們無數次申請卻無能獲得一個國籍的心酸…… 因為歷史和政治的原因,這一群中華民族的後裔,成了沒有家,沒有國的難民,流落異鄉,幾多悲苦,他們最大的盼望是祖國早日統一,台灣盡快回歸,那一天,他們也就回家有望了。

⑸ 逃到「金三角」的國民黨殘軍,成了緬甸「土皇帝」,留下6萬後代

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金三角」這個地方,它緊靠緬甸、泰國、寮國的邊境。因為當地泛濫的毒品交易和「三不管」的狀態,成為了世界上有名的混亂區域。很少有人知道,當年國民黨軍隊打了敗仗後,有一支殘軍輾轉流亡到了這個地方,不僅定居下來,還在當地掀起了一場腥風血雨。

解放戰爭接近尾聲時,國民黨敗局已定,但是這些曾經高高在上的國軍軍官不甘於就這么認輸,抱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想法,1950年2月20日,國民黨第8軍237師709團少將團長李國輝,率領1000多名殘軍從我國雲南的西盟佤山進入緬甸境內。他們希望通過暫時退守,爭取休 養生 息的時間,以便在合適的時機「反攻大陸」。

幾天後,李國輝率軍到達位於老緬泰三國交界處的大其力市,在這里他們遇見了第26軍278團副團長譚忠率領的600餘人,之後又與流亡在緬甸車佛南的原中國遠征軍第6軍93師200餘人匯合,三支部隊共計1500餘人。

剛來到異國,這些人兩眼一抹黑,迫切希望找到自己的「組織」。通過唯一的一部電台,李國輝等人與台灣的國民黨取得了聯系,詳細匯報了目前情況,請求支援。然而這時台灣那邊情況也不樂觀,分身乏術,哪有多餘的精力管他們?只能表示目前形勢危急,無力支援,隨後匯來5萬泰銖,讓他們自行解決出路。

這下子,大陸回不去,台灣也去不了,一切只能靠自己了。

到了4月,大家對當地的環境適應得差不多了,既然現在哪兒也去不了,經過集體討論,三支部隊決定合並起來,由李國輝擔任總指揮,譚忠任副總指揮。就這樣,這支殘軍修建營地、招兵買馬,還建設根據地,做好了長期駐扎的准備。

此後一段時間里,有些滯留在大陸的國民黨殘兵或者土匪偷渡前來投奔,這支殘軍很快擴充至3000餘人,自稱為「中華民國復興部隊」。

李國輝認為,要想在異國生存下來,除了自己人要團結一致,更重要的是和當地人搞好關系。當年遠征軍曾經在緬甸與日軍作戰,因此當地人對國民黨接受度比較高。而且,緬甸的華僑也有不少,靠著他們的接濟,這支殘軍才得以正常維持生活。

寄人籬下終究要看人臉色,李國輝覺得這也不是長久之計,畢竟有好幾千人要養活,於是他把部隊的人進行了分工,一隊人馬負責警衛、備戰,守衛大家的同時也為以後「反攻」做准備;一隊人馬負責建造房屋、田地,保障大家的基本生活;還有一隊人馬負責賺錢,比如從事運輸工作,給商人做保鏢,也參與販賣鴉片等活動,如此一來,部隊的財政狀況迅速好轉。

從長遠考慮,李國輝發起「軍民聯姻」運動,鼓勵未婚的士兵迎娶當地女子,他的屬下里有人甚至和當地大土司結成了姻親關系。「朝里有人好做官」,在李國輝的苦心經營下,這支國民黨殘軍終於在緬甸站住了腳跟。

然而,李國輝的動作也引起了緬甸軍方的注意。要知道,緬甸這個國家一直很動盪,上世紀50年代時緬甸也是剛獨立,自己國家局勢還不穩定,邊境就來了一支身份敏感的他國軍隊,緬甸當然不能坐視不理,決定出兵剿滅。

5月,緬甸國防軍集中6000人兵力、3個炮兵連、1個戰車連,,在做好戰斗准備後,緬軍責令這支復興部隊限時繳械投降。李國輝比較有志氣,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緬甸人的通牒,決定為生存而戰。

國民黨軍隊雖然在解放戰爭中敗給了我軍,但戰力並不弱,勝過緬甸還是不難的。緬甸國防軍雖然提前做好了准備,但是被復興部隊擊敗,哪怕後來陸軍總司令奈溫將軍親臨前線指揮作戰,也沒能扭轉敗局。本來,緬軍可以憑借人數優勢慢慢「磨死」殘軍,但他們有一個致命的弱點:緬甸人大多信仰佛教,多年來軍隊很難遇到對外的戰爭,再加上殘軍俘虜了不少緬軍,怕戰俘被殺,老百姓紛紛向政府請願:馬上與殘軍談判,釋放俘虜。

既然打不贏,緬甸只好提出談判。畢竟在人家國家的地盤上,李國輝也很給面子,釋放了全部俘虜,撤回新佔領的城市,回到自己的老地盤,重新安營紮寨。

其實,李國輝同意和談,跟一個人有關,那就是國民黨陸軍中將李彌。殘軍剛到緬甸時,聯系在台灣的國民黨,很多人都認為這支部隊兵力太弱,難成氣候,只有李彌,因為自己來到台灣後失去了實權,希望借殘軍翻身。李彌不僅成為了殘軍在台灣的聯絡人,還自掏腰包10萬美元給殘軍當作軍費。

趁美國的「東南亞軍援團」訪問泰國時,李彌與代表團團長厄斯金進行了親切友好的會談,表示復興部隊可以反攻雲南,牽制大陸軍力,希望美國能給予援助。美國自然是同意了,表示在不違反國際法的前提下,願意提供武器裝備和經濟援助。

美國都表態了,台灣方面自然得跟上。1951年2月,台灣方面和美國中情局將一批武器裝備運抵曼谷,再經由泰緬邊境送到殘軍手裡,李彌也來到了緬甸,直接指揮這支部隊。

3月,李彌將部隊進行了改編,下轄第93師和第193師,這時的復興部隊總兵力超過3萬人(包括隨軍家屬),勢力范圍面積達到了20萬平方公里,這就是後來著名的「金三角」。

一次,殘軍組織1000多人,護衛2萬多公斤鴉片從緬甸到寮國,想通過寮國將毒品銷往世界各地。這一舉動實在太猖狂,寮國陸軍司令拉迪功將軍接到情報後非常憤怒,出動空軍對對殘軍攻擊、轟炸,經過一天激戰,消滅殘軍500多人,繳獲全部鴉片。

由於復興部隊身份敏感,再加上李彌公然通過毒品斂財引起了他國不滿,從1953年開始,寮國聯合緬甸、泰國政府不斷向聯合國提出抗議,要求台灣當局撤回殘軍。蔣介石一方面迫於聯合國的壓力,一方面又不想輕易放棄這支隊伍,於是只能磨磨蹭蹭地撤軍,聯合國每要求一次要求撤軍,蔣介石就撤走幾千人,直到1962年6月,殘軍共撤回台灣2萬多人。

當然,撤軍都是做給外人看的,蔣介石不甘心輕易放棄這支部隊。1955年,蔣介石派原第8軍副軍長柳元麟秘密潛入緬甸,指揮剩餘的殘軍。柳元麟到任後,一直很低調,在暗中積蓄實力,等待時機。

然而,時機沒等來,卻等來了絕望。1960年,中緬簽訂了《中緬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以及《中緬兩國邊界問題協議》。為了兩國關系的發展,也為了解除緬北國民黨殘軍的威脅,我國主動提出幫助緬甸政府解決殘軍。這一提議正中緬甸政府下懷。

1960年11月,解放軍第13軍39師聯合雲南邊防部隊在邊境集結,緬甸國防軍也調集了5000精銳,發動「湄公河之春」行動,共同圍剿國民黨殘軍。

同時,緬甸政府繼續向聯合國控訴,台灣方面又一次受到譴責。蔣介石只能無奈命令柳元麟撤軍。但是,經過十餘年的發展,這支軍隊紮根「金三角」多年,不少高級將領都在這里成家立業,不願回台灣,因此有不少人選擇了留下。

柳元麟撤走後,第5軍軍長段希文和第3軍軍長李文煥接替了他,管理剩下的人,後來,台灣當局想讓殘軍全部撤回,雙方進行了多次談判,但始終達不成共識。眼看著台灣方面指望不上,反攻大陸也沒有可能了,段希文、李文煥宣布不再與大陸為敵,斷絕與台灣的關系,轉而投靠了泰國政府。

為了獲得泰國的信任,段希文和李文煥受命出兵,鎮壓國內的武裝反動派,付出重大傷亡後平定叛亂,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投名狀。作為交換,泰國政府賜予了他們公民權和居留權,他們終於可以坦坦盪盪地生活下去。

之後,復興部隊又為泰國打了幾次仗,終於被徹底認可,幾年後軍隊逐步解散,武器上交,殘軍全部成為泰國的合法公民。從1992年開始,這支身份敏感、沒有國籍、流浪在金三角的中國人已經有了大約6萬人的後代,他們全部成為了泰國的公民,過上了自食其力的平靜生活。

⑹ 二戰期間中國國民黨的遠征軍去了緬甸回來了多少人

二戰期間中國遠征軍主要戰役關鍵詞: 二戰 中國遠征軍 國軍 (1):滇湎路戰役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3月至9月,在中日戰爭中,中國遠征軍在雲南省西南部、緬甸·、泰國西北部和印度東北部地區,對日軍第15軍進行的防禦戰役。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同蘇、美、英及東南亞、大洋洲各國結成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是年1月,在美、英兩國建議下,設立中國戰區(最初包括中國、泰國、越南和緬甸北部)統帥部,3月,日軍進攻緬甸(時為英國殖民地),英國守軍告急。中國以陸軍第5、第6、第66軍為主共10萬餘人組成中國遠征軍第1路,在司令長官羅卓英指揮下,進入緬甸與盟軍並肩作戰。 8日,日軍第15軍在司令官飯田祥二郎指揮下登陸仰光,分路北進。一路以第33師團由仰光沿伊洛瓦底江東岸進攻卑繆:一路以第55師團由勃固向仰曼鐵路北犯東吁、彬文那,企圖切斷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 18日,日軍第55師團先頭部隊在彪關以南與第5軍警戒部隊接觸。第5軍騎兵團給日軍以奇襲後轉移至鄂克春地區。接著日軍又發起進攻,經激烈戰斗,鄂克春失陷。日軍繼續向東吁進攻,與第5軍第200師發生激戰,雙方均有重大傷亡。日軍一部向右翼迂迴,第200師向北轉移。此時,第5軍新編第22師由黎達誓方向反擊,給日軍以重大殺傷,雙方在斯瓦河畔對峙。4月11日,日軍第55師團和增援第18師團各一部向黎達誓進攻,經激烈戰斗,新編第22師逐次轉移至彬文那。日軍進犯彬文那地區,被第5軍第96師擊退。後因右翼英軍後撤,陣地突出,第5軍各部放棄彬文那向密鐵拉、敏建方向轉移。16日,日軍第33師團在突破英軍陣地後,將英緬軍第1師及戰車營一部包圍於仁安羌以北地區。第66軍新編第38師一部馳援,與日軍鏖戰兩晝夜,擊斃日軍1000餘人。 日軍攻陷東吁後,以第56師團分向毛奇、雅多進攻。第6軍先後在毛奇、壘固、和榜、雷列姆地區阻擊日軍,並在薩爾溫江以東的緬泰邊境地區,對日軍進行作戰後回國。第200師在和榜地區阻擊日軍北犯,並克復東枝。在轉移途中與日軍發生激戰,師長戴安瀾受重傷後犧牲。此後第200師、第96師經騰沖、維西向怒江東岸轉移。第5軍直屬部隊、新編第22、第38師經太洛、新平洋轉移至印度東北邊境雷多地區。 日軍於24日攻陷雷列姆後,旋即分兩路向臘戍突進,第66軍逐次回援,節節失利,日軍直向中國國境逼進。此後,退回滇西的遠征軍與滇西第11集團軍各一部在龍陵、騰沖地區對日軍實施反擊,以一部進入日軍後方游擊,主力逐次退回怒江東岸,與日軍隔江對峙。至9月16日,戰役結束。 點評:此戰,遠征軍經一個多月作戰,在保衛東吁、解救英軍諸戰中,英勇頑強為世人所贊譽。但由於出國時機過晚,盟軍作戰缺少協同,多頭指揮等原因,使遠征軍始終處於被動態勢,未能達成戰役企圖。

⑺ 國民黨殘軍逃到緬甸後的命運如何

一樓回答重要錯誤:說什麼國民黨余部撤往台灣,李彌要求將老弱病殘撤走,主力留下。
呵呵,李彌有什麼權力違抗台灣命令?李彌是台看在他是這支部隊的長官派他來的,後調回台灣……事實上這支部隊一到緬,一面自力更生養活部隊一面打仗,也一直努力跟台灣聯系,後終於聯繫上,台灣方面供養補給一切,帶來台灣軍政人員及美軍訓練指導等等,建飛機跑道等等,反攻基地熱火朝天……
後三國交界政府真不幹了,到處國際訴求,台灣分別於1953和1961年不得不將大部分軍隊撤回台灣,剩下少數沒走,因李文煥不是正規軍人出身余部沒走,還有一些投靠過來約佤族祭司土司的武裝,並段希文部隊大部雲南當地人難舍故土,這些總共近2000多人留了下來,台宣稱概不負責了,結局是這支國軍殘軍大部分都撒退到台灣了……其餘少部分從此開始開創金三角生活

⑻ 國民黨殘部當年敗退時,為什麼不是全到了台灣,怎麼還有流落越南的

流落越南和緬甸的國民黨軍是胡宗南和白崇禧的殘部,當年對退守台灣,胡宗南的意見是把國民黨軍的所有兵力全部投入進攻佔領整個緬甸國,然後聯合越南對抗共產黨,越南當時雖然國力弱,但是野心不小,一心想統治整個南亞。但是蔣介石不同意,最後是挾持胡宗南和白崇禧到了台灣,他們的殘部也只是零零散散跑了兩萬人到了緬甸、越南、秦國等地,國民黨軍有五千人到了緬甸,緬甸政府派出正規軍十幾萬,清一色的美國和蘇聯的裝備,結果被國民黨軍殘部不過3000人打得潰不成軍。蔣介石後來還有點後悔,早知這樣,當初聽胡宗南的意見,佔領了緬甸,然後聯合南亞諸國對抗共產黨復國還是有希望的。
其實當初毛澤東也是極度擔心蔣介石會去佔領南亞的國家,那樣的話,中國的戰爭還不知道要打多少年,所以通過中共地下黨故意將掩藏在胡宗南和白崇禧身邊的中共特工暴露給了蔣介石,蔣介石由此便不相信他們,沒有採納他們的意見,另一方面,加緊行軍讓各大野戰軍包圍殲滅他們的殘部。

⑼ 緬甸有中國國軍部落嗎

成批聚居的肯定沒有了。比較集中的都在泰國北部。
1960-1961年解放軍會同緬軍對緬北地區的原國民黨殘軍發起了聯合勘界警衛作戰行動,對國民黨軍控制的金三角地區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掃盪。緬甸從解放軍手裡得到元被國民黨軍控制的30萬人口,面積為3萬平方公里的地區。
為了躲避解放軍,國民黨殘軍從牢牢控制達10年的緬北退往寮國和泰北地區。後來在泰國充當僱傭軍的條件下,元國民黨軍成建制地在泰國北部山區聚居,取得了泰國的山民證。最有名的就是限制已經成為旅遊景點的泰國清萊府美斯樂村。

⑽ 國民黨退到緬甸多少部隊

1950年4月有兩個團退往緬甸境內:

278團,團長譚忠。

709團,團長李國輝。

兩個團共計約1700人。

他們在中緬邊境逗留了二十多天,人數增加到約3000人。

這一方面是因為當年抗戰時期中國遠征軍有很多失蹤人員留在了這里,見到國軍特來歸隊。另一方面是其他零散潰散的國民黨軍也陸續越境,見到有比較大股的潰兵便來相投。這3000人僅僅是軍人的人數。此外他們還有一部分軍官帶著老婆孩子。

另外,1951年在滄源縣成功策反了田興武的3000民兵。至此,李國輝所部在雲南迅速擴大到5000餘人。此外,還收編了一些當地武裝,在對付緬軍圍剿時有1萬多人的部隊。加上家屬(很多在當地娶妻生子,達到5-6萬人)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5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0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9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1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