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邦康怎麼發展這么快
1. 緬甸邦康亂嗎
佤邦首府邦康後發現,這里的官方語言竟然是漢語,然後是緬甸語,然後才是佤族各部落的一些土語。由於
邦康全城
距離中國邊境思茅地區實在太近,佤邦首府邦康的程式控制電話及行動電話均採用了中國的網路,也就是說,在緬甸北部金三角腹地使用中國行動電話打國內電話,不會收你的國際長途話費。
邦康是一座塵土飛揚的小城,一共只有4條街道,走遍全城只需一個小時。臨街一側的門面全部屬於佤邦政府大大小小的各級官員所有,他們把門面出租給生意人開飯館開商店開賭場,各式各樣的招牌上全部是漢字,有的賓館賭場裝修豪華氣派炫得人眼睛發花,跟周圍荒蕪簡陋的土路民房格格不入。
邦康城四處都游盪著皮膚黑黝的佤聯軍士兵,肩上挎著的沖鋒槍時時提醒你這是一個隨時可能爆發戰斗的戰
綠意盎然的邦康
亂之地。
城裡沒有一輛公共汽車,街頭飛馳而過的汽車以日本車為主,有三菱、豐田、日產等品牌,幾乎清一色的四輪驅動越野車,一般是四缸車,但也不時可以看到六缸、八缸像坦克一樣的重型越野車,可以把一輛東風大卡車撞翻!這些日本車都是走私而來的,一輛市價人民幣60餘萬元的豐田路霸四缸越野車,在佤邦只需20來萬就可以搞掂。
2. 為什麼緬甸佤邦強大
緬甸佤邦強大,主要有下面三個原因:
緬甸的佤族、佤聯軍、佤邦,在緬甸媒體上,他們經常被描繪成某種中國團體,甚至有人認為,佤邦軍可能效仿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克里米亞舉行公投加入俄羅斯,同樣,佤邦也可以在其控制的地區舉行全民公投,然後決定與中國合並。中國人聽了,只能呵呵了~~
緬甸佤族人從此,從一介山民到擁有自己的軍隊、地盤,擁有了只有國家才有的標配,這個發展歷程,是緬甸佤族人積極進取謀民族發展的結果。
3. 邦康是屬於哪個國家
邦康屬於緬甸。
佤邦首府邦康,位於緬中界河南卡江的西岸,東與中國雲南省普洱市孟連縣勐阿口岸相接。邦康在清朝稱為班散,後稱邦桑。
邦康是佤邦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是佤邦聯合黨、佤邦政府、佤邦聯合軍等黨、政、軍的機關所在地,諸多歷史原因及其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給它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地理環境
1、位置境域:邦康東面與中國雲南省普洱市孟連縣勐馬鎮勐啊村接壤,南面是佤邦的勐波縣,西面是當陽,北面是佤邦勐能縣。
2、地形地貌:邦康地區的多屬於高寒山區,轄區范圍內多為高山。
3、氣候:邦康屬熱帶雨林氣候,全年被明顯地分為旱季和雨季,旱季氣候乾燥無雨;雨季時節幾乎每天都有降雨。由於佤邦地區海拔差異很大,氣候情況也形成較大反差的立體型氣候。
4、水文:邦康地區境內的河渠可供農田用水。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邦桑
4. 邦康是屬於哪個國家
邦康屬於緬甸。
邦康曾經又稱邦桑,是緬甸撣邦第二特區佤邦首府,位於緬甸東部,緬甸聯邦北部,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唐代屬於南詔國、宋代屬於大理國。
通用中文漢語與佤語,人口數萬。與中國雲南省普洱市孟連縣勐馬鎮勐啊村接壤,南馬河穿城而過。整個城市建在山間平地上,依山畔水,風景優美,更有民族異域風情。
地理環境
1、地形地貌:邦康地區的多屬於高寒山區,轄區范圍內多為高山。
2、氣候:邦康屬熱帶雨林氣候,全年被明顯地分為旱季和雨季,旱季氣候乾燥無雨;雨季時節幾乎每天都有降雨。由於佤邦地區海拔差異很大,氣候情況也形成較大反差的立體型氣候。
3、水文:邦康地區境內的河渠可供農田用水。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邦桑
5. 緬甸佤邦軍打了這么多年仗,領地又小,那麼軍費從哪來的呢
緬甸的佤邦雖然是一個自治區,但是戰事比較多,他們有一支大約30000人的正規軍稱為佤邦軍。其總部設立在邦康,雖然佔領的地區比較小,但是軍隊裝備十分精良,那麼佤邦軍的軍費到底從哪裡來的呢?
2005年之後,佤邦開始轉型,主要以出口橡膠跟茶葉為主要貿易項目,從而“改邪歸正”。目前佤邦軍擁有九個旅、有5個旅駐扎南面,4個旅駐扎在北面,一共40000人左右,其大本營在邦桑。而由於以前的“生意”使得佤邦積累下巨大的資本,這些錢均用在佤邦的基礎社會建設以及教育項目當中,其中還有一部分留給佤邦軍當軍費。而這就是佤邦軍雖然區域小,但軍費來源強大的原因。
6. 邦康的發展歷史
邦康——緬共中央時叫做「邦桑」,它曾是緬甸共產黨的總部所在地,只有緬共廣播電台、東北軍區總部有幾間磚木結構的瓦房,建築面積約有2000平方米,全地區沒有一條像樣的街道。自1989年,鮑有祥、趙尼來領導原緬共的一批壯年的佤族漢子、少數華人「知識青年」脫離緬共,成立了緬甸第二特區(佤邦)。佤邦領導忌諱「邦桑」——「傷」字將地名改為邦康,意喻邦康民安。
十二年來,城鎮建設發展迅速,擴寬了街道,鋪設了地下水溝,安裝了自來水管,架設規范化的能源線路。修建了運動場、大禮堂。全地區的建築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是1989年前的500倍。
7. 如何通過正規渠道去緬甸佤邦投資
緬甸第二特區(佤邦),是緬甸聯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0萬。南面地區與泰國接壤,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0萬。佤邦的領導人絕大多數是佤族。
一 地理位置
緬甸第二特區(佤邦),是緬甸聯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北面地區位於緬甸東北部,約在北緯22º—23º,東經98º—100º間,東北面與中國雲南省臨滄地區的耿馬縣、滄源縣,普洱市的瀾滄縣、西盟縣、孟連縣、西雙版納州的勐海縣接壤。北面與緬甸第一特區(果敢)相連。南面與緬甸撣邦第四特區相鄰。西面至緬甸第二條大江—薩爾溫江(怒江),與滾弄、當陽等城鎮隔江相望。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0萬。南面地區與泰國接壤,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0萬。佤邦的領導人絕大多數是佤族。
二 歷史
緬甸第二特區(佤邦)的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67年以前的幾千年。
是佤邦漫長的歷史階段。這段歷史是原始社會末期,封建社會初期的變革階段。鬼神支配著人們的思想,世襲的山官、頭人統治整個社會,其表現形式是部落制度。整個佤邦分為大大小小幾十個部落(佤語叫「恩」)。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由於外來武裝勢力的干預,佤邦境內出現了布來吳、岩帥、永和、岩小石、扎跌等部落武裝組織(稱自衛隊)。這些武裝組織和部落之間互相殘殺械鬥,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佤邦在歷史上曾為中國土司管轄的領土,但多數時期為分散在各地的眾多頭人部落,未有統一的政權出現。明代分屬孟定府、孟璉司、孟根府土司疆域。清代部分地區脫離原土司控制,成為甌脫地,較知名者有葫蘆、莽冷。
從地理上講,佤邦遠離緬甸聯邦政府,使政府對這一地區的行政管理權失控。從1948年開始,佤邦各族人民被國民黨領導了20年。1966年在佤邦先後出現了四家游擊隊後開始削弱了國民黨的勢力。1969年緬共利用佤邦地區是聯邦政府管理的薄弱地區,又控制了佤邦20年。佤邦在1989年脫離了緬甸共產黨的錯誤領導,在當年的5月份就與緬甸聯邦政府達成停火協議,從此走向了和平發展的道路。在英國統治緬甸時期,佤邦曾和英屬緬甸分開,有過佤邦(WaState)這一名稱。
第二階段(1967—1989年):
在部落混戰、各族群眾處於暗無天日的危難時刻,佤邦許多有識志士勇敢地站出出來。他們認識到,要拯救處於水火之中的人民,必須推翻反動的部落制度。必須組織革命的武裝力量,以實現佤邦的統一和和解。
1966年6月,以鮑有祥、鮑三板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昆馬游擊隊。
1967年5月,岩肯、岩克龍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岩城游擊隊。
1968年,以魯興國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戶雙游擊隊。
1969年2月以趙尼來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紹帕游擊隊。
這些游擊隊的出現,鼓舞了人民求解放的願望,受到了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人民群眾積極參軍參戰、傳遞情報,隊伍發展迅速。但這些游擊隊組織都是自發的、分散的。對統一佤邦、解放佤邦很有局限性。各游擊隊領導人不謀而合地意識到:必須統一組織、統一領導、統一指揮。趙尼來、鮑有祥、魯興國、岩肯等領導人加強了聯絡,經過很多曲折,找到了緬甸共產黨。以誠懇的態度請緬甸共產黨來領導游擊隊鬧革命。
1969年三月,緬共代表來到紹帕、戶雙,7月到昆馬、岩城。緬共代表與游擊隊領導經反復協商,密切合作,對各游擊隊進行了整編。以戶雙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緬甸人民軍東北軍區4048營,以紹帕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4049營,以昆馬游擊隊的基礎,成立了502營,以岩誠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501營。
部隊成立後,組成了江東指揮部。指揮部成員有:周昆系、郭志明、楊福康、魯興國、郭志、趙尼來、鮑有祥等人。指揮部成立後,70年4月30日解放了勐冒(新地方)、隨後解放了營盤、邦腰、金廠等地。根據東北軍區的命令,4048、4049部隊到外區域作戰,501、502部隊留佤邦地區作戰。
1971年11月,佤邦的部隊和民兵群眾參加了滾弄戰役。
1972年3月,緬共東北軍區總部遷到勐冒,進駐佤邦的部隊有4045、4046、4047、3035、炮營等。本年底,佤邦境內大都獲解放,北佤南佤實現了統一。1973年解放了勐波地區,孟延地區的大部分及勐寧等地區。1973年4月,東北軍區總部遷到邦康,1978年7月中央總部也遷到邦桑,直到1989年4月16日。
緬甸共產黨在佤邦地區20年,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以階級斗爭為綱;以農民為基礎;以軍事為中心;以農村包圍城市、贏得戰爭、奪取政權為方針路線,解放了佤邦、統一了佤邦,使佤邦人民擺脫了部落統治的桎梏與枷鎖,佤邦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20年來,緬共除以上部隊編號外,還先後組建了2旅、5旅、8旅、683旅、685旅、768旅、859旅、12旅、6旅、7旅、48師、68師等部隊編號。在地方,還廣泛地成立了民兵,各縣成立了縣大隊。武裝力量形成了民兵、地方軍、主力軍三結合體制。
在地方政權方面,組建了北佤縣、南佤縣、景北縣、邦傘特區。
緬共在佤邦20年,為佤邦辦了20多所學校、5個醫院,動員群眾修了乾季公路300公里,搞了部分開田挖溝等農田水利工作。
1985年9月9日,緬共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趙明同志,被選為中央委員。趙尼來、鮑有祥、李自如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緬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前後,內部發生了許多問題:根據地越來越小,階級斗爭越搞越激烈,中央主要領導年齡老化,思想僵化,教條主義十分頑固。大民族主義、宗派主義日趨明顯,幹部中培置親信,拉幫結伙。連年戰爭,群眾生活逐年下降,部隊供給短缺……對此形勢,當時許多中下層幹部提了許多改進意見,但緬共主要領導聽不進,還加上「反黨」帽子。在這種情況下,3月11日,原緬共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彭家聲在果敢宣布脫離緬共領導,成立了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
為了解決群眾溫飽問題,佤邦政府決定在第三個五年計劃(1999年—2003年)中把發展農業作為重點項目實施。為加強對農業工作的領導,於一九九八年二月組建了「農林水利部」。委任聯合黨中央政治局委員趙文光同志任部長。並盡力爭取國際禁毒組織、聯邦政府的援助和配合,決定在勐戛、王冷、納番三個地方開發糧食基地。現國際禁毒組織預算投入資金1500萬美元,聯邦政府投入緬幣2600萬文,佤邦政府已撥出1000萬元人民幣,作為三個糧食基地的開發資金。力爭第三個五年計劃結束時全佤邦基本達到糧食自給。
(十一)交通建設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佤邦只有一條從戶板到勐冒的臨時公路,且長年失修。整個佤邦交通十分閉塞。運輸靠人背、肩挑、馬馱。緬共執政20年,忙於作戰,只修了300公里的單車道毛路。和平建設十年來,交通建設被列為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的主要項目,已修築通車毛路3000公里,其中交通干線的730公里,已鋪和正在鋪設彈石路面,90%以上的區已修通公路。
在交通建設中,還修造了造價50萬元人民幣以上賀島、勐康、哈中、龍跨、南板等13座大橋,共修大小橋19座,其中聯邦政府撥款修建的有7座。
十年的艱辛,十年的輝煌。現在佤邦境內交通網路已初步形成,交通閉塞的狀況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十二)能源建設
能源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是解放生產力、發展工業、農業、加工業的重要基礎。89年以前,佤邦只有一個70個千瓦的水力發電站。和平建設第二個五年計劃中,佤邦政府為解決經濟發展中急需的動力問題,決定從1996年起,在佤邦建造四個水力發電站。這些電站是:
(1)松普電站:裝機容量7500千瓦,位於邦康市以西29公里的南板河;
(2)榮齋電站:裝機容量2000千瓦,位於勐冒(新地方)以東29公里的榮齋河;
(3)康達電站:裝機容量1200千瓦,位於南登以南5公里的南達河;
(4)昆馬電站:裝機容量800千瓦,位於昆馬以西3公里的南瑪河。
四座電站均於一九九九年四月以前通電啟用。四座電站的建成,為佤邦的建設與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動力基礎。
(十三)財政·商貿·礦業
脫離緬共時,緬共留下的有大米9萬斤,老盾700個,港幣4萬元,人民幣3600元,美金50元,緬幣30萬文,還留下了債務,那時真是一窮二白。九O年以前,財政靠集資,向群眾借貸、募捐等方式來維持。1990年度財政收入1000萬元,支出900多萬元,略有盈餘。九一年以後,收入逐年增加,收支平衡,並有一定積累。一九九八年同一九九O年相比,財政收支增加了近八倍,財政收入來源是:
1、 聯邦政府撥款佔20%
2、 民間捐款佔12%
3、 商貿收入佔18%
4、 稅收佔20%
5、 入股紅利佔19%
6、 礦產佔10%
7、 旅遊業佔1%
商貿方面:為了解決建設資金,必須跳出佤邦尋找財源,經向聯邦政府申報,同意佤邦在緬甸大中城市開展商貿活動。為便於領導和管理,於一九九O年12月在臘戍成立了「佤邦綜合開發貿易總公司」。並先後在仰光、瓦城、棟枝、景棟、大其力、木姐等城鎮組建了分公司,後來向聯邦政府提出開採珠寶玉石的申請,得到了批准,先後在孟休、帕干、抹谷等組織開采寶石、玉石。為廣開渠道,多路經營,十年來先後組建了宏邦公司、一星公司、德康公司、康隆有限公司、康祥珠寶公司、999公司、飛亞公司、佤油麻公司、思茅金鳳大酒店、邦康自來水公司、康樂有限公司、佤邦銀行、恆源煙草工業製造公司、當陽紅磚廠、木姐自來水公司等商貿金融單位。從事商貿的已有5000多名幹部職工。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從不會經商到學會經商,從不會管理到學會管理。在發展過程中付出了很大代價,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現在全面的商貿網路初步形成。這些商貿單位的組建,使佤邦的財政收入逐年增加。為佤邦的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
礦業:佤邦礦藏豐富,但尚未得到普查。十年來,對金廠的鉛鋅礦和龍潭的錫礦組織了開采,有了一些效益,掌握了部分資料,培養了一批礦務管理人員。為今後的礦業開發打下了基礎。
在礦業方面,聯邦政府給了優惠照顧,同意佤邦在勐休、莫谷開采寶石、同意在帕剛開采玉石,還歡迎佤邦去經營南馬都的礦渣等等。勐休寶石場的開采,幾經波折,目前發展良好,效益可觀。龍潭錫礦,潛力大,品位高,質量好。現正採取措施,有計劃地開采,嚴禁破壞性,毀壞性的開采。佤邦政府計劃在第三個五年計劃中發展2—3個重點礦廠,作為佤邦礦業開發的龍頭,使之成為佤邦經濟建設的重要支柱,及全面禁種禁毒事業的堅實基礎。
(十四)城鎮建設
佤邦在緬共時期,只有邦康的緬共廣播電台,東北軍區總部有幾間磚木結構的瓦房,建築面積約2000㎡,全邦沒有一條像樣的街道。和平建設十年來,城鎮建設發展迅速,邦康已建成初具規模的城鎮,為迎接十年大慶,98年對全鎮重新進行規劃,擴寬了街道,鋪設了地下水溝,安裝了自來水管,架設規范化的能源線路。還修建了運動場、大禮堂。南鄧、勐冒、昆馬、王冷、勐波、賀島、勐片等地也建了不少樓房,全邦建築面積約100萬㎡,是89年的500倍,集貿市場、街道路面,逐年規范,市容正在改觀。
(十五)毒品種植和禁毒方針
緬甸自從1885年淪為英帝國的殖民地以後,鴉片(罌粟)就被傳入緬甸。佤邦屬撣邦高原,山多平壩少,地理、氣候、土質適合於罌粟種植。一百多年來,人民群眾以種植罌粟為主要經濟來源。群眾不了解其毒害性,只為了用鴉片換取糧食、衣物、鹽巴等生活用品,維持最低的生活。加之過去佤邦處於原始部落社會,文化、科學、交通十分落後,鴉片成了群眾包治百的葯物,不少百姓因而染上吸鴉片的惡習,佤邦的毒品種植和吸毒、販毒,有著深遠的歷史的社會的背景。
緬共執政時期,雖有禁毒的號召,但沒有實際的措施和行動。禁毒並無實際效果。
禁毒工作
1989年,佤邦脫離緬共後,聯合黨中央就意識到毒品種植的危害性和禁毒工作的艱巨性。決心把禁毒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歷史使命來完成。
一九九O年八月二十六日,佤邦發布了《佤邦對禁種根除大煙的策略與措施》文件;一九九一年六月十一日,頒布了《禁毒通令》;一九九二年二月一日,趙尼來總書記代表佤邦,主持了有國際禁毒組織和聯邦政府參加的在雲線斬除鴉片幼苗3000多畝的活動;同年六月二日,又在勐冒縣納威區燒毀了價值9000多萬美元的毒品加工廠;一九九四年三月八日,景棟戰略指揮官吳覺溫帶領中、日、美、英、法、澳大利亞等十一個國家的大使、武官到永定、賀島參加燒毀了兩個毒品加工廠;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四日,作出了《關於加強佤邦地區毒品管理的若干決定》,組建了毒品管制委員會;1995年5月17日,佤邦政府作出了《關於在佤邦的部分地區實現三年無毒區的行動計劃》;為進一步落實禁種禁毒計劃,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成立了團級單位的稽查大隊。縣、特區成立了稽查中隊、小隊;一九九六年十二月,聯合黨中央向全黨全軍全民做出了《公元二00五年全佤邦實現無毒地區》的決定。
經過十年的努力,佤邦種植面積及毒品產量正在逐年減少:1990年種植面積約10000英畝,產量約60000公斤。
1994年種植面積約8000英畝,產量約48000公斤。
1997年種植面積約5000英畝,產量約30000公斤。
為了實現徹底禁毒的目標,十年來,特別是第二個五年計劃(1994年)以來,鼓勵和發動單位和個人試種經濟作物,加大了替代作物的投資,取得較好的成績。在邦康地區,炮團、獨立團、418師、邦康特區、萬蚌農場等單位和個人,已種植橡膠、咖啡、果樹萬余畝;南鄧特區、勐冒縣、龍潭特區、勐波縣等單位,發動群眾,因地制宜,種植橡膠、茶葉、荔枝、芒果、杉木等經濟作物已達5萬余畝,目前長勢良好。南面地區,氣候溫熱,土質肥沃,171軍區已種植柚木80多萬株。開發了兩個龍眼基地,已種下龍眼樹苗5000多畝。
佤邦的禁種禁毒工作是一項艱苦而長期的工作,不容樂觀。由於境內外少數謀取高額利潤的制毒販毒分子,變換各種手法,或明或暗地與佤邦禁毒方針相對抗,對這些抗拒勢力打擊不力,國際援助兌現遲緩,佤邦的禁毒阻力還很大。部分已禁種的地區出現反復,群眾外流現象也隨之突出,他們遷往外地繼續種植毒品……但佤邦政府禁毒決心已定,只要全黨全軍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加上國際禁毒組織和聯邦政府的援助配合,佤邦的禁毒大業一定會取得全面勝利!二OO五年全佤邦為無毒源地區的宏偉目標一定能實現!
8. 緬甸康邦是哪個國家
應該是邦康,屬於緬甸。
邦康曾經又稱邦桑,是緬甸撣邦第二特區佤邦首府,位於緬甸東部,緬甸聯邦北部,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唐代屬於南詔國、宋代屬於大理國。
通用中文漢語與佤語,人口數萬。與中國雲南省普洱市孟連縣勐馬鎮勐啊村接壤。南馬河穿城而過。整個城市建在山間平地上,依山畔水,風景優美,更有民族異域風情。
(8)緬甸邦康怎麼發展這么快擴展閱讀
1973年4月和1978年7月,緬甸共產黨人民軍東北軍區司令部與緬甸共產黨中央總部相繼遷到佤邦首府邦康。組建了北佤縣、南佤縣、景北縣、邦康特區。
2008年,緬甸新憲法通過後,軍政府把佤邦地區整合為撣邦下屬的佤族自治區 ,其轄區包括勐冒、班歪、萬曼、戶板、邦康等五個鎮區,把勐波、賀島及南部地區劃出佤邦。佤邦聯合軍對該整編計劃極度抵觸,表示堅決不接受整編。
9. 邦康屬於緬甸哪裡
邦康屬於緬甸,邦康曾經又稱邦桑,是緬甸撣邦第二特區佤邦首府,位於緬甸東部,緬甸聯邦北部,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唐代屬於南詔國、宋代屬於大理國。
邦康是佤邦的首府,是佤邦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是佤邦聯合黨、佤邦政府、佤邦聯合軍等黨、政、軍的機關所在地,諸多歷史原因及其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給它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10. 緬甸佤邦鮑有祥的歷史,是怎樣建設邦康的
佤名陸棒(lok: pang),尊稱達棒,佤族,1949年9月19日生於昆馬新寨一個開明頭人家庭。其父鮑興嘎
(艾嘎),其兄鮑有義、鮑有良、鮑有華。鮑有祥在少年時期在家務農,主要是放牛,也做點小本生意。
1959年7月,鮑家突遭國民黨軍邱鴻齋部搶劫,鮑興嘎屢遭追捕,全家畏而奔往中國避難,遷居滄源縣岩丙寨。當年9月,鮑有祥就讀於岩丙小學,「有祥」一名為當地老師所取。1961年4月,全家遷回昆馬。這時鮑有祥已長大成人,1964年結婚,當年4月,其父鮑興嘎去世。
王麗是鮑有祥的秘書。她的朋友指點我們,可以在王麗面前開任何玩笑,但千萬不能指責鮑總,否則會招致她的狂怒。幾乎所有的佤邦人,對鮑有祥,都有對革命領袖那樣的敬畏之情。
旁人告訴我,在佤邦,不能稱呼任何一個老闆「×總」,那是犯政治錯誤的。佤邦只有一個「總」,就是書記鮑有祥。至於佤邦聯合黨副總書記肖明亮,一定要加上「副」字,就是「肖副總」。
因不堪忍受國民黨邱鴻齋部反動部落武裝的欺壓,鮑於1966年開始與堂叔鮑三板,同鄉魏尼門、李六勒等秘密組織反抗組織,1967年7月3日成立昆馬游擊大隊,鮑任游擊大隊副大隊長,主要負責武裝組織工作和軍事指揮。1967年11月率隊前往中國雪林進行軍事訓練,半月有返回昆馬根據地。1969年9月,游擊大隊接受緬甸共產黨的領導,整編為人民軍4043部隊(即後來的4243營),鮑任一連連長。1971年1月,部隊改編為501營,鮑任副營長。1971年3月成立502營,鮑任營長,並率部參加了解放新地方的戰斗。1974年1月,鮑提升為683旅副旅長,1975年9月任緬共中央中部分局副司令兼參謀長。1984年4月23日,由緬共三個營,克欽獨立軍三個營,
SPP(撣邦進步黨)兩個營組成民族民主陣線,鮑任陣線總指揮至1986年。其間,鮑支持制定了著名的「4·13聯合軍事計劃」。1985年7月,鮑當選為緬共中央候補委員。1989年4月17日,鮑與趙尼來一起組織領導了脫離緬共錯誤領導的武裝起義,成立了佤邦聯合軍,並出任聯合軍司令。
1989年11月,鮑參加了在果敢召開的佤邦聯軍、果敢同盟軍、撣東同盟軍、新克欽民主軍、SPP五個武裝力量聯合陣線會議,正式實行聯合後,鮑出任總司令。1990年,緬甸聯邦政府委任鮑為邊境監察總署署長。1996年2月,鮑當選為佤邦政府主席兼財政部長至今。1996年12月,鮑代表佤邦政府參加了聯邦政府在首都仰光召開的國民代表大會。
他和趙尼來是佤邦各族人民最尊敬和愛戴的人民領袖。在佤邦各族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在過去十幾年的時間里,中國政府和企業共投資5億元人民幣,並提供大量技術支援力量,幫助「金三角」地區發展替代植物,昔日的40萬畝罌粟地已變成了稻田和橡膠園。
禁種之後,鮑有祥的理想是把「毒品的金三角」變成「旅遊的金三角」、「經濟的金三角」,甚至是「夢想的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