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赴緬甸作戰的國家有哪些
『壹』 二戰時期日本在緬甸投入了多少軍隊
二戰時期日本在緬甸投入日軍緬甸方面軍下屬三個軍,其中本多政材的33軍負責防守緬甸北部,處於中國軍隊的進攻范圍之內,其中四18師團主要對抗從中國駐印軍,第56師團負責對抗雲南方向的中國遠征軍。
緬北滇西戰役背景:1942年春,日軍入侵緬甸。中國應英軍要求,派遠征軍入緬支援英軍作戰。1943年10月,為執行盟軍魁北克會議關於在緬甸對日軍發動攻勢和打通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的決定,駐印軍在總指揮史迪威指揮下逐次集結於印緬邊境的雷多地區,准備向緬北日軍發動進攻。
駐滇西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決定以騰沖為目標對日軍發動進攻。駐緬北和怒江西岸的日軍共4個師團,轄9個步兵聯隊、8個特種兵聯隊,在第33軍司令官本多政材指揮下實施防禦。
(1)二戰中赴緬甸作戰的國家有哪些擴展閱讀
戰役影響
緬北滇西反攻戰役,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唯一獲得徹底勝利的大規模進攻作戰,這次勝利不僅打通了中國與盟國間的陸上交通線,而且揭開了亞洲戰場盟軍向日軍反攻的序幕。緬北滇西之戰被後來的軍事學家稱為「東方諾曼底之戰」。
滇西緬北反攻的勝利,再一次表現了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向全世界表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使全國軍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從而重新振奮抗戰的決心和信心。
『貳』 哪個國家侵略了緬甸
歷史上緬甸曾經很強,曾長期統治暹羅(泰國)。
明末清初時,清軍為了追擊明永曆帝,曾攻入緬甸,緬甸被迫交出朱由榔。
清乾隆時,清軍再一次入侵緬甸,重創緬甸,此次戰事曾被弘歷得意地算為其「十全武功」中的一件。
進入近代,英國在佔領印度後不斷蠶食入侵緬甸,最終緬甸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被並入英屬印度。
1942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從南部和泰國入侵緬甸,擊敗了英印軍隊和入緬作戰的10萬國民黨遠征軍,佔領緬甸。
二戰後,緬甸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而獨立。1950年年初,在雲南戰敗的國民黨殘軍約3萬人逃入緬甸,擊敗緬軍,長期割據中緬邊境和泰老緬三國交界的金三角地區。後來解放軍應緬甸政府請求,發動勘界戰役,入緬作戰,擊潰國民黨殘軍主力,緬甸也向聯合國控訴,台灣被迫出面,由美國派遣飛機將大部殘軍接運回台灣,剩餘的殘軍遂變為職業販毒武裝,直到80年代,才向泰國投降。
現在印度在鎮壓其阿薩姆邦等東北部地區的少數民族分離武裝時,經常越界進入緬甸境內,為此時而和緬甸有小規模沖突。
『叄』 二戰的戰場.戰況.哪些國家打的
同盟國
(領袖)
波蘭:1939年9月1日
英國:1939年9月3日
澳大利亞:1939年9月3日
紐西蘭:1939年9月3日
法國:1939年9月3日
尼泊爾:1939年9月4日
紐芬蘭:1939年9月4日
湯加:1939年9月4日
南非:1939年9月6日
加拿大:1939年9月10日
丹麥:1940年4月9日
挪威:1940年4月9日
比利時:1940年5月10日
盧森堡:1940年5月10日
荷蘭:1940年5月10日
自由法國:1940年6月18日
希臘:1940年10月28日
南斯拉夫:1941年4月6日
蘇聯:1941年6月22日
圖瓦:1941年6月25日到1944年10月11日
巴拿馬:1941年12月7日
菲律賓:1941年12月7日
哥斯大黎加:1941年12月8日
多明尼加:1941年12月8日
薩爾瓦多:1941年12月8日
海地:1941年12月8日
宏都拉斯:1941年12月8日
尼加拉瓜:1941年12月8日
美國:1941年12月8日
中國:1941年12月9日
瓜地馬拉:1941年12月9日
古巴:1941年12月9日
捷克斯洛伐克:1941年12月16日
墨西哥:1942年5月22日
巴西:1942年8月22日
衣索比亞:1942年12月14日
伊拉克: 1943年1月17日
玻利維亞:1943年4月7日
伊朗: 1943年9月9日
義大利:1943年10月13日(脫離軸心國)
哥倫比亞:1943年11月26日
賴比瑞亞:1944年1月27日
羅馬尼亞:1944年8月25日(脫離軸心國)
芬蘭:1944年9月4日
保加利亞:1944年9月8日(脫離軸心國)
聖馬利諾:1944年9月21日
阿爾巴尼亞:1944年10月26日
匈牙利:1945年1月20日(脫離軸心國)
巴哈瓦爾布爾:1945年2月2日
厄瓜多:1945年2月2日
巴拉圭:1945年2月7日
秘魯:1945年2月12日
烏拉圭:1945年2月15日
委內瑞拉:1945年2月15日
土耳其:1945年2月23日
黎巴嫩:1945年2月27日
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8月9日
軸心國
(領袖)
大德意志帝國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5月8日投降
大日本帝國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8月15日投降
義大利王國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3年9月3日退出
匈牙利 1940年11月20日加入 1944年10月16日退出
羅馬尼亞王國 1940年11月23日加入 1944年8月23日退出
斯洛伐克 1940年11月24日加入 (傀儡政權)
保加利亞 1941年3月1日加入 1944年9月5日退出
克羅埃西亞 1941年6月15日加入 (傀儡政權)
軸心國建立的傀儡政權
滿洲國(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汪精衛政權(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斯洛伐克共和國(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義大利社會共和國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緬甸巴莫政權
菲律賓勞雷爾政權
塞爾維亞救國政府
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軸心國的合作國
芬蘭(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西班牙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泰國(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維琪法國
塞爾維亞游擊隊
抵抗運動
奧地利 · 波羅的海國家 · 捷克地區 · 丹麥 · 愛沙尼亞 · 衣索比亞 · 法國 · 德國 · 希臘 · 義大利 · 猶太人 · 韓國 · 拉脫維亞 · 荷蘭 · 挪威 · 菲律賓 · 波蘭 · 泰國 · 蘇聯 · 斯洛伐克 · 烏克蘭西部 · 越南 · 南斯拉夫
序幕
非洲 · 亞洲 · 歐洲
1937年
東亞:七七事變(亞戰爆發) · 淞滬會戰 · 太原會戰
1938年
東亞:徐州會戰 · 武漢會戰 · 廣州戰役
1939年
東歐:入侵波蘭(歐戰爆發) · 冬季戰爭
西歐:假戰 · 大西洋海戰
東亞:南昌會戰 · 隨棗會戰 · 第一次長沙戰役 · 桂南會戰
1940年
東歐:佔領波羅的海國家 · 比薩拉比亞及布科維納北部
西歐:丹麥挪威戰役 · 荷蘭戰役 · 比利時戰役 · 法國戰役 · 不列顛空戰 · 倫敦大轟炸
地中海與非洲:利比亞及埃及 · 入侵希臘 · 羅盤行動 · 英屬索馬里蘭
東亞:棗宜會戰
太平洋:入侵法屬印度支那
1941年
東歐:入侵蘇聯 (巴巴羅薩作戰) · 繼續戰爭 · 基輔戰役 · 列寧格勒圍城戰 · 莫斯科戰役 · 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
地中海與非洲:入侵南斯拉夫之戰 · 南斯拉夫戰線 · 希臘戰役 · 克里特島戰役 · 中東戰場 · 東非戰場
東亞:豫南會戰 · 上高會戰 · 晉南會戰 · 第二次長沙戰役 · 第三次長沙戰役
太平洋:珍珠港事件 · 香港戰役 · 菲律賓戰役 · 馬來亞戰役 · 婆羅洲戰役
1942年
東歐:藍色行動 · 斯大林格勒戰役
地中海與非洲:加查拉戰役 · 第二次阿拉曼戰役 · 火炬行動
東亞:浙贛戰役 · 日本佔領緬甸
太平洋:珊瑚海海戰 · 中途島海戰 ·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1943年
東歐:庫爾斯克會戰 · 斯摩棱斯克戰役 · 下第聶伯河攻勢 ·
地中海與非洲:非洲戰場的結束 · 入侵西西里 · 入侵義大利 ·
東亞:鄂西會戰 · 常德會戰
太平洋:索羅門群島 · 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 ·
1944年
東歐:納爾瓦 · 契爾卡塞 · 華沙起義 · 雅西-奇西瑙攻勢 · 貝爾格萊德攻勢 · 巴格拉基昂行動 · 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 · 拉普蘭戰役 · 布達佩斯攻勢
西歐:十字弓行動 · 直射行動 · 諾曼底戰役 · 龍騎兵行動 · 解放巴黎 · 市場花園行動 · 突出部之役
地中海與非洲:卡西諾及安濟奧 · 哥德防線
東亞:一號作戰 · 緬甸戰役
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及帛琉 · 萊特灣海戰
1945年
東歐: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 · 布達佩斯圍城戰 · 柏林戰役 · 布拉格攻勢 · 德國投降(歐戰結束)
西歐:北風行動 · 芮斯華森林之戰 · 中歐會戰
地中海:義大利最後的攻勢
東亞:豫西鄂北會戰 · 湘西會戰 · 桂柳戰役 · 八月風暴行動
太平洋:硫磺島戰役 · 沖繩島戰役 · 菲律賓解放 · 婆羅洲戰役 · 廣島及長崎原子彈轟炸 · 日本投降(亞戰結束)
『肆』 二戰時緬甸戰場有哪些著名戰役
緬甸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1942年1月至1945年3月,中、英盟軍在緬甸同日軍進行的一系列防禦和反擊戰斗的總稱,大致可以分為第一次緬甸戰役和第二次緬甸戰役兩個階段性戰役。
一次戰役:
1942年中國出兵緬甸,是中國從國際國內戰略局勢出發,聯合盟國在國外進行的一次反法西斯戰爭,這一戰役以盟國方面的失敗而告終,遠征軍損失也十分慘重。此戰中,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日本在完成緬甸戰役之後得到喘息之機,並藉此鞏固了在緬甸的地位。抗日戰爭時期,緬甸戰場既是中國和太平洋兩大抗日主戰場的戰略結合部,又是東南亞戰場的主要作戰地區。中國軍隊曾兩次進入緬甸,展開對日作戰。不僅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中、印、緬戰場的對日作戰,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運輸線,提高了中國正面戰場的戰爭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潰,而且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大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日軍訓練有素,採取迂迴包圍戰術快速推進。中英盟軍尤其是中國遠征軍英勇奮戰,但終因部署不當、指揮有誤而失敗。
二次戰役:
第二次緬甸戰役,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解放緬甸土地約13萬平方公里。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約3.8萬平方公里。中國遠征軍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
『伍』 在二戰中我們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共打了幾次戰役,消滅了多少小日本呢
1942年同古保衛戰 仁安羌大捷 1942年4月19日仁安羌大捷,是中國入緬遠征軍新38師第113團,在緬甸仁安羌救英軍大勝日本常勝軍第33師團之世界著名戰役。 緬北大撤退 1944年第二次遠征滇西緬北戰役 光復騰沖 松山戰役 龍陵戰役 胡康河谷戰役 孟拱河谷戰役 密支那戰役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建立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並立下赫赫戰功。
抗戰爆發後,由於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急需大量物資和外援,遂於1938年初修築滇緬公路。來自滇西28個縣的20萬民眾在抗日救國信念鼓舞下,自帶口糧和工具,風餐露宿,劈石鑿岩,歷時10個月,在高山峽谷激流險灘上,沿滇西,緬北990公里的山野,用雙手和血汗修築了滇緬公路。其間因爆破,墜岩,墜江,土石重壓,惡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計其數。1938年底通車,從此,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的輸血管。
抗戰開始後,日本謀圖以武力強迫中斷「第三國」的援華活動。1939年冬,日佔我南寧,斷我通越南海防的國際交通線。
1940年春,日本對滇越鐵路狂轟爛炸;6月迫使法國接受停止中越運貨的要求。盡管如此如此,日寇並不罷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並與泰國訂友好條約,滇越線全面中斷。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准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後因情況變化取消),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借一團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新編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屢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翻越野人山對敵作戰中不幸受傷殉國。戰役結束後,英美政府高度頌揚並給孫立人與戴安瀾將軍追贈了功勛章。
緬甸失守給以後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也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後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但是,也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英軍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並消耗日軍部分力量,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從而贏得時間,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最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第一次緬戰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緬甸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征軍一部分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在蘭姆伽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並於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利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戰鬥力大為提高。
同時,中國鑒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2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嚴陣以待,隨時准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中國駐印軍制定了一個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代號為「安納吉姆」,以保障開辟中印公路(中國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設輸油管。計劃從印緬邊境小鎮利多出發,跨過印緬邊境,首先佔領新平洋等塔奈河以東地區,建立進攻出發陣地和後勤供應基地;而後翻越野人山,以強大的火力和包抄迂迴戰術,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奪占緬北要地密支那,最終連通雲南境內的滇緬公路。
1944年3月,我駐印軍新編第22師新編和第38師佔領孟關,消滅日本最精銳的第18師團的主力,繳獲其軍旗、關防、大量文件及各種武器。繼而這兩個師又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佔緬北重鎮孟拱,再次告捷。
此前,由國內於1944年春先後空運至印度接受美式裝備和訓練的新30師、第14師、第50師先後轉運至緬甸密支那,隨即對其發動進攻。新38師在孟拱戰役結束後,也進軍密支那。經過一個多月的激烈戰斗,8月初密支那終於被攻克。自從我駐印軍先後開出蘭姆伽後,連續作戰,屢創強敵,戰鬥力較之以前大為提高,這是日軍做夢也想不到的。他們弄不清楚這支兩年前曾敗在自己手下的中國軍隊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便成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威猛之師。
中國軍隊在密支那休整約兩個月後,向日寇發動了最後的攻擊,用繳獲的日軍文件上的一句話來說:「支那軍歸國心切,銳不可當」。密支那休整後,新1軍、新6軍分左右兩路向八莫發動進攻。一路上過關斬將,所向披靡。隨後,新1軍先後攻克八莫、南坎,並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遠征軍會師,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國駐印軍旋即南下,於1945年3月8日攻克臘戌,30日與英軍會師於喬梅,緬北反攻作戰結束。此時日軍因在菲律賓失敗,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至此,緬甸戰事全部結束。
此役歷時一年半,殲滅日軍4.8萬餘人,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4萬餘人。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反攻勝利,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面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盟軍收復全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
『陸』 二戰美國在緬甸戰場上投入過哪些軍事力量
二戰中的緬甸戰役有二次。第一次緬甸戰役美軍沒有大規模參加。而第二次緬甸戰役就是由美國將軍史迪威指揮的包括中國駐印軍,遠征軍在內的盟軍打的,美軍除了大規模提供空中打擊支援和運輸保障以外,也有大量地面部隊參與戰事,其中工兵部隊最多,據記載有上萬工兵部隊修築了公路機場等設施。有上千人犧牲。此外戰斗部隊方面主要以特種部隊為主,人數有近萬人並直接對日軍作戰,有代表性的部隊比如5307特混部隊{麥雷爾突擊隊},101特遣隊等等。
『柒』 想問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緬甸戰場進行作戰的英軍是英國從本土抽調過來的主力嗎
應該不是,二戰中亞洲戰場的英軍以殖民地部隊為主。
1、從本來就捉襟見肘的兵力中抽調部隊,防守不太重要的緬甸,不合常理
解釋:二戰的過程想必大家都清楚,敦刻爾克之後,英國防守本土尚有困難,甚至向民間發放了大量的槍械准備焦土抗戰,也不講「個人財產不可侵犯」了,連民宅的鐵柵欄都拆了來支援武器生產;
分析:這個現象很不一般,由於國家制度,資本主義國家貌似很少有這么發動群眾的,可見當時局面相當危險,此時的英國的核心是一切為本土防禦服務,只會從殖民地抽調精銳部隊回來,而不太可能再向外派遣(皇家海軍出海護航,其實也是為了保證本土物資不枯竭,可以說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英國一切都在為了自保服務);
2、二戰的印度、緬甸應該有不少歐洲人後裔,一如美國獨立戰爭時那樣,別忘了,英屬東印度公司的大本營可是那一帶,隨著東印度公司過來的英國人在印緬一帶枝繁葉茂不奇怪;
3、英軍精銳雖然在二戰中不算突出,但是不至於像緬甸、馬來崩潰的英軍那麼慫;
解析:要知道,英軍雖然一開始優勢兵力都被隆美爾打的很狼狽,但也沒有馬來、緬甸英軍兵力優勢那麼大,而日軍就算再強,又能比隆美爾的德軍強多少?
要知道,仁安羌英軍可是表示,一個帶裝甲部隊的師被人家一個步兵團包圍了,而且是包在里頭打,差點被全殲……這戰績快趕上62年的印度人了(所以我們明白了,為什麼62年印度是那個樣子,這是有傳統的……)
『捌』 二戰的主要參戰方及戰場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主要國家:美國、英國、法國、蘇聯、中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衣索比亞(台灣稱為衣索比亞)等
26個國家
主要軸心國:
1.德意志第三帝國(德國)
2.大日本帝國(日本)
3.撒丁王國(義大利)
柏林-羅馬-東京軸心
仆從國:
1.捷克斯洛伐克(德佔)2.保加利亞3.南斯拉夫4.比利時(德佔)5.盧森堡(德佔)6.波蘭(德佔)7.羅馬尼亞8.匈牙利(德佔)9.芬蘭10.丹麥(德佔)11.挪威(德佔)12.克羅埃西亞13.法國(德佔)
中立:1.瑞典2.土耳其3.西班牙(名義上是中立,實際上是法西斯的仆從國)4.維希法國(包括在非洲的殖民地)
此外還有部分佔領國
歐洲戰場
東歐戰場(波蘭戰役、蘇德戰爭)
西歐戰場(法國戰役、敦刻爾克大撤退、不列顛空戰、西西里島登陸戰役、諾曼底登陸)
太平洋戰場
中途島海戰、珍珠港戰役、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珊瑚海海戰
亞洲戰場
中國戰場(抗日戰爭、蘇日戰爭)[22]
緬甸戰場(滇緬戰爭)
非洲戰場
阿拉曼戰役、突尼西亞會戰
大西洋戰場
大西洋海戰
『玖』 中國駐印軍印緬抗戰的目錄
第一部分
中國駐印軍緬甸作戰經過概述
中國駐印軍是緊接著中國第一路遠征軍的結束而產生的。因為當時印度沒有戰場,中國軍隊不能稱作遠征軍,故改稱駐印軍(C.A.I.)。本書所記的新一軍,便是這支勁旅的主角。駐印軍後來雖反攻入緬,但它的名稱依舊不改,一直到打通中印公路,班師回國,它仍然保持著原有的稱號。
1.中國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
2.第一次入緬遠征軍
3.反攻緬甸戰斗經過
第二部分
二戰印緬戰役紀實(一)
日本軍國主義者對緬甸早就垂涎三尺,志在必得,早在30年代初就向緬甸派遣了大批特務,以僧侶、商人、醫生、護士和教師等偽裝身份在緬甸定居,搜集情報,收買緬奸,挑撥離間中、緬關系。新三十八師在緬甸作戰時,所繳獲的日本刊行的《緬甸兵要地誌》中寫道:以現在及未來的世界情勢而論,緬甸實在佔有極重要之地位……
1.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二戰…
2.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戰前…
3.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第一…
4.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駐防…
5.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駐防…
6.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仁安…
7.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仁安…
8.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孤軍…
9.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孤軍…
10.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撤退…
11.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殺他…
12.西撤印度:撤退路線的分歧
13.西撤印度:擺脫六萬日寇的截堵包圍
14.西撤印度:強渡清德溫江
15.激戰卡薩(Katha):卡薩阻擊,遲…
16.激戰卡薩(Katha):一一三團過江…
17.第五軍進入印度的經過(1)
18.第五軍進入印度的經過(2)
19.撤退中扶助僑胞
20.軍容整肅,英人折服
21.齊學啟將軍殉國經過(1)
22.齊學啟將軍殉國經過(2)
第三部分
二戰印緬戰役紀實(二)
史迪威將軍在新德里記者招待會上說:緬甸是中國和盟國陸上交通必經的要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現在不幸被日軍占據了,但我相信中、英、美盟國一定會從切實檢討緬甸戰役受挫的原因和經驗著手,以最大的信心和力量來收復緬甸的。他更堅定地說:我一定要將日本軍閥給我們的打擊,同樣還敬他們,並且還帶復利討還這一筆債。
1.反攻緬甸的准備(1)
2.反攻緬甸的准備(2)
3.總指揮部向盟軍提供的具體支援(…
4.中國駐印軍和新一軍的成立
5.雷多(Ledo)軍區的建立
6.雷多練兵(1)
7.雷多練兵(2)
8.東南亞戰區最高司令部
9.北緬的地理形勢
10.第二次緬戰前後的敵我態勢
11.反攻北緬諸戰役:野人山的叢林戰…
12.反攻北緬諸戰役:野人山的叢林戰…
13.反攻北緬諸戰役:悲壯激烈的於邦…
14.反攻北緬諸戰役:悲壯激烈的於邦…
15.反攻北緬諸戰役:悲壯激烈的於邦…
16.反攻北緬諸戰役:悲壯激烈的於邦…
17.反攻北緬諸戰役:悲壯激烈的於邦…
18.反攻北緬諸戰役:悲壯激烈的於邦…
19.反攻北緬諸戰役:悲壯激烈的於邦…
20.反攻北緬諸戰役:悲壯激烈的於邦…
21.反攻北緬諸戰役:悲壯激烈的於邦…
22.反攻北緬諸戰役:悲壯激烈的於邦…
23.快速部隊佔領拉征卡(Lakyen Ga)
24.李大炮懸賞入腰邦卡(Yaungbang…
25.李大炮懸賞入腰邦卡(Yaungbang…
第四部分
二戰印緬戰役紀實(三)
當我們的戰車部隊出現的時候,驚慌的日本兵便驚慌起來,兩條短小的腿拖不動他們罪惡深重的身子,有些來不及叫喊便無言凱旋了,有些逃出車輪的便四下散開,以機槍和小炮向我攻擊,我戰車也集中火力還擊,於是在這原始地帶便交響著二十世紀最悲壯的音響。
1.新二二師攻克孟關(Mainghwan)(1)
2.新二二師攻克孟關(Mainghwan)(2)
3.義解麥支隊(Merrill'sMarauders…
4.義解麥支隊(Merrill'sMarauders…
5.盪寇孟拱河谷:孟拱河谷地形和敵…
6.盪寇孟拱河谷:傑布班山隘(Jambub…
7.日軍進犯英法爾(Imphal)
8.掃盪孟拱河谷北部之敵軍據點
9.陸空協同攻克英開塘(Inkanghtawng)
10.威郎河(Hwelon R.)之戰
11.迂迴索卡道(Nsawgadaw)
12.攻佔卡馬英
13.戰略的形成
14.力敵6倍日軍反撲
15.一著絕妙好棋
16.一一四團直搗丹般卡(Tunbanghka)
17.一一四團義解英印軍之危
18.一一三團打通孟(拱)密(支那)交通線
19.肅清孟拱以西的殘敵
20.窮途末路的日本皇軍
21.史迪威的錦囊妙計
22.重鎮密支那
23.攻打密支那全程
24.經驗教訓與小型會師
25.中國駐印軍的擴建
26.國內知識青年踴躍參加中國駐印軍…
27.國內知識青年踴躍參加中國駐印軍…
28.國內知識青年踴躍參加中國駐印軍…
29.國內戰事的失利和史迪威去職(1)
30.國內戰事的失利和史迪威去職(2)
31.美國陸軍上將約瑟夫·史迪威
32.史迪威其人
33.反攻緬甸經二階段作戰計劃
34.新的陣容
35.東進占曼大(Manta)
36.攻過瑞麗河
37.八莫(Bhamo)掃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