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目前擁有哪些科技成果
❶ 緬甸以什麼發展
(一)緬甸農業機械化發展概況
緬甸現有8家國有農機廠,已建成鑄造生產、齒輪加工、鍛造加工、主軸加工和金屬熱處理 5 條生產、加工、裝配線,主要產品有手扶拖拉機、動力耕整機、割曬機、旋耕機和脫粒機,柴油機、主軸、齒輪等都主要部件都從中國浙江四方集團進口,以進口裝配為主。現每年能生產手扶拖拉機3000台、動力耕整機等機具6000台,由農機局統一銷售到全國99個分銷中心,農民可分期付款購買。但還遠不能滿足農機化發展需求,對小型農機需求非常大,需大量進口,緬甸政府已免除了農機等農用物資的進口關稅。緬甸私人農機銷售企業也多,其中的007,Gooebrother,Yeeshin 等華僑公司規模較大,主要銷售中國、印度、日本的小型農機。中國產品價格占優,市場份額約佔80%。
(二)緬甸石化工業發展概況
緬甸能源部是緬甸石油與天然氣業的主管部門,能源部下設計劃司、緬甸石油與天然氣公司、緬甸石油化工公司和緬甸石油產品貿易公司。緬甸有百餘年石油開采歷史,1853年仁安羌油田的石油開始出口到歐洲,主要分布在緬甸中部和沿海地區。現陸上已開發油田18個,海上、陸上開發天然氣田3個。主要天然氣田為Yadana和Yetagun,已探明儲量分別為6.5萬億和3.2萬億立方英尺。由韓國大宇、印度 ONGC Videsh有限公司和印度GAIL有限公司在若開邦海上A-1區塊和A-3區塊發現了大型天然氣田,預計儲量達到5.7萬億至10萬億立方英尺。1989年以來,截止2006年4月30日,緬甸已與24個國際石油公司簽訂39份43個區塊的產品分成合同,協議外資達26.34億美元,是緬甸引進外資最多的行業。主要的投資方為韓國、印度、日本、馬來西亞、泰國、印尼、法國和中國等。按照緬甸的地質構造情況,緬甸石油與天然氣勘探前景看好,緬甸共有 14 個地質沉積盆地,其中,緬甸石油與天然氣公司僅對位於緬甸中部地區、卑謬地區和伊江三角州地區的盆地進行過廣泛的勘探,緬甸尚有許多地方具有新發現石油與天然氣的可能性。緬甸石油與天然氣公司與外國公司合作,正在進一步擴大雙方的合作范圍。同時,依靠自己的財力,在緬甸較偏遠的實階省莫萊鎮區茵多和洪馬林鎮區烏約河邊的耶波密村開始實施陸地石油勘探計劃。
(三)緬甸礦業資源概況
緬甸有大量的礦產資源,現已探明主要的礦藏有銅、鉛、鋅、銀、金、鐵、鎳、寶石、玉石等,部分已得到大面積開采。其中銅礦主要位於曼德勒以西105公里的望瀨及望瀨以東11公里處的禮勃東。產品品質較高並已進入國際市場。1994 年緬頒布礦業法,允許外國對寶石、金屬、工業礦產原料、石料進行勘查、勘測和生產。同年10月,緬甸政府宣布過去由緬甸國營部門壟斷經營的金礦和銅礦向外資開放,並於1995年9月、1996年9月和1997年9月先後三次將40塊礦區對外招標。截止2006年4月30日,外國對緬甸的礦業投資項目達58個,投資協議金額為5.3489億美元。加拿大的Ivanhoe公司1994年開始投資開發銅礦,1997年開始生產銅金屬,是較為成功的投資之一。
(四)緬甸汽車行業概況
緬甸國營與公私合營的汽車組裝廠共有三家,分別為:緬甸第二工業部下屬的緬甸汽車與發動機生產公司,組裝生產大型卡車、輕型汽車、Mastar吉普車和生產ZA-2000CC。緬甸第二工業部、緬甸第一私人投資有限公司(FMI)和日本鈴木(SUZUKI)公司的合資汽車組裝廠,主要組裝生產鈴木小型貨車;緬甸經濟控股公司和日本ISUZU公司的汽車組裝廠,主要組裝生產載重量為1噸的Pick-up汽車。上述汽車生產廠家的零部件均必須進口,因此組裝生產規模和數量均很小。從緬甸國產汽車行業的情況看,絕大部分為組裝廠,主要部件,如發動機和軸承均從日本等國進口,進口的零部件也多為二手貨,一些不太重要的部件由緬甸國內生產,如:車身和底盤等。目前緬甸共有兩家與外國合資的汽車組裝廠,其中一家是三菱汽車組裝廠,該廠於1998年與緬甸二工業部合資組建,以注冊資金670萬美元起家,日本三菱公司佔65%的股份,緬甸第二工業部佔35%的股份,生產規模為年組裝生產三菱汽車2000輛。自1998年至今,該廠汽車組裝生產的總量為Wagon車1423輛,Mini Carry Truck車2824輛,年均產量僅471輛,遠未達到生產的規模,其原因之一是申請進口部件批文難。緬甸全國人口5400萬,仰光市的汽車擁有量每100人平均僅為3輛,相差很大。業內人士分析,如果緬甸的政策放開,汽車組裝行業未來前景看好,但前提是政策進一步開放。
(五)緬甸家用電器市場概況
緬甸國內家電生產能力薄弱,僅組裝少量VCD和電視機,大部分產品依賴進口,主要來自其他東盟國家、中國、日本和韓國。空調:日本和韓國佔領了大部分空調市場,但價格便宜的中國空調開始進入緬甸市場National, Sanyo, General, Mitsubishi, Sharp ,Samsung,LG 空調質量好,市場佔有率也高。中國產品逐漸提高質量,而且價格上有優勢。消費者越來越傾向於選擇新技術和質量。National, Panasonic 超過其他20個品牌,佔了當地市場30%的佔有率。去年General市場佔有率從15%下降到10%,一馬力或二馬力的價格從27萬緬幣到超過100萬緬幣。Sakura 利用日本技術在中國組裝生產空調,特別適合緬甸市場。引進4個月以來,佔有率已達到10%,平均價格為26萬緬幣。
(六)緬甸紡織業發展概況
長期以來,緬甸因多種原因經濟發展緩慢,尤其是2003年7月28日美國總統布希簽署了《2003年緬甸自由與民主法案》及一份行政令,對緬甸政府實施嚴厲的經濟制裁,封鎖了美元進出入渠道。這份行政令簽署後,嚴重打擊了緬出口行業和企業,而其中備受打擊的便是緬甸成衣業,原本近400家的外商投資成衣企業迅速減少到只有100多家。以往這些投資者多數來自於台灣、香港等地,採取來料加工方式,產品以內衣、襯衣為主,主要銷往歐美市場。據緬甸官方統計,緬甸2004-2005年度貿易總額為49億美元,成衣出口僅為2.16億美元,2003-2004 年度的3.27比億美元明顯減少。中國向緬出口紡織品也是雙邊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中海關統計,2004年1-6月,我向緬出口商品中紡織原料及紡織製品金額為7609.2萬美元,占同期雙邊貿易的17.7%。緬甸政府一方面試圖加強自身造血功能,另一方面鼓勵外商投資紡織業,鼓勵紡織產品出口。近年來,中國企業利用中國貸款幫助緬甸修建了賓普、帕克庫和紗倫基紡織廠,還有一家企業向針織廠提供設備和進行安裝,有些廠雖已投入生產,但尚未有大規模效益。
(七)緬甸旅遊市場的發展概況
緬甸風景優美,名勝古跡多。主要景點有世界聞名的仰光大金塔、文化古都曼德勒、千塔之城蒲甘以及山都威的額不裏海灘等。從1993年起,政府大力發展旅遊業,積極吸引外資,建設旅遊設施。目前有大小酒店469家,擁有客房9420間。較著名的飯店有:仰光的悉都那酒店、茵雅湖酒店、商人酒店、海濱酒店、花園酒店、曼德勒的悉都那飯店、蒲甘的蒂麗畢瑟亞飯店等。據緬甸人口移民部統計數據,2008年1-9月,到緬甸的外國遊客總數188,931人,較2007年同期的251,796人下降幅度為25%。到緬甸外國遊客人數大部分來自亞洲國家,排列前位的分別為:泰國、中國和韓國,其他遊客分別來自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德國和法國等。影響2008年緬甸旅遊業的主要是發生於五月的緬甸颶風和始於第三季度的全球金融危機。按照慣例,每年年初均為外國遊客到緬甸旅遊的黃金季節,但由於金融危機影響,截止目前,到緬甸的外國遊客同比大幅減少。據一些市場人士分析,旅遊業回暖的可能性取決於金融危機的形勢,預計金融危機對旅遊業的沖擊將繼續。
❷ 曾經亞洲最富裕的國家緬甸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曾經的緬甸在亞洲不敢說是最富裕的國家,可以說是富裕的國家,緬甸民主主義政治在1962年被軍政改換成社會主義開始,就走向貧窮的。很大原因是因為沒有抓住發展機遇。
緬甸的經濟中,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大米出口國。而其工業非常落後,只有部分的服裝、紡織等輕工業,而且在國際上競爭力非常薄弱。因此,逐漸走上了沒落。
❸ 請介紹一下「緬甸」這個國家——
一、地理位置
緬甸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其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和雲南接界,中緬國境線長約2185公里,其中滇緬段為1997公里;東部與寮國和泰國毗鄰,緬泰、緬老國境線長分別為1799公里和238公里;西部與印度、孟加拉國接壤;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海岸線總長2655公里。
二、氣候特徵
緬甸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國土的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為熱帶,小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北,處於亞熱帶。環繞緬甸東、北、西三面的群山和高原宛如一道道屏障,阻擋了冬季亞洲大陸寒冷空氣的南下,而南部由於沒有山脈的阻擋,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可暢通無阻。緬甸生態環境良好,自然災害較少。
緬甸全年氣溫變化不大,最冷月(1月)的平均氣溫為20℃-25℃;最熱月(4、5月間)的平均氣溫為25℃-30℃。各地氣溫年較差也不大。
雨量豐沛,降雨多集中在西南季風盛行的6、7、8三個月,其次為5月、9、10月,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達4000毫米以上,中部為雨影區,年降雨量不足1000mm,是緬甸的乾燥地帶。5-10月各地的降雨量佔全年降雨量的90%-95%左右。由於受季風的影響,緬甸全年可分為熱季(3月至5月中旬)、雨季(5月中旬至10月)、涼季(11月至次年2月)。
三、自然資源
1、礦產資源
緬甸礦藏資源豐富,有石油、天然氣、鎢、錫、鉛、銀、鎳、銻、金、鐵、鉻、玉石等。
石油是緬甸重要的經濟資源之一。主要分布於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仁安羌、稍埠、新固、仁安佳、蘭約、敏布、帕蘭永、約達亞、丹岱、畢道彬、仁安馬、英道、延別鳥(蘭里島)以及實兌南部諸島。據亞洲開發銀行能源評估報告,緬甸共有104個油氣開采區塊,其中內陸開采區塊53個,近海開采區塊51個。根據測量結果,約有1.6億桶石油和20.11萬億立方英尺天然氣。
2、森林資源
緬甸是世界上森林分布最廣的國家之一。1994年緬甸森林(包括43%的郁閉林和30%的疏林)總面積為3442萬hm2,約占國土總面積的51%,森林覆蓋率約為52.3%。
緬甸的森林資源較為豐富,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已發現有1347種高大的喬木樹種、741種小喬木、1696種灌木、96種竹類植物,36種藤本植物和841種花卉植物。在2088種喬木樹種中,已有85種應用於多種用途的木材生產。
2010年森林覆蓋率為41%,主要分布在北、西、南部。中部勃固山脈是柚木的主要產區。緬甸林業種類有2300種,其中喬木1200餘種,世界60%的柚木儲量和國際市場上75%的柚木均產自緬甸。盛產檀木、灌木、雞翅、鐵力、酸枝木、花梨木等各種硬木和名貴硬木,硬木潛在年產量約130萬噸。此外,緬甸還有豐富的竹類和藤木資源。竹類品種97種,竹林面積963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若開、緬中地區。藤木32種,年產量約7600萬根,主要分布在克欽、撣邦,有水藤、紅藤,只有小部分出口。
3、水力資源
緬甸國內河流密布,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欽敦江和湄公河,支流遍布全國。其中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和湄公河均發源於中國。伊洛瓦底江為緬甸第一大河,流域面積43萬平方公里,水量充沛,水流平緩,從北向南依次流經克欽邦、曼德勒和仰光等六個省份,最後從仰光注入印度洋,全長2,200公里,總落差4,768米,全河平均比降為2.13‰,入海口平均流量為13,600立方米/秒。薩爾溫江為緬甸第二大河,由雲南潞西出境進入緬甸,在緬境內1,660公里,流域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經過撣邦、克耶邦、克倫邦和孟邦,最後由莫塔馬灣歸入印度洋。湄公河由西雙版納進入緬甸,主要流經緬甸撣邦與寮國、泰國的邊境線。
四、文化
1、宗教
僧伽在整個緬甸是非常受到尊敬的。小乘佛教在西元前三世紀傳入緬甸,在西元十一世紀時成為緬甸居民普遍的信仰,並且延續至今。當時阿奴律陀聽取孟族僧人阿羅漢的建議,排除阿利僧派,定小乘佛教為國教。
在緬甸,男孩子一般都要做剃度,使佛教事業後繼有人,被認為是一件積德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從此可以「成人」,受到社會的尊重,是一件榮耀的事。孩子做剃度一般有3種形式:單獨一家一戶做剃度;幾家幾戶聯合起來給孩子做剃度;以政府各部門、街道、學校或集市為單位給孩子做剃度。
2、語言
緬甸語屬漢藏語系下的藏緬語族;居民以農耕為生;古文化在宗教、文學和政治制度等方面,深受印度文化影響。以蒲甘王朝為代表,建於十一世紀初,以蒲甘為首都。設行政組織,訂立法律,雕刻及繪畫藝術相當發達;並且以自創的緬甸文取代巴利文和梵文,並成為經書的正式文字。佛塔建築以「糾蘇吉剛佛塔」為其代表。
3、飲食
緬甸盛產稻米,人民以大米為主食。早餐常吃「饃亨卡」、椰子面、椰子粥、涼拌面、涼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種各樣的糕點小吃。
緬甸人有喝早茶的習慣。人們在茶館里喝咖啡、奶茶,吃點心。如麵包夾黃油、果醬、乳酪、肉包子、油條及油餅,還喜歡喝魚片湯、鴨肉粥等。
緬甸人在飲食方面較為節儉。常以魚蝦醬、辣椒、煮豆、酸菜葉湯佐飯。緬甸菜餚講究油、辣、香、鮮、酸、咸。宏調方法多以炸、烤、炒、涼拌為主。炸烤食物易於保存,
涼拌不需加熱,又能祛暑。緬甸瀕海多河,魚蝦豐富,易捕撈。在緬甸以魚蝦為原料製作的食品尤多。緬甸人喜歡將竹筍腌成酸筍,和其他蔬菜、肉類混炒,味道鮮美。
緬甸人的口味特點是酸、辣、清淡,不油膩,類似中國四川口味,一般餐桌都要求放上辣椒油。愛吃雞、鴨、魚、蝦、蝦醬、魚醬,喜食咖哩,要求略帶甜味,最好拌上番茄,除吃一般蔬菜之外,人們喜歡用水果做菜。如把芒果切成片,拌入黃豆粉、蝦米松,蝦醬油、洋蔥頭以及炒過的辣椒籽,吃起來又酸、又咸、又辣、又鮮。
4、習俗
緬甸人有名無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詞,以示性別、年齡、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稱「貌」(意為弟弟),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少年也稱「貌」,對平輩或兄長則稱「郭」(意為哥哥),對長輩或有地位的人則稱「吳」(意為叔伯)。如某男子叫「昂基」,隨著他的年齡和地位的變化,被稱作「貌昂基」、「郭昂基」或「吳昂基」。
緬甸婦女不論已婚與否,一般在名字前加「瑪」,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平輩也稱「瑪」(意為姑娘),對長輩或有地位的則稱「杜」(意為姑、姨、嬸)。如有一位叫「丹敏」的女子,隨著她的年齡和社會地位的不同,人們可稱她為「瑪丹敏」或「杜丹敏」,她本人自稱「瑪丹敏」。
五、著名旅遊景點
1、大金塔
大金塔是仰光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塔高110米,坐落於市內一座小山上,表面塗有72噸的黃金,塔頂由近3000克拉的寶石鑲嵌而成。整個建築群非常雄偉,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奪目而耀眼。傳說是保存有佛祖八根頭發的商人兩兄弟建成,已有2500年的歷史。
2、甘道基皇家太湖
在高大的合歡樹和棕櫚樹叢中.皇家大湖,如一顆碧綠的翡翠鑲在仰光市區,湖西的高崗上矗立著金光燦爛的大金塔;湖東是美麗的卡拉威宮,湖北面是綠樹成蔭的昂山公園,湖岸環繞著木走廊,是散步和欣賞湖濱美景的好地方,湖北建有一寬大的柚木平台,是遠眺、拍攝大金塔和卡拉威宮的絕佳位置,在這里還可以觀賞倒印在湖中美麗的日出和醉人的日落。
3、茵萊湖
位於仰光市北部,湖面寬闊,湖水清澈.湖畔綠樹成蔭.碧草如茵,繁花似錦,湖周有多個公園。不但是市民休憩之場所,更是情侶談情說愛的熱門首選。
❹ 緬甸被稱為「亞洲糧倉」,為何他們有半數以上人口用不上電呢
因為緬甸這個國家,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科技水平都是相當的落後,國內主要還是以農作物生產為主,這也是他們國家經濟發展的唯一產業,並且緬甸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也不太好,經濟比起其他的東南亞國家都要差勁很多,雖然是一個文明古國,不過因為農作物生產量很足,所以亞洲不少國家的糧食都是從緬甸進口的,緬甸也被譽為是亞洲的糧倉。不過緬甸至少也是一座著名的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來到緬甸遊玩,這里的寺廟也是值得一玩的,論文化底蘊的話,緬甸是完全不比泰國和馬來西亞遜色的,自然風景也是如此,只不過旅遊條件和經濟沒有那麼發達而已。
❺ 你知道緬甸嗎
國名: 緬甸聯邦 (The Union of Myanmar)
獨立日:1月 4日(1948年)
國慶日:1月4日(1948年)
國旗: 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9∶ 5。旗面為紅色,左上角有一深藍色的小長方形,裡面繪有白色的圖案——14顆五角星環繞著一個14齒的齒輪,齒輪中空,內有一株谷穗。紅色象徵勇敢和果斷,深藍色象徵和平與統一,白色象徵純潔和美德。14顆五角星代表緬甸聯邦的14個省、邦,齒輪和谷穗象徵工業和農業。
國徽:中心為一個由谷穗環繞的有14個齒的齒輪,上面繪有緬甸地圖。谷穗兩側各有一個獅子,獅子被譽為緬甸的國獸,稱聖獅,是吉祥的標志。頂端為一顆五角星,在其兩側和谷穗周圍裝飾著緬甸花卉;底部的飾帶上用緬文寫著「緬甸聯邦」。
國花: 東亞蘭花
國樹:柚木
國家政要: 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主席 丹瑞大將(Than Shwe),1997年11月任職。
自然地理:緬領土有676581平方公里。位於中南半島的西部,在西藏高原和馬來半島之間。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接壤,東北與中國為鄰,東南與寮國、泰國毗鄰,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海岸線長3200公里。屬熱帶季風氣候。森林覆蓋率占總面積的50%以上。
人口:5300萬人(2004年)。緬甸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全國8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約8%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緬甸語為官方語言,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已的語言,其中緬、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族有文字。
首都: 仰光 (Yangon),位於伊洛瓦底江入海分支仰光河左岸,是緬甸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仰光自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世界聞名的仰光大金塔,始建於2500多年前,高達百米,塔頂鑲著4300多顆寶石。整個高塔用20516張金片貼住,形成了晝夜金碧輝煌的外觀。1852年建成的仰光港,是緬甸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主要的稻米輸出港之一。
2005年11月7日,緬甸政府發言人、新聞部長覺山准將說,緬甸政府部門已從6日起開始分批遷往緬甸中部城市彬馬那。覺山證實,已經開始搬遷的首批9個部門包括外交部、國防部、商業部和農業部等。其他政府部門也將陸續遷至彬馬那。彬馬那是緬甸中部的一個縣級城市,位於仰光以北390公里處,距緬北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約300公里,附近有勃固山脈依託,目前常住人口估計不足10萬。彬馬那現有農業、林業和畜牧業3所大學。
八莫獨特的佛寺座鍾
簡史: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英國於1824-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獨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緬甸貨幣>>>
緬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國」,佛教傳入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1000多年前,緬甸人就開始把佛經刻寫在一種叫貝多羅樹的葉子上,製成貝葉經。正如李商隱詩中提到「憶奉蓮花座,兼聞貝葉經」。在緬甸4640多萬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緬甸的每一個男人在一定時期內都必須削發為僧。否則,就會受到社會的蔑視。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廟必建塔,緬甸全國到處佛塔林立。因此,緬甸又被譽為「佛塔之國」。千姿百態、金碧輝煌的佛塔使緬甸成為旅遊勝地。
緬甸潑水過大年 漫話緬甸佛塔
2006年1月4日,緬甸儀仗隊隊員參加在首都仰光舉行的獨立節升國旗儀式,紀念緬甸獨立58周年。 新華社記者張雲飛攝
經濟:農業是緬甸國民經濟的基礎,農作物主要有稻穀、小麥、玉米、棉花、甘蔗和黃麻等。緬甸森林資源豐富,全國擁有林地3412萬公頃,覆蓋率為50%左右,是世界上柚木產量最大的國家。柚木質地堅韌、耐腐蝕,是人類用鋼鐵造船以前世界上最好的造船材料。緬甸將柚木視為國樹,被稱為「樹木之王」、「緬甸之寶」。緬甸盛產的玉石和寶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外交: 緬奉行獨立、積極的外交政策,不依附於任何大國和國家集團。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各國友好相處,重視發展同鄰國的睦鄰友好關系。
與中國關系:中緬兩國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相處。1950年6月8日兩國建交。50年代,兩國總理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60年10月,兩國政府簽定了中緬邊界條約,率先圓滿解決了歷史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中緬領導人一直保持互訪傳統,周總理曾9次訪緬,吳奈溫12次訪華。中緬友誼被稱頌為「胞波」(兄弟)情誼
回答者:開著賓士偷白菜 - 經理 五級 2-26 13:08
--------------------------------------------------------------------------------
知道啊,
回答者:黃河之心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2-26 13:09
--------------------------------------------------------------------------------
國名: 緬甸聯邦 (The Union of Myanmar)
獨立日:1月 4日(1948年)
國慶日:1月4日(1948年)
國旗: 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9∶ 5。旗面為紅色,左上角有一深藍色的小長方形,裡面繪有白色的圖案——14顆五角星環繞著一個14齒的齒輪,齒輪中空,內有一株谷穗。紅色象徵勇敢和果斷,深藍色象徵和平與統一,白色象徵純潔和美德。14顆五角星代表緬甸聯邦的14個省、邦,齒輪和谷穗象徵工業和農業。
國徽:中心為一個由谷穗環繞的有14個齒的齒輪,上面繪有緬甸地圖。谷穗兩側各有一個獅子,獅子被譽為緬甸的國獸,稱聖獅,是吉祥的標志。頂端為一顆五角星,在其兩側和谷穗周圍裝飾著緬甸花卉;底部的飾帶上用緬文寫著「緬甸聯邦」。
國花: 東亞蘭花
國樹:柚木
國家政要: 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主席 丹瑞大將(Than Shwe),1997年11月任職。
自然地理:緬領土有676581平方公里。位於中南半島的西部,在西藏高原和馬來半島之間。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接壤,東北與中國為鄰,東南與寮國、泰國毗鄰,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海岸線長3200公里。屬熱帶季風氣候。森林覆蓋率占總面積的50%以上。
人口:5300萬人(2004年)。緬甸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全國8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約8%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緬甸語為官方語言,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已的語言,其中緬、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族有文字。
首都: 仰光 (Yangon),位於伊洛瓦底江入海分支仰光河左岸,是緬甸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仰光自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世界聞名的仰光大金塔,始建於2500多年前,高達百米,塔頂鑲著4300多顆寶石。整個高塔用20516張金片貼住,形成了晝夜金碧輝煌的外觀。1852年建成的仰光港,是緬甸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主要的稻米輸出港之一。
2005年11月7日,緬甸政府發言人、新聞部長覺山准將說,緬甸政府部門已從6日起開始分批遷往緬甸中部城市彬馬那。覺山證實,已經開始搬遷的首批9個部門包括外交部、國防部、商業部和農業部等。其他政府部門也將陸續遷至彬馬那。彬馬那是緬甸中部的一個縣級城市,位於仰光以北390公里處,距緬北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約300公里,附近有勃固山脈依託,目前常住人口估計不足10萬。彬馬那現有農業、林業和畜牧業3所大學。
八莫獨特的佛寺座鍾
簡史: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英國於1824-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獨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緬甸貨幣>>>
緬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國」,佛教傳入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1000多年前,緬甸人就開始把佛經刻寫在一種叫貝多羅樹的葉子上,製成貝葉經。正如李商隱詩中提到「憶奉蓮花座,兼聞貝葉經」。在緬甸4640多萬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緬甸的每一個男人在一定時期內都必須削發為僧。否則,就會受到社會的蔑視。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廟必建塔,緬甸全國到處佛塔林立。因此,緬甸又被譽為「佛塔之國」。千姿百態、金碧輝煌的佛塔使緬甸成為旅遊勝地。
緬甸潑水過大年 漫話緬甸佛塔
2006年1月4日,緬甸儀仗隊隊員參加在首都仰光舉行的獨立節升國旗儀式,紀念緬甸獨立58周年。 新華社記者張雲飛攝
經濟:農業是緬甸國民經濟的基礎,農作物主要有稻穀、小麥、玉米、棉花、甘蔗和黃麻等。緬甸森林資源豐富,全國擁有林地3412萬公頃,覆蓋率為50%左右,是世界上柚木產量最大的國家。柚木質地堅韌、耐腐蝕,是人類用鋼鐵造船以前世界上最好的造船材料。緬甸將柚木視為國樹,被稱為「樹木之王」、「緬甸之寶」。緬甸盛產的玉石和寶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外交: 緬奉行獨立、積極的外交政策,不依附於任何大國和國家集團。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各國友好相處,重視發展同鄰國的睦鄰友好關系。
與中國關系:中緬兩國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相處。1950年6月8日兩國建交。50年代,兩國總理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60年10月,兩國政府簽定了中緬邊界條約,率先圓滿解決了歷史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中緬領導人一直保持互訪傳統,周總理曾9次訪緬,吳奈溫12次訪華。中緬友誼被稱頌為「胞波」(兄弟)情誼
❻ 太空扣緬甸衛星,奪俄羅斯全球航天第三,日本70年太空野心初露
很多呱友印象中的日本,仍停留在「失落的10年」或「失落的20年」泥沼中難以自拔,而忽略了這個東亞強國從未真正衰落的強大實力。
至於在航天領域,很多呱友都停留在日本偶爾的火箭發射失敗上,也極少深究過這個一衣帶水的近鄰,究竟在航天領域達到了怎樣的水準和高度。
3月12日,英國路透社披露一個令國際 社會 普遍深感震驚的重大消息:
日本決定將緬甸首顆衛星扣留在國際空間站日本的「希望號」實驗艙內,並臨時對該衛星進行「扣押」。
很多呱友可能感到震驚,並發出終極之問:
且不說日本此舉是否符合國際法,先問日本已經有能力在太空扣押他國衛星?
事實上, 歷史 上長期善於進行戰略偽裝和戰略隱藏的日本,經過長達半個世紀的忍者匿蹤式發展後,不僅已經具備充足實力扣押他國衛星,並且已經成功地在離地球3.4億公里外的宇宙空間,對一顆小行星進行了「攻擊式」取樣。
2019年4月5日,日本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在宇宙飛行近6年後,對一顆命名為「龍宮」的C型(碳質)岩石小行星,發射了一枚14公斤重的大型「宇宙炸彈」——撞擊器(Small Carry-on Impactor)。
更令人感到可怕的是,日本那一次對小行星的撞擊,誤差竟只在10米之內。換言之,這場「宇宙級攻擊」,精度誤差只在10米之內。
即便完全不懂航天 科技 的呱友,只需要想像一下,將撞擊器換成一顆14公斤的真炸彈,又會具有怎樣的威力?
2021年初,根據美國媒體公布出的最新排名,日本首次將俄羅斯踢出全球航天三強隊列,名列全球第三。
日本這個隱藏的全球航天強國,正在一步步褪去最後的戰略偽裝,站在全球航天強國之列,並虎視眈眈注視著深邃的太空。
日本扣押他國衛星屬於「航天史上第一次」,這也為將來世界各國在太空的活動,樹立了一個標桿式的危險宇宙航天規則:
只要一國有能力,就能夠在太空對他國的太空資產,進行單方面扣押。
事實上,緬甸這顆對其國內有重要意義的衛星,只是一顆農業和漁業監測的民用衛星。
但是,日本卻以該衛星「可能被緬甸用於軍事用途」為由,單方面扣押了該衛星。
不知日本是否感覺尷尬的是:這顆衛星從立項到設計再到製造,全部都是由日本完成。
2012年,緬甸出資,緬甸航空航天工程大學與日本北海道大學、東北大學開始遙感衛星製造計劃。
2021年2 月20 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這顆衛星發射升空。
詭異的一幕就此發生:
這顆所屬權明晰的衛星上天後,居然被鎖進了國際空間站,而不是立即投入使用。
日本給出的說法是: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一直將其保存在「希望號」實驗艙內,等待進入運行軌道。」
再然後,這一「保存」就「保存」到了3月12日,「保存」也就變成了「扣留」。
至於為啥日本可以扣押別國太空資產,日本沒法給出一個合法解釋,只是模糊聲稱「擔心衛星被用於軍事用途」。
但目前國際空間站上7名宇航員中就有1名日本宇航員野口聰一,為此次扣押做出了最好的註解。
換言之,緬甸出錢造的衛星,被代工商日本給扣押了,也不提違約、賠錢的話。
可能很多呱友認為,日本此番在太空扣押他國衛星,只是出於簡單的政治原因,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
但一個隱藏的驚人事實是:
日本不僅有能力扣押任何一個國家的衛星,實際上早已具備了對任意國家的衛星發起毀滅性的太空打擊。
6年後的2019年4月5日,那次極不起眼的發射,震動世界。
當天,隼鳥2號對距地球3.4億公里的小行星「龍宮」,發射了一枚14公斤重的撞擊器。
撞擊時,為避免「飛濺誤傷」,隼鳥2號還採取了臨時機動,繞到了該小行星背後躲避,但留下了一個相機近距離拍攝此次撞擊。
撞擊器最後在小行星表面引發了高達300米的煙塵,濺射物的飛濺持續了數百秒 ——這一切都有視頻影像作為證據傳回了地球。
最終證實:
此次撞擊造成這顆C型(碳質)岩石小行星表面,形成了深度達3米左右,直徑超過10米的巨大彈坑。
如果把日本這次在宇宙深空的撞擊對象,置換成任意國家航天器,其結果不言而喻。
更令世界側目的一個事實是:
日本這一堪稱戰略性武器的航天器,發射於7年之前。考慮到研發、製造、測試所需時間,則這樣的計劃最低限度都是十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就已經開始。
日本官方表面上的各種充滿深奧科學術語的描述,卻掩蓋不了五大基本事實:
一、日本造的航天器,在宇宙深空長途奔襲3.4億公里,找到並精確定位了直徑僅1公里的「龍宮」小行星,這是不帶任何誇張色彩的「大海撈針」。
二、日本的航天器,以14公斤重的撞擊器,准確對「龍宮」進行了一次「投彈」,投彈誤差僅為10米不到,這是嚴格意義上的精確打擊。
三、在精確打擊的瞬間,日本的航天器快速機動到了「龍宮」背面進行了戰術規避,形成了真正的打擊時自我保護。
四、日本航天器對一顆岩石小行星,造成了深達3米、直徑超10米的巨大彈坑,大致相當於一棟三層樓房的體積。
五、這一切攻擊傷害,只是採用的物理攻擊,並未投入任何軍用爆炸物。
換句話說,只需要將「龍宮」替換成任意國家的航天器、空間站、衛星等人造航天器,此次日本隼鳥2號造成的損害結果,也將完全一致。
另外,「龍宮」距地球長達3.4億公里,而目前的人造航天器大多數距地球僅幾百公里;「龍宮」直徑一公里,人類目前最大的國際空間站尺寸只有一個足球場大。
一旦隼鳥2號的撞擊器,瞄準的不是「龍宮」這樣的小行星,而是任意一個國家航天器,其結果已經不用贅述。
目標搜索、定位、發射、追蹤、打擊、規避等一系列戰術動作,在日本的隼鳥2號探測器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從一定意義上說,日本的這一次小行星撞擊,就是一場太空軍事打擊演習。
2021年日本將俄羅斯踢出全球航天三強國家行列取而代之,其實並非突然。
草蛇灰線,伏行千里。日本在航天領域中,一直是採取的是戰略偽裝姿態。
航天瞄準的是宇宙深空,但任何國家的航天起步,都始於航空領域的積累,沒有任何例外。
就在部分呱友冷嘲熱諷日本的航空技術不靠譜,連自己研發一款新型戰機都困難重重時,卻似乎都集體忘記了 日本曾經是一個可完爆美國先進戰機的航空大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一流航空大國、強國。其研發投入實戰的「零」式戰機,曾經在太平洋戰場橫掃美軍F2A戰斗機、F4F戰斗機、CW-21B、霍克75A、P-40戰斗機。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僅僅靠著250架「零」式戰機初期型,就毀掉了美國在太平洋地區2/3的戰斗機部隊,成為太平洋上真正的空中霸主。
高峰時期,日本航空產業人員高達100萬人,年產飛機2.8萬架。
雖然一場失敗的二戰打散了日本的航空工業,但是日本航空工業的技術儲備、人才儲備、產業儲備依舊存在。
日本戰敗短短幾年之後,隨著朝鮮戰爭爆發,日本成為美軍前進基地,航空工業迅速恢復。
從修飛機到仿造飛機,僅僅到了50年代中期,日本就已經開始發展火箭及航天技術。 「鉛筆」、「卡帕」、「拉姆達」等三個系列的固體探空火箭全面展開,並涉足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
到了1969年,日本甚至成立「宇宙開發事業團」。
1970年2月11日,日本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成為全球繼蘇聯、美國、法國之後,全世界第四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一個戰敗國,從戰敗投降到奪得全世界航天史上第四的殊榮,僅僅只花了25年, 也從中可以一窺日本航天實力。
但自從日本發射人造衛星跨入太空俱樂部之後,日本就開始變著法子裝低調,以忍者匿蹤的方式隱藏著強大的航空航天實力。
第一、日本並不將航空航天這種明顯具有巨大軍事戰略意義的新興產業,以政府名義掌控,而是全部打散摻入到日本企業中,以商業、民用的旗號進行隱形發展。
在日本,叫得上名字的參與航空航天產業的企業就有高達60多家,其中三菱、富士、本田、豐田、住友等等這些熟悉的大型重工企業,無一例外都在參與日本航空航天的設計、研發、製造等。
同時,日本另外還有超過一百家與航空航天高度相關的公司,為那些大公司進行配套研發。
也正因這一整套堪稱豪華的產業鏈,日本實際上能夠完全獨立研發、設計、製造從直升機到戰斗機,從火箭到衛星的一切航空航天重裝備。
但是,這種摻入商業民用公司的操作,使得日本發展航空航天技術就顯得完全與日本政府無關,而只是日本企業的各種商業行為,毫無政治風險可言。
實際上,日本航天事業由政府集中領導,總理大臣的航天咨詢機構是宇宙開發委員會。
不過對外,日本從未設置「省」一級航空航天機構,其空間開發由科學技術廳的宇宙開發事業團和文部省的日本宇宙科學研究所分工負責。
第二、日本為了規避戰後和平憲法束縛,對航空航天技術雖一直在追趕甚至引領世界級水平,但絕不輕易將航空航天技術成果投入產業化做出實物。
在日本,有一個非常非常反常的現象,那就是日本的航空航天技術從來就沒有落後於世界主要國家,但是日本卻從來沒有真正將這些技術大規模地商業化。
以航空領域為例,日本是世界上極少幾個可以完全獨立自主研發、製造各種飛機的國家。
但是,截至目前,全球看不到任何一款日本製造銷售的知名飛機產品。僅有十幾年前嘗試性地生產了一些支線飛機MRJ。
可另一個矛盾的事實又是:波音公司超過40%的零部件是由日本製造。
事實的真相就是:
日本實際具備從研發、製造螺旋槳飛機,到研發、製造各型大飛機,再到研發、製造各型先進戰斗機,最後再到研發、製造包括衛星、探測器、載人宇宙飛船等幾乎所有航天設備。
眾多的事實證明,日本早已突破了各種航空、航天的關鍵性技術,但是日本就偏偏以各種理由將這些極其高精尖的技術束之高閣,基本不投入商業市場。
一個典型的例證就是:
2020年7月20日,中東國家阿聯酋發射了第一枚火星探測器。表面上這是阿聯酋和美國聯合研發,但是看看最後這枚火星探測器的名字和發射地點就知道這裡面的一些名堂。
日本第一個火星探測器的名字叫「希望號」,發射於1998年;阿聯酋的這顆火星探測器居然也叫「希望號」。一樣的航天器、一樣的科研目的,還一樣的名字。
阿聯酋這顆火星探測器既不是在阿聯酋本國發射,也不在「合作國」美國發射,而是在日本種子島太空中心發射。
攻克所有航空、航天難題和配套輔助技術,但就是不輕易投入實用。這裡面既有戰後對日本大型航空器的限制與和平憲法的束縛,更多也是日本自己有意進行戰略偽裝的考量。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考量,日本是全球公認可以隨時造出核彈的無核國家。
第三、日本的所有航空航天成果,基本都不會搶奪「世界第一」的桂冠,但卻不顯山不露水地佔據「世界第三、第四」的位置。
1、1958年,日本K-6火箭發射成功,成為世界第四個發射探空火箭的國家。
2、1970年,日本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成為世界第四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3、1990年,日本成功發射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飛天」號,成為世界第三個探測月球的國家。
4、1998年,日本成功發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成為世界第三個發射火星探測器的國家。
這樣類似的排行榜名單,在日本的名下還可以列舉非常非常長。
在全世界的航天排名中,日本幾乎從不爭第一、也從不搶第二,似乎永遠都只是在第三第四之間徘徊。
或許有呱友認為,日本拼盡全力,也無法與航天積淀深厚的俄羅斯相比,所以只能一直屈居世界第三的位置。
但事實上,自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獨立以來,因為經濟實力和 科技 實際的斷崖式下滑,俄羅斯對航天領域的 探索 幾乎就再沒有推進過。
犀利呱查詢俄羅斯的航天發射記錄,可以看到俄羅斯近30年來,航天發射處於絕對衰退狀態。例如2020年俄羅斯全年只有9次航天發射,其中1/3是向國際空間站運送人員物資,其餘基本都是軍用監視和通訊衛星,沒有任何宇宙進步 探索 意義。
更耐人尋味的是,日本擠掉俄羅斯躍升為世界航天強國第三名,日本國內對此反應極為冷淡,幾乎看不到宣傳,似乎有意在迴避和降溫。
或許,熟知人性的日本也很清楚一個認知誤區:
這個世界只會記住冠軍的名字,也或許偶爾還會記住亞軍的名字,但卻基本不會有人記得季軍乃至殿軍的名字。
日本,顯然看起來很享受主動爭取呆在季軍或殿軍的位置。
日本在航天領域的真正實力,可能外界很難全面感知,也唯有從一些蛛絲馬跡中進行觀察。
早在上個世紀的1975年,日本就已經啟動了H-IIA系列運載火箭的研發。
這項由三菱重工領銜研發的火箭,最初只是引進美國火箭技術,但到了1985年首飛時,該火箭已經徹底脫胎換骨。
高53米,直徑4米,質量445噸,近地軌道酬載能力高達10噸——15噸;地球同步軌道酬載能力也有4.1噸——6噸。
這些技術指標意味著什麼呢?
意味著也就是可以與當時的美國大力神運載火箭、俄羅斯質子運載火箭、歐洲阿利亞納運載火箭一較高下。
但就是這么一款可以與超級大國先進火箭媲美的火箭,日本卻隱忍著至今只發射了18次(僅有1次發射失敗)。
反觀美國的大力神運載火箭,已經累計發射400次以上。
日本的隱忍和剋制一點都不難理解,因為大型運載火箭,也是一切洲際彈道導彈的載體。
換句話說,日本的H-IIA系列運載火箭換上常規戰斗部,就是洲際常規彈道導彈;換上核彈頭,就是核洲際彈道導彈;即便只是簡單裝上高濃縮鈾,那也是洲際彈道導彈中的核臟彈。
在2020年大出風頭的隼鳥2號的研發過程,或許更能體現日本強大的實力以及處處隱忍謹慎的航天步伐。
隼鳥2號其實是一個隼鳥計劃的一部分,這個隼鳥計劃有可能始於上世紀末,最初對外公布的計劃探測的目標也只是一顆極其遙遠、名不見經傳的小行星25143。
2003年5月9日,隼鳥1號發射,7年後的2010年隼鳥1號才完成任務返回。
2014年12月3日,隼鳥2號發射,6年後的2020年返回。
至此,隼鳥計劃總航程達到了驚人的數十億公里,同時在小行星上數次著陸並帶回樣品。
但就是這么一個無論對日本還是對全世界都極具 探索 意義的航天計劃,卻在2013年被短期暫停了。至於原因,據稱是「與日本宇宙 探索 方向不相符以及商業市場潛力有限」這種奇葩理由。
要說 探索 方向不符,那倒是絕對真心話。但凡日本有一點轍,也不會舍近求遠跑到宇宙深空搞開創性試驗。
近地軌道和近在咫尺的月球,遠比什麼取名「龍宮」實則是「鼠洞」的那顆小行星有現實價值。
但要是在這些地方進行 探索 ,那眾多的人造航天器就能對日本進行全程圍觀,日本所有的真實實力都會進行細節暴露。
至於商業市場潛力就純粹是禿子頭上的虱子。馬斯克好歹可以拿火星移民誘惑眾生,但直徑僅1公里的「龍宮」能夠拿什麼誘惑資本?
那顆所謂的「龍宮」小行星,連C型、碳質、岩石小行星的基本屬性都已經提前觀測到, 探索 價值幾何,學術界基本已有定論。
選擇遙遠且名不見經傳的小行星進行 探索 ,目的無非是避開近地軌道上數不清的「耳目」而已。
即便如此,對一顆直徑1公里的小行星遠程奔襲、精準定位、定點打擊,依舊震驚了世界航天界。
全面、優秀地掌握了洲際投送工具,又具備了精確打擊能力,日本最終還是試探著低調展露了一點點自己的野心。
2020年5月8日,日本《共同社》報道,時任日本防衛省防衛相河野太郎宣布:
日本航空自衛隊首支太空專門部隊「宇宙作戰隊」將於5月18日成立並舉行隊旗授予儀式。
對「宇宙作戰隊」這種動漫氣息太過濃厚的名稱,連防衛相河野太郎本人在宣布時也不得不專門做了一番摸不著頭腦的「解釋」稱:
「關於宇宙作戰隊這個名稱,之前確實有人提出了很多意見,比如有點昭和風什麼的。不過既然最終決定了選用這個,我想這就是一個好名稱。」
為了最大限度降低世界輿論的警惕,日本不對外公布的「宇宙作戰隊」編制僅有20人,總部位於東京都府中市的航空自衛隊府中基地。
最精彩的戰略欺騙,在日本對這支全新的軍事武裝部隊任務的介紹時達到最高潮:
「這支部隊的主要任務將負責監視對人造衛星構成威脅的太空垃圾和隕石」。
這番官方表態換句靠譜的話說:
就是日本專門成立了一支軍隊,負責看守太空垃圾和隕石。
更令人警惕的是,2019年日本政府就已經決定:
為應對宇宙中的「新威脅」,日本防衛省正構築「宇宙狀況監視體系」,在2019年度,即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預算的概算要求中,已計入268億日元。
那也就意味著,彼 時尚 未成軍的所謂「宇宙作戰隊」,就已經獲得了日本政府提前預支的軍費268億日元。
平攤到編制20人的「宇宙作戰隊」隊員身上,就是人均軍費13.4億日元,摺合人民幣0.8億元。
日本的「宇宙作戰隊」,已經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富有的軍隊。
歷史 上從來不缺豪賭精神的日本,很顯然已經在宇宙空間押上了籌碼,開始了新世紀里的新一輪冒險。
只是,不知道未來迎接日本的,又會是怎樣的結局和宿命?
帝國墳場阿富汗,苦耗20年美國撤軍,拜登忽悠土耳其竟真敢接盤
難解悖論:美國再現警察擊斃無辜者,警察暴力已成美 社會 動盪主因
逆襲:35年磨一劍,中國動漫大舉輸入日本,綜合國力博弈的逆轉
指共和黨元老五大「罪名」,特朗普欲重構共和黨和美政壇博弈格局
美伊核博弈:拜登附條件重返伊核協議,卻迫使伊朗加速擁核
您可以將這篇文章轉發給您能想到的某些群。
❼ 緬甸有核武器么
估計沒有,都是美國人為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捏造出來的,說緬甸在朝鮮的支持下發展核武器,連運輸的載體都沒有,怎麼發射啊??
❽ 請問緬甸和越南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有製造像中國神舟飛船的技術嗎
不可能有的,他們連飛機導彈也造不出來,還造這個.再過50年也不可能的.除非他們聯合起來.
載人航天是人類駕駛和乘坐載人航天器在太空中從事各種探測、研究、試驗、生產和軍事應用的往返飛行活動。其目的在於突破地球大氣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類的活動范圍從陸地、海洋和大氣層擴展到太空,更廣泛和更深入地認識整個宇宙,並充分利用太空和載人航天器的特殊環境進行各種研究和試驗活動,開發太空極其豐富的資源。
根據飛行和工作方式的不同,載人航天器可分為載人飛船、載人空間站和太空梭三類。載人飛船按乘坐人數分為單人式飛船和多人式飛船,按運行范圍分為衛星式載人飛船和登月載人飛船。載人空間站又稱為軌道站或航天站,可供多名航天員居住和工作。太空梭既可作為載人飛船和空間站進行載人航天活動,又是一種重復使用的運載器。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和俄羅斯掌握了載人航天技術。前蘇聯於1961年4月12日發射了人類第一艘載人飛船,航天員加加林乘坐飛船繞地球一周並安全返回地面。美國於1962年2月20日發射了第一艘載人飛船。這兩個國家在發射載人飛船之前,都進行過多次無人飛船發射試驗.
目前就是連日本,法國,英國這樣的強國都無法栽人航天,可見其技術含量有多高.
神舟飛船的技術幾乎涉及了當今世界所有的基礎科學和理論技術,需要最先進的理論、試驗、材料、工藝設備和尖端技術的支持,沒有一定的人才儲備和強大的綜合國力是不可能完成的.
我們為共和國在載人航天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倍感驕傲和自豪時,怎能忘記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和以錢學森為代表的老一代科學家,為創建、發展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所建立的不朽功勛! 也感謝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作出的巨大貢獻!
這些東南亞國家第一經濟跟不上,第二人才儲備不豐富,第三估計也沒有造飛船的動機,所以說爾等小國不可能有中國神舟飛船的技術.當然我們幸福的同時也要再加把勁,把空間技術向更高更深的層次發展.
❾ 緬甸主要產業是什麼
緬甸主要產業是農業、林業。農業是緬甸國民經濟的基礎,農作物主要有稻穀、小麥、玉米、棉花、甘蔗和黃麻等。緬甸森林資源豐富,全國擁有林地3412萬公頃,覆蓋率為50%左右,是世界上柚木產量最大的國家。柚木質地堅韌、耐腐蝕,是人類用鋼鐵造船以前世界上最良好的造船材料。緬甸將柚木視為國樹,被稱為「樹木之王」、「緬甸之寶」。
緬甸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但多年來工農業發展緩慢。1987年12月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1989年3月31日,政府頒布《國營企業法》,宣布實行市場經濟,並逐步對外開放,允許外商投資,農民可自由經營農產品,私人可經營進出口貿易。目前私營經濟佔主導地位,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5%。1992-1995年緬甸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年均增長率達7.5%。1995年緬政府制訂了1996/1997年度至2000/2001年度五年經濟發展計劃,力圖通過優先發展農業,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五年發展計劃期間,緬甸年均經濟增長率達8.4%。2001年度,政府制訂了2001/2002-2004/2005四年經濟發展計劃,並制定經濟年均增長10%的目標。同時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降低通貨膨脹,使經濟走上健康、持續發展的軌道。由於美等西方國家的長期強力管束並處罰,及本身經濟結構的封閉性和脆弱性,緬甸經濟仍然未走出困境。
❿ 緬甸軍事力量分析,海陸空軍有多強
緬甸武裝力量分為陸軍、海軍、空軍三個軍種以及警察軍和邊防部隊兩個獨立部分。
陸軍裝備有287輛主戰坦克、250輛中型坦克、105輛輕型坦克、50輛水陸坦克、403輛履帶式裝甲運兵車、522輛輪式裝甲運兵車、144輛輪式突擊炮、108門自行榴彈炮、84門自行火箭炮、約1600門各型牽引火炮,雖然表面實力雄厚但整體技術水準在上世紀70到80年代中期,甚至還有部分二戰時期的老式裝備仍在服役。同時,一些重型裝備在緬甸北部的山地峽谷地形中運用不便,這使得緬甸陸軍對當地武裝的技術優勢難以有效發揮。緬甸陸軍和警察軍總兵力越50萬人,這一規模遠超任何北部地方割據武裝,但在面對各方割據勢力的武裝力量總和時規模優勢並不顯著。
緬甸空軍在東南亞地區具有較強的實力,目前裝備有31架米格-29戰斗機、24架殲-7M戰斗機、21架強-5攻擊機、4架G-4攻擊/教練機,另外近期又訂購了16架FC-1戰斗機。此外,其6架殲教-7高級教練機、18架K-8基礎教練機、26架PC-7/9初級教練機也具備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
緬甸海軍最初是一支江河巡邏隊,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的近海岸的作戰能力有限。由於禁運品走私等活動日益猖獗,最南端的海岸監視和漁業保護變得日益重要(緬甸有1930公里的海岸線)。擁有250名武裝人員和一些小型艦艇(包括5艘卡奔塔利亞級護衛艦和3艘巡邏快艇)的PPFC公司協助執行海岸巡邏。在反走私和反暴力行動中有些艦艇由海軍士兵駕駛。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海軍人員負責在內陸航道巡邏行動,例如伊洛瓦底河和薩爾溫江。擁有800名士兵的海軍陸戰隊具有一定的兩棲作戰能力。 海軍航空兵的主要任務是海上巡邏。海軍航空兵擁有的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的基地都在海岸邊。目前緬甸海軍的現役人員大約有15000人,而在三年前只有7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