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槍桿子有什麼用
❶ 緬甸為什麼到現在沒有統一
我們知道,二戰日本投降撤出東南亞後,緬甸就藉助民族解放的契機,脫離原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獨立。但是幾十年過去了,幾乎所有周邊國家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緬甸,時至今日,連國家統一都還沒有實現,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緬甸究竟存在什麼問題,為什麼幾十年來,緬甸都不能統一
(網路配圖)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仍然打內戰的國家並不少。只是和緬甸不同的是,這些國家基本上是政府軍和反政府軍之間的對抗,而緬甸除了緬族控制的中心區域外,只要有一定實力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軍隊。小小的一個緬甸,反政府的少數民族武裝多達十幾個。
這些地方武裝,不僅輪流和緬甸政府過招,逼急眼了,他們還聯合起來和政府軍對著干,使緬甸政府的統一理想頻頻破滅。
其實,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源,還是要追溯到歷史上,英國對緬甸殖民統治期間產生的遺毒。
一、緬甸政府對政治權利的剝奪造成內部民族危機。
緬甸自古以來,就是個多民族國家,多達130多個民族。其中緬族占人口總數的70%,另外30%為其它少數民族居民。
英國在佔領緬甸時,曾遭到了緬族人強烈反抗。疲於應付的英國人,想出了以緬治緬的統治思路,那就是扶持少數民族勢力來打壓緬族,通過在克欽、克倫、果敢、佤族等少數民族地區推行土司制度,使他們擁有高度自治權利,幫助他們建立軍隊,給他們武器和經濟支持。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這樣一來,高度自治的少數民族實力大大增強。
等到英國殖民統治結束撤出緬甸,緬族掌權後,開始回收少數民族手中的權力及軍隊時,這些土司老爺們就不答應了。以前各自為政,相安無事,憑啥以後要受你管轄。最終,雙方只能在戰場上論高低。於是打打停停,一直打到了現在。
緬甸究竟存在什麼問題,為什麼幾十年來,緬甸都不能統一
(網路配圖)
二、緬甸政府對歷史移民的態度激化了外來民族矛盾
當年英國人為了打壓緬族人的影響力,從同為殖民地的孟加拉和印度大量移民到緬甸的若開邦。我們知道,緬族人信奉佛教,而移入的孟加拉羅興亞人信奉伊斯蘭教。
這幫移民進入緬甸後,因為信仰差異,屢屢和當地的緬族人發生民族矛盾沖突,大量搶奪土地和政治資源。據當年英國駐若開邦的移民幫辦史茂特記載:「阿拉幹人(緬甸人)正被來自孟加拉的人擠走,他們不得不向東遷移。」
英國人在日本佔領緬甸時,在若開邦組建了一支由羅興亞人組成的「孟加拉V支隊」武裝力量,用來阻擋日軍。
但是這支軍隊並沒有攔擊日軍,而是對當地的緬族人進行種族清洗式的大屠殺。據緬甸和英國資料記載,V支隊屠殺了若開邦10多萬緬甸人,僅靠近孟加拉邊境的一個小鎮,就有3萬多名佛教徒被殺,民族仇恨進一步升級。
緬甸軍政府掌權後,非常擔心,如果承認當地佔主導地位的羅興亞人的身份,貧窮的孟加拉會有更多的移民進入。到那時,若開邦將完全成為羅興亞人的天下,遲早會被分裂出去。
1982年吳奈溫上台後,緬甸政府制訂《緬甸公民法》,明確羅興亞人為非法移民。不承認他們的身份,為了同化羅興亞人,緬甸政府搗毀了若開邦的清真寺廟。佛教徒對羅興亞人的人身迫害,政府也不聞不問。這使得羅興亞人對緬甸政府的仇恨不斷升級,反抗愈加強烈。
緬甸究竟存在什麼問題,為什麼幾十年來,緬甸都不能統一
(昂山將軍)
三、緬甸政府以大緬族為中心的沙文主義路線不得民心。
早在1947年2月,帶領緬甸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昂山將軍,在撣邦彬龍鎮,與克欽族、佤族等少數民族舉行了會議,達成建立統一緬甸聯邦的共識。少數民族擁有高度自治、相互平等的權利,這就是有名的《彬龍協議》。
六十年代緬甸奈溫軍政府上台後,否認《彬龍協議》合法性,意圖用軍事強權統一緬甸,實行中央集權的黨政軍聯合獨裁統治,推行大緬族沙文主義。緬族利高於一切。
被剝奪政治權利的少數民族公民,淪為飽受歧視的二等公民。最終導致以緬族主導的軍政府,與地方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
多年來,緬甸軍政府在各方努力下,也曾多次和少數民族武裝達成停火協議。但很快又重新開戰。究其根源,如果雙方不能建立相互誠信,在民族矛盾和政治矛盾之間達成共識。消除民族歧視和不平等,保證各民族之間擁有等同的公民身份和政治公權,那麼,想從根本上停止內戰亂象,幾無可能。
❷ 最近的緬甸內戰是怎麼回事又為何升溫
這個問題非常復雜,除了緬甸民族的矛盾,剩下的就是大國博弈。(引用國際問題專家的分析—)
1:解釋緬甸內戰:
最近愈演愈烈的緬北戰事就在中國雲南省德宏州、保山市、怒江州、臨滄市等地境外發生,有些戰場距離中國邊境僅幾十公里,鄰國的和平與穩定同樣會影響到中國邊境地區的安寧,因此,緬北戰事也引起了國內及國際上的廣泛關注。
截止到2015年2月4日,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和德昂民族解放軍的戰事已全面升級,戰火已蔓延至接近緬甸古都也是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緬甸政府軍陸軍差不多一半的兵力已經投入到緬北戰場上,其精銳部隊33師、66師等已全部投入戰斗。
僅剛剛在抹谷、孟密、瑙丘、皎邁、莫湄等地區與德昂民族解放軍爆發的大規模武裝沖突中,緬甸政府軍參戰部隊就有:明布駐軍重裝88營、曼德勒駐軍重裝95營、莫湄駐軍機動223營。
到目前為止,雙方交火仍在繼續中。
其它在克欽邦密支那、八莫、帕敢等地,撣邦還有如棒賽、蠻崗、大勐穩、南帕嘎等很多地方的武裝沖突也仍在繼續中。
現在緬北地區,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德昂民族解放軍之間的激烈武裝對抗交火仍持續不斷,且有擴大蔓延的趨勢,武裝沖突尚未看到有趨緩和停止的跡象。
中緬兩國接壤並有著長達2000多公里的國境線,中緬邊境國境線南段全部在雲南境內,北段在西藏。
緬甸自獨立以來,緬甸政府與各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從未曾得到過真正的和解。
所謂的緬北戰事其實由來已久,如果對緬甸的國情沒有一定的了解,只是看新聞是弄不明白緬北戰事究竟是怎麼回事的,追根溯源就要回到緬甸的民族問題上去。
一些朋友在媒體上看到了關於緬北戰事的報道,近日來已經不止一次被問到緬北戰事的情況,但多數朋友可能並不清楚緬甸國內民族矛盾的來龍去脈,因此現特將祝湘輝先生關於介紹緬甸民族矛盾的一篇文章整理如下。
看完這篇文章或許就能對緬北戰事的由來和成因略知一二。
《緬甸政府軍與克欽60年的恩怨纏斗》
——作者:祝湘輝
由於地理上的原因,加上各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步,作為緬甸主體民族的緬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民族矛盾和較深的隔閡。
緬甸政府與各少數民族武裝之間的戰火綿延半個多世紀,少數民族武裝(國內習慣稱之為民地武)數量之多也屬罕見,民地武與緬甸政府對抗之激烈,持續時間之長,不僅在東南亞獨一無二,在全世界也屬獨一份。
緬甸各少數民族與緬甸政府沖突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政治、文化、經濟和社會等背景,想要弄明白這一切就要追朔到緬甸獨立之前甚至更久遠的歷史。
2:升溫原因:
簡單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一下。
一、殖民地時期:埋下禍根
緬甸自古就是個多民族的國家。
在這片土地上,各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彼此之間形成了一種錯綜復雜的關系。
緬族長期居於主導地位,在十一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建立了蒲甘、東吁、貢榜三個封建王朝。
孟、撣、若開等少數民族也曾分別建立起過自己的政權或曾一度統治過緬族。
由於地理原因,加之緬甸各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步,緬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在政治、文化、經濟等各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距,並因此演變成為不同程度的民族矛盾,彼此之間的隔閡也越來越深。
長期以來,少數民族地區只是形式上處於中央政權的統治下,但在中央政權出現危機時,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就會反抗緬族統治,積極謀求擺脫緬族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
十九世紀,英國通過三次英緬戰爭建立了對緬甸的殖民統治。
英國殖民者為維護殖民統治,制定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在緬族集聚居住地區實行直接統治,並先後啟動了一系列行政司法制度改革。
1942年日本入侵緬甸,取代了英國在緬甸的殖民統治,也埋下了民族矛盾的禍根。
二戰初期,被譽為「緬甸聯邦之父」的昂山將軍選擇了與日軍合作,試圖依靠外部力量謀求緬甸獨立,而克欽、克倫和印度選擇效忠英國。
在隨後發生的戰爭中,50萬印度人被迫離開緬甸,同時克倫族在與昂山領導的緬甸獨立軍的沖突中,也造成1800名克倫人的死亡。
雖然昂山此後努力加強民族關系和解,但緬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不信任這時已根深蒂固難以改變。
二戰結束後,昂山將軍來到緬北,說服了撣族、欽族和克倫族一起聯合建立國家。
1947年9月24日,各民族力量經過較量並利益均衡後,共同制定了緬甸聯邦憲法。
憲法規定給予各民族上層很大權利,包括保留了各民族的世襲特權,還規定了撣邦和克耶邦可以在10年後通過投票決定是否繼續留在聯邦內。
但1947年的憲法並未能最終解決克倫族問題。
二、吳努時期:打開潘多拉盒子
緬甸獨立後,以吳努為首的自由同盟開始執政。
緬甸中央政府開始嘗試從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各方面實現全國統一,對緬甸獨立前許諾給予各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的特權採取了限制、削弱和剝奪的措施。
中央拒不兌現1947年憲法賦予撣邦和克耶邦可以通過公民自決選擇是否脫離聯邦的權利,同時在各民族中推廣佛教、推行緬語、著緬服等各方面對各少數民族進行其統一緬甸的措施。
接著在1961年緬甸聯邦議會通過憲法第三修正案,這一舉措激發了各少數民族的民族主義情緒。
1949年1月,克倫族為謀求民族獨立,正式與緬甸中央政府決裂,開始了克倫族與緬甸政府間曠日持久的武裝沖突。
戰火迅速蔓延開來,點燃了其它少數民族要求獨立或謀求更大自治的熱情,一時間緬甸烽火四起,大大小小的戰爭此起彼伏,硝煙彌漫。
在克倫族聯盟的支持下,以蘇貌雷為首的克倫族民族武裝不斷壯大,他們要求實現民族獨立,成立克倫國。
在撣邦,由於上層失去了傳統特權,而緬甸政府軍以追剿國民黨殘軍為由進入撣邦,引發當地撣族的不滿,最終形成武裝對抗。
與此同時,各少數民族紛紛揭竿而起,雖然各少數民族的訴求不盡相同,有的是為了獲得更大的自治權,有的是要求獨立建立自己的民族自治邦,反對緬甸政府幹預少數民族內部事務,盡管各少數民族政治訴求五花八門,但都是以反對聯邦政府為目的。
這一時期,緬甸民族矛盾已完全激化,武裝對抗持續不斷,延續至今。
三、奈溫時期:壓制與反抗
1962年3月2日,在緬甸民族問題日趨嚴峻的形勢下形勢下,緬甸國防軍總司令奈溫將軍領導的軍人集團發動軍事政變,接管了國家政權,組成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行使國家的行政權和立法權。
軍事政變之後,奈溫立即宣布中止1947年憲法,並解散了聯邦議會和地方議會。
在民族政策上,奈溫監禁了多名撣邦和克耶邦的領袖及其它少數民族上層首領,還加大對少數民族武裝的軍事打擊力度,企圖減少或消滅民族自治權。
奈溫政府還採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以允許販賣毒品為條件,要求各地的自衛隊效忠緬甸政府,並協助緬甸政府打擊其它少數民族武裝。
奈溫政府迷信武力征服,就在政府軍人數不斷增多的同時,少數民族武裝也像滾雪球一樣日益壯大起來。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上個世紀80年代末,緬甸共有29支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這些少數民族武裝主要有:克倫、撣、克欽、克耶、孟、若開、勃歐、崩龍、拉祜、佤等民族的反政府武裝,總人數超過4萬人。
奈溫政府統治時期,其中實力最強的一股反政府武裝是緬共人民軍,緬共人民軍鼎盛時期總兵力曾經達到1.5萬人,緬共人民軍其中大部分士兵就是來自於少數民族,主要是佤族。
奈溫政府越採取高壓政策,緬甸中央政府與少數民族地方政府間的矛盾就愈發尖銳。
在奈溫執政的20多年間,民族武裝沖突一直是緬甸國內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因為緬甸中央政府與各少數民族武裝之間的連年戰亂,使得緬甸的社會經濟發展嚴重受阻,甚至倒退。
四、新軍人政府時期:國中有國
在經歷了長期的經濟凋敝,緬甸的生活物資嚴重匱乏,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1988年3月開始,緬甸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政府遊行,迫於反政府運動的壓力,奈溫辭職,但隨後上台的領導人仍然未能控制住國內局勢。
1988年9月18日,以國防軍總參謀長兼國防部長蘇貌將軍為首的高級軍官發動軍事政變,接管政權,對緬甸實行軍事管制。
新軍人政府對少數民族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和改革,改變了過去主要依靠軍事鎮壓和政治強權的做法,轉而採取了一系列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方面軟硬兼施的策略。
從1989年以來,新軍人政府先後與脫離緬共的4支少數民族武裝進行和談並達成停火簽署了停火協議。
對於仍然支持反政府武裝的少數民族地區,軍政府繼承了奈溫時期的堅壁清野的戰略,將少數民族群眾強行驅趕到政府劃定的居住區,換句話說,也就是把少數民族群眾強行遷移至政府控制區內居住,想以此切斷少數民族武裝與當地群眾的聯系。
軍政府的少數民族政策所產生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經過新軍人政府的一系列行動,直至上個世紀末,共有17支少數民族武裝與新軍人政府簽訂了和平或停火協議,由此,與新軍人政府簽訂協議的少數民族武裝控制區在形式上成為了「特別行政區」,緬甸中央政府與少數民族武裝之間長達50多年的對抗關系開始得到逐步緩解。
停火協議和特區自治模式雖然為緬甸換來了20年的相對和平,緬甸經濟在此期間也得以復甦,但卻因此形成了「國中有國」的尷尬割據局面,實際上緬甸並未能實現真正的統一,也沒有真正解決緬甸國內的民族矛盾。
為了在2010大選前徹底解決少數民族問題,為未來的民選政府執政鋪平道路,2008年4月開始,新軍人政府分別與克欽獨立軍、撣邦軍和佤邦聯合軍等少數民族武裝進行了談判,要求他們將自己的軍隊改編為邊防警衛部隊,並安插政府軍官實行雙重領導,但槍桿子是緬北民地武(緬甸少數民族武裝的簡稱)安身立命的保障,因此,由新軍人政府提出的方案遭到各少數民族武裝的斷然拒絕。
2009年8月,新軍人政府對果敢特區發動了軍事攻勢,驅逐了彭家聲政權,扶植了聽命於中央政府的白所成,並持續向佤族特區和克欽特區增兵。
在新軍人政府的高壓下,部分民地武如克欽新民主軍(丁英部,原緬共101軍區)和克倫尼各少數民族人民解放陣線逐步接受了政府的改編,但新軍人政府與佤邦聯合軍、克欽獨立軍、撣東同盟軍的談判卻陷入了僵局。
五、吳登盛時期:推動和平進程
2010年11月7日,緬甸舉行了20年來的首次大選,但第二天在泰緬邊境妙瓦底地區就爆發了民主克倫佛教徒軍第五旅與政府軍的軍事沖突。
2011年上半年,撣邦、若開邦、克倫邦、克耶邦、克欽邦等幾個地方武裝較多的邦基本開始處於戰爭狀態,戰爭一觸即發。
佤邦聯合軍和撣東民主同盟軍等武裝則與政府軍沒有爆發大規模正面沖突,但雙方也斷絕了政治關系與對話,自此與政府軍形成對峙。
2011年2月,12支少數民族武裝在泰國清邁成立了聯合民族聯邦委員會,開始共同對抗中央政府。
時間進入2011年下半年,新政府發出與民地武和解的信息,吳登盛於2011年8月18日發表了與緬甸各少數民族建立和平的宣言,並向各民地武提出停戰談判的邀請。
佤邦聯合軍和撣東同盟軍與緬甸政府在撣邦東部的景棟進行了談判,會後簽署了初步和平協議。
直至2012年底,先後有欽民族陣線、南撣邦軍、克倫民族聯盟等10支少數民族武裝與緬甸政府達成停火協議或和平協議。
但非常吊詭的是,緬甸政府一方面與主要民地武進行和談或達成停火、和平協議,另一方面卻又與克欽獨立軍矛盾激化,2011年6月9日以來,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雙方發生了多次大規模武裝沖突,使得整個緬北局勢嚴重動盪。
❸ 緬甸有多亂
緬甸自取得國家獨立以來, 一直存在著多股少數民族地方武裝。
1948年,緬甸自取得國家獨立以來, 一直存在著多股少數民族地方武裝。1961年2月5日成立的克欽獨立軍是數十股民族地方武裝之一,也是比較強大的力量之一。這些民地武雖然有不同的訴求,歷史長短不一,力量大小不同,但相同的是都割據在緬甸邊境地區,曾長期與中央政府對抗,成為緬甸歷屆政府的棘手問題。
2、3年多來,雙方不斷在進行和談,同時也不時發生沖突。當時克欽獨立軍盡管參與和平進程談判,但尚未與政府簽署新的協議。
3、2011年11月19日,緬甸政府軍向克欽軍總部拉咱軍校發射一枚炮彈,當場造成克欽年輕軍官學員23人死亡和20多人受傷。此後,雙方沖突明顯增多。
❹ 古代的「槍」桿是用什麼做成的
封建社會,當生產力和科技還沒能發展起來的時候,還是冷兵器為主,也就是用刀、槍桿之類的打仗。而在這當中,長槍就是最經常用到的了,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是非常的適合。
除了上面提到的槍桿,還有一種槍桿叫做馬槊。它使用柘木用魚泡膠黏合而成。用麻繩把二者纏在一起,勒入槊桿,塗上生漆之外還會加上一層葛布。
馬槊韌性更好,而且也更堅固,不容易被刀劈短。但是由於其製作繁瑣成本高,普通士兵是用不到的,只有將軍能使用。
在冷兵器時代,大家上戰場真的太不容易了,先不說武器製作有多麻煩,保存也要想盡辦法。相比起現在,古代打仗其實也是千辛萬苦的。
❺ 為什麼說中國捏了緬甸的小辮子和緬甸佤邦有什麼關系
佤邦的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67年以前的幾千年。是佤邦漫長的歷史階段。這段歷史是原始社會末期至封建社會初期的變革階段,鬼神支配著人們的思想。世襲的山官頭人統治整個社會,表現形式是部落制度。
20世紀50年代後,由於外來武裝勢力的干預,佤邦境內出現由土司後代哈桑領導的佤族民族軍,後岩小石等人加入。
第二階段:1967年至1989年在部落混戰。佤邦許多有識之士組織了自己的民族武裝:以鮑有祥為首的昆馬游擊隊。以岩肯、岩克龍為首的岩城游擊隊。以魯興國為首的戶雙游擊隊。以趙尼來為首的紹帕游擊隊。1969年,這些游擊隊加入了緬甸共產黨,整編成立了緬甸人民軍東北軍區。
第三階段是1989年至今。1989年4月17日成立的佤聯軍和聯合黨。緬甸佤邦聯合黨(佤聯軍)是一支以佤族為主的民族武裝,由一批壯年的佤族漢子組成。這其中也有緬共中的華人,有知識青年,這樣一些人組合在一起,構成了極大的互補。
1989年4月17日在頭領趙尼來(原緬共中央候補委員、佤北縣縣長)、鮑有祥(原緬共中央候補委員、北部分局副司令)的率領下兵變,攻佔班桑(現名班康)緬共總部,宣告獨立,成立佤邦聯合黨(軍)。
從緬共中「起義」出來的佤邦聯合黨,很快於1989年5月召開了黨的成立大會,不僅選出了最高領導層,同時還提出了許多理論方面的主張。充分顯出「槍桿子、筆桿子」的同等重要。使這支武裝與那些草頭王的山頭武裝有了區別。
佤邦高層領導人物總書記趙尼來,政治局常委、總司令鮑有祥,副司令李自如,副總書記肖明亮,辦公廳主任陳龍生,副主任周大富,副總參謀長趙國安等人,與中國均結下不解之緣。他們中的許多人,本身就是從中國出去的華人。許多人所受的早期教育,都是在中國完成的。緬共壯大發展後,他們又多次赴中國學習培訓,參觀考察,耳濡目染的多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理念。所以,他們一旦駕馭起來,實在是輕車熟路。
❻ 緬甸北部硝煙不斷,這個國家裡為什麼有那麼多軍閥
緬甸從二戰後就開啟了軍閥混戰模式,尤其是北部,西部的很多少數民族區域,如克欽邦,果敢,撣邦等,都有自己的軍隊和大帥,一個個都是土大王。而緬甸中央一直在征討,因此,戰亂不斷,斷斷續續打了幾十年。這個國家之所以如此多的軍閥主要是原因就是利益驅使,再就是國外勢力的暗中扶持,當然還有就是緬甸國內民族眾多。
一、利益驅使。緬甸在二戰後基本就成為毒品基地了,有著名的金三角,成為世界臭名昭著的毒品製造國。雖然是臭名昭著,但是這也是巨大的利益來源。其次再就是我們都知道緬甸境內富含玉礦石,各個軍閥分別把持著不同的玉礦石,這也是他們巨大的經濟來源之一。這么些的誘人利益,只有擁有軍事力量才能保證把握在自己的手裡。
三、緬甸國內部民族眾多,且都沒有統一,誰都不服從誰。緬甸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八大民族:緬族、克欽族、克耶族、克倫族、欽族、夢族、若開族、撣族。
俗話說的好,當你眼前有100%的利益的時候,你就敢冒300%的險。正是因為他們一直信奉富貴險中求,所以他們個個手握重兵,各自「佔山為王」。
❼ 撣邦、果敢地區的政府文件是否使用漢語,為什麼
一、果敢解放區,就是彭德仁率領的正在與緬甸政府軍對抗的同盟軍,目前占據了紅岩等地山區,他們稱之為解放區。文件自不消說,使用漢語。但和德昂,若開對外發布聲明時,使用漢語,緬語和英語。漢語是強調民族獨立性,緬語是讓緬甸政府看懂,而且強調自己不謀求獨立只謀求掌握槍桿子的高度自治,英語是為了爭取國際同情,提高知名度。
最近果敢同盟軍控制下的三區人民政府對國內民間團體幫助他們復興教育的感謝信公文。
二、果敢自治區,就是白所成以及現在趙德強領導的,在以軍方佐佐乃上校為首的軍官監視下的果敢地區。文件是漢語和緬語。召開會議現在只有緬文橫幅了,漢語不許出現。但其實除了翻譯,當官的都看不懂。
三、德昂民族解放軍,就是克欽獨立軍幫著復建的,和果敢同盟軍,若開軍聯合起來,一起攻打過老街的,目前已大部返回德昂聚居區打游擊,由於和南撣邦軍爭奪地盤產生沖突,從去年年底打到現在。又抗緬又抗撣,壓力比較大。德昂有自己語言。但他的官方網站只有英文版。和若開,果敢發聯合聲明是使用漢,緬,英三語的,沒有德昂語,但老百姓都是使用德昂語交流的,也有會撣語,也就是傣語的。
四、佤邦,文字是漢語,對內也是用佤文佤語,但上層佤族由於以前是中國的,又是緬共的領導,很多懂漢語漢文,又加之佤文拉丁化很晚,表意不完善,所以大部分當兵的佤族戰士必須學習漢文漢語,老百姓看情況,和中國人做買賣的就會,比如酒店服務員,山裡不常出來的就不會。官方電視新聞是漢,傣,佤三語播出。因為南部撣族多一些,北部接近果敢的南鄧什麼的,漢人多。對緬甸政府發文件用緬語。
❽ 緬甸真的很亂嗎
緬甸真的很亂,緬甸是東南亞最亂的國家。
二戰後,有實力的緬甸少數民族,都想要更多的權力,甚至高度自治,形成獨立小王國。按照當時緬甸的現狀,最好是先答應他們,然後內部瓦解,徐徐圖之。但是緬甸政府軍隊,卻認為自己實力很強,所以壓根不理睬,直接尋求戰爭打服,消滅,為此開啟戰爭模式。
❾ 緬甸為什麼那麼亂啊
一是歷史原因,英國殖民時期始終沒有在緬甸建立系統的統治體制和經濟開發。使緬甸獨立以後基礎不穩。二是北方土地貧疾,可摘作物很少,主要為罌粟,鴉片的經濟價值讓這里聚集很多不法者。三是緬甸部族重多,民族和階級矛盾難以調合。四是外族介入,大部分是華人和泰人,歷史原因,沒法說
❿ 緬甸南部亂不亂
不安全,緬甸國內局勢目前還不穩定,軍政府和民選政府處於角逐狀態,緬甸國內特別是南方基本都是緬族,對華人並不友好,難免有不懷好意的人對你造成人身安全,就算緬北一樣,很多華人自己坑自己人,賭場綁架放高利貸之類,逃犯也有,在大城市晚上不能出門,白天不能走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