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的九穀鎮是哪個特區
❶ 畹町是全國袖珍城市的國家級口岸,是關乎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小鎮
雲南德宏畹町只是一座袖珍的邊境 旅遊 小城,卻存活在艾蕪的《南行記》中,存活在《中國遠征軍》的字里行間,存活在 歷史 學家黃仁宇的《黃河青山》里,更存活在無數名人或普通人的記憶深處。1938年8月1日滇緬公路全線通車後,畹町為中方一側的終點,從此開始熱鬧起來。抗戰時期物資從此處源源不斷進入中國腹地;遠征軍也是從此處進入緬甸,是甲午戰爭後首次出國作戰。
「畹町」系傣語,意為「太陽當頂」,所以人們喜歡把畹町叫做「太陽當頂的地方」。這是一個生動而又實事求是的名字:畹町靠近北回歸線,屬於熱帶季風氣候,一年由旱季和雨季構成。在12月,內地此時早已是西風蕭瑟的寒冬,但畹町卻艷陽高照,烈日當頭。和暖的陽光下,鳳尾竹連綿過山,大榕樹綠蔭蓋地。
畹町橋又稱畹町——九穀橋。橋對面就是緬甸的九穀市。橋下流淌的小河叫畹町河,是中緬兩國的界河。所以這橋又是中緬兩國的界河橋,可謂一橋兩國。它像一條友誼的綵帶,把中國畹町和緬甸九穀兩座邊城緊緊地連在一起,形成了「一城兩國」的格局。
這是一座不起眼的鋼架橋。鋼鐵的橋身和護欄已經銹跡斑斑,橋面的木板色澤深黝,暗示著時間像橋下的流水一樣逝者如斯,不舍晝夜。橋普通,河也普通,不過20來米寬的一條小溪。河之兩岸,高高低低的房屋錯落起伏,在房屋與房屋之間,一些高大的榕樹在熱帶的陽光下野蠻生長。
惟有當你注視到鋼架橋正中那條將橋梁一分為二的鐵索,和鐵索之上用中文和緬文書寫的「中緬國界禁止跨越」的警示牌時,你才會恍然明白:這條看上去普通的河,這座看上去普通的橋,它們其實並不普通。
在畹町橋頭,有一隻巨大的石碾,它就是當年民工們築路所用的「壓路機」。這種重達數噸的石碾曾經在下坡時因巨大的慣性而發生過多起壓死民工的慘劇。仰望大榕樹下這只無言的石碾,你能感覺到一個逝去年代的掙扎與抗爭正在透過時間的潮水撲面而來。
海關二樓的牆上,書寫著陳毅元帥的「贈緬甸友人」詩:君住江之頭,我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江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所詠之江則為流經中緬兩國的獨龍江—流入緬甸後稱為伊洛瓦底江,至於細若銀鏈的畹町河,那是伊洛瓦底江的一條小小支流。從畹町望過去緬甸那邊,確實是群山林立,山山皆向北,條條南流水。
畹町是著名的滇緬公路中國段的終點,是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通向中國、走向南亞的第一站,是320國道的終點。上個世紀初,是當時我國對外聯系的重要國際交通口岸:十萬中國遠征軍跨過架設在20餘米寬的界河上的畹町橋出國作戰,打擊日寇;50多萬噸抗日援華物資也通過畹町橋,經滇緬公路輸送到國內抗日前線,為反法西斯戰爭提供了重要幫助,名震一時。就是在畹町,1945年1月,中國遠征軍將日寇徹底趕出國門……
由於 歷史 背景的緣故,成為雲南一景。近幾年為了兩國邊貿發展的需要,修成更寬更牢固的鋼筋水泥橋。橋的兩頭分別駐有兩國的海關、邊防檢查站等單位。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兩國商人、邊民在這里進出,一派和平安寧的祥和景象。
佇立於畹町橋上,看著河下的流水,看著穿梭於中緬邊境的貨車,彷彿看到了抗戰時期來來往往搶運物資的車輛,看到曾經回國抗日的南僑機工隊伍的身影。但今夕早已不同往日,畹町橋如今只留下了斑駁的 歷史 痕跡,留下了那份只屬於她自己的 歷史 厚重感。作為重要的 歷史 文化遺跡,畹町橋的遊客摩肩擦踵,絡繹不絕。
這座長僅20米、寬5米、高9米的小橋,是中緬兩國的國門橋。中緬兩國的國旗在橋的兩頭飄揚,站在中緬界河這座普通小橋上,細細研讀橋頭的史碑,與長眠的人文和 歷史 共同蘇醒,想像60多年前的10萬遠征軍踏過橋頭,血戰國內外的場景,那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繼續拾階而上前往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紀念碑,旁有紀念館。沿山路而上,路邊的房子都有些年代,街道也整潔。到了公園以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作為「華僑旗幟」的陳嘉庚先生雕像以及矗立在雕像背後的南洋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在陳嘉庚先生雕像的底座上有「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八個大字。這里的一切是如此的庄嚴肅穆,讓人不免肅然起敬。
站在高處鳥瞰,正可遠眺畹町及緬甸九穀鎮。涓涓流淌的畹町河宛如飄帶,帶狀形的城市沿河而立。一河、兩國、兩座城市緊密相連,頗有小山城魅力。歷經滄桑的畹町,依然堅守著,驕傲地向世人訴說著這里發生過的傳奇故事。
人們自駕千里尋找雲南德宏畹町,除了對這塊繁華邊地及其一河之隔的異國的好奇心外。很大程度是為了尋求生命的價值與感動。身處畹町,總能拾起無數的 歷史 碎片,讓現實與 歷史 對望……
❷ 畹町的簡介
畹町為全國最小邊境城市的國家級口岸,本地人口僅1萬多人。從這里前往緬甸邊城南坎、九穀、木姐和臘戍,旅遊手續簡便:向中方旅行社交兩張照片和費用後,即由中方旅行社帶出境交緬方旅行社導游,返回時再由緬方旅行社交給中方旅行社。
在小龍江泛舟漂流,是當地最富情趣的一項旅遊活動,15公里遊程,沿江兩岸林木茂密,奇石甚多,頗具熱帶風情。 九穀橋位於市區南緣的畹町河上,既是中緬兩國的界河橋,也是滇緬公路出入國境的口岸橋和中緬兩國的友誼橋。橋頭設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和邊防檢查站。每天早晨8時,這里都要舉行升國旗儀式和開關儀式。
半個多世紀前的九穀橋,只是由兩根並排的木頭組成的簡易橋,走上去一顛一晃,令人提心吊膽。1938年滇緬公路開通後,重修了一座石拱橋。抗日戰爭期間,出國作戰的幾十萬中國遠征軍和盟國援助中國抗戰的軍火物資都經過九穀橋進出。毀於抗日戰火的九股橋直到1946年才重建鋼架橋,1979年再次修葺加固,橋高9米,寬5米,長20米。 1956年12月15日,周恩來總理、賀龍副總理陪同緬甸總理吳巴瑞等貴賓步行從九穀橋入境,到芒市參加兩國邊民聯歡的盛會 ,1985年12月5日,泰國王姐來到九穀橋頭,觀光畹町口岸。
畹町距昆明840多公里,可從昆明各汽車客運站乘班車前往,也可乘飛機先至芒市在乘汽車前往。 畹町雖小,卻也飽經滄桑。100多年前,這里是一片豺狼出沒的荒野之地。一條羊腸小道,就是通往境外的驛道;畹町河邊的一間破茅屋,權當過往商販飲馬歇腳的驛站。
明清分屬勐卯安撫司和遮放副宣撫司。民國初沿之。民國二十一午(1932年)置碗叮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封鎖了中國所有的出海口,1938年秋滇緬公路(現雲南境內段稱昆碗公路)通車後,畹町為中方一側的終點。滇緬公路成了國際反法西斯陣營援助中國戰略物資的唯一陸上通道,畹町就成了中美英三國盟軍的大本營,物資的集散地,每天有成百上千輛軍從這里將物資運往內地,幾十萬中國遠征軍從這里出入國境。
解放後,1950年為潞西縣人民政府畹町辦事處,1954年2月設畹町鎮(縣級鎮),直屬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1985年1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畹町市。1999年2月8日,撤銷畹町市,設立瑞麗市畹町經濟開發區(副縣級)。 畹町橋位於畹町市區一側,乃祖國西南之門戶,滇湎公路之鎖鑰,中印公路之紐帶。三二0國道之終點。它北抵昆明至上海,南下緬甸臘戍通仰光,逆西北上可達印度,可謂一橋鎖關,四方莫開矣!因天設其險,史造其雄而名揚中外,世人矚目!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為了打通國際交通線,我國滇西二十萬同胞毅然踏上築路征程,以血肉之軀築成滇湎公路,畹町橋也就開始了它的艱難使命,三千二百多名南洋機工日夜兼程,將大批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通過畹町橋運往抗日前線,為了保護滇湎公路暢通和援助盟軍,十萬中國遠征軍將士踏過畹町橋出境抗日。畹町橋見證了中國抗戰的風雲歷史,承擔了拯救中華民族的歷史重任。
畹町河對岸是緬甸的九穀鎮,兩國雞犬之聲相聞,邊民自由往來,友好互市。許多邊民都有跨國姻親關系,如混板寨僅有50餘戶人家,跨國婚姻就有20餘戶。 畹町有全國罕見的柚木林,鬱郁蔥蔥的橡膠林,各種熱帶作物也很豐富。在小龍江泛舟漂流,是當地最富情趣的一項旅遊活動,15公里遊程,沿江兩岸林木茂密,奇石甚多,頗具熱帶風情。
畹町企業 和盛緬泰珠寶已擁有大量忠誠度極高的客戶,各地的加盟店正以每個月20%的速度持續增長,現已躍居國內同行佼佼者之列。為全國各地加盟、經銷商及世界各國消費者提供有力的商業資訊傳播平台;豐富和多元化的商品、合理的價格定位,使和盛緬泰珠寶成為消費者真正的珠寶搖籃,也是各界人士的創業首選平台。
作為專業的珠寶玉石加盟連鎖龍頭企業,和盛緬泰珠寶秉承「誠信、和諧、務實、創新」的企業理念,提出「和盛緬泰,創業首選」的發展口號,在拼搏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創新。短短時間內,迅速躋身全國珠寶加盟連鎖領域前列,憑借優秀的人才,豐富的商品,真誠的服務,在同行業的廣大客戶中贏得了很高的聲譽,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
一個人能走多遠,取決於與誰同行,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企業也是一樣,公司的強大僅僅依靠自身的發展是不夠的,和盛緬泰珠寶在緬甸、泰國開礦辦廠,並在中緬邊境瑞麗畹町設立中國加盟總部,藉助口岸等便利優勢,與緬甸、泰國多家大型珠寶玉石礦區、加工廠保持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目前,在全國各地發展了多家加盟商,並積極參與到行業領域的建設和完善。我們願與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共同努力,為振興珠寶事業,推動這萬億珠寶市場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珠寶,玉石,翡翠,首飾,紅藍寶石,珍珠,鑽石連鎖加盟,讓您感受來自緬甸,泰國濃郁文化氣息。 2005年,畹町經濟開發區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3007萬元,比上年增10.6%。其中:第一產業2989萬元,比上年增7.8%;第二產業2733萬元,增23.2%;第三產業7285萬元,增7.4%。財政總收入4540萬元,比上年增5.2%;地方財政收入1913萬元,增22.1%;一般預算收入1159萬元,增24.2%。完成進出口總值81287萬元,比上年增22.7%。其中:進口總值44521萬元,比上年增14.9%;出口總值36766萬元,增33.7%。
❸ 緬甸和中國有幾個口岸城市
1、中國瑞麗口岸
瑞麗1978年被批准為國家一級口岸,地處市區東南部,位於市區與姐告邊境貿易經濟區中間,東南與緬甸毗鄰,東北與潞西、畹町鄰接,西北與章風、盈江、梁河、騰沖相鄰,國境線全長169.8公里,是雲南省邊境線上界碑和渡口最密集的地段。
少數民族群眾大多居住在邊境一線,各鄉鎮有大小不同的通道,經海關確定的正式通道為瑞麗姐告和弄島丙冒渡口。瑞麗口岸是中緬邊境人員、車輛、貨物流量較大的口岸之一。是祖國大西南沿邊開放的主要城市,是通往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門戶。
2、畹町口岸
畹町是國家級口岸。從這里前往緬甸邊城南坎、九穀、木姐和臘戍,旅遊手續簡便:向中方旅行社交兩張照片和費用後,即由中方旅行社帶出境交緬方旅行社導游,返回時再由緬方旅行社交給中方旅行社。
3、木姐口岸
木姐是緬甸的國家級口岸。木姐北面和西北方向是中國的瑞麗市,東面是果敢地區,南面是臘戍。木姐市區的西北方向是中國的姐告國門口岸。通過瑞麗大橋進入瑞麗主城區。
4、南坎口岸
5、九穀鎮口岸
棒賽鎮是緬甸撣邦木姐鎮區東部的一個邊境重鎮,與中國的瑞麗市畹町鎮隔河相峙。1934年以九穀為名建鎮。1953年緬軍圍剿盤踞九穀的中國國民黨殘兵時,九穀毀於戰火。大多數居民移居畹町,原九穀的定期集市轉移到畹町,從此畹町成為三天一小街、五天一大街的定期集市。
❹ 雲南原稱萬頂的地址現在是什麼地方
樓主說的有可能是雲南畹町(wǎn dīng)吧,畹町口岸位於雲南省西部 ,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南部 , 與緬甸鄰邦一河之隔 , 與緬北重鎮九穀市隔河相望 , 地處 320 國道終點 , 系我國通往緬甸及及東南亞的咽喉 , 國家一級口岸。
「畹町」二字系傣語音譯,意思是「太陽當頂的地方」。總人口2萬多人,土地面積95.34平方公里,城區人口僅5千多人,是中國最小的城市之一。畹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寨子。二戰期間,由於日軍封鎖了中國所有的海上通道,畹町成了中美英盟軍的大本營和物資集散地,幾十萬中國抗日的遠征軍也從這里出入國境。畹町與緬甸九穀鎮有著邊民自由往來,友好互市的悠久歷史。
現在,一些東南亞的商人也雲集畹町,使畹町成了美國、日本、法國、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國的化妝品、首飾、工藝品、農副產品、珠寶玉器的物資集散地,十分繁華熱鬧的邊貿街。畹町南側,中緬交界的河上,是著名的兩國界橋──畹町橋。該橋建於1938年,是二戰時中國與國際往來的唯一陸上通道的界河橋,因此名聲大振。現已修成寬敞牢固的鋼筋水泥橋,每天有上千的兩國商人、邊民從橋上來來往往。
從芒市到畹町,每天有數十班中巴車供遊客搭乘,路況較好,沿途風光十分秀麗。
❺ 瑞麗市畹町口岸的介紹
麗市畹町經濟開發區是雲南境內的國家級口岸之一,位於德宏州南部,與鄰邦緬甸的重鎮九穀鎮近在咫尺,隔河相望。「畹町」二字系傣語音譯,意思是「太陽當頂的地方」。
❻ 棒賽口岸在哪裡
棒賽口岸以前緬甸當地人把棒賽鎮叫做九穀鎮。九穀系緬語地名。撣語稱「棒賽」,意即「沙灘」。現在是緬甸木姐市管轄下的棒賽鎮。
棒賽鎮是緬甸撣邦木姐鎮區東部的一個邊境重鎮,與中國的瑞麗市畹町鎮相隔畹町河相峙。1934年以九穀為名建鎮。
其它口岸:
1、中國瑞麗口岸
瑞麗1978年被批准為國家一級口岸,地處市區東南部,位於市區與姐告邊境貿易經濟區中間,東南與緬甸毗鄰,東北與潞西、畹町鄰接,西北與章風、盈江、梁河、騰沖相鄰,國境線全長169.8公里,是雲南省邊境線上界碑和渡口最密集的地段。
少數民族群眾大多居住在邊境一線,各鄉鎮有大小不同的通道,經海關確定的正式通道為瑞麗姐告和弄島丙冒渡口。瑞麗口岸是中緬邊境人員、車輛、貨物流量較大的口岸之一。是祖國大西南沿邊開放的主要城市,是通往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門戶。
2、畹町口岸
畹町是國家級口岸。從這里前往緬甸邊城南坎、九穀、木姐和臘戍,旅遊手續簡便:向中方旅行社交兩張照片和費用後,即由中方旅行社帶出境交緬方旅行社導游,返回時再由緬方旅行社交給中方旅行社。
❼ 中國面積最小的縣級市是哪個
不是阿爾山市
阿爾山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的一個縣級市。1996年設立縣級市,總面積7408.7平方公里,人口約5.6萬人,位於大興安嶺上,該地以適合於滑雪運動而著名。
阿爾山市轄3個街道、5個鎮:林海街道、新城街道、溫泉街道、伊爾施鎮、天池鎮、白狼鎮、五岔溝鎮、明水鎮。
石獅市
石獅市地處福建閩南金三角沿海突出部,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和經濟特區廈門之間,市域三面臨海,海岸線長67.7公里,是大陸與台灣直線距離最近的一座城市,與台灣有200餘年對渡的歷史,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泉州灣的港口之一。1988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石獅由鎮升格為省轄縣級市,下轄7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全市面積160平方公里,人口29.6萬人,常駐外來人口20萬人。
很顯然,石獅市的面積實在是小多了,只有阿爾山市的2.1%那麼大。
石獅市是著名僑鄉、對台窗口。全市旅外華僑和港澳同胞近30萬人,祖籍石獅的台胞30多萬人;是福建省綜合改革試驗區,作為福建省確定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綜合改革試驗區和軍民共建文明城試驗點,享有行使地級市經濟管理許可權等擴大對外開放的16條優惠政策;是全國著名的服裝名城、小商品集散地。石獅服裝,融中西文化於一體,以富有時代特色的個性、款式、美感和實用價值飲譽海內外。
石獅市先後榮獲了全國科技百強、文化百強縣(市)、全國衛生先進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和福建省教育先進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城市等榮譽稱號。
?/P>
石獅是一個年輕的小城市,一提起石獅,人們總會與「中國休閑服裝名城」、「福建省綜合改革試驗區」、「對台窗口」、「全國著名僑鄉」等稱謂聯系在一起。
石獅位於福建東南沿海,與台灣隔海相望,位於文化歷史名城泉州與經濟特區廈門之間,市域三面臨海,海岸線長67.7公里,全市面積160平方公里。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建市,現轄7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人口30萬人,外來流動人口21萬人。建市以來,石獅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好機遇、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新機制,充分發揮 「愛拼敢贏」的人文精神,銳意改革,大膽創新,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的發展,綜合實力增長近30倍。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00.5億元,比增15.3%,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財政總收入、地方級收入分別達18億元、9.42億元,比增21.2%和25%,均比2003年翻一番。人均GDP和人均財政收入居全省第一。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百強縣(市)第22位,保持全省十強縣(市)第2位。
義馬
義馬市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崤函古道,北仰韶峰,南眺洛伊,總面積112平方公里,總人口15萬人。轄兩個鎮、五個辦事處。
義馬礦產資源豐富。煤炭總儲量達79億噸,素有「豫西百里煤城」』之稱,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境內有國家特大型煤炭企業——義煤集團公司。除煤炭資源外,鋁土、玻璃石英砂、火礁岩、重晶石、硫鐵礦等礦產資源也很豐富,其中鋁土礦已探明儲量1.02億噸,占河南省總儲量的50%以上。
畹町市wǎnting
"畹町"系傣語,意為"太陽當頂",所以人們喜歡把畹町叫做"太陽當頂的地方"。畹町又名勐回,意為"大山窪子寨"。畹町人口二萬多,市區僅五千多人,是全中國最小的城市之一,也是雲南的三個邊境開放城市之一。
畹町市位於雲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南部,南與緬甸為鄰,西、北隔瑞麗江與瑞麗縣相望,東北與潞西縣接壤,是一個具有熱帶、亞熱帶風貌和民族特色的邊境口岸城市。全市面積95平方公里,國境線全長28.64公里,亦有邊境"袖珍城市"之稱。畹町市與緬甸九穀山水相依,雞犬之聲相聞,為西南陸路通往緬甸和東南亞國家的主要通道,故又有"西南國門"之喻。畹町河對岸是緬甸的九穀鎮,兩國雞犬之聲相聞,邊民自由往來,友好互市。
畹町雖小,卻也飽經滄桑。100多年前,這里是一片豺狼出沒的荒野之地。一條羊腸小道,就是通往境外的"驛道";畹町河邊的一間破茅屋,權當過往商販飲馬歇腳的"驛站"。
❽ 畹町怎麼讀
wǎn dīng,畹町"系傣語,意為"太陽當頂",所以人們喜歡把畹町叫作"太陽當頂的地方"。畹町又名勐回,意為"大山窪子寨"。畹町人口二萬多,市區僅五千多人,是全中國最小的城市之一,也是雲南的三個邊境開放城市之一。
畹町市位於雲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南部,南與緬甸為鄰,西、北隔瑞麗江與瑞麗縣相望,東北與潞西縣接壤,是一個具有熱帶、亞熱帶風貌和民族特色的邊境口岸城市。
全市面積95平方公里,國境線全長28.64公里,亦有邊境"袖珍城市"之稱。畹町市與緬甸九穀山水相依,雞犬之聲相聞,為西南陸路通往緬甸和東南亞國家的主要通道,故又有"西南國門"之喻。畹町河對岸是緬甸的九穀鎮,兩國雞犬之聲相聞,邊民自由往來,友好互市。
❾ 小城畹町
畹町小城,這座全國最小的邊境城市,在我的想像中,那一定是個娟秀玲瓏的小鎮,有著異域的風情,有著婉約的姿色。
當車慢慢馳入畹町市區,並沒有看到寬闊敞亮的馬路,也沒有看到矗立如林的高樓,依然是那種小巧淡雅,小家碧玉的感覺。
畹町的對面就是緬甸九穀鎮。兩國隔河相望,山水相依,雞犬之聲相聞。畹町河是一條很窄很淺的小河,雙方的邊民都是趟河而過,如果你不懼警誡,過去再回來,也無人過問,這里過境是很隨便的事情。
當我拿起手機拍了一個正在背人過河的擺渡者時,不料被他發現了,指著我大罵「再拍,把你背過來……」嚇得我趕緊收拾手機,落荒而逃。回來問了嫂子才知,他是個緬甸人,專門背人過河,5塊錢一趟,講價後也可以3塊。可能這是默許卻違法的事所以呵斥我不準拍,想想當時真的很驚險,萬一他真爬起來把我拉下去,我可是有去無回了……
獨自徒步到畹町橋頭,這是畹町的標志性建築和景點。畹町橋是中緬兩國的界橋,它既是我國320國道的終點,也是滇緬公路的起點,在抗戰時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幾十萬中國遠征軍從這里進出境,幾百萬噸軍援物資從橋上通過運往內地,因而名震一時。
橋中間的分界線,有中文和緬文的告誡,且莫跨越國界。你可以在中國一方參觀游覽,旅行團的大巴一輛接一輛,載著中國遊客紛至沓來。
武警在疏導著遊客,避免造成擁堵,橋的一旁有辦理海關入境手續的窗口,一切井井有條。短暫停留,拍照留念,旋即離開。
畹町的免稅店是全國最小的免稅店,裡面的東西卻不便宜,然而每次去都要買兩盒紅雙喜的香煙給父親。
離開畹町橋頭,來到名鎮廣場。這里有一家名為小鮮肉的燒烤店,超級好吃。畹町的燒烤下午5、6點就開始營業了,當然最值得一品的還是炒螃蟹啦。
這里的撒撇很正宗,生肉舂碎做汁,可惜分量太少,略顯精緻,我一人點兩套也不為過。還有雞油飯也是特色,推薦這家緬式風味。
從畹町邊關文化園上去,盡頭就是南僑機工博物館,坐落在畹町唯一一座可以爬的山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為了打通國際交通線,從東南亞各國華人子弟組成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將大批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通過畹町橋運往抗日前線。歷史上畹町還有另一個響當當名號——一座幾乎決定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小鎮。而現在的畹町,是傣語,意思是「太陽當頂的地方」。
到畹町,把民主街走一遍,小鎮也就逛完了,全程大概3㎞。畹町由獨立的市變為瑞麗市畹町經濟開發區,再變為畹町鎮。小小的鎮上,所有的商家一應俱全。這里幾乎所有店裡都會有緬甸工人,他們打著籠基,穿著拖鞋,臉上擦著涼粉,有的會說標準的漢語,有的則咿咿呀呀用肢體語言比劃。
去年八月VS今年八月,再到畹町,小鎮終於有了公交車專線,還有不同的是家裡多了一個小生命。可愛的寶貝兒,生活不易,活在當下,願你在這國境之處平安成長,追隨靈魂深處最真之我,莫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