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派了多少人去緬甸
Ⅰ 1949年後進入緬甸境內的中華民國國軍部隊的經歷是怎樣的
緬甸政府不想接納他們,於是戰爭開始了。雖然國民黨軍李彌殘部在內戰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但對付緬甸政府軍還是綽綽有餘的,終於在金三角站穩了腳跟。緬甸政府於是向聯合國投訴,這是後話了。李彌一看自己的殘兵居然在金三角站住了腳跟,並且打贏了緬甸政府軍,馬上跑出來說,我的軍隊在中國邊界取得了勝利,這里是反攻大陸的基礎,然後四處找外援。可是,93師的弟兄們早已經不想再打了,長年的征戰,使得國民黨軍殘部只想早點回到台灣,但是李彌堅決不答應。李彌想在蔣介石那裡要資本,留駐雲南的第8軍殘部正好證明自己的作用。休整了一年之後,李彌要求93師**團團長反攻大陸。開始,93師攻勢迅猛,連奪4個縣城。但後來在3個解放軍師的包圍下,終於落敗,再次退回緬甸。此時的緬甸軍已經和印度達成了協議,決定由印度出兵協助緬甸軍趕走國民黨殘兵。這是一場惡戰,國民黨軍殘部雖然取勝,但也是慘勝。後聯合國決議,國民黨殘軍余部撤往台灣,李彌要求將老弱病殘撤走,主力留下。但也再沒有力量可以反攻大陸了,他們想回大陸,但政府不答應。就這樣,在金三角有了一支沒有國籍的軍隊……後來,為了生存,開始種植鴉片。這么多年來,他們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
所謂「滇緬邊區」的第一次反攻大陸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李彌在台北卻興奮不已,說以自己殘兵不足3000餘眾,在一周內連克4縣,說明了「雲南反共復國軍」的戰力是強大的,雲雲。1950年代末,解放軍和緬甸政府達成協議,暗地出兵滇緬邊區,剿滅蔣匪,但此次出兵不是很順利。1、國民黨殘部已在滇緬邊境經營多年,又熟悉地形地況;2、解放軍出國作戰,氣候地理不明,補給不足。後來,李彌將老弱病殘的3300人撤回台灣,但留下了約2500人,企圖作為反攻大陸的主力基礎。基本是以兩個團的編制,師部人員撤離了。
1960年代以後共產黨已徹底在大陸站穩腳跟,但隨著1965年國民黨又一次的返攻大陸狂潮的臨近,李彌再次要求滇緬邊境國民黨軍殘部積極准備二次反攻大陸,但國民黨軍殘部清楚自己的實力,能老老實實呆著就不錯了,誰非要出去找死?於是,將士抗命,此事終於不了了之。
1960年代,中國開始向周邊地區進行共產主義輸出,緬甸、寮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都先後爆發了共產主義革命運動。緬共和政府軍開始了連綿不斷的戰爭。現在緬甸的名人——昂山素姬的父親就是堅決反共、為當年的日本法西斯帶路的緬奸。這時候,93師殘部為獲得緬甸政府的居留承認,又不得不再次和緬共進行戰爭。後來,緬共無法取得勝利,93師殘部也傷亡慘重,最可怕的是根本沒有補給(自從李彌按照聯合國撤兵之後,93師經泰國的補給線也被凍結了。)所以,剩下的兵員越來越少了,在滇、泰、緬邊區,形成了大大小小幾十個武裝,緬甸政府是徹底的沒有辦法了,就想通過收編93師殘部提高自己的戰力,但是93師殘部不願放棄自己的祖國,拒絕加入緬甸籍。
後來,連年的戰亂,沒有補給,93師殘部開始集體在金三角地區種植鴉片,形成了現在世界最大的毒品生產加工基地!進入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中美蜜月時期,93師殘部大多已經花甲之年。他們向中國政府提出,希望回國。但中國政府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他們只有再次轉而請求留居緬甸,但緬甸以上次你們拒絕為由拒絕了他們的申請。
終於,敗逃滇緬邊境近40年的93師殘部,成了一支群龍無首的軍隊。
在異國他鄉,為了生存不得不和緬甸政府軍開戰、和印緬聯軍開展、為了某人的私利反攻大陸、他們和黑幫開戰、他們和緬共開戰。
1992年,占據金三角的前國民黨殘軍余部,終於向泰國政府交出了全部作戰武器。這一條新聞,占據了當天世界各大傳媒的顯著位置。至此,這個由李國輝兵敗大陸潰逃到金三角地區、由蔣介石派國民黨中將司令李彌指揮的、曾「反攻雲南」、並佔領四個邊境縣城、創造了所謂金三角神話的國民黨殘軍,終於正式解體
Ⅱ 內戰戰敗後的國民黨軍入緬甸後的歷史
1951年6月至7月,根據李彌部的動向,人民解放軍雲南軍區先後集中7個團和4個團的兵力,對越境入竄的國民黨軍數幹人實施圍剿,在耿馬、西盟、孟連、滄源、瀾滄等縣殲其700餘人,余部又逃往國外。
1953年1月,在台灣國民黨當局支持下,逃緬國民黨軍實力曾發展到1.85萬人,編為1個總部、1個指揮所、3個軍區、4個師及16個縱隊,並改番號為「東南亞自由人民反共聯軍」。
11月以後,李彌總部及第8軍、第26軍部分兵力共5400餘人撤往台灣。在中國政府和軍隊的強大政治攻勢下,留緬國民黨軍殘部3000餘人回國投誠。至1957年6月,逃緬國民黨軍僅剩3800餘人,而且內部混亂,對雲南邊境的武裝竄擾有所收斂。
1958年8月,逃緬國民黨軍500餘人竄至滇南孟連縣至勐臘縣附近,進行小股襲擾。解放軍昆明軍區從5個公安邊防團各抽調一部進行堵擊圍殲,給予其沉重打擊。1959年5月,雲南邊防部隊針對逃緬國民黨軍小股入竄的特點,制定和修改反竄擾作戰方案,組織小分隊分地區游擊作戰,粉碎了逃緬國民黨軍數十次竄擾。
1960年7月,台灣當局給逃緬國民黨軍空運大批武器裝備,其實力擴增至9400餘人,又加緊了入境竄擾活動。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解放軍昆明軍區集中5個團又1個營的兵力,進行了兩次勘界警衛作戰,殲國民黨軍740餘人。
此後,逃緬國民黨軍對雲南潞西、鎮康、孟連等邊境地區進行了8次小股竄擾,遭到雲南邊防部隊的沉重打擊。到1966年9月,逃緬國民黨軍撤往泰緬邊境地區,停止了對雲南的武裝竄擾活動。
1950年至1966年,雲南邊防部隊對逃緬國民黨軍和國民黨武裝特務進行大小戰斗1302次,殲其29800餘人,其中俘虜7600餘人,迫降16000餘人。
(2)蔣介石派了多少人去緬甸擴展閱讀
國共內戰中,國民黨軍雖有巨大的優勢,最終是還被解放軍打敗,逃到了台灣。那時候,除了一些沿海小島還有部分國軍殘余部隊,大陸上幾乎是看不到國軍的影子了。不過,在雲貴川地區國民黨還留有一小部分殘余部隊,他們沒有來得及撤退,在無可奈何下只能逃到了緬甸。
這些國軍殘部逐漸在緬甸境內集合,很快就組成一支三萬多人的武裝部隊,還有個番號國民黨93師。蔣介石雖然敗走台灣,但他不甘心就這樣失敗,從來沒放棄過反攻回大陸的念頭。這樣說來,遠在緬甸的93師將會成為國軍之後的重要力量。蔣介石甚至還將他們編入正規軍,和其他部隊一樣給他們發放糧食軍餉。
雖然國共內戰中,國軍被解放軍打得很慘,但他們到了緬甸,和緬甸軍隊的實力比起來還是厲害不少的。緬甸軍隊每次討伐93師都要反過來被93師教訓一頓,緬甸肯定是很不服氣,就告到了聯合國。對於這件事,蔣介石也不能給出合理的說法,只能想辦法把這支部隊運回台灣。
不過在93師中很多士兵並不願意去台灣,他們中很多都是雲南人,這么多年來一直夢想著重回家鄉。出現這種情況蔣介石也沒辦法,只能把願意走的帶回台灣,不想走的就丟在當地,並且斷絕往來。
雖然留在緬甸的國軍一下子少了很多,只剩下2000人,緬甸軍隊還是打不過。不過,這支部隊沒了供給,吃飯都成問題。所以他們就做起了毒品生意,成了金三角地區很有名的毒品武裝部隊。緬甸和泰國的部隊來來回回打了很多次都是大敗而歸,泰國政府沒辦法只能主動找他們談判。
Ⅲ 從中國遠征軍入緬參戰開始,到戰爭結束,中國遠征軍共陣亡多少人有那些軍官
一次遠征陣亡50000多人。。
二次緬北滇西 駐印軍陣亡11000多人 遠征軍陣亡29000人
總計近十萬人吧。。
軍官不好統計吧。。
大點的有戴安瀾 胡義賓 凌則民 柳樹人 覃子斌。。。
Ⅳ 印緬戰場國軍用了幾個師或軍
第一次有杜聿明第5軍轄戴安瀾將軍200師廖耀湘新22師余韶新96師。甘麗初6軍轄彭壁生49師呂國銓93師陳勉吾暫55師。張珍的66軍有下轄孫立人新38師劉伯龍新28師馬維什麼新29師。
第二次、新一軍轄新30師新38師50師。新六軍轄22師14師50師(50師先隸屬新六後隸屬新一。)另還有2軍71軍53軍54軍8軍等等。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啊!我中華民族必勝!中國遠征軍不朽!
Ⅳ 關於《我的團長我的團》,入緬甸遠征軍的疑問
1941年12月8日,日軍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分兵進犯東南亞各國。12月15日,日軍佔領了緬甸最南端的城鎮高東等地和三個機場。12月23日至25日,日軍轟炸仰光,緬甸形勢岌岌可危。英國為了挽救其在緬甸的危機,於12月25日與中國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在美、英兩國的建議下,於1942年1月2日成立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部,該戰區包括中國、越南、泰國和緬甸,由蔣介石任總司令,美國將軍史迪威任參謀長。從此,中國人民和東南亞各國人民組成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1942年1月初,氣焰囂張的10萬日軍分三路入侵緬甸。緬甸戰場上打響了大規模的保衛戰。為了援助緬甸的反法西斯戰爭,同時也為了保衛滇緬公路,從2月16日起,我國派遣10萬遠征軍奔赴緬甸。遠征軍由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組成,軍長分別是杜聿民、廖輝湘、張軫。3月1日,滇緬公路上車輪滾滾,空中有盟軍的飛機護航,在遮放集結的遠征軍乘上英軍的紅頭大卡車,直奔國門畹町而去。這是我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唯一一次派遣軍隊出國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後第一次援助他國作戰。這次出兵,受到了緬甸人民的熱烈歡迎。
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後,戰局已十分危急。為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遠征軍立即組織了東瓜戰役,集中7個師的兵力,將敵五十五師圍困在仰光北面的東瓜。3月19日戰役打響。遠征軍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採用「深築高坑、坑道串通、廣設埋伏、近距殺傷、利用夜間、短促突擊」的戰術,激戰12天,消滅敵人5000多人,俘敵400多人。這就是有名的「東瓜大捷」。六十六軍於4月上旬入緬。16日,在仁安羌北面的英軍第一師及戰車營已被日軍包圍了兩晝夜,他們糧盡彈缺,水源斷絕,一再告急。六十六軍新38師副師長齊學啟少將率部奉命救援。經過3天苦戰,擊潰了日軍主力,日軍丟下1200多具屍體狼狽退出陣地。是役,遠征軍克復了仁安羌油田,救出友軍7000多人,取得了入緬作戰之後的第二次大捷——仁安羌大捷。大捷後,齊學啟將軍因公與師部失去聯系,與本師負傷官兵18人向深山覓路西進,追趕師部。在離荷馬林20英里處遭日寇騎兵追擊,在機槍掃射之下,16人壯烈犧牲,1人落水逃生,齊將軍頭部中三彈、身中四彈,倒卧血泊中昏迷過去。他蘇醒後,方知重傷被俘,被關在仰光中央監獄俘虜營。1944年5月,汪偽政權派陸軍部長葉蓬赴仰光勸降,遭齊將軍嚴辭拒絕。1945年3月7日,齊將軍在獄中被漢奸行刺,於13日去世。馮玉祥將軍曾在詩中贊頌齊將軍:「還有將軍齊啟學,寧死不屈世驚嘆……壯烈足稱中華魂,光輝史冊萬萬年。」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以輝煌的戰績開始,一度扼制了日軍的猖狂進攻,對整個戰局起到了積極的配合作用。特別是東瓜保衛戰、仁安羌解圍戰和棠吉攻擊戰的勝利,為中國軍隊打出了軍威和國威,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響。然而,事與願違,因盟軍指揮失策,協作不力,加之日軍於1942年4月28日偷襲臘戍成功,切斷了我方後路,16萬盟軍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就由主動陷入被動,並上演了一出震撼世界的大悲劇——兵敗「野人山」(克欽山)。在這場災難性的國際大撤退中,中國遠征軍除了第90師、第96師、第200師、新28師、新29師的殘余部隊得以撤退回國外,歸路被截斷的其他幾個師只好於5月15日通過胡康河谷的原始森林撤往印度,其中新編38師跟隨英軍撤入印度利多,保住了隊伍。北撤的遠征軍殘部進入克欽山,彈盡糧絕,飢寒交迫,在縱橫千里、地老天荒的原始熱帶叢林中艱難跋涉,與野獸和熱帶傳染病進行殊死的拚鬥……這片地球上的黑三角,竟吞噬了無數遠征軍官兵!一個半月前出征時浩浩盪盪的10萬之眾,僅殘剩4萬多人,那6萬人多數不是在戰斗中死傷,而是在潰敗中被俘虜、被炸死、被餓死和被傳染病奪去生命。於是,緬甸全境淪陷。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會晤,決定在中印緬戰場反攻日軍,奪回滇緬公路這條國際供給線,並重組遠征軍戰區,由陳誠任司令長官(不久衛立煌接任),節制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14個師,總兵力達16萬餘人。中國駐印軍6萬人,也已早有準備,於同年10月從印度阿薩姆省出發,反攻緬北日軍,形成了三麵包圍日軍的有利態勢。12月,中國駐印軍在於邦打響了反攻緬北戰役的第一仗。1944年3月,肅清了胡康河谷之敵,並攻入勐拱城,直逼緬北重鎮密支那。與此同時,滇西遠征軍於年初強渡怒江天險,進入高黎貢山地區,與駐印軍對敵形成東西夾擊的態勢。8月底,中美盟軍以傷亡5000多人的慘重代價,奪取密支那,挫敗了曾經在中國發動蘆溝橋事變的日軍「常勝師團」——第五十六師團。10月中旬,中美盟軍南攻八莫,12月收復南坎。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與滇西遠征軍在中緬邊境的芒友會師。至此,緬北戰役取得了勝利,接著揮師南下光復臘戍,重新開通了滇緬公路。
根據戰後盟軍公布的檔案材料,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兵員為10萬人,傷亡總數達6.1萬人,其中5萬人是在撤退途中自行死亡或者失蹤的。盟軍傷亡及被俘約1.5萬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為中緬關系史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新篇章,患難與共的中緬兩國人民,將永遠珍惜這經過戰火考驗的「胞波」友誼。
Ⅵ 1941年中國入緬作戰的經過是怎樣的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向西南太平洋發動進攻,企圖一舉攻佔當時英屬殖民地緬甸,並切斷盟國向中國運送作戰物資的滇緬公路,進而由緬入滇,迫使中國屈服。因此緬甸的得失在戰略上具有重要的地位。1941年底,日軍又開始向緬甸進攻。12月23日,54架日本轟炸機第一次空襲仰光,滇緬公路上戰雲密布。為阻止日軍的瘋狂進攻,中、英、美三國政府及軍方首腦經過反復磋商,決定由中國派軍隊迅速入緬作戰。
擔任中國戰區盟軍統帥部最高統帥的蔣介石決定組建中國遠征軍,下設3個軍,約10萬人。由衛立煌、杜聿明分別擔任遠征軍正副總司令,衛立煌未到任,由杜聿明代理,並兼任第五軍軍長。美國則委派史迪威將軍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參與指揮。
1942年2月16日,仰光告急,應英軍請求,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揮師出征那天,空中有盟國的飛機掩護,地上則車輪滾滾、馬達轟響。上千輛各式各樣的車輛,坦克車、炮車、彈葯車、步兵輸送車、救護車、通訊車、輜重車,就象一條鋼鐵巨龍,浩浩盪盪,沿著滇緬公路向南挺進。
對中國遠征軍來說,緬甸是一個既陌生又充滿危險的戰場。這兒地形極其復雜,高山環列,河流交錯,茂密的熱帶叢林遍於全境,交通對機械化部隊運動作戰極為不利。
1942年3月19日,戰斗在同古外圍打響。我軍初露鋒芒,打得非常漂亮,第一天就殲敵300人。馬上增援,包圍了同古。他們還出動飛機,摧毀了英國在緬甸的全部空軍,掌握了制空權。守衛同古的是中國遠征軍第200師的官兵,師長是戴安瀾將軍。到3月24日,同古保衛戰已打了整整5天。
日軍的步兵雖然被擋在外圍,但敵人憑借猛烈的炮火和制空權,已將同古城內炸得天翻地覆,瓦礫遍地。我軍第一次在國外作戰,地形不熟,聯絡不暢,加上天氣酷熱,飲水缺乏,戰斗頗為艱難。當晚9時,戴師長召開各團長及直屬營長會議。他坐在指揮所悶熱的掩體里,仍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氣概。他說:「今天的會,沒有別的,就是四個字:『准備死戰』」。給部隊下達完戰斗任務,他緩緩站起身來,用低沉的聲音一字一句地說道:「余奉命固守同古,誓與城共存亡。余戰死,以副師長代理;副師長戰死,參謀長代理。」聽到此言,軍官們個個神情肅穆,紛紛當場留言,指定自己的代理人,作好了拚死沙場的准備。
第二天,全師官兵繼續投入血戰,與四倍於自己的日軍展開殊死搏鬥。日軍不僅用飛機轟炸,用大炮轟擊,更是喪失人性,施放糜爛性毒氣彈數百發。中國軍隊傷亡慘重,但他們仍頑強堅守陣地,決不後退半步。經過多日血戰,第200師在重圍中孤軍奮戰,已經精疲力竭。到了3月28日,同古城已陷一半,眼看著第200師將與同古城同歸於盡。
杜聿明和蔣介石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這支王牌部隊遭到滅頂之災,於是命令他們撤退。3月30日凌晨,戴安瀾率領第200師數千名殘兵,趁漫天濃霧,悄悄撤離同古城。同古一戰,中國軍隊殺傷敵人三四千人,而第200師也付出了傷亡2500人的代價。
此後,中國遠征軍第38師在師長孫立人指揮下又取得仁安羌戰役的勝利。4月中旬,包括司令亞歷山大上將在內的7000餘英軍,被日軍圍困於仁安羌。師長孫立人率領38師兼程馳援,與日軍激戰2晝夜,殲敵1200餘人,攻破了日軍的包圍圈,解救了處於困境中的英軍。他們的英勇行為揚威異國,轟動世界。
中國遠征軍雖然作戰勇敢頑強,而且在局部戰斗中取得勝利,但整個戰略態勢卻對遠征軍日趨不利。日軍具有豐富的叢林作戰經驗,加之掌握了緬甸制空權,所以作戰進展迅速。相反,盟軍方面軍事行動步調混亂,各行其是。英軍毫無戰鬥力,一觸即潰。而遠征軍內部高層指揮在作戰方面也有嚴重錯誤,史迪威作為最高長官,在軍事部署方面,常常失之於全盤考慮。在戰局危險時,他也未能及時調整軍力,致使中國軍隊被各個擊破。中國軍隊入緬作戰,一直處於被動,最後終遭失敗。失敗後的遠征軍分成兩路撤退,一路撤入印度,另一路則撤回國內。部隊在撤回國內的途中,不僅要抵禦敵人的圍追堵截,更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斗爭。他們歷盡人跡罕至的崇山密林,行動困難,加之雨季來臨,氣候炎熱,蚊蟲成群,疫病流行,傷亡慘重。
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作戰歷時半年,轉戰1500多公里,損兵折將,不僅未能完成作戰任務,反而使我西南唯一的國際通道滇緬公路被敵完全切斷,日軍入侵雲南境內。遠征軍由出征時的10萬之眾,到最後僅剩4萬多人,軍械也丟棄大半。第200師師長戴安瀾、第93師副師長胡義賓、新38師副師長齊學啟壯烈殉國,大批士兵的鮮血灑在撤退途中,令人扼腕嘆息。
第一次緬甸戰役的失敗,不僅使中國損失了大量精銳部隊,更造成滇緬公路的中斷,從此美援華物資只能依靠飛越喜馬拉雅山的駝峰空運,補給量十分微弱。
為配合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攻勢,同時也為了改善中國戰區軍需物資的運輸狀況,從1942年7月起,中、美、英三國又開始磋商反攻緬甸問題。從1942年秋開始,中國在印度的軍隊及撤回雲南的軍隊分別接受了美國教官的訓練,裝備及戰鬥力大大加強,為第二次緬甸作戰作好了充分的准備。
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從印度阿薩姆省的雷多以南地區出發,向日軍展開攻擊。為了有效地打擊敵人,部隊毅然開入道路崎嶇、人跡罕至的野人山。這兒蚊蚋遍地,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被稱為「死亡之路」,又被稱為「絕地」。有膽量走入「死亡之路」的中國駐印軍,必然已經抱定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和信念!他們英勇地在胡康河谷拉開了緬甸反攻的序幕。
駐印軍作戰英勇,連克頑戰,連續攻取新平洋、於邦等地。12月28日,駐印軍分兵左右兩路向緬北進軍,開始全面反攻。孟買、瓦魯班、孟拱、密支那、南坎、八莫等地相繼被我軍收復。日軍雖然負隅頑抗,但終究不是我軍對手。
為了策應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在滇西開始對怒江以西的日軍發動猛烈進攻,拉開了滇西反攻。
龍陵,松山、騰沖、平戛是日軍利用滇西高黎貢山的險要地形構築的四個主要據點。經過兩年多的苦心經營,日軍在據點周圍修築了大量的半永久性工事,封鎖了一切道路,儲存了充足的糧食、彈葯、飲水及所需器材。中國遠征軍面對易守難攻的敵軍堡壘,視死如歸,勇往直前,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猛烈的攻擊。
松山攻堅戰是其中最激烈的一次戰斗。松山扼滇緬公路之咽喉,是怒江之西的制高點。日軍企圖憑借天險,負隅頑抗。中國遠征軍連續發動5次攻擊,將松山外圍日軍據點全部攻佔。但是,其核心據點卻屢攻不下,遠征軍傷亡很大。在此情況下,遠征軍秘密挖掘地道,安裝炸葯,終於炸毀了山上的碉堡。經過3個月的連續攻擊,我軍全殲守敵,攻克松山。
1945年1月收復畹町,1月27日,駐印軍與遠征軍在芒友勝利會師,中國西南國際交通補給線完全打通,雲南省領土完全收復。緬北、滇西作戰,從1943年12月起到1945年3月止,歷時1年多。中國軍隊在地理、氣候條件惡劣的情況下艱苦奮斗,挺進2400餘公里,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多座,殲滅日軍2萬多人,繳獲步槍1萬多支、輕重機槍600多挺、汽車600多輛。中國駐印軍、遠征軍也損失4萬多人。
中國軍隊的勝利,不僅殲滅和消耗了日軍的重要力量,更為減輕盟國軍隊在其他戰場上的壓力創造了有利條件,是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中國遠征軍終於在勝利的日子裡凱旋迴國。
Ⅶ 中國兩次遠征緬甸的戰況
1942年3月至8月,中國遠征軍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向緬甸境內出動,與日軍血戰數月,終因實力懸殊,鎩羽而歸,10萬大軍生還者約4萬,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遠征軍全線崩潰前,在戰場上始終沒有發現早已參戰的日軍第56師團,正是這個師團先在中路挫敗遠征軍決戰的計劃,然後出其不意地從東線突破遠征軍薄弱之防線,席捲了整個後方,導致遠征軍全面潰敗。在實際交戰過程中,遠征軍原以為當面之敵僅一個日軍第55師團,既沒有發現駐泰國的日軍第18師團提前增援上來,又沒有發現從海上登陸增援的第56師團,稀里糊塗地把三個日軍精銳師團當一個師團來打,以四個半師的兵力擺了個圍殲對手的陣勢(日軍一個師團的戰鬥力相當與遠征軍一般部隊七八個師,相當於中國軍隊最精銳的戴安瀾第200師兩三個師)。所以遠征軍作戰一開始便陷入十分被動的狀態。 但遠征軍第一次入緬失敗從根本上講還是一個制空權問題,日軍完全掌握了戰場的制空權,失去制空權的遠征軍,肯定無法彌補情報不靈的缺陷。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常規作戰樣式是戰術空軍與坦克裝甲部隊的協同,根據德國非洲軍團司令、坦克名將埃爾溫·隆美爾的權威觀點:「假使敵人握有完全的制空權,那麼我方盡管擁有極現代化的武器,還是無法和他作戰的,就好像野蠻人碰到了近代歐洲國家的精兵,其勝敗是不問而知了。……所以我們不能再依賴摩托化的兵力,以來作機動性的運用,因為他們最容易受到空中攻擊的毀滅。」 中國遠征軍怎麼會得不到先前英美承諾的空中掩護呢? 早在1941年5月20日,英國遠東軍總司令波普漢托中國軍事考察團團長商震致函蔣介石:「敝國已在向美訂制飛機中,指定妥馬霍克機100架,分配於貴國。翰期其能發生良好之效果也。」以後英方食言,這批飛機全部用在了北非戰場。 1942年3月25日,即同古激戰第4天,也就是英軍在緬全部45架作戰飛機在馬圭被毀後第4天,蔣介石同印緬戰區英軍總司令亞歷山大將軍共進晚餐後再次會談,亞歷山大親口答應蔣介石,數星期後將有324架飛機投入緬甸戰場,但直到緬甸戰場全面崩潰時都不見蹤影,而日軍投入戰場的飛機數量已經達到400多架。其實從3月份開始,德國凱塞林第4航空軍團幾乎毀滅了英國地中海空軍基地馬爾他,德軍地中海補給線恢復暢通,隆美爾非洲軍團已攻下整個昔蘭尼加,正准備向加查拉一線進攻,英國早就無意將空軍用於緬甸戰場,而蔣介石為亞歷山大將軍的彌天大謊所迷惑,樂觀地把緬甸作戰看成是一場中國軍隊在英軍絕對制空權支援下對日軍的殲滅戰。 1942年4月18日,也就是我東線被日軍第56師團突破之際,宋美齡致信美國總統行政助理居禮先生,表達了對美國的不滿:「除十足配備志願隊所需人員及飛機80架外,其餘租借案內擬撥中國之驅逐機,將撥發美國空軍第十隊用,以防護印度東北之被侵及防免英國遠東空軍之被毀滅,委座聞此建議,不勝震怒,尤其要求總統立即加派飛機300架,以助中國遠征軍一項通知……」 美國方面置若罔聞。到了6月初,隆美爾在北非突破加查拉一線進逼托卜魯克,正在印度集結、原定支援緬甸作戰的實力強大的美國第10航空隊,緊急向地中海轉移,這時中國遠征軍各部尚在作艱苦卓絕之撤退。由於美國在二戰中「先歐後亞」的戰略,於是當北非出現危機時,英美兩國先後把原定用於緬甸戰場的飛機幾乎全部調往地中海,致使我遠征軍作戰失去空中掩護。
採納哦
Ⅷ 金三角鼎盛時期多少兵力
那個金三角第一聲17哎,最多比你據我了解的話提前講之前最大的那個讀小的話,坤沙他在在位的時候,他的兵力雇傭兵這些加起來的話可能有六七萬左右吧。
Ⅸ 中國遠征軍入緬為什麼損失殆盡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由於中、英、美三方矛盾重重,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自一九四
一年十二月八日珍珠港事變後,同月十一日第一次下動員令起;至一九四二年二月十六 日遠征
軍正式動員,這兩個多月期間,時而動員入緬,時而停止待命,時而准備東調,反反復復,捉
摸不定,坐使仰光淪陷,已經失去保全仰光國際交通線的根本目的。加以入緬後,指揮多次變
動,系統紊亂,許可權不明,各有所私,以及指揮無能,部隊戰力懸殊等等,既未能適時適地集
中主力與敵決戰,以期收復仰光,又未能退而憑據險要與敵作持久戰,保全我臘戍的物資。東
拉西扯,一無所成,徒使將士浴血,喪師辱國,回想起來,實深愧痛!
但我遠征軍激於民族義戰,同仇敵愾,士氣旺盛,轉戰東西南北,與敵搏鬥,也有不少可
歌可泣的事跡。本文只將在緬作戰比較有計劃的、激烈的、時間較長的以及有意義的有關鍵性
的戰斗,如同古戰斗、斯瓦逐次抵抗戰、仁安羌解英軍之圍、喬克巴當大上英軍之當等等,加
以概略的敘述。
反復的動員,凌亂的指揮
(一)動員方面
第一次動員: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一日,蔣介石令第六 軍九十三師開車里,第六軍第四
十九師以一個加強團開畹町歸英緬軍總司令胡敦指揮,准備開景東。十六日令第五軍、第六軍
動員入緬,協同英軍作戰。當第五軍先頭部隊到達保山附近時,於十二月二十六日又以奉令
「英方表示第五軍及第六軍主力(欠九十三師及四十九師之一團)暫時毋庸入緬」而中止。十
二月二十九日又令第五軍勿庸入緬,必要時須向東轉運。
第二次動員: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令第六軍集中芒市、遮放、龍陵,候英方派車接運入緬。
第三次動員:一九四二年二月十六日又奉令:「據英代表請求,仰光情況緊急,請速派第
五軍入緬」;「所有野炮、戰防炮均應隨同出發,裝甲兵團先作出發准備。」
(二)指揮方面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蔣介石令第五、六兩軍入緬,歸杜軍長指揮。
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令第六軍入緬部隊歸甘軍長指揮,至該軍受何人指揮,另有命令。二
日令第六軍入緬後歸英方指揮。二十五日令五、六兩軍入緬作戰,著由杜軍長聿明統一指揮,
杜軍長仍歸胡敦指揮。
二月二十五日,蔣介石親到昆明下達命令指揮部署。三 月一日蔣介石親赴臘戍指揮,二
日蔣在臘戍面諭參謀團指導入緬軍之作戰行動,並與英方會商。四日蔣面對我說:「你歸史迪
威將軍指揮」,並說對史迪威將軍要絕對服從。我反問:「如果史迪威的命令不符合你的決策
時應如何辦?」蔣說:「你打電報向我請示再說。」蔣回到重慶後有些不放心,又給我一 封
親筆信,指明必須絕對服從史迪威的重要性。
同年三月八日臘戍會報英方通知,英政府已任命亞歷山大接替胡敦的英緬總司令,胡敦任
參謀長。十一日令著第五 軍、第六軍統歸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但未規定史迪威與亞
歷山大相互間的地位。十二日臘戍會報,英方提出史迪威指揮五、六兩軍,與亞歷山大之間的
指揮系統不明。同日特派衛立煌為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杜聿明為副司令長官,在衛未到任
以前准由杜副司令長官代理;也未規定司令長官與史迪威參謀長相互間地位。十七日亞歷山大
由渝飛回 臘戍轉回梅苗,二十八日林蔚到梅苗,據亞歷山大面告:「在渝已決定以本人(亞
自稱)為在緬作戰的中英聯合軍最高指揮官,史迪威將軍受本人之指揮」,但參謀團及各部隊
始終未奉到此項命令。四月二日改派羅卓英為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仍未規定羅長官與史迪
威參謀長相互間的地位。
同年四月五日蔣介石帶羅卓英到臘戍,六日到梅苗親自指揮部署,決定平滿納會戰,增調
第六十六軍入緬,並召見同古突圍的二百師師長戴安瀾,與他同住一晚,予以慰勉。八 日蔣
約我和戴同他巡視曼德勒。蔣介石看到從梅苗到曼德勒間湯彭山脈一帶山巒重疊,十分險要,
對我說:「平滿納會戰十分重要,必須鼓勵將士一舉擊破日寇,進而收復仰光。萬一日寇後續
部隊增加,我軍也不要勉強決戰,退一步准備曼德勒會戰,或把住這個山口(指梅苗、曼德勒
間)與敵作持久戰。」我當時很同意蔣介石的這個指示。回梅苗後他又叮囑我要服從史迪威和
羅卓英的命令,我因同古戰斗曾和史迪威爭吵,滿肚怨氣,對蔣說:「如照史迪威的命令,二
百師早已斷送了,他既不了解中國軍隊的情況,也可以說不懂戰術。
蔣攔住我的話說:「我知道的,以後有羅長官在,他會了解的。」九日蔣介石回國,以後
關於中國遠征軍的指揮,即由史迪威、羅卓英完全負責。
緬人的態度,緬甸的形勢
緬甸各族人民六十多年在英帝國主義統治下,深受殖民主義者奴役的痛苦,要求民族獨立
自由的思想日益增漲,當時緬文報主筆宇克孟先生,談到對中國遠征軍的感想時說:「緬甸人
不願做亡國奴,無論日本用什麼方式都打動不了緬甸人,緬甸人真誠歡迎中國軍隊。……」他
又說:「我們一家三 口都在抗日,我用筆,兒子用槍,我的太太每天為國運而祈禱。」他並
且寫過不少贊揚中國遠征軍的社論,這是緬甸人民的主導思想。可是蔣介石為了討好英帝國主
義,對於緬甸人民的民族獨立運動毫未表明態度,更談不到支援緬甸人民。於是緬甸除先進分
子積極支援中國遠征軍抗日外,一般都抱著觀望的態度,反動黨派且為日本利用,甘作緬奸,
到處進行破壞的活動。同時緬甸人民普遍仇視英軍,遇機即殺,造成當時緬戰中極其錯綜復雜
的情況。如不是廣大愛國華僑積極援助,我軍就不免要全軍覆沒了。
緬甸按山川河流及政治經濟情況分為二部分:曼德勒以北為上緬甸,重鎮為曼德勒(即瓦
城);以南為下緬甸,重鎮為仰光。上緬甸西有那加山脈,中為明克山脈,東南為湯彭山脈;
下緬甸西有阿拉干山脈,中為勃固山脈,東有蓬隆山,與泰國毗連者為登勞山脈。全境三條主
要河流,即伊洛瓦底江、色當河(亦稱西當河、錫當河)、薩爾溫江,南北貫通全境;鐵路公
路南北貫通,並與我滇緬路相銜接。瓦城為上緬甸政治中心,握交通之樞紐,扼水陸之總匯,
為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其東湯彭山脈與登勞山脈間密林叢生,為現代反侵略戰爭進行游擊戰
的最好根據地。
下緬甸以仰光為咽喉,為新興的商港,有現代化的港口設備,為我抗戰物資供應的最後
一個國際海港,也是我遠征軍必爭的目的地。
胡康地區包括那加山以東大洛盆地及新平陽盆地,都是原始森林,古木參天,不見天日,
中國歷來叫作野人山。其中河流交錯,雨季泛濫,水勢洶涌,舟船難通,因之有「絕地」之稱。
每逢雨季,不僅用兵困難,即民間交通亦多斷絕;可是到了旱季,河川變為通道,除親敦河外,
一般都可徒步通行。
中印緬交界的氣候,可分為雨旱兩季,自五月下旬起,至十月間為雨季,陰雨連綿,天氣
較涼,潮濕極重,蚊蟲、螞蝗很多,瘴氣特甚。十一月以後至次年五月中旬前為旱季,天氣多
風,極少下雨,十二月間風勢較大,一月以後逐漸轉熱,經常在華氏一百二十度左右。
總起來說,緬甸形勢是口孝肚大、尾巴尖。仰光為全緬門戶,同古、普羅美都是要隘,瓦
城為四戰之地,八莫、密支那為最後屏障,而棠吉、梅苗又為臘戍的屏障;屏障一倒,不僅緬
甸自身無以立足,中緬邊境物資匯集的臘戍、畹町也就危險了。
敵友我的軍事布置
一九四二年三月十八日,在同古以南約五十公里的皮尤及其南十二公里的大橋附近序戰開
始前,敵友我三方的軍事布置如下:1#敵情:日本十五軍飯田樣二郎所部等三十三師團在普羅
美以南地區;第五十五師團在同古以南地區;第十八師團在泰國景邁附近,一部主力於四月初
增援斯瓦戰斗;第五十 六師團判斷由仰光登陸,當時行動未明,以後集結於同古。至於空軍和
炮兵、戰車的情況,當時均不明。
2#友軍: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所部英緬軍第一師(欠十三旅),英印軍第十七師,英澳
軍第六十三旅,英裝甲車第七旅均在普羅美方面。英緬軍第一師十三旅在景東、毛奇方面。英
空軍飛機共四十五架,在馬格威爾。
3#中國遠征軍: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所屬部隊第五軍騎兵團附屬工兵一部在皮尤
河附近;第二百師在同古(配屬炮兵部隊未到);第新二十二師、第九十六師由芒市於六日開
始以汽車運輸;第六軍所屬第四十九師、暫五十五師、第九十三師在景東、毛奇一帶;第六十
六軍所屬新三十八師、新二十九師、新二十八師,此時尚未動員;炮兵為第五軍炮兵團及炮十
三團第一營;空軍為美空軍志願隊。
Ⅹ 國民黨殘部當年敗退時,為什麼不是全到了台灣,怎麼還有流落越南的
流落越南和緬甸的國民黨軍是胡宗南和白崇禧的殘部,當年對退守台灣,胡宗南的意見是把國民黨軍的所有兵力全部投入進攻佔領整個緬甸國,然後聯合越南對抗共產黨,越南當時雖然國力弱,但是野心不小,一心想統治整個南亞。但是蔣介石不同意,最後是挾持胡宗南和白崇禧到了台灣,他們的殘部也只是零零散散跑了兩萬人到了緬甸、越南、秦國等地,國民黨軍有五千人到了緬甸,緬甸政府派出正規軍十幾萬,清一色的美國和蘇聯的裝備,結果被國民黨軍殘部不過3000人打得潰不成軍。蔣介石後來還有點後悔,早知這樣,當初聽胡宗南的意見,佔領了緬甸,然後聯合南亞諸國對抗共產黨復國還是有希望的。
其實當初毛澤東也是極度擔心蔣介石會去佔領南亞的國家,那樣的話,中國的戰爭還不知道要打多少年,所以通過中共地下黨故意將掩藏在胡宗南和白崇禧身邊的中共特工暴露給了蔣介石,蔣介石由此便不相信他們,沒有採納他們的意見,另一方面,加緊行軍讓各大野戰軍包圍殲滅他們的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