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明朝在緬甸設什麼機構

明朝在緬甸設什麼機構

發布時間: 2022-12-23 22:27:11

① 秦朝、唐朝、明朝在地方上設置的行政機構是什麼

秦朝設郡縣制唐朝設內地實行州、縣二級制,到唐代中期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在邊疆實行都護府管理制度。明朝明代在全國設置十五個省級單位,包括:北直隸、南直隸、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廣、四川、廣東、福建、廣西、貴州、雲南。以上共十五個省級單位,為明朝穩定的統治區域,稱為「兩京十三布政司」(注意:明朝與今名稱雖大部相同,但所轄地域有相當差別,不宜以今天的行政區劃倒推);另外,明朝在1406年至1427年間曾設立交趾布政使司,後被廢;南明時期,延平郡王鄭成功在台灣設立承天府,

② 明朝邊疆地區的管理機構是什麼樣的

在邊疆地區,明朝的地方軍政機構既包括布政使司、府、州、縣,又有都司衛所和土官系統。明朝在雲南、廣東、廣西、福建等邊疆、沿海地區設置了布政使司(也就是省),管理全省政務,下設有府、州、縣。在少數民族居住的邊疆地區,明朝沿襲了元朝的土司制度,設置宣慰使司、安撫使司、招討司、長官司、蠻夷長官司等機構,任命少數民族首領出任宣慰使、安撫使、招討使、長官等。都司衛所系統是明朝管理邊疆事務的軍事機構,都司是「都指揮使司」的簡稱,一般5600人為衛,1120人為千戶所,112人為百戶所。明朝在東北邊疆設立了遼東都司和奴兒干都司,設都指揮使、都指揮同知和都僉事等官員,前者轄區內設有25衛、2州,後者管轄384衛、24所、7站;在西北地區,先後設立了河州衛、西寧衛、安定衛、岷州衛、洮州衛、沙州衛和哈密衛等;在西藏地區,設有朵甘、烏思藏都指揮使司,並設元帥府、招討司、萬戶府和千戶府等機構,任命當地藏族首領擔任指揮使、萬戶、千戶等官員。

③ 中國古代為何征服緬甸,打通印度洋的出海口呢

中國只瀕臨了一個大洋,那就是太平洋。如果中國的船隻要到波斯灣進口石油,那就必須要繞道馬六甲海峽,但是馬六甲海峽受制於他國,使得我國的石油安全頗受威脅。這就引起我們思考了,中國的雲南距離印度洋只有470公里,隔著一個緬甸。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將緬甸納入版圖,開拓印度洋呢?

一,漢朝的開拓

我們必須先了解中國古代在西南的開拓歷程,才能知道中國是如何一步步向印度洋靠近的。在古代,西南地區就是一片山高谷深、森林密布的瘴癘之地,無法穿越。先秦時期,人們不知道“西南夷”的存在,更不知道印度洋的存在。就算是武功赫赫的秦朝,也未能登上雲貴高原。

西漢時期,來自於印度的誘惑終於讓漢武帝有了開拓西南的野心。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國(巴克特里亞)見到了蜀地的物產,詢問才知道,這些物產是從身毒(印度)轉運而來。張騫將這事告訴了漢武帝,於是漢武帝試圖打通到印度的交通,派遣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人出使西南夷,尋找通往印度的道路。

綜合以上內容,原本元朝曾經將疆域推進到了印度洋周邊,可惜明朝未能控制這一帶,最終被東吁王朝統一。東吁王朝又和明朝戰爭,使得雲南的面積大幅度縮水。清朝建立後,收復了木邦等地區,但是在末期還是被英國占據。如此,大家就能夠較為清晰地了解這個線索了。

④ 明朝西南最大的官位

這個是從別的地方找的 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 你看看吧
三宣六慰
明代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的三個宣撫使司和六個宣慰使司的總稱。三宣指南甸宣撫司、干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六慰指車里軍民宣慰使司、緬甸軍民宣慰使司、木邦軍民宣慰使司、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孟養軍民宣慰使司、寮國軍民宣慰使司。其中,孟養宣慰使司、木邦宣慰使司部分在今緬甸境內,八百大甸宣慰使司在今泰國境內,車里宣慰使司的部分、寮國宣慰使司的全部在今寮國境內,余均在中國雲南境內。明代宣慰使司設宣慰一人,從三品;周知一人,正四品;副使一人,從四品;僉事一人,正五品。宣撫司設宣撫使一人,從四品,同知一人,正五品;副使一人,從五品;僉事一人,正六品。宣慰使、宣撫使管轄司內軍民之政,原屬吏部。後明朝政府因宣撫司、宣慰使司都領有土兵,於洪武末年改由兵部管轄,但實際上沒有全部貫徹。宣撫使、宣慰使定期朝貢,按年交納定額賦稅,稱為差發,戰時聽供朝廷征調。明代統治者設置宣慰使司、宣撫司等土司制度,以土司治土軍民,是藉助傳統統治權力來達到控制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目的。

⑤ 緬甸果敢是明朝遺民嗎

果敢」是撣族語,「果」是九的意思,而「敢」是人家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九戶人家的意思。果敢族的英文名稱為「Kokang&...
「果敢族」的由來
「果敢」是撣族語,「果」是九的意思,而「敢」是人家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九戶人家的意思。果敢族的英文名稱為「Kokang」,在雅虎網站上解釋為 「居住在緬甸金三角的一支來自中國的少數民族」。果敢人對自己的解釋卻是:「果」等於果斷,「敢」等於勇敢。「果斷而勇敢」就是今天果敢人對自己族名的宣示。緬甸果敢自治區地處緬北薩爾溫江東岸,面積約為5200平方公里。與中國雲南省臨滄地區的鎮康縣、滄源縣、耿馬縣以及保山地區的龍陵縣接壤,國境線達250公里。整個果敢轄區呈條狀,多為山區、丘陵,主要是由三個大「壩子」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麻粟壩」。平均海拔1216米,年平均氣溫16.8度,年平均降雨量1674毫米。緬甸果敢地區數百年來,特別是近百年來的歷史,可以說是以經營毒品而獲取利益為目的的武裝割據勢力的歷史,也是緬北數支地方武裝勢力形成、發展史的縮影。果敢地區與雲南邊疆地區有著極為深遠的歷史關系,對其進行深入研究,不僅有助於西南邊疆史地的學術研究,而且對我們認識緬北邊境毒品問題的歷史與現狀,維護緬甸聯邦邊疆地區的穩定與發展,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
如果追溯果敢歷史的源頭,它與中國古代的一個皇帝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這里的主體民族不是傣族,而是果敢族;若向上追溯,果敢族的「根」在中國,他們的祖先絕大部分實際是中國的漢人,如今這些漢人在金三角被稱做是果敢族。
明代中期,國勢強盛,周邊各少數民族部落紛紛稱臣納貢,接受明王朝的統治。在當時雲南與現在緬甸北部克欽邦、撣邦接壤的地方,明朝採取「以夷治夷」的方式對邊境「蠻夷」進行統治。明王朝在此設立了6個宣撫司、宣慰司,其中2個是在目前緬甸版圖上的孟養和木邦。當時,明朝的統治范圍很廣,薩爾溫江的上游是中國的內河,伊洛瓦底江上游的一部分也在明王朝的統治范圍。在伊洛瓦底江邊的八莫,明朝設立「威遠營」,並在此築壇誓眾,其誓詞曰:「六慰拓開,三宣恢復,諸夷格心,求遠貢獻,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縱不擒,南人自服。」
1593年,雲南巡撫陳用賓受命以武力收復了蠻莫(八莫)。為了加強邊防,陳用賓在騰越州邊界築起了八關,即神護關(今雲南騰沖縣西北孟卡山)、萬仞關(今雲南盈江縣西北孟弄山)、巨石關(今雲南盈江縣西北息馬山)、銅壁關(今雲南盈江縣西北布哈山)、鐵壁關(今雲南隴川縣西北)和虎距關、漢龍關、天馬關(清末中英勘界時,三關劃歸緬甸)。這八關的關址距當時中緬邊界數十里至數百里不等。1602年—1606年間,緬人舉兵向北進攻,先後攻佔八莫、孟養等地。
1658年3月,南明「小朝廷」桂王永曆帝朱由榔,為「大西軍」擁戴而舉旗反清。同年10月進入雲南,終因不敵清兵而放棄昆明,經保山、騰沖退入緬甸。1662年,吳三桂率清兵10萬之眾抵達緬甸阿瓦城郊,緬王莽白即將永曆帝及其母子妻妾送交清軍,永曆帝於同年6月被絞死於雲南昆明。在此之後,朱由榔的數千隨從,或降清,或逃往內地,但絕大部分官兵百姓留在了緬甸北部地區。憨厚的土著人斗不過這群來勢洶洶的「客籍」,漸漸退入野人山深處,一個華人社團崛起於緬北高原,繁衍至數十萬之多,其後果敢土司和萊莫土司均延承了中國封建王朝的官僚體系。1968年以前,那裡地方政權機構的官職,依然用明朝武官的官職來命名,如守備、千總、把總之類。老百姓的服裝仍然是明朝時的漢裝,信奉的是文聖孔子和武聖關公,由於他們是明朝皇族和士大夫的後人,故一定保留了相當明朝官話。這在世界史上是一個特例。
永曆帝事件不久,在今緬甸臘戍附近的登尼,清政府設立「木邦宣慰司」一職,命其世守其地。但清政府畢竟鞭長莫及,多時是統而不治,實際上成為「化外之邦」。那裡的封建領主制是一種特殊形態。當地土司既不臣服於清朝皇帝,也不受制於英緬殖民政府,依靠薩爾溫江這一天險傲然獨立,卻也自我封閉了幾百年。1897年,英人與清王朝談判定界,果敢正式劃入英屬緬甸。直至1962年,當地土司才與奈溫將軍達成協議,交出土司官袍和印璽,實行地方自治。即使在今天,許多果敢人依然以皇裔後代而自稱。
這一時期的果敢地區還有一部分漢人,這就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上的商賈馬幫。他們因留戀緬北而長久留了下來,其中以雲南、貴州、四川人居多。此外,「二戰」中被打散的國民黨遠征軍的老兵們,因衣食無著,被迫流落緬北,輾轉來到果敢。因此,在緬北果敢一帶,人們的籍貫不僅有雲貴高原,還有湖南、湖北、浙江、江蘇、江西等地。在整個北金三角地區,無論世事如何變幻,漢文化的脈絡始終未被阻斷。
果敢南部是聞名於世的萊莫山,它雖然在地理上屬於當陽,但與麻栗壩卻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歷史上,萊莫土司、果敢(滾弄)土司均承襲了明清的祖制,所不同的是,萊莫山由於是緬甸撣人的聚居區,漢撣文化交融在了一起,而果敢至今仍是較完整的華人傳統。無論從文化底蘊,還是對於族系的認同上,這些地區的大多數百姓,幾乎都以自己是華人而自豪。在生活方式和習慣上,也與中國別無二致。對於任何外部勢力,這里有一種天然的抵制與排斥。這也是作為緬甸少數民族的果敢漢人始終與緬人不能融合的原因所在。
英人統治緬甸時期,果敢、萊莫等地因是撣族聚居地而享受到了較大的民族自治權利,傳統的社會形態得以較為完整地保留下來。二戰時期,這里山高皇帝遠,同時日本人對撣邦網開一面,同英國人一樣,採取了寬松的統治方式,使區內民眾得以休養生息。值得一提的是,在反法西斯斗爭中,撣族、旅緬華人以及許多土司武裝,奮起抗戰,為民族獨立做出了貢獻。
在果敢地區歷史上活躍著數支地方勢力,最具影響力的是羅氏家族、楊氏家族、彭家聲及今天執政的白家。這幾支地方集團的發展史,與果敢歷史演進的關系是如此密切,以致於人們在研究果敢的歷史與現狀時均無法予以迴避。這些地方勢力的形成與發展,則構成了果敢歷史的主幹。

⑥ 明朝和緬甸戰爭對後世造成了什麼影響

如果仔細看歷史地圖就知道,元朝和明朝前期的雲南省面積特別大,包含了現在緬甸、泰國和寮國的很多地區。然而到了明朝後期,雲南的面積就退縮得比今天的雲南還小。明朝時期,雲南的面積減少了大約100萬平方公里,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元朝時期的雲南土司

元朝建立後,不斷對東南亞的緬甸、泰國、越南、爪哇等地發動戰爭。因為蒙古人不擅長山地作戰,因此這些戰爭大多數以失敗告終。但是元朝在對緬甸的兩次戰爭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當時緬甸處於蒲甘王朝統治之下,當蒙古滅大理之後,繼續向西南進軍。當時地處大理和緬甸之間的後果占壁國(麓川)在元朝的進攻下分崩離析,分封臣服於元朝。元朝便改後果占壁為“金齒”,設置金齒安撫司(後改金齒宣撫司),分別冊封六位傣族首領擔任金齒六路總管。


明朝後期的雲南地圖

然而,此時的明朝也陷入了危機四伏的狀態之中,無法應對邊疆危機。莽應里被俘虜後,其弟弟良淵侯繼位,開始進攻雲南。1602年,緬甸進攻孟密、蠻莫,蠻莫土司思正逃到黃連關,向明朝求救。然而雲南的長官卻將思正死了,以求緬軍停止進攻。1604年,孟養被緬甸所滅。1606年,緬甸進攻木邦,明朝軍隊不敢救援,木邦失陷。此後,緬甸和明朝的戰爭基本結束,其原因竟然是良淵侯揮戈南下,再次投入到統一緬甸的戰爭之中。東吁王朝崛起後,緬甸兩線作戰,一邊東征泰國,一邊北伐明朝,最終成為了當時東南亞最強大的國家。戰爭後,明朝雲南外夷土司基本全部丟失,大量土地淪陷。

⑦ 緬甸在歷史上以前是中國的領土嗎

不是,緬甸與中國歷史上只有過附庸關系。

1、蒲甘王朝時期

1271年,蒙古人忽必烈在中國北方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多次遣使到蒲甘國招降,蒲甘國王不理會。1277年,元兵進攻八莫,因氣候炎熱退兵,而後元兵又多次進攻蒲甘國。

1279年,元滅南宋,國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國,蒲甘城破,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那羅梯訶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後的蒲甘國王都是元朝傀儡。

元朝敗蒲甘國後,其領土就開始分裂。撣族乘機發展勢力,1368年於緬甸東部阿瓦(英文:Ara)建立阿瓦王國。而孟族也在緬甸南部發展勢力,建都於馬達班(Martaban),1369年遷都勃固,建立勃固王國。

二王國建立後南北交戰,緬甸境內四分五裂,各王邦部落或臣服於元明兩朝,或俯首於暹羅,延綿250餘年,直到16世紀30年代中國明朝萬曆年間。

2、東吁王朝時期

東吁同中國明朝關系密切。1635年遷都阿瓦後,又稱阿瓦。明朝於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在底兀剌(即東吁)設宣慰使司。

1425年(洪熙元年)和1430年(宣德五年)東吁曾兩次遣使來中國訪問。1582( 萬曆十年)~1583年莽應里曾進犯雲南,被擊退。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南明永曆帝逃亡到緬甸,緬甸無力抵禦吳三桂的進攻,只得引渡永曆帝以換取清軍的撤兵。

3、貢榜王朝時期

貢榜王朝為緬甸最後的王朝,雍籍牙創立,因此也稱為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不但統一全緬甸,也對外四處用兵擴張疆土。

18世紀末(中國清朝乾隆皇帝統治後期),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界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緬戰爭)。這場戰爭最後以雙方簽訂合約收場。

(7)明朝在緬甸設什麼機構擴展閱讀:

清緬戰爭:

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爆發了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

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清朝緬甸雙方都損失慘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對緬戰爭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較多爭議的一件。乾隆帝晚年時曾說過,「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

一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部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術落後。返回後曾上書乾隆帝,提議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

但乾隆皇帝受「騎射乃建州之本」祖訓的影響,認為發展火器將會導致本來入關後因腐化導致騎射和冷兵器作戰技藝鬆弛的八旗軍依賴火器,其該方面技藝進一步鬆弛,所以未予以重視。

這場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的重大政局變動。清緬戰爭爆發時候,緬甸正和它歷史上的死敵暹羅交戰,剛滅了暹羅就遇上大清軍隊進攻。

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駐扎暹羅,全軍歸國抵禦清軍進攻。暹羅的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兵,重建暹羅。清緬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發生一大變局,緬甸被戰爭削弱,暹羅得以復國。

緬甸戰後十年主動求貢,重新被納入東亞朝貢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緬甸

⑧ 明朝起設置的雲南騰越八關,是如何影響中緬疆域變遷的

明朝正統六年,麓川思氏土司反叛,明朝派出王驥提督軍務,征發十五萬大軍,從1441年到1448年七年間三征麓川,耗費大量糧餉兵力,才把思氏趕過金沙江,與思氏土司思祿發達成協議,允許他居住孟養,但不許越過金沙江。

"驥等慮師老,度賊不可滅,乃與思祿約,許土目得部勒諸蠻,居孟養如故。立石金沙江為界,誓約:石爛江枯,爾乃得渡。思祿亦懼,聽命。"

明朝靠軍事平定了麓川,卻沒能在政治上擺平當地的生態,思氏最後被緬甸宣慰司莽紀歲之子莽瑞體攻滅,並且建立起了緬甸東吁王朝。

東吁王朝吞並了眾多土司,到了萬曆年間,實力越來越強大,開始不斷深入明朝騷擾。這時已經到了晚明,明朝國力下降,又有三大征接連發生,哪裡還有力量再發動像正統年間那樣的遠征。

於是在萬曆二十二年,雲南巡撫陳用賓築八關抵禦緬甸東吁軍,本意是「斷屬夷挑釁之路,絕緬人私兵之端,樹天地自然之險,省芻粟轉運之勞,斯亦封疆之永利也」。

看得出來,陳用賓是一片好心。然而,騰越八關的設立,給之後中緬之間帶來了不少麻煩,並一直延續到近代。

明朝設騰越八關的目的和效果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古代的關隘,都是選擇一些易守難攻的地區建設,但並不是關內的土地才是領土,關隘的目的是為了控制周邊的一片地區。如嘉峪關以西還有方圓近2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山海關以東有將近包括外興安嶺在內將近300萬平方公里土地。

騰越八關,指的是萬初、神護、巨石、銅壁、鐵壁、虎踞、天馬、漢龍這八關,它們分為上四關和下四關,每四關設置守備帶兵防禦。它們的具體位置見下圖:



騰越八關的負面效果

八關建起來了,它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關內土司和民眾越關而過,但也形成個新的問題,讓關內外的土司和民族產生了「內」和「外」的區分。

對於這些土司來說,原來是彼此一體,大家都是同一個部族,許多都是親戚,世代聯姻。但是八關一建,不少相同的部族就被隔成了兩個部分,產生了內外之別,明朝為了區分,也用內外來稱呼關內關外的部族,產生了「內夷」和「外夷」的稱呼。

這樣來區分,長此以往,大家就忘了原來都是一家人,關內外的土司和民眾們也有了這樣的感覺:八關以內是明朝的地方,八關以外則已經不屬於明朝。

外夷望見(八關),皆曰:「此天朝地也。」而內夷倚以為重焉。

明朝對於出入八關也進行了嚴格規定,對於擅自穿越的「越度」這種行為,視為私闖邊境一樣的罪行。如果沒有許可擅自通行,被捉到者要處以絞刑,守關者如果把守不力也要問罪。

除了明朝屬地的民眾,緬甸也這么看,八關的建築被稱為「屋瓦」,當地建築稱為「茅房」,他們說:屋瓦者漢人;茅房,我故地也。

這是把八關以外的土地都視為自己領地了。

事實緬甸也是這么做的。從萬曆中期到崇禎末期,明朝國力一天不如一天,自顧尚且不暇,更沒有精力也沒有實力來管八關這攤子事。

明朝在在西南邊疆,原本有六個較大的宣慰司,分別是:孟養(緬甸克欽邦)、緬甸(緬甸曼德勒地區)、木邦(緬甸北撣邦)、八百大甸(泰國清萬一帶)、寮國(寮國琅勃拉邦一帶)、車里(西雙版納)。

這么一發展,到天啟七年(1627年),八關外的三個宣慰司已經被東吁軍攻破,「三宣無恙三慰既盡」,到崇禎十七年,八關以外已經沒有明朝能控制的地方,「八關之外,復成異域」。八關之內,只剩下了一個車里宣慰司。

八關的設立,相當於從心理上設置了一道防線,又使當地民眾開始有了內外之分,緬甸也名正言順乘著明朝力盡的時機,蠶食八關外的土地,這些負作用將在隨後體現出來。

⑨ 緬甸在歷史上是如何脫離中國的管轄完成獨立的

中國古代天朝體系裡有一個特點,就是臣服中國的藩屬一般都是較為弱小的國家。而其中一個國家卻有一個較為強大的帝國,也甘心成為中國的藩屬,這個國家就是緬甸。

薛福成

緬甸的獨立

1942年5月,日軍佔領緬甸後,成立以巴莫為首的政府,在日本支持下反對英國統治,昂山等人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宣布獨立。

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宣布緬甸獨立是有效的,但實際上仍受英國控制。1948年1月4日,英國議會正式承認緬甸獨立。不過獨立之後的緬甸在1950年就發生大規模的內戰,連執政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也在1958年發生分裂,分裂之後的緬甸至今也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統一,國家內亂還在持續。

緬甸是中國天朝體系中最強硬和最遠的一個,緬甸即便是在國家處於危亡之時也沒有想到去中國求援,可見其對中國宗主地位的不認可。但是奇怪的是元明清三朝都認為緬甸不過是地方土司,到清朝時甚至提出過禁止朝貢作為懲罰手段,可見當時目光的短淺。

然而緬甸卻是西方世界打給中國的一扇窗,無論是明緬戰爭還是清緬戰爭,中國都應該看到對方武器的強大,但是統治者們都選擇了閉眼,讓人好不唏噓!

⑩ 大明曾被緬甸逼的迫放棄領土,真是實力不濟嗎

作為中國最後一個漢人所創建的封建王朝,明朝在我國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相比起漢朝的和親,宋朝的納貢,明朝的國策“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則顯得更加的讓人熱血以及振奮。然而這些口號也都是以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的。

不僅沒損失,還換來了西南方邊境的和平,促進了雲南等地的漢化,甚至使得明朝能夠更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草原之上。

——對於明朝而言,緬甸的威脅遠遠不如草原上的威脅來的大,草原勢力是心腹大患,而緬甸只是小疾。兩害取其輕,明朝更願意把注意力集中在草原上面,對於緬甸明朝是完全瞧不上的,能夠簡單解決就用最簡單的方式解決掉。

其實站在我們現在的上帝來看,明朝放棄如此多的領土,毫無疑問是錯誤的,而且有些窩囊,畢竟是大國居然讓地給小國,甚至還是在打了無數勝仗的情況下。但是站在當時的角度來看,明朝這項政策是完全正確的,是經過了朝廷深思熟慮作出了完美決策,因為在當時的格局下,明朝繼續佔有這些地盤確實是弊大於利。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5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0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9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1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