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修屬於緬甸哪個區
① 青島市內的冰箱和冰櫃加氟的價格是多少呀要求平均價格,冰箱加氟多少錢,冰櫃加氟多少錢!內漏拉修多少
我是海信的,公司價加製冷劑160,內漏200,不包拉送,我看你那展示櫃,如用134a的話,80元連製冷劑都買不來,合理價格300左右
② 請問臧傳佛教是繼承了大乘佛教還是小乘佛教,或者是兩者兼而有之
密教的形成
印度的密教,要從印度七世紀初的王朝說起,在耶牟那(朱木那)河上游的塔尼斯華爾(坦涅薩爾)出了戒日王(公元六○六至六四八在位),建都曲女城,強有勢力,恢復笈多王朝時代政治統一及文化昌盛。戒日王歿後不久,王朝旋即瓦解,再次陷入眾多小王朝對峙局面。戒日王文武雙全,著作好幾首詩及戲曲。他在中年以後信奉佛教,相傳著作《八大靈塔梵贊》、《晨朝贊》二篇作品,贊嘆佛德、佛跡。唐朝玄奘留學北印度,將其所見聞的佛教情景,記述在《大唐西域記》及《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慈恩傳》)之中。戒日王在位與中國唐朝有交換使節,當時保護印度教、佛教,在首都有很多佛教寺院與僧尼,那爛陀寺作為佛教的研究中心,在當時最為繁榮興盛。
戒日王歿後,直至回教徒在政治上建立安定局面的十三世紀以前,在北印度存在著比較有勢力的三個王朝,是德干高原地方的拉修突羅庫達朝(公元七五○至九七五)、及經西印度以佔領恆河上游地區的波羅提哈羅朝(公元七五○至一○○○)、東印度孟加拉國奧立沙地方的波羅朝(公元七五○至一○○○)。此中,對佛教進行保護,特別對密教的發展極大影響是波羅王朝。
七世紀末葉,北印度在政治及文化上,對全印度已喪失影響力。反之,周圍各地王朝的勢力消長受到顯著的影響。在戒日王以後,以曲女城為都的波羅提哈羅(巴利哈爾)王朝,從西北進入印度的諸民族混血的後裔建立的。他們蔑視農商,自稱武士階級的子孫,故被稱為拉及普都(拉奇普特)。他們確立封建的支配製度。這在印度史上被看作中世紀開始。拉及普都採取以封建的武士階級為中心的支配製度,對回教徒入侵以武力對抗,但部族之間,激烈對峙嚴重,彼此不能團結。無法有效抗敵。他們對印度的傳統很忠實,但對佛教沒有好感。因此,佛教的中心移到當時商業和西方貿易據地,西印度卡提瓦半島的伐臘毘地方。此時,在印度留學的玄奘結束,到凈義赴印度求法以前的三十年間,此期佛教急速密教化。
波羅王朝以前的七世紀至八世紀之間,代表佛教不同學說的論師,可分為二個系統。凈義將他在印度時的佛教分為婆沙、經量、中觀、瑜伽四派,但其主流派是後二派。屬於後二派的學者以月稱、寂天、法稱等人較為有名。此外,月官是七世紀頃的人,對於印度古典文法學作出很大貢獻,而且是多羅菩薩、觀世音薩菩薩的信仰成為密教的論師。
東印度孟加拉國地方,在八世紀中葉興起的波羅王朝。到九世紀初,其勢力徧及恆河上流地域,定都華氏城(一說:帕塔里普特拉)進入全盛期。由於西方波羅提哈羅王朝,南方拉修突羅庫達王朝的抗衡,乃不能再擴張其領域。波羅王朝統治延續到十二世紀中葉,被塞納-馬恩省王朝所滅。塞納-馬恩省王朝原在南方,受到十世紀以後逐漸強盛的南印度恰羅(朱羅)王朝逼迫而北遷,被北進的臾那王朝所滅。現有關波羅王朝的系譜及年代等,今人仍有很多不明了之處,大約經歷四百年的存在,經歷十五、六代國主,該王朝一貫保護佛教。
波羅王朝始創者瞿波羅(噶帕拉)公元七五○至七七○在位,在摩揭陀建立了歐丹多富梨寺(飛行寺),該寺遺址今人還不詳其所在,古來相傳十分華麗。據說西藏模仿該寺建立大佛教寺院於桑鳶(桑耶寺)。其後達摩波羅公元七七○至八一○在位,也同樣在摩揭陀的恆河邊建立超戒(超岩)寺,此寺院面積廣,居住僧侶人數在印度佛教史上具最大規模。不單是佛教寺院,也傳授佛教以外論理學、文法學、哲學、邏輯等印度一般古典文化,從印度以外的留學僧雲集此寺。以那爛陀寺,歐丹多富梨寺(飛行寺)、毘鳩摩屍羅寺(超岩寺)這三個寺院為中心,當時印度的佛教教義,全以密教為主,尤其是毘鳩摩屍羅(超岩)寺,是印度佛教最後據地,此寺的佛教組織、教學、典籍等有很多原封不動依其原形傳到西藏,促成西藏佛教的形成。
繼達摩波羅之後,提婆波羅王(公元八一○至八五○在位),在北孟加拉國的巴哈普(巴加爾普爾)再建特來庫達加(托蘭庫達卡)寺院,改名為蘇摩普利寺。又,十一世紀中葉,羅摩波羅(拉馬波羅)王,在北孟加拉國建立加克陀羅(闍迦達拉)寺。十一至十二世紀頃也在北孟加拉國建立德維哥達(德瓦科達)寺,在東孟加拉國琦塔貢(吉大港)建立龐帝達(班底達)寺等,護持許多僧尼居於各寺,使之成為密教的修學中心。
一 密教的特點
「密教」是「秘密佛教」的簡稱,混合復雜的因素而成立。要簡單下定義是很困難的,它的特徵有如下兩點:一、為系統組織化的禮儀的咒術;二、為神秘主義。所謂咒術,是向神與命運及自然現象等(即對我們的幸與不幸能給予很大影響的對象),通過運用神秘的手段加持祈禱,以達到願望實現圓滿的一種意圖方法。所謂神秘主義,能夠感受得為宇宙中心,絕對的神等存在,與自己內心結合的心理狀態;簡單說,就是對神的直接感知。咒術與神秘主義雖然不是完全同一,卻是彼此互相結合而難分的,無論如何,宗教無不包含這種咒術及神秘主義要素。在佛教內部中,早期的經典也可以認出這兩個要素的痕跡,隨時代的演進,其存在逐漸表面化。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咒術及神秘主義兩個要素,密教與其根本教義密切相結合,逐漸成本質化。此事一面可說是大乘佛教對於各種的宗教立場的極其寬容的思想傾向,同時也可視為反映各種大乘經典成立的社會背景。
由於佛教興起,受到極大打擊的婆羅門教,混合民間信仰,與印度社會組織結合更密切的必要,以印度教的形式復興。印度教的宗教特徵以毘瑟笯神、濕婆神為中心的一神教信仰,而與泛神論的傾向並存。此等印度教的影響下,大乘佛教從七世紀中開始急劇地密教化。傳統向來的禮拜佛、菩薩之外,取入許多密教的諸尊像於佛教中,成為禮拜的對象。
二 真言乘
從初期佛教經典所看到的密教,主要的是護身、禳災及招福而唱頌念咒文的禮儀。大乘經中,為了此等目的而述有不少陀羅尼(咒)。相對於這些所謂的雜密,而另有依據被認為系在七世紀後半期成立在西印度的《大日經》以及被認為繼此立於西或南印度的《金剛頂經》兩經為其根本經典,稱為「真言乘」亦稱「純密」,是中國、日本的真言密教教義的基礎。
此兩經所說的中心思想是智慧與方便,大乘佛教的空思想,在密教也成為教義的根本。密教認為,空性的認識是智慧,此智慧的實現就是現實狀態的肯定,密教經典是宣說追求智慧心(菩提心)與救濟眾生的慈悲與達到此一目的的手段(方便)。密教的修道方法是瑜伽,瑜伽是印度佛教共通而廣用的修道方法。在密教中,把瑜伽與陀羅尼(咒)、母陀羅(印契、印相)、曼荼羅(壇場、輪圓具足)等相連結起來解說,這是大特徵。陀羅尼是咒文,與曼陀(怛)羅(真言)是同義語;母陀羅是印契即手結印的印相狀;曼陀羅是瑜伽的對象,即壇或圖像作為禮拜。這些真言、印契、曼荼羅、更與佛、菩薩、明王等復雜地組合起來,並作有詳細的規定。這樣,密教的形式,無論在教義及儀禮、崇奉尊像,都漸漸地變形,與向來的大乘佛教迥異不同,發生巨大變化。
密教又名密宗,修行持袐密真言,故又名真言宗。以《大日金剛頂經》為依據,傳三密之法,即口誦真言(語密)、身結契印(身密)、心作觀想(意密),謂三密同時相應,可使凡身成佛。此宗在印度最後,蓋自龍樹開南天鐵塔,受法於金剛薩埵,始開宗而傳法於世;唐朝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一行等相繼抵中土,傳金剛、胎藏二果教軌,一時稱盛,旋即衰退;至今唯西藏盛行,稱藏密,日本頗盛行此宗,稱東密。此宗以大日如來為教主,大日如來於色究竟天之界心殿,開始胎藏、金剛兩界的袐密(「胎藏」以地、水、火、、風、空五大及清凈菩提心為本具之理性,此理性攝一切諸法,具足萬德,猶如母胎含藏子體,故稱「胎藏」;「金剛」即《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金剛薩埵親受灌頂即位,為第二祖,金剛薩埵承袐法,待人傳弘。一說:龍樹菩薩開南天鐵塔,親禮金剛薩埵,受傳法儀軌,為第三祖;龍樹傳龍智,為第四祖;龍智授金剛智三藏,為第五祖;金剛智抵長安,弘密教,為中國密教第一祖(善無畏雖先到中國,未開立宗,無繼承者,故不入列祖之數),不空三藏從龍智菩薩傳受密法,為第六祖,亦為中國第二祖;惠果為不空門下上首,惠果為第七祖,亦為中國第三祖,惠果以後,中國無繼承祖者。而日本空海和尚入唐,亦受不空所傳密藏,為第八祖,回國為日本密教始祖。
密教諸宗以如來加列祖中者,密教之相承,以親就師受灌頂為限,與顯教相承僅為法之傳承,不問年代之距隔者不同。密教為對未灌頂者不許顯示之教法,日本空海《顯密二教論》:「法佛談話,謂之密藏,言袐奧實說。」又「自性受用佛,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談三密門,謂之密教。」該宗對修其它法門者,稱為顯教。
密教的三部經《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為金剛界諸經總名。梵本凡十萬偈十八會;中國現流行三本:<一>為不空所譯三卷《教王經》,詳稱《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乃於十八會之第一會四品中僅譯其第一品者。<二>為施護所譯三十卷之《教王經》,詳稱《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教王經》,盡譯第一會之四品者。<三>為金剛智所譯四卷《略出經》,詳稱《金剛瑜伽中略出念誦經》。此三本皆稱《金剛頂經》,但普通所雲的《金剛頂經》,皆為第一本。
三 金剛乘
七世紀末,奧立沙的三婆羅(薩木波羅)王因陀羅浦諦(因陀羅菩提)公元六八七至七一七年,組織創立金剛乘。金剛乘的金剛是指我與法、具有如金剛石似地不變化的自性之意。實現金剛性的方法叫「金剛乘」。此金剛性被視為與大乘佛教所說的空性同一,金剛乘亦稱空性乘。特別是修行法的瑜伽連結於性的快樂結合。真言乘以智慧和方便為教義中心,在金剛乘中,「智慧」具靜的性格比作女性,「方便」具動的性格故作男性。把男女的交會,則以瑜伽來表示。這不過是用佛教的智慧與方便的用語加以改寫,實是印度教《怛特羅經》中的濕婆與性力的關系。從根本上來說,兩者完全沒有區別。然而,智慧與方便所達到的境地看作涅盤,則為兩者的混合而不可分別,故名為「般若方便」,此稱為「大樂」或「普賢」,實是男女交會的境地。如此可見,金剛乘的瑜伽,全與性行為是為一致,與真言乘的形態顯著不同,被稱為「左道密教」,與後者「右道密教」不同,也有人視之為墮落佛教。
關於金剛乘的最古文獻,可舉出《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袐密大教王經》或後一部經稱《袐密集會怛特羅》。有人認為這兩部經的成立可追溯到公元二、三世紀,實際此兩經原型大約出現在公元八世紀前,到九世紀發展成現在的型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中可看到很多印契、咒文、曼陀羅、為最初的有體系的怛特羅。《袐密集會怛特羅》是印度、中國西藏的金剛乘被重視的怛陀羅,為男女兩性和合的教義加以體系化開始,也是後來左道教義的根本。此外,在《薩達那摩拉》這部收有三百十二種的短文教義書,名為《成就法鬘》,也含有屬於兩經同時代的作品。
沙羅訶(七至八世紀),相傳為金剛乘最先修行者,其與因陀羅浦諦之間,有學匠數名之傳承。其中,盧伊巴被稱為魔術師,留有孟加拉國語寫的書。因陀羅浦諦,據說有二十三種著作,其中特別重要的是《智慧成就法》簡稱《智成就》。然此書內容,曾被其妹羅珂修明迦羅(拉克修米迦羅)所著《不二成就》一書,作極大膽的改變。其妹的教儀叫「俱生乘」,其信徒稱為「俱生教徒」或「薩哈闍」今尚能在孟加拉國地方發現其痕跡。
四 時輪乘
金剛乘分出的另一支派,時輪乘。在十世紀時已流行,該乘曾言及回教徒的侵入,也是印度密教的尾聲。時輪乘的教義,局限於現在、過去、未來三世的迷妄,主張信仰本初佛而得解脫。
十一世紀初葉,大約與摩醯波羅一世(公元九八八年即位)同時代,金剛乘、時輪乘的論師可以舉出阿提沙(公元九八○至一○五三年)、不二金剛、寶藏寂、般若迦羅摩諦、那洛巴等人。在他們中,阿提沙於公元一○四○年,擔任為超戒寺的首座。公元一○四二年,受西藏王祥秋月(意希沃)邀請,入西藏復興佛教;不二金剛著有《不二金剛善說集》簡稱《不二金剛集》。
諸論師的著作,由八世紀至十二世紀被稱為金剛阿闍黎者,或稱「成就者」的八十四人寫成,所著的密教文獻(即佛教怛特羅),大部分被譯為藏文。並收入在西藏大藏經的經部、論部,其總數達三千數百部之多。這些密教修行者的年代與傳記,大部分都不明確,著作的內容也很多不甚清楚,有待日後的研究。
③ 拉休屬於緬甸哪個省
「拉休」一般翻譯成「臘戌」(Lashio),是緬甸 撣邦 的主要城市,位於緬甸東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