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帝王姓什麼
① 泰國的國王姓什麼
泰國王室(泰語:จักรี),即曼谷王朝、卻克里王朝,是從1782年起延續至今的泰國王室,曼谷王朝的君主在1932年前是擁有專制權力的統治者。1932年,泰國成為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此後歷代國王都只是國家的象徵性元首。
曼谷王朝的建立者拉瑪一世曾被吞武里王朝的鄭信大帝封為王子(義子),故曼谷王朝的王室成員的都以鄭氏為王族中文姓氏,如拉瑪一世名為鄭華,拉瑪二世名為鄭佛等等。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拉瑪一世自稱鄭信之子鄭華,遣使赴清朝朝貢。乾隆冊封其為暹羅國王。此後,拉瑪一世、二世、三世、四世均多次向清廷朝貢。
現任准皇位繼承人為瑪哈·哇集拉隆功(鄭冕,拉瑪十世)。泰國王位由王子世襲,後因缺少合法男性繼承人,泰國現行的王位繼承條例規定,女性可繼承皇位。國王擔任武裝部隊統帥,並根據憲法,通過國會、內閣和法院行使權力。政府每年撥一億泰銖供王室開支。
依泰國1997年的憲法,泰國國王及其王室沒有實權,國王本人主要是國家及其完整統一的代表。但自2006年政變後,泰國王室實際上又重新控制住泰國的軍政大權。2016年10月13日晚間7點,泰國王室宣布泰王普密蓬(鄭固,拉瑪九世)於下午3時52分駕崩,享年88歲。
② 南迢國王姓氏是什麼疆域四至多大有幾位帝王
國境包括今日雲南全境及貴州、四川、西藏、越南、緬甸的部份國土。由蒙舍詔首領皮羅閣在738年建立,直到937年被段思平所滅,建立大理國。13位帝王。姓氏不一樣
③ 最牛的姓氏出了92個帝王,是哪個姓氏
大家都知道,我國有專門記錄姓氏的書籍,就是百家姓,百家姓中一共有五百零四個常見的姓氏,那麼歷史上最牛的姓氏是哪個呢,是排在百家姓第一位的趙嗎,其實不是這樣,雖然百家姓開始是趙錢孫李,趙之所以排在第一個是因為出書的時候的皇帝姓趙,所以將趙排在第一個,而錢孫李是因為出書那一片區域這幾個姓氏比較常見。那麼也就是宋代的時候,姓氏最多的人其實是郭、王、李、張。
最後就是劉姓了,它是史上皇帝姓氏中最多的一個,從劉邦開始,就是劉姓一直在領先,不管是王朝的個數還是皇帝的人數都比其他姓氏多出好多,一共在劉姓中有九十二位皇帝,除皇帝之外的大臣也有很多,都十分能幹。劉姓的皇帝中有三個都是位於中國十大傑出皇帝,所以可見,姓劉還是有很多能人的,也都非常優秀。
④ 古代歐洲各國家帝王姓氏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國王和皇帝並不是一回事。
關於貴族的等級劃分,歐洲和中國古代是一樣的,最高等級是皇帝,皇帝以下是國王,再往下是貴族,分公爵、伯爵、侯爵、子爵、男爵。男爵以下就是平民了。
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國王,但是為什麼會有皇帝呢?因為,除了國家,還有一個比國家更大的范圍就是世界(中國古代叫天下)。
以後中國為例。
古代中國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這叫天圓地方。天是萬物的創造者,是最偉大的。天下面的這個世界就叫叫「天下」。天下這個方方正正的大地分五個方位——東南西北中,居住在天下正中的民族叫華夏族(就是漢族的前身),為什麼我們華夏族有資格居住在天下的正中央呢?因為天最愛我們。天下太大了,因此天要找一個人來替他管理天下,他就找他的嫡長子來管理,這個嫡長子就是天子(在東周以前,天子叫做「王」)。可是天子一個人也管不了天下,天子就把天下分給了他的叔叔和弟弟,每人分到一塊土地,同時得到不同的爵位,不管是公、侯、伯、子、男,他們的領地其實都是一個獨立王國。後來到了春秋戰國諸侯混戰,最後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周天子已經不行了,這七個國家的統治者都自封為王,而且互相承認。最後秦國統一天下,秦王覺得自己的地位一定要比王還要高,於是發明了皇帝這個詞,從此王國變成了帝國。
歐洲的情況又是另一個樣。
歐洲第一個統一國家是古羅馬。羅馬發源於亞平寧半島(現在的義大利)的台伯河畔,經過多年的擴張,將地中海北岸收入囊中。後來經過三次布匿戰爭,打敗了盤踞在北非的宿敵迦太基,形成了一個橫跨亞非歐的龐大帝國——帝國疆域西達今英國、西班牙、德國、奧地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等地,東達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南麵包括非洲的北非地區和蘇丹,成為西方歷史上第一大帝國。最初了羅馬實行共和制,但由於帝國過於龐大,統治帝國需要強大的軍隊。漸漸的,將軍的實力不斷增長,最後蓋尤斯·尤利烏斯·愷撒擊敗政敵,當上了「獨裁者」。成為了實際上的皇帝。後來凱撒遇刺,但他的侄子屋大維繼位,自稱「元首」(羅馬的首席公民,這個詞就是現代詞彙prince的由來),後來稱為「奧古斯都」(威嚴或最高的)。在屋大維之後的繼任者,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是凱撒的子孫,他們自稱「凱撒」,以表明自己的皇族血統。羅馬帝國採取總督任命制,一個地區的最高統治者就是總督,比如凱撒就當過高盧總督,總督在當地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原本總督應當定期會羅馬述職,羅馬也有權任免或更換某個地區的總督。但由於到了後期帝國漸漸腐化、墮落,加上接連不斷的宮廷政變,軍隊造反等原因,使得羅馬自顧不暇,那些缺少監管的總督,就慢慢由帝國任命的官員轉變成自立為王的貴族。這就是歐洲大多數國家的來歷。由於羅馬貴族不斷的墮落,對人民的壓榨越來越厲害,人們為了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基督教開始在帝國流傳開來。羅馬帝國開始時鎮壓,或來不得不妥協,先是宣布基督教合法,慢慢的後來將基督教定為「國教」。由羅馬皇帝兼任教皇。基督教從領導人民反抗的先驅,變成了統治者麻痹人民的武器。後來,由於日爾曼民族大遷移,羅馬帝國抵擋不住,終於土崩瓦解了,但是基督教留了下來。有那麼一段時間,「羅馬皇帝」這個帽子大家都在搶,今天這個自稱皇帝,明天那個自稱皇帝。最後,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公元962年加冕為「皇帝」,並建立「神聖羅馬帝國」。從此,德意志國王兼任羅馬皇帝。在1273年,哈布斯堡伯爵魯道夫被選舉為德意志國王,史稱魯道夫一世。從此,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皇位幾百年,直到一戰前夕,奧地利皇帝依然是哈布斯堡家族成員。歐洲各國貴族王室的血統幾乎都能跟哈布斯堡家族沾上邊。
以上講的看似廢話,但如果你沒有這方面了解的話,下面的話你是看不懂的。
王室和貴族最看重的就是血統,在這個問題上中國和歐洲是一致的。中國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形成了統一國家,以後經過了多次改朝換代,每經歷一次,上一個帝國的皇族血統基本上就死絕了,因此不存在延續的問題。但歐洲不同,自從古羅馬崩潰之後,歐洲就再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因此也就沒法爆發大面積的農民起義之類的活動,這對貴族血統的延續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比如說英王查理一世被國人送上了斷頭台,他的孩子就跑到了海外,過了好久又回來當國王。而且歐洲各國的王室還經常通婚,法國國王是西班牙國王的舅舅,英國公主嫁給德國國王的事經常發生。我們知道,在歐洲也像中國一樣隨爸爸姓,但是孩子跟舅舅還是有血緣關系的。一旦一個國家老國王沒生兒子就死了,找不到皇位繼承人,從外國找一個跟老國王有血緣關系的來當國王,也不是不可以,反正都是一家子。比如說英國女王安妮在1714年死後,由於英國國內找不到繼承人,按著血緣表排,最後在德國漢諾威家族找到一個合適的,把人家從德國大老遠的接過來當國王,這就是喬治一世。
親屬關系一般說來分三種:沿著爸爸那條線排下來,跟自己一個姓的,這叫血統關系;沿著媽媽那條線排下來,跟媽媽一個姓的,叫血緣關系;沿著老婆那條線排下來的叫姻緣關系。歐洲因為信奉基督教,不像中國,老婆隨便娶,兒子使勁生,因此國王無後的事比較常見。比如說老國王死了,讓他的外甥來當國王,那自然不是一個姓了。
至於說到路易X世,亨利X世,在這個問題上我想你是有一點誤會。其實在歐洲,爸爸和兒子重名很常見,比如我叫亨利·瓊斯,我可以給兒子起名愛德華·瓊斯,也可以讓他叫我的名字,那他就是亨利·瓊斯二世。X世這種叫法不一定是貴族才能應用,普通老百姓也可以用。
至於國王的姓,通常相對應的是:XX王朝。比如我剛才提到的英王喬治一世,他是從德國漢諾威家族來的,因此從他開始的王朝叫漢諾威王朝。漢諾威王朝前四個國王都叫喬治,因此他們分別是喬治一世至四世。但到了維多利亞女王時期,因為女王的丈夫是德國人,姓薩克森·科堡·哥達,因此他們的孩子跟爸爸也姓薩克森·科堡·哥達。女王死後,他的兒子愛德華繼位,漢諾威王朝就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順便說一句,因為在這個家族中以前有六個愛德華,因此這個國王被稱為愛德華七世。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朝野反對德國,情緒激昂,迫使英王喬治五世宣布以行宮所在地溫莎作為國王家族新名,國王改姓了。因此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改成了溫莎王朝。不過這個規則可能要被打破了,因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丈夫是希臘王子蒙巴頓,他就要求女王的兒子(也就是現在的查爾斯王儲)繼位後,將溫莎王朝改為蒙巴頓王朝。但遭到女王和王太後的否決,直到1960年,瑪麗王太後去世後,伊麗莎白二世決定王朝名繼續為溫莎,但是孩子們的姓氏改為蒙巴頓——溫莎 。
跟你說了一大堆,並不是想給你念歐洲王室的家譜。只是希望你對這方面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歐洲的歷史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是真復雜,光那些貴族的家譜就能讓人暈死。很高興你也對這些感興趣,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⑤ 緬甸姓氏大全
緬甸人有名無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詞,以示性別、年齡、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稱「貌」(Maung,意為弟弟),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少年也稱「貌」,對平輩或兄長則稱「郭」(Ko,意為哥哥),對長輩或有地位的人則稱「吳」(U,意為叔伯)。如某男子叫「昂基」(Aung Gyi),隨著他的年齡和地位的變化,被稱作「貌昂基」(Maung Aung Gyi)、「郭昂基」(Ko Aung Gyi)或「吳昂基」(U Aung Gyi)。此外,還有在自己名字前冠以「德欽」(Thakin,意為主人)、「波」(Bo,意為軍官)、「耶波」(YeBo,意為同志)、「塞耶」(SaYar,意為教師和醫生)的。緬甸婦女不論已婚與否,一般在名字前加「瑪」(Ma),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平輩也稱「瑪」(意為姑娘),對長輩或有地位的則稱「杜」(Daw,意為姑、姨、嬸)。如有一位叫「丹敏」(Tan Min)的女子,隨著她的年齡和社會地位的不同,人們可稱她為「瑪丹敏」(Ma Tan Min)或「杜丹敏」(Daw Tan Min),她本人自稱「瑪丹敏」(Ma Tan Min)。有統計,緬甸人取名所用的字總共不到100個,用這些字互相拼湊,取其聲韻順口悅耳即可。因而緬甸人重名的很多,為表示區別,往往在名字前或名字後加上籍貫或工作單位、職業名稱等。
⑥ 緬甸有哪些姓氏
緬甸人不論男女,都是有名無姓,他們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上一個稱呼,以便表示性別、長幼、社會地位和官職的區別。
成年、幼年或少年男子的名字前,往往加「貌」(Maung),意思即自謙為「弟弟」,如:貌西圖(Maung Sithu)。對長官或長輩的男子,其名前往往加「吳」(U)字,意思即敬稱對方為「叔叔」、「伯伯」。對平輩或年輕的男子,名前往往加「郭」(Ko),意思即稱對方為「兄」。
緬甸女人的通稱是「瑪」(Ma),意思是姐妹。不論已婚或未婚,年齡較大或受人尊敬的婦女都可稱「杜」,意思是姑姑或阿姨。
比較常見的包括緬甸人名前的「吳」不是姓而是一種尊稱,意為「先生」。常用的尊稱還有:「杜」(Daw)是對女子的尊稱,意為「女士」,如:杜欽梅丹(Daw Khin May Than)。「塞耶」意為「老師」,「道達」是英語Dr.的譯音即「博士」。「耶博」(Yebaw)是同志的意思。目前緬甸有一部分從事政治活動的人,喜歡在自己的名字上加「耶博」二字。
例如一男子名「剛」,長輩稱他為「貌剛」,同輩稱他為「哥剛」。如該男子有一定社會地位則被稱為「吳剛」,如系軍官則被稱為「波剛」。如一女子名「剛」,系有社會地位的女士則稱為「杜剛」,是女青年則稱為「瑪剛」。特別要說明的是,緬甸婦女在結婚後,仍然保持自己原來的名字,不改為夫姓。
還有,一個男人的名字如果叫「索吞」,小時候,大人和小同伴們都稱他為 「貌索吞」;長大一些以後,與他年齡相仿的和比他年輕的人都叫他「郭索吞」。長輩也可以叫他「郭索吞」,也可以叫「貌索吞」;上了年紀,或有社會地位以後,一般人都會稱他為「吳索吞」,與他年歲相仿的人也可稱他為「郭索吞」。但是,他本人仍自謙地稱自己為「貌索吞」或「郭索吞」 。
另外,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一些愛國青年知識分子,在反對英國殖民主義統治的運動中,成立了德欽黨,凡是參加德欽黨的人,都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德欽」(Thakin)二字,表示「主人」, 以表示自己不做奴隸,要做自己國家的主人。如德欽巴登頂(Thakin Ba Thein Tin)。
獨立後, 也有一些從事政治活動的人,喜歡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耶波」(Yebaw),意思是「同志」。「波」(Bo)是軍官或首領的意思。如當過軍官或在軍隊中任要職者,則自稱或被稱為「波」。「蘇巴」(Sawbwa)是撣族對土司的稱呼。「蘇」是撣族對土司或一般男子的稱呼。「蘇」(Saw)、「曼」(Mahn)是克倫族對男子的稱呼。「諾」(Naw)是對女子的稱呼。「杜瓦」(Duwa)則是克欽族對土司的稱呼。
在緬甸,學會在准確使用當地人的稱謂是很必要的,否則就容易讓別人和自己尷尬。比如,當你在緬甸詢問一位有相當地位的人的姓名時, 他可能會自謙地介紹說:「我叫貌丁武」。假如你也跟著就稱他為「貌丁武」,顯然不夠尊重對方,當然是不恰當的稱呼。因為按緬甸風俗,這樣的人當然應該稱呼他為「吳丁武」。
緬甸人的屬相與華人的十二生肖不同,他們按出生日是星期幾來決定自己的屬相——將星期三這天分開,上半天稱為星期三,下半天稱為「羅侯」,因此,一星期便有8天之分,緬甸人也就有了8大生肖:星期日出生的人屬妙翅鳥,星期一屬老虎,星期二屬獅子,星期三上半天屬雙牙象,下半天屬無牙象,星期四屬老鼠,星期五屬天竺鼠,星期六屬龍。因此,緬甸人除了每年過一次生日以外,每個星期還過一次「生日」,「常慶常生,常吃常喝」。
緬甸人的姓名和屬相
緬甸人不論男女,都是有名無姓,他們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上一個稱呼,以便表示性別、長幼、社會地位和官職的區別。成年、幼年或少年男子的名字前,往往加「貌」,意思即自謙為「弟弟」。對長官或長輩的男子,其名前往往加「吳」,意思即敬稱對方為「叔叔」、「伯伯」。
對平輩或年輕的男子,名前往往加「郭」,意思即稱對方為「兄」。對年輕女性稱「瑪」,意為「姐妹」,有地位或年老的女性稱「杜」,意為「姑」。緬甸女人的通稱是「瑪」,意思是姐妹。不論已婚或未婚,年齡較大或受人尊敬的婦女都可稱「杜」,意思是姑姑或阿姨。
緬甸人的屬相與華人的十二生肖不同,他們按出生日是星期幾來決定自己的屬相。
緬甸人將星期三這天分開,上半天稱為星期三,下半天稱為「羅侯」,因此,一星期便有8天之分,緬甸人也就有了8大生肖:星期日出生的人屬妙翅鳥,星期一屬老虎,星期二屬獅子,星期三上半天屬雙牙象,下半天屬無牙象,星期四屬老鼠,星期五屬天竺鼠,星期六屬龍。因此,緬甸人除了每年過一次生日以外,每個星期還過一次「生日」,「常慶常生,常吃常喝」。
緬甸人喜塗「特納卡」
外國人初到緬甸,往往對緬甸的一種現象感到困惑:緬甸的婦女、小孩,甚至有個別年輕男子,都在臉兩邊塗上一片黃粉。這種黃粉實際上是緬甸人就地取材自製的一種物美價廉的天然防曬美容霜,緬甸人稱之為「特納卡」,其學名叫做「黃香楝粉」。據當地人說,黃香楝是緬甸到處都野生的一種樹。
此樹大多見於乾旱、貧瘠的土地上。黃香楝樹和檀香樹、樟木樹一樣,氣味芬芳,色澤鮮亮,因為能散發出香味,所以也可用做香料。用黃香楝樹干研磨的黃香楝粉有清涼、化淤、消炎、止疼、止癢、醫治疔瘡、防止蚊蟲叮咬等作用。人們把黃香楝粉抹在臉上,既可防止紫外線,又起到清涼、美容的作用。
另外,由於緬甸氣候炎熱,異常炎熱的時間大約佔全年的3?4還要多,氣溫常常在攝氏30度到40度,人經常會出汗,容易產生體臭、狐臭,用「特納卡」抹在身上,會散發出一種淡淡的苦香味,並能起到驅趕蚊蟲的作用。因為「特納卡」完全是天然的,無任何添加的化學成分,因此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作用。
加之,黃香楝樹到處可見,「特納卡」製作方便,價錢又便宜,因而深受緬甸百姓歡迎。在緬甸城鄉的集市或商店裡,到處可見一尺多長、酒杯那麼粗的、一節一節的黃香楝樹干,也有一盒一盒已經研磨成乾粉塊的「特納卡」出售。
在緬甸,無論貧富,幾乎家家都有一個像碗那麼大小的石磨,這就是用來製做「特納卡」的。早上起來,洗漱完後,人們先朝小石磨上倒幾滴清水,接著把晾乾的黃香楝樹干置於石磨上面不停地研磨。磨出來的黃色漿汁,就會流入小磨盤邊上小槽內。然後,有的人是用小刷子把「特納卡」刷在臉上,有的則是用手直接在兩邊臉頰上均勻地抹上一片。
而那些怕太陽曬壞了她們寶寶的媽媽們,則把「特納卡」塗滿了她們寶寶的臉,像把整整一張黃色面膜貼在了孩子們的臉上,只看見孩子們可愛的嘴、鼻子和忽閃忽閃的大眼睛。除塗在臉上外,婦女、小孩、青年男子也有把「特納卡」搽在裸露在外面的胳膊、腿上等部位的,既可防治皮膚被陽光灼傷,也可防止蚊蟲的叮咬。緬甸人還深信,這種木頭和水磨出的液體可以防止粉刺,保持皮膚嫩滑細膩。
由於「特納卡」有清涼、消炎、化淤、滋潤皮膚等功效,緬甸女性不但在臉上搽抹「特納卡」,在身體看不到的部位也大都施用「特納卡」。
如今,隨著現代物質生活的普及,有些緬甸新潮女性已不再把「特納卡」抹在裸露的皮膚上了。然而,對絕大多數緬甸人來說,如果哪家的婦女、小孩早上起來沒有往臉上抹「特納卡」,他們就會認為這家人太懶,早上沒洗臉。
因此,往臉上搽「特納卡」,不僅是緬甸人保護皮膚的一種辦法,也是緬甸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一般的情況下,未婚的少女喜歡將「特納卡」塗滿前額和鼻樑,結過婚的婦女則只塗臉的上半部,寡婦只塗臉的一半,老年婦女則隨心所欲,可塗可不塗。(來源:廣西日報 任意)
與男性相同,緬甸婦女的稱謂也隨年齡的變化而變化。
稱呼年輕或和自己平輩的女性,該女性的名字前通常加一個「瑪」字。「瑪」意為「姑娘」。年輕的女性表示自謙,自報名字時一般會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一個「瑪」字。如果稱呼年長的婦女,人們要在她的名字前加一個「杜」字,以示尊敬。
緬甸人的尊稱和謙稱能區別人們的性別和年齡。
雖然沒有姓,但是緬甸人非常重視給孩子起名字。從小孩出生後的第七天到第十四天內,家長要挑選良辰吉日為小孩舉行隆重的命名儀式。在命名儀式上,父母用藤金合歡葉和大解寶葉熬制的水給小孩洗頭。然後,給孩子換上干凈的新衣服,噴點香料水。接著,主持命名儀式的長者根據孩子出生的時辰和日子給他取名字。
有趣!緬甸人有名無姓 名字一般和星期有關
有趣的是,緬甸人的名字一般都和星期有關。根據緬甸的風俗,一個星期中的每一天都有緬甸語中的字母與之相對應。父母給孩子取名字時,通常將孩子出生那天所對應的字母放在名字的首位,出生後第五天所對應的字母放在名字的末位。所以,只要知道緬甸人的名字,就能猜出他是星期幾出生的了。(來源:環球網)
⑦ 各國王室都姓什麼
大部分的王室成員都沒有姓氏,他們為世人所知完全是透過他們頭銜——×國王,×王子,×公爵。到終於有必要出現姓氏時,一切已經太遲了。英國王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得不「發明」出「溫莎」這個姓氏。德意志共和國對他們的過氣王子還算守信用,將王室的頭銜換成為他們的姓氏:巴伐利亞王子、烏特姆貝爾(Wurttembery)公爵、黑森(Hessen 伯爵,就成了德國王室成員的姓。另外,希臘、挪威和丹麥家族的王室成員,依然沒有姓氏.
這就要聯系歐洲具體的歷史政治來談了:
歐洲王室,是一個時代的錯誤,是一個處於十字路口的特權階級,抑或是一個任重道遠的國家象徵?過去,英國、西班牙、荷蘭、瑞典、挪威、丹麥、比利時這些歐洲君主制國家之間,有著錯綜復雜的歷史淵源。
中世紀時期統治者蓬勃發展成了一個契機,在一個全新的游戲場上,無名小卒榮升為一國之君。初期這些新君由選舉產生,一旦他們的王朝建立起來,其首要任務就是將自己變成世襲的君主。一旦手中有了實權,他們就要將權力合法化,通過一小撮天才輔助,這些新君發明出「君權神授」。神學家指天發誓,賦予他們王冠完全是上帝的意願。獲得宗教的認可無疑為結束爭論增添了籌碼。
很長的一段日子裡,歐洲只有一個皇帝——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只有他才可以戴皇冠,並享有「陛下」(Majesty)的頭銜。皇帝之下是國王,國王只能戴王冠,被稱為「殿下」(Highness)。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自恃羽翼已豐,於是昭告天下,他是「自己國家的皇帝」。弗朗索瓦一世為自己打造了一頂皇冠,要求臣民尊稱他為「陛下」。風起雲涌,其他國王競相仿效,但他們在爭論誰先誰後的過程中反目成仇,最終導致戰爭頻頻爆發。在權力得到鞏固後,這些國王開始培植專制主義,通過殘酷的手段開拓出現代的歐洲.
歐洲歷史上,除了嚴守中立的瑞士,近似於君主共和國的威尼斯和熱那亞外,君主制其實是政治體制的不二選擇。如果一個王朝滅亡或者一個國家宣布獨立,這在19世紀經常發生,那麼,人民就會直截了當地放眼國外,尋找一位新王子登基為王。
因此,除了最老的王朝——法蘭西家族,和最年輕的王朝——塞爾維亞的Karadjordjevic,歐洲主要的王朝都有外國血統。法國波旁王朝統治過(義大利)帕爾馬公國,之後又統治兩西西里王國,還有西班牙現任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也是波旁王朝的後裔。Benelux(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的全稱)王國和巴爾干王國一樣,都隸屬於日耳曼家族。而從人丁興旺的薩克斯-科堡家族(創造了歐洲帝王史的家族)中走出來的,不僅有維多利亞女王心愛的丈夫,還有後來的比利時和保加利亞國王。伊麗莎白女王的丈夫和我一樣,都屬於希臘家族成員,但希臘家族最初也根本不是希臘人。
現在的王室的姓氏也是現代才有君主自己取或沿用先輩的.
英國:姓氏 溫莎,-------------------- 現任女王伊利莎白二世。
瑞典:姓氏 古斯塔夫,---------------- 現任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
挪威:姓氏 不詳,-------------------- 現任國王哈拉爾五世
丹麥:姓氏 格呂克斯堡,-------------- 現任女王瑪格利特二世
列支敦斯登:姓氏 不詳,-------------- 現任大公漢斯-亞當二世
盧森堡:姓氏 不詳,----------------- 現任大公 不詳
荷蘭:姓氏 奧蘭治,------------------ 現任女王貝雅特麗絲二世
比利時:姓氏 不詳,------------------ 現任國王阿爾貝二世
摩納哥:姓氏 不詳,------------------ 現任國王阿爾貝二世(與比利時國王同名)
西班牙:姓氏 波旁,------------------ 現任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
⑧ 古代帝王姓什麼的最多
古代帝王姓劉的最多。
兩漢29位,前趙(漢趙)4位,南朝宋10位,十國中桀燕1位,南漢4位,北漢4位,後漢2威,另外耶律的漢姓也為劉。
綜上所述,姓劉的帝王最多。
希望能夠幫到您,望採納!
⑨ 緬甸人冠在名字前面的姓氏有哪些
緬甸人的名字並沒有傳承家族符號的功能,緬甸人有名無姓。
參考資料:2008年12月29日 15:28 環球時報
緬甸人有名無姓
陳偉源
【摘要】:正 許多人不禁要問,為什麼緬甸男子多姓吳,如前綱領黨主席吳奈溫、前總統吳山友、前總理吳努和現任政府首腦緬甸聯邦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主席吳丹瑞等。其實,他們都不姓吳。緬甸人是世界上少有的沒有姓氏的民族之一。但他們與絕大多數人都習慣在名字前或後加上個冠詞,以示性別、長幼和社會地位。其中,男子名最常見的第一字有吳、郭、貌。吳表示對年紀較大或有名望人的尊稱,意思是爺、叔伯或是先生,郭是哥,貌是弟,表示謙虛或是青年小夥子。如一個名叫丹的男子,他自稱或長輩人稱他貌丹,同輩人對他的稱呼為郭丹,晚輩人則叫他吳丹。
與男性相同,緬甸婦女的稱謂也隨年齡的變化而變化。
稱呼年輕或和自己平輩的女性,該女性的名字前通常加一個「瑪」字。「瑪」意為「姑娘」。年輕的女性表示自謙,自報名字時一般會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一個「瑪」字。如果稱呼年長的婦女,人們要在她的名字前加一個「杜」字,以示尊敬。
緬甸人的尊稱和謙稱能區別人們的性別和年齡。
有趣的是,緬甸人的名字一般都和星期有關。根據緬甸的風俗,一個星期中的每一天都有緬甸語中的字母與之相對應。父母給孩子取名字時,通常將孩子出生那天所對應的字母放在名字的首位,出生後第5天所對應的字母放在名字的末位。所以,只要知道緬甸人的名字,就能猜出他是星期幾出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