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團長我的團為什麼打緬甸
A. 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是描寫國民黨軍隊的哪場戰爭
滇緬之戰,是國民政府為了打通中印公路而發動的。
南天門應該指的是滇西的高黎貢山,一座戰死無數英魂的山。
是美國將軍史迪威領導的。
B. 我的團長我的團是什麼年代
故事講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中國各地軍民聯合抗擊日本侵略者、承受戰爭苦難的故事。劇中人物、地點和故事情節基本為虛構。
1941年,滇西禪達城市。孟煩了、迷龍、不辣、郝獸醫等散兵困居在收容站,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在亂世中求生。團長虞嘯卿來到收容站拉起一隻隊伍,以川軍團的名義出征緬甸。
原本應該飛往印度向駐印軍司令部、新一軍新編第一軍報到的一群新兵,卻在途中被日軍擊落迫降在一個不知名的村落;孟煩了等人才剛剛走出殘破的美軍飛機,就遇上某部大部隊的潰退。一群人被幾個日軍圍困在倉庫之內。
這時奇跡般的出現了一個人,他自稱龍文章,是他們的團長。這位「團長」帶領一幫潰兵邊打邊退,當到中國境內時,他已經拉起了一個簡裝團。
在行天渡旁,搶著過怒江的軍人和民眾擠成一團,而此時日軍前鋒也漸漸逼近。龍文章打斷纜繩,激勵眾軍與自己一起抵抗緊逼的日軍。經過一夜激戰,他們傷亡慘重。
在與東岸虞嘯卿的旗語對話中,龍文章跪求虞嘯卿的炮火支援。虞嘯卿雖不知龍文章的真實身份,但也應允。利用炮火支援,龍文章等人逃回東岸,但只有廖廖數人,大部人都已犧牲。
當他們回到禪達城市,民眾們對這群保住了東崖家園的英雄表達了最熱情的歡迎。當龍文章見到虞嘯卿時,等待他的卻是被逮捕的命運。
一月後在軍事法庭上,他們再次見到了龍文章。這場審訊,龍文章終於說了真話。他本是一個團部後勤軍需補給官上尉,當祁團副死後,穿了他的衣服,收攏起一支部隊,打了一場絕戶仗。
(2)我的團長我的團為什麼打緬甸擴展閱讀:
《我的團長我的團》的故事背景是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抗戰的故事,真實的戰爭遠比電視劇中的慘烈,電視劇僅僅展現了其殘酷性的一小部分。
抗戰中後期,由於日軍戰線過長補給緊張,為了侵奪美國取道緬甸的大批援華戰略物資,在1941年12月發起了對緬甸的侵略,企圖切斷中國唯一的海外交通補給線——滇緬公路,全面封鎖中國。
英法軍在敦克爾克大潰敗之後,為挽救遠東大後方的危機,與中國方面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1942年仰光淪陷,中國派遣了入緬抗日的遠征軍。
中國遠征軍於1942年2月由滇西進入緬甸,與日軍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戰斗,由於英軍毫無戰鬥力,把戰場的壓力全部丟給中國遠征軍,並一再拖欠調劑給中國遠征軍的武器裝備,加上日本空軍自始至終掌握著緬甸戰場的制空權,構成強大的立體火力網。
本應前來支援的一個美國空軍聯隊臨時改赴北非,遠征軍沒有任何空中掩護,在這一階段受到極大損傷,10萬人的軍隊只有4萬人生還。
中國遠征軍失利後,一部返回滇西,據守怒江天險;另一部退入印度藍伽,組成中國駐印軍,接受美國裝備並受美軍訓練。
之後,隨著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取得主動權,中國駐印軍與英、美軍協同,於1943年10月對緬北日軍展開反攻,即緬北滇西戰役。
在滇西怒江與日軍對峙的中國遠征軍,也於1944年5月發起了松山戰役和騰沖戰役,並於1945年與中國駐印軍在緬甸芒友會師,將日軍全部趕出了緬北和滇西。至此,中印緬公路完全打通,中國遠征軍班師回國。
1944年9月14日,中國遠征軍收復了雲南邊陲小城騰沖,流浪在外的騰沖人歡天喜地地回到家鄉,但卻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故園一片焦土,數千名中國士兵的屍體橫七豎八地躺卧在殘垣斷壁上。
騰沖男女老少忍住悲傷,掩埋了士兵的屍體,其中包括十四名美國官兵,建立起陣亡將士公墓——國殤墓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我的團長我的團
C. 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緬甸之戰是怎麼回事呀
"中國遠征軍"奔赴緬甸與日寇做戰、緬甸在我國雲南邊境、當時的緬甸以經完全被日軍佔領、並且日軍想突破南天門、跨過怒江直逼我國境內、就是這些。
D. 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緬甸之戰是怎麼回事呀
中國遠征軍雖然傷亡慘重但是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
斷地運入中國;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面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
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盟軍收復全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
亡接近20萬人。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
E. 我的團長我的團,南天門一戰虞嘯卿為什麼遲遲不出兵
個人觀點:
第一:士氣問題..本來中國遠征軍去緬甸是為了打擊日本..保護中緬公路暢通..使美英物資不斷運到中國戰場..但是由於英國消極抗戰..美國不出兵..中國在進入緬甸後..日本已經侵佔的緬甸的大部分領土..佔有絕對優勢..中國軍隊等於是 孤軍做戰..結果反而被日本打回到了中國..
第二:世界形勢..因為日本轟炸珍珠港..導致美國參戰..以至於在太平洋和東南亞..日本需要投入更多的兵力..而國內的抗日戰爭也到了僵持階段..於是..蔣先生又想到了遠在延安的毛主席..
想和日本停戰..先消滅延安..可以說是消極抗日...
第三:緬甸做戰不利於中國軍隊..在1942年:昂山和奈溫所領導的緬甸獨立軍引領日軍佔領緬甸..日本軍隊打得幫助緬甸人民脫離英國獨立的口號..以至於在緬甸..中國軍隊要面臨兩個國家的軍隊..(..在團長中..飛機墜毀那段不就是日本人把主角他門當成了緬甸人...
F. 我的團長我的團歷史背景
歷史背景:
1938年1月,隨著戰爭一步步由東南沿海平原向西南高山地帶延伸,國民政府開始修築險峻的滇緬公路。
在中國全面抗戰中,雲南是中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聯系並取得援助的陸、空國際通道,滇越鐵路、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中印公路的所在地 ,為防禦日軍從中南半島北犯中國戰場西南大後方的最後戰略屏障 。
隨戰爭局勢的發展,至41年,日軍切斷了中國除滇緬公路之外的所有補給線,並開始進犯緬甸,打算切斷中國全面抗戰唯一的路上補給線,掐住中國的脖子,打擊全國抗戰的信心。
為保證反法西斯同盟援華物資順利運往中國,1942年,國民黨政府正式組織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配合英軍守衛緬甸(緬甸當時為英國殖民地),保護滇緬大通道暢通。
因為是中國軍隊第一次走出國門,國民政府高層極為重視,由蔣介石嫡系第五軍、第六軍擔綱主力,國軍唯一機械師第200師更是勇擔先鋒。入緬初期,遠征軍表現非常好,體現了充分的戰斗意志和高超的戰鬥技巧。
在友軍英軍配合不利的情況下,依然打出了幾個漂亮仗,最後因為英軍的自私投降,導致整個戰局急轉直下,遠征軍全線崩潰。一部退到印度,大部撤到雲南,途中因為自然環境惡劣和日軍的圍追堵截,出現大量傷亡,損失慘重。
「團長」中的大部分情節就是撤退到雲南的部隊,與日軍隔怒江對峙,准備反擊的故事。由於中國大部分國土淪喪,國民政府被壓縮到西南一隅,實際上已退無可退,所以必須利用天塹,死守怒江。
最初日軍乘佔領緬甸餘威幾次打算強渡怒江,但在中國軍隊拚死守衛下失敗,隨著國際戰爭的形勢及日本自身實力的局限,事實上,後來日軍已成強弩之末,無力發動大規模進攻,只能修築永久工事,與國軍隔江對峙。
(6)我的團長我的團為什麼打緬甸擴展閱讀
《我的團長我的團》內容簡介
抗戰末期,一群潰敗下來的國民黨士兵聚集在西南小鎮禪達的收容所里,他們被幾年來國土漸次淪喪弄得毫無鬥志,只想苟且偷生。而日本人此時已經逼近國界,打算切斷中國與外界的聯系。
收容所里聚集了各色人物:孟煩了、迷龍、不辣、郝獸醫、阿譯等等。他們混日子,他們不願面對自己內心存有的夢,那就是再跟日本人打一仗,打敗日本人。因為他們已經不抱有任何希望了。他們活得像人渣,活著跟死了也差不多。
師長虞嘯卿出現了,他要重建川軍團。但真正燃起這群人鬥志的是嬉笑怒罵、不惜使用下三濫手段的龍文章。龍文章成了他們的團長,讓這群人渣重燃鬥志,變成勇於赴死之人。
這些人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命運就是炮灰的命運,他們面對的是一場幾乎必死無疑的戰爭。 這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對得起「中國遠征軍」這五個字的中國遠征軍題材的小說。
列寧在評價高爾基的《母親》時說:「這是一本及時的書。」今時今日,在尤其需要我們對未來抱有信心的時候,本書也當得起這一評價。
G. 我的團長我的團
你還想弄明白什麼?片子主要是講抗日的遠征軍,國軍的功勞也是不小的。
反過來說劇情,你說竹內不可能不知道堡壘的破綻~,雖說是自己做的,但是是他一個人做的嘛?一個是構思,一個是操作,操作的是中國老百姓,反而打個比方說,你寫了作文,你知道它會在那方面會被扣分么?看來歷史你真的需要惡補一下了
目前熱播的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在幾個衛視頻度來回切換,很少看電視劇的我被這部以1942年中國抗戰遠征軍為主題的電視劇所吸引。此劇不迴避國民黨對日抗戰的功勞,給國民黨軍隊一個正面的歷史評價,特別是以杜聿明為主的第五軍在入緬作戰中,浴血奮戰,為了掩護英、印聯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
以往大陸的戰爭戲,老表現國民黨軍隊的弱智而著稱。不是腐朽就是瞎指揮。這部電視劇基本上國民黨軍隊的形象沒有太多負面描繪,已經和以往常規戰爭劇大相逕庭,這部電視劇比較真實反應國民黨軍隊形象的歷史題材片,中國遠征軍的戰略潰敗是一次歷史傷痕,也是中國軍隊贏的尊重的又一重彩,中國軍人打出的軍威,中國遠征軍應該算上一筆。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建立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司令長官是衛立煌,部隊的實際指揮官是杜聿明,部隊的班底主要以杜聿明的第五軍為主。
抗戰爆發後,由於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急需大量物資和外援,遂於1938年初修築滇緬公路。來自滇西28個縣的20萬民眾在抗日救國信念鼓舞下,自帶口糧和工具,風餐露宿,劈石鑿岩,歷時10個月,在高山峽谷激流險灘上,沿滇西,緬北990公里的山野,用雙手和血汗修築了滇緬公路。其間因爆破,墜岩,墜江,土石重壓,惡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計其數。1938年底通車,從此,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的輸血管。
1940年春,日本對滇越鐵路狂轟爛炸;6月迫使法國接受停止中越運貨的要求。盡管如此如此,日寇並不罷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並與泰國訂友好條約,滇越線全面中斷。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
緬甸的失守意味著中國唯一的援助通道被堵死,為了保衛緬甸,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銼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借一團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新編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屢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翻越野人山對敵作戰中不幸受傷殉國。戰役結束後,英美政府高度頌揚並給孫立人與戴安瀾將軍追贈了功勛章。
特別是新編第200師,在連續作戰十二天,補給中斷,糧彈兩缺,有被敵人分割包圍的情況下,在師長戴安瀾的率領下實行戰略轉移,本想回到祖國,由於日軍已先期切斷了第200師原定從八莫經密支那回國的道路,戴安瀾不得不率部從緬甸北部的山區里輾轉前行,以圖回國。
《我的團長我的團》這部電視鋸就是以杜聿明的第五師新編第200師為原型,刻畫了一個個鮮活的國軍將士,在抗日的大格局中,扮演著屬於自己的角色。
《我的團長我的團》和第五軍的回國之路一樣驚險,沿途上,都是些崇山峻嶺,人煙稀少的地方,給養困難,蚊蟥成群,熱帶森林的惡瘴更是奪取了不少壯士的性命,用屍骨暴野,慘絕人寰來形容當時的情景不為過,連杜聿明這樣的高級將領也差點殞命。
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杜聿明和他的第五師殘部最終回到國內,中國遠征軍以巨大的傷亡,掩護了英印聯軍的撤退,在和日本軍隊周旋的作戰中,贏得了對手和盟友的尊敬。當美國參謀長史迪威得知第五師殘部回到雲南時,高興的老淚縱橫。
《我的團長我的團》這部電視劇截取了第五師的歷史鏡頭,再造了中國遠征軍血撒緬甸,用悲壯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鉗制和重創了日軍,為盟軍收復全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
歷史不容玷污,中國遠征軍的功勞不可磨殺,杜聿明這樣的抗日將領被套上了戰爭罪犯是歷史的誤筆。《我的團長我的團》很形象地詮釋了中國國民黨的軍隊在正面戰場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歷史的真相往往就在謊言被戳穿之時!
附:中國遠征軍完整編制
(一.)
第一路司令長官 衛立煌(未到任) 羅卓英(繼任)
第5軍(軍長) 杜聿明
第200師(師長) 戴安瀾 新編第22師(師長) 廖耀湘 新編第96師(師長) 余韶
游擊支隊 黃翔 工兵團 李樹正 裝甲兵團 胡獻群 炮兵團 朱茂臻
汽車兵團 洪世壽 騎兵團 林承熙
第6軍(軍長) 甘麗初
第49師(師長) 彭壁生 第93師(師長) 呂國銓 暫編第55師(師長) 陳勉吾
第66軍(軍長) 張軫
新編38師(師長) 孫立人 新編第28師(師長) 劉伯龍 新編第29師(師長) 馬維驥
另司令長官部直轄36師(師長) 李志鵬
(二.)
司令長官 陳誠 衛立煌(1943年冬繼任) 副司令長官 黃琪翔
第十一集團軍 總司令 宋希濂 副總司令 黃傑
第2軍(軍長) 王凌雲
第9師(師長) 張金廷 新編第33師(師長) 楊寶
輜重團 段壽清
第6軍(軍長) 黃傑(史宏烈繼任)
預備第2師(師長) 顧葆裕 新編第39師(師長) 洪行
輜重團 鄭殿起 通訊營 馮行之 戰車防禦營 梁中介
第71軍(軍長) 鍾彬
新編第28師(師長) 劉又軍 第87師(師長) 張邵勛
輜重團 吳濤 另集團軍直轄第36師(師長) 李志鵬 第200師(師長) 胡家驥
第5軍炮兵營 指揮官不詳
第二十集團軍 總司令 霍揆彰 副總司令 方天
第53軍(軍長) 周福成 (趙鎮藩繼任)
第116師(師長) 趙鎮藩(劉潤川繼任) 第130師(師長) 張玉挺(王理寰繼任)
輜重團 劉寶華
第54軍(軍長) 方天
第14師(師長) 龍天武 第50師(師長) 潘裕昆 第198師(師長) 葉佩高
工兵第2團 林松 通訊部隊 指揮官不詳
第6軍 何紹周(軍長)
榮譽1師(師長) 汪波 第82師(師長) 王伯勛 第103師(師長) 熊綬春
另集團軍直轄高炮第49團3營 第6軍山炮營 輜重團 雷震波 第93師(師長) 呂國銓
炮兵部隊指揮官 邵百昌 工兵部隊指揮官 傅克軍 通訊營 滇康緬特別游擊區總指揮 鄭坡
(三.)
總指揮 史迪威 副總指揮 鄭洞國
新編第1軍(軍長) 鄭洞國(兼任,孫立人、潘裕昆先後繼任)
新編第30師(師長) 胡素(唐守治繼任)
新編第38師(師長) 孫立人(李鴻繼任)
新編第30師(師長) 潘裕昆
新編第6軍(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後組建,軍長) 廖耀湘
新編第22師(師長) 廖耀湘(李濤繼任)
第14師(師長) 龍天武
第50師(師長) 潘裕昆
直屬部隊戰車指揮官 白朗上校
中美混合突擊支隊指揮官 黑格准將
第一支隊隊長(新編第38師第88團) 肯利生上校
第二支隊隊長 韓特上校
美軍第5307混成旅(代號加拉哈特部隊)指揮官 梅利爾准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