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人為什麼騎著大象打仗
A. 泰國古代打仗,象兵是不是一個普遍兵種
泰緬「象兵」對決
歷史追溯到1569年。泰國大城王朝被緬甸滅亡。泰王子納黎萱不甘亡國屈辱,卧薪嘗膽,積蓄力量,在愛國遺官志士的擁戴下,於1584年在肯城自立為王。緬甸國王聞訊大怒,但又一時無可奈何,經過8年時間的周密准備,於 1592年派遣緬王儲帕瑪哈烏拔拉率「象兵」討伐。早有準備的納黎萱和其弟弟揮師奮起迎戰。他們依託熱帶山嶽叢林的有利地形,設下層層伏兵。當緬軍進入泰軍埋伏圈時,伏兵猛然躥出。納黎萱親率「象兵」沖殺在前。霎時緬軍死傷遍野,陣線大亂,四奔逃遁。:哈在此時,納黎萱及其弟所騎之象春情勃發,撒開四蹄沒命地追趕奔跑中的緬軍「象兵」。泰軍乘「象兵」之威奮力追擊,不料反陷入緬軍陣列圈裡。來到一處,泰王納黎萱抬頭環視四周,猛見緬王儲帕瑪哈烏拔拉騎在象背上,停在不遠處的樹陰之下,周圍簇擁著眾衛士,好一派笑傲天下的氣勢。納黎萱不禁一愣,但很快便從驚愕中鎮定下來,不失王者風范,激將之言脫口而出:「皇兄!為何呆立樹下,敢來決一雌雄否?良機莫失啊!」
緬王儲帕瑪哈烏拔拉聽罷此言,剛要發怒,卻見納黎萱身邊只有寥寥幾名侍衛,心想倘若即令部下上前拿下這落網之徒,豈不有以強欺弱之嫌,便二話沒說,揮鞭策象朝納黎萱的騎象猛沖過去,一下將納黎萱的坐象撞得橫在面前。他就勢舉刀向納黎萱猛力劈下去。泰王閃身躲過刀鋒,但頭盔已被砍破。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納黎萱臨危不懼急忙回過身來;使出全身力氣,驅象撞向緬王儲的騎象,並揮刀猛砍下去。這一刀從緬王儲右肩斜劈下來,傷及中樞神經。緬王儲當即斃命。帥亡兵潰。緬軍見到這般情景喪魂落魄,驚慌逃遁。泰軍大勝。從此,泰王納黎萱名震四方。他與他的「象兵」以英勇無畏的氣概,成為泰國男女老幼贊美的偶像,也使周邊蓄意染指這個美麗國家的人望而卻步。在這之後的150餘年間,再無外敵敢來侵犯,對泰國的政局穩定、經濟發展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影響。
鄧子龍破「象陣」
講起破「象陣」,倒是莫過於明朝驍將鄧子龍。那是1583年,鄧子龍被任命為雲南永昌衛(今保山地區)參將,率兵反擊由漢奸木邦部罕虔引入境內的緬甸侵略軍。當時,緬軍憑借10萬重兵,尤其是浩盪的「象兵」、馬隊,所向披靡,塗炭百姓,危及雲南全省。鄧子龍臨危受命,卻不急不躁。不管敵人如何罵陣挑戰、部下如何求戰心切,他泰然自若。鄧子龍到任後,先是遍察戰場,籌謀降敵之良策。經過苦思運籌,他決定將敵誘人一狹窄的谷地,以扼制其「象兵」、馬隊的行動。這時,敵人有些不明底細,便派出說客,試圖對鄧子龍施以詐降,並查明有關軍情和周圍地形。鄧子龍一眼就識破了敵人的詭計,便將計就計,不僅對說客款待備至,而且還任其在營區中隨意走動察看,並指示將士們盡量顯得鬆弛、渙散一些。說客看到,鄧子龍的部隊不足萬人,而且武器不精、士兵厭戰不羈,差點笑出聲來。夜幕降臨時,鄧子龍又令部下在營中豎起兩個巨大的紙糊怪物,裡面點著油燈。說客納悶地問;「這是什麼東西?」鄧子龍認真地說:「是怯象燈。敵人的象隊見到此物必然後退。」說客把鄧子龍的營地看了個夠,暗暗竊喜,心想,這樣的部隊真是不堪一擊,便趁夜不辭而別。其實,他的一舉一動全在鄧子龍的洞察之下。他幾乎看透了說客的心理,通知各處哨卡,佯裝打瞌睡,疲塌厭戰,讓說客安然離去。
敵軍統領聽了說客的稟報後,大喜過望,當即派出「象兵」、馬隊、步兵浩浩盪盪有恃無恐地直撲鄧營。哪知,鄧子龍早已在谷口、狹道兩旁設下了伏兵。敵軍一到,火弩齊發,利箭如雨……霎時,「象兵」大亂。此時,鄧子龍的伏兵猛然躥出,手持利劍長矛,怒吼著沖向敵軍,專照長長的象鼻子狠砍。被砍斷鼻子的大象慘叫著亂竄,與馬隊相撞,人仰馬翻。跟隨在後的敵步兵還沒明白過來,就被折返回逃的「象兵」、馬隊踩得血肉模糊。這時。鄧子龍率大部隊沖殺過去。入侵緬軍一敗塗地。後來,鄧子龍率兵激戰攀枝花,陣斬漢奸木邦部罕虔。這場英勇捍衛祖國邊疆的驅敵之戰永載史冊。
古印度亞柏格皇帝以300隻「象兵」戰勝依託要塞堅守的 8000餘名敵兵,得力於充分發揮「象兵」的獨特威力。宗愨將軍以獅像模型,隱真示假,智退林邑國的「象兵」。鄧子龍靠智勇兼備、運籌用兵,而打敗憑借「象兵」、馬隊10倍於己的10萬人的入侵大軍。這一切都生動地說明:兵家水平的高低就看其揚長抑短的功夫。
B. 野象身陷泥坑,緬甸村民前來施援,大象在當地為何能成為神聖的存在
野象身陷泥坑,緬甸村民前來施援這件事情,也是讓我們感覺到非常的震驚的,因為我們都知道大象是一種非常龐大的生物,殺傷力自然也是極強的,大象能夠在當地成為如此神聖的存在也是有原因的,因為我們都知道大象對於人類的幫助可以說是非常的巨大的。大象這種巨型動物作為國家的象徵,是有非常多的原因的,一個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它有著驚人的力量,耐用性以及壽命。
不得不說的是大象在很久以前主要用作於托運砍伐茂密的叢林,而且經過訓練的時候,從10歲就可以正式投入工作,60歲才會退休,由此可以看出大象的生命也是非常的悲劇的,不得不說的是大象在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之後,又被人們拉入了旅遊世界,被迫帶著遊客穿越叢林,或者在人群面前表演,都是讓每個人感覺到非常的興奮的,我們也希望當地能夠出台相應的律法來保證大象的生命安全才行,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可以擁有更加幸福的生活。
C. 騎大象打戰的真的有嗎
是的,在抗日戰爭時期,在緬甸打擊日軍,用的就是象兵,主要是攻擊力強,腳踩,鼻甩,是騎兵,有象鞍,現在雲南西雙版納還有象兵冢,抗日博物館中有象鞍。
D. 在叢林密布、山嶽交錯的東南亞,戰象成為戰爭的重要兵種,為什麼
在叢林密布、山嶽交錯的東南亞,戰象成為戰爭的重要兵種,為什麼?非洲和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東南亞的泰國和緬甸等國家盛產大象,被稱為大象的故鄉。中國雲南等熱帶叢林地區也是大象繁殖和棲息地的熱門地點。大象有一個巨大的身體,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陸地動物。但大象並不笨拙。它既聰明又有人情味。大象雖然走得很慢,但卻像平地一樣橫穿山川,陡峭的山路看起來像一條平坦的道路。因此,大象豐富的亞洲和非洲自古以來就有使用大象作為交通工具和郵遞員的傳統。其威猛的姿態和強大的力量是戰略家們青睞的戰鬥力。
在東南亞乃至南亞的戰爭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戰象的身影。在過去人們的認識中,戰象在印度戰爭中被廣泛使用。這是因為印度文明早在4000年前就開始訓練大象,這為他們後來發展象兵提供了基礎和前提。因此,在人們的心目中,戰象是與遼闊的平原結合在一起的。
當談到大象士兵時,人們總是想到人們駕駛大象在平原上馳騁的畫面。然而,在森林和山脈茂密的東南亞,戰象也是其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們的重要性並不源於戰象本身的力量,而是與東南亞特殊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密切相關。要理解為什麼戰象在東南亞如此重要,我們需要從戰象本身開始。無論是3000年前還是現在,東南亞炎熱多雨的氣候都有利於大象的繁殖。因此,不難理解,即使是大象不常見的中國,也有使用大象兵的記錄,而東南亞應該在相對較早的時期發展大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