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國王是哪個國家的
1. 緬甸曾經是中國的屬國嗎
緬甸不曾是中國的屬國。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英國於1824-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獨立法案。1948年01月0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0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0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緬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國」,佛教傳入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1000多年前,緬甸人就開始把佛經刻寫在一種叫貝多羅樹的葉子上,製成貝葉經。正如李商隱詩中提到「憶奉蓮花座,兼聞貝葉經」。在緬甸5300多萬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緬甸的每一個男人在一定時期內都必須削發為僧。否則,就會受到社會的蔑視。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廟必建塔,緬甸全國到處佛塔林立。因此,緬甸又被譽為「佛塔之國」。千姿百態、金碧輝煌的佛塔使緬甸成為旅遊勝地。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ng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
2. 緬甸的歷史
1.緬甸聯邦共和國簡稱為緬甸,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之一。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
2.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舊稱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3.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7月,因經濟形勢惡化,緬甸全國爆發遊行示威。同年9月18日,以國防部長蘇貌將軍為首的軍人接管政權,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1997年改名為「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宣布廢除憲法,解散人民議會和國家權力機構。1988年9月23日,國名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為「緬甸聯邦」。2008年5月,緬甸聯邦共和國新憲法獲得通過,規定實行總統制。緬甸於2010年依據新憲法舉行多黨制全國大選。2011年2月4日,緬甸國會選出吳登盛為緬甸第一任總統。
3. 請介紹一下「緬甸」這個國家——
一、地理位置
緬甸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其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和雲南接界,中緬國境線長約2185公里,其中滇緬段為1997公里;東部與寮國和泰國毗鄰,緬泰、緬老國境線長分別為1799公里和238公里;西部與印度、孟加拉國接壤;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海岸線總長2655公里。
二、氣候特徵
緬甸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國土的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為熱帶,小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北,處於亞熱帶。環繞緬甸東、北、西三面的群山和高原宛如一道道屏障,阻擋了冬季亞洲大陸寒冷空氣的南下,而南部由於沒有山脈的阻擋,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可暢通無阻。緬甸生態環境良好,自然災害較少。
緬甸全年氣溫變化不大,最冷月(1月)的平均氣溫為20℃-25℃;最熱月(4、5月間)的平均氣溫為25℃-30℃。各地氣溫年較差也不大。
雨量豐沛,降雨多集中在西南季風盛行的6、7、8三個月,其次為5月、9、10月,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達4000毫米以上,中部為雨影區,年降雨量不足1000mm,是緬甸的乾燥地帶。5-10月各地的降雨量佔全年降雨量的90%-95%左右。由於受季風的影響,緬甸全年可分為熱季(3月至5月中旬)、雨季(5月中旬至10月)、涼季(11月至次年2月)。
三、自然資源
1、礦產資源
緬甸礦藏資源豐富,有石油、天然氣、鎢、錫、鉛、銀、鎳、銻、金、鐵、鉻、玉石等。
石油是緬甸重要的經濟資源之一。主要分布於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仁安羌、稍埠、新固、仁安佳、蘭約、敏布、帕蘭永、約達亞、丹岱、畢道彬、仁安馬、英道、延別鳥(蘭里島)以及實兌南部諸島。據亞洲開發銀行能源評估報告,緬甸共有104個油氣開采區塊,其中內陸開采區塊53個,近海開采區塊51個。根據測量結果,約有1.6億桶石油和20.11萬億立方英尺天然氣。
2、森林資源
緬甸是世界上森林分布最廣的國家之一。1994年緬甸森林(包括43%的郁閉林和30%的疏林)總面積為3442萬hm2,約占國土總面積的51%,森林覆蓋率約為52.3%。
緬甸的森林資源較為豐富,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已發現有1347種高大的喬木樹種、741種小喬木、1696種灌木、96種竹類植物,36種藤本植物和841種花卉植物。在2088種喬木樹種中,已有85種應用於多種用途的木材生產。
2010年森林覆蓋率為41%,主要分布在北、西、南部。中部勃固山脈是柚木的主要產區。緬甸林業種類有2300種,其中喬木1200餘種,世界60%的柚木儲量和國際市場上75%的柚木均產自緬甸。盛產檀木、灌木、雞翅、鐵力、酸枝木、花梨木等各種硬木和名貴硬木,硬木潛在年產量約130萬噸。此外,緬甸還有豐富的竹類和藤木資源。竹類品種97種,竹林面積963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若開、緬中地區。藤木32種,年產量約7600萬根,主要分布在克欽、撣邦,有水藤、紅藤,只有小部分出口。
3、水力資源
緬甸國內河流密布,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欽敦江和湄公河,支流遍布全國。其中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和湄公河均發源於中國。伊洛瓦底江為緬甸第一大河,流域面積43萬平方公里,水量充沛,水流平緩,從北向南依次流經克欽邦、曼德勒和仰光等六個省份,最後從仰光注入印度洋,全長2,200公里,總落差4,768米,全河平均比降為2.13‰,入海口平均流量為13,600立方米/秒。薩爾溫江為緬甸第二大河,由雲南潞西出境進入緬甸,在緬境內1,660公里,流域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經過撣邦、克耶邦、克倫邦和孟邦,最後由莫塔馬灣歸入印度洋。湄公河由西雙版納進入緬甸,主要流經緬甸撣邦與寮國、泰國的邊境線。
四、文化
1、宗教
僧伽在整個緬甸是非常受到尊敬的。小乘佛教在西元前三世紀傳入緬甸,在西元十一世紀時成為緬甸居民普遍的信仰,並且延續至今。當時阿奴律陀聽取孟族僧人阿羅漢的建議,排除阿利僧派,定小乘佛教為國教。
在緬甸,男孩子一般都要做剃度,使佛教事業後繼有人,被認為是一件積德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從此可以「成人」,受到社會的尊重,是一件榮耀的事。孩子做剃度一般有3種形式:單獨一家一戶做剃度;幾家幾戶聯合起來給孩子做剃度;以政府各部門、街道、學校或集市為單位給孩子做剃度。
2、語言
緬甸語屬漢藏語系下的藏緬語族;居民以農耕為生;古文化在宗教、文學和政治制度等方面,深受印度文化影響。以蒲甘王朝為代表,建於十一世紀初,以蒲甘為首都。設行政組織,訂立法律,雕刻及繪畫藝術相當發達;並且以自創的緬甸文取代巴利文和梵文,並成為經書的正式文字。佛塔建築以「糾蘇吉剛佛塔」為其代表。
3、飲食
緬甸盛產稻米,人民以大米為主食。早餐常吃「饃亨卡」、椰子面、椰子粥、涼拌面、涼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種各樣的糕點小吃。
緬甸人有喝早茶的習慣。人們在茶館里喝咖啡、奶茶,吃點心。如麵包夾黃油、果醬、乳酪、肉包子、油條及油餅,還喜歡喝魚片湯、鴨肉粥等。
緬甸人在飲食方面較為節儉。常以魚蝦醬、辣椒、煮豆、酸菜葉湯佐飯。緬甸菜餚講究油、辣、香、鮮、酸、咸。宏調方法多以炸、烤、炒、涼拌為主。炸烤食物易於保存,
涼拌不需加熱,又能祛暑。緬甸瀕海多河,魚蝦豐富,易捕撈。在緬甸以魚蝦為原料製作的食品尤多。緬甸人喜歡將竹筍腌成酸筍,和其他蔬菜、肉類混炒,味道鮮美。
緬甸人的口味特點是酸、辣、清淡,不油膩,類似中國四川口味,一般餐桌都要求放上辣椒油。愛吃雞、鴨、魚、蝦、蝦醬、魚醬,喜食咖哩,要求略帶甜味,最好拌上番茄,除吃一般蔬菜之外,人們喜歡用水果做菜。如把芒果切成片,拌入黃豆粉、蝦米松,蝦醬油、洋蔥頭以及炒過的辣椒籽,吃起來又酸、又咸、又辣、又鮮。
4、習俗
緬甸人有名無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詞,以示性別、年齡、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稱「貌」(意為弟弟),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少年也稱「貌」,對平輩或兄長則稱「郭」(意為哥哥),對長輩或有地位的人則稱「吳」(意為叔伯)。如某男子叫「昂基」,隨著他的年齡和地位的變化,被稱作「貌昂基」、「郭昂基」或「吳昂基」。
緬甸婦女不論已婚與否,一般在名字前加「瑪」,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平輩也稱「瑪」(意為姑娘),對長輩或有地位的則稱「杜」(意為姑、姨、嬸)。如有一位叫「丹敏」的女子,隨著她的年齡和社會地位的不同,人們可稱她為「瑪丹敏」或「杜丹敏」,她本人自稱「瑪丹敏」。
五、著名旅遊景點
1、大金塔
大金塔是仰光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塔高110米,坐落於市內一座小山上,表面塗有72噸的黃金,塔頂由近3000克拉的寶石鑲嵌而成。整個建築群非常雄偉,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奪目而耀眼。傳說是保存有佛祖八根頭發的商人兩兄弟建成,已有2500年的歷史。
2、甘道基皇家太湖
在高大的合歡樹和棕櫚樹叢中.皇家大湖,如一顆碧綠的翡翠鑲在仰光市區,湖西的高崗上矗立著金光燦爛的大金塔;湖東是美麗的卡拉威宮,湖北面是綠樹成蔭的昂山公園,湖岸環繞著木走廊,是散步和欣賞湖濱美景的好地方,湖北建有一寬大的柚木平台,是遠眺、拍攝大金塔和卡拉威宮的絕佳位置,在這里還可以觀賞倒印在湖中美麗的日出和醉人的日落。
3、茵萊湖
位於仰光市北部,湖面寬闊,湖水清澈.湖畔綠樹成蔭.碧草如茵,繁花似錦,湖周有多個公園。不但是市民休憩之場所,更是情侶談情說愛的熱門首選。
4. 緬甸君主列表
一、蒲甘王朝(107-1287)
驃苴低 (75) 丁未 167
低蒙苴 (57) 壬戌 242
苴蒙伯 (25) 己未 299
伯梯利 (20) 甲申 324
梯利干 (43) 甲辰 344
干兜立 (25) 丁亥 387
梯丹 (27) 壬子 412
[篡位者] (58) 己卯 439
泰羅年驃 (19) 丁丑 497
泰克丁 (7) 丙申 516
梯利干尼 (9) 癸卯 523
梯利伯 (15) 壬子 532
乾隆 (10) 丁卯 547
乾羅 (12) 丁丑 557
車台 (13) 己丑 569
東必 (16) 壬寅 582
東支 (15) 戊午 598
布波修羅漢 (27) 癸酉 613
瑞安梯 (12) 庚子 640
白當 (8) 壬子 652
白東 (50) 庚申 660
伽維 (6) 庚戌 710
敏維 (10) 丙辰 716
梯因迦 (8) 丙寅 726
梯因孫 (10) 甲戌 734
瑞降 (9) 甲申 744
東溫 (9) 癸巳 753
瑞穆 (23) 壬寅 762
牟羅 (17) 乙丑 785
修金尼 (27) 壬午 802
基流 (15) 己酉 829
頻耶 (32) 丙寅 846
丹尼 (28) 戊戌 878
沙里伽維 (9) 丙寅 906
梯因屈 (16) 乙亥 915
良宇修羅漢 (33) 辛卯 931
混羅恭驃 (22) 甲子 964
棄須 (6) 丙戌 986
須迦帝 (52) 壬辰 992
阿奴律陀 (33) 甲申 1044
修羅 (7) 丁巳 1077
江喜佗 (28) 甲子 1084
阿隆悉都 (55) 壬辰 1112
彌辛修 (1) 丁亥 1167
那羅多 (3) 丁亥 1167
那羅帝因迦 (3) 庚寅 1170
那羅波帝悉都 (37) 癸巳 1173
醯路彌路 (24) 庚午 1210
迦娑婆 (16) 甲午 1234
烏婆那 (4) 庚戌 1250
那羅梯訶波帝 (33) 甲寅 1254
苴 (11) 丁亥 1287
鄒聶 (27) 戊戌 1298
二、前勃固王朝(825——1057)
他摩羅 (12) 乙巳 825
毗摩羅 (17) 丁巳 837
阿他 (7) 甲戌 854
阿利因陀摩 (24) 辛巳 861
某僧 (17) 乙巳 885
只因陀 (15) 壬戌 902
彌加提波只 (15) 丁丑 917
喬沙兜多 (10) 壬辰 932
迦羅毗迦 (12) 壬寅 942
畢姿羅 (13) 甲寅 954
阿多他 (15) 丁卯 967
阿奴耶摩 (12) 壬午 982
彌伽提波尼 (14) 甲午 994
翳伽他曼多 (12) 甲辰 1004
烏波羅 (12) 丙辰 1016
般多利迦 (15) 戊辰 1028
帝沙 (14) 癸未 1043
三、勃固王朝(1287——1539)
伐麗流 (19) 丁亥 1287
恭勞 (4) 丙午 1306
修烏 (13) 庚戌 1310
修齊因 (7) 癸亥 1323
頻耶翳勞 (18) 庚午 1330
齊因分 (1) 辛未 1331
修翳楗恆 (1) 辛未 1331
頻耶宇 (37) 戊子 1348
羅娑陀利 (38) 乙丑 1385
頻耶縣摩耶娑 (3) 癸卯 1423
頻耶蘭 (20) 丙午 1426
頻耶伐流 (4) 丙寅 1446
頻耶干 (3) 庚午 1450
穆陶 (1) 癸酉 1453
信修浮夫人 (7) 癸酉 1453
達摩悉提 (31) 庚辰 1460
頻耶蘭 (35) 辛亥 1491
多迦逾畢 (14) 丙戌 1526
四、後勃固王朝(1740-1757)
斯彌陶佛陀吉帝 (7) 庚申 1740
莽噠喇 (10) 丁卯 1747
五、彬牙王朝(1312-1364)
僧哥速 (12) 壬子 1312
烏者那 (19) 甲子 1324
伽悉信 (7) 癸未 1343
苴尼 (9) 庚寅 1350
那曼都 (5) 己亥 1359
烏者那般 (1) 甲辰 1364
六、實階王朝(1315---1364)
修雲 (12) 乙卯 1315
答里必牙 (8) 丁卯 1327
瑞東帝 (4) 乙亥 1335
迦苴 (9) 己卯 1339
那羅多彌夷 (2) 戊子 1348
答里必尼 (2) 庚寅 1350
明波梯訶波帝 (12) 壬辰 1352
七、阿瓦王朝(1287——1555)
他拖彌婆耶 (4) 甲辰 1364
伽奴 (1) 戊申 1368
明吉斯伐修寄 (33) 戊申 1368
多羅般 (1) 庚辰 1400
伽諾山 (1) 庚辰 1400
明恭 (22) 庚辰 1400
梯訶都 (4) 壬寅 1422
迦犁夷旦瑜 (1) 丙午 1426
彌羅尼 (1) 丙午 1426
孟養他忉 (13) 丁未 1427
彌利苴 (3) 庚申 1440
那羅波帝 (26) 癸亥 1443
梯訶都羅 (12) 己丑 1469
明恭 (21) 辛丑 1481
瑞難喬信 (25) 壬戌 1502
思洪發 (16) 丁亥 1527
康孟 (3) 癸卯 1543
無毗那羅波帝 (6) 丙午 1546
悉都喬丁 (3) 壬子 1552
八、末羅汗王朝(1433——1785)
那羅彌迦羅 (1) 癸丑 1433
阿梨汗 (25) 甲寅 1434
迨婆修驃 (22) 己卯 1459
陶爾耶 (10) 壬寅 1482
婆修奴 (2) 壬子 1492
耶囊 (1) 甲寅 1494
沙林伽都 (7) 丁巳 1497
彌耶沙 (22) 辛酉 1501
迦沙婆提 (2) 癸未 1523
彌修烏 (1) 乙酉 1525
他多沙 (6) 乙酉 1525
明平 (22) 辛卯 1531
提迦 (2) 癸丑 1553
修羅 (9) 乙卯 1555
彌悉多耶 (7) 甲子 1564
彌波隆 (22) 辛未 1571
薩林沙 (19) 癸巳 1593
胡遜沙 (10) 壬子 1612
梯利都曇摩 (16) 壬戌 1622
明陀尼 (1) 戊寅 1638
那羅波帝只 (7) 戊寅 1638
他拖 (7) 乙酉 1645
僧陀都曇摩 (32) 壬辰 1652
梯利都利耶 (1) 甲子 1684
伐羅陀摩羅娑 (7) 乙丑 1685
牟尼都曇摩羅娑 (2) 壬申 1692
僧陀都利耶曇摩 (2) 甲戌 1694
那羅多修 (1) 丙子 1696
摩逾畢耶 (1) 丙子 1696
迦羅滿陀 (1) 丁丑 1697
那羅提波帝 (2) 戊寅 1698
僧陀毗摩羅 (10) 庚辰 1700
僧陀都利耶 (21) 庚寅 1710
僧陀毗沙耶 (3) 辛亥 1731
僧陀都利耶 (1) 甲寅 1734
那羅波伐羅 (2) 乙卯 1735
僧陀毗沙耶 (1) 丁巳 1737
迦多耶 (1) 丁巳 1737
摩陀利 (5) 丁巳 1737
那羅阿波耶 (19) 壬戌 1742
梯利都 (1) 辛巳 1761
僧陀波耶摩 (3) 辛巳 1761
阿波耶 (9) 甲申 1764
僧陀都摩那 (4) 癸巳 1773
僧陀毗摩羅 (1) 丁酉 1777
僧陀他提他 (5) 丁酉 1777
他摩陀 (3) 壬寅 1782
九、東吁王朝(1531——1752)
明吉瑜 (45) 丙午 1486
達彬瑞蒂 (20) 辛卯 1531
莽應龍 (30) 辛亥 1551
莽應里 (19) 辛巳 1581
良淵候 (5) 庚子 1600
阿那畢隆 (23) 乙巳 1605
彌利提波 (1) 戊辰 1628
他隆 (19) 己巳 1629
平達格力 (13) 戊子 1648
白莽 (11) 辛丑 1661
那羅伐羅 (1) 壬子 1672
彌麗 提 (26) 壬子 1672
娑尼 (16) 戊寅 1698
達寧格內 (19) 甲午 1714
摩訶陀摩耶娑底波帝 (19) 癸丑 1733
十、貢榜王朝(1753——1885)
雍籍牙 (8) 癸酉 1752
囊陀基 (3) 庚辰 1760
辛驃信 (13) 癸未 1763
新古王 (5) 丙申 1776
波道帕耶 (38) 辛丑 1781
孟魯 (1) 壬寅 1782
巴克勤基道 (18) 己卯 1819
礁拉瓦底 (9) 丁酉 1837
蒲甘 (7) 丙午 1846
曼同 (25) 癸丑 1853
錫袍 (7) 戊寅 1878
十一、緬甸聯邦(1948~)
蘇瑞泰 (4) 戊子 1948
巴寧 (5) 壬辰 1952
吳溫貌 (5) 丁酉 1957
奈溫 (19) 壬寅 1962
吳山友 (7) 辛酉 1981
吳盛倫 (1) 戊辰 1988
貌貌 (1) 戊辰 1988
蘇貌 (4) 戊辰 1988
丹瑞 壬申 1992
補充:
十二、緬甸歷代王朝世系 (一)
傳說時代
漢達瓦底(漢林)驃國
1、雅堂嘎(雅汀嘎耶)驃王(建立者)
......
嘎德耶(卡德耶)驃王
......
800、般陀瓦驃王 (末代王)
丹巴提巴驃國
1、巴杜馬山達都里耶王(建立者)
...
瓦盧那王
...
瓦達巴王
...
190、羯羅浮王(末代王)
麥克亞驃國
1、底利山達大臣(建立者)
...
嘉彬索延尼
...
160、梭吳蘇瓦(末王)
彬萊驃國
1、瓦那達伽錄竇巴王(建立者)
...
達摩東達王
...
97、瑟德達王(末王)
岡辛驃國
1、貝巴梨瓦那耶(建立者)
...
30、達哈達王(末王)
阿蘭格巴驃國
1、烏達伽(建立者)
...
26、巴巴達(末王)
育瓦部基驃國
1、阿薩伽(建立者)
...
50、伽雅那(末王)
萊蓋驃國(布蘭達巴國)
1、羅闍達摩(建立者)
...
40、杜答達耶(末王)
以上皆為緬甸傳說時期諸王朝,從第一個漢達瓦底國到最後的萊蓋驃國,總共1393代國王,若以每位平均在位18年來計,就得25074年,何況傳說中的國王一般在位時間都比較長,如育瓦部基驃國的阿薩伽王就在位五百年。顯然太離譜了,太不可信,權作參考。之後的太公王朝開始,緬甸進入信史,世系可信。
十三、迦毗羅衛太公王朝
1、阿畢羅闍
2、小甘羅闍
3、贍部提婆羅闍
4、僧伽薩羅闍
5、毗班那羅闍
6、提婆達羅闍
7、牟尼伽羅闍
8、那伽羅闍
9、因陀羅闍
10、薩穆蒂羅闍
11、提婆羅闍
12、摩哂陀羅闍
13、毗摩拉羅闍
14、悉訶努羅闍
15、敏伽那羅闍
16、甘薩羅闍
17、羯陵伽羅闍
18、頂兌羅闍
19、悉訶拉羅闍
20、漢薩羅闍
21、伐羅羅闍
22、阿朗羅闍
23、拘拉伽羅闍
24、都利亞羅闍
25、丁基羅闍
26、岱漆羅闍
27、摩堵羅闍
28、明拉基羅闍
29、丹蘇悉訶羅闍
30、陀寧偈羅闍
31、哂陀羅闍
32、莫梨耶羅闍
33、本那加羅闍
為中國春秋時期的秦國所滅,但我國史料中卻未載。
十四、 般遮太公王朝 (公元前?----前485年)
1、德多贍部提婆陀闍羅闍
2、德多岱亞羅闍
3、德多亞塔亞
4、德多丹宮亞
5、德多蘭弁亞
6、德多瑞
7、德多格龍亞
8、德多那伽亞
9、德多那伽乃
10、德多亞豪拉
11、德多榜榭
12、德我皎榭
13、德多新勞
14、德多新滕
15、德多岱漆
16、德多明基
17、德多摩訶羅闍 ?----公元前485
德多摩訶羅闍王無嗣,傳位於王後之弟凱巴都達,王朝遂中止。
頂兌王朝
1、大甘羅闍
2、穆杜塞達
......(不詳)
末代、丹補羅
為旦迎瓦底國所滅。
室利差(口旦)羅王朝(公元前484----公元94年)
1、摩訶丹婆瓦 前484---478
2、素拉丹婆瓦 前478---443
3、竺多般 前443---373
4、竺多仰 前373---351
5、仰邦 前351---301
6、仰曼 前301---251
7、葉坎 前251---220
8、坎朗 前220---182
9、賴開 前182---148
10、悉梨坎 前148---120
11、悉梨羅闍 前120---111
12、鄂達巴 前111---60
13、巴比仰 前60---公元6
14、仰牟卡 6---21
15、仰登卡 21---24
16、仰蒙薩粦陀 24---39
17、蓓粦陀 39---51
18、蒙薩拉 51---56
19、布翁納 56---59
20、達卡 59---62
21、達底 62---65
22、甘努 65---66
23、甘岱 66---69
24、貝闍 69---73
25、蘇蒙陀梨 73---80
26、阿蒂達羅 80---83
27、蘇般若(那伽羅岑那) 83---94
蒲甘王朝(167-1287)
1、薩牟陀梨 107---152
2、羅西姜 152---167
3、驃紹梯(驃苴低) 167---242
4、梯明尹(低蒙苴) 242---299
5、尹明拜(苴蒙伯) 299---324
6、拜丁里(伯梯利) 324---344
7、丁里姜(梯利干) 344---387
8、姜都律(干兜立) 387---412
9、底坦(梯丹) 412---439
10、牟克曼 439 ,大臣,在位僅三個月。
11、都耶 439---494 ,大臣。
12、達拉蒙帕耶(泰羅牟驃) 494---516 ,底坦之孫。
13、代傣(泰克丁) 516---523
14、丁里姜艾(梯利干尼) 523---532
15、丁里拜(梯利伯) 532---547
16、坎朗(乾隆) 547---557
17、坎臘(乾羅) 557---569
18、吞代(東台) 569---582
19、吞畢(東必) 582---598
20、吞漆(東支) 598---613
21、卜巴蘇羅漢(布波蘇羅漢)613---640
22、瑞翁蒂(瑞安梯) 640---652
23、貝東(白當) 652---660
24、貝當(白東) 660---710
25、鄂奎(伽維) 710---716
26、敏最(敏維) 716---726 ,篡位者
27、登卡(梯因迦) 726---734 ,王族後裔,被大臣擁立。
28、登空(梯因孫) 734---744
29、瑞朗(瑞隆) 744---753
30、吞屯(東溫) 753---762
31、瑞茂(瑞穆) 762---785
32、蒙臘(牟羅) 785---802
33、蘇欽涅(修金尼) 802---829
34、開盧(基流) 829---846
35、彬比亞(頻耶) 846---878
36、丹奈(丹尼) 878---906
37、色雷鄂奎(沙里伽維) 906---915 ,篡位之王族。
38登科(梯因屈) 915---931
39、良吳蘇羅漢(良宇修羅漢)931---964 ,篡位之農夫。
40、宮錯姜漂(混修恭驃) 964---1021 ,986年被廢,1018年被封為僧王。
41、基梭(棄須) 986---992
42、叟格德(須迦帝) 992---1017
43、阿奴律陀 1018---1059 原書所載有誤,據考,應為1044---1077
44、蘇盧(修羅) 1059---1061 原書所載有誤,據推算,應為1077---1082
45、江喜陀 1064---1092 原書所載有誤,據《妙齊提碑文》應為1084---1112
46、阿朗悉都(阿隆悉都) 1092---1167 原書所載有誤,據考,應為1112---1167
48、那臘都(那羅多) 1167---1171
49、明因那拉登卡(那羅帝因迦) 1171---1174
50、那臘勃底西都(那羅波帝悉都) 1174---1211
51、梯羅明羅(醯路彌路) 1211---1234
52、加蘇瓦(迦娑婆) 1234---1250
53、烏茲那(烏婆那) 1250---1255
54、那臘底哈勃德(那羅梯訶波帝) 1255---1286
55、覺蘇瓦(<忄喬>苴) 1286---1300 ,1298年被撣三兄弟廢黜,1300年被殺。
56、蘇涅(鄒聶) 1300---1327 ,一說1298---1327
57、蘇蒙涅 1327---1370 ,其後為蒲甘侯。
蒲甘王朝歷時長達1263年,竟然比中國最長的周王朝還長四百多年。
5. 永曆帝入緬時緬甸國王是誰又是哪個國王把永曆帝交給吳三桂的
公元1661年,清軍攻入雲南,永曆帝流亡緬甸首都曼德勒,被緬甸王莽達收留。後吳三桂攻入緬甸,莽達之弟莽白乘機發動政變,殺死其兄後繼位。1661年8月12日,莽白發動咒水之難,殺盡永曆帝侍從近衛。莽白得到清軍進入緬境的消息後,曾寫信給吳三桂,到1662年1月22日,莽白將永曆帝獻給吳三桂,明朝皇統徹底滅亡。1662年6月1日,永曆帝父子及眷屬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終年40歲。其身亡處後改名為逼死坡。
6. 緬甸原來是哪個國家的
公元前後,中國哀牢人分兩支沿湄公河南下,一支占據了今柬埔寨和寮國,即今天的高棉人,另一支入泰國和緬甸,在緬甸的即今天的孟人。進入緬甸的孟族居住在錫當河流域。此後,青藏高原的藏緬人的一部分順山勢南遷緬甸。公元3世紀緬族的一支驃族南下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建立驃國,以卑謬為都城。832年驃國被同為藏緬系的南詔國滅亡,驃人四處逃散,逐漸與叫棲一帶的同族人緬族融合。 與驃國並立,孟族人在毛淡棉西北60公里建立了直通國。573年直通國的兩個王子興建勃固城,之後發展成為孟族王朝最重要的城市。驃國滅亡後孟族王朝統治了整個下緬甸直到11世紀。11世紀初定居叫棲一帶的緬族人吸收了驃國、孟人、南詔、撣人的先進文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建立了蒲甘王國,定都蒲甘。1044年阿奴律陀國王統一緬甸全境,創建了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1058年始創緬文字母。1287年蒙古在西雙版納設立了宣慰司,元世祖忽必烈的大軍由此南攻緬甸,消滅了蒲甘王朝。所以。緬甸一直是一個比較獨立的國家。
7. 緬甸是怎樣立國的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英國於1824年至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獨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7月,因經濟形勢惡化,緬甸全國爆發遊行示威。同年9月18日,以國防部長蘇貌將軍為首的軍隊接管政權,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1997年改名為「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宣布廢除憲法,解散人民議會和國家權力機構。1988年9月23日,國名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為「緬甸聯邦」。 二、緬甸遠古歷史 5000年前,緬甸的依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曼德勒在文化和地理上將緬甸分成兩部分:曼德勒以北為上緬甸、以南為下緬甸。但緬甸族(緬人)是不是緬甸的土著居民。 緬甸最初的土著是印度尼西亞的尼格黎多人(矮黑人)。公元前4世紀,楚國人庄蹻入滇,擴地數千里,溝通了中緬之間的交往,舉世聞名的「南方絲綢之路」開通。緬甸這時有了部落國家,即占族建立的大公國。占族是涵化矮黑人之後的南島人的後裔。 公元前後,中國哀牢(濮、閩濮)人[南亞語系(澳斯特羅-亞細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分兩支沿湄公河南下,一支占據了今柬埔寨和寮國,即今天的高棉人,另一支進入泰國和緬甸,在緬甸的即今天的孟人(the Mons)。進入緬甸的孟族居住在錫當河(Sittang River)流域。 此後,青藏高原的藏緬人的一部分順山勢南遷緬甸。公元3世紀,緬甸族(Burmese)的一支驃族(the Pyus)南下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建立驃國,以卑謬為都城。802年,驃王派使臣來到唐朝京城長安,表演緬甸古樂和精彩的舞踏。832 年,驃國被同為藏緬系的南詔國滅亡,驃人四處逃散,逐漸與叫棲一帶的同族人緬族融合。 與驃國並立,孟族人(Mon)在毛淡棉西北60公里建立直通國(Thaton杜溫那崩米國)。573年,直通國的兩個王子Thamala、Wimala興建庇固(勃固)城,之後發展成為孟族王朝的最重要的城市。驃國滅亡後,孟族王朝統治了整個下緬甸,直到十一世紀。 三、緬甸古代歷史 11世紀初,定居叫棲一帶的緬族,吸收了驃國、孟人、南詔、撣人的先進文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建立了蒲甘王國,定都蒲甘(Pagan)。1044年,蒲甘王朝國王阿奴律陀(Anurudha)統一緬甸全境,成為緬甸族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政權,1058年始創緬文字母。蒲甘王朝歷代國王世系如下:阿奴律陀----修羅----江喜佗----阿隆悉都----那羅多----那羅帝因迦---那羅波帝悉都----醯路彌路----迦娑婆----烏婆那----那羅梯訶波帝----苴----鄒聶----那羅梯訶波帝。1287年,蒙古在西雙版納設立了宣慰司,忽必烈的兩個大臣由此南攻緬甸,滅了浦甘王朝。 於是,孟族在南部建立起勃固王朝,定都仰光東北80公里的勃固(bago);撣族在北部建立了阿瓦王朝,定都曼德勒附近的阿瓦(ava),形成南北對峙狀態。1386年,兩個王朝間爆發戰爭,史稱四十年戰爭,國力因此消耗殆盡。1539年勃固王朝為東吁(東塢、東固、Toungoo)王朝所滅。1555年阿瓦王朝也為東吁王朝所滅。 15世紀末,原先逃到錫當河流域東吁(仰光-曼德勒之間)一帶躲避戰亂的緬族,大力發展農業,積蓄力量。東吁緬族首領明吉瑜宣布脫離阿瓦王朝,自立為王。1531年,明吉瑜之子達彬瑞蒂正式建立東吁王朝。在達彬瑞和繼任的第二位國王莽應龍在位期間,東吁王朝歷多次南攻北伐,終於實現了緬甸的第二次統一。1546年遷都勃固。 東吁王朝世系如下:明吉瑜---達彬瑞蒂---莽應龍---莽應里---良淵候---阿那畢隆---彌利提波---他隆---平達格力---白莽---那羅伐羅---彌麗 提----娑尼---達寧格內---摩訶陀摩耶娑底波帝。 東吁王朝因多次與實力強大的暹羅(泰族)的Ayutthaya(大城王朝)交戰而耗盡了資源。16世紀末,暹羅聯合反叛的孟人包圍了勃固,東吁王朝聯合阿拉干國(今緬甸若開地區和孟加拉國南部),才得以解圍。 1599年勃固城於被阿卡族(又名哈尼族、高族)佔領,東吁王朝被迫遷都阿瓦(Ava)。1752年阿瓦被孟族人攻佔,東吁王朝滅亡。 四、緬甸近代史 1753年,瑞波平原(伊洛瓦底江和欽敦江之間)的緬族首領壅籍牙派兵多次南下討伐孟族人,終於再次實現了全緬甸的統一,建立了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 1782-1819年雍笈牙國王波道帕耶(Bodawpaya)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1824年,英國發動了第一次侵緬戰爭。英軍從印度由陸路向緬甸西北部進攻,被緬軍統帥班都拉重創於吉大港附近的班瓦河地區,迫使英軍全線潰退。1826年,英軍走海路從仰光登陸,一路攻城奪池,最後攻佔緬京阿瓦附近的楊達波村。緬王被迫議和,放棄對阿薩姆、克車和曼尼坡的宗主權,將若開(阿拉干)及附近島嶼劃歸英國管轄。 1852年,英軍第二次侵緬,佔領緬甸南部沿海,將勃生、勃固、若開、德林達依合並為緬甸省,歸屬印度聯合省管轄。 1885年英軍第三次侵緬戰爭,輕取京都曼德勒,生俘錫袍王。英軍繼續北進,隨即佔領了整個上緬甸。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從此整個緬甸淪為大英帝國的海外殖民地。1897年,英國將緬甸升格為「自治省」由英駐印度副總督兼任省督。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緬甸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的唯一一次選舉中,巴穆(Ba Maw)當選為首相。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國內政治。 日本在1942年佔領緬甸。當日本戰事逐漸失利時曾同意讓緬甸獨立,但事實上卻仍舊在背後操控新成立的傀儡政府。緬甸國父翁山(Aung San)於是在此時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二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翁山則在公元1947年7月遇刺身亡。在翁山的繼承人大欽努(Thakin Nu)的領導下,英國議會終於在公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獨立的緬甸聯邦共和國。 五、當代的緬甸 由於「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在民族解放運動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因此獨立後成為執掌政權的政治力量,這一狀況一直延續到1962年。自由同盟政府宣布緬甸共產黨為非法組織,從此緬甸共產黨被迫轉入農村開展斗爭。這時,自由同盟內部發生分歧,主張同緬共和談的一派在遭到鎮壓後,加入了反政府的武裝行列。此外,由於緬甸特殊的民族問題,一些主要的少數民族也都建立起反政府武裝,一時間反政府浪潮幾乎遍及全國。 執政的自由同盟內部斗爭日趨尖銳,終於分裂為以吳努和德欽丁為首的「努丁派」,和以吳巴瑞與吳覺迎為首的「瑞迎派」。在1958年6月召開的人民議會上,努丁派以微弱優勢取得了暫時勝利。事隔三個月,吳努迫於內外壓力,不得不宣布將政權移交給以奈溫為首的軍人看守政府。1960年4月,吳努再次當選為總理,然而在貫徹其施政綱領時,處處遇到困難和阻力,人民生活不見好轉,社會混亂加劇。 1962年,奈溫趁吳努政府處於危機四伏的境地,宣布成立革命委員會接管政府。繼後,組建了「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宣布了《企業國有化法令》,制定了新的土地政策。然而,在奈溫執政的二十多里,緬甸經濟並沒有多少起色,反而出現不少新的困難和問題。 1988年,奈溫在各方壓力之下辭職,以蘇貌為首的軍政府成立了」國家法律秩序恢復委員會」,接管了聯邦政府。緬甸的官方名稱由Union of Burma改為Union of Myanmar。 蘇貌許諾舉行多黨民主大選,於是160多個政黨取得了合法地位,其中以昂山素季(緬甸國父昂山之女)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影響最大。1990年,軍政府許諾的全國民主大選如期舉行,綱領黨改名後的「民主團結黨」獲票極少,而「全國民主聯盟」則以壓倒多數取勝。但是軍政府至今還沒有交出政權。 軍政府於1997年11月改組,成立」全國和平暨發展委員會」,繼續執掌政權。軍政府於1999年7月再度重新改組,目前軍政府的重要領導人物是譚水(Than Shwe)、貌艾(Maung Aye)、欽牛(Khin Nyunt)、溫明(Win Myint)等。 參考文獻: 學說連線
8. 緬甸歷史上屬於中國嗎 緬甸屬於中國過嗎
緬甸不曾是中國的屬國。緬甸只在東吁王朝(1486-1752)末期向清朝朝貢過一次在英緬戰爭(1824-1852)以前經常和元,明,清各朝就領土問題或泰國北部小國的宗主權問題進行戰爭,但中國各朝仍視緬甸為附屬國 英緬戰爭之後,緬甸成為英屬印度的一部分,直到1948年獨立
如有幫助望採納
9. 緬甸是如何被英國滅亡的,國王流放哪兒
1885年英國滅亡緬甸,流放緬甸國王及皇後於印度!英國滅亡緬甸後與中國簽訂協議承認中國是緬甸宗主國,緬甸需向中國十年一貢!1895年英國再次與中國簽訂協議將所佔包括果敢在內的木邦土司轄區中國領土全部交還中國!1897年英國卻以中國清王朝將西雙版納勐倫、勐烏送給法國為由拖延交還木邦給中國!!
10. 緬甸第一代開國皇帝
緬甸的第一個統一帝國是蒲甘王朝。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國王(1044年~1077年在位)於1044年建立,以小乘佛教為國教。阿奴律陀國王統一了群雄割據的局面,先後征服了南部的打端、西部若開族的阿拉干王國,並與北方的南詔國維持和平均勢,為蒲甘王朝奠定了二四三年(1044-1287年)的基業。當時王朝的領域,北起八莫,南濱大海,東部統領撣族諸部,西臨北阿拉干,為緬甸最早統一的王國。阿努律陀國王與莽應龍(Bayinnaung;1551-1581年在位)、阿瑙帕雅(Alaungpaya;1752-1760年在位),被稱為緬甸『三大民族英雄』。