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一戶人家住在緬甸哪裡
❶ 雲南瑞麗市的村落是和緬甸交界嗎
是的。
瑞麗位於雲南省西部,隸屬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處於東經97. 31′~98. 02′,北緯23. 38′~24. 14′之間。其東連芒市,北接隴川,西北、西南、東南三面與緬甸山水相連,村寨相望,毗鄰緬甸國家級口岸城市木姐。
瑞麗是中國西南最大的內陸口岸,是重要的珠寶集散中心,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瑞麗還是中國17個國際陸港城市之一,也是中緬油氣管道進入中國的第一站。
(1)雲南一戶人家住在緬甸哪裡擴展閱讀:
瑞麗交通線網以國省干線公路為主動脈,以縣鄉等農村道路為支脈,以運輸站場等樞紐為節點,形成大通道網、骨架網、支線網和國邊防公路「三網一路」。
在骨架交通網路的基礎上,公路網路連接鄉鎮、建制村、旅遊景點、較大少數民族村落、特色農業產業區、特色工業區、重點自然村。
已形成了以國道、省道為主線,以市區為中心、市鄉公路為支線的東聯畹町、芒市至昆明,西聯緬甸芒允至八莫,南聯緬甸木姐、南坎至臘戌和仰光,北聯隴川、騰沖至保山的公路輻射網路。
❷ 300年前果敢先民為什麼從中國內地來到緬甸北部居住
人口增長,耕地相對不足,引發開荒遷徙
❸ 數十萬緬甸人在雲南靠什麼生活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這個國家也與我們中國接壤,距離並不遙遠。隨著科技的發達與互聯網的發展,許多外國人都看到了我們中國目前的發展現狀,這讓許多外國人都紛紛來到中國定居工作,在廣東地區就有大量黑人。
此外,在雲南省的瑞麗境內也是緬甸人聚居的一個地方,甚至很多緬甸人都將瑞麗看作是他們的第二個家鄉!據相關數據表明:在瑞麗務工的緬甸人高達數十萬,人數相當多。
不少網友們就好奇了,緬甸不是盛產翡翠嗎?出產的翡翠無論是在產量還是品質上,都在國際上名列前茅,即使是瓜地馬拉,日本的翡翠都無法與之媲美。在2014年,緬甸光是開采翡翠的總價值就有310億美元。
即使這樣,緬甸的生活水平也並不優越,甚至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那麼數十萬緬甸人在雲南是依靠什麼生活呢?
近幾年來,隨著旅遊業的興盛,許多國人都會去緬甸旅遊。但這個國家,卻又總是傳出宰客的現象,尤其是對待中國人。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呢?有機會的話,你願意去緬甸旅遊嗎?
❹ 我國雲南瑞麗和緬甸交界處的銀井村又叫什麼名字,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因為這個寨子的特殊性,所以也吸引了不少的遊客來到這里參觀遊玩,但是你來到這還是需要辦簽證的,因為只有這個寨子的人們才會享有這個特殊的權力,也就是說只有當地人不需要簽證才能一隻腳踏上兩個國家。在這個寨子里還建設了一個神奇的鞦韆,為什麼說它神奇呢?因為鞦韆就建設在邊境線上,你在這里盪鞦韆前一秒在中國那麼你下一秒就在緬甸了,所以說也是很有趣了。你是不是對這個寨子也產生了興趣呢?那下次去雲南旅遊不妨就去這個寨子里逛一逛吧!
❺ 最有趣的村子,為何會一半在中國一半在緬甸
國界,在地圖上你看到的是一條條的細線。在實際中你看不到細線,只有一個個界碑,告訴你這是國界!犯我疆界者,雖遠必誅! 和諧友好應該是這樣,這個國家的人民可以隨便出入邊境,到另一個國家買個早餐吃什麼的,來去自如沒有任何問題。
一個寨子,兩個國家,橫跨中國和緬甸,居住裡面的老百姓語言還相通,習俗還相同,盪一下鞦韆就可以出國,可謂是人文奇觀了。住在這里的人可能自己沒有體會到稀奇,可是在外界看來,這無疑是特別難得的。
❻ 菜菜東南亞游 泰緬邊境的華人村落 密窩村
密窩村位於泰緬邊界,入村前得經過全長250公里,繞過1864個彎的山路。這是個有故事的泰國華人村落。
密窩村(Baan Rak Thai)是位於泰緬邊界的一個華人山村。由清邁前往密窩村的1095號公路是條漫長又曲折蜿蜒的道路。選擇自駕游是自我挑戰,也是避免暈車的上策。全長250公里的路程耗時至少5小時30分鍾,得繞過共計1864個彎的山路,才得以進入這個隱藏在鬱郁蔥蔥的山區里,恍如隔世的華人村落。
中途的拜縣(Pai)咖啡館林立,是個受背包客青睞的慢活小鎮,適合看書、寫信、發呆。我和伴侶則為了拜縣夜市裡的 美食 而逗留了兩天。雖然沿途風景絢麗,行駛在如發夾彎的山路也有親歷《頭文字D》里山道飆車的樂趣,但長時間消耗專注力,終於抵達密窩村時,我倆才有所釋懷。
密窩村的中國文化,入村前的拱門就已展露無疑。這里盛產高山茶葉,一入村子左手邊便是茶園與酒庄,茶園間一棟棟的土樓民宿是整個村落觀賞日出的最佳位置。街道兩旁大紅燈籠高掛,寫著客棧、茶樓等字樣,大部分店家的門口也都寫上橫批與對聯。右邊是水庫,村落後的山巒倩影映在水面上,無風的時候,靜止的湖面完美地呈現出一個顛倒世界,叫人如痴如醉。散步一直以來都是我最喜愛的旅行方式,也是 探索 這個村落的最好方式。
密窩村住有約200戶人家,這里的村民原屬中國國民黨。1949年,國民黨戰敗給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軍隊,大部分黨員逃向台灣,而國民黨93師則從中國西南部的雲南省一直西撤到緬甸。上世紀60至70年代,這個區域曾是臭名昭彰的金三角一部分,受困於此地的國民黨黨員自然也成了整個「特貨」交易中的重要角色。後來,泰國政府想通過國民黨士兵去牽制邊境地區的其他獨立武裝,雙方才達成協議,泰國政府允許他們在北部邊境居留,作為交換條件,他們則協助打擊泰共武裝。1980年代中期,泰國平定了下來,國民黨士兵放下槍支改握鋤頭,開始務農。
在泰國郊區,言語不通的窘境不時上演,但在密窩村,一句「你會說中文嗎?」就能輕松打破僵局。這是我們無意間走進一家以黃土及稻草築成的土樓小鋪後收獲的 歷史 故事。店內的老先生指著牆上的照片與舊文物樂此不疲地與我們分享著,帶有濃濃雲南鄉音的口吻始終親切。
以水庫為中心環湖而建的密窩村,很快就能繞完一周。村莊再往北一公里,就是泰緬邊境的管制站。管制站只有兩個亭子與一條紅白相間的橫欄,不時有人騎著電單車或進入或離開邊界,搞不清楚他們是泰國人還是緬甸人。駐守軍人拒絕了我們越境的請求,但卻為我們指點了一個不在計劃中的景點,說只要爬上關口的制高點就可以眺望緬甸。小小的山坡上保留了戰爭年代的哨崗戰壕,布滿沙包和地道,還有一個以軍綠色帆布搭建的半露天廚房,是意料之外的驚喜。抵達坡頂,對面山丘一條土路直通緬甸的撣族村。啊,我這是站在泰國,眺望緬甸啊!更微妙的是,緬甸小孩的朗讀與嬉戲聲穿越山谷,由風傳遞到我耳邊,聲聲回盪。在如此安逸的氛圍中,確實很難想像這里曾是軍火酣戰。
傍晚時分,回到密窩村的主要大街,十字路口處一所不設窗戶的單層平房上掛了個「密窩學校」的簡陋牌匾,此時正有20來個年齡看起來參差不齊的小孩在學 華語 。老師見在一旁張望的我們便忙著過來招呼,一以華語搭上話,魯老師的話匣子便打開來。密窩學校2016年才正式開課,他和兒媳婦就是密窩學校里僅有的兩位老師。即便村裡的小孩都有政府的泰文學校接受正規教育,但他們堅持讓小孩學中文,莫忘傳統。以前,他們教學生學習繁體字,後來年輕一輩反映在外頭當導游時看不懂簡體,出了糗,魯老師這才意識到簡體字更為通用,改以簡體教學。
密窩村的夜晚空氣持續降溫,少了日間玩鬧的小孩與遊客,一切又恢復寧靜。繼店長與魯老師之後,我們還遇上好幾個歷盡歲月滿腹 歷史 故事的老人,見到祖輩一樣源自中國的我們,眼神不經意地就流露出雀躍光芒。可見即使生活習俗日漸同化,密窩村年長的一輩仍不忘 歷史 ,不忘先輩,對遙遠的家鄉抱有根深蒂固的情懷。
我們學泰國當地遊客在這個古樸自然的村落湖畔扎營。12 月的泰北冬季,隔著雙層帳篷裹著棉被,依然可以感受到帆布外冰冷冷的空氣。隔天一早查看溫度計,竟然是攝氏8度那麼低。我說這個地方嘛,不管是人文、建築、氣候還是 美食 ,都顛覆了一般人對泰國的傳統印象。
離開的那個清晨,陽光微暖,漂浮在湖面上的蒸氣令村莊籠罩在一片朦朧 之美 。這個曾經民風彪悍的地方,如今竟略顯靦腆。
雖有 旅遊 業的加持,但村落依然朴實無華,不過相較老兵們初來乍到時的一片荒蠻,這群遺留在泰北的孤軍老兵與後裔總算可以在這個稱得上家的地方安頓下來。臨行前我再次回望,早起的村民已開始為生活耕耘,一貫作業,恬淡。
歲月靜好,安然若素,我步入車內,准備再次踏上那條路轉峰迴的來時路。
❼ 雲南那個地方離緬甸最近
雲南西部小城瑞麗屬於離緬甸很近的地方。
瑞麗,位於雲南省西部,隸屬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1]處於東經97. 31′~98. 02′,北緯23. 38′~24. 14′之間。其東連芒市,北接隴川,西北、西南、東南三面與緬甸山水相連,村寨相望,毗鄰緬甸國家級口岸城市木姐。
雲南西部小城瑞麗,人們把國外的寶石都運到中國,這里除了做珠寶生意的,還有各種各樣的小商品,這些人做的可都是一些跨國生意,在這個地方是一個邊境,所以這里有很多國家的人,他們都會聚集在這里。
這里的人們,只要有一些簡單的證件,就可以很輕松的在這里出入,有一些生意人,一天就要來回的跑十幾趟,住在村子周邊的兩國居民,是不需要任何的證件的,有時跨國一個田野,或者一條河,就到另一個國家了。
在這個路邊上有一棵樹,它的身在中國,可是它的瓜,已經結到緬甸去了,所以這些瓜,就只有那邊的人收了,就這一條小小的河,跨過去就是緬甸,跨回來就是中國,在瑞麗的銀丼村,中間隔一條路就是芒秀村。
(7)雲南一戶人家住在緬甸哪裡擴展閱讀:
瑞麗的氣候條件
瑞麗屬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全年分旱雨兩季,基本無霜,年平均氣溫21 ℃ ,年降水量1394.8 毫米,年平均日照2330小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花開四季,果結終年,是一塊不可多得的熱區寶地。
2008年,瑞麗年平均氣溫略高,年降雨量略多,年日照時數正常,光照條件偏好。年內出現輕度插花性夏季乾旱天氣和秋季低溫連陰雨天氣,冬季森林火險等級偏高。年平均氣溫20.8℃,年極端最高氣溫34.1℃,年極端最低氣溫5.5℃。
❽ 中國最有趣的村子,上廁所也要出國,究竟是哪裡
我國幅員遼闊,境內有各種各樣有趣的村莊,其中一個有趣的村莊,村民上個廁所也要出國,這個村子就位於雲南瑞麗的中緬邊境線上,名叫銀井寨,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村落。
因為有趣,還因為風景很美,吸引了很多遊客來玩,不過,來這里的遊客出入境就沒有村民方便,還是要使用簽證。在這里邊境貿易也很繁榮,可以來到這里逛逛買買,近距離體驗一下去個廁所也要出國是什麼感受。有一種說法,旅遊就是從一個你呆膩了的地方去到別人呆膩了的地方看看,只是為了感覺新鮮事情。那麼這個邊境小村的生活方式確實挺新鮮
❾ 在電視上看到好像說雲南潞西市一個村子,每一家都連在一起,依坡而建,每一家都建在另一家的屋頂上,是哪裡
雲南怎麼會沒有潞西市!!!!!潞西市是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因在潞(怒)江之西而得名。東西長約71 公里,南北寬約62 公里。總面積2987 平方公里。東北接龍陵縣,西南連畹町經濟開發區、瑞麗市,西、西北與隴川縣、梁河縣隔龍江相望。南與緬甸交界。國境線長68.23公里。市府芒市距省會昆明785公里,空距427公里。 市人民政府駐芒市鎮,郵編:678400。代碼:533103。區號:0692。潞西市轄5個鎮、6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芒市鎮、遮放鎮、勐戛鎮、芒海鎮、風平鎮、軒崗鄉、江東鄉、西山鄉、中山鄉、三台山德昂族鄉、五岔路鄉。
你在電視上看到的每一家都連在一起,依坡而建,每一家都建在另一家的屋頂上,是土掌房!
彝族土掌房(又稱土庫房)為彝族先民的傳統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層層疊落,相互連通,遠遠看去甚是壯觀,後期彝漢混居,融合了部分漢族民居的特點,逐步形成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築,堪稱民居建築文化與建造技術發展史上的」活化石」。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梁,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曬場。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擔上墊木,鋪茅草或稻草,草上覆蓋稀泥,再放細土捶實而成。多為平房,部分為二屋或三層。土掌房冬暖夏涼,防火性能好,非常實用。
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東南一帶。這一帶土質細膩,干濕適中,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條件。
你說的應該是瀘西城子歷史文化名村,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城南部永寧鄉境內大永寧行政村。地處兩州(紅河州、文山州)三縣(瀘西縣、彌勒縣、丘北縣)交界處,距瀘西縣城25公里,瀘中(瀘西縣城至開遠中和營)公路穿境而過,是瀘西縣連通州內各縣(市)及文山州的南大門。境內立體氣候明顯、夏長霜期短、風小日照長、年平均日照數達2176小時,作物生長期為285天,屬典型的南亞熱帶氣候,(南盤江支流小江河上游)中大河自北向南貫穿村境中部。
一、價值
1、景觀價值
城子村背山面水,屹立於飛鳳山上,山前碧水環繞、綠野鋪陳,土黃色的建築物在陽光下發出金色的光芒,遙遙相望清澗翠谷、漪瀾漣漣、魚躍蝦戲坡頭屋後、白雲浮藍天、峰巒迭障、草林蔥蘢、風光旖旎、景色誘人。 城子村的民居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大多數房屋屋頂相接,形成長達數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台,全村一千多間土庫房首尾相連,與山坡隔為一體,不可分割。城子村的村寨景觀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達到了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完美境界。
2、 聚落發展的文脈價值
村寨選址與建設是個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風水學說的典型案例: 中國古代風水歌吟: 陽宅須教擇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 山有來龍昂秀發,水須圍抱作環形。 明堂寬大斯為福,水口收藏積萬金。 城子村背依高山,且山勢蜿蜒曲折,是為來龍;中大河流經村頭,並在村頭彎作環形;飛鳳坡前地勢平坦、寬闊,是為明堂寬大。中大河進村方向地形開闊,是為天門開,財氣順水而來,而水流出村方向則兩山夾一谷,地形狹窄,是為地戶閉,鎖緊財氣流出。 站在村後山向下俯視,可見村前有朝山、案山,且案山作三台之形,左右分布日、月二山,左青龍屬木,右白虎屬金,上朱雀屬火,下玄武屬水。金、木、水、火、土五行齊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相完整。綜上所述,城子村在遺址與建設上多處符合中國傳統風水學說,是傳統風水學說指導村寨建設的一個典型案例。 村寨建設的歷史文脈發展得到完整的保存 經調查發現,城子村現存民居的建造年代有一條非常清晰的脈絡,據記載:明成化年間,土司昂貴在飛鳳山上建土司府、江西街,至今已500餘年。在昂土司鼎盛的年代,江西街房屋林立、店鋪相接、扣毀於兵火。城子村現存歷史最長的房屋為小龍樹山頂的二十四家人。據現居的房內的一位老人說此房建於清雍正八年,至今已270餘年。當時為二十四家人共同建造,旁屋順等高線於同一水平面上,樣式為最原始的土掌房民居,無院落無窗子,房屋圍護結構均為泥土夯制。扣隨著人口的增加,村寨的發展由山頂逐漸向下及向北發展,建立了中營居民組團。建築樣式也隨著漢文化建造技術的進入而發生了改變,房屋逐漸變成了「一顆印」樣式即一正房、二耳房、一照壁,內院即為天井,以利於採光,靠內院一側牆,採用木質牆且開窗。這樣就極大的增加了房屋居住的舒適性。但這些房屋屋頂依舊相連成一個一體的平台,還保持著彝族土築民居的特色。隨後,發展建立了小營民居組團,此時的民居開始出現漢式門頭及坡頂建築,門頭下方斗拱等建築構件齊全、完整,已深得漢式建築的精髓(如李將軍第),但大多數民居在吸取了漢式建築的精華後,在屋頂與外牆的建造上依舊保持傳統彝族土掌房的特徵,成為漢彝建造技術完美結合的鮮明例子。 城子城因自然及歷史的發展,完整而真實的保存了不同時期建造的民居的不同特點及發展過程,為民居建築史的發展研究提供了一部活教材,堪稱民居建築文化與建造技術發展史上的「活化石」。
3、民居建築價值
城子村大多數的民居建築,都是漢式建造技術與彝族傳統土築民居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在外牆及屋頂的建造技術上,採用的是彝族土築民居的傳統技術,但在建築平面布局及內院隔牆、開窗及防雨披檐和門頭等的建造上,都是漢式建築的典型作法以。聰明的城子先民在建造自己的住所過程中,不斷的吸收外來文化和技術,將它們取精去粗,融會貫通,又將它們運用到住房的建造技術中,以進一步完善民居的使用功能與建造技術,使住所的安全性和舒適性及採光、通風等住房條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城子村在近現代中國革命史上的人文價值
在近現代中國革命史上,城子村曾出過一位風雲人物,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彝族愛國將領張沖。當時張沖的家鄉小布坎一帶沒有學校,父母將他送到城子村小學就讀,住在同學陳學易家,度過了自己的啟蒙時期,後張沖在離村二十餘華里的熊山樑子上進行抗日斗爭,帶出了曾任省民政廳副廳長的張士明和第一任宜良專區專員張永和,這三人合稱「熊山三傑」,使城子村成為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 在民主革命時期,城子村是中共瀘西縣地下黨的核心堡壘、根據中心。1949年1月初,中國人民解放軍滇黔邊區縱隊前委、在此成立盤北指揮部,指揮瀘西、陸良、師宗、彌勒、路南、邱北等縣的武裝斗爭。1949年2月5日,「邊縱」解放了瀘西縣城,同時中共瀘西縣委和瀘西縣解放委員會在城子村誕生。2月中旬,盤北指揮部在這里開辦軍政幹部培訓班,大批優秀的革命幹部從這里走出去,奔赴解放滇東,解放雲南的滾滾洪流中。 城子村歷史悠久,歷史人物眾多,如「昂土司」、「李將軍」等人物。
❿ 雲南與緬甸接壤的地方是怎樣的,緬甸的姑娘想嫁過來嗎
我國的雲南省瑞麗與緬甸接壤,在瑞麗那邊有一條街叫“中緬街”,隔著鐵欄對面就是緬甸,那邊的很多姑娘都羨慕這邊的生活,想嫁過來。
在雲南瑞麗的一條街上,可以隔著一道鐵欄直接做跨國交易,鐵欄那邊的姑娘做夢都想嫁過來。平時大多人去雲南旅遊,去的都是大理、麗江、瀘沽湖,瑞麗其實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旅遊城市,尤其是對喜歡翡翠的朋友而言。處於雲南西部的瑞麗,是一個美麗的邊陲小城,西北、西南、東南三面與緬甸接壤。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