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僧侶約佔全國人數比例是多少

緬甸僧侶約佔全國人數比例是多少

發布時間: 2022-12-28 00:43:51

『壹』 關於緬甸

緬甸:緬甸聯邦位於中南半島西部.佛教國.面積676581平方千米.全國分為7個省和7個邦.人口4557萬,緬族約佔65%,其餘有克倫,撣,克欽,克耶族等135個民族.緬甸語為國語.首都:仰光.
地勢北高南底,高山,高原,丘陵兼有,河流的中下游谷地和三角洲是平原地區.北端的開卡博峰5881米為最高峰,伊洛瓦底江全長2150千米,是南北交通大動脈,流域面積占國土60%以上,富灌溉之力.東部的薩爾溫江則是一條典型的山地河流,流急不利航行.沿海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其餘地區屬熱帶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礦產以石油,天然氣為主,藏量較大."緬甸玉"及負盛名.森林覆蓋率約51%,是世界上柚木產量最大的國家.水力資源和旅遊資源豐富,但開發利用緩慢.
經濟不發達,農業勞動力佔全國總就業人數63%,主要生產大米,有"大米之國"稱譽,工業有小型機械,防止,印染,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貨幣名稱:緬元.
交通運輸設施陳舊落後,鐵路多為窄軌,水運和空運較為重要,仰光為最大港口.

『貳』 緬甸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多少

5458萬(2020年4月)。

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官方語言為緬甸語,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民族有文字。全國8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約8%的人信奉伊斯蘭教。

緬甸資源:

礦產資源主要有錫、鎢、鋅、鋁、銻、錳、金、銀等,寶石和玉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緬商務部數據顯示,2018/2019財年緬甸出口礦產品14.7億美元。石油和天然氣在內陸及沿海均有較大蘊藏量。

截至2013年6月,探明煤儲量逾4.9億噸,探明大陸架石油儲量達22.73億桶,天然氣8.1萬億立方英尺,共有陸地及近海油氣區塊77個。水利資源豐富,伊洛瓦底江、欽敦江、薩爾溫江、錫唐江四大水系縱貫南北,水利資源占東盟國家水利資源總量的40%,但由於缺少水利設施,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以上內容參考:外交部——緬甸國家概況

『叄』 緬甸的僧人聚會是什麼樣的場面,為什麼會有這些習俗

一直以來,東南亞旅遊都是我們國內非常熱門的旅遊路線。

從早期“出國游”興起到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都有能力走出國門,去到海外旅遊,東南亞旅遊依舊是一個很大的熱點。

東南亞地區很多國家都是我們的周邊鄰國,以極高的性價比、豐富多彩的異域風情、華僑文化吸引了大量中國遊客。毋庸置疑,中國是東南亞旅遊最大的客源國。

緬甸,便是其中之一。

『肆』 為什麼緬甸政府害怕國內的40W僧侶

2007年9月緬甸僧侶大規模遊行,有約一萬僧人身著紅色袈裟,走上仰光街頭。另外有大約一萬市民加入了僧人的遊行隊伍。這次示威僧人為昂山素季的祈福,可以看作緬甸兩大政治力量攜起手來。緬甸是一個佛教國家,僧侶在民眾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對僧侶的示威遊行,軍政府不敢用慣常的暴力手段進行鎮壓。一些僧侶在遊行隊伍中呼喊:「我們是為了你們(百姓)而行動,請你們加入我們」。有的僧人喊出了「這是我們的任務」的口號。這也是1988年緬甸人民起義所用的口號。
我記得1963年,南越高僧釋廣德在西貢自焚,抗議吳庭艷政府的獨裁統治。在中南半島(支那半島),這個佛教盛行的地區,僧侶有時不止宗教人員這么簡單,由於信仰普遍,他們的行動也是反映了較為廣泛的民意。
在緬甸,對軍政府威脅最大的是有西方支持的民主同盟和北方各反政府武裝,僧侶作為一個群體來說,不太可能成為軍政府直接推手,有可能成為支持民盟的強大陣線。如果有一天,軍政府下台,緬甸民主化,最大的可能是民盟領導的顏色革命促成的。
總之,雖然緬甸有數十萬的僧侶,由於佛教的教義,註定僧侶不會是暴力革命的主體,但也不要忽略他們的效應。畢竟,無論是先前所說的南越高僧自焚事件,還是緬甸的僧侶遊行抗爭事件,都反映了他們是世俗的人,而非世外之人,他們也是民意的強烈表達者。因此,緬甸政府有畏懼之心,可以理解。

『伍』 在緬甸為何會有很多的僧侶

緬甸是宗教意識很濃的國家。在緬甸的街頭巷尾,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身披袈裟、手持黑傘的僧侶,全國僧侶有十幾萬,僅仰光、曼德勒的和尚就有兩萬多人,平均300人中便有一個是和尚。

在緬甸形成一種規定,佛教徒中每個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都必須出家當一次和尚,社會上才承認其成人,還俗以後才能夠享有結婚的權力,出家的年齡一般在10歲上下,出家時間,在以前最短為一年,現在已縮短為7天。也可以幾個月、幾年,甚至終生為僧。因此,在緬甸有「出家容易,還俗也容易」的說法。

『陸』 緬甸窮么

緬甸比較窮。

數據顯示,2019年前5個月,中國一共有26萬遊客到緬甸遊玩。對於中國人來說,緬甸的第一印象就是貧困。但在80多年前,緬甸在亞洲算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富裕國家。最大的悲劇不是緬甸從富裕倒退到貧困,而是這一切幾乎是緬甸人自己一手造成的。

在20世紀30年代的時候,緬甸的人均GDP就已經很高了,達到了七百多美元,當時在世界也是算很高的了,甚至已經接近現在的水平了!

緬甸的農業為國民經濟基礎,可耕地面積約1800萬公頃,尚有400多萬公頃的空閑地待開發,農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四成左右,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花生、芝麻、棉花、豆類、甘蔗、油棕、煙草和黃麻等。

緬甸商務部數據顯示,2015/2016財年緬甸出口大米150萬噸,農產品出口總額為25億美元。2017/2018財年前十個月(2017年4月至2018年1月),緬甸出口大米282萬噸,出口額達8.76億美元。緬甸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部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緬森林覆蓋率為45%。

緬甸是宗教意識很濃的國家。在緬甸的街頭巷尾,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身披袈紗、手持黑傘的僧侶,全國僧侶有10幾萬,僅仰光、曼德勒的和尚就有2萬多人,平均300人中便有一個是和尚,佛教徒中每個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都必須出家當一次和尚。

社會上才承認其成人,還俗以後才能夠享有結婚的權力,出家的年齡一般在10歲上下,出家時間,在以前最短為一年,已縮短為7天。也可以幾個月,幾年,甚至終生為僧。出家手續十分簡便。因此,在緬甸有出家容易,還俗也容易的說法。

『柒』 緬甸人是信什麼教的。。。又有什麼風俗習慣。。

緬甸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緬甸人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佛教、原始拜物教和神靈崇拜、伊斯蘭教、印度教和基督教。影響最為廣泛並為絕大多數緬甸人信仰的宗教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俗稱小乘佛教。
緬甸有約六千萬的國民,68%為緬族。主要的少數民族為撣族(9%)、克倫族(7%)、若開族(3.5%)、華人(2.5%)、孟族(2%)、克欽族(1.5%)、克耶族(0.75%)以及其他原住民民族(4.5%),此外還有印度人和孟加拉人移民(1.25%)。但是緬甸官方目前並不承認緬甸華人(果敢華人除外)、印度人、孟加拉人和羅興亞人(來自孟加拉國的一個混血族群)為法定少數民族。
緬甸人有喝早茶的習慣。人們在茶館里喝奶茶,吃肉包子、油條及油餅,還喜歡喝魚片湯、鴨肉粥等。
緬甸人在飲食方面較為節儉。常以魚蝦醬、辣椒、煮豆、酸菜葉湯佐飯。緬甸菜餚講究油、辣、香、鮮、酸、咸。烹調方法多以炸、烤、炒、涼拌為主。炸烤食物易於保存,涼拌不需加熱,又能祛暑。緬甸瀕海多河,魚蝦豐富,易捕撈。在緬甸以魚蝦為原料製作的食品尤多。緬甸人喜歡將竹筍腌成酸筍,和其他蔬菜、肉類混炒,味道很鮮美。
緬甸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國度,絕大多數人篤信佛教。佛塔和佛寺比比皆是,到處可見。緬甸人一有閑暇,便去拜佛聽經,朝拜佛塔,祈求平安。但無論是進佛寺,見法師,或是進入塔院,有一條嚴格的禁忌,那就是必須脫鞋,連襪子也不能穿。因為緬甸人認為鞋是最骯臟最齷齪的物品。他們經常把那些最卑鄙最下賤之人比作是「挨鞋打之物」。在緬甸,如果有人被鞋打了,則認為是最不能令人忍受的恥辱。在緬甸人的心目中,佛塔和佛寺是最神聖的地方,僧侶則是佛祖的代表,絕不能穿最骯臟的鞋去拜佛、拜塔和見僧。否則,會極大地傷害緬甸人的感情。
緬甸是個落後的農業國家,農業機械化程度很低,牛是廣大農民進行農業耕作的主要依靠。無論刮風下雨,酷暑嚴寒,牛總是和農民們一起在土地上耕耘。自古以來,緬甸農民與牛相依為命,把牛視為「忠誠的朋友」、「最大的恩人」。正因為如此,很多緬甸人,尤其是緬甸農民忌吃牛肉,認為吃牛肉是一種「忘恩負義」的背叛行為」。所以,當你宴請緬甸朋友時,千萬要問明客人是否忌吃牛肉,否則會是一種十分不禮貌的行為。
緬甸人的喪葬方式有棺葬、土葬、火葬、天葬等,各民族的習俗不完全一樣,其中以緬族人的喪俗較有代表性。緬族人因信奉佛教,所以他們不以死亡為悲哀。人死後,家人要替死者凈身更衣,然後安放在木架或席上,下放一個盛滿清水的新沙鍋。出殯時,先將沙鍋在門口打碎,然後把屍體連同木架或席子一同送往附近的寺廟火化。火化完,有的把骨灰放在寺廟里,有的則加以埋葬。在此期間,喪家要備煙茶、檳榔招待弔唁者。
緬甸是宗教意識很濃的國家。在緬甸的街頭巷尾,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身披袈紗、手持黑傘的僧侶,全國僧侶有10幾萬,僅仰光、曼德勒的和尚就有2萬多人,平均300人中便有一個是和尚,佛教徒中每個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都必須出家當一次和尚,社會上才承認其成人,還俗以後才能夠享有結婚的權力,出家的年齡一般在10歲上下,出家時間,在以前最短為一年,現在已縮短為7夭。也可以幾個月,幾年,甚至終生為僧。出家手續十分簡便。因此,在緬甸有出家容易,還俗也容易的說法。

『捌』 東南亞佛教詳細資料大全

佛教傳入東南亞,最早的地區應在今日下緬甸之卑謬或泰國中部之佛統。古代東南亞佛教,小乘和大乘彼此興廢交替,以南傳上座部勢力較大。西元七世紀末,下緬甸、泰國中部信仰上座部;爪哇、蘇門答臘則在婆羅門教支配下。十二世紀,錫蘭大力改革佛教,統歸為大寺之上座部佛教。此後二百年,緬甸、泰國、高棉、寮國均弘揚以錫蘭為傳承之上座部佛教。唯有越南自古受中國文化薰陶,受傳大乘佛教。至於馬來西亞、爪哇、蘇門答臘則始終婆羅門教、大乘、小乘佛教並行,迄十三世紀,阿拉伯伊斯蘭教文化傳入後,傳統宗教亦隨之覆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東南亞佛教
  • 外文名 :Buddhi *** in South East Asia
  • 傳播范圍 :高棉、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
  • 史料記載 :《南州異物志》、《太平御覽》
  • 派系 :南傳上座部
  • 時間 :公歷紀元前後
東南亞佛教概述,東南亞佛教實況,寮國,高棉,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越南,

東南亞佛教概述

東南亞佛教(Buddhi *** in South East Asia) 以南傳上座部為主的佛教。主要傳播於寮國、高棉、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以及越南中、南部的部分地區。據有關史料記述,公歷紀元前後,上座部佛教已在東南亞流行。《太平御覽》引萬震著《南州異物志》稱:「林陽在扶南西七千餘里,地皆平博。民十餘萬家,男女行仁善,皆侍佛。」《水經注》引竺枝著《扶南記》中也有「扶南舉國事佛」的記述。扶南即高棉的古稱。2~6世紀,東南亞佛教已很隆盛。比佛教傳入更早的婆羅門教,經與佛教文字並存和融和的階段之後,雖為佛教所取代,但對佛教的影響仍然存在。婆羅浮屠、吳哥寺、薄甘王朝的塔寺以及其它一些寺廟建築、佛像雕塑和佛事儀式,都帶有一定的婆羅門教色彩。十世紀以後,上座部佛教受到大部分國家封建領主的推崇和提倡,並加強了同錫蘭(今斯里蘭卡)的聯系,互派僧侶留學,根據巴利語音序創立本民族文字,用以寫定音譯巴利三藏典籍,確定了摩訶尼迦耶和達磨育特兩派僧王制度,佛教被尊為國教,在大眾中產生了深刻影響。18世紀到現代,泰文、緬文、高棉文、寮國文的巴利三藏音譯編纂工作逐漸完備,並進一步將部分經卷譯為本民族文字,使上座部佛教得以更加廣泛地流傳。

東南亞佛教實況

寮國

1世紀初期,大乘佛教和婆羅門教曾一度流行於南部地區。14世紀中葉,由高棉傳人上座部佛教,被尊為國教,並確立了達磨育特和摩訶尼迦耶兩派僧王制度。16~17世紀,曾一度成為東南亞的佛教中心,修建了許多寺塔,雕塑了佛像,創立巴利語佛教學校和實行僧侶考試制度。19世紀末,淪為法國殖民地後,佛教受到嚴重的打擊,寺塔被毀經像被劫僧侶慘遭殺戮。隨著20世紀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佛教又出現復興的氣象,成立全國統中的佛教組織機構,整理出版了寮文巴利三藏典籍,並恢復以寺院為主的巴利語教學的教育中心制度。 寮國:寮國史上載有佛教信仰始於法昂王之建立南掌國(十四世紀中葉)。十五世紀初,拍耶三成泰王曾建寺提倡佛學,並鑄巨大青銅佛像供奉於摩那蘭寺 (Wat Manorom),今此寺已毀,佛像僅存頭、胸部。悉達提拉王於一五六六年造大舍利塔(Dha^tu Luang),寮語稱為寮塔,高三層,為寮國歷代最偉大之建築物,十九世紀末曾遭盜匪損毀,至一九三零年方重修。一九五九年,寮國 *** 公布寮國僧伽法例,規定僧尼須服從僧王。今全境內有佛寺千餘所,僧人最多時達一萬二千名,古都琅勃拉邦附近之富士寺為佛教中心,寺中供奉錫蘭於十五世紀所鑄重四七八公斤之金佛像;距古都以北二十公里處有北墟洞,有『萬佛洞』之美稱,每年佛誕節,寮王均親臨舉行浴佛盛典。首都永珍有華僑所創中寮佛教社一處。(參閱『寮國佛教』5975)

高棉

早期的宗教信仰,除了原始的拜物教和精靈崇拜外,在公歷紀元前後,即深受婆羅門教和佛教的影響。5~6世紀時,大小乘佛教開始傳人。由於同中國和印度的貿易往來頻繁,大乘佛教得到較大的發展。其間高僧迭出。碩學沙門到中國傳教、譯經者不乏其人,如6世紀上半葉,即有僧伽婆羅和曼陀羅仙等人。9世紀後,已成為東南亞的佛教中心,但印度教也並行不衰,9世紀末創建、12世紀完成的吳哥城以及以後建立的吳哥窟大伽藍;即為兩教混合在寺廟建築上的反映。此後,由於受到外族的影響,大乘佛教和印度教趨於衰微。14世紀中葉之後,泰國的上座部佛教傳人高棉,逐漸推行兩派僧王制度,並定為國教。國王為佛教的當然護持。20世紀初葉,高棉人民在反抗法國殖民主義的民族解放斗爭中,雖然許多佛寺受到破壞,但佛教仍有一定的發展。很多僧侶參加反殖民主義的斗爭,創辦了巴利語學校、西哈努克大學和佛教研究所,出版了高棉字母的巴利語三藏典籍和高棉文譯文的部分上座部經論。 高棉:舊稱扶南、真臘、柬甫寨,系以印度文化為主體,位於中南半島南端之小國,其語文即自梵語、巴利語轉成。佛教之傳入,最遲在西元三世紀扶南時期,彼時所譯經典以梵文系佛典最多;六世紀以後,婆羅門教與佛教並行;十二世紀末,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Ⅶ)時代,佛教臻於顛峰狀態;十三、四世紀頃,南傳佛教傳入。

泰國

古稱暹羅。從那坤巴通發掘出的佛教文物和寺塔遺址判斷,早在公元前,已有小乘佛教的傳人。以後,婆羅門教和大乘佛教才由印度傳人南暹羅及其沿海鄰國。11世紀,緬甸的阿努羅陀王朝崛起,其勢力擴展到暹羅北部和中部的許多地區,阿努羅陀王篤信小乘佛教,並大力支持其發展傳播。因此,小乘佛教又一度在暹羅特別是北部地區流行。13世紀中葉,泰族在速可台建立了獨立的部族國家,勢力逐步向南擴張,將南暹羅地區納入其統治范圍,並接受流行於這個地區的大乘佛教。同時,帶有婆羅門教色彩的大乘佛教宗教儀式,也逐步為泰國小乘佛教信徒所接受。此前,錫蘭曾於12世紀時舉行佛教第七次結集,整頓僧團組織,嚴肅戒律,使上座部佛教在錫蘭臻於隆盛。當時北暹羅地區的一些部族國家,都派遣比丘前往學習,並傳人具足戒儀式。速可台王朝建國初期,錫蘭教派勢力,已擴展到南暹羅地區,並在那坤室利塔瑪羅陀建立錫蘭派傳教中心。速可台王朝第三代君主拉馬康亨,曾迎奉錫蘭僧團到都城弘揚教義,使錫蘭教派得以流行,而大乘佛教卻退居次要地位。此後,佛教在封建君主的護持下,逐漸形成僧王制度,佛教幾成全民信仰,滲透到日常生活習俗之中。速可台王朝第四位君主黎汰王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曾一度出家為僧,開創了泰國國王必須在一定時期內出家為僧的先例。他於1361年迎請錫蘭高僧,用上座部佛教統一了本國的宗教。 1767年,大城王朝的阿瑜陀耶為緬甸攻陷時,王宮和各寺院所藏典籍及經像文物,均毀於兵火。吞武里王朝建立後,國王鄭昭下令收集佛教文獻,匯集整理保存,但不久鄭昭被殺身死,此項工作遂告停頓。曼谷王朝建立後,拉瑪一世繼承鄭昭未竟的事業,於1788年召集230名碩學比丘和30名皇家學者,對已收集的三藏典籍進行整理編定,此即泰國佛教史上的第九次結集,編定的三藏名為「結集版三藏」或「皇家版三藏」,總計288篋。在拉瑪四世統治時(1851~1868),對佛教進行了改革,在上座部內出現了一個要求嚴格遵守戒律的派別,稱為「正法派」而把傳統的佛教稱為「大眾派」。這兩派在教理上沒有重大差別,只在遵守戒律方面有所寬嚴。現泰國佛教主要是這兩派。拉瑪五世朱拉隆功王在位時(1868一1910),提出將全部三藏付印的計畫。付印前,不僅對泰文本作了詳盡的校訂,還和高棉文、僧伽羅文及孟加拉文進行了比勘,於1893年出版,共39卷,印行1000部。這次編印的泰文藏經,尚遺小部經8種未曾編入。1925年拉瑪七世繼位,遵照其兄拉瑪六世遺囑,重編泰文三藏,收錄所缺的小部各經,編為45卷,於1928年全部出版。現泰國有90%都是上座部佛教徒。 (三)泰國:佛教傳入泰國,最早可上溯自阿育王時代,彼時所傳為上座部佛教,接受者系高棉先族而非現代泰族。西元八世紀,大乘佛教自印尼、高棉傳入,現存之猜耶(Chaiya)佛塔、六坤原形石塔(後曾加修成錫蘭式)及混合金屬所鑄之觀世音菩薩像等,均系當時之鉅構。十一世紀,泰國北部受緬甸蒲甘佛教之影響,信仰上座部,自素可泰城(Sukhothai)南部以下,則仍信仰大乘佛教。拉瑪四世(1851~1868 在位)時代敕造佛統大塔,至拉瑪六世始告竣工,高約120公尺,周圍約240公尺,為今日泰國最大之佛塔。今泰國約有大小佛寺二萬一千所,巴利文佛學院四百餘所,泰文佛學院近六千所,學生十八萬人。百分之九十九的泰人為佛教徒,僅泰南與馬來西亞接壤處有少數穆斯林。每年有三次佛教紀念日,即六月之衛塞日、三月之摩迦日與七月之初安居日。此三日全國皆放假。我國於此亦有十五個華僑佛教社從事佛教事業與修持。(參閱『泰國佛教』4146)

緬甸

佛教傳人較早。根據《島史》記載,印度阿育王於公元前3世紀曾派須那與憂多羅兩位長老到金地傳教,有人認為金地即今之下緬甸塔通地區,但此說不能認為確鑿的史實。公歷紀元前後,從東南印度到緬甸有航路可通,錫蘭與緬甸的交通通過東南印度為中心而發展起來,因此錫蘭的上座部佛教大概是通過海道傳人的。據驃族(緬甸族一支)古都卑謬發現的碑文記載,5世紀時,錫蘭已流行上座部佛教。6世紀後期,佛教密宗的阿闍利耶教,叉傳人緬甸的蒲甘地區。11世紀中葉,蒲甘王朝阿努陀羅王統一緬甸全境,他排斥了阿閡利耶教,立上座部佛教為國教,尊阿羅漢長老為國師;1058年始創緬文字母,音譯了上座部佛教三藏典籍,奠定緬甸上座部佛教的基?4撕竺宓櫫醭?浼婦?淝ǎ??恢斃歐罘鸞獺?3世紀末,蒲甘王朝崩潰,緬甸出現了南北朝分立,但南北朝都信奉佛教,北方在阿瓦大造寺廟佛塔,南方也修建大金塔。此後歷代國王都將大金塔增高,並敷金箔,增設回顧,形成現代所見的形態。18世紀中葉,緬甸南北朝為雍籍牙王朝所統一,佛教十分繁榮。這個王朝的孟雲王在明恆費時l1年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磚塔和一口大鍾。12~19世紀末,僧伽羅僧伽派和末羅姆摩僧伽派逐漸分裂,形成善法派、瑞琴派、門派等。1871年,明頓王曾召集備派長老2400人於曼德里舉行第五次結集,重編緬文巴利三藏,後將全部經典刻在729塊大理石碑上,以垂永久。隨著20世紀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緬甸僧侶建立了佛教組織,參與反英殖民主義的斗爭。緬甸獨立後,曾於1956年釋迦牟尼涅盤2500年紀念時,邀請各國佛教界代表,舉行了有2500人參加的第六次結集,校勘上座部緬文巴利三藏,印行結集版藏經51卷本。1961年,宣布佛教為國教,繼又取消國教的地位,執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目前緬甸佛教徒約占總人口的80%以上。 緬甸:佛教傳入緬甸,有信史可征者,約在西元五世紀以後。十一世紀阿奴律陀王即位於蒲甘,締造佛教之黃金時代。彼時建有瑞喜宮寶塔,塔內藏有自錫蘭迎入之佛牙,自卑謬請入之佛前額、鎖骨,因此至今香火極盛。十八世紀緬王孟隕建立當時世界最大之敏貢佛塔,今仍供奉有清高宗所齎送之佛舍利一顆。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緬甸受英人統治,佛教遭到漠視,唯仍有緬甸佛教青年會成立於一九○六年,號召獨立。今日緬甸佛教徒佔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伊斯蘭教、印度教各百分之三,基督教百分之二,其他百分之二。佛教徒只有比丘、沙彌、信士男、信士女,並無比丘尼、沙彌尼、正學女,全國佛寺共有二萬余所。(參閱『緬甸佛教』6120)

印度尼西亞

在公歷紀元前後,印度尼西亞是海上交通的要沖,居民都為印度人,主要信仰婆羅門教。5世紀初,法顯去耶婆提(今蘇門答臘及爪哇)時,據他著的《佛國記》所載,當地盛行婆羅門教,但亦有少量的佛教。稍後,印僧求那跋摩赴華,路經闍婆時,已見佛教甚為流行。據中國史籍《宋書》、《南史》和《梁書》的記載,5世紀中葉至6世紀上半葉,蘇門答臘、爪哇和巴厘等地已廣信佛法,崇仰三寶。7世紀末,在蘇門答臘地區建立了室利佛逝王國。中國高僧義凈往返印度時都在此落腳,據其所述該地大小乘並舉;但從出土的文物看,密教系的觀世音菩薩和多羅菩薩信仰也很普遍。8世紀初,到中國的印度高僧金剛智,曾在室利佛逝滯留,不空即在闍婆拜金剛智為師。可見8世紀前後大乘佛教特別是密教一系在室利佛逝十分流行。8世紀以後佛教由室利佛逝向馬來半島發展,當地王室都信奉密教,在馬來半島建交了大批密教寺院,民間亦多信奉者。 5世紀以後佛教在爪哇廣為流傳。8—9世紀,在中爪哇建立的夏蓮特拉王朝諸王,都信奉大乘拂教與印度教混合的密教,建立了很多寺院,如世界馳名的婆羅浮屠大寺,高達十層,代表十法界,石砌迴廊都刻有精美的浮雕,庄嚴雄偉,是世界美術史上的奇觀。 10世紀初,室利佛逝的高僧編集了著名的佛教教義書《聖大乘論》。13世紀庚-安祿在東爪哇創建的新訶沙里王朝和14世紀韋闍耶建立的滿者百夷王朝都信奉佛教。爪哇佛教是大乘密教和印度教濕婆派的混合物。他們把佛陀和濕婆看作一體,在崇拜的對象中雜有印度教的很多神祇。15世紀伊斯蘭數傳人爪哇後,佛教和濕婆派的信仰逐漸衰落,以致絕跡。 印尼:西元五世紀初,爪哇已有不少佛教徒,法顯訪問該島時(414),婆羅門教正盛而佛教方興。六世紀,佛教正式傳入蘇門答臘、巴鄰旁,後者且為東南亞諸小島國研究佛法之 重鎮,常住僧侶千人以上,可媲美印度那爛陀寺,當時南海諸國皆信奉上座部,唯此處稍有大乘。七世紀時,室利佛逝帝國興起,全國上下普遍信仰佛教。八世紀時,孟加拉佛教徒同時亦引入密宗,直至十二世紀,密宗始衰。十五世紀荷蘭人入侵後,佛教備受摧殘,僅靠華僑所建寺院維系生機。二次大戰後,佛教復甦,一九七一年,信徒已在一千萬人以上,寺院三百餘所。(參閱『印尼佛教』2204)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約西元二世紀時,佛教傳入馬來西亞,至十五世紀,始終與婆羅門教並盛。麻六甲王朝自十五世紀起,提倡伊斯蘭教信仰,佛教日衰。近一百年來,由於華僑佛教徒與南傳佛教徒之再度移入,佛教方有復興之趨勢。一九五九年,馬來西亞佛教會(後改稱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成立於檳城,出版無盡燈月刊,努力弘闡佛法。此外並設菩提國小、中學、佛教義學以教育青年佛子。我國圓瑛、會泉、會機、法舫等諸師並曾先後於怡保佛教會弘法。佛教刊物除華報、星 無盡燈外,尚有中國報、光檳報等,每月特刊『佛學』一次,藉以宣揚佛法。(參閱『馬來西亞佛教』4343)

新加坡

新加坡,為一九五九年獨立之華人國家,人口二百餘萬。太虛大師於民國十五年(1926)曾於此建立中華 佛教會,目前最興盛之道場首推光明山普覺寺,每次法會參加者均在數千人;最大之叢林為雙林寺,頗有中國大陸叢林之風。另創辦有女子佛學院,生活、思想教育均獨立於寺院之外,此點迥異於台灣之佛學院。(參閱『新加坡佛教』5466)

菲律賓

菲律賓是遠東唯一之天主教國家,然自西元八世紀至十三世紀,佛教曾隨著印尼室利佛逝帝國之勢力傳入此地,從今菲人土語中尚保存若干梵語成份,即可資證。惜除少數之佛像出土外,佛教並未在菲律賓文化上產生任何影響。民國二十年,華僑組織旅菲中華佛學研究會,乃菲島最早之佛教團體,曾出版『海國伽音』,惜僅一期,並建大乘信願寺以弘揚正法。除信願寺外,馬尼拉市區有普陀寺、宿燕寺,皆為中國寺院之分院。近代菲律賓佛教均隨華僑而來,故迄今亦大多流行於華僑之間。(參閱『菲律賓佛教』5259)

越南

佛教傳入越南,至遲在西元二世紀。此後至十世紀前半為佛教移入期;自十世紀後半至十四世紀末為發展期,其中十一至十三世紀初之二百年為鼎盛時代。佛教在越南始終有賴於王室之保護與提倡,又雖受中國影響,然義學並未能生根,故越南佛教之特色僅限於盛行我國南方之禪宗支系,教義理論上並無宏大之發揮與表現。十五世紀以後,明朝文化移植,儒學、文學並盛,道教、喇嘛教兼行,佛教獨衰,此後,佛教混合了儒道思想。寺院建築貌似中國,正殿中央備有五六段壇台,最前列通常供奉佛之誕生像,左右為阿難、目犍連二尊者,其它另供奉有儒家諸聖及道教諸神等。除南部曾受上座部佛教影響外,大多數均為北傳形式,經典亦多中國文字。一九六三年,南越吳廷琰政權企圖利用政治權力迫害佛教,導致廣德等七位僧尼自焚殉教。後又經楊文明、阮高棋、阮文紹等之統治。一九七五年,美軍撤退,越南亦隨之淪亡。(參閱『越南佛教』5278)

『玖』 緬甸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多少

截止到2021年4月1日,緬甸約有5500萬人口。
根據最新的統計報告,緬甸人口總數比2020年的5458萬增長了42萬人。其中仰光省人口最多,為860萬人,其次是曼德勒省和撣邦,分別為660萬人和650萬人。統計報告顯示,在緬甸全國5500萬人口中,有2630萬男性和2870萬女性。男女比例為91.6:100。
緬甸人口在世界上排26位。面積676,578平方公里。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全國8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

『拾』 在緬甸,為何要讓所有的男孩子都出家當和尚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886年英國發動戰爭並佔領了緬甸,並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48年1月4日緬甸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緬甸有「萬塔之國」之稱,全國4800多萬人口中,有80%的人信奉佛教。走在緬甸的街頭巷尾,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身穿橘紅色袈裟、手持黑傘的僧侶。

因為男人出家當和尚可以還俗,還俗後可以酒照喝,肉照吃,媳婦照娶,而女人一旦出家當了尼姑,則終生不能還俗,必須伺候佛祖一輩子。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5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0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9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1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